第一篇:对加强情报信息工作打造实战型指挥中心的思考
据市委及市局党委的部署安排,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采取听取汇报、组织座谈、个别交流等方式,深入基层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调研,现将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今年底,公安部从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公安工作现代化、正规化,信息化推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改革创新的高度,对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战略意义作出了
重要指示。作为基层公安机关,在充分发挥指挥中心综合指挥、协调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切实加强情报信息工作,着重完善指挥中心的信息功能,以信息辅助决策,完善快速应急反应和接处警指挥机制,打造实战型指挥中心,是推进警务机制改革、提高实战指挥和应急处置水平的必由之路。对此,我局就2009年如何加强情报信息工作打造实战型指挥中心提出以下思路:
一、进一步强化基础,建立灵敏高效的情报信息机制。要紧扣实战要求,对研判平台网页进行进一步升级改造。从刑侦、派出所等一线实战单位专门选调基层工作经验丰富、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年轻民警充实到信息中心。在各一线单位建立健全专兼职信息员制度,形成上下联动的一体化信息警务格局。进一步规范信息研判流程,以信息中心、部门警种、派出所三个层面规定研判的内容、流程和要求。同时,要充分发挥深层次、预警性、内幕性的情报信息在维护政治稳定中的关键作用。为强化指挥中心实战指挥功能,要进一步发挥信息引导警务、引领实战、指导防范的效能,市局在110指挥大厅设立警务信息查询台,并将核查比对、旅馆业信息系统报警处理移至指挥大厅,按《警务信息查询操作规范》24小时接受一线实战单位关于常住人口等12项警务信息的查询,从而最大限度地方便一线单位执法执勤。同时,相关的抓捕、查证和控制布控等处警指令需经指挥中心发布,有关单位必须迅速按要求执行并反馈结果,从而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二、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灵敏高效的指挥系统全局快速反应机制。要在率先在扬州市实现110、119、122“三台合一”的基础上,以“三台合一”后接处警工作的运转磨合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资源整合、整体作战优势,实行“一个中心,一级接警”,建立和完善集中接警、统一指挥、信息共享、快速反应的接处警机制。要建成具备强大功能的接警处警、指挥调度、综合查询、警情分析、辅助决策、区域联网报警、重点部位监控等七大系统,形成以指挥中心为龙头、公安信息网络为纽带的现代化指挥调度体系。通过建立“六库一流程”即处置突发事件预案库、法律法规库、专家库、重点目标库、力量装备库、典型案例库等六项辅助决策指挥库及指挥调度流程,有力确保及时、准确指挥调度,进一步提高全警的快速反应能力。针对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在预案的基础上,制定菜单式指挥调度流程和突发事件分级响应处置机制,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以110为龙头的社会应急服务联动体系,推进城市应急中心建设,进一步拓展110报警服务工作的覆盖面。
三、进一步提升素质,建立严格规范的队伍管理机制。要紧紧抓住指挥链条上值班力量、接处警力量和一线防控力量“三支力量”,通过配齐配强人员、提高实战能力、强化保障措施等方式,建立起一支由上而下、精干高效的指挥系统队伍。从基层所队中选拔业务精、能力强、实战经验丰富的负责人,配齐配强指挥中心实战岗位的领导力量。为充分发挥值班警官能动作用,由基层所队副职担任值班警官改为抽调后备干部提任,延长借调期限,并明确规定在任值班警官期间表现突出者,借调期满将优先提拔,进一步激发值班警官的工作积极性。在对接警人员的使用管理上,要新聘计算机、法律、话务等专业的年轻接警员,并调整部分接警员的工作岗位。在力量衔接上,指挥中心直接与特警大队及其他防控力量对接,通过优势互补,确保各项指令的畅通高效。在内部挖潜上,立足指挥工作岗位,围绕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组织开展普通话培训、接处警规范用语培训、速记电话号码竞赛、处警队员田径、游泳比赛等活动,全面提升接处警人员的实战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外部延伸上,从处警防控实战化的需要出发,制定一线单位指挥实战化培训方案,通过组织一线处警防控民警实战演练、案例评析和体能技能训练,有效提高一线民警整体实战水平。重新修订指挥中心考核办法,针对不同岗位,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岗位职责,突出绩效考核,实行倒查问责,严格责任追究,拉大优劣等次,及时兑现奖惩。各实战单位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特点,进一步细化考核要求,充分调动和提高一线民警的工作热情。
第二篇:建设实战型指挥中心,打造新时代消防铁军
建设实战型指挥中心,打造新时代消防铁军
近年来,消防救援队伍所面临的火灾和灾害事故处置任务日趋繁重,呈多发性、突发性、危险性和复杂性并存的特点,对指挥中心现有职能和实战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充分适应当前作战行动,指挥中心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在设施建设、人员编成、值班备勤、技术保障、辅助决策和实战运作上出实招、用实劲,紧紧抓住接警、调度、指挥、作战、安全等关键环节,创新手段,完善程序,规范操作,提高效率,着手加强战备基础和战时运作模式建设,拓展工作职能和改进运作模式,争取把作战指挥中心建设成为集接警调度、警情研判、辅助指挥和信息沟通等功能于一体的指挥和信息中枢。
一、加强实战型指挥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一)建立并逐步完善灭火应急救援反应机制的需要
灭火救援应急机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指挥中心就是加强灭火救援机制建设的有效平台,目标是建立统一、高效、快捷、准确的灭火应急救援信息报告系统,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对重大灭火救援的能力。依托指挥中心,可以将火灾预防控制、抢险救援和消防监督等体系有效连接,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应对各种重大灭火应急救援指挥与决策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和自动化。
(二)进一步完善灭火应急救援指挥与决策系统网络的需要
指挥中心作为消防信息收集的主渠道,其信息工作是一个不断适应业务工作需要,从部队内外广泛获取信息,通过采编、分析和使用,最终服务消防实践的过程。指挥中心要掌握辖区人员、车辆、装备,了解接处警情况,熟悉作战计划,传达首长命令和指示,了解火场情况发展变化并及时报告,根据首长指示进行处理。各种人员、装备资源经过指挥中心的“合成”程度,决定能否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战斗力。
(三)加强预警监测、提高灭火救援决策和反应能力的需要
指挥中心可以对灭火应急救援实行动态监测与预警,从而及时发现、全面掌握灭火应急救援事件的苗头和发展趋势,做到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置。利用报告信息、相关数据及地理资源信息,为政府及部门领导和专家提供决策信息,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准确判断、科学决策、有效应对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视频接收设备展示灭火应急救援信息系统的各种决策支持信息以及来自现场的视频、音频信息,并及时将现场数据、图像上传,做到信息共享及指令畅通。
二、当前指挥中心存在的问题
(一)警情处理不准确
近年来,消防部队随着信息一体化推广应用,普遍采用计算机系统受理火警,但接警员受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综合能力、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本地方言限制,很难完全掌握指挥中心警情受理工作,不能及时准确的完成警情处理,同时,接警员没有基层中队实战经验,对战斗中队车辆、器材、人员编配等情况不熟悉,灾害现场的判断和灾害发展趋势的估计能力差,导致第一时间灾情判断、决策能力匮乏。
(二)力量调集不精确
实际工作中,错调辖区力量、错调器材装备的现场时有出现。目前,通常按照火灾情况配置力量,无法采用智能定车的方法自动制定出车方案。由于指挥调度软件不完善,因此会出现该用的车没调,没用的车却调了,到场后发挥不了作用;有时会出现舍近求远,近的车没调,远的车却调了,导致消防力量到场不及时;个别紧急情况下,调度员来不及筛选,将附近的车“一窝蜂”全部调去,不仅造成现场秩序混乱,更浪费警力资源。
(三)信息报送不及时
下达出动命令后,接警员没有继续与报警人联系,没有进一步详细询问灾情发展、人员被困、现场救援等情况。没有全面了解掌握出动警力,未向参战警力提供现场的道路、水源情况,没有实施有效的远程指挥。当增援力量多时,同时使用同一通信频道,造成拥堵而导致联络不畅,无线电台通信存在盲区,通信员只报现场不报消息,只报首次消息没有续报消息,只申请增援而不报具体情况等都是造成现场信息不能及时报告的原因。
(四)人才建设不到位
消防指挥中心的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工作,然而,当前各级消防指挥中心灭火救援专家和信息技术专业方面的人才严重短缺,灭火救援指挥与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稀缺。人才数量明显不足,结构也不合理,也没有强有力的晋升、保留激励机制去支撑该项工作。指挥中心的接警员与接警员之间配合不默契、衔接不当,常常出现信息传递和指令下达不连续,有的调度员业务不精、判断能力较差、经验缺乏、责任心不强,也是造成问题存在的因素之一。
(五)管理机制不完善
管理机制的好坏事关消防指挥中心能否正常有序的开展各项工作,故此,建立正规的管理机制使之在全勤指挥部值班、交接班、接警调度、信息报送、舆情研判等一系列工作中发挥显著作用。当前,指挥中心人员编配实力相对薄弱,缺乏应对大型灾害事故时及时传递、报送信息的能力,未能起到“指挥部”、“作战部”、“参谋部”的作用,应急灾害事故处置指挥工作机制虽有建立,但不够完善,工作抓落实还不够到位,运行管理仍跟不上。
三、提升指挥中心职能的对策
(一)掌握业务学习“三个途径”
一是从书本中学。不仅要学习调度指挥本身的业务理论,而且还要通过各种业务教材学习所有与灭火救援相关的业务知识;二是在实践中学。经常性组织接警调度员参与各类灾害事故处置的战评总结,从各类灭火救援案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弥补和完善业务理论教材,完善各种灾害事故的处置程序;三是组织专业培训。如进行一些诸如语言能力和各类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有助于提高接警调度员综合素质。
(二)做到警情受理“三个清楚”
一是清楚事发地点。详细了解事发地址,同时多了解周边参照物及标志性建筑物情况,报警地址、现场情况不详细的,要时刻做好调整出动力量的准备;二是清楚灾害情况。包括燃烧物类型或事故的性质、灾害程度,建筑物情况,灾害现场有无被困人员,尽量了解灾害事故的发展变化趋势和可能造成的次生灾害;三是清楚联系方式。包括报警人姓名、单位、报警电话号码、报警人所处的位置等,同时掌握相关社会联动单位和辖区战勤保障单位的联系方式。
(三)把握力量调派“三个准确”
一是准确选择首战力量。坚持“立足实战、就近调派”的原则,根据灾情等级或执勤预案,综合考虑到达时间、路况、执勤力量等情况,确定第一出动力量,并保持与其不间断联系;二是准确调派增援力量。坚持“注重实际、灵活机动”的原则,根据上级指挥员指示、现场指挥员要求及报警电话陆续报来的灾情,及时增派消防力量,确保满足实战需求;三是准确预留机动力量。坚持
“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综合考虑各辖区灭火救援实际需要,当增援其他辖区等级不超过3级的灾害或行车时间超过30
min时,应保留相当部分的执勤力量。
(四)确保灾情处置“三个迅速”
一是迅速赶赴事故现场。灾害事故发生后,第一出动力量要选择最佳路线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并立即向上级指挥调度部门报告现场情况;二是迅速展开战斗行动。要认真把握灾害事故初期处置的先机优势,在第一时间内及时疏散和抢救被困人员及重要财产物质,并根据灾害事故现场情况变化适时调整力量部;三是迅速控制灾情发展。当现场处置力量不够时,及时采取限制用火用电、划定警戒区域、拆除毗邻构筑物等保护性措施,有效控制灾情扩散,尽量减少危害程度。
(五)完善现场信息“三项机制”
一是完善信息搜集制度。信息主要来源现场,中队有火场文书,做好与灭火救援行动有关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的搜集、整理,畅通信息传递渠道,确保信息及时有效;二是完善信息评估制度。对现场消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对因信息失真造成一定后果的要予以通报批评,并按职追究责任;三是完善信息报告制度。明确现场最高指挥员为信息发布的第一负责人,未经准许,不得擅自对外发布信息。
四、结束语
消防作战指挥中心作为新型的勤务实战运作机构,应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改进和规范战备基础和战时运作体系,强力推进作战指挥中心建设,形成新的战斗力生成模式。指挥中心应着眼消防工作长远发展,把握消防工作规律,加强前瞻性、战略性思考,不断提高部队灭火救援作战能力,积极引领消防部队打造消防化公安消防铁军。
第三篇:对我国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启示
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是一个以公安信息化为手段、公安情报信息活动流程为主要内容、公安情报信息共享应用为目的的综合体。其内容主要包括:构筑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范统一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整合情报信息机构,培养专业化的情报信息分析研判队伍等。公安情报信息体系建设是一项整体性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公安机关立足全局,从战略高度来组织实施。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公安情报信息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公安情报信息工作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整体优势,逐步完善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框架,将有助于公安情报信息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介绍和借鉴国外情报信息工作实践成功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文章虽然很多,尤其是关于英国国家情报模式(The National Intelligence Model,NIM)方面的文章也为数不少,但这些文献都是从“情报主导警务”模式的角度来加以阐述,突出情报活动规律及其情报信息如何推动、导向警务工作。根据我国当前情报信息工作成效来看,如何在宏观和整体层面加以突破是今后公安工作和情报信息工作的重点。因此,从情报信息体系建设的角度,选择性借鉴英国国家情报模式无疑对我国构建一个完善的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是有益的。
一、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 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就是要通过技术融合、资源重组、业务集成等方式,把分散或机构化的情报信息工作纳入一个统一的工作框架,规范各警种、各业务部门情报信息工作流程,实现情报信息资源应用的最大化。
要最大化地发挥情报信息资源价值,就必须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这是英国警务情报工作的成功做法。1993年,英国审计委员会出版的《以调研为辅助:有效解决犯罪问题》一书提出三个核心要点:一是警务职能和职责机构缺乏 整合与效率;二是警方未能充分利用资源;三是重点关注犯罪分子比关注案件更有效。此书中,充分利用情报对付惯犯是一个获得广泛认可的主题。几年后,这一主题在另一份具有影响的警务监察局报告《情报支撑警务》中继续受到关注,该报告试图将先发制人策略和管理引入英国警务的主流。“提升国家刑事情报能力的重要驱动因素来自一线警察机构。”然而,在地方层次上,情报工作明显处于空白状态。于是,在《情报支撑警务》和《以调研为辅助》报告的基础上,英国内务部支持的研究项目进一步表明了对情报工作热情的升高。随后,国家刑事情报局在警察首长协会的授权下出台了《国家情报模式》。其宗旨在于“实现全国情报工作的职业化,并将刑事情报融入所有警务决策”。英国国家情报模式是一个总体业务流程和管理哲学,它提供了支撑核心警务活动的通用思路。“国家情报模式的业务流程必须要植于国家和地方层次的警务工作。”英国国家情报模式以警务情报产品为动力来推动警务工作的开展,形成了信息更加通畅、标准化程度更高的警务管理机制,成为警方及其他执法机构采用的一种通用业务模式。
近年来,公安机关不断加强公安情报信息基础建设,充分运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强化情报信息网络后勤保障,初步形成了公安情报信息工作体系格局。但是,与时代和形势的发展相比,当前公安情报信息工作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首先,现有的公安情报信息工作体系过于分散,各地情报工作水平良莠不齐。各部门、各警种、各地区都在做情报工作,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基于传统情报信息工作基础较好、有的基于领导具有较强的情报信息思维和理念、有的基于在情报信息经济投入多、有的基于情报信息应用意识强等,这些警种、部门、区域的公安情报信息工作成效显著。而那些情报信息工作基础较差、领导情报信息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经济条件,甚或是没有情报信息应用意识等的警种、部门、区域,公安情报信息工作成效差强人意。另外,由于文化、体制、绩效考核等因素的影响,各警种、部门、地区公安情报信息建设自我封闭,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信息不能共享,难以发挥整体效益。基于上述不足,迫切需要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一个全国统一的模式是明显必要的”,促进当前各警种、各部门、各地区信息化建设成果纵向发展、横向联合,形成整合互补优势。
借鉴英国的做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提升公安情报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一是通过机构重组来整合情报信息资源。英国实施国家情报模式,对分散的情报信息机构进行了整合,在国家层面设立了国家犯罪情报局,在地方警察局中均设立相应的情报部门,确保了中央与地方以及各地之间的协调关系。
当前,我国应对各省市及地方公安情报信息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从国家层面设计一套情报信息整体运作模式,将国家、省市、地市、县市及各警务科、所、队、室的情报信息工作全面纳入国家情报信息运行模式中来。该运行模式旨在打破警种、部门、区域之间的信息流通壁垒,规范统一数据种类及格式,规范情报信息工作流程和情报信息流通机制,建立完善的信息使用监督机制和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机构。二是以专门情报信息机构为支撑,综合情报机构为龙头,形成中央与地方统一的公安情报机构。专门情报机构是“条”性情报机构,主要是指在各业务部门内设立的情报科和专业情报队,是组织、实施公安情报体系建设的主体,各级公安机关都应设立专门的情报 机构。综合情报机构是负责综合、协调情报体系建设,组织开展综合情报服务的组织,主要包括“块”性情报机构(主要是指各行政区划公安部门的情报机构)和从“条”、“块”两个方面来统领各业务部门和各行政区划部门的情报工作机构。目前,我国“条”性情报机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不同“条”线的情报信息工作推进深度差异很大,“条”线之间信息沟通、交流障碍很大;各地“块”面情报信息工作情况亦难统一,跨区域整合困难;统领“条”、“块”两个方面的综合性情报机构也仅在区域层面协作,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统领性较差。鉴于上述情况,有必要从中央到地方进行情报信息机构整合,构建以专业情报机构为支撑、综合情报机构为龙头的统一情报管理机构体系。三是强化情报信息技术保障,保证公安情报信息高效运行,建立起一个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平台,并在此基础上 建立各种应用系统,把散点式的公安组织部门通过技术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连接起来,实现信息无缝传输和应用。四是从国家层面整合非警务情报信息共享机构,加强与社会合作,扩大非警务信息资源的来源渠道。约翰和马奎尔认为,英国警务的进步,更为密切的跨机构伙伴关系,对非警务来源信息进一步使用,对产出成效的更广泛理解,均来自于国家情报模式。我们亦可效法英国情报机构的做法,实现与非警务情报信息机构的合作和信息共享。
二、建立健全情报信息警务管理机制
所谓信息警务,是指在信息社会条件下,以社会治安信息和警务管理信息为资源,以信息化警察队伍为主体,以信息化警械为手段,以信息化网络为神经中枢系统的一种新型警务模式。警务管理机制是指警务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其本质上是警务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信息警务管理机制就是信息化条件下的警务管理机制,具有内在性、系统性、客观性、自动性、可调性等特征。
公安信息化建设成果为信息警务管理机制改革、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动力。随着公安信息化的发展,公安部“金盾工程”建设使公安信息基础设施、通信网络平台、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初步实现了公安工作通信多媒体化、业务信息共享化、办公流程无缝化,提高了公安机关打击犯罪和社会管控能力,同时也使之与信息化同质共生的警务管理机制得以确立。然而,由于公安机关传统的社会管理和打击犯罪模式是在过去相对封闭以及信息化发展滞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受这一模式惯性思维的影响,社会和公众还没有完全将信息化与警务管理机制结合起来的强烈期望,加之公安机关的一些垄断特权也未被彻底打破,遵循信息流通规律的信息警务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警察采取什么样的编制体制,不是任何人随心所欲、任意安排的。它不仅由国家的国体和政体所决定,而且也以一定的物质文化,特别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信息化作为被社会普遍认同的现代化手 段,基本解决了警务机制改革创新的技术问题,成为警务管理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
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关键在于组织变革、体制和机制创新。英国国家情报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它是一个统一的警察管理机制。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出台前,麦克〃马奎尔和提姆〃约翰代表“警察研究小组”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考察。他们对8个地方警队的地方性侦查手段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这些侦查手段包括刑事情报系统、监控手段和秘密力量。考察结果表明,只有那些实行了重大机制变革的警察机构在实现“主动式警务”方面获得 了成效。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实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一是在NIM中,高素质的情报分析员被赋予广泛的职能并嵌入各个决策者周围,灵活设臵情报分析员岗位,情报分析员不再被贴上业务警种标签;二是NIM的应用为解读问题提供了标准方式,使集体合作和跨专业、跨区域和跨越国界的理解成为可能,NIM确保每个情报分析成品都针对特定问题;三是NIM提供的文化和组织机制在各个层次上都更为重视前瞻性,重视依据证据做出决策从而解决问题,它使警务人员能够依据实际问题调配资源。
借鉴英国国家情报模式的做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健全信息警务管理机制,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警务工作效能。一是警务业务流与情报信息流融合共进。在警务行动中推进情报信息工作,通过情报信息工作提高警务行动效能和业绩,在二者共进中促进民警之间、机构之间、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削弱专业情报信息人员的标签身份,形成全警参与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二是在全国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下,实现全国情报信息工作职业化。将各类犯罪情报融入所有警务决策,从国家到地方分层次设臵情报信息工作机制,并把各个层次情报信息工作灵活、适应性地统一起来;三是建立情报信息人员与警务工作人员间的互动沟通机制,实现情报信息工作与警务工作的无缝对接。尽管警务活动中有情报信息工作,情报信息工作服务于警务工作,但现实中两者是相互分离的两条线。情报信息工作(尤其是情报信息研判工作)任务一般始于用户提出的需求,如果双方不能很好地沟通或缺乏好的沟通渠道,情报信息工作往往会倾向于脱离管理者(情报信息用户)所处的现实工作局面,或是情报信息工作总处于被动工作状态,缺乏主动与情报信息用户沟通的动力。因此,建立起用户情报需求与供给相统一的沟通机制,促进情报信息工作真正围绕战术、战略需求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四是公安管理部门应从情报信息工作实战人员和他们所服务的管理层用户之间的关系入手,致力于解决数字鸿沟(由机构间信息系统不兼容造成)、串并盲点(由跨越机构辖区的系列犯罪形成)、噪声(由信息质量差、数量大等问题造成)、情报信息越载(由情报信息分析系统缺乏分析能力造成)、数据冗余(各个机构在各自的系统孤岛中保管同一信息形成)、机制摩擦(具有不同使命、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的机构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造成)、情报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信息持有者封锁信息、情报信息共享意愿低造成)、顾此失彼(在一个地方集中大量资源对付短期问题,诱发重复投入等其他组织病症)、本位主义(存在于机构内各部门和机构之间)等问题,促进情报信息工作更有效地服务于公安工作;五是加强面向高层决策的情报信息产出流通机制建设。当前,大多数情报成品用户是具体办案的侦查人员,研判部门的多 数工作成果对战术问题保持了强烈关注,很少重视情报信息分析人员和决策者的关系,但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倾向于产出面向高层警官的战略情报成品。决策者是能够驾驭治安局势的人和机构,加强情报信息产品为决策者服务,是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关键之一。
三、按情报信息流程整合情报信息专业机构
公安情报信息机构是实施公安情报信息收集、加工、分析研判、存储管理、传输、提供利用等有关公安情报信息活动的组织。
我国公安情报信息专业机构林立,专业分工过细。计划经济时代,公安机关初步形成了办公室或秘书部门、刑事犯罪情报资料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信息技术部门四大条块情报信息专业机构。近年来,随着公安工作的发展,警种的不断增多、细化和日益专业化,公安情报信息体系建设有了很大进步,各级公安机关、各警种为整合情报信息资源,进一步强化了情报信息专业机构建设:一是全国不少公安机关已经建立了综合性情报信息机构,从“条”、“块”两个方面来统领各业务部门和各行政区划部门的情报信息工作。二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拓展“条”性专业情报信息机构。三是在行政管辖区域内设立“块”性情报信息专业机构,统领辖区内公安机关的情报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内情报的分析汇总及上传工作。无论是纵横拓展,还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块向整合,甚或是建立统领“条”、“块”的综合情报信息机构,都是基于公安业务分工进行的,不同警种业务条线上自成体系的情报信息机构仍是当前的主要组织形式。这种机构设臵模式不利于公安情报信息的共享应用。英国国家情报模式以警务情报产品为动力来推动警务工作的开展,按情报信息业务流程进行分层运作,分为辖区内犯罪、跨区域犯罪、全国性或国际性犯罪三个层面。三个层面虽然对情报信息产品的需求内容和数量都会有很大差异,但不论是处理区域性犯罪还是全国性或国际性重特大犯罪,NIM的操作运转流程保持不变。三个层面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即警务情报信息在三个层面之中循环流通,确保最大程度地共享警务情报信息资源,实现警察机构内部最佳的工作效率和对社会公众需求回应产生最优的效能。
借鉴英国NIM流程模式,按照情报信息流程来整合我国公安情报信息机构,实现公安情报信息活动的无缝循环、公安情报信息产品的分层供给。一是通过技术手段和情报信息收集工作机制创新,汇集全警采集的公安情报信息,形成海量数据源。无论是专业公安情报信息机构,还是综合公安情报信息机构,甚或是警务业务机构,情报信息活动均始于收集。在收集环节,对各类警务情报数据格式进行统一规范设计,并理顺情报数据汇集渠道,将全警公安情报信息纳入统一框架数据集,实现公安情报基础数据、源头数据、业务工作数据全警共享,从而打通不同警种情报信息机构之间的工作壁垒;二是不以警种划分,而根据实战、管理、决策三层对情报信息产品需求的不同,分层制定情报信息分层研判机制,强化各警种各层面情报信息研判功能及层与层之间相互依托的关系。当前,我国公安情报信息研判机构不健全,情报信息研判工作层与层之间、警种与警种之间差异很大。从全国来看,基层或实战一线研判功能不足,以指挥中心为龙头的综合情报信息研判既缺乏对实战一线提供确实可行的情报信息产品的能力,更不能为高层决策提供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情报信息产品。在底层数据或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分层设计公安情报信息供给模式,实现情报信息产品定制式生产(即按需供给),提高公安情报信息产品应用效能,既加强了公安情报信息的共享度,又强化了公安各层之间的情报信息联系。三是构建全警情报信息机构工作平台。情报信息共享与情报信息产品分层供给的实现,都需要有强大的系统作支持,公安情报信息机构实现业务内容融合,需要有共同工作的平台环境。公安机关应整合公安情报信息系统,构建全警情报信息机构工作平台,高效服务公安工作。
四、培养专业化情报信息分析与研究队伍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安情报信息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技术、物质,而在于人,在于情报信息队伍素质。一方面,在公安信息海量化与多元化并存的今天,公安情报信息工作所涉及的领域与范围日益扩大,公安情报信息生产对人的智力与知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情报信息研判与情报信息分析中的知识与智力投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网络环境对公安情报信息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介入情报系统,改变了公安情报工作的物理环境和情报信息交流模式,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拓展了公安情报信息业务。随着公安情报信息工作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使得从杂乱无章的海量信息中梳理、分析和获得有价值的情报,成为当今情报信息人员面临的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数据化环境下公安情报信息工作更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具有情报学专门知识,尤其是具有情报分析理论知识的情报“通才”和“杂家”。因此,要推动公安情报信息工作变革,实现情报信息工作对警务工作的引领作用,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情报信息专业分析研究人员。
目前,我国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工作备受重视,但缺乏整体化运作机制及整合后的情报信息分析人才力量的支持,致使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多停留在战术层面和分警种专业的零星状态。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模式的贯彻落实,为积极应对社会治安环境的复杂变化,主动预防各种犯罪事件发生和有效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各地公安机关在综合情报信息机构(指挥中心)中设臵专门从事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的部门,部 分警种在注重传统情报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理念创新、手段革新、方法突破等强化各类情报信息的分析研判工作。但是,不论是增设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机构,或是改进传统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理念、手段与方法,由于情报信息分析研究人员的能力跟不上信息环境和工作模式的改变,公安机关没有形成上下统一的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团队,没有整合社会专家人才参与情报信息分析研究,没有打通专业警种信息分析研究之间的交流机制等,致使当前的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工作依然呈现出战术性为主、各自为阵、情报信息产品未能上升到战略层面、情报信息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
加强情报信息分析研究专业队伍建设是增强情报信息价值、警务工作发展后劲的有力保障。英国自“国家情报模式”问世至今,不仅建立了国家刑事犯罪情报署这种高层次的情报警务工作实体,而且还构建了一支从事情报分析和研究工作的专家型人才队伍,形成了专家参与英国国家情报模式运作这一重大特色。英国成立一个由国家警察局长协会牵头、国家犯罪情报总局和各地警察局高级警官参与的项目管理委员会,总体协调该模式的推广工作。英国在实施NIM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技术培训,使每个警察都能够自觉地按照信息警务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成为各个信息流程中的专业人才。这是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得以成功推进、情报主导警务有效实施的关键。
情报分析和研究的质量受制于专职情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在美国情报界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即各类资源在情报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比例是:硬件资源占5%,信息资源占20%,而情报人员占75%。先进的硬件设施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情报信息的生产能力,但这种能力增长往往是一种静态的、有限的增长,而情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却是动态的、无限发展的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正是信息时代情报工作的核心推动力。因此,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知识水平高的情报信息分析研究人才队伍,最大限度满足我国情报警务工作需求,保持可持续发展后劲,并拓展情报信息工作更大发展空间,是做好公安情报信息乃至公安工作的必然选择。
加强对情报信息分析与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情报信息专业化、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其具体培养路径选择如下。一是树立科学的公安情报信息人才观和用人观。一方面,要在信息化大背景下考虑公安情报信息工作,同时积极引进和留住高级情报信息专门人才,同时积极培养在职民警,扩大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究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应用“能级原理”理念,根据情报信息人员的实际能力,将其放在合适的岗位上量才使用,对那些思维敏锐、专业知识面广、善于系统分析的人委以重任,用于情报信息分析与研究工作。二是形成明确的情报信息分析研究人才建设长效机制。公安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公安情报观念的形成,对公安情报信息分析与研究人才的培养、选拔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越来越重要的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工作,公安情报信息分析人才建设必须形成一个长效机制,既要重视现实急需人才的培养,更应着眼未来可用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注意加强对情报信息分析人才结构的研究,逐步优化人才队伍整体结构,包括年龄、知识、学科、性别、心智结构等。三是加强在职公安情报信息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公安情报信息分析人才建设的方向应是“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后备人才”,坚持引进新生力量与培训在职人员并重的方针,努力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公安情报信息分析人才队伍的精干化、年轻化和高学历化。总而言之,要培养一大批适应我国情报主导警务工作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情报信息分析研判能力,更好地为公安实战服务。
第四篇:对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的思考
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设是城市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人防部门参与城市危机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人防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生产事故等频频发生。如何高效的利用人防地下设施、人防专业队伍等资源,建设适合本城市的人防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变得非常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迫切,这对协助提高政府对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为市民提供快捷的紧急救援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合理的安全保障支撑至关重要。
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是城市公共安全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防部门代表政府实施协调、指挥、调度的重要机构和场所之一;是反映人防部门应急和危机管理水平及城市综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标志;是城市危机管理的重要支撑设施建设。
随着2006年《**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出台,我市应急体系中需要人防部门解决的应急目标逐渐明朗化,用什么样的技术和手段解决突发公共事件变得十分紧迫。建设什么样的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是直接关系到“防空防灾”一体化职能是否能正常发挥,关系到该中心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建设怎么样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在国内外没有固定的模式,虽然国外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多年,也是各不相同,加上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及地域特点不同,也没有统一的建设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考虑本市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做好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基础性研究,加强城市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
1、政府管理体系与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技术体系关系的协调
从人防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设来看,所建的系统平台将统一各应急反应业务,提高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但也带来了不同部门之间的体制冲突,这还包含着各个部门自身长期工作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挥方法和习惯之间的协调,怎样体现具有良好协调关系的指挥平台是人防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设首先要精心考虑的问题。
另外,国家政府体系多数是树形的垂直构架,其行政特征是对上负责,而快速反应机制的城市人防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是以事件为中心的扁平结构,要求其对事件直接负责,这种结构和管理的不一致也是城市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和运行也需要协调的问题。
2、人防系统的智能化建设
目前的人防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设,多数是基于特定灾种,将不同类型的应急指挥系统或信息系统按照一定的预案要求所进行的需求组合和系统集成,更多的是体现“面向过去和已知”这个概念。应急事件虽有一定的共性,但不可预见性是城市应急的个性特征。怎样建设即“面向过去和已知”又能面向不确定的“未知”;既能贯彻预案又能适应一些从未出现过的综合性、边缘性应急事件;使建设的城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具有“脑子”作用,能为决策人员提供一个便利的、交互式的操作平台,迅速、动态地识别事件;构造针对特定应急事件的信息处理和调度系统,真正体现建设的意义所在,这是衡量城市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先进型和长期性的重要指标。
3、城市人防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标准化建设
建设专业化、智能化的城市人防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必须建立一套适应指挥的应用标准和应用支撑标准体系。虽然人防部门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缺乏相对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问题,这对建设综合性和基础性的人防指挥中心带来内联问题。同时,标准化建设应包括对应急事件的描述机制、数据单元描述、技术接口描述等,使建设的城市人防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只有一种“共同语言”。怎样确定适合**市人防应急救援指挥系统范围内的规范化标准,对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指挥中心、避免出现“信息孤岛”有着重要意义。
4、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各指挥中心的网络构架
目前的指挥构架有决策型、管理型和协调型等数种,体现不同的指挥特征和效果,不同的指挥结构形成不同的指挥网络。**市已有不少部门针对一些特定类型的事件建有各自的指挥中心,虽现有的部分中心内部建设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和先进性,但系统对外部的延伸仍缺乏手段。构架一个合理的全市范畴的城市人防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使在重大事件面前,保证信息获取、协调指挥的效率与城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形成良好的匹配,通过技术的手段清晰的体现各中心之间的职责关系,将会增强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网络构架的合理性,促进对应急救援事件的快速协调和处理能力,避免形成“指挥盲区”、制约救援中心的正常发挥。
5、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需要全方位发展
**市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性质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核定数及成员整体素质对满足城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需求有不少差距。还需要加大相关专项经费的投入,增强指挥中心软硬件建设,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培训应急救援队员,强化专业队员能力、素质,加强指挥中心组织、指挥、协调功能,早日实现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在城市应急救援体系内核心地位的确立。
洪荒天子 网游之一统天下 莫问天 光明猎人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对提升派出所警务实战能力的思考
对提升派出所警务实战能力的思考
【摘 要】本文对提升派出所警务实战能力进行调研,找出当前派出所警务实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对如何提升派出所警务实战能力提出:认清职业特性,提高民警警务实战意识;培养基层教官,建立警务实战训练体系;突出实战训练,提升民警警务实战水平;落实训练制度,提高民警实战体能素质;加强人财物保障,提升警务实战保障能力的五点对策。【关键词】派出所;警务实战:能力提升;对策
当前,随着社会动态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违法犯罪活动的流动性、跨区域性更加明显,各种难以预料的重大突发案(事)件频繁发生,广大公安民警处在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第一线,面对着“时时有流血,天天有牺牲”的职业风险,对基层派出所的实战要求越来越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牢固树立“一切面向实战,一切为了实战”的理念,坚持战斗力标准,着眼“打赢”目标,全面提升派出所警务实战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下面,笔者就如何提升派出所警务实战能力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派出所警务实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从警务实战上看,一些基层派出所和民警实战安全观念、实战训练、单警装备使用意识比较淡薄,警务实战技能、体能素质、基本战法跟不上实战需要等问题。
”,抓好、抓实、抓到位。
(一)认清职业特性,提高民警警务实战意识。
针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和执法环境暴力化倾向突出的状况,各级领导要结合实际工作抓好日常教育,不断营造人人重视警务实战的氛围,提升民警的警务实战意识。一是坚持民警日常教育。各级要将提升警务实战意识作为提升队伍战斗力、执法安全度和增强警察社会形象来看待,纳入民警日常教育。要通过开展日常教育、观看警察实战资料片,使全体民警充分认识加强警务实战训练是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决定的,是完成公安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让民警充分认清警察职业是高危职业,不断增强民警的敌情意识、实战安全意识。从而,帮助民警牢固树立练为战思想,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坚持杜绝练为看、练为考的不正确做法。二是执行任务动员教育。各级各职领导在前行各种任务前,无论时间再紧,都要对民警进行警务实战动员,必要时边行动边动员,明确有关事项,提出明确要求,让民警认清遂行的危险性,时刻将安全放在首位,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警务规范意识。三是完成任务总结教育。每项工作任务完成后,每个单位和战斗小组都要对遂行任务情况进行检查,组织民警开展警务实战剖析,总结经验教训,强化警务实战理念。县级公安机关在重大任务完成后或者大项实战行动结束后,也要及时召开警务实战经验交流会,组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培养基层教官,建立警务实战训练体系。
派出所警务实战教官水平和训练机制直接影响民警的警务实战水平,影响和制约着基层警务实战能力。一是借用院校教官。县级基层公安机关每年开展的“轮值轮训、战训合一”集中训练中,要主动与公安院校联系,邀请院校警务实战教官到单位进行教学,这样有利地提升基层警务实战水平,更好地解决基层民警在日常警务实战中碰到的问题。二是打造县级教官。县级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打造警务实战教官队伍,采取送教到基层派出所、培养基层派出所教官、指导基层开展应急处突演练等方法,提高基层派出所警务实战水平。三是培养基层教官。每年要精心挑选一批组织能力强、业务基础扎实、技战术水平好的民警进行专门培训,为基层派出所培养“能讲、会教、肯钻研”的警务实战骨干,组成警务实战“小教官”队伍,全面提升广大民警警务实战素质,提高基层派出所执行各项任务的能力。
(三)突出实战训练,提升民警警务实战水平。
派出所工作要维护好本辖区的社会治安稳定,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着眼“打赢”目标,切实加强实战训练,全面提升全体民警的警务实战化水平。一是突出技能训练。让民警准确掌握警务实战技能动作要领,学会徒手防卫与控制、警械武器使用、搜身带离、现场急救的规范方法,掌握警务战术的基本动作,掌握盘查嫌疑人、查控嫌疑车辆、搜索、抓捕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一般警务活动中“防、控、查、抓、带”等战术动作,通过训练促进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不断提升。二是突出岗位训练。要针对派出所民警不同岗位进行训练。社区民警要突出辖区内治安情况的基本数据“一口清”,对辖区内重点管理服务对象的动态情况“全熟悉”。注重在提高社区民警会管理、会服务、会群众工作、会情报信息收集、会案件线索摸排、会基础信息化应用上下功夫。案件民警要突出法律法规学习,通过案件办理、信息研判、组织案件讨论、典型案例剖析等,不断提高案件民警的办案水平、办案能力。内勤民警重点加强公文写作、信息报送、组织协调等方面能力的培训。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岗位练兵,使每位民警都成为本岗位的行家里手。三是突出防卫训练。基层派出所民警长年累月战斗在与违法犯罪斗争一线,极易受到犯罪分子的突然袭击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因此,在警务实战训练中,要突出自身防卫训练,无论是接警、出警、处警、查控、巡逻、办案、矛盾纠纷化解、处置群体性等都必须居安思危,有“伴虎睡觉”的意识,既保证各项公安工作任务的完成,又保证自身安全。
(四)落实训练制度,提高民警实战体能素质。
良好的体能是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的基础,是做好公安工作的重要保证。一是建立日常训练制度。要建立民警日常体能训练制度,确保派出所民警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警务体能训练。每周要制定体能训练计划,建立民警体能训练登记考评制度,科学组织安排体能练兵。既要保证每周不少于两次的集中性训练,又要针对民警工作分散、不便于集中训练的实际情况,让民警结合实际自我安排体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