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导行
在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导行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青壮年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农村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在校住读,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父母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将孩子送到城区教学、师资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和关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学生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加上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农村孩子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身心健康、道德滑坡的现象。如: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社会生活公德的缺失、学校、班集体荣誉感淡漠、不讲信用、感恩意识、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使我们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当代农村学生的成长状况令人担忧,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思想道德造成极大影响。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继承中华民族的瑰宝,以及自身的审美观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在思品课堂中正确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切实提高学校素质教育实效。思想品德课教师担任了学校德育的重任,更是要在教学中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一传播“孝文化”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孟郊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感恩,首先要学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但一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孩子拥有
过多的零花钱,使部分学生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根本不管父母的血汗钱是怎么得来的,同时,父母的负疚感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认为父母这样做是应该的,甚至认为父母在情感上对不住他,给点经济补偿是理所当然的,不给反而不近情理,所以,花起钱来毫不手软,也就很难让他对父母心存感恩之心,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更是难上加难了。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和智力不成熟,所以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对此,应该在思想品德课中利用《论语》、《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典,传播 “孝文化”,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的亲情,体会父母的爱心和付出,进而孝敬父母和长辈、关爱他人、热爱家乡、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热心公益等。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是当代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不孝敬父母,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重则要受法律的制裁。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体贴安慰。既有孝心,又有孝行,是我们对青少年尽孝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
二传播“礼文化” 引导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著称。自古以来中国人和人交往就十分讲究礼仪。对每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素质的缩影。在初中生中进行礼仪教育,有利于初中学生顺利地度过 “心理冲突”时期,保持健康心态,培养健全的人格,对公民素质的提高,优化社会风气必将起到推动作用。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巧妙地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礼仪教育,可对学生提出一些严格细致的要求,如进门喊 “报告”,与老师接送东西要用双手,随时将“请、谢谢、对不起”挂在嘴上等。甚至对坐、立、行走的姿势也要有明确的要求,如行如风、坐如钟、站如松等。长此以往,不仅形 成对 老师的尊敬,也培养了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精神面貌。礼仪教育还可以通过史实和现实的一些事例对学生进行包括正直、忠诚、谦逊、自尊、热忱、宽容、庄重等教育,以追求至善的思想境界,塑造美好的心灵。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乡土教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接触一些内容健康、情趣高雅、艺术性强的作品。如读古诗、听民乐民歌、看土家族苗族的民族舞蹈、欣赏书法美术作品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民族的艺术,使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倾心于艺术作品描绘的美的境界之中,获得审美的愉快和感情的升华,思想得到启迪。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是追求“善与美”的主要途径,这个过程会使人的礼仪素质与礼仪水平相应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与老师、父母、爷爷奶奶及其他监护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传播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学会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非常突出的自强传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一自强精神经过一代一代的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柱。《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作题为“君子”的演讲,以《周易》中的这两句话勉励学生,此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了清华大学的校训。农村中学生大都家庭经济条件不够好,但部分学生不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甚至还贪图享受,埋怨父母无能,未给他提供一个好的环境,遇到困难就退缩,更不用说自强不息了。因此,在思品课堂中,可以落第秀才蒲松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孟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国古人所崇尚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的故事,当代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的事迹,让学生认识到,自强是努力向上,是奋发进取,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不懈追求。自强者的精神所以可贵,在于其依靠的是自己的拼搏奋斗,而非父辈的荫庇提携。父母不能改变家庭现状,但我们自己可以用知识用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改变家庭的命运。
四、传播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学会负责任
社会越发展,越需要负责任的公民。个人的健康成长、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责任感的支持。强烈的责任感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在培养责任意识方面,中学生面临这样一些问题。“责任”是传统道德的核心问题,因为它和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中的仁义理智信忠孝等字字相通、项项关联。可以说,责任是中华优秀道德传统的最强者。责任教育作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个新视点,是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日益受到重视的,它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源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体现了“责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通过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多维互动,如利用办黑板报、主题班会、运动会等活动,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责任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自觉承担责任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了解自己承担责任的实际情况,体验承担责任的感受,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让学生在现实的场景中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然后通过教师画龙点睛式的引导、总结,学生自然觉得“思想品德”就是“生活品德”,把思想品德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体验、感悟、升华的过程,同时,有助于他们负责任地投身于社会实践,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同时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总之,利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负责、自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同龄人一同感受阳光下的温暖,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
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还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第二篇:寓教于乐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中学品德课寓教与乐的教学探究
——大磨中心校:孙德虎
【摘要】1.导入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课堂严肃活泼,学生快乐学习。3.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和谐氛围。4.教学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的思维。5.切实联系时政,增强直观效果。
【关键词】寓教于乐 快乐学习实际 直观
众所周知,传统思想品德课有很大的弊端,就是对学生整齐划一,对知识掌握死板,课堂没有活力,强调死记硬背。当然,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让师生讨厌。在21世纪新的教育环境下,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其中寓教哦于乐教学法就不妨一试。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需要师生的互动来完成,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能够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天地里学习,保持师生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让课堂轻松愉快,让死板的知识变得灵活好记,我觉得这是思想品德课的关键,也是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作为一名政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的尝试寓教于乐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导入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思想品德课,好的开头可以让学生迅速的进入课堂,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就需要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要特别重视课的开头。在课堂上,老师要不断地变化课堂的开头,对学生的引导起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讲到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现状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品,一个学生假装是地球,走路一瘸一拐的,说他受伤了,满身伤痕累累,头发被人们砍了,身上到处被人们挖的乱七八糟,需要找医生去看病,这个时候导入新课,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当然,开头的方式还有多种,像名言、警句等都可以开头,总之,老师要根据自己所讲的内容,设计各种形式的开头,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未始,兴己浓”,促使学生迫切学习。
二、课堂严肃活泼,学生快乐学习
一节课不仅是学生求知的场所,也是陶冶情操,充分锻炼的场所,如果学生在求知的同时,在各方面都能得到一定的锻炼,我觉得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我在讲新课,复习上节课内容是时,我让学生先来把上节课的内容要点给大家说一遍。要求语言流利,声音洪亮,主次分明。通过学生做课堂小结,我发现有的同学开始总结说话结结巴巴,到最后,不但语言流利,还说的绘声绘色,生动极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识,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在他总结时,也给那些较差的学生一个巩固的机会。对于学习较差的同学我们没有放弃,也会给他们很多表现自己的机会,目的是让他们产生兴趣。在有的时候,我也让学生来表演,通过表演,来让学生回答问题,如果是你在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该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不仅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气氛中想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此外,我们也可以运用知识竞猜法,上台演讲法,新的纪录法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 , 是“寓教于乐”前提条件。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 如果不随时代的变化、形势的发展而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教育观、师生观等 , 那就很难适应现代的教育教学环境。因此 , 只有抛弃那些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合拍的陈腐观念 , 才能大胆地改革和创新 , 寻求新的时代背景下师生情感的最佳切合点 , 形成共识。例如 :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 , 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学生身体和心理特点的变化 , 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 , 自主要求增长 , 人生观和价值观已初步形成 , 如果我们还以过去的眼光和标准来衡量和看待现在的学生 , 势必会引起误解和抵触情绪 , 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心目中 ,老师再也不该是学究气十足的“教书先生” , 而是学识上的导师 , 做人上的表率 , 心理上的医生 , 生活中的朋友。所有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一关系的建立则要求我们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 切实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学习主体和合作者 , 才有可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老师 , 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 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如此。而后“爱其师方能信其道” , 相应地对所教授的课程产生间接的兴趣 , 为“寓教于乐”创造前提条件。因为人们的行动是受观念的支配的 , 有了正确的观念做指导 , 老师和学生才能积极而主动地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 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兴趣学习法
兴趣的培养是“寓教于乐”的核心内容。同一教学内容 , 用不同的方法教授取得的效果是各不相同的。“寓教于乐”可使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 在同样多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知识 , 更多地培养能力 , 更高地提高觉悟。其实质就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 采取积极的态度 , 自觉地接受教育。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那样 ,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几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
1.巧设开头。俗话说 :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 针对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 尽量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头 , 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找出他们最为关心的话题或最感兴趣的材料来引出教学的课题。这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和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 顺着教师的思路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教学的内容 , 并且使学生处于兴奋的状态。于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便能顺利地进行。
2.歌声与微笑是激发学生兴趣 , 实现寓教于乐的重要手段。由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轻视的态度和枯燥无味的感官认识不易改变 , 加上大部分课时安排在下午学生极易疲劳的时间 , 所以有些学生的精力难以高度集中 , 一些不良的表现便会在课堂上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一状态下 , 老师要尽量消除他们的疲劳和分心现象。为此 , 我们可以特意设计甚至编撰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来为我们的教学“润色” , 做到“该出口时就出口” , 于是在师生同乐的气氛中消除疲劳 , 使分心的学生也能集中精力 , 在一片笑声和掌声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继续进行正常的教学内容。
另外 , 不论教师自己有什么情绪 , 都不能带进课堂。一旦我们走进教室 , 就该打起精神 , 笑对学生。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表明 , 人们最乐意接触的人是经常面带微笑的人。那种春风般温暖的微笑和眼神 , 能够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 , 拉近心理距离 , 化解误会 , 还可以消除疲劳 , 提高兴趣。因此 ,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面带微笑。只有这样 , 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老师配合 ,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否则 , 学生眼中的“政治家”似乎都是“冷酷无情”的。
五、学生主体地位要发挥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寓教于乐的关键。在教学中 , 教师是主导 , 学生是主体 , 主动地进行双边活动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那么 , 我们尤其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寓教于乐”是师生同“乐” , 若引不起学生的共鸣 , 那便是自我陶醉。针对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 , 日渐增强的独立意识 , 老师应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例如 , 多开展课堂讨论 , 组织辩论会 , 进行社会调查等能够体现他们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
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是“寓教于乐”必不可少的条件。1.艺术化语言的运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 是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媒介。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借助语言来进行的 , 那么 , 如何使自己的语言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 关系到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掌握程度 , 思维的启发程度 , 兴趣的持久程度。因此 , 教学中要尽量使自己的语言艺术化 , 富于变化 , 有节奏感。为此 , 我曾在教学中鹦鹉学舌 , 南腔北调地表现过课程的有关内容。例如在讲授商品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区别时 , 我模仿邓小平同志的口音讲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 这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此言一出 , 立刻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 , 引发了他们的兴趣。
2.尽量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思想政治课程理论性很强 , 且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 可以利用的直观教学手段太少。在这样的情况下 , 我们要尽量利用和创造更多的直观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诸
如手势 , 直观教具 , 电影、幻灯、图画等。
3.把表演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一个合格的老师就是一个演员。”老师应该借鉴演员对观众产生吸引力的那种高超的表演手段 , 以增强自己所授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 , 使他们产生间接的兴趣。比如讲价值规律时 , 我们可以模拟某公司围绕价格及市场行情而召开的一次会议。在会议上 , 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 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 这无疑会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4.情感是一种无形的教学手段。最能打动人心的莫过于真情实感。因此 , 欲醉人必先醉己 , 使自己陶醉于教学内容的氛围之中 , 方可使学生入情入理 , 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 : 讲到哲学常识中“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时 , 老师以对“母爱”的认识为例 , 分析由肤浅到深刻的变化过程 , 并动情地串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妈妈之歌》《再见吧妈妈》等歌曲 , 只要点出对“母爱”认识的主题即可 , 不必是很完整的歌曲。这种情感的陶冶 , 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 又使学生理解了随着实践的发展 , 认识也要不断地深化拓展和向前推移的深刻道理。
5.艺术手段在课堂中的运用。为了使课堂生气勃勃 , 不妨借用多种艺术手段来表达和烘托相关的教学内容 , 如讲故事 , 说相声 , 演小品 , 做广告 , 唱戏剧等等。在高二哲学常识的教学中 , 为了说明受主观条件的制约 , 人们对同一问题会形成不同的看法 , 老师欲擒故纵 , 先讲一则故事。故事的内容是 : 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大雪天 , 一个员外想考一考四个女婿的才气 , 于是指“下雪”为题 , 各吟诗一句。大女婿是文人 , 出口便道 : “大雪纷纷落地。”紧接着当官的二女婿唱和 : “此乃皇家运气。”经商的三女婿不甘示弱 , 诗云 : “下它三年何妨 ? ”作农民的四女婿急了就说 : “不吃、不喝 ? 放屁!”故事没讲完学生已捧腹大笑。老师借此机会设问 : “为什么对下雪这一现象的认识各不相同呢 ? ”然后紧紧地抓住这一机会展开分析。采用这些艺术手段 , 会使同学们逐步改变对思想政治课枯燥无味的认识 , 培养他们持久的兴趣。
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寓教于乐的基础。这种环境包括教学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 , 通过环境的陶冶来进行教育教学是一种隐性的教学手段。为了实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 , 就必须净化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的环境 , 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 还学生一片“蓝天”。在自由舒畅的环境中 , 师生才有可能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 进而促进乐教乐学。因此 , 教学中老师不应局限于讲台、黑板及教室 , 可以走入学生中间 , 也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 走向社会 , 去接受生活的洗礼。
总之 , “寓教于乐”以转变观念为前提 , 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为核心内容 , 以融恰的师生关系为重要保证 , 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它不仅是我们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方法 , 也应该成为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 , 它更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谁能在教学活动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谁就取得了教学的主动权 , 就能启发学生思考 ,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健全制度,强化训练为了使《规范》训练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我们首先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文峰中学学生在校一日要求》、《文峰中学<十个不准>执行细则》、《德化八寄宿生管理制度》、《文峰中学升旗礼仪规范》等规章制度,并把它作为学校规范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并把行为规范教育训练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和生活之中,每天由德育处值班人员、值日教师和值周班级学生负责检查督促。比如,每天对学生按时到校情况、参加升旗仪式、自行车存放、卫生打扫及卫生习惯、就餐秩序、自习课纪律、衣着发型、两操的出勤及质量等各方面进行检查,每天输入德育管理系统,并在学校德育网站上及时公布各班执行情况,将行为规范考核的结果作为评选先进班集体、学习积极分子、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和评定学生操行的重要依据,并在每月底评出日常行为规范优秀班级。其次,将规范的训练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月月有主题,时时有规范,如除第一个月为“规范宣传教育月”外,第二月我们把规范训练与礼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第三个月将规范训练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第四个月与迎接考试相结合;第五个月与度好假期教育相结合等等。同时,对于因为外界的影响或是自身意志薄弱,在“转化”“形成”过程中出现“旧病复发”、“失范的情况”,或个别的缺陷性行为、训练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及时加以纠正,重点督查,反复训练,只至使之巩固渐成理想行为定势。在探索实践中,我们一般采用循序渐进,阶段达标的方式进行规范的训练。第一阶段从常规管理入手,从严、细、实、恒入手,从一片纸、一口痰、宿舍“八净一亮五条线”的规范上下功夫;第二阶段在巩固前一阶段成果的基础上,侧重逐步引导学生将规范内化为自觉行动。
教师是学生的领头雁,引路人,良好的师表形象,具有可近、可仿、可见的特点。“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部学生。教师的人格、言行等,是一种最现实、最生动、最鲜明的教育影响,也是一种最有力的教育手段。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的,他必须首先必须不折不扣地做到。因为学生随时随地都在用那双敏锐的眼睛观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通过他的耳濡目染,验证教师言教的真实性、可靠性。只有他在感到“确是如此”“确应如此”情况下,才会心悦诚服地去遵守,去“听话”。学校教育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学校规章制度,还应从言谈举止、文明礼貌、衣食住行、卫生习惯等方面进行规范的养成教育。教师更应遵守职业道德,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仪表端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管教管导,教书育人,在言行举止、文明礼貌、衣食住行、卫生习惯等方面做学生的表率。
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又细致的塑造灵魂、培养人的社会工程,贯穿于教育、训练、养成的全过程。学生的每一种美德或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和教育过程,因此决非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而需要长期精雕细刻。我们将继续努力,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去认识,科学地,有步骤地做好每一阶段的工作,持之以恒地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贯彻落实作为学校基础性的工程来抓,促使学生的行为以强制变为自制,从他律变以自律,逐步养成自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提升我校办学品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九、参考文献
1、王 侃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17 卷·专辑(3),2001
第三篇:浅谈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情感教学(范文)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情感教学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创设多姿的情感情境,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那么,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从而焕发出思想品德课堂的活力,打造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呢?下面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以情激学,使过程潜移默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国情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品格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设法调动学生学习思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要求教师要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德行高尚学识渊博方为人师,言谈文雅举止端庄始为人师。如果一个老师面对学生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你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于丹《论语》心得中说道:“真正的圣贤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就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言论中受益而已”。遇事不仅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帮助那些需要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得更能使我们充满幸福感。教师特别要重视情感教育,创造有理有情、寓情于理、以理生情、情理交融的完美境界。
二、创设爱心情境,铺垫情感基调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哈姆柴克认为:只有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布满爱的教育氛围,才能使学生心理感到安全,才能坦然接受学习。古人也曾说过:亲其师,信其道。可见,与学生情感交流得当,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惯性。与学生情感的接近,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在这一感情基奠下,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会主动、自觉,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在情感的情境中学生感到的是人格的尊重、自身价值的存在和聪明的展示以及爱心的暖和,从
而使学习成为学生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以诚心、耐心、爱心、热心来建构教学的情境,不用“教鞭治学”;更不做体罚、变相体罚的“形象大使”,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交流中实现自主学习。
三、优设评价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优设评价情境,可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活求知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对学生的最终判决,而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促进和提高。所以,注重营造良好的评价情境非常重要。能帮助学生熟悉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发展,实现个体价值。这一情境要教师去精心的营造学生学习、发言中,一个满足的眼神,一个奖励的微笑,一个好的手势,一段鼓励性的话语,都是在无形中建构评价情境。另外,对于那些对学习有畏难情绪的学生,用最大的耐心、关心和尊重去对待,及时发现、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让他们在这种情境中体验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对自己布满信心,敢于迎接各种挑战。还有,应将单独的教师评价情境转化为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情境,这种多主体、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情境更轻易深入学生的内心,促进他们自主去探究,全面地熟悉自己。
四、运用媒体,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体验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奇感、新奇感,吸引学生的注重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体也逐渐走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VCD、录音,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即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图片、声音、动画等的组合处理后,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动静结合的画面,生动逼真的语言,恰如其分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讲《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知识点时,播放电视记录片,让学生欣赏草原美景的空旷,沙漠戈壁的荒凉,草原沙漠化的加剧,牧区经济的腾飞,牧民的抱怨与无奈的画面,再让学生聆听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最后再结合画面的内容,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感性上体会到党的英明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的伟大。这样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视听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望,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情况、和条件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提高学生知识的再生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道德熟悉和情感得到巩固和发展,道德熟悉不断内化成道德行为,再由道德行为的实践,养成道德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烟塘中学符彬)
第四篇:利用网络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
利用网络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
尚海渊
屯留现第二中学校
邮编:046100
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随着多媒体网络普及,网络已经逐步走入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时代,网络时代要求我们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手段,而采用适合时代特点、学生学习特点的现代化教育方式——网络教学。在一个良好的网络教学的环境下,在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进行主动地对话和合作,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学习过程,感受学习乐趣,使学习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师—机—生”立体交叉式互动的学习活动过程。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作为最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把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课进行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信息素养。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网络、整合
网络化教育也日渐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作为最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把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课进行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信息素养。
一、思想政治课网络教学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特点。
(一)自主性
网络是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体,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网络教学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学生表示,思想政治课进行网络教学,少了老师的满堂灌,多了自己动手、动脑和同学间、师生间的交流。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基础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学生在网上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自主选择需要的或感兴趣的知识,极大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更高。网络教学为学生知识、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开放性
随着文明的发展,民主这一人类世代追求的永恒价值取向也在网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各种专门网站的建立,既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丰富资料,也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网络包含丰富的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资源,也拥有各种信息传播功能,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网络教学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单一的传授知识过程转变为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的开放性的教学过程,打破了“问题—讲解(答)—结论”的封闭模式,以启发、搜索信息、探究、质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开放式教学为基本形式。结合所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扩大视野,了解社会动态、科技水平,加深、扩展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十分有利于解决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迅速发展与政治课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矛盾。
(三)探究性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围绕某类主题调查搜索、加工、处理应用相关信息,回答或解决现实问题。网络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偏重于接受、记忆的被动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因而网络教学客观上使学生从传
统的单向式接受型学习向主动的选择性、创造性学习转变,逐渐形成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教师教授与学生主动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网络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网络教学有利于课前准备。
1、实施网络教学模式,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与更有意义,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备好课本,而且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资料用以制作网络课件,这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等,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有机的整合起来,运用到局域网中得到高速的传输,并设置互联网端口,以便必要的时候从互联网上获取资源。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设计要在课件的制作中体现出来,对学生在利用网络课件上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作出适当的预测,并且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课件进行精心的设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备课创造了前所为有的有利条件:一方面,互联网上存储了越来越多的学校日常教学所需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软件,教师可以选取网上的名师教案或课件进行学习和参考。另一方面,在校园网上,同一学校、同一学科的教师也可以进行协同备课。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校园网上资源的共享,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传统政治教学的课前准备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参与预习和备课,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事情。而网络氛围下,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与材料的整理与加工,培养学生对所获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加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二)、网络教学有利于创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的思想政治课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教师的作用只是牢牢地控制住学生,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教师垄断了“沟通”,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政治课教师也难以走出“课难备、书难教”的困境,而学生也面临“不好学、不想学”的尴尬局面。
多媒体教学具有存储量大、直观性强,处理速度快等优点,使比较枯燥的知识在有趣有动中揭示出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掌握和理解.使用多媒体教学率先编制好了教学内容和程序,使得教学过程极为紧凑,节约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促进教学新模式的形成。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创造了生动直观地传授知识的环境,增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我们摆脱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满堂灌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走向现代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文字、音响、动画、图像等信息组合在一起,传送给学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客观事物,帮助学生理解原理。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穿插事例,机动灵活地处理材料,有效地解决了政治知识的抽象性和实际问题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这些手段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接触实际、探究知识的氛围,创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变得简单、直接,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欢快气氛中发挥出自己潜在的主动性,从而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网络教学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尽管品德课的教材时常更新,可读性大大增强,也缩小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但始终跟不上纷繁复杂的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节奏。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一直是动摇学生-
信念的主要原因,也是学生抗拒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因素。
利用网络教学手段,还可以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性、时效性。像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随时可以复制,播放给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获取的信息量之大之新,内容之丰富之全面,是传统的教学远远不能及的.可以联系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也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所在。在讲授“公民要履行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这框时,我补充了我国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的时事,同时我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上网阅读、查找时事政治信息,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评论时事,消除学生思想认识中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四)、网络教学有利于跨学科互动。
要上好思想政治课,需要思想政治课老师有浑厚的知识底蕴,不仅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和技巧,还需要教师本身有文理科的基底,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断地汲取新的科学技术的精华的能力。网络教学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多种学科内容学习的网络学习活动。网络氛围下政治与语文、计算机(劳技)等学科的跨学科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扩大学生的知识摄取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减轻学生学习的身心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大信息,全方位和高效益的教学方式,多媒体走进思想政治课堂,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使静态变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历史和现实的限制,激活了学生的兴趣,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缩短了认知过程,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优化。当然,思想政治教学毕竟存在它的特殊性,现行的思想政治教材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使用网络互动的教学模式。同时网络教学还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在运用 网络教学时还需要注意几个“关系”。
三、运用网络教学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系”:(一)、注意信息资源“大量”与“有用”的关系。
当代中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对新知识和新事物尤感好奇。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为青少年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创建了更多的渠道。但网络另一方面势必存在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面临着各种陷阱。在此形式下,我们要加强网络管理的同时,老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和组织,避免网络迷航。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抵制腐蚀的免疫能力。
运用多媒体课件,只是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达到恰到好处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很多的感触。有的老师的多媒体课件,一味地追求音像、多媒体效果,眼花缭乱,有牵强附会之闲,如:时政报道过多过长过杂,呈现凶暴画面等;我认为:无论什么教学手段,一定要记住是为教学服务的。特别是思想政治课,多媒体课件选材上,一定要考究。多媒体课件,不是简单地重复教材。多媒体课件设置,要富有创意。要加强课堂理性思维活动的引导,培养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启迪学生多角度想象空间,活学活用。多媒体课件宜简不宜繁,宜粗不宜细,多媒体课件,要留各种回旋的空间。多媒体课件设置得太周到了,课堂容易僵化。况且,政治课的材料极富时政性,材料过多了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更多考虑多媒体课件的实用性,引用材料尽力避免昙花一现的背景时-
政,选择大众化家喻户晓的、相对持久的、精准的。
(二)、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学手段变化了,但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没有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不能心中只有网络教学工具,而忽略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让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使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网络教学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即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主体的“双主”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这间的互动教学与互动学习,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强大作用。因此,忽视哪一方面的作用都不是网络教学模式所提倡的。
(三)、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网络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之一,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而且。思想政治教学毕竟存在它的特殊性,一方面它要进行德育教育,与国家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要做到全面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现行的思想政治教材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使用网络互动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缺点,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另一方面又要适当地利用好网络,坚持适度原则,坚决避免简单地运用网络。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优点和现代教学手段优势有机渗透,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绝不能用网络代替老师,用屏幕取代黑板,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反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改善师生教与学的环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的视角》:作者 苗逢春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 陈丽
[3]谷炜江,张军 《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提高高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1月。
[4] 郭一娜 《信息网络与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四期。
第五篇: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法制教育
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其成为有益社会,有益人民的人。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律素质已成为当代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而青少年学生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21世纪的建设者,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并保障其健康成长,已成为关系国家发展、民族腾飞的千秋大业。然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表现出了犯罪年龄下降、团伙犯罪和暴力犯罪现象等特点,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邓小平同志提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掌握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知识,培养守法习惯,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创设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以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那如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把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
.一、思想政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策略 在时事政治讲评中渗透法制教育。思想政治课的灵魂就在于其鲜活的时代性,因此每节课要让学生进行五分钟时政演讲,学生通过这一环节不仅可以体验生活,关注社会万象,也可以提高认知、辨别、判断、参与社会的能力。在时政材料的选取上选择一些法制教育方面的时政。例如,在讲到《消费者合法权益》时,引导学生选用一些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时事政治让学生进行评讲,例如引用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损害了婴幼儿的健康,帮助学生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法制教育方面的时政要在课任老师的指导下,能有效的和本课要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时政评讲作为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个窗口,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课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现在的学生对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普遍不感兴趣,甚至十分反感,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系统掌握法律理论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成为我们课堂的手段,实际教学中,经常采用“小辩论会”、“我做小法官”、“法律知识竞赛”“小品表演”等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公民的义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权利和义务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该享受权利,还是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记履行自己的义务?我就组织了同学们进行一场辩论。我们的辩题是:正方:既享受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反方: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或不履行义务。学生们辩论的热情很高,争论激烈。结果学生自然就清楚了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辩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通过辩论他们的理解更深刻,更新他们的观念,指导他们的行为。
三、在课堂总结升华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言简意赅的结课时,把课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律因素恰到好处地点上一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对法制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既起到法制教育的目的,又可以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中总结中得以升华。
四、坚持不懈抓好课外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我们一般都采用常规教育的办法,例如老师讲课、学生讨论、总结交流等。有时也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学生小报等形式。这些常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进行法制教育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我还努力探索特色教育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例如,用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编排,自己表演、自己评价。由于主题班会生动活泼,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教育效果就格外突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经常性的教育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节日、活动日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每学期放假前夕,都要对学生进行社会治安方面的法制教育,防止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或影响。这些教育,往往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变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因此,在这一时期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并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基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学担负着法制教育的重要职责,担负着重要的德育教育功能。思想政治课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内容,我们要结合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感受法律的作用和权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做一个知法、守法合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