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亲对子女的教育
德**亲对子女的教育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德国发生了划时代的思想文化运动,那就是所谓的“六八学运”。这个思想文化运动是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最后的、也是最猛烈的一个余波,带着明显的左派自由主义特色。这个运动决定了德国乃至于整个欧洲大陆最近三十来年与美国截然不同的社会风气。“六八学运”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反权威主义”。特别是在儿童的教育中,说一个家长很有威严几乎成了对他的批评。有教养、有身份的人们都喜欢标榜自己宽容、谦和、开朗、毓智。这个报道中的母亲都是中年人,女儿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她们之间母女关系的形成与发展都在这最近的三十年中,都明显地受到了这种左派自由主义的影响。这个报道很明显地呈现了那些妈妈饰演“理想母亲”的努力。
其中一个细节很具有时代特色。所有的母亲都声称:不要改造孩子的行为、品格。而女儿们或是感到异常惊喜,或者干脆不相信母亲的声明。可见,社会上流行的理想模式与实际生活是有一段距离的。这个距离所造成的张力是父母们努力改善亲子关系的根本动力。通过这个报道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努力是硕果累累的。因此,尽管是在以宽容为理想的多元社会中,社会还是有所导向的,还是有着理想的,而且,这些理想的存在也有着充分的合理性。
德国的父母们努力把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建立在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平面上,这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中产阶层家庭中的核心问题。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等科学告诉我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健康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是否具有平衡、开朗的感情生活,是否具有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否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事业上是否能获得成功。我们可以说,目前德国社会流行的亲子关系的理想模式与现代科学的结论有比较多的重合。
与德国不同,目前中国社会亲子关系的重心是完全别样的。这种亲子关系——如果我们说得极端一点儿——是以“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特征的。在这里,父母不仅创造(生育)了子女,而且肩负着塑造、监护子女,给他们创造物质与精神条件的任务。父母是给予的一方,子女是接受的一方;父母是主动的一方,子女是被动一方;父母是决定的一方,子女是被决定的一方。无论是管教严厉、督促学业的父母,还是极端溺爱、竭力满足孩子物质欲望的父母,他们对亲子关系的理解的出发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亲子关系完全笼罩在拜金主义的阴影之下。望子成龙是努力让孩子学好赚钱的本领,成为满身铜钱的“金龙”;溺爱孩子是试图让他现在就获得充分的物质享受。这样的亲子关系模式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中国人、中国社会将有怎样的未来,这些问题不是今天可以轻率回答的。尽管如此,我个人完全没有找到乐观的理由,而是忧心忡忡。
原文来自 必克英语
第二篇: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几点体会
对单
亲家庭子女教育的几点体会
兰州二十五中学李梅林
摘要:单亲家庭,这一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早已成为普遍现象,教育缺损家庭的子女,除了用一般的教育方法之外,还应采用一些特殊的措施。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教育自信心责任感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若遇到单亲家庭的子女,对他们进行教
育,逐渐成为中学教育的一个难点。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乏父母因有的关爱。单
亲家庭学生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留失生、问题少年等,不仅影响到这
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部分地区的人口素质,影响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国策,是
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关于这方面的教育,我有如下一些体会。
一、善待单亲家庭学生,要从思想上增强其自信心
信乃人生力量的源泉,没有自信,就没有勇气和力量;没有自信,就没有成功和胜利。
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教育的,主要在于教育者怎样去教,雕塑家怎样去刻了。因而,我在平是的言行举止中有意给予这些学生一个“我相信你是一个很棒的孩子”的信息。在作业的批改中我总是说“你真棒”、“有创意”、“了不起”等字眼。运用期望效应增强孩子的自
信心。这样一来,发现以前在课堂上从不举手的几个“特殊孩子”竟高高地举起了手,而且他们的发言还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二、善待单亲家庭学生,生活上要有一颗慈母心
在我的教学中,尽量构建“子女一样的学生,父母一样的教师,家庭一样的班级”
这样一个全新的模式。对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尽量多了解,多沟通,为单亲家庭孩子排忧解难,给予有效的情感补偿。教孩子们洗衣服,打扫房间,整理书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讲究卫生······引导他们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小主人。
对有病的孩子,我不管何时都及时带去医院诊治,使孩子们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发动全
班学生主动关心,嘘寒问暖,帮助生活。这样一来,这些孩子都在班集体中享受到家庭般的关爱,得到了兄弟姐妹般的照顾,他们的心变暖了,额头舒展了。
三、让单亲家庭学生在学习,责任中成长
单亲家庭孩子大部分做事不认真,学习马虎,生活草率,目中无人,漠然处之,一切
都显出无所谓的样子。究其原因是这些孩子缺少应有的责任感。美国丹尼斯韦特利语重心
长地说:“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必须使他从小就有责任感。只有这样,孩
子们才能成为一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组织社群负责的人。”可见加强学生责任感的培
养,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我特别组织这些单亲家庭孩子参加社会实践,让其在做中学,在学中提高。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在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在真实的自我体验中获得感悟,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让单亲家庭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成长
为了给这些单亲家庭学生一些温暖,开学初,我就与全班同学一起制定计划,设计
了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借活动来促进学生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宽容大度和团结协作的关系。给单亲孩子一种“家”的感觉。例如“野炊”、“跳绳”、“削苹果”等活动。让这些
学生在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活动中培养出了团队精
神,磨炼出了勇敢、自强的意志品质,丰富的活动使单亲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篇:浅谈对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得与失
用心浇灌行知之花
-----------浅谈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
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陶行知
学陶、师陶、研陶,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我们陶行知中学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程。近几年来,为落实政府提出的关于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也为了更好的遵循着陶行知先生的大众教育、贫民教育思想,在海淀率先接收了外来务工子女就读,让他们和北京的孩子一样,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平等地享受着海淀的优质教育。
一、学校在对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注重于观念的转变、注重于现代教育方法的指导。
1、由于外来务工子女有很小就随父母来京闯天下,也有刚来的。流动奔波的生活,使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习惯差,成绩参差不齐;风俗习惯差异;不良习惯多;流动性大等也造成学校管理上的难题,教师无论在教学难度,工作强度上远远超过其他学校的老师,但也应该看到:现在的北京,尤其服务行业,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如何给这些外来的人员子女一个健康,公平的教育环境将显得十分重要。外来务工子女的到来不仅给学校增加了生源,而且一些优秀生还会给学校带来新鲜活力,他们的朴素坚强、吃苦耐劳也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
2、我校接收的外来务工子女,他们大多来自祖国各地的农村,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教育几乎是“白丁”。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分阶段为家长进行教育方法指导。比如我所在的年级初一时,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教师讲解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家长很有收获,有些家长由原来的不愿意来,到夫妻双方一起来,还主动追问下一次什么是开?主动与老师探讨、交流的也多了。一部分家长经过实践,与学校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初二时进行了生理知识和心理健康辅导与交流,很多家长不仅自己学到了知识,而且也知道了这个时期孩子心理及应对办法。初三考时又进行了中考前的心理调适与饮食调配的讲座,让孩子平稳度过最后的考试阶段。很多回老家考试的孩子得益于学校的现代教育方
法的指导,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有的家长甚至找到学校,要求还
要回来高中借读呢!
二、一视同仁,为外来务工子女创造一个和谐、温馨、公平的受教育环境。
(1)来我们学校借读的学生从以开始就不收借读费而且混合编班。因为考虑到孩子的承受心理,老师从不刻意地区分强调谁
是外来务工子女,班级管理也是一同进行。像年级出现的“小先
生”------班长赵凯;交通员刘天钦;小记者苏笑嫣;主持人金
秋月等都是年级培养出的外来务工子女,他们和北京孩子一样,感受着班集体带给他们的一切。
(2)对于离家远的学生学校提供免费住宿,外来务工子女吴
福宇就是受益的一个。外来务工子女同样享受奖学金及评优待遇。
比如我们年级的刘倩同学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外来务工子女,她连
续三年被评为海淀区三好学生,享受校级一等奖学金。回乡参考
之前,根据当地教材,年级老师又为她单独进行了义务辅导。另
一名学生李丹丹也是外来务工子女,她家庭比较贫困,连正常的书本费都交不起,一到学期初,父母瞒着她给学校打借条。班主
任老师家访后了解了真实情况,为了不让孩子尴尬和失学,在她
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免去了大部分的书本费,使她在陶行知中
学安心、顺利地完成了三年的学业。
三、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1、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南腔北调的语言
又使他们自卑,不主动与老师同学沟通,遇事不冷静,只重哥们
义气。为此,学校想了不少办法,站姿、坐姿评比;朗诵训练,普及普通话;讲故事比赛,让学生讲解家乡的地方风俗及传统文
化;;观看教育录像,提倡文明礼仪,增强法律意识;外出参观,了解北京等等。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逐步消除流动学生自
卑心理和不良习惯。
2、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大多生活比较贫困,孩子的父母为生
活奔波,做着最辛苦而又收入低的活计:像卖菜,做小本生意,小时工,建筑小工等,他们没有时间去监督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
而且很多家庭租住地下室,周围杂乱,没有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我们通过家访电访与家长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切
实有效的教育方法, 有的放矢,将工作做到实处。如落实课堂教学
重点,指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再比如尽量把作业留在学校做,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还有成立“一帮一”
小组,发挥“小先生”互助作用、同伴的激励作用,这样即达到
教育目的,又减轻了家长负担。
四、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
1、一些孩子随父母一路打拼,生活的艰辛使他们过早地感受
到了人间冷暖,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也使他们心理
比较脆弱,情绪低落、受压抑、烦躁、冷漠、敏感。对这些孩子,老师更应耐心、细心。赵凯同学是从别的学校转过来的问题学
生,不学习,还经常打架,但他很有同情心。面对这样一个学生,老师倾注极大的信任,让他担任班长一职。课上多关注,课下常
聊天,暗暗地多给他一些关心和帮助。两年的时间,他的性格改
变了不少,而且还成了优秀学生。他妈妈说:是陶行知中学给她
一个新儿子。现在老家的他很有自信,常常有喜信传来。
2、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不能在北京升学,老家的学习紧张,一些学生的流动等等,使他们中的留守学生困惑、迷茫甚至自暴
自弃。他们觉得“前途茫然似大海,明日去留何处未可知”,情
绪一度波动很大。老师发现苗头,及时疏堵,又同家长商量,对
孩子的未来做出规划和打算,甚至帮她推荐学校。通则顺,这些
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借考了,有的准备拿着北京的中考成绩会老
家找学校,有的准备常驻北京,学得一计之长,继续在北京创业。
五、生活教育相结合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要培养活生生的人,要“为了生活而教育”因此,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力求结合实
际,从现实出发,善于引导,温情教育,才有可能将孩子带上成功的大道上。常言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外来儿童所在家
庭大多是因生活贫困,他们的家长才带领他们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我们抓住这一特点,采取与家长谈心,帮家长分担,体验各自家
长的工作环境及劳动的艰辛,无形中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在日
常生活中去主动的关心、爱护家长,尽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减轻家长负担,给家长一个愉快的心情。
总之,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入校教育,我们付出了很多。但我们也看到学生的自信、懂事,教师同家长之间的相互沟通及信任,学校教学环境的温馨,使三者之间建立了一个亲密的纽带,从而
进一步带来了家长的放心愉快,许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都送过来,还介绍亲戚、朋友的孩子过来。因为他们亲身体验了这所学校所
体现的陶行知先生的大众教育、平民教育,他们的子女和北京的孩子一样,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平等地享受着海淀的优质教育。
第四篇: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观念的转变,离婚率不断上升,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不完整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如何搞好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一)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单亲家庭对子女过度溺爱
单亲家庭中的很多家长,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对子女过度娇宠、迁就、尽自己最大限度地给予、满足子女的各种要求和愿望。在这种教养方式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和任性,容易出现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一系列问题。
2、单亲家庭对子女期望过高
单亲家庭的家长与子女相依为命,把其子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把全部心思和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平时关注在校学习情况,关注成绩的高低;休息时间安排各种辅导班,学习各种课外知识及特长。孩子长期处于过高期望的压力下,给子女造成了过重的心理负担。极易形成懦弱和叛逆的性格,危害极大。
3、单亲家庭对子女监管不力
单亲家庭的家长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物质生活,忙于工作,挣钱,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以及精神生活的关注。有些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包袱,把自己的烦恼及不良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产生憎恨的心理。有的家长缺乏责任感,把孩子遗弃给老人,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有的家长再婚后,继父或者继母偏爱自己的子女,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自卑、不求上进、焦虑,容易产生扭曲的心理。
4、单亲家庭对子女过度限制
单亲家庭的家长怕孩子受到他人欺辱,怕别人看低自己和孩子,经常把孩子放在封闭的家庭中按照自己设计的人生航线和自己认为理想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进行培养。家长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子女的行动,要求孩子一切都听从自己的安排,以过来人的眼光和经验,自认为不让孩子再走错路,导致孩子独立意识严重缺失,缺乏社会交往,容易产生孤独与焦虑。
(二)单亲家庭对子女心理的影响
1、自卑
单亲家庭的产生意味着家庭缺损,孩子无法接受家庭突然的变故,无法适应无父或者无母的生活。孩子幼小的心灵非常的脆弱、敏感,会认为自己被父亲或者母亲抛弃了。尤其看到自己的小伙伴们与父母喜笑颜开、幸福美满地撒娇、玩耍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的爸爸和妈妈,想到和父母在一起时的幸福生活。当看到别的小朋友父母接送时、当学校要求填写家庭信息时、当别的小伙伴提到各自的父母时……如果没有及时正确的引导和心理疏通,心中的悲伤、失落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
2、自闭
家庭结构的变化,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孩子遭受的打击比想象中大。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以前幸福,没有别人家孩子的处境好,做事会变得胆怯,不愿意和人接触,心理会感觉异常,对周围的人们保持戒备,心理极其敏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不愿意轻易向他人敞开心扉,倾诉,长此以往,孩子将会从热闹的人群中脱离出来,进入属于自己的空间,自我封闭,变得孤独,从而导致他们与他人交流时的极大障碍。
3、敏感
单亲家庭子女,尤其是父亲或者母亲重新建立家庭之后,觉得自己是家中多余的人,他们在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相互敌视。孩子在生活中小心翼翼,提心吊胆,要花很多的时间来应对家庭破裂后的各种家庭关系,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在他人面前,感到不安,和伙伴一起交往时,不真诚,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或者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怕别人因为自己是单亲家庭而瞧不起自己,变得异常敏感。
4、抑郁
单亲家庭子女,经历了父母感情破裂的整个过程,父母之间的争执或者是冷战,给孩子带来了恐惧和担忧,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内,缺乏安全感,不敢真实地表现自己,害怕家庭战争随时爆发,惶恐不安,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不敢和小伙伴密切交往,时刻保持距离,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不轻易和别人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常常感到压抑、烦躁,心理困惑无处释放排解。如果压抑太久,一旦爆发,极易产生极端行为。
5、逆反
单亲家庭子女有的因为父母离异感到不光彩,遭到同学的嘲讽,对自己的父母产生厌恶感。有的因为父亲或者母亲再婚,重组家庭,行为受到约束,或者是觉得继父或者继母对自己的孩子好,偏心,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所以,与家长、老师和同学对着干,在言行上刻意表现出与众不同,渴望被别人重视、欣赏。过分的逆反会造成一定的破坏性。
二、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对策(一)单亲家庭要重视家庭教育方式
1、单亲家庭的父母更要懂得爱。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爱,作为单亲家庭的父母,不能因为忙于工作或者组建新的家庭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多种因素和环境影响,性格和心态会发生变化。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其心理,给予正确的引导。要让孩子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用爱去滋润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快乐成长,心中充满阳光。
2、单亲家庭的父母更要懂得关心。关心并不是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除了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需要关心的是孩子的内心思想以及学习情况。并不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经济条件,而是给孩子打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一个温暖和谐的家。
3、单亲家庭的父母更要懂得承担责任。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孩子,不能把孩子当成负担,要面对现实,让孩子适应三人家庭变成二人世界,要承担责任,让孩子理解与认同,培养孩子健康高尚的人格,教会他们怎样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4、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树立孩子的信心。单亲家庭的父母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振作起来,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要以积极的心态立身行事。帮助孩子树立起生活的信心。鼓励孩子攻克学习上遇到的疑难问题,增强孩子学习的信心。
(二)提高学校对单亲子女教育的科学性
1、建立单亲子女档案。从入学起,建立单亲子女的档案,有助于教师了解和掌握各班单亲子女人数,了解家庭状况,掌握单亲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对单亲子女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家校联系,及时掌握动态,进而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2、班主任要加强爱心教育。班主任要多关注单亲家庭子女,给与他们像妈妈一样的爱。让班级里同学们有良好的关系,让单亲家庭子女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平时,主动找他们谈谈心,给与他们物质上的帮助,鼓励他们消除自卑,放下思想负担,给他们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能亲其师、信其道,在老师的严格管理、正确引导和真挚关怀下,在充满爱的集体中成长,感受到班级、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3、学校心理咨询室要专人负责,职责到位。单亲家庭子女的思想负担重,很多孩子耻于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心理咨询室的大门随时敞开,让单亲家庭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的诊断并解决。让他们能方便地吐露心声,诉说心事,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他们对于各种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行为的矫正。
(三)社会要对单亲家庭子女投入更多的关注
1、社会应重视单亲子女教育问题。应重视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应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开设咨询电话,以方便单亲家庭子女遇到问题,能及时与社会联系。
2、社会要通过媒体以及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给单亲家庭子女树立正面形象,使孩子有积极的心态,积极阳光的面对生活。
第五篇:孝亲尊师—修德1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百育德为首,万善孝当先。做万事从做人开始,做人从修德开始,修德从孝亲尊师开始。在中国历史上,从古到今,没有哪个朝代不重视孝道,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自觉上进、热爱祖国等品德形成的基础。孝顺父母为孝道,尊敬老师为师道,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的,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师道了。当代不少伦理学家把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自觉上进、热爱祖国等品德形成的基础。
尊老爱幼,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内容之一。问题是目前一般的提法太空洞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很少有人能够讲出点道理来。因为没有依据。孝敬父母的依据是什么?这在儒家、佛家思想里面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天很少有人提到儒、佛了,以为这些是落后的、过时的。其实大错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些在近几年已经开始逐渐为西方学者所认识、研究,并以它们来指导生活和工作。今天我们中国人反而抛弃了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这是没有道理的。孝亲,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说明孝亲敬老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最美好的道德。古人还说:“夫孝,德之本也。”就是说孝亲敬老是各种道德的基础。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个礼仪之邦,孝亲敬老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把子女、晚辈对父母、长辈感恩赡养、尊敬扶助,不仅作为责任和义务,而且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成为人类美德和亲情的需要。孝亲敬长就是要关心体贴和照顾父母长辈。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毛泽东主席在革命胜利后,返回故里,特意在父母的坟前献上一束松枝,轻声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陈毅元帅亲自为瘫痪在床的母亲清洗尿裤……。革命领导人在为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操劳时,也没有忘记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更何况是我们呢?孝敬父母,首先要关爱父母,帮父母做点家务事。平时,妈妈买菜回来,自己主动去接一接,让妈妈歇一歇;有空时,自己要动手洗衣服或者拖地板;长辈来了,要给长辈送上一杯水,拉拉家常,报报成绩,让长辈高兴,给长辈捶捶背,搓搓腰,聊聊天。父母身体不舒服时,我们更要分担一些家务事,守候在他们身边,送汤送水,让他们心中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孝心就体现在着点点滴滴的平凡中。
再说尊敬师长师道尊严的本意是讲,为师(从教)之道是很尊严的,所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也就是说,过去只有主动求学的,没有么要这样?因为只有主动求学才会认真去学习,才能够体现出对知识的尊重。过去讲“一分恭敬一分收获”。所以必须尊师才能重道,这个道是学问之道。主动教学的。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只有主动求学才会认真去学习,才能够体现出对知识的尊重。过去讲“一分恭敬一分收获”。所以必须尊师才能重道,这个道是学问之道。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 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古代流传下来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故事。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程门立雪》等等。
“
《礼记•学记》中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为: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后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三者的关系互为前提。教师受到尊重意味着人们重视教育,人们接受教育就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会重视学习,尊敬老师。如此良性循环,古人对其认识是相当深刻的。
《吕氏春秋•劝学》中讲道:“疾学在于尊师。”戊戌四君子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也曾告诫世人:“为学莫贵于尊师。”《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深刻地阐明了国家兴衰与重视知识、尊敬教师的关系。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精忠报国、事业有成的人,都和听从父母善言、尊敬奉养父母、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是分不开的。
凡是不敬师长、不讲信用、不思进取、好逸恶劳、自私自利、无恶不作、干尽天理不容危害社会危害人民利益的人,都是败家子、逆子;尤其是对父母忘恩负义的人更是不孝之子。
在古代,帝王选用良才时,首先就看你是不是孝子。他们认为: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怎么会对我君王尽忠呢?此说十分有理。
可见,孝敬父母是一切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所以,中国古代是以孝道作为思想教育的中心,有德之君以孝治天下,其本人也是百姓行孝、尽孝的好榜样。师道延伸孝道
孝顺父母为孝道,尊敬老师为师道,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的,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师道了。
反之,尊师也是孝道的延伸。假若有人不尊敬教师,不听老师的话、不好好地学习,他就是不孝父母,因为父母总是希望子女听老师的话,依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因而,“孝亲尊师”是做人根本中的根本,人们常把老师比作父母,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因为老师关心、爱护、教育学生的慈善之心同父母对待子女的慈善之心是一致的,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为学生付出的心血和代价是无法估量的。
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得好:“世界上最希望一个人有作为的,最真心愿让一人超过自己的,除了他的亲生父母之外,就是他的老师了。”又说:“当老师的,即使是水平不高的老师,也都真心诚意地盼望自己的学生能德智体全面发展,做梦都想着自己的学生们进步了,成绩提高任何一位学生,只有真正做到尊师敬师,才有可能很好地接受教育,才有可能充分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反之,一个学生,不尊敬老师,不肯听老师的话,老师再有学问,再有能力,也没有办法传授给他,就好比一个空瓶子,没有把盖子打开,就无法往瓶子里面装入任何物质一样。
一个人如果不尊师、不学习,虽然有点小聪明,但大是大非是分不清的,因而也是难得大智慧、难有成就的。此外,一个对老师非常尊敬的人,必定能够很好地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所以,尊师无疑是做人的基础。
孝亲:是做人的品质。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孝敬父母长辈,是儿女下辈应尽的义务。人类从母系社会起,就生活在亲情的拥抱之中。几千年来,血缘亲情是永远割舍不掉的。孝亲是孔孟思想一贯提倡的精华。试想,一个没有亲情的人,怎么能做到家庭和睦,更谈不上社会和谐;又如何能对民族尽责,对国家尽忠。因此,孝亲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
尊师:是做人的道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是启蒙心灵,教授学业,培育才干的人。一个人来到世上,能否成为有用之才,老师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每一个人,都不能忘记当你步入人生,将你培育成才领上光明大道的人。尊重老师,是做人起码的道德。
尊师和孝亲是相互补充的。首先要孝亲。这样父母教育子女应该尊重老师,子女才会听。因为老师不可能自己说你们应该尊重我。尊重老师的学生,老师又教应该孝敬父母,为什么要孝敬父母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推广至尊敬社会大众。这样的心态,才是一个合格的学子之心。我们想想看,今天的学生与这种心态的差距有多大,就很清楚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标应该是什么了。在社会上不懂得尊重别人,在家庭里不知道孝顺父母,是今天年轻人常犯的毛病。父母没教 子女应该尊敬老师,老师如果再不教育学生应该孝顺父母,这个良性循环就永远也接不上了。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改变社会不良风气,让所学知识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基础之上,这是非常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孝亲尊师才能修德,人若无德如何立足于世。作为新时期的教育也必须先育德而后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