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农业产业体系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大全5篇]

时间:2019-05-12 19:0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我国农业产业体系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我国农业产业体系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第一篇:对我国农业产业体系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对我国农业产业体系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作者 兰星天

摘要: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新型制度的提出。本文在界定了农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农事代理公司为支撑,连接起上游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下游农民的“工”字型的新型的农业产业体系的构想。“工”字型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其实也是对我国未来农业发展远景的一种规划。本文希望通过这种创新型的愿景规划来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关键字:农地产权关系;农业产业体系;农事代理公司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粮食危机的爆发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受到自然灾害频发,人口急剧增长和耕地急剧减少等因素的影响,也面临着爆发粮食危机的可能。同时,随着全球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以及我国全球市场的开放,我国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将不能很好地解决我国农业面临的种种问题。为此,我国农业采取大规模化生产势在必行。但基于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大这个实际国情来考虑,我国不可能走西方国家的由少数人经营的大农场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土地流转政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自发式的小农场的出现。但这对于我国建立农业产业体系和解决三农问题是不利的。小农场的性质毕竟仍是少数人耕种了多数人的地,多数人只能获得极少的租金而不能分享土地带来的收益。这种机制终将导致少数人致富,多数人受贫的结果。全体农民的增收问题将不能得到妥善解决。

三农问题虽然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仍然没有提出系统解决问题的机制和明确的农业未来发展趋势。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和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紧密相连的。只有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三农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在本文中,笔者希望通过建立以农事代理公司为支撑的“工”字型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来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未来提出了新的构想。但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土地如何处置和分配的问题,即农地产权关系。因此我们首先分析农地产权关系如何界定。

一、农地产权关系的界定

对于农地产权的界定,学术界有两种声音最强烈。一种声音主张“农地产权应当回归农民”,另一种声音则持强烈的否定态度,认为“不应该把农地产权让

给农民”。之所以会出现两种甚至多种声音,是因为众多学者站在了不同的利益角度来考虑。但具体哪种声音更具合理性,我们应该站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以及经济学的角度来综合分析。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大集体耕作的格局,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这一举措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也因此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农业的大发展不仅解决了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还为我国工业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农业在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农民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因此,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要回馈农民,反哺农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把农地产权让给农民。原因有两重:(1)家庭联产承包这种生产关系在我国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生产力得到巨大提升的今天,一家一户的耕作模式将不再适应,需要变革出新型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的进程不可阻挡。在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进步的时候,生产关系就要变革。这也就决定着现在不能完全把农地产权让渡给农民。(2)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农民是具有一定理性的“经济人”,是要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因此,如果农地产权完全回归农民,农民就会选择比粮食生产更具收益性的土地利用方式。这种结果将不能保证我国耕地面积维持将来土地需求水平。在全球粮食危机气氛笼罩下的今天,选择农地产权回归农民是很不理性的。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更赞同第二种声音。在农地产权的界定方面,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只保留对农耕土地性质的变更选择权;农民完全享有其他所有权、使用权和受益权。自2005年12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小到上百亩的村里能人承包耕种模式,大到几十万亩的农场企业模式。土地流转政策的提出,的确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农耕规模经营,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但是土地流转价格机制的滞后,也损害了这部分农民的利益。土地经营权的出让只让这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获得了极低的租金收益。其实这部分农民不是不想获得耕田带来的收益,只是由于体力有限或是机会成本过大等因素不得不出让土地经营权。如果农民不能在土地经营权出让后获得较合理的收益,土地流转机制则最终只会导致少数人致富,多数人受贫的结果,拉大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因此如何让每一个农民都从土地上受益致富,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

1.模式借鉴

美国是最早形成农业产业体系的国家。尤其是在90年代,计算机在农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促进了美国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完善和成熟,是美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到目前,美国农业已组成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经营组织体系,同时还拥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场主从播种到收割根本无须亲手做任何农事工作,所有工作都可以请专业化公司来完成。农产品生产出来之后的销售、加工环节也会有由早已签订合同的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来完成。这种农业产业化体系是基于美国的自然禀赋和长期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逐渐建立起来的。地广人稀是美国实现大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美国现在只有不到2%的农民人口,而可用耕地则是我国的一倍。这就保证了美国可以通过大农场的形式来经营农业。为此,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就不能完全模仿美国的农业模式。在借鉴美国农业模式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农事代理公司的概念,并希望通过农事代理公司来构建可能适合中国农业产业化体系。

2.农事代理公司

2.1农事代理公司的概念。简单地说,农事代理公司就是代替农民进行农作物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化公司。具体包括代替农民播种,田间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治理,收割以及在农作物收割后的销售等业务。农民以拥有土地为资本入股农事代理公司,并以股份的多少参与公司的分红。农事代理公司的实质就是通过打破现有的小农耕作模式,把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农业的大规模化生产。

2.2农事代理公司的建立及运作模式

2.2.1建立

农事代理公司应由各级政府主导,吸引社会各界资金共同建立。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以土地作为资本入股公司,但仍保留对土地的所有权。农民以土地为资本入股公司实现了使用权和受益权的转化,农民把使用权交给公司而仍能分享土地收益的权利。农事代理公司的建立之所以要由政府主导,是出于我国农业安

全和农民利益的角度考虑的。只有政府主导,在农民以土地作为资本的形式入股公司分享利润时,农民的利益才不会受到损害。

农事代理公司可以在乡镇域或县域建立,这以当地的农业规模和有助于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而定。各级政府必须在得到省农委的审查和批准后才能建立农事代理公司。农事代理公司的所有信息(包括公司土地和农户代理量,农作物预生产种类,预生产量,销售去路,农民利润分配,公司财务状况等)必须在每次耕作前准确地上报省农委。省农委对各级农事代理公司上报的数据进行汇总,并根据各类农作物未来的需求情况预测对各级农事代理公司作出建议性的信息反馈。这一目的是为了实现整个市场各类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各省的农业部也应在国家农业部的统一指导下和其他各省的农业部进行信息公开。信息的公开能够解决市场上信息不完全的局面,帮助各省农委对未来农产品的供求状况作出准确的预测,并且有助于农业信息化体系的建立。

2.2.2农事代理公司的运作

农事代理公司建立后,人员实行竞聘上岗的原则。除一些具有较高知识要求的职位(如公司经理,财务管理人员,农业科技人员等)面向社会招聘之外,其他所有农民有能力胜任的职位(如播种,田间管理,收割等)只面向入股公司的农户招聘。公司高层负有和其他农事代理公司进行技术交流,和一些农业研究机构(如大学)取得合作,保证农产品生产达到预期并最终实现销售利润的责任。

农事代理公司进行农作物规模化生产也就意味着公司掌握了大批粮食的支配权。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公司就必须与上游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实现粮食从初级农产品到深加工农产品的转化,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因此,要想通过农事代理公司增加农民的收入,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就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农作物生产;二是保证粮食的销路。

2.2.3基于农事代理公司的“工”字型农业产业化体系

目前,各种形式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合作社又一次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乡镇纷纷成立。在城市周边的农村也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场企业(如安徽的龙亢农场)。合作社的建立和农场企业的出现的确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这都只是局部性的,散点式的,不具有体系性的,也并不能完成我国从小农业到大农业的转变,建立全国性农业产业体系的任务。在未来,农

业的生产及管理在一个区域内是应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准确性,可操控性和可预测性的。农业生产完全可以根据未来需要进行调控,合理地使用土地进行生产;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也是完全可以受到人类的操控的;农产品的加工则在完整而严格的法律体系和农产品监测评估定级体系下而实现规范化生产。由此就最终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安全程式化的大农业生产体系。

农事代理公司的建立不仅是代替农民完成繁重的农事工作,改变农民面朝换土背朝天的现状,解放农村劳动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的一种途径,而且与上游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成为一体。在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农事代理公司起着沟通下游(农民和土地)和上游(各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中间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成“工”字型农业产业化体系。而农事代理公司作为连接“田间”和“餐桌”的中枢环节在实现大农业的进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结论

目前,我国有8 亿多农民,全国总人口近14 亿,据此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 %。如何实现广大农民的富裕,将是我国在21世纪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突破发展瓶颈,解决现有问题的重要课题。只有农民富了,我国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富国;只有农业大发展了,我国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强国。农民的富裕离不开土地,农民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农村。因此,富农就必须从土地上挖掘财富,使农民幸福就要发展农村,让农民在农村过日子。

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具有创新性的制度和模式,三农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新的制度和农业模式。农民补是补不富的。只有通过一种制度激发起农民发展农业、改造农村的积极性,并为之提供平台和资金投入才能够真正的使农民富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本文所提出的农事代理公司只是笔者在理论层面的一种尝试性的创新,实际的可行性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但笔者相信基于农事代理公司建立起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将有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化,农产品安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的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高元禄.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0.[2]张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综合效用分析.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05.[3]唐胜军.美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经验及其借鉴意义.中国农垦.2009,02.[4]齐峰.美国发展现代农业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三江论坛.2008,03.[5]孙芳,李云贤.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国际发展趋势.农村经济.2009,10.

第二篇:共青团未来发展方向思考探讨

共青团组织应该始终树立“服务大局、服务青年、服务社会”的理念和宗旨。在当前背景下,思考共青团组织的发展方向,不应脱离区域发展实际,而应该从服务大局的要求、服务青年的需求、服务社会的需要着手。简而言之,**共青团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紧紧贴合**区当前发展的背景,以“创新**、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线,设计活动,开展工作,实现发展。

一、着眼于保增长的要求,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共青团组织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应该建立起清晰的理念,即共青团组织能够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为保增长做出贡献,这不但能为而且大有可为。这种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会效益。团组织既有能够促进经济效益产生的抓手,也有能够促进社会效益产生的抓手。这两把抓手都离不开基层基础工作。如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等常规评比表彰,都能够在区域范围内树立起经济发展推手的良好示范作用,激励青年组织为本单位、本公司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两新组织在**区域范围内发展迅速。做好两新组织的团建工作,争取做到“配指导、配活动、配培训、配资金”等“四配”措施,也将有利于实现保增长的要求。还有青联这个平台,在传统统战功能的基础上,日益发挥了经济资源共享、合作促进共赢的效益作用,下一步应继续强化职能。

二、着眼于保民生的要求,加强就业促进工作。

“民乃邦本,本固邦宁”。从共青团组织来讲,保障青年民生是题中之义。在当前背景下,共青团组织可以明确一点,即我们未必能够为他们创造很多就业机会,但可以为他们创造就业条件。为大学生、青年人实现就业创造条件的一个重要依托,就是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这个基地应该着眼于长远,而不仅仅是因为当前发生金融危机造成就业压力而推出的临时举措。近年来,这种就业压力一直伴随着“毕业即失业”的口号,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压力只会加大,不会减小。就业实习基地建立需要着眼于这种预期,为大学生和青年人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在基地的建设工作上,将来可以继续扩大范围,增加企业数量,可以放宽学生的入围条件,甚至可以涵盖从大

一、大二,一直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基地的实习内容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共青团组织要继续居中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下一步,可以围绕“引导就业观念、整合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培训、发布就业信息、提供就业贷款、进行就业指导、开展就业维权、树立就业典型”等几个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并开展工作。同时以就业带动创业,让创业促进就业,树立科学的创业观。

三、着眼于保稳定的要求,加强志愿服务工作。

保增长和保民生,都有助于保稳定。稳定的局面是和谐的局面,保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同本同源,目标一致。奥运会后建设“人文北京”的要求与当前保稳定的要求,都需要共青团组织在志愿服务领域做出更多更扎实的贡献。**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成立志愿者联合会,这个一个重要的契机。下一步,应该重点围绕志愿者联合会这个平台,围绕志愿服务**模式这个工作机制,做好配套工作。不论是义工,还是社工,还是志愿者,只要是有利于保稳定要求,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将来都将在志愿者联合会这个大平台中共同发挥作用。共青团组织一方面要为建立枢纽型组织继续探索,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开始迈出了整合多方资源、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一步。在助老、助残、助学、助医等领域里,在大型活动和紧急现场中……只要是社会有需要、志愿者能为的领域,都应该有志愿者的身影,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推进的方向。

第三篇:关于县级电视台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些思考

关于县级电视台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些思考

蔡明恩

摘要:作为“四级办台”中最基层的宣传单位的县级电视台,上面有中央台和省市台的压力,下面有观众越来越挑剔的眼光和口味,周围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在硬件设备和人才资源等方面又处于严重的“弱势”地位。本文以石狮电视台为例,探讨县级电视台如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在不断探索创新中提升发展。

关键词:县级台;创新;节目提升;网络整合;资源挖潜。随着广电事业的不断发展,广电业面临自身行业激烈竞争和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多重挤压,县级电视台由于受到条件限制,事实上难以逾越在人员、资金、规模、覆盖范围等各方面的劣势,同时,在节目题材和其他社会资源的借力上,也不处于优势。

陆地先生在其《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一书中说到,有一种是危机作用的主体不仅有足够的克服危机的机能,还能利用危机推动整体向着理想的状态发展,即将危机转化为发展的契机。

县级台虽然在频道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等方面无法与上级电视台“分庭抗礼”,但是它“块头小”,与现实生活、基层群众具有天然的“亲近关系”,而且更容易凸现自身或所在地区的特色,只要利用充分,扬长避短,就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

一、实现新闻节目的本土化,唱好“地方戏”。

从新闻的接近性上来看,群众更多关注的是城市建设和社会的相关话题,以及对表达话语权的需求,而县级台最容易走进群众和受众。

我国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风土人情和方言,县级台如果能够抓住这一特点,在新闻内容上就会推陈出新。2007年8月,石狮电视台推出《石狮闽南语新闻》,栏目定位为“诠释石狮文化,传承闽南文化,服务石狮乡亲”,是石狮市第一个专业闽南语栏目,内容涵盖新闻资讯、乡土、娱乐、旅游、经济、曲艺、读报等,以深厚的石狮闽南文化为立足点,致力表现闽南语的特点,体现石狮文化的风格,其“通俗又不庸俗”的内容与风格迅速赢得了群众的欢迎。

其次,处于基层的县级台离人民群众的距离最为接近,能更准确的体会群众的呼声与建议,更能全面的反映出群众的各种利益,可以说,县级台的新闻资源直接、丰富,更容易发现或搜集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更容易做出有吸引力的新闻节目。这就要求走出从中央台、省(市)台等争取受众份额那种“跟风瞎跑”的误区,做到“硬”题材从“软”处着手,角度贴近受众;大题材从“小”处切入,写百姓的身边事,唱好“地方戏”。2009福建新闻奖评比,石狮台选送的消息《石狮农民办两岸民间盛会》获得一等奖。石狮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源远流长,蚶江端午泼水节作为对台关系的重要新闻,长期收到各电视台的关注。2008年端午节举办的这一活动,被国台办列入两岸交流的重要活动之一。因此,石狮这个活动,在“五缘”特色的先行先试中,是一个典型的事件,其题材的价值更为凸显。但是关于它的报道,历来是以报道两岸乡亲如何一起共度佳节的情景。而石狮台在这个节目中,独辟蹊径,从一个热心举办蚶江端午泼水节已有十多年的石狮农民林清阔入手,做的是人物报道。这也是一次把重大

题材进行创新报道的成功先例。

二、聚集注意力资源,搭建强势宣传平台。

可能有人会说,大台人才济济、经济实力雄厚,创新也好,品牌也好,只有他们才能做到,县级电视台谈何容易。笔者认为,县级电视台拥有空间小、成本低、报道及时、覆盖面小、观众集中、群众易于参与、关心、观看并传递身边事等的优势特点。作为受众,无法观看到自身空间里发生的新闻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无法捕捉到自身需要的信息,受众的心理需要就会发生转移。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除了前面所说的要唱好“地方戏”外,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在栏目设置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从石狮台已有的栏目设置来看,应打破当天新闻仅限定在晚上八点首播以及栏目内容单一等格局,实现即时播报与信息量的提升。在形式上多种多样,做到有记者口播、主持人与记者的连线、播音员的播报等等,遇到突发事件,则采用第一时间插播的新闻播报方式。笔者认为,这样的设置在定位上既能体现其内容的包容性,又能充分体现各栏目的突出特色,使之既兼有时政,又贴近民生;既有反映焦点热点,又有百姓普通生活所需;既体现严肃庄重,又不失轻松和谐,以聚集足够的注意力资源,搭建强势宣传平台,打造宣传舆论主阵地。

三、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电视风格,做当地百姓喜欢看的频道。身处基层的县级台,要打造出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电视风格,就必须根据本地的经济文化特色,做当地百姓喜欢看的县级台频道。

(一)主频道仍然以新闻综合频道为主,增加新闻播出频度,实现滚动播出,及时连线插播等等,并更新频道包装。为应对省网络电视台的筹建,笔者认为,县级台应积极扩充人员、培训队伍,增加设备投入,进行入网前的大规模实战训练。

(二)副频道以文体、娱乐、电视剧为主,以转播车、大演播室装修为契机,积极推动文体节目先行、娱乐节目备份、电视剧打底的工作。

1、石狮市体育运动蓬勃发展,武术、游泳、太极拳、散打等等,在全国享有盛名,篮球、足球、羽毛球运动热潮风靡石狮,这都是石狮台充实节目的基础。在具体操作中,还可以通过赛事冠名、赞助、特约播映的形式为转播车充分应用打下基础。

2、石狮市文化底蕴深厚,但因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社团反而有消亡的危险,笔者认为应积极向上申请,筹建石狮艺术团,以艺术团为主导,政府文化基金为经费的主要来源,文体局监督项目运行、电视台提供展播平台的方式,采取定期选拔机制,为入选文化项目提供经费及播出平台,同时由文体管理部门委托艺术团对民间文化团体的排演创作进行项目审查和补助经费的下拨,待项目成熟经公开考评入围的可入选艺术团,享受为期2年的演出及经费待遇。

四、建设新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当今社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科技进步使信息化、数字化成为广播电视发展趋势。笔者认为,今后要以“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建设可提供高清晰度电视、数字视音频节目、高速数据接入和话音等“三网合一”的“一站式”服务的新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使电视机成为最基本、最便捷的信息终端,既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商务等行业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又为农村信息化和“村村通”工程中发挥巨大作用,使宽带信息服务如同水、电等基础消费一样遍及千家万户。

五、面向收视率,建立开放、统一的广告经营平台。

栏目与广告之间的冲突在县级台中也是有目共睹,在历史上石狮台采取的广告投标、部门竞聘的方式使广告收入年递增率达30%,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广告部门为创收,往往对节目质量与创收情况关系无根本认识,造成节目质量好坏与广告投放无关,广告质量好坏与频道形象无关以及为拉广告而各自为政、彼此杀价的恶性格局,笔者认为这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格局将无以应对今后的挑战。因此,建立一个开放、统一的经营平台很有必要,在这个平台上必须有内部各承包节目资源的重新整合,必须有丰富多样的广告品种,必须有统一的营销规则、统一的价格体系,充分利用栏目制片人业务面广的优势,介入广告营销,在栏目实现节目制作播出的同时,促成被宣传单位开展后续广告宣传,形成持续有效的广告效应,避免内部经营资源互相打价格战。其次,广告经营也要围绕“三贴近”,走节目联办、广告类节目与新闻节目、专题节目相互支撑的有效路子,最大限度地提高节目收视率,从而确保县级电视宣传发展的生命力。参考文献:

1、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2、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办公厅,(1993—2002):《广播影视工作重要文献汇编》

3、胡正荣:我国媒介规制变迁的制度困境及其意识形态根源,《媒介的现实与超越——胡正荣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12月;

4、张弛:《从一个县级电视台的生存现状看我国地方电视媒体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路径》,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8月;

5、董亦民,章勇:《县级电视台发展对策及当前任务初探》,《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12月;

第四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定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

构成: 一是农产品产业体系。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各个产业,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二是多功能产业体系。包括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以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增进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包括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现代城市,都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是现代工业、现代城市的基础;现代工业、现代城市是现代农业的前提。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运用现代发展理念、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形式,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构建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艰巨任务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转变过时的思维和工作方式

(一)立足资源禀赋,发展规模经营,解决“小而全”的问题。没有规模的优势,不是真正的优势。这几年,湖北省出台了全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发展规划,扶持板块基地建设,倡导“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个县市一个特色”。如嘉鱼县的蔬菜、英山县的茶叶、罗田县的板栗、宜昌市的柑桔和高山蔬菜,区域布局,规模发展,形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展示了按照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美好前景。

(二)立足增产增收,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解决农产品加工滞后的问题。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理念和经营方式被引入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进工业手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已经开始取得好的效果。农民增收快,要靠龙头企业带,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三)立足劳动力转移就业,抓好劳务经济,解决忽视劳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发展农村生产力,很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快实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既可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又能够为务农农民腾出经营空间。所以,要立足大培训,加快大转移,实现大增收,促进大发展。

(四)立足可持续发展,不断拓展农业功能,解决农业结构不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要深化认识,拓展视野,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立足于拓展农业的功能,大力开发与农业相关的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新产品新产业,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五)立足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强化农业基础作用,解决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问题。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是互为条件、互相支持的。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规律,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懈怠农村;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放松农业;在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农民。传统农业有很多优点,我们要保留有用的农耕文化特色。同时,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突破过时的思维定势,改进不适用的工作方法。

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当突出的工作重点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实质上是开拓农业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我们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扎实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要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加强制造业、服务业人才培训;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成长型劳力职业技术培训。

壮大优势农产品板块。立足社会基础资源禀赋,采取机械和先进种养技术相结合的形式,把优势农产品板块做大做强。优质稻板块,要在优化模式上下功夫。畜禽板块,要在健康养殖方面下功夫。

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和资源整合相结合,市场推动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加工园区。形成主导产业牵动、特色产业拉动、服务产业联动的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集群效应,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进龙头企业与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的联结,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打造农产品品牌。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品牌意识、安全意识。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推进优势知名品牌的资源整合,促进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把农机当作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工作抓实抓好,加快乡村道路、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有计划推进生态家园建设。

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强化的保障机制

建设现代农业,是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需要以投入为重点的一系列保障措施支撑。

投入保障机制。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投入难以在短期得到回报,一些地区依靠国家和省里投入比较多,县市投入比较少;财政投入比较多,金融投入比较少;政府投入比较多,社会投入比较少。为此,必须加强监管,解决支农资金“上进下退”的问题,建立确保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明确各级财政支农责任。整合支农资金,提高使用效率。还要综合运用政策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

公共服务机制。湖北省每年投入3000万元资金,设立竞争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岗位,全省农村以科技为重点的公共服务投入人均达到十元以上。深化乡镇农业事业站所体制改革,加强公益性服务,放活经营性服务。要抓好政府主体、经费保障、人员聘用、合同管理、服务报酬和社会保障、部门职责等工作,使公益性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实实在在地得到调动,群众迫切要求的服务实实在在地得到落实,政府公益性服务的职能实实在在地得到加强。

风险防范机制。农业受自然影响很大,受气候变暖影响,灾害仍呈上升趋势,损失不断增大。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问题。要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加强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以粮食、畜禽等主要农产品为重点,开展农业政策保险试点,建立农户因灾减收的经济损失补偿制度。

第五篇: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探讨

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探讨

摘要:本文从多个层面对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状况进行了阐述,对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详细的剖析和探讨,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个人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建议

ONTHESTRATEGIESOFVOCATIONALITITUTE

Atract:

Thispaperbasedonthepresentsituationofvocationalititute,triedtoanalysetheproblemsofuniversalsignificanceandsharedmyownopiniononitsdevelopmentwithallthereaders.

keywords:Vocationaleducation,Strategies,Suggestion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正在蓬蓬兴起,这支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人才培养基地已显现出它的巨大作用,这是我国传统学制变革的重大成果。然而,几年来随着一批批人才的输出和社会对高职人才质量的检验,反馈出了许多问题。本文试图对我国高职院校进行一定的剖析,并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以期对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一、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呈现以下特点

(一)师资队伍薄弱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是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来,普遍存在着行政后勤人员超编,大部分教学人员是以前的中等职业教师,且教职人员配比和师生比例失调。在一线教师中,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学历结构、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的现象。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很多教师已难以胜任教学工作,但是由于高职生员的大量扩招,他们又不得不坚守在高职教学的第一线,合格师资数量更加紧缺。此外,多数教师对高职教育所规定的以“应用技术”为主,理论上做到“必需、够用”的教学原则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加上适合高职院校的教材短缺,不得不使用本科教材,而他们对本科教材内容的理解本身就有难度,又缺乏内容处理的灵活性,因而上课只能照本宣科,有的甚至干脆沿用原有中等职业教育的教材。由于知识的限制,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知识普遍过于浅显,导致学生对某些技术原理模糊不清,囫囵吞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对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从而影响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普通高等学校调入了一些教师。这些教师具备较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一般都比较受学生的欢迎。然而,由于多年的高校教学工作所养成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一时还较难适应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加之高职院校现有的办学环境、办学条件、校园氛围和政策导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着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师对生产一线和社会实践缺乏了解,因此学生的实践技能难以到良好的培养。为了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也有不少的高职院校从生产第一线聘请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但他们又缺乏理论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传授知识比较困难。

(二)定位不够明确,观念转变不够

虽然每一所院校的领导和教师都熟知我国开办高职院校的目的、方针和政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办学观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这主要是某些领导没有真正明确高职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定位不够明确,导致学院的管理、教学环节的运作比较混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高职教育的简单理解和经验思维。因为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合并、升格组成,这些院校的领导多年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对高等教育不太熟悉,加上有些领导的知识和学历结构偏低,对高等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目标不明确,缺乏管理经验,缺乏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案。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哪一个层次、哪一种类型的人才,均不十分清晰。因此,对学院教师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培养目标的确定、对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对教学环节的运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正确地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2.招生规模与办学条件不匹配。这类学院大多是刚起步,经费来源不足。不少学院为了加快发展,解决经费问题,大量扩招。他们普遍认为只要有生员,就可以求得发展,或者至少可以解决燃眉之急。殊不知,如果这些学生在学院里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待他们走入社会之后,正好是事与愿违,学院只能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毁招牌。

3.师资建设力度不大,现有教师的资格认定管理不到位。很多学院引进人才只是为了迎接评估,而忽略了对已有教师的规范管理,虽然原来中等职业学校留下来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很优秀,但随着学院的升格,他们需要有一定的时

间和机会去补充知识,提高学历和学术水平。严格地说,他们中还有不少人根本不能胜任高职的教学。然而,在不少高职院校中,他们仍然肩负着繁重的教学工作,这也是高职院校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质量的高低则关系到整个学院的生存和发展。

(三)专业设置盲目,“产销”脱节

政府和

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扩大高职的招生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盲目性,忽视了高职院校的客观实际和承受能力,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特殊性的分析和指导。我国高职的办学目标应该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地方特色,忽视对地方经济结构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考虑,盲目模仿其它院校,不切实际地设置专业,或者缺乏对市场的全面调研,匆忙上马,尤其是缺少三年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结果是学生数目大增,办学条件不足,有些专业不得不依旧按学科性教育运行,或者把高职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造成专业成了一个虚架子,造成高职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这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原因之一。

(四)缺乏适用教材,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不科学

除了部分公共课与少数基础课可以选用相近的教材外,大多数教材、尤其是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普遍欠缺,专业教师只能根据已有的相近教材或自编讲义来进行教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很难评价。由于教材缺乏,加上师资的不足,教学计划的制定目标模糊,普遍存在着太多的不定性,有些高职搞“虚实”结合。“实”即第一年的教学计划是实的,这部分能够执行。例如,外语、体育、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课程,不管什么专业都必须开,第一个学期就先开这些课程。“虚”即第二、第三学年的教学计划则有些是虚设,虽然有教学计划,但由于各种原因,临时调整课程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课程还可随意删去不开,不能保证按教学计划执行,这种现象在高职的教学过程中很普遍。由于教学计划的虚实结合,课程体系也就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亦不明确,从而达不到目标培养的要求,导致毕业生质量偏低,专业知识结构也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五)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经费投入不足,教学方法单一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条件很差,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有很多院校连基础实验也无法开出,更谈不上开设专业技能性的实验了。开不出的实验课时和无法落实的课程实训,一般采取增设理论课时的教学来完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另外,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高职的专业划分一般比普通本科要窄,非专业课时所占比重偏多,造成专业课课时难以满足,不能保证理论与实践相匹配。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知识面狭窄,技能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岗位适应能力不强。毕业后若遇到行业不景气或用人需求量减少时,学生抵御就业风险的能力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建议

(一)改变落后的办学观念,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实践性教学环节

1.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不一样。学校的前途取决于学生质量的优劣,也就是说学校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的要求决定了学校的发展。诚然,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正呼唤着一支优秀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但目前更加迫切的是办学条件的改善。如何尽快完善适合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师资队伍,改善实验、实践条件,改革教学方法和规范课程设置,真正培养出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才是我国高职院校要急待解决的中心问题。如何做到把有限的资金真正使用到教学第一线,首先必须尽快地转变思想观念,把工作的重点真正放在教学第一线。

2.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深化理论知识的必要过程。高等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也是高职院校生命之所在。实验室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硬件建设之一,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所以必须加大实验室设备的投入,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另外要加快与企业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管理的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职业岗位。

(二)吸取国内外的办学经验,明确目标定位

据2003年9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研究生就业率为94,本科生就业率83,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约为55[1],个别省高职就业率尚未突破二位数。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并非缺乏市场需求,而是我们没有找准培养目标,说明我们很多高职院校在目标定位上存在着盲目性。如何找准市场目标,这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必须长期探索的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科林·鲍尔在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大会上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不应该仅仅是‘需要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来驱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2]”。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应用型、技艺型、操作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以及工艺复杂程度的增大,急需一大批能担当起现场工程师或现场技术指导工作的、既有大学的专业文化知识又有很强的操作能力和技术实践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而高等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目标正是培养既具有大学程度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高级技艺,并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定位应该是侧重于“需要驱动”,兼顾“发展需要”,这既是一种与职业岗位“群”联系的、明确而具体的需求,也体现出个人可持续发展内含的“发展需要”的基本思想。高职教育人才的去向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直接运用高等技术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一素质要求包括了知识吸收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运用知识的创造能力这三个方面。这种定位强调了“应用型”,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使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规格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这个目标体现了高职教育的三个本质特征:

一、高等性。它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是高中后教育;

二、职业性。它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等层次;

三、应用性。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性还应该突出针对性和适应性,比较教育学专家王英杰教授指出:”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需要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的知识于新的环境,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的行业或职业的要求。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可能不得不较经常地变换职业,许多劳动力需要具备创业能力,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3]。”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也应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工业生产的国际化趋势的加剧,更使得我们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面临巨大的挑战。高职院校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锐意改革,明确高等应用型人才教育独特的办学思路、办学途径及办学模式,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高职院校办成一个崭新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三)加大教改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在教学上应该打破传统的“学科中心”模式,建立起与高职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能力中心”模式[4]。即在认真分析某种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各种具体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所需要的专业和基础知识内容,不必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应强调综合性和实用性,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实际动手能力强,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工作,满足社会的需要。增强课程设置与岗位目标的适应程度,即高职的课程内容与相应的岗位要求之间达成的吻合度。在课程的理论深度方面要充分依据岗位需求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灵活控制,即理论课程在内容上是偏向基础理论还是应用理论。在这方面,有人对不同国家的高职课程进行了比较研究[5],加拿大更强调应用理论,在课程理论深度方面,则处于较低位置。我国高职课程教育目标决定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在理论深方面度处于较高位置。如何建立起与高职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能力中心”模式,应该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1.根据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过分专业化,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2.加大教改力度,摈弃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育,强化对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围绕学生探究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新的经济时代下,劳动者可能不得不经常地变换职业,在强调职业导向的时候,决不能忽视受教育者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缩短教学与生产和社会实际的距离,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自我发展和获得知识的能力。

3.加强实验、实践、实训环节的教学,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实践教学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这样能及时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动手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学一线上有创新精神和工作能力的教师的作用。必要时,还要多从社会上聘请一些有技术专长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到课堂里来给学生现场讲座。

(四)创新高职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专业设置上,高职教育必须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而不能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针对学科用专业目录去规范和限制专业的设置,或者盲目地设置专业。由于职业岗位的千变万化,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面临着更多的不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高超的市场预测能力,先设置一些稳定性较大的长线专业,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努力创办精品专业;还要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围绕着精品专业根据社会的职业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来灵活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依托基础好的专业和师资队伍集中力量建设特色专业,形成一定的专业优势和相应的知名度,带动相关专业的延伸和发展。这样就可以做到在现有的条件下求得稳步地发展。这虽然会给教学的组织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但在这方面高职教育不能退缩,必须闯出特色。总之,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既要注重自身的办学条件,又必须体现灵活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同样,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必须摈弃传统高等教育“重体系、轻技能、大而全、小而全”的思维模式[4],突破知识本位即按专业体系的系统性设置课程的方式,代之以能力本位即按照岗位和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来设置课程。在这方面,首先必须做的是调整教学计划,重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还应开设公共选修课,以基础课为先导,以专业课为重点,以实践课为主要形式,做到基础理论课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实践性为教学重点。

(五)加强教学管理,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办学

加强教学管理,应从课程建设和教研室建设入手,带动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建设中,将覆盖面广的主要基础课和对培养目标起重要作用的专业主干课,作为重点建设的对象。在教研室建设中,应进行教研室的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档案建设等,同时广泛开展教学法研究,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把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试方法作为实现专业教学改革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自始至终坚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做到以强化实践、突出实训、注重实效,以“教化、示范、养成”为基本途径的素质教育体系[6];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选修课、辅修专业、开展社团活动等途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个性化。教师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动力,推动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的发展闯出一条坚实的路子。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能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找准定位,办出特色,朝着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去努力,高职院校将一定会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周济,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3.11.7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41与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2-8-161

[3]邸鸿勋人才需求分析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2.

[4]陈晓燕对办好高职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第16卷第1期 2001.3.

[5]吴建设,中加高职课程模式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No.4,2004.Vol1.25.

[6]王芳,张志强高职高专院校应找准位置办出特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Vol.14No.6.2002.6.(好范文整理)

下载对我国农业产业体系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我国农业产业体系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我国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启示 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是一个以公安信息化为手段、公安情报信息活动流程为主要内容、公安情报信息共享应用为目......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11-5-28 11:38:00 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保障,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

    台湾 我国游艇产业概况及未来发展方向

    台湾 我國遊艇產業概況及未來發展方向 根據知名國際遊艇雜誌ShowBoats International 2009年12月公布之最新全球大型遊艇(80英尺以上)訂單資料顯示,2010年全球大型遊艇訂單數為......

    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饶丹梅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今后要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小......

    对##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对##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对##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目前,##镇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全镇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对石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对石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一、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情况 石泉是农业大县,农村经济在国民产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县的农村经济同全国一样进入......

    未来企业发展方向

    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摘要】 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全球采购的兴起,带动了工程总承包行业的跨国业务。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但同时也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

    营销未来发展方向

    营销学术未来发展方向未来我国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一)应用型管理学科的研究特征凸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营销文献中纯理论的研究比重在逐步减少,相关文章数量占比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