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流工程总结
物流:物质资料实体在进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在空间有目的性的(从供应地向接受地)实体流动的过程。
物流功能要素:运输、仓储、装卸与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
现代物流: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功能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物流服务。现代物流内涵: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
物流工程: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工程管理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优方案,以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为社会经济系统和企业提供最有力的支援和服务的活动过程。
物流工程系统:(包装、储存、输送、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供应链)工程
物流工程特点:(全局、关联、最优、综合、实践)性 设置规划与设计目标:人力财力物力和物流人流信息流最合理经济有效配置和安排,确保规划企业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效益。设施选址原则:(成本费用、吸纳人才、接近客户、工业生产力布局)原则
设施布置:在给定空间范围内,对构成生产与运作系统的各种要素进行位置安排,目的是为生产与运作系统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证。设施布置阶段:确定位置;总体
规划;详细布置;施工安装 作业单位构成因素:企业产品、规模、专业化和协作化水平、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
设施布置基本形式:(工艺原则、产品原则、固定工位、成组技术)布置
设施布置目标:合理物料流动、工作有效性和高效率、作业环境美观整洁、满足容积空间现实 设施布置设计原则:符合工艺过程要求、最有效地利用空间、物料搬运费用最少、保持生产和安排的柔性、适应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和管理的方便、为职工提供方便、安全、舒适的作业环境 系统布置设计SLP步骤:物流分析、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物流—作业单位相互关系综合、面积关系图、调整修正与拟定方案、评价
物料搬运:指在同一场所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物料的存放和空间位置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即对物料、产品、零部件或其他物品进行搬上、卸下、移动的活动。物流搬运作用:物流各阶段之间互相转换的桥梁;连接各种不同运输方式,使多式联运得以实现;在许多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装卸搬运已经成为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系统。物流搬运合理化原则:减少环节,简化作业流程,实现物流合理化原则;在满足生产工艺的前提下,发挥设备的利用率原则;贯彻系统化、标准化原则;步步活化、省力节能原则。物料搬运系统:指一系列的相关设备和装置,用于一个过程或逻辑动作系统中,协调、合理地讲物料进行移动、储存或控制。物流搬运系统三要素:搬运(对象路线方法)
货物集装单元化:在货物储运过程中,为便于装卸搬运,将一定数量的货物(同种的或不同的)汇集成一个扩大的作业单元。单元化器具功能:盛放、包装物料的物品;便于物料的保管、存放或搬运;保护物料品质不损失;计量功能。
集装单元化器具条件:使货物集装成完整统一的重量体积单元;有便于机械装卸搬运的结构。全员生产维修TPM:利用包括操作者在内的生产维修活动,提高设备的全面性能。(重点:生产维修、全员参与;特点:全效率、全系统、全员参加;目标:停机、废品、事故、速度损失为零)
如何推行TPM:提高工作技能、改进精神面貌、改善操作环境(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搬运系统分析SHA基本内容:阶段构成、程序模式、图例符号 搬运系统分析阶段:外部衔接、编制(总体、详细)搬运方案、方案实施
搬运系统分析设计:物料分类、布置、各项移动分析、各项移动的图表变化、物料搬运方法的选择、修改和限制、各项需求的计算、方案的评价 SHA和SLP关系:
1.共同目标,出发点是力求物流规模合理化:SLP重点在于空间的合理规划,使得物流线路最短,布置时位置搭配合理,尽可能减少物流线路交叉、迂回和往复现象;SHA重点在于搬运方法和手段的合理化,确定合理搬运方法,选择合适搬运设备,使得搬运系统的综合指标达到最优。2.相互制约、相辅相成:SLP是SHA的前提,前者只有通过完善的物料搬运系统才能显示出合理性。
ABC分类法:将库存物资根据80/20原则,按重要程度分为特别重要的库存(A类库存),一般重要的库存(B类库存)和不重要的库存(C类库存)3个等级,然后针对不同的级别分别进行管理和控制。
仓储构成:储存空间、货物、仓储设施设备、人员、作业及管理系统
仓储系统规划原则:(系统简化、平面设计、物流和信息流分离、柔性化、物料处理次数最少、最短移动距离避免物流线路交叉、成本与效益平衡)原则 仓储系统选址:运用科学的方法决定仓库的地理位置,使之与企业的整体经营运作系统有机结合,以便有效经济地达到企业的经营目的。
仓储系统选址原则:费用、接近客户、长远发展
仓储选址程序:确定仓库选址目标原则、收集选址所需基本条件、初步确定可供选择的地点等、评估分析后确定地点。仓库规模规划因素:成本和客户要求的服务水平、需求仓容量、商品体积质量、仓库结构布局 仓库数量规划因素:成本、客户要求的服务水平、运输服务水平、中转供货比例、计算机应用、单个仓库的规模
仓库结构设计因素:平房建筑和多层建筑、仓库出入口和通道、立柱间隔、天花板高度、地面 仓库布局原则:尽可能单层设备、货物出入库单向直线移动、采用高效物料搬运设备及操作流程、在库货物采用有效存储计划、尽量减少通道所占用空间、尽量利用仓库高度
配送: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分拣、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管理:以最低配送成本达到客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配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配送管理内容:配送(模式、业务、作业、系统各个要素、活动中具体职能)管理
配送合理化:以一定的配送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客户服务水平,或在一定客户服务水平下付出最小的配送成本
配送合理化原理:(标准化、合并、差异化、延迟)原则 配送合理化方法:(专业化、加工、共同、送取结合、准时、即时)配送
配送模式:(自营、共同、共用、第三方)配送模式
组合配送: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采购方的小批量和多频次的要求,按照地域分布密集情况,决定供应方的取货顺序,并应用一系列的信息技术、物流技术,保证JIT取货和配送。
配送策略:(转运、延迟、集运)策略
运输功能:物品移动、短时储存 运输管理原理:规模经济、距离经济
运输管理原则:及时、准确、经济、安全
运输合理化因素:运输(距离、环节、工具、时间、费用)运输合理化途径: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减少动力投入增加运输能力、发展社会化运输体系、开展中短距离铁路公路分流、尽量发展直达运输、陪在运输、四就直拨运输、发展特殊运输技术和工具、通过流通加工
物流质量管理分类:物流(产品、服务、工作、工程)质量(服务
是核心)
物流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步骤:教育培训统一认识、制订质量方针和目标、组织落实制定计划、现状调查和分析、调整组织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总体设计 物流工程质量管理系统工作:质量管理系统文件的发布和宣讲、组织协调、质量监控、信息管理、质量管理系统审核评审 组织内部质量管理系统审核内容:确定质量管理系统为保证产品质量而开展的质量活动是否符合标准和质量管理系统策划的要求、确定过程控制是否有效,产品质量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和要求、确定组织中运行的质量管理系统是否适合于持续运行并达到组织的质量目标。组织内部质量管理系统审核程序:准备与策划、实施、审核结果评价、制定和确认纠正措施、改进与评价效果
物流工程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策划、保证、控制、改进)质量策划方法:质量功能展开技术、成本收益分析法、质量标杆法、流程图法、过程决策程序图法、实验设计法、质量成本分析 质量保证方法:过程方法、质量评审技术、质量认证技术 过程: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方法进行质量管理的程序:识别过程、强调主要过程、简化过程、确定过程优先级、制订并执行过程程序、严格职责、关注接口、严格控制、改进过程。项目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四大板块:项目管理职责、项目资源管理、项目最终可交付物和项目测量、分析和改进。
质量控制方法:核检清单法、质量检验法、控制图法、帕累托图
法、统计样本法、趋势分析法 质量改进方法:PDCA循环方法 物流管理: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物流管理目标:通过调和总成本最小、顾客服务最好、总库存最少以及产品质量最优等目标之间的冲突。实现企业物流管理总绩效最大化。
物流管理层次:(战略、控制、作业)层
物流管理内容:物流(战略、作业、成本、服务)管理 现代物流管理特征:以实现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着重整个流通渠道的商品运动、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重视效率更重视效果、以信息为中心满足市场实际需要的商品供应体系、对商品运动的一元化管理
精益物流:运用精益思想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管理,通过消除生产和供应过程中的浪费,以减少备货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 精益物流设计原则:(满足客户需要、减少浪费、逐步完善、整体优化)原则
绿色物流(环保物流):在物流活动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减少因为物流活动而造成的对环境的危害,同时净化周围环境,与环境共生的物流。
绿色物流内涵:(共生型、资源节约型、低熵型、循环型)物流 现代绿色物流系统:由构成绿色物流的各个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联系起来的,具有绿色物流某以合理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供应链物流:以物流活动为核心,协调供应领域的生产和进货计划、销售领域的客户服务和订货处理业务,以及财务领域的库存控制等活动。
供应链物流模式:(批量、订单、准时)物流模式
供应链物流管理原理:结合供应链特点,综合采用各种物流手段,实现物资实体的有效移动,既保证供应链正常运行所需的物资需要,又保障整个供应链的总物流费用最省、整体效益最高 供应链物流管理方法:联合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运输管理、连续补充货物、分销资源计划、准时化技术、快速响应系统、有效率的客户响应系统、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 电商物流特点:(信息自动网络智能柔性)化
电商物流管理基本思想:物流向一体化、向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 电商物流管理原则:系统效益原则、标准化原则、服务原则 电商物流管理目标:良好的服务、准时性、经济性、规模优化、库存调节
第二篇:物流工程总结
第一章 物流工程概述
1、物流的概念: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2、物流系统地功能要素:运输、存储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
3、物流工程的研究内容及其特征:物流工程主要解决物流系统中的两类问题:一是设施规划与设计,这需要设施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二是物流系统的管理与控制,以达到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行功能。而物流系统又涉及企业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根据制造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运作模式下,物流工程的研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物流系统;(2)运输和储存业物流系统;(3)社会物资流通调配物流系统;(4)社区、城市、区域规划系统;(5)服务管理硬件设备系统。
4、物流工程的研究意义:①可大幅度减少工作量,减少劳动力数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②可大幅度缩短生产周期,加速资金运转。③降低物流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④提高产品质量。⑤促进技术改造,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要求。⑥文明生产,安全生产。
第二章 设施规划与布置设计
1、设施规划的定义:(1)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对象是新建、扩建或改建的生产系统或服务系统;(2)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内容是通过综合分析、设计、规划、论证、修改和评价,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系统能够有效、经济、安全地运行,以实现各个组织制定的预期目标。
2、设施规划与设计的范围包括:(1)布置设计。布置设计是对建筑物、机械、设备、运输通道、场地,按照物流、人流、信息流的合理需要,做出有机组合和合理配置。(2)物料搬运系统设计。物料搬运系统设计是对物料搬运的路线、运量、搬运方法、设备、储存场地等做出合理安排。建筑设计、公用工程设计、信息通信设计。
3、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原则:
⑴减少消除不必要的作业 ⑵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求得物流系统地整体优化。⑶以物的流动为设施规划的出发点,且贯穿整个设计与规划的全过程。⑷重视人的因素。⑸设施规划与设计是从宏观到微观,又从微观到宏观的反复迭代、并进行设计。
4、设施选址的分类:⑴单一设施的场址选择。这类选址只考虑一个设施的选址问题,而这个设施并不和企业的其他设施相互作用。这类选址问题一般有多重标准。单一设施选址的一个常用模型是使运输总成本(运输费率和货物运输量以及运输距离的乘积)最低。具体评价方法有重心法、网格法等。(2)多个设施选址。复合设施的场址选择。如为某个企业的若干个下属工厂、仓库、销售点、服务中心选择合适的位置。
5、设施选址的方法:①优缺点比较法②重心法③线性规划——运输法④德尔菲分析法。等 如
关联矩阵法、仿真技术法。
6、有时设施规划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因此,上述任何一项目标都不能无视其他目标的存在而片面地应用。虽然布置的方法越来越科学化,但如同不存在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样,尚不存在着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所以说,和家庭布置一样,工厂布置在一定的程度上仍然是一种艺术,或者说具有科学加艺术的性质。
7、设施布局设计分析的要素:①P(product)产品或材料或服务②Q(quantity)数量或产量③R(route)生产路线或工艺过程④S(supporting service)辅助服务部门⑤T(time)时间或时间安排。
8、产品布局原则:产品原则布置与工艺原则布置之间最基本的区别是工作流程的路线不同。在工艺原则布置中,路线是高度可变的,而产品原则布置中,设备和车间服务于专门的产品线,采用相同的设备能避免物料迂回,实现物料的直线运动。只有当给定产品或零件的批量远远大于所生产的产品或零件的种类时,采用产品原则布置才有意义。
第三章 企业物流系统设计与仿真
生产物流系统(p64 图3-4)
企业内部微观物流 “背反”现象。在企业物流的成本管理中,物流在保管、运输、包装等方面存在着“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两大矛盾。当一方面费用降低时,常会使另一方面成本加大。为了使企业物流整体上合理化,需要用总的成本来进行综合评价。
企业物流系统的类型:(1)串联型。又称直列型多阶段系统,指物料移动按生产工艺流程顺序排列,如流水线生产使用的物流系统。(2)收敛型。又称合流型多阶段系统。生产物流结构表现为由许多原材料加工或转变成一种最终产品。(3)发散型。又称分枝型多阶段系统。生产物流结构表现为由一种原材料回转变成许多种不同的最终产品。(4)综合型。又称复合型多阶段系统。从原材料到成品经过许多阶段,系统中生产阶段有点呈发散状态,有的呈收敛状态,是上述两种形式的综合。
韦伯原理:当工业在制造过程中是“增重”的,应该在消费点建立设施;当工业在制造过程中是“失重”的,必须在接近原材料产地建立设施;如果工业在制造过程中既不是“增重”也不是“失重”的,则可以在中间的地方选择工厂位置。仓库非数量和地理位置由客户、制造点与产品等因素确定。
物流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两个物流点间的物料数量。当量物流:指物流活动过程中一定时间内按规定标准修正、折算的搬运和运输量。
物流综合强度分析:综合强度分析是对物流强度和非物流强度进行综合分析并按照两者给定的比例进行规划的过程。物流强度:物流路线两者间的物流量;非物流强度:指物流路线两点间的作业单位的紧密程度。强度等级:A,E,I,O,U.企业物流系统分析设计的理论依据(5W1H):为什么(why),表示了分析的目的,即物流系统合理化,改进工作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提供系统功能等成为企业物流系统分析设计的最终目标。何物(what),是指物料,包括其种类、数量和特性等。何地(where)与何时(when),考虑的是物料流动的情况,包括衔接情况(起止点)、工艺流程、平面布置与物流路线状况、流动特性(顺序、时间、频率、距离等)。怎样做(how)和由谁处理(who),考虑的是物流运行的方法,包括物流流动路线设计,物流流动设备与器具的选取,物流路线与生产路线在人-机环境有效结合中的处理方法等。企业物流系统分析P-Q分析(P84图3-16)
第四章 物流搬运系统
物料搬运的四个维度:运动、时间、数量和空间。
物料搬运活性:物料存放状态对搬运作业方便程度称为搬运活性。从经济上看,提高搬运活性是良好搬运的作业手段。搬运活性指数α是一种度量物料搬运难易程度的指标,一般分5级。0为堆在地上,1为集中,装在容器中,2为垫起、可吊装,3为装载,可近距离移动,4为装在运动车上或接上悬链运动的物料。α值越高,物料流动越容易,对工艺要求越高,相应投资费用越高。所以系统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合理选择。
3、运输设备的选择:
◎距离短,物流量小——简单的搬运设备,如二轮手推车。◎距离短,物流量大——复杂的搬运设备,如狭通道带夹具的叉车。◎距离长,物流量小——简单的搬运设备,如机动货车。
◎距离长,物流量大——复杂的搬运设备,如电子控制的无人驾驶车辆。
4、系统布置设计(SLP)和系统搬运分析(SHA)。
⑴两者关系极为密切。①两者具有共同的目标,其出发点都是力求物流合理化。②SLP和SHA具有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
(2)SLP和SHA的方法①进行SLP时尽量考虑到SHA的需要。②SLP和SHA相互进行、相互补充。
第五章 库存控制与管理
1、库存的概念:库存是指处于存储状态的物品或者商品。
2、库存的分类:
⑴预期库存是指为迎接一个高峰销售季节、一次市场营销推销计划或一次工厂关闭期而预先建立起来的库存。
⑵批量库存是指大于眼前所需的数量去获得货物而造成的库存。
⑶运输库存是指物料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而存在的库存,也可称之为暂时性库存。⑷屏障库存又称之为投机性库存。
⑸波动性库存又称需求与供应库存,这是由于销售与生产的数量于时机不能被准确的预测而持有的库存。
3、库存成本:库存成本是指维持库存和不维持库存所话费的代价,维持库存代价是指保证库存环节正常进行所需话费的成本;不维持库存代价是指库存未发挥其功能而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库存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降低总日库存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库存成本包括存储成本(为了保持存货而发生的成本)、生产准备成本(为生产的顺利进行所做的准备工作而发生的成本)、订购成本(向外部供应商发出采购订单的成本)、短缺成本也称缺货成本或亏空成本(由于库存短缺影响生产进度所引起的成本)。
4、库存管理的基本评价指标:(P153)①资金周转率。
②服务水平。需求量=供应量+缺货量。③缺货率
④平均供应费用。
零库存管理思想:零库存是库存管理的终极目标,其中零的含义是趋向于零或者等于零,而真正的零库存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零库存并不等于不要储备或者没有储备,而是没有多余的库存,一切库存都是按计划在流动。现实中的零库存是企业或部门将自己的库存转移给其上游的供应商或者下游的零售商,而整个供应链上并没有消灭库存。企业一般采用四种方式实现零库存,分别是委托保管方式、配套生产和分包销售方式、即使生产供货方式、看板供货方式。独立需求模型(P156)需求未知的库存模型(P164)计算题
7、库存风险:库存短缺、库存过剩。短缺会造成生产中断、交货延迟以及顾客流失;过剩会带来库存积压、库存周转率低和库存成本上升等。
第六章 仓储与配送
1、仓储的功能:体现在仓储的使用带来的经济利益(整合、分类、加工/延期、堆存)和服务利益(现场储备、配送分类、组合、生产支持、市场形象)两方面(P181)。
2、自动化仓库系统及其构成:它通常由货物储存系统、货物存取和传送系统、计算机控制和管理系统、土建及相关公共配套设施系统。
3、配送的流程:配送的流程可分为两大类,一般配送流程和有加工功能的配送流程。
一般配送流程由进货、储存、理货、配货、配装、送货、交货等环节。有加工功能的配送流程包括:存储前加工、存储后加工、加工后直接送货、加工后先储存在送货等相互组合而成的多种形式。
4、配送中心的概念:配送中心就是专门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基地,是通过转动、分类、保管、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作业,然后根据用户的订货要求备齐商品,并能迅速、准确和廉价地进行配送的基本设施。
5、配送中心的分类:⑴按其核心职能进行分类:存储型配送中心、流通性配送中心、加工型配送中心、供应型配送中心、销售型配送中心。⑵按其服务范围分类:城市配送中心、区域配送中心。⑶按照其专业程度划分:专业配送中心、柔性配送中心。
6、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的意义:⑴完善了社会物流功能体系。⑵提高了物流系统的服务水平。⑶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⑷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
7、物流配送中心规划原则:系统工程原则、价值工程原则、科学化原则、发展原则。
步骤:(1)前期准备(2)确定系统目标(3)功能规划(4)选址规划(5)作业流程规划(6)设施设备规划(7)信息系统规划。
8、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的目标:
⑴实时监控运作过程。⑵调节供给与需求。⑶提高客户响应程度。⑷降低物流成本。
第七章 物流运输管理
1、运输的概念:运输是人和物的载运及输送。它是在不同地点之间,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为目的的活动,对“物”进行空间位移。广义的运输经营活动还包括货物集散、装卸搬运、中转仓储、干线运输、配送等。
2、批量经济:随着装运批量的增加,使单位重量的运输成本逐渐降低。
3、距离经济:每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4、运输方式分类:(1)公路运输:主要承担近距离、小批量的货运,水运、铁运难以到达地区的长途大批量运输,以及铁路、水运难以发挥作用的短途运输。(2)铁路运输:主要承担长距离、大批量的货运。在没有水运条件的地区,几乎所有大批量货物都是依靠铁路运输的。所以,铁路运输是在干线运输中起主力运输作用的运输形式。(3)水路运输:主要承担大数量、长距离的运输,是在干线运输中起主力作用的运输形式。(4)航空运输:是使用飞机或其他航空器进行运输的形式。(5)管道运输:利用管道输送气体、液体和粉状固体的一种运输形式。
5、运输管理:⑴运输管理中的业务工作。①制定货运计划。②选择运输公司。③安排运输服务工作。
⑵运输管理中的技术工作:①运输方式的选择。②运价协商和服务协商。③运输需求计划。④运输计算和资金预算。⑤信息系统和系统分析。
6、物流运输网络主要由物流运输线路、物流运输节点共同构成。其中物流运输线路是运输工具赖以运行的物质基础;物流运输节点是物流运输网络中物流运输线路的连接点,它既是货物的集散地,又是办理运输业务的重要场所。
7、不合理运输的含义:所谓的不合理运输,是指在组织货物运输过程中,违反货物流通规律,不按经济区域和货物自然流向组织货物运输,忽视运输工具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分工,载量小,流转环节多,运输时间多,从而浪费运力,增加运输成本的运输现象。
8、不合理的运输有四种形式:①与运输方向有关的不合理运输。②与运输距离有关的不合理运输。迂回运输③与运量有关的不合理运输。④与运力有关的不合理运输。
9、影响物流运输合理化的内部因素:运输距离、运输环节、运输工具、运输时间、运输费用。
10、运输合理化的有效途径:(1)合理配置运输网络(2)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3)提高车辆的运行效率(4)发展社会化运输体系(5)采用先进的运输技术装备(6)采用合理的运输策略和模式:实施“四就”直拨运输(就厂、就站(码头)、就库、就车(船))
第八章 物流信息系统
1、物流信息的概念:物流信息指的是反应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和文件的总称。更广义的讲还包括商品交易信息和市场信息。
2、物流信息化的管理:就是对物流信息收集、整理、存储和利用的过程。
3、综合性物流信息系统:一般需要依托物流中心的建立,将货物集散中心、物流信息中心、物流控制中心的职能融为一体。
第九章 第三方物流
1、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接受客户委托为其提供专项或全面的物流系统设计以及系统运营的物流服务模式。
2、衡量第三方物流效率的指标:
⑴经济性指标。涉及成本和效益两个方面。
⑵技术性指标。包括快速性、便利性、直达性、安全性、灵活性。
⑶社会性指标。从宏观的角度衡量第三方物流的出现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程度。
3、供应链管理的内涵:供应链是生产和流通过程中设计将产品或服务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第十章 现代物流系统模式
1、现代物流系统的特征:⑴专业化与集成化相结合。⑵自动化与网络化相结合。⑶服务市场化和国际化。⑷系统的高度柔性化。
2、现代物流系统的目标:5s:服务(service)、高效(speed)、节约(savings)、规模效益(scale benefit)和库存调节(stock control)。
3、精益物流系统的内涵:⑴以客户需求为中心。⑵对价值链中产品设计、制造和订货等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不能增值的浪费所在。⑶根据不间断、不迂回、不倒流、不等待和不出废品的原则制定创造价值流的行动方案。、⑷及时创造仅有客户驱动的价值。⑸消除一切浪费。
4、拉动式生产:拉动式需求是一种逆向需求模式,即上游根据下游的需求布置生产,制定采购、库存、运输等计划,一旦客户发出需求指令、必须快速及时地提供服务。
5、看板原理的五大原则:(1)后工序只有在必要时,才向前工序领取必要数量的零部件:保证均衡生产,各个工序均匀领取零部件。(2)前工序应该只生产足够的数量。以补充被后工序领取的零件:前一道工序只按后一道工序的取货量进行生产。(3)不良产品不往送往后工序:后工序没有库存,后工序一旦发现次品必须立即停止生产,找到次品送回前工序。(4)生产工序必须稳定合理,尽量减少看板数量:看板的数量,代表零件的最大库存量。(5)应该使用看板以适应小幅度需求变动:根据看板进行微小的调整,对成品率低的产品稍多一点,对成品率高的产品则压到最低限度向前一道工序订货。
6、物流系统集成三要素:传统物流功能、现代化技术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7、供应链管理如何实现:供应链管理是以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对传统的商务活动进行总体的战略协调,对特定公司内部跨职能部门边界的运作进行战术控制的过程。供应链管理以客户为中心,强调供应链各方的密切合作、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最终在满足市场多样化和不确定性需求的前提下,缩短从生产到消费的周期,拉近供给市场和需求市场之间的距离,最终实现供应链上伙伴“多赢”的目标。
8、集成供应链物流系统的基本理论:放映系统的整体性、相互作用外,还体现一些特殊的原理,既相容性原理、互补性原理、集成界面原理和功能重组原理。
第三篇:物流工程知识总结
1.物流工程的核心技术
(1)需求分析技术(2)服务网络规划与设计技术(3)物流信息应用技术
2、物流工程的概念:
宏观概念:物流工程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
微观概念:物流工程主要是从工程的角度来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过程。
3.物流工程的外部支撑条件
1.物流管理技术主要的物流管理方法:ERP/MRP/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等。
(1)物流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一般指产品在空间唯一(含静止)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如运输、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管理等活动中所指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2)物流质量管理:概念包含物流对象的质量、物流方法质量等,它是一种全面的质量观。
2.交通工程技术3.物流信息通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按照协议的标准格式,将经济信息、物流信息通过电子数据通信网络,在商业合作伙伴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俗称“无纸交易”】、数据管理技术、条形码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4.物流仿真技术(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仿真、货物运输方案仿真、物料控制仿真、物流成本仿真)5.仓储搬运技术
4.供应链概念: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为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接到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型。
供应链的特征:(1)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网络。(2)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系统,会随着时间不断发展。(3)供应链中的不同节点通常有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目标。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3.两种典型的供应链:
低成本供应链:是以降低成本为核心,供应链中所有职能战略都为降低成本作贡献,低成本供应链特征是在平衡成本与服务水平是更侧重于考虑成本问题。快速反应供应链:是以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为核心,供应链中所有职能都为提高对客户反应速度而工作。
4、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其各自技术经济特点组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接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
5.物流活动队运输枢纽产生新需求
物流活动依托综合运输系统,而综合运输网络和综合运输枢纽是综合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需要综合运输枢纽的规划建设适应于现代物流的需求。服务于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称作综合运输枢纽。综合运输枢纽集中了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多种运输方式,其基本功能是通过多种方式将一种或多个方向的货物流分送到另一个或几个方向。
6.时效运输:指在满足一定运输需求的基础上,对运输时间作出承诺的运输过程。客户对时效运输的要求一般有两种:缩短产品交货期和提高产品交货准确率,是时效运输优化追求的目标。
7.联合运输: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或需要转换的运输组织形式称为联合运输,如铁海联运、公铁联运、公海联运等。
联合运输的基本特征:全程性、简便性、通用性、代理性、协同性。
8.集装箱式一种容器,具有一定规格强度的专为周转使用的货箱,也称为货柜。集装箱货物运输是以集装箱作为运输单位进行货物运输的一种现代化运输方式,它适用于远洋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及国际联合运输等。
9.集装箱出口货物流程:订舱或托运、承运、发放空箱、货物装箱、整箱货的交接和签收、换取提单、装船。
集装箱进口货物流程:货运单证、分发单证、到货通知、提单、提货单、提货、整箱交、拆箱交。
10.影响运输定价因素:距离、运量、产品密度、货物形状、搬运的难易程度、责任归属、市场因素、成本结构。
11.城市配送的概念:是指在城市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需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将货物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服务。城市物流配送包括商业物流配送和工业物流配送。
12.共同配送是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物流配送活动。类型有:同类型企业间的共同配送、不同类型产业间的共同配送、厂商与批发商之间的物流共同化、零售商与批发商之间的物流共同化。
物流配送形成机理:(1)生产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是产生工业物流配送的强大推动力;(2)新的商业模式产生了对商业配送的需求;(3)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物流配送的支撑(4)其他方面因素。
13.城市地下物流系统是基于区分城外运输和城内运输的概念下,把城外的货物通过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到城市边缘处的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大型物流节点,经处理后由这些城市边缘的物流节点,通过地下物流系统配送到各个终端,这些终端包括超市、工厂和中转站.作用:(1)环节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提高物流配送的通达性;(2)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城市用地,促进可持续发展(3)实现共同配送和企业零库存(4)实现直接配送(5)促进电子商务和网上购物的发展。
14.物流EDI的优点在于供应链组成各方基于标准化的信息格式和处理方法通过EDI共同分享信息、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EDI模型步骤:(1)发送货物业主(如生产厂家)在接到订货后制定货物运送计划,并把运送货物清单及运送时间安排等信息通过EDI 发送给物流运输业主和接收货物业主(如零售商),以便物流运输业主预先制定车辆调配计划和接收货物业主制定货物接收计划。(2)发送货物业主依据顾客订货的要求和货物运送计划下达发货指令、分拣配货、打印出物流条形码的货物标签,即SCM标签,并贴在货物包装箱上,同时把运送货物品种、数量、包装等信息通过EDI发送给物流运输业主和接收货物业主,依据请示下达车辆调配指令。(3)物流运输业主在向发货业主取运货物时,利用车载扫描读数仪读取货物标签的物流条形码,并与先前收到的货物运输数据进行核对,确认运送货物;(4)物流运输业主在物流中心对货物进行整理、集装,制成送货清单并通过EDI向收货业主发送发货信息。在货物运输的同事进行货物跟踪管理,并在货物交纳给收货业主之后,通过EDI 向发货业主运送业务信息和运费请示信息;(5)收货业主在货物到达时,利用扫描读数仪读取货物标签的物流条形码,并与先前收到的货物运输数据进行核对确认,开出收货发票,货物入库。同时通过EDI向物流运输业主和发送货物业主发送收货确认信息。
15.条码技术室在计算机的应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
射频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射频系统的优点是:不局限于视线;识别距离比光学系统远;射频识别卡可具有读写能力;可携带大量数据;难以伪造;有智能。
GIS概念: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它以地理空间数据位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地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16、GPS: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在海、陆、空 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
17、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向,是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前提和依据,信息化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要从组织目标和信息化战略中抽取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形成组织总体的信息化框架和系统整体模型,为进一步系统设计与实施奠定基础。
18、信息化规划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信息战略规划(ISP)、信息资源规划(IRP)、信息系统规划(ISP)、企业资源规划(ERP)
19、物流信息化的主要内容:物流商品的信息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合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等。
20、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功能:信息服务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在线交易功能、决策支持功能
21、港口包含一个或多个港区。港区是指港界范围以内由港务部门管理的区域。一个港区包括多个码头,而码头又设有多个泊位。
22、港口规划概论:(宏观)港口布局规划实质上市一个国家对该区域港口资源进行总体协调、分工协作、合理布局的战略
(中观)港口总体规划是在港口布局确定后,对一个具体港口发展所作的规划,它体现在中观层面,是港口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微观)港口港区规划是大中型港口要做的规划工作,是针对港口的某一港区的具体规划
23、集装箱港口选址:使用方面的要求:(1)港口应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2)港口应有良好的水域和陆域条件;港口建设施工方面的要求:(1)建设费用低(2)施工条件好;腹地的集疏运条件;国防战备方面的要求;其他方面的要求:(1)环保要求(2)少占耕地、减少拆迁、24、港口的装卸生产设施:可分为起重机械、搬运机械、输送机械以及各类装卸专用机械等 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又称为岸边集装箱装卸桥,岸壁式集装箱装卸桥简称岸桥,是集装箱与码头前沿之间装卸集装箱的主要设备。
25、港九总体布置的一般原则:统一规划、远近结合、布局合理和分期建设的原则;总体设计应充分体现港口对船舶服务的功能;港口总体布置应与城市规划想协调;港口陆域的装卸、储存和集疏三大系统有机地结合;节约工程投资和营运管理费用
26、公路国务运输的主要组织形式:多班运输、定点运输、定时运输、甩挂运输、直达联合运输、零担货物运输、集装箱运输
27、公路货运场站可分为整车运货站、零担货运站和集装箱货运站
28、公路货运场站的主要功能:信息和交易中心功能;货运配载和中转功能;物流中心功能;生产和生活辅助服务功能
29、公路货运场站的选址原则: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适应运输市场需求,便于城市交通管理,宜设置在城市外围交通便利处,以便尽量减少客货交通混流;与综合交通网络合理衔接;应考虑工业区、开发区、商业区等货源生成地或集疏地的分布,配以合理分布的货物受理点,方便托运,服务社会;具备良好的地址条件;具备良好的的给排水、电力、道路、通讯等条件.公路货运场站的选址步骤:收集城市、路网、国土等有关规划和运输统计,站区内水文地质等有关资料;确定货运场站的服务范围和功能;测算设计货运场站的生产规模和战地面积;根据选址原则,提出若干货运场站站址备选方案;对备选站直进行现场勘查;经方案比选,确定货运站址。
公路货运场站平面布置的基本原则:合理划分功能区域;避免站内行驶路线的交叉;为货主提供方便;不同方案的比较。
30.铁路货运场站布置原则:1.成件包装货区应远离散堆装货区,以避免被散装货物灰尘所污染,前者最好设在货场上风方向并靠近城市一侧2.集装箱货区应靠近长大笨重货区,以便集中管理和公用装卸机械,提高装卸机械的使用效率3.散堆装货好设在下风方向并远离城市一侧4.危险品货区和牲畜装卸区应布置在远离其他货区的地方,在货场用危险品货物仓库时,最设置单独出入口5.当货场与车场车站横列布置时,应将成件包装区布置在远离车场的外侧,而将散堆装货区布置在靠近车场的一侧
31航空货运分类:急快件货物运输易腐货物运输常规货物运输
航空运输设备体系:1.飞机:输的要运载工具。2.机场:航空运输网络的交汇点,是旅客和货物由地面转向空中和由空中转向地面的接口3.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包括助航设备,空中交通管制机构及规则,目的是为了保证航空器飞行安全及提高空域和机场飞行区的利用效率
4.飞行航线:航空运输路线是由空管部门设定的飞机从一个机场飞抵另一个机场的通道。32企业一般战略的种类1.成本领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3.集中战略.33.物流产业定义:物流产业是一种包含各种业态和类型的物流服务形式,具有现代技术和管理组织特征,涵盖交通运输,仓储,信息,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区域分拨和配送等行业在内的新的产业形态。
产业特征:1.以物流技术为经营手段的专业化服务企业,按照产业的内涵和标准衡量,实际上就是独立的产业,所不同的是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企业和多环节的特征,其服务业态和服务种类的多样化特征非常显著。2.从工商业领域的物流活动分析,其物流活动又不是单纯的独立经营活动,往往与这些企业的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销售组织紧密集合,成为此类企业改善管理和提高效率的重要技术和手段。3.从社会化分工的角度,使物流组织活动只有在规模经营和网络化运作的基础上才能产生预期效益4.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高度耦合,主要体现在物流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社会对物流活动的大量需求而形成的新型产业部门。
34.物流产业政策:
1.法律类物流政策——美国物流产业政策模式2.行政类物流政策——日本物流产业政策模式3.我国现行物流政策基本状况——主要是有关物流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有关物流的各种“意见”“通知”等行政类政策。
第四篇:工程物流作业
物流工程专业
你能否列举出相关“工程物流”的实例,并说明其性质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和连续物流有何区别?
以用飞机运输航天飞机为例:
1、实施的一次性
航天飞机的运输并不总是发生,只是在应急或需要展出时发生。
2、整体的关联性
运输航天飞机的整个过程是相互依托的,从载运工具的使用到固定方式的选取,从路径的选择到各技术环节的处理,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3、工序的不确定性
用飞机运输航天飞机,这就是一个创新的方案,原本就无所谓工序,整个运输过程考虑必须周全,出奇制胜。
4、技术的复杂性
用飞机运输航天飞机,技术复杂性不言而喻,在空中飞行时需要处理的技术环节难度可想而知,这对组织者的综合性知识,技术能力有极高要求。
5、过程的危险性
用飞机运输航天飞机,本身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可预见的情况始终存在,风险性极大。
6、对完成产品和实现目标的关键性
该运输方案关乎整个运输目标实现与否,是整个目标的关键所在。
该案例可体现出工程物流与连续物流的区别,运输航天飞机,这个过程是独特而不具有重复性的,当航天飞机的安全运达,即意味着工作基本结束,其效益体现在高风险、高收益; 而连续物流往往是周而复始,在一定生命周期内以规模和持续体现效益。两者间供应链特征、运作模式、管理核心内容、决策方法技术、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往往是不同的。
为什么在工程物流方案的策划中要依据案例材料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大量的综合知识和经验应对工程物流所面临的新课题?
这是工程物流的性质决定的。
工程物流过程具有整体关联性、工程不确定性、技术复杂性以及过程危险性,这就要求策划必须全面,需要对案例材料仔细分析,对需要考虑的八要素(物体、载体、流向、流量、流距、流速、工艺、系统)多方考量,以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工程物流,其物流过程是独特而不重复,即相同的可参考案例几乎没有,这就意味着策划就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性,有较高的创新要求;虽然完全相同的案例较少,但相关案例却又存在一定参考价值,这就要求组织者在基于自身大量综合知识和经验之下提出新的方案。
第五篇:物流工程-教学大纲
《物流工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物流工程是高等学校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物流工程以特产系统及其物流为研究对象,主要解决对各种实体生产要素及其综合体如何进行系统分析,规划与设计,管理,控制和改良等问题,以求得系统的结构创新和效益最优。这些内容是工业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通过教学使得学生掌握物流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初步具备对生产系统进行物流工程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述物流工程的基本理论;场址选择;工业设施布置;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物料搬运与库存;物流管理与控制等内容。
以下分章阐述。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了解物流工程的发展概况,作用及意义;掌握物流工程的目标及原则。
第二章 物流工程的基本理论(4学时)
掌握物流工程的基本概念;了解物流系统合理化的原则和途径;理解物流系统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 设施规划与设计(6学时)
理解设施规划与设计的概念;了解设施规划与设计的程序;掌握设施选址的意义,场址选择的步骤与内容;理解设施选择的考虑因素;掌握产品设计与工艺过程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第四章 企业物流系统的设计模型(4学时)
了解物流系统的设计模型的主要内容;掌握厂址选择,选择模型,企业物流系统的平面布置设计模型;理解动态设计。
第五章 物料搬运系统(3学时)
了解物料搬运系统的主要内容;掌握物料搬运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解物料搬运系统分析设计方法;了解物料搬运设备及用具。
第六章 物流管理与管制(6学时)
理解物流管理与控制的方法与内容;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物流计划与控制;理解物流信息系统,现代生产物流的管理;了解后勤管理。
第七章 库存与库存管理(6学时)
理解物流库存的概念;了解仓库的产生和发展及分类;掌握库存的概念,独立需求的库存模型,相关库存模型—MRPII和库存管理;了解库存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
第八章 现代物流系统模式(4学时)
了解现代物流管理模式的主要形式;掌握精益生产,精益物流系统布置,管理,控制等特点;理解CIMS物流系统简介。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与实际联系紧密,所以以课堂讲授为主,并辅以10个学时的课堂实验和两周的课程设计,结合实例讨论分析。课堂安排如下:
(1)自动立体仓库的存货/发货运行模式(2学时)
(2)自动立体仓库的查询/盘点运行模式(2学时)
(3)自动立体仓库的物性检测,条形码识别运行模式(2学时)
(4)物流系统中配送路径的优化(4学时)
2、每章讲完后可布置适当的作业,目的在于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对设计,分析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初步具备物流工程的能力。
3、作业量:
第一章 绪论 1—3题
第二章 物流工程的基本理论 1—5题
第三章 设施规划与设计 3—7题
第四章 企业物流系统的设计模型 1—5题
第五章 物料搬运系统 1—5题
第六章 物流管理与控制 2—6题
第七章 库存与库存管理 1—4题
第八章 现代物流系统模式 3—5题
4、考核方法:期末闭卷考试。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和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及系统工程”。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 物流工程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 物流工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 物流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 物流系统工程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