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时间:2019-05-14 05:1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汇报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汇报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第一篇:[汇报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美·弗洛姆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通过对比,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3、联系实际生活,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2、从一些关键句子入手,把握文章中作者的观点,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其本质。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器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

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有父母的爱、老师的爱、同学的爱,还有朋友的爱、恋人的爱,甚至是陌生人的爱。在我们享觉这些爱的同时,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到这些爱的特点吗?(学生自由回答)

大家对“爱”的认识还是感性的。那么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的爱!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完成什么目标呢?请大家把学习目标齐读一遍。•

1、自读课文,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联系实际生活,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3、通过对比,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希望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大家都能完成这三个学习目标。

2、作者简介

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老师把白板中的文字读一遍)。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这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3、课下大家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现在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如何。本文主要讲述了孩子的爱和父母的爱。

明确如下:

第一部分(第1~3段):写孩子的爱,爱的能力的发展

第二部分(第4~7段):写父母的爱,爱的对象的发展,母爱父爱的根本区别 第三部分(第8~10段):综合父母,达到灵魂的健康成熟

大家预习的情况很好。接下来我们通过三个环节来深入学习这篇文章。

从题目来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不仅仅包括“父爱、母爱”,也包括“孩子的爱”。接下来我们来深入理解这三种爱。(展示幻灯片自主探究)

1、《爱的艺术》一书告诉读者:“爱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关的”,那么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对爱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大家能不能通过课文快速地找出来。

---创造爱。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2、了解了孩子的爱,那么,父母的爱又是怎样的呢?在作者看来,父母的爱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明确:

母爱的特点:母爱是无条件的。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取。

父爱的特点:父爱是有条件的。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那现在我们清楚了费罗姆的观点,请大家联系自身实际,想想自己的爸爸妈妈给你的爱,是否像作者分析的那样呢?请大家先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学生七嘴八舌,发表看法。不用个人回答)

总结:父爱和母爱的区别

父爱:指引我们人生的导航灯。父亲严厉,有时也幽默,他对于我们成长的教育更多的体现在做事方式,途径上。他希望我们做有用的人,懂得经营之道的人。

母爱:心灵停靠的港湾。母亲多数都温柔,爱唠叨我们的生活,她对于我们成长的教育更多的体现在做人上。她希望我们做有心人,大度的人,开心的人。

父爱是深沉,需要你用心体会;母爱是唠叨,需要你用心去体谅。

3、通过作者对这三种爱的介绍,相信大家对“爱”有了进一步认识。好,现在我们进入“爱的升华”这一环节。大家看这两个问题:

①文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爱的原则区别在哪里?如何理解?

②通过以上两种爱的对比,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成熟的爱,成就完美人生呢?

(学生讨论,老师走到学生中,与学生交流。)

(第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后,让其结合实际生活来证明。)

老师明确:

①第一种“爱”是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是幼稚的爱,也是不成熟的爱。第二种“爱” 强调先付出再获得,是对爱成熟的理解。

总结两种不同的爱:

不成熟的爱是单向的、是以自我中心的。强调先获得再付出,以获得为主要目的。成熟的爱是双向的。强调先付出再获得。

②创造爱,爱他人;学会感恩,学会爱人

4、通过课文的学习,大家对“爱”或许有了更深的理解。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组“爱”的图片(图片展示)

【拓展延伸】结合作者的观点,谈谈你对身边某一种爱的认识?

【课堂小结】

在我们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光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一曲《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说声:“谢谢!”

【板书设计】

板书:心形

孩子的爱—————————————————————父母的爱

爱的能力←←灵魂成熟←←爱的对象

爱他人,创造爱

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我写了第一篇作文。妈妈看后高兴地说:“哇,真是写得太好了!第一次就写这么好,我看我儿子有作文的天才。”我听后心里美滋滋的。我迫不及待地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八点多吧!”妈妈笑着说。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盼望爸爸快点回来。我把自己的作文又认认真真地誊写了一遍,并在四周画上边框,精美地装饰了一翻,就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爸爸的书桌上,等待着爸爸的夸奖。

八点多钟,爸爸终于回来了。他走进书房,放下手中的报纸,就好奇地拿起我的作文看了起来。妈妈高兴地走进去说:“这是孩子写的第一次作文,你看看,真是太好了!”爸爸认真地看着,过了一会儿说,“这也叫作文?如果这也叫作文的话,天下的人都成作家了。”爸爸一本正经地说:“第一,写得不具体,不生动;第二,没有层次,没有顺序,想到哪说到哪;第三,好多的句子都不通。”听了爸爸的话,我就像从头到脚浇了一盆凉水,沉重得连头都抬不起来。

这是妈妈说:“你这人真怪!孩子第一次写作文,你不但不鼓励他,反而拿你的水平去衡量他,批评他,那他以后还有什么信心去写作?你要知道,孩子需要的是鼓励!”

爸爸说:“我只是实话实说,给他指出毛病。”“那也不能这样去说呀!”妈妈不依不饶地嚷嚷着。听着父母的争吵,我实在受不了了,就哭着一个人跑出房间„„

两年以后,我又拿出那篇作文。我不得不承认,那的确是一篇很不像样的东西。几年来,爸爸总是对我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妈妈总是不断的鼓励我。他们都是出于对我的爱,但爱的方式不同。正是在这种爱的鼓励和鞭策下,我的文章也越写越好。

第二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原创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文本解读】

本文作者弗罗姆作为西方最有影响的人道主义哲学家,一生致力于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结合在一起。在他看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对于个体自由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个矛盾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社会无意识”与“社会性格”造成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改变社会属性,使劳动不再异化,而成为一种真正自由的劳动,使整个社会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下,这就是弗罗姆理论的主要内容,可见“爱”在他的理论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节选自他的著作《爱的艺术》。在作者看来,“爱”是改变社会性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爱作为一种艺术,是可以学习与掌握的。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全文10个小节,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拥有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属于论述类文章,具有思想深度,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父爱、母爱的本质,了解孩子爱的发展阶段及特征,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念;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一些关键句子入手,把握文章的信息与作者的观点;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理解作者对“爱”的定义,“理性对待爱”的观点阐述。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难点:对父爱与母爱的本质的理解及部分关键语句的理解。

【教学策略】

点拨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弗罗姆的这篇文章不仅仅有学术价值的问题,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学生在初中阶段其实已经学了不少描写“爱”的文章,但大都是一些感性的体会。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是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让学生明白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与人格的构建有重要联系。本文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经验展开,深入浅出,层层递进的理解本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用自己女儿成长的照片导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设情境,进入课文学习。

二、梳理课文(15分钟):学生通过浏览、阅读的方式,从文中抓关键句,分别简要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三、讨论探究(20分钟):

1、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所论述的母爱和父爱的特点,来认识其各有什么积极面与消极面。

2、在得出讨论结果的情况下,进一步探究:

① 如何正确的看待母爱与父爱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② 一个成熟的人为什么要把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综合起来?

③ 作者认为,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请你说一说,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四、本课小结(2分钟)。

【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母爱特点:温和 宽容

父爱特点:严厉 引导

无条件自然的世界 有条件思想的世界 2

第三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难点: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时】

【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

布置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

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教学步骤:

如何理解“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

婴儿时期(无爱的意识)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这种状态?

童年时期(8岁以前:有被爱的意识)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被爱意识的觉醒?

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中哪些句子反应了爱的意识的觉醒?

2、如何理解“爱是能力问题”?

(1)“婴儿感到极度的恐惧”(第一段)

(2)“开始知道、开始学会、开始懂得……”“消极体验”(第二段)

(3)“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第三段):谈到爱的原则有哪两种,你爱的原则是什么?

(4)“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父爱(有条)

母爱(无条):表现是什么?

如何理解“爱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句话对父母而言意味这什么?在的第8段

这句话对自己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在的第8段

思考: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又该如何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孩子们对“爱”的理解与追求都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四相关资料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

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

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

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

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

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达到这目标尽管困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从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为了使这一问题不再复杂化,我努力在这本书里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同时也尽量不援引别的资料。

但是在另一个问题上,我却没有找到圆满的解决办法。我这里尤指的是我在这本书里重复了我以前著作里的思想。我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伦理学》这两本书的读者会在这本书里看到我在上两本书里已经提到过的思想。但是《爱的艺术》绝不是这两本书的总结,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当然就是旧一点的思想在这本书里也会获得一层新的意义,因为这些思想现在都围绕着一个

题目:那就是爱的艺术。

艾•弗罗姆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巴拉塞尔士*

*巴拉塞尔士,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第四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并划分文章结构。

布置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你们对父爱与母爱的感受是什么?(生答……)是的,关于对父爱与母爱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母爱是细腻的,父爱是粗犷的;母爱着眼于现在,父爱着眼于未来等等。而这些感受都是具体的和感性的。美国哲学家弗洛姆又是如何从理性的高度看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作品有《爱的艺术。》

(2)此文选自作者《爱的艺术》一文,那么我们现在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在《爱的艺术》一文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弗罗姆观点,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情感,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3)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上述的抽象观点呢,这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好,我们首先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找生分析题目有几种爱的形式)(4)提问文章结构.一、(1~3)体验母爱;

二、(4~7)感受父爱;

三、(8~10)完善自我;

(5)这三种爱在文章当中是如何分布的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文章的第一部分,请同学思考,第一部分写了几种爱?以谁的爱为主?(两种爱,母爱和孩子的爱,以孩子的爱为主),好,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对爱的意识与态度的特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

有被爱的意识,被爱的反映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换取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

开始唤爱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

成熟时期(成熟期)

(中间第3段穿插问题,你第一次送给父母了什么礼物,是几岁?爱比被爱更重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提示:从某种意义上说“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答:盲人夜行点灯的故事----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即自己免被他人撞;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等等)由此可见,上述的图表说明了弗罗姆怎样的观点,(明确: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情感,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6)孩子的爱,为什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呢?请同学看文章第二分,找出依据(第四段第一句),通过文章第八段我们得知,孩子在6岁的时候就需要父亲的权威与指引。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呢,为了理解这种变化我们必须在本质上区别父爱与母爱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在第2、6、7段找出父爱与母爱的特点及其积极面好消极面。(生回答),特点与区别:

母爱

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

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爱

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优缺点

母爱

伟大,渴求。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

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

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7)面对上述母爱与父爱,一个成熟的人应该达到什么高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9段,找出依据(第一句),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完善自身,达到这个高度呢?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8)学到这里,谁能告诉老师该如何建立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基础呢?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第10段。

(9)到此,我们已经梳理了文章的基本内容,提问:母爱真的是无条件的吗?父爱真的是有条件的吗?针对父爱与母爱,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面对母爱,我们应该成为健康、善良、快乐、有安全感的人。

面对父爱,我们应该成为有责任感,坚强、理性、自立、大有作为的人。

(11)文章题目为何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为何不叫《父母对孩子的爱》?(相互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相互的,昨天我们享受父母的爱,而明天我们要把这份沉甸甸的爱回馈给我们的父母。那么现在就请同学谈一谈你学习此文的感受。可结合你生活中做的或对或错的事情谈谈你今后将如何孝顺父母。(“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世间最不能等之事便是行善和尽孝”

满文军《懂你》和刘和刚的《父亲》)

(12)以上都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回馈,那么此文还讲了孩子的爱,那么作为我们应如何去应该去完善爱的能力呢?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

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

对一件事了解得越多,爱的程度就越深。

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德.哲学家巴拉塞尔士

(13)教师启发引导语:生命中有了爱,我们就会变得谦卑、有生气,新的希望油然而生,仿佛有千百件事等着去完成。有了爱,生命就有了春天,世界也变得万紫千红。

3、布置作业

弗罗姆理性的阐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会我们爱的艺术,我们现在就行动起来吧,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给亲爱的父母或家人写一封信然后读给他们听。

第五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柳永的<忆帝京>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靠小枕拥薄被,独卧帷中。渐凉天气触动起,离愁、别绪。辗转无眠数更声。几度卧下又坐起,无论如何睡不成。一夜长似三秋。

也曾想,掉转马头往回走,又怎奈,已踏征程不能行。万种想法,寻千条路,条条都受阻,百无聊赖,只能去承受。即使,一生一世不相忘,把你永远系心上,也不能,报答你,情深似海义如山

这首《忆帝京》是柳永抒写离别相思的系列词作之一。这首词纯用口语白描来表现男女双方的内心感受,艺术表现手法新颖别致。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较有特色的一首。起句写初秋天气逐渐凉了。“薄衾”,是由于天气虽凉却还没有冷;从“小枕”看,词中人此时还拥衾独卧,于是“乍觉别离滋味”。“乍觉”,是初觉,刚觉,由于被某种事物触动,一下引起了感情的波澜。接下来作者将“别离滋味”作了具体的描述:“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空床展转,夜不能寐;希望睡去,是由于梦中也许还可以解愁。默默地计算着更次,可是仍不能入睡,起床后,又躺下来。区区数笔把相思者床头展转腾挪,忽睡忽起,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状,毫不掩饰地表达出来了。“毕竟不成眠”,是对前两句含意的补充。“毕竟”两字有终于、到底、无论如何等意思。接着“一夜长如岁”一句巧妙地化用了《诗径·王风·采葛》中“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句意,但语句更为凝炼,感情更为深沉。这几句把“别离滋味”如话家常一样摊现开来,在质朴无华的词句里,蕴含着炽烈的生活热情。词的下片转而写游子思归,表现了游子在理智与感情发生冲突复杂的内心体验。“也拟待、却回征辔”,至此可以知道,这位薄衾小枕不成眠的人,离开他所爱的人没有多久,可能是早晨才分手,便为“别离滋味”所苦了。此刻当他无论如何都难遣离情的时候,心里不由得涌起另一个念头:唉,不如掉转马头回去吧。“也拟待”,这是万般无奈后的心理活动。可是,“又争奈、已成行计”意思是说,已经踏上征程,又怎么能再返回原地呢?归又归不得,行又不愿行,结果仍只好“万种思量,多方开解”,但出路自然找不到,便只能“寂寞厌厌地”,百无聊赖地过下去了。最后两句“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包含着多么沉挚的感情:我对你一生一世也不会忘记,但看来事情只能如此,也只应如此,虽如此,却仍不能相见,那么必然是“负你千行泪”了。这一句恰到好处地总结了全词彼此相思的意脉,突出了以“我”为中心的怀人主旨。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一轮中秋月,金色流光浮动,像飞天明镜,经精细打磨。高举酒杯,借问嫦娥:白发披头,青春背我,奈何!乘万里长风,凌空而下,收拾山河。

砍去月中枝叶婆娑的桂树,人们说,洒向人间的月光会更亮更多。赏析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下载[汇报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汇报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前系统部分一、标分析 《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论述类,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案

    环节一导入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大声地说出天底下最爱你们的人是谁啊?父母之爱,是中国人心中一个永恒的情结,那么在西方哲学家的眼中,父母之爱和孩子之爱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材资料: 教材单元(篇)分析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 案 郭 建 政 汝州市第三高级中学 二○一○年十一月 - 0爱”之旅吧。 二、明确目标[展示目标,学生齐读]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著作《爱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吧!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教案 说课人:张 波 一、说教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