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经复习参考
一、名词解释
1.计划经济P42.市场体系P133.全民所有制P28
4.按生产要素分配P425.企业P546.法人治理结构P58
7.混合所有制经济P588.居民收入P609.家庭联产承包制P6
310.现代企业制度P6711.股份有限公司P7012.技术创新P71
13.需求弹性P9114.价格体系P9315.16.产权市场P10717.社会消费水平P127
19.经济特区P16120.广义人口政策P187
二、简答题
1.经典理论中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P3-5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P13-14
3.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特征P54
4.建设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原则
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6.现阶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如何体现的7.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
8.在我国现阶段,怎样理解构建和谐社会 有价证券P100 经济发展P147 21.狭义人口政策P18718.
第二篇:政经读书笔记·
大卫·李嘉图及其经济学理论
对大卫·李嘉图的认识起初只是新学期伊始政治经济学课堂上那几张单薄的PPT,还有老师讲的他的爱情故事。任何事物的认识都起源于兴趣,由于老师的故事,我对大卫·李嘉图比对亚当·斯密多一些兴趣,于是便怀揣着一颗好奇的心去了解他的经济学理论。
李嘉图早期是交易所的证券经纪人,是一个有着商海实战经验的商人,后来受亚当·斯密《国富论》一书的影响,激发了他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可谓是:大器晚成,其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货币和价格,对税收问题也有一定的研究。李嘉图的主要经济学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书中阐述了他的税收理论。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而且在全书三十二章中似乎大多都沿袭了亚当·斯密的观点,但也不乏他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此一来,这部囊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包含着李嘉图的全部思想精粹的书,成为《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也因此在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他这个既不是出生于学术界,又要忙于商务和社会应酬的人,完成了欧洲各大学整整一百年间都无力推进分毫的事业。
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集大成者,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核心,强调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且,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分析了地租,利润二者与工资之间的对立关系,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发现并确立了利润率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作为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经济学奇才,李嘉图在反对重商主义残余势力和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斗争中,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思想精华,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推至顶峰,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他的劳动价值论成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源泉,亦成为了西方经济学诸多流派的基石。
在“金价论战”中崭露头角
1808年10月,詹姆斯·穆勒在《爱丁堡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但是,穆勒的评论漏洞百出引起嘉图的注意。在穆勒的鼓励与劝说下,李嘉图怀着惶恐的心情匿名在《晨报》上发表了自己的评论文———《黄金的价格》。这是大卫·李嘉图作为政治经济学家生涯的开始。论战分为“金属派”和“反金属派”两个阵营,大卫·李嘉图是金属派的首领,他认为金价上涨的原因是银行劵发行过多,从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出发,他要求建立稳定币值的货币制度,主张建立银行劵兑换金块制度;而反金属派则认为纸币贬值是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的,反对银行劵兑换金块制度。
现在我们都知道李嘉图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在19世纪,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的观点,它让我想到了纸币的流通,教材38页货币一节最后四行字写着: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全部纸币仍然只能代表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因而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量就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这种情况叫通货膨胀。当储存的金量不变时,银行劵发行过多,同样多的金的价格自然也就上涨了。然,在今日看来十分简单的理论从提出至今也是经历了无数的争议的,更不要提那些看了好几遍也不懂的经济理论了,至此我对李嘉图的了解又深了一点。
又是一对终身好朋友
在“金价论战”中,李嘉图发表的《黄金的价格》与《对博赞科特的答复》两篇论文,引起了马尔萨斯的注意,他在1811年亲自去拜访李嘉图,两人之间开始了正式的交往。由于理论观点的尖锐对立,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在谷物贸易,价值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等方面的争论在他们结识后全面展开,并持续到李嘉图的不幸离世。在他们的关系中,与终身论敌相伴的是另一层关系——终身的朋友。二人相识后,不仅十几年间持续通信交流经济思想,还经常相互拜访,进行面对面的探讨。李嘉图终其一生都很富有,马尔萨斯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李嘉图不仅通过自己的证劵经验帮助马尔萨斯赚取投资收益,临终前还留赠了马尔萨斯一笔生活费用。同他们作为论敌进行的持久争论产生的影响一样,他们持久的友谊也是经济思想史上的一段佳话。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另一对挚友:马克思与恩格斯。不得不说有些方面真的很像,马克思也一直过的很窘困,而恩格斯也一直资助他。
流芳百世的经典著作 1817年4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理论》一书出版,印数为750册。这是一部划时代的经济著作,它的出版引起很大的反响,它的内容引起很大的争论,李嘉图因此成为英国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这本书被誉为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被人们称为“李嘉图革命”。这部伟大著作所阐述的思想至今仍然让人们受益无穷。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丹尼斯·奥布莱恩在1975年出版的《古典经济学家》一书和1981年发表的名为《李嘉图式的经济学家和李嘉图的经济学》一文中,仍对他的分配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因此我觉得了解这本书其实是了解了三个人的理论,它传承了亚当·斯密的理论,发展了大卫·李嘉图的独特的见解,引领着马克思的资本论,它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波及到各个行业英国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普遍建立,怎样使资本主义经济更上一层楼,成为当时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目标。日益壮大的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为自己的发展扫清道路,但由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政权实际上落在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手中。长时期来他们维护旧的政策法令,保护甚至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限制工业资本的发展,一度存在于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间的妥协终于破裂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正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写成的,书中的经济思想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与封建残余势力作斗争,以发展生产力和扩大自身利益的要求。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把个人利益看作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准则。在李嘉图看来,资本家发展生产时追求的是个人利益,是利润。利润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和扩大生产的条件,只有利润增加才能保证生产力发展,财富增加。因此,资本的利益不仅代表资本家自身的利益,同时代表了全社会的利益。但是他认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矛盾的。他的主张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其功利主义原则服从于资产阶级扩大自身利益和反对地主阶级的要求。
但事实上我觉得他的观点也是不对的,现在的我们都承认这本书的地位,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它的时效性,李嘉图否认了地主阶级但实际上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不是代表全社会的利益的,就好像当初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认地心说一样,李嘉图的观点也仅仅只是经济学发展中的关键一步而不是终极。资本家需要积累资本,但是我们在《资本》一节中学过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的劳动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值资本值。所以说资本家的利益很多都是通过压榨劳动者实现的,而且毕竟劳动者是社会的大多数,所以我觉得只有无产阶级的利益才能代表全社会的利益。
理论大厦的基础——劳动价值论
“价值由劳动决定”这一思想最早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者——威廉·配第提出,但是他没有建立起令人信服的价值理论。后来,亚当·斯密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但由于受研究方法和世界观的限制,亚当·斯密在劳动决定价值的立场上是不坚定的,在有些问题的论述上甚至是混乱的。大卫·李嘉图在继承和发展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价值理论体系。他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澄清了斯密关于价值决定上的混乱,坚持和发展了斯密正确的价值规定,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他认为:“效用对于交换价值来说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却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论出发点:商品的交换价值由劳动量来决定,而劳动量又由劳动时间来决定;只有直接劳动才创造新价值,而间接劳动只是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决定商品价值的是必要劳动,是指最劣等条件下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然而,发展着的经济理论总有一些缺陷,总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李嘉图体系存在两大难题:①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②等量资本提供等量利润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
我们在课堂上学过价值的概念,现下的观点是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还有一点是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我想这一观点相较于李嘉图的理论更完善了一些,但含义上几乎是一致的,不难看出李嘉图的劳动理论在观念上比之前人更为清晰。
此外,李嘉图接受了亚当·斯密对商品价值的划分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指出所谓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也具有交换价值这一论断是错误的。他正确指出,虽然使用价值不是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但是对于交换价值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对此,不难想到课本上的一条定义: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时至今日,看到这一定义,不难看出李嘉图是正确的。他曾说:“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或者说,如果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无益于我们欲望的满足,那就无论怎样稀少,也无论获得时需要费多少劳动,总不会有使用价值。”这就是说,有用的东西人们才会买,谁也不会去买没有任何用处的东西。这个如今妇孺皆知的简单道理,在理论上得以最终确立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李嘉图还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属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范围。而交换价值与劳动相联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才是经济学该着重研究的。但实际上,后来有人指出,李嘉图所谓的“交换价值”这一概念的使用是有些混乱的,不过这些对于我这个涉世不深的小姑娘来说有点深奥了,表示不太懂,不敢妄加评论了。
在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这个话题的研究上,李嘉图认为,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其交换价值有两个源泉:一个是它们的“稀少性”,一个是获取它时耗费的劳动。从表面上看,李嘉图认为商品价值既是由稀少性决定的,又是由生产它们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似乎犯了跟斯密一样的错误,掉进了二元论的陷阱。但实际上,李嘉图并不是认为一种商品同时有两个因素决定,而是区分了两类不同的商品分别进行阐述,因此李嘉图不是二元论者,他始终坚持了商品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这一正确原理。
其实,看过李嘉图劳动理论一系列的论述证明后,不难发现,所有的理论都是为了证明“价值由劳动决定”这一观点。
理论体系的核心——分配理论
对于“分配”一词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大卫·李嘉图著名的分配理论,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李嘉图对经济学的第二个理论贡献是他的收入分配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李嘉图得出了重要的实践性结论,即分配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因而,分配学说在他的整个经济学说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地租理论,工资理论和利润理论,着重研究了两个问题:一是地租,工资和利润在量上如何规定,即各种收入的大小因素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二是地租,工资和利润这三者在数量上的相互关系,即各种收入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李嘉图所谓的分配问题,是指“全部土地产品在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下”,在“土地所有者,耕种所需的资本的所有者以及进行耕种工作的劳动者这三个社会阶级之间进行分配”。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之下,社会上主要存在地主,资本家和工人三个阶级。地主阶级占有耕种谷物所需的土地,资本家阶级占有耕种谷物所需的资本,工人阶级则以其劳动从事谷物的耕种。因此,劳动和资本投在土地上面生产所得的谷物,分别归地主,资本家和工人三个阶级所有。分给地主的那一部分产品的价值就是地租,分给资本家的那一部分产品的价值就是利润,分给工人的那一部分产品的价值就是工资。所以,他认为地租,利润和工资都是商品价值的分割部分,它们都是劳动的产物。这样,他根据劳动创造价值原理,把分配理论建立在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
所以,李嘉图的分配理论可以概括表述为:商品的价值被分割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各部分之间是对立的,地租是工资和利润的主要对立面;工资的多少取决于工人及其家属为维持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呈不断下降趋势;利润是商品的价值超过工资和地租的余额,利润率同样呈下降的趋势;地租是商品的价值超过工资和利润的余额,这是由在同等面积或同一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和劳动所得产品数量不同造成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地租有上涨趋势。而且,再分配理论中,地租理论居于首要地位,其次是工资理论,最后才是利润论。大概是他觉得利润是最容易波动的部分吧!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首先要保证地租,其次,工资是固定不变的,而利润,有时多,有时少,亏本的事多得很。
关于地租论
李嘉图考察的由于土地有限及土地位置和肥沃程度所产生的地租,实际上是级差地租。他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
第一种形态的级差地租是由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地租。
第二种形态的级差地租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的等量资本和劳动因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地租。
书上对此两种概念有一些详细的介绍和解释,可惜看了一遍没看懂,唉,也许有些理论就是这样,刚刚入门的虾兵蟹将不需要懂,看完之后只能说一句:略懂,略懂。二来,关于地租,课堂上尚未涉及,我便更没有什么想法了。
赋税理论
李嘉图的财政税收理论与亚当·斯密一脉相承,虽然不像斯密理论那样完整系统,但是他对税收问题也作了一番深入分析和研究,有其独到的见解。
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作为国家收入的赋税,不外乎是被政府占取的一部分劳动产品,税款不是来自资本,就是来自收入,因而从总体上看,税收有碍资本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站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立场上,为维护资本家利益和发展生产,李嘉图将资本积累作为其赋税理论和政策的中心,主张增加对地主的课税,减轻由资本负担的课税。他认为,“最好的财政计划是节流,最好的赋税就是税额最少的赋税”。虽然,他是站在资本家的立场上讲这些话的,但不得不承认,在这一点人民也是受益者,而且,我觉得,“节流”这一想法非常前卫,到现在,我们社会仍在提倡开源节流。
理论中的败笔——货币数量论
当李嘉图在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关系之间的思考向前跨进一步时,却不幸坠入了货币数量论的泥沼。货币数量论和他的基本经济理论的矛盾,成为大卫·李嘉图经济理论中的败笔。
货币数量论是一种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说明商品价值变动的货币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在流通中的商品价值确定的条件下,货币的价值决定于货币的数量,而不是生产时所耗费的劳动。看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发现与李嘉图劳动理论的矛盾之处了,不过,货币数量理论并不是李嘉图首先提出的,早在17世纪,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就已经提出。李嘉图认为,在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中,如果商品的价值不变,货币的价值降低,这时等量商品就会换到较多的货币量。这句话粗一看还真像那么回事,感觉就好像是纸币通货膨胀的规律似的,但其实不对,我们在教材上学过一句话:纸币的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所以,金属铸币与纸币是不能混为一谈的。由此可见,为何叫败笔了吧!
李嘉图本就大器晚成,而且又英年早逝,但是他在14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时间里为社会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思想财富,就像流星,虽短暂却光芒万丈。他的理论还有很多,譬如;自由贸易理论,比较优势原理,经济发展理论,工资论······长长的历史画卷,学不完的知识。他的理论体系就像一块宝藏,不断地挖掘,不断地发现,一部分理论在今天已成真知,而剩下的将等待历史进一步检验。
第三篇:政经论文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摘要:1978年以来,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改革开放的36年中,它从“对国民经济有益的补充”一跃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十多年来,我们很高兴看到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蒸蒸日上,迸发出的无限生机与活力。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艰难,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限制。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制约因素的分析以及摆脱这种制约的建议,希望能对民营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民营企业 发展 制约
正文:
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经济腾飞必不可少的力量,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的“大功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企业产权多元化和产权明晰,从而有利于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2)民营经济的运行机制最接近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民营经济中体现得最充分,因而民营经济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3)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4)民营经济具有相对分散、规模小、易吸纳劳动力的特点,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5)民营经济有助于调动多种积极性。由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特点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形式,所以能够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6)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3000多万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将近一亿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将近千万,占全国总企业数的99%,工业总产值的60%,工业增加值40%,城镇就业机会的75%,最重要的是民营企业的年生产值增长率高达30%,远远高于同期国营经济的增长速度。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扩大城乡就业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民营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的,在看到民营经济的“闪光点”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这里我们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来阐述。
一、外部因素
(一)所有制歧视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尽管各个政府的政策都力图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但由于历史、现实的一些原因,民营企业仍然存在着所有制歧视,在一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声中,民营企业并没有激发出应有的潜能,还不能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进行平等的竞争。国有企业竞争力日益增强,不断扩展,民营经济却低位运行。据统计,2006年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数只增长9.5%,个体工商业总产值只增长9.4%,销售总额甚至下降了2.9%。
(二)市场准入、行业垄断仍然存在。
目前,国有经济、外资经济与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政策差异:一是尽管有些产业领域国家没有明文规定不准民营投资经营,但由于部门或地区垄断经营的存在,民营资本往往难以进入或者充分进入。二是很多产业早已对外资开放,但对民营经济至今还没有开放。三是有些产业我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中已承诺将按期对外开放,但没有明确是否也对乃至首先对民营经济开放。目前,民营经济在将近30个产业领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限进”情况,尤其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通讯业、教育与医疗业等社会服务业以及国有产权交易领域的投资进入很少,呈现出严重的投资结构不均衡的状况。
(三)税负负担较重,政策上的歧视还远未消除。
八成民企反映税收负担较重。《2011年千户民营企业跟踪调查报告》于今年10月下旬由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妇女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联合发布。在这项调查中,对于当前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情况,有超过八成的民营企业家认为“很重”或“较重”,15.6%认为“一般”,仅0.5%认为“较轻”。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分析,此次调查的税收负担总体评价值仅为1.83,明显低于中值3,也明显低于2010年这项调查的结果。况且,对民营企业业主的财产性收入还要实行双重征税。
(四)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我国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企业自身的积累,而风险投资本来也可以是资金的一种来源,但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不规范,股票政策的上市较为严格,资本很难退出,因此很难吸引到风险投资。国有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但是资产运营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民营企业产权单一,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低,许多中小企业甚至由于无能力偿债而逃债,从而使得信用等级很差,从而很难获得国有银行的贷款支持。而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融资的直接途径是股票和债券,但是企业由于各种条件制约,其上市条件与规定的标准相差甚远,而债券发行又以基建等资本密集型的项目为主,企业的发展空间不大,并且债券利率也较高,这些都使企业很难获得融资。而除了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外,企业更倾向于便利的民间融资方式,但是贷款利率下浮限制,上浮开放使得地下民间融资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成本,并且我国社会信用环境较差,司法制度不健全,出了问题不易解决,因此民间融资还不能解决民营融资的问题,民营企业融资难仍需时间解决。
(五)中介组织发育不全,民营企业的投资质量难以保证。
我国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缺少担保机构,在众多担保机构中,流动资金供给却是相当有限。此外我国投资服务市场也不完善,应该要完善投资引导机制,摆脱盲目投资,调整投资方向。因为投资过程覆盖面广,涉及到多领域与专业,由于小企业无法同时顾好每一环节,存在缺少较优的战略理念,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缺少人才,管理体制不完善等缺陷,因此投资质量难以保障。若要提高投资质量,保障投资的顺利进行,则需要大力发展建设与投资各环节相关的机构。
二、内部因素
(一)产权高度集中。
民营企业大多是由家族经营与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通过家人,朋友的支持即由他们共同出资持有企业的部分股权通过共同控股来挺过创建之初的艰辛,通过某人以对市场的精确把握或将凭借某种特色产品开拓市场并逐渐扩展壮大的方式创立企业,因此我国民营企业的家族特征浓厚,股权结构较为单一,股权集中度较高。虽然高度的权威使得生产决策执行得快速有力,但是当企业面临重大决策时,可能会由于家族中控股最大的某一人的独断即“一股独大”的决断使得经营决策方面出现问题,并且可能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此外,家族内部资金比较有限,这种家族控股的封闭性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我国民营企业初期的股权高度集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是随着企业的进一步扩大,高度集中的股权制将不适合民营企业,而需要逐步向公众开放股权,实现公众化和社会化。
(二)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
中国中小私营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紧密结合、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在企业主手中,“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最普遍的老板身份,大部分企业是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家庭成员在企业中居要位,表现出深厚的家族控制特色。在组织结构方面,有限责任公司占较大份额但往往名不符实。在我国,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基本都是由“自己人”所主管,尤其是重要的部门,如财务、人事和购销等部门基本上都是由创业共同体内的成员所主管。1998年,全国第三次私营企业普查资料显示,在私营企业中,已婚企业主的配偶有50.5%在本企业从事管理工作,9.8%负责购销;企业主的已成年子女的20.3%在本企业进行管理工作,13.8%负责购销。到目前为止,一些改制的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中,家族经营有增无减。
(三)产权主体的原始界定不清晰
民营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具体表现在:首先是“红帽子”企业与主管部门的关系理不清。企业初创之时,有些民营企业找主管部门作挂靠单位,虽然挂靠单位并没有实际的投入,但在企业发展起来之后却出现了所有权归属之争;其次是初始投资主体不明确,创业者共同体成员内部产权不清晰。在创业之初,创业者之间没有认真界定产权。对无形资产,特别是管理股权和技术股权未作明确界定,对创业资本主要是借贷、科研经费等方式积累起来的情况,也未能及时明确初始投资主体。对于家庭式的企业,创业者总觉得反正都是一家人,因而在建立之初就没有产权意识;几个意气相投的朋友合办的合伙企业只是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奋斗,也没有注意产权问题。但是当企业一旦经历了成长期,尤其是当企业面临搞股份制或融资的情况时,就出现了种种难以解决的产权问题,难免引发冲突。
(四)民营企业的产权日益股份化,家族控制却根深蒂固 当企业做大之后,都在走股份制之路。股份制公司是最重要的现代企业形式无法回避。作为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它的股份通常不会由一个家族全部拥有。但是很多股份还是在家庭成员间进行分割。说股份公司是家族企业有两点含义。一是它由一个家族控股,控股的股份可能大于50%,也可能小于50%。关键是它控制的股份在公司中可以有决策权,能作出重大决策。换言之,这家股份公司无论有多少股东,也无论他们占多少股份,实际上控制这家公司的是一个家族,或一个家庭。二是这种控制的状况在两代人之上。由于民营企业领导人决策并不明智,做决策时缺乏专业性客观性考虑,所以早成很多损失,高度集权导致企业缺乏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从而导致工作人员没有积极性,效率低下,影响企业发展。建议: 面对这些制约,社会和政府应该怎样做才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呢?
一、创新观念,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为先导。
广大干部群众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再教育。不要误认民营经济发展了 ,资本主义成分多了 ,搞到资本主义那边去了 , 其实我国公有制成分的经济总量大于其他经济成分 ,不论成分重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不能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两者对立起来 , 两者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二、优化政务环境——打造服务型政府。为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政府应做到以下几点(1)以政策倾斜为支点,加大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力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增加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②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③减少中小企业负担。完善中小企业税收制度,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扶持力度。(2)为民营企业营造政治平等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良好环境。对民营企业实行“国民待遇 ,放宽民营经济进入市场的领域和投资空间 , 打破一切对民营经济歧视性市场准入障碍 ,除法律规定外 ,凡是外资进入的 ,民营经济也能进入;凡公有制经济能进入的 ,民营经济也能进入。
三、.改革民营企业体制 , 进行体制创新是保证。民营企业 ,包括家族企业 , 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受到资金、人才、规模、管理等全面的约束。因此 ,应根据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搞好体制创新 ,建立有民营企业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引导和帮助企业突破单一产权结构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鼓励企业大胆突破独资经营和业主制的局限 , 发展混合经济 ,变单一投资主体为多元化投资主体。引导、促进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分工协作 , 建立以骨干企业为主导 ,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 ,把民营经济做强、做大、做优 ,提高到新的发展水平。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形势对我国经济越来越有影响力。希望在社会和政府以及民营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民营经济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为促进我国的综合国力,早日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政经读书笔记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由青年学者吴晓波按年编写的企业史,该书讲诉了从1978年到2008年近30年发生在中国激动人心的世事变迁,作者从民间角度出发,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经济在近三十年改革开放里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与发展之路。他在描绘企业家们奋斗历程的同时,让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有了清晰的了解,对三十年来各事件发生的前后逻辑因果关系有所了解。
本书的开篇介绍了在文化大革命之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前后的变化。由柳传志回忆1978年的人民日报上登载了一篇关于科学养猪的报道引出,由报纸内容的变迁,体会到政治方向的变化。而正是由于这种灵敏的政治嗅觉,也使得他在日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也启示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从日常的一些小事中发现不寻常的地方,这也是企业家们得以成功的一个秘诀所在。
书中列举了上百位企业家创业的艰辛历程,在这些当中,有成功的,如联想的老总柳传志,阿里巴巴老总马云,海尔老总张瑞敏,创立万科的王石,带领华西村农民发家致富的吴仁宝等等,甚至有成为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富豪。其中也有昙花一现的,如南德集团的老总牟其中,带领大邱庄成为当时的首富村的禹作敏等,也有沦为普通百姓的,甚至最终沦为阶下囚的。不论怎么样,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参与这次史无前例的经济、政治改革。他们的探索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必须有着令人敬佩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要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敢于抓住机遇,走在时代的前列。
例如本书提到的承包典范:马胜利。在造纸厂失利之后,他虽然有过失落,有过傍徨。但是他却没有就此沉沦,自己去卖包子养家糊口,之后又是和一群老部下再从开造纸厂。虽然这一切没有太大的成功,但是马胜利那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不论自己遇到什么挫折与困难,都不轻言放弃,勇于拼搏。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榜样。
而在经济改革的大浪潮之中,有站在浪尖的则自然就有被浪花拍倒的,其中一人就是邓绍生。他是万宝冰箱厂的厂长,但是没有太多的权利。在通货膨胀之初,响应要求加大生产,但是当国家开始调控,产品开始积压之后,却因为上层决策失误导致公司破产。邓绍生也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一个电器巨头就此倒下了。
通过这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出,在改革的初期,权利并没有真正的交给厂长,而是依旧在当地的政府手中。一个好的决策者可以使企业转死回生,而一个错误的决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分崩离析。一个好的决策者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只有决策做得正确,企业才可以发展壮大,同时,也只有一个企业真正获得了自主的权利,才可以真正的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将一切优势化为生产力,创造财富。相比于邓绍生的不幸经历,史玉柱的经历虽有波折,但是却要好很多。上世纪80年代末,他凭借卖汉卡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的巨人集团也迎来了第一个事业的高峰。但是巨大的成就使得史玉柱有一些飘飘然了,他的巨人大厦抽干了巨人集团的血液,巨人倒下了。但是同样的,史玉柱没有放弃,就像所有有过失败的企业家一样。他在一群朋友的好心帮助下再一次创业,于是产生了为人乐道也受尽吐槽的脑白金。
三十年风雨艰辛,无数的创业家们在风雨中摸索前行,用自己的经历给予后来人以经验与启示。正是他们的摸索使我们得以找到最适合中国发展的经济道路;正是他们的前行带动了中国经济体制的顺利变革,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十年的风雨,让我们有过无数的欢喜,同时也有过无尽的哀叹,欢喜的是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为我们改革开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所开创的民营企业至今也还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但同时我们又在哀叹,哀叹的是有些人采取不正当手段去竞争,损害了国家、人民的利益,最终流落得身败名裂。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回顾这三十年的改革之路时,要全面客观的评价,在看到一些成功的例子的同时,也要看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弊端:企业家的责任感不强,太过强调利益而忽视了企业本身文化等等。不能再错误的认为,只要有胆量,我们就能成为像马云、柳传志、史玉柱那样的人物,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性社会,要求的是一个全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只有我们现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利用好现在所拥有的资源,相信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有自己的一番成就。
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只要我们有毅力,有敏锐的洞察力,有过硬的学识,总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因为明天是属于我们年轻人的。
第五篇:政经课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五点人》
读完后首先跳出的两个字是:感动。一直以来都很想有兰彻这样的朋友。去相信,去孤单,去爱去恨去浪费,去闯去梦去后悔,一起闯祸,一起为了彼此奋不顾身,不惜一切。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就一辈子也都不会做了。当然故事就是故事,至少我不知道,兰彻这样的人在中国会不会有这样的成就,三人都有所成就也或许只有喜剧片吧
故事很长,但一点也不无聊,无半点拖沓的就把故事轻松的讲完了,有喜有泪。插叙和顺序消结合,让人期待下面的情节,花好月圆的完美结局毫无遗憾。
其中又不乏经典语句,“你明明爱摄影,却跟机械结婚”,这是兰彻对白痴A的拷问。很简单的道理,只有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才有意义,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幸好,A最后明白了,他终于对爸爸说出了一直都不敢说出口的内心独白:“我想说服你,爸。但不会以死相胁,爸,我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
“你这么害怕明天,又怎么能过好今天”,这是兰彻对白痴B的拷问。是啊,生活中有多人为自己的梦想而畏首畏尾,惶恐地担忧明天,只能使一去不复返的今天更加浑浑噩噩。还是万幸,B遇到了兰彻,这个改变他一生的人,用实际行动教会了他这个道理,一句“今天我不请求上帝给我这份工作,只为这生命而感
激。”我想他真的懂得了这个道理。
“All is well!” 这是电影中兰彻的一句座右铭,出生卑微、天资聪颖的他,在这所印度最好的工程学校里,充当起了反叛者的角色,但他最后的功成名就,这极大地讽刺了印度的填鸭式教育。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另一个主题,“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工作!”这是印度教育的现实,更是中国教育的现实。所以我说,故事就是故事,至少就目前而言,这样的现实只能被驳斥,无法被改变。
“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杜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怎么办?他们会把其他的蛋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新生一进校,院长就给出了定义。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可能做得更加到位,某些教授甚至将人生目标货币化了。
面对如此庸俗又如此残酷的人生目标,兰彻的选择在我看来无异于空谷幽兰:遵从内心。故事简单道理易懂,可升华到片中人物的境界怕是要活个三五十年尝尽人间冷暖才能领悟到。如果说这个世界太浮躁我们都被牵着鼻子走,即使想追随自己的心也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己,你想超脱想升华想隐居桃源世外,也放不下背负身边人幸福的使命,也逃脱不开亲朋好友的势力目光那层层沉重的枷锁,特别是我们几千年的传承文化,根深蒂固在人人
身上的责任感使命感,从生下来就被灌输自然界的规律,要么竞争要么死,活的好的标志就是有房有车事业有成,不这样就好像对不起几十年吃下去的白米饭。
累不累啊,累不累?说不累的人似乎活着的意义就是追随着成功,被这些虚无的名利指引了一辈子,然后钻进镀金的小盒子里,把这辈子累死累活熬来的成就传给子传给孙。那还不如不跟那上千上万个精子玩了命的竞争成人型,倒图一清净。
“你到底要什么?“兰彻提出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摆在我们面前。遵从内心,而不是悉听尊便,更不是俯首听命,我愿意相信,这就是印度软件人才居于全球之首,印度高等教育被认为领先于我们的根源所在。遵从内心,追求理想的人,显得很“傻”。他们不用所谓的好或坏来判断一件事,他们不用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来指引自己的人生,所以也就显得与众不同,和周围格格不入。这大概就是《五点人》被翻拍成电影《3 idiots》的原因吧。用中国的一个成语:大智若愚,应该就是这个片名的精髓所在了。我不知道《3 idiots》到底应该如何翻译,而竟也有人把它翻译成了《三傻大闹宝莱坞》,很喜剧的名字,让人丝毫无法窥见其中之深刻内涵。不过这真的是一个好故事,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
工商1204 丁梦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