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依法行政是解决环保问题的根本途径五篇

时间:2019-05-14 06:2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持依法行政是解决环保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持依法行政是解决环保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一篇:坚持依法行政是解决环保问题的根本途径

坚持依法行政是解决环保问题的根本途径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部门大力倡导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环保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近几年来,**市环保局把环保依法行政作为推进环保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高度重视法制建设,通过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树立环保执法形象、严厉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为手段,从整体上推动了环保执法工作,使全市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了稳定。从而为实现天蓝、地绿、水青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建章立制,规范执法行为

为更好的规范内设职能部门和执法人员行为,使环保依法行政工作有章可循,我局依照各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的一些制度规定,编印了《**市环境保护局管理、执法、收费、处罚明白书》和《**市环境保护局行政执法手册》,共修订和完善管理制度21项,办理事项须知14项,执法程序20项,使我局的环保执法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二、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法制工作机构

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环保执法队伍是环境保护事业深入开展的需要,是依法行政的前提。我们以监理队伍标准化建设为契机,把建设学习型队伍,作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关键所在,健全学习培训 1

制度,加大岗位培训力度。开展了环保法律、法规集中培训,坚持一周一学习、一月一部法、一月一小考、一季一评比,考试成绩纳入年终考核,对于考核不及格的执法人员,暂扣执法证件,责令其停止执法工作,进行学习整改,达到要求的,恢复其执法资格;其次,在“6.5”世界环境日期间,组织全局职工开展“依法行政,执政为民”演讲活动,就环保部门如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展开热烈讨论,经过激烈角逐,6名同志获奖,第三,根据市依法治市办的工作安排,我局派对4名同志参加了三门峡市行政许可法电视竞赛,并获得第2名的好成绩,受到各方面的好评。

三、严格法律程序

为保证执法过程的合法性,一是严把法律文书关。由法制科全权负责全局执法文书的审查把关,统一审核行政处罚及其他行政行为的法律适用和程序,确保法律文书的规范、齐全。二是理顺内部关系,加强监督管理。我局认真执行查处分离、处罚与收款分离,对环境违法案件的查处,切实做到法制科立案,监理站调查取证,监测站提供数据保证,法制科对事实证据进行审核复查,局长签发法律文书,交法制科监督执行。三是实现环境监测的科学化、制度化。我局每年组织监测人员集中对全市的排污单位进行服务性监测,准确掌握全市300余家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浓度,免费为排污单位提供最新的排污状况信息,促使企业自觉加强管理,防止漏排事故发生。同时,也为环境管理、环保执法提供了可靠依

据,使执法对象心服口服,从而增强行政行为的说服力,保证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推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

我局对主要的执法程序以公示栏的形式在局办公楼醒目位置对外公示,并印发环保服务手册分发到有关乡镇和排污单位,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面向社会公开聘请20余名行风监督员,对环保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是否有违反规定,超越直权等行为进行评议和监督;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中违反“十不准”和环保系统“六条禁令”时,严格按照《河南省环境保护系统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办法》,实行责任追究。

五、严格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我们从解决环境难点问题入手,严格依法办事,提高环保部门的地位和威信。首先,对那些无视国家环保法律、法规,阻挠执法的“钉子户”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今年,共申请法院强制执行9起,极大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增强了企业的法制观。其次,在**电视台播放“**环保世纪行”专题片5期,重点报道了我市境内河流水质、黄金“三小”非法生产和违法排污企业关闭取缔等情况。第三、我们积极开展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违法企业进行全面关停取缔,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称赞和好评,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

六、环保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领导重经济、轻环保和重短期效益忽视长远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

为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经贸委曾发文要求淘汰一批如小水泥、小炼钢等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淘汰一批如小造纸、小漂染、小冶炼等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劣的“十五小”企业,而有些乡镇政府只见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大计,消极对待,落实不力。类似情况时有发生。、部分工作人员长期以来依程序执法的观念比较淡薄。由于受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影响,部分环保工作人员长期以来依程序执法的观念比较淡薄。例如在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时未告知身份和出示证件、未按规定人数执行公务、在作出较大的行政处罚前未履行告知程序和听证程序等,认为只要能达到目的,不用去计较手段和程序,在工作中构成违法行政。

3、政务公开未得到普遍重视。

我局政务公开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公开的内容和范围还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环保行政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二)、推进环保依法行政的对策、提高对环保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认识。

环保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

廉政建设和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严格执法就是为了促进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为了实施基本国策,就是为了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环保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依法行政的业务水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就必须认真学习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必须熟悉业务,知法懂法才能守法。要不断学习,熟练掌握有关法律知识和执法程序,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由于我们基层环保部门执法条件差,工作比较辛苦,要求环保执法人员要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严格履行法定职责,为**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3、加强现场执法检查,克服官僚主义。

现场检查必须形成一种制度,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对企业的“三同时”执行情况、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转情况、限期治理的执行情况、“三废”综合利用情况等,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杜绝企业“偷排”,遏制达标企业污染反弹,使得国家法律法规得于履行,环境得到保护。

4、严格依据法定程序办事。

我们必须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格依据程序办事,促进环保依法行政的落实。

5、全面推行政务公开。

实行政务公开是依法行政的有效措施,是落实群众知情权、参

与权、监督权的集中表现。我们要建立健全一整套运行有序的监督机制,促进依法行政,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办事透明度,密切政群关系,实现环境行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推进我局环保政务公开。

通过落实环保依法行政的各项措施,提高全市人民依法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落实各项制度,克服工作中的各种弊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定将促进我市环保事业的发展。

第二篇:城乡统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城乡统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农”字出问题,与农有关的都成了问题,进而带出个“三农”问题。三个问题捆在一起,成了一个让人们感到极其头疼的问题,一个许多人都想解决但始终未能解决的问题。三农问题是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中国几千年都是以农为本的国家;新中国一再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改革是先锋,农

业成就最辉煌,农民是功臣,国家似乎比什么时候都重视三农问题。为什么如此重农,而三农问题却越发严重?

面对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的、新中国几十年积累的和我们前进发展中遇到的复杂而纷乱的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做出具体部署。这是党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个突破性的政策调整。中央为什么提出城乡统筹思想,怎样用城乡统筹思想解决三农问题,笔者拟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和内涵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中央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来的,是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提出来的。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质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来看,三农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整体问题,是与工业、城市及其他社会阶层相对应的问题。建国以后,我国基本上采取城乡分治政策,以城市和市民为中心,实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制定政策往往是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先市民后农民;在制度设计上,构筑了二元结构,严重存在“重城轻乡”倾向。理论上我们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应放在各项工作首位。实际上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做报告、发文件放在首位;出政策、定措施放在末位。按照城乡统筹思想,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以农言农”的传统,把“三农”问题放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大背景之中,从战略目标上总体把握,统筹安排。首先应调整政策,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上向“三农”倾斜: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增加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把施惠重点放在农村,把农民受惠作为中心。其次,应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城乡市场一体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制度创新,逐步建立有利于废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现代农村制度,切实转变城市倾斜,给农民真正的国民待遇,建立城乡互动、体现公平、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

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恩格斯在他的《共产主义原理》中就提出了“城乡融合”。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明确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城市学家刘易斯极力主张建立城市中心,形成更大的区域统一体,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使全部居民都享受真正的城市生活的益处。经典作家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城乡融合、城乡平衡、城乡一体是社会发展的方向。然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特别是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则明确地用事实告诉我们:城乡统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首先,我国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客观上为城乡统筹创造了前提和条件。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工业化发展通常经过三个阶段,即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的初期阶段,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中期阶段,以及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实现阶段。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不再需要从农业吸纳资本等要素。农业应获得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权利,并成为接受“补助”的部门。这个阶段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过渡,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的阶段。根据专家们对我国人均GDP或G、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等四项工业化发展指标的衡量:2002年,人均GDP按汇率计算,为97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大约为15:85,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50:50。城镇化水平约为38。国际经验反映出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由700美元上升到1500美元之间,农业在GDP总值中的份额由25下降到15之间,农业人口就业份额由55下降到30之间,城市人口份额由35上升到50之间。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判断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我国现在实行城乡统筹既适逢其时,和工业化中期阶段城乡关系基本特征相适应;又颇具超前眼光。

其次,城乡统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农村改革从家庭承包

责任制起步,到推动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等等,一系列改革使一个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告别了贫困、解决了温饱。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工业化在加速,城市化在推进。东部已率先迈开现代化建设步伐,西部正蓬勃兴起大开发热潮。然而,计划经济年代城乡差别发展的旧战略和城乡失衡的旧体制仍在阻碍现代

化建设。工农差距、城乡差距、阶层差距和地区差距日趋扩大。城乡之间形成四个鲜明的反差:一是不断扩张规模、正在走向信息化和技术资本密集型的工业与小规模分散经营、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农业形成鲜明反差。二是高楼拔地而起、面貌日新月异的城镇与生态环境恶化、面貌变化不快的农村形成鲜明反差。三是收入持续增长的城镇居民与收入低水平徘徊的农民形成鲜明反差。四是经济加速发展、社会日趋文明的东部沿海地区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西部地区形成鲜明反差。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城乡统筹是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措施。城市倾斜的二元政策,引起了城乡结构失衡,导致了严重的三农问题。反过来,这些问题又限制了城市化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比如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民太穷,造成需求不足。正是农民购买力不强,导致工业产品过剩。同样,也因为城镇人口过少,造成农产品的过剩。可见,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也是城市不可回避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城乡统筹,建立互补互促、协调统一的新型关系。这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也是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措施。

第四、城乡统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途径。2000年底,我国已总体实现小康,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但这个总体上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这个总体上的小康只是两个平均的概念。一个平均概念是GDP的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一个是全国人均GDP达到800美元。这个平均数掩盖着一个非常大的城乡反差。比如说,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去年达到了1:

3、1。这就表明总体上的小康概念,不等于全体人民都进入小康。实际上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没有达到小康标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用非常高的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民低收入的平均数来显示小康水平,而应该使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使农民收入有更高的增长。现在如果还不能统筹考虑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根本做不到的。

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维系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经济基础已根本动摇;维护城乡差别的社会环境已根本改变,城乡统筹势在必然。按照城乡统筹思路,既要使城乡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又要使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全面转换;不仅要调整政策导向,而且要调整发展战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运行机制。就当前来看,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最突出的问题:

第一、在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上突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令人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57:1,1983年一度缩小到1.7:1。而后,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张。2000年扩大到2.8:1,2001年为2.9:1,2002年则达到3.1:1。如果将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务计算在内,城乡居民真实的收入差距大约在6:1左右。如此严重的收入差距,一是农业生产力落后所致,二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经济结构所致。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首先应调整城乡就业结构,打破城乡劳动力在政策上、制度上的界限,按市场经济法则,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减缓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带来的压力,把致富农民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结合起来;其次应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通过粮食直补等办法,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创造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外部环境。鉴于我国农村居民数量太多,国家财政实力还不够强大,要30多的城里人扶持和帮助60多的农村人,一时还有很大难度。因此,应从多方面确立战略性的长期的富民政策,实现长富于民,藏富于民,让农民“有其利”,进而构筑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机制。

第二、在解决经济社会公平问题上突破。长期以来,国家为确保工业化从农业吸取最大数量的低价农产品和农业剩余,确立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由此派生的住房、粮食供给、医疗、教育、就业等制度。改革开放后,持续二十多年高速发展,但国民经济分配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农民的国民待遇始终未能解决,负担却越来越重。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民在工业化建设中贡献了6000亿元左右的资本,城市化进程中因征地又损失近两万亿元。这对农民很不公平。按照城乡统筹思路,应从根本上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可通过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国民经济再次分配可通过转移支付,在要素投入方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当然,实现城乡之间经济公平的同时,还应在政治上善待农民、尊重农民,让农民当家作主,实现农民“有其权”,给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

第三、在解决城乡共同发展问题上突破。城乡共同发展是缩小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各种差距的重要前提和治本之策,也是当前和今后解决城乡之间矛盾和问题的最佳选择。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按照城乡统筹思路,解决“三农”问题,应以“三化”带“三农”:即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是辨证的统一体。工业化居于主导地位,是城镇化和产业化的核心;城镇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扩张的载体。农村工业化不能停留在承受城市工业扩散、与城市工业配套,停留在以劳动力密集型中小型工业、传统工业为主的分工阶段。应提到国家新型工业化层面整合并轨,使乡镇企业与传统工业分离,转变为“现代工业部门”;使从业人员与传统农业分离,成为一支现代产业队伍。农村城市化不要盲目反对大城市发展战略,也不要把小城镇战略过于理想化,而应采取多元化、低成本发展战略,实现城市城镇全面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的低成本和城市、城镇建设的低成本,以便大批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

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实行城乡统筹,从长远目标看,应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秩序,解决制约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促进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乡统筹呼唤着我国新一轮改革,实现经济社会制度的全面创新。城乡一体化,要实现城乡平等、和谐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触动传统经济社会的体制根基。2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市场化为目标的改革,但并未完全改变城乡不平等的制度。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失衡,也充分说明以前的改革仍是一个“半拉子工程”。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新一轮改革应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现代农村制度。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现代农村制度应该体现城乡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方向,体现多元化、多样化的指导思想。基于社会不平等集中表现为农民阶层与其他阶层之间的地位之差、权利之差、能力之差和收益之差,现代农村制度必须赋予农民阶层国民待遇,赋予农民平等的人权、财富分配权和公共产品、公共福利的共享权。当务之急应建立产权多元化和依法流转的农村土地制度,城乡统一、自由迁徙的户籍制度,平等竞争的劳动就业制度,平等税权的所得税和商品税制度,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的财政体制,满足农业、农村、农民需求多样化的金融体制,以低保、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教育优先的教育体制,政府为主体的农业科技体制,政府主导、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医疗卫生体制等。

城乡统筹的最终目标是城乡一体化。这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城乡互相吸收先进和健康因素、摈弃落后病态、相互融合、双向演进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城乡是不同的空间区域,必然有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差别是永恒的,是无法消灭的。因此,城乡一体化不是乡村都变为城市,更不是城市乡村化,它将在保留城乡特点的基础上,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营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氛围和城乡生态相互适应的环境。

第三篇:环保依法行政问题初探

我市环保依法行政如何突破困境初探

加强环保依法行政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建设“法治眉山”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环保部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眉山的重要抓手,也是构建和谐眉山的重要保障。当前全市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总量减排、污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加强环保依法行政已刻不容缓,如何突破环保依法行政困境已经成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市推进环保依法行政现状

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下发后,全市环保部门加强组织领导,把依法行政工作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坚持一把手负总责,明确目标责任,实行目标管理。几年来,通过不懈努力,环境管理逐步走上依法办事正轨,依法行政水平逐步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全市环保部门单独设置法制机构3个,设置兼职法制审查职能机构3个,加强法制机构建设,不断充实法制工作人员,落实法制工作经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市环保系统通过加强学习培训制度建设,加大学习培训力度,采取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培训、集中培训、选派培训、开展专题讲座、学习讨论、案

例分析讲解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培训教育,充分提高了环保行政执行人员对依法行政的深刻认识,依法行政意识得到不断增强。

(三)行政决策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市环保部门切实加强行政决策机制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合法、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进一步增强行政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调研表明,全市环保部门在做出重大事项决策时,都能事前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有力促进了环保行政决策更加科学、规范和透明。

(四)行政执法程序进一步规范。近年来,全市环保部门积极倡导“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改进执法作风,规范执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各项要求,通过开展案卷评查、行风评议、办案能手评选、执法规范年等活动,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较大提高了行政效能。

(五)行政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近年来,全市环保部门建立了完善了依法行政评议考核制度、行政执法程序制度、行政复议及应诉制度、业务培训制度、行风监督员制度、首问负责制度、服务承诺制度、限时办理制度和责任追究等20余项制度,进一步强化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范环保行政处罚自由裁量,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行政监督机制得到较大完善。

(六)行政调解机制初显成效。全市环保部门大力开展环境矛盾纠纷排查调查工作,积极探索预防和解决环境污染矛盾纠纷新方法、新机制,积极完善信访工作机制,不断涌现好的经验和 2

做法,有效发挥了行政调解职能作用,大量环境矛盾纠纷得到了依法妥善处理。

二、存在的问题

全市环保依法行政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和一定成效,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各区县推进环保依法行政还不平衡,与法治建设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行政职权机构设置不尽完善

全市环保行政部门设置行政职权科、队、股29个,其中环境监察执法机构7个,行政审批、许可机构18个,法制审查机构4个,除环境监察执法机构全部设置到位外,行政审批、许可、法制审查机构设置不尽完善,比较混乱,混岗混编、权责不清、岗位虚设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法制审查机构设置很不健全,岗责不明确,个别区县环保局甚至没有法制审查机构。我市区县环保部门依法行政职权机构设置不尽完善,力量单薄,一个科室、大队要同时应对市局几个口径的工作,一个行政执法人员要兼任几项环境执法工作,工作任务重、工作质量难以保证。比如,青神县环保局环境监察人员编制为4人,而实际从事环境执法业务的仅有2人,而这2人除要承担全县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任务外,还要对口应对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导致依法行政效率和质量受到制约和影响。

(二)行政岗位人员配置不到位

全市行政执法岗位核编129个,其中市局22名,东坡区23名,仁寿县22名,彭山县17名,洪雅县16名,丹棱县14名,青神县15名,而实际在岗人员55人,其中市局13人,东坡区11人,仁寿县6人,彭山县11人,洪雅县3人,丹棱县5人,青神县6人,大量在编人员被抽调到其他科室开展工作,仅市环境监察执法支队就有6人被抽调到市局机关有关科室工作,其他区县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三)行政执法岗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行政执法岗位工作人员89名,其中35岁以下的54名,占60.6%,35岁~45岁的25名,占28.1%,45岁及以上的10名,占11.3%;大学文化程度的58名,大专文化程度的25名,中专(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6名,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总数的93.3%;环境、法学专业人员25名,非环境、法学专业人员64名,环境、法学专业人员仅占28.1%;参加专业执法培训并执证上岗位的85名,占总数的95.5%。

部分环保行政工作人员对依法行政意识不强,随意行政,方式简单,对相关法律法规理解肤浅,执行法律法规程序不规范,证据意识不强,自由裁量把握不准,行政执法素质与当前环境形势和任务不相适应,严重缺乏既懂法又熟悉环保业务的行政工作人员。区县环保局行政处罚过程中还存在较多不规范的问题,比如证据收集不全面、不合法或取证马虎,有的只凭一份谈话笔录就处罚;一些行政处罚法律文书制作不够规范.不能正确适用法律法规条

文,违法事实与处罚依据条款不相对应,有的甚至引用已废止的法律法规条文。

除市、区县环境监察执法人员专业对口性较好外,行政许可、审批和法制审查工作人员大都是半路出家,不熟悉企业的工艺流程、污染治理工艺,不熟悉环境监管法律法规,很难适应环境管理工作需要。

(四)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严重不足

基层环保部门行政人员少,工作任务繁重,普遍存在一身兼数职的现象,还存在装备差、工作经费难保障的严重问题,大部分基层环保部门执法职能装备远远达不到标准,应急能力差。同时,大部分基层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滞后,监测设备严重缺乏,专业人员少,监测水平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五)依法行政力度不均衡

我市环境执法力度有较明显的不均衡性。就总体而言,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一定相关性。

全市环保部门在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环境行政处罚上表现出了较强的地区差异,处罚方式多以警告、限期整改为主,罚款行政处罚极少。以对给予环境违法企业罚款行政处罚为例,2009,全市环境罚款行政处罚案件数为0;2010年全市环境罚款行政处罚案件基本情况是:市级15件70万元,东坡区0件,仁寿县0件,彭山县3件6万元,洪雅县1件0.5万元,丹棱县0件,青

神县4件15万元,从上表明,个别区县几年来甚至连一件罚款行政处罚案件都没有办理过,全市依法行政力度存在明显地区差异。

(六)环保依法行政难的问题还在较大程度和范围内存在 1.对家庭作坊式违法排污执法难。绝大多数农村畜禽、渔业养殖、泡菜加工家庭作坊式业主未办理审批手续,生产废水未作处理直排外环境,尽管多年来基层环保部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但因业主环保意识不强,抵触情绪大,使得执法成本大大增加,执法效果也大打折扣,通过各种办法阻碍执法、暴力抗法时有发生。

2.对偷排污染企业执法难度大。部分中小规模以下企业由于受市场行情影响,注重追求经济效益,不愿承担过大污染治理成本,经常各种偷排手段来规避环境监管。

3.对小“三产”环境违法行为执法难。一些小“三产”企业规模小,点多面广,生产工艺落后,无证经营生产,无任何污染治理设施,经常与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玩“猫捉老鼠”游戏,执法检查难度大。

(七)环保依法行政培训和宣传工作不到位

环保依法行政培训还存在模式单

一、内容不够全面、考核机制不健全等较多问题。虽然近几年来,我市环保部门相继组织近200人次参加国家、省、市、区县组织的各类培训,但培训效果不甚理想,类似培训缺乏有效考核认定标准,培训内容、方式与环保依法行政实践结合性不强。另外,环保依法行政法制宣传工

作基本上只停留在环保系统内部,对市级部门、区县党委、政府及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的环保法制宣传工作基本上还是空白,对社会公众环保法制宣传还只局限于“五五”普法日、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内容有限,宣传效果不明显。

(八)环境污染司法救济困难

1.受害人起诉难。由于讼诉主体受限、举证困难以及诉讼成本高等原因,致使受害人在起诉环境污染者时困难重重,给环境司法造成了很大障碍。

2.受害人举证困难。现行法律虽然也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但在环境侵权纠纷中,受害人相对于排污者来说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很难取得受害事实相关的证据,而且环境侵害明显化过程较长,不同时期受害症状也不一样。

3.诉讼时效过短。我国《环境保护法》第42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计算。”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我国法律对超过3年的环境民事权利不再予以保护。然而该规定显然是与环境侵害的特征不相适应的。

三、原因分析

(一)环境立法滞后

从1979年颁布《环境保护法》以来,我国加大了环境立法工作力度,逐步建立与完善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颁布制定了近30部环境保护法律、60余项行政法规、800余项环境保护标准。但

随着环境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变化,环保法律法规标准的立、改、废工作相对滞后,离环境管理要求还存在差距。

个别领域缺乏实体环保法,环保程序法规定较少,一些实体环保法操作性不强,给当前的环保依法行政造成困扰。比如,《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限期治理”的对象为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但对哪些情形属于“严重污染”却未明确;《噪声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固废污染防治法》无配套的实施细则;《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在城市范围内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工业噪声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但对这种违法行为并没有规定对应处罚条款;《标准法》规定,企业排放污染物浓度超出国家强制性排放标准即违法,即“超标即违法”,而《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五十条规定,环保部门对企事业单位噪声超标排放行为实施处罚的必要前提是该单位未经环保部门批准、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这显然与“超标即违法”的原则相矛盾。

(二)地方行政干预还不同程度存在

个别区县党委、政府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少数领导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眼前、局部经济效益,不按程序和规定盲目引进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企业,纵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利用职权向环保部门施加压力,致使环保依法行政受到较大阻碍。比如,某县县政府准备引进一个高污染企业,为使企业顺利进行该县产业规划园区,县政

府某领导多次打电话、约见该县环保局领导和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对该企业环评审批提出不合法要求,致使环保部门面临巨大压力。

(三)环境依法行政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

1.“查处分离”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尚未全面开展。目前全市的环境行政处罚中除了市局实现了查处分离,其他区县现场调查取证和行政处罚都未实现全面分离,增大了现场调查人员工作量同时也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无法受到监督。

2.重大案件审议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区县环保局对重大案件审议制度执行不到位,不按案审程序进行审议,个别区县甚至没有建立重大案件审议制度,采取局内勾兑、个人独断进行定案,导致执法人员行政自由裁量权无法受到监督。

(四)环境管理体制不科学

在我国现行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下,环保部门上级对下级只有业务指导关系,而人事、行政经费、装备配置管理却在各级政府,使得地方环保依法行政主动性受到牵制。

环境执法权保障力度不够,比如,对于环境行政处罚决定,因环保部门无强制执行权,往往行政相对人不按期履行,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则需该行政处罚决定做出两个半月或更长时间后(如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诉讼)才予受理,致使环保执法不到位,环境违法行为经常处于持续状态。

环境依法行政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各执法部门协调难以开展。《环保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

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同时又规定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土地、矿产、林业、水利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由于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各执法部门很难形成合力,时常发生对本部门有利的事情 “打篮球”,无利的事情“踢皮球”的现象。比如建设项目需要立项审批时,有意绕过环评审批,建成后产生环境污染,就把问题推给环保部门。又如,在噪声环保、农村环保、饮用水水源保护、二氧化硫排污费征收等方面,都存在着部门环境执法的不协调现象。

(五)环保依法行政缺乏社会环境法治意识支持

1.排污主体环保意识不强,履行环保法律法规不到位。未批先建、“三同时”履行不到位等现象在全市普遍存在。2009年,全市投资100万元规模以上新开工建设项目1524个,未经环评审批就擅自开工建设的项目就有1388个,高达91.1%;2010年,全市投资100万元规模以上新开工建设项目1725个,未经环评审批就擅自开工建设的项目就有1612个,高达93.4%。2009年,全市经环评审批建设项目有136个,未执行竣工验收的有95个,占69.9%;2010年,全市经环评审批建设项目有113个,未执行竣工验收的有88个,占77.9%。

2.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强。社会公众由于长期受“义务本位”影响,环境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对待环境污染问题往往采取“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加之缺乏公众参与环保的工作机制,使

得环保依法行政民主性受到损害,降低了环境依法行政效率和质量。

(六)环境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

企业治污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普遍较高,由于规模和技术限制等因素,污染治理成本已远高于其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这种情况下,污染严重的企业就会通过交罚款的形式继续排放废物、污染环境,违法者甚至把罚款理解成环保部门对排污的认可。

(七)环境保护问责制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虽然将污染物减排、总量控制、环境质量作为对地方政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甚至实行一票否决,基层各级领导也确实引起了高度重视,但在环保问责机制落实上还不到位,对党政部门及领导干部实施考核时环保绩效权重不大,经济发展指标与环境质量指标不平衡。

四、对策研究

当前,我市环保依法行政所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阻碍了依法行政进程,影响了依法行政效能,为清除这些障碍,提高环保依法行政质量和水平,实现环保依法行政目标,调研组经讨论研究,提出如下对策。

(一)完善环境立法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环境立法的,修改完善环境执法法律体系,完善建立环境行政程序法,建立环境行政纠纷调解法,增强环境依法行政的可操作性,提高法律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为

切实解决“企业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建议从立法层面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为切实解决“环保执法不到位”的问题,建议从立法层面赋予环保部门执法强制手段。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环保监管体系

根据环保法律、法规和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度的规定,明确了相关部门环保职责,重点理顺与发展委、经信贸、国土资源、农业、卫生、水务、规划、住建、林业、公安、工商等部门的关系,优化环保依法行政的外部条件,环保部门切实履行好环境统一监管职责,努力争取有关部门支持,主动配合人大常委会的执法监督和政府组织的环境执法检查,如实汇报本地区环保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虚心听取和接受人大、政府对环保依法行政工作的批评监督,争取人大、政府、政协对环境依法行政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以利解决本地区环保依法行政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三)加强环保依法行政队伍建设

1.要把好入口关,建立进入门槛和淘汰机制,保证高素质的人员进入到环境管理队伍,把低素质人员淘汰出局。

2.要明确环保依法行政工作职责和权限,避免职能或交叉重叠或管理空白,杜绝遇事推诿或超越权限的情况出现。

3.要严格实施环境监管队伍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科学规划设置考核内容,比如环评审批考核与减排挂钩、排污许可与达标排放挂钩,通过考核奖勤罚懒,扬优抑劣。

4.要全面提升环境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执法能力,采取开展环保专业知识讲座、集中学习环保法律法规、定期开展依法行政工作经验交流、组织研讨典型案例、组织考察学习等方式,加大对环保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环境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执法水平。

(四)切实加强环保依法行政保障力度

1.硬件方面包括机构、人员、设备、经费等要随着环境监管工作量的增加而相应增加。

2.软件方面要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各界尤其是地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带头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性,把污染减排、生态保护、资源能源投入产出比等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作为主要政绩考核的指标,从制度上形成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动力和社会氛围,为环境依法行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围环境条件。

(五)加强环保依法行政各项制度建设

1.完善环境监管机制。建议试点“国家—省—县(市)—乡”四级环保执法垂直监管模式,废除环境管理双重领导体制,在乡镇设立环保工作机构。

2.建立健全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各行各业代表为环保部门行风监督员,定期征求意见,听取对环保工作的建议。对外公布举报监督电话,建立评议考核

制度,采取平时检查考核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实行百分制考核。对评议考核不合格的科(室)单位,不得评为先进,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对评议考核不及格的人员,暂扣执法证件,责令其学习整改,达到要求的,恢复其执法资格。

3.建立健全环保依法行政档案管理制度,统一行政法律文书格式,对执法档案实施标准化管理,明确卷宗整理规范,做到一案一卷,案结卷结。

4.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要进一步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在市、区县环保局成立重大事项联审联批工作机构,对重大建设项目环境环评审批、重大环境案件的处理、重要环保专项资金等重大环保行政事项,提交联审联批机构会审,集体把关,集体决议。推行听证制度,建立合法性审查制度,建立实施情况后评价制度。

5.严格执法资格制度。全市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环境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履行执法职务的正式工作人员应当持有有效执法证件,对持有部颁证件的,环保部门应当统一向当地人民政府备案。对未取得上述行政执法证件的,不得安排上岗执法。

6.探索建立行政执法和监督的信息化机制。不断创新执法机制,研制开发环境执法平台,探索网上受理有关行政许可事项、信访纠纷、要求信息公开申请、审核审批、宣传教育、统计分析等工作,延伸行政执法工作网络,实现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节约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能。

7.严格落实“查处分离”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执法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环境执法权力运用的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纠正和查处不当执法和违法行为,保证环境执法依法、公正、透明,对于没有完全落实的要进行督促完善,以强化对“环境执法权”的监管。

8.建立健全环境信访工作和行政调解工作机制。要制订涉诉执法人员处理工作程序和工作责任追究等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妥善应对,创新解决方式,真正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促进社会和谐。

9.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制定实施《眉山市环保系统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明确职责、管理程序、考核要求,适时开展自查,确保行政规范性文件准确、有效。

(五)加强环保法制宣传教育

突出重点,创新方式,在强化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环保法制宣传教育上下功夫,在强化对社会公众环保法制宣传教育上下功夫,使他们认识环保、理解环保和支持环保,有力推进环保依法行政工作。

(六)健全环境监督机制

1.加强党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主要通过加大党委、政府纪检监察部门和环保部门纪检监察机构对环保工作和环保部门领导干部的纪检监察力度促使环境依法行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加强市、区县人大、政协机构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环保依法行政工作的监督,积极争取人大、政协对环保依法行政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3.加强公众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既监督违法的单位和个人,也监督违法的和不作为的政府机关。四是进一步加强舆论监督,包括对污染、破坏环境的单位和行为予以曝光、批评,也包括对保护环境的正面宣传。

作者:申渊明

第四篇: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我国国情,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确立“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的观念。要实现农民的小康,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农村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找准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当前,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立足全局,矫正短视,从长计议,着眼于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和实施农业的基础对策,紧紧围绕调整结构、增加收入、保持农村稳定等问题为根本任务。本文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带动经济的大发展

广大农村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封建落后的“小生产”思想观念的束缚还没有彻底摆脱,旧的传统风俗习惯还盘根错节,传统观念在一些干部群众的头脑中还相当严重地残存着,成为经济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带动经济的大发展。

第一,要抓好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要以农业院校、农函大、农技校为阵地,抓好乡村干部、农技人员以及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培训计划,突出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继续实施“农技电波入户”,为广大农民架起科技致富的“空中桥梁”。特别是通过科技特派员的“高位嫁接”模式,来带动和提高农民的素质。有选择地组织农民到经济发达地区或先进典型处参观考察,甚至个别农民的外出经商、打工,都是开阔眼界、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才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增收空间,增加农民的收入才有真正保障。

第二、要破除传统经营观,树立抢占市场,开发市场的新观念。要真正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除重视数量,忽视质量思www.xiexiebang.com 想,树立品牌农业,效益农业的新观念。打破只管种,不管收的思维定式,“逆向思维,反弹琵琶”,从抓销售,搞订单入手,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引导农民逐渐从守土守业,守家守摊的封闭意识中解脱出来,树立市场竞争新观念。

第三,要破除传统发展观,树立多元开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观。首先要树立高效农业的新观念。用典型现身说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才能使群众打好特色牌,念好特色经,走好特色路。其次,要树立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的新观念。要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向林业、畜牧业、渔业要效益,走多业并举,多轮驱动,多业创收之路。

第四,树立自强不息,勇于致富的新观念(来源于新世纪范本网www.xiexiebang.com)。在发展思想思维上要破除计划经济的传统模式,要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观来审视、开阔自己的思维,开阔自己的眼界。一是破除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二是要破除小富即安,小富即满观念。三是破除求稳怕赔、畏首畏尾。要想致富就应该敢想敢干,敢担风险,树立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新观念。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病症。因此,必须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要加强信息的指导。政府部门要针对农民所想、所盼、所需为他们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资源,帮助搞好市场预测,分析市场变化,引导他们做好超前的结构调整。

二要加强典型的引导。农民更相信“耳闻不如目睹”,要带领农民走出去看典型,通过典型的现身说法,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认识到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要加强龙头的牵导。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形式,与农民形成供求关系,让农民按订单生产、企业按保护价收购,帮助农民避免市场风险,使三者形成共同利益www.xiexiebang.com 的主体。

四要算帐对比的疏导。在比较中,认识传统种植方式的缺点和不足,认识到结构调整是增加收入主渠道。

五要加强科技灌导。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结构的层次和素质,就必须把农业的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在继续搞好农业内部各产业的数量调整的同时,坚持以科技为依托,突出抓好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的调整,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发展小城镇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小城镇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小城镇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不仅创造了一个个经济上的活跃带,使区域经济迅猛发展,而且对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一是小城镇建设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增加,经济市场全面活跃。二是小城镇建设扩大了就业,加快了劳动力转移步伐。三是小城镇建设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四是小城镇建设对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四、有序引导农民外出务工,拓宽农民就业门路,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的一条途径。一是拓宽信息渠道。从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和转移劳动力的地区分布来看,大部分劳动力都是就地转移,其信息的获取几乎全部依靠亲戚、朋友和同乡等社会网络的帮助;而跨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却很少,其主要是信息闭塞,使劳动力转移不能向外围延伸。二要调整就业政策。政府对农民和城镇居民应实行平等的就业政策,允许农民和城镇居民平等竞争,允许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对农民量才录用,给农民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五、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www.xiexiebang.com 一要认真执行上级减负政策。各部门要制定强有力的运行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中央政策随意加重农民负担的,对有关责任人要严肃处理。二要转变乡镇职能,精减机构和人员。要减轻农民负担,首先要减人。人员过多,造成人浮一事,互相牵制,办事效率低下,“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因此,要精简乡镇党政机构和人员编制。进一步压缩乡镇干部和事业单位人员。其次要减事。乡镇政府要转变观念,转变政府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管好,该办的事办好,尽职尽责,群众才能满意。再次要减费。减少了人和事,那些巧立名目的乱收费也就不存在了,相应费用也就减少了,农民负担也相应减轻了。三要标本兼治,搞好农村税费改革。第一要开展专项治理。第二要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第三要管好经营性服务收费。坚持农村自愿原则,不得将一些已经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性收费。要加强村级帐务管理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监督、上级审计。第四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要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考核干部标准之一,落实有关责任制,谁出事,谁负责,并追究有关责任人,形成强有力的管理体制。

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学习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支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并明确指出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方向和着力重点。这是我们党对解决“三农”问题思路的新认识、方略的新发展、举措的新突破。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理论上讲,是由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农业和工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支柱产业,农村和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两个基本区域。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业和农村发展,离不开工业和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同样,工业和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业和农村的支撑和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这10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的10年。这固然是由于我国整个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国家具备了实施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经济实力,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党中央明确了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着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指导思想。10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连续8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8年较快增长,尤其是近两年连续出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的可喜局面,同时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乃至举家外出到城镇定居的种种束缚正在加快解除,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柱。可以说,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已开始发生积极变化。

但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前也面临不少新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据统计,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扶贫对象仍有1.2亿人,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饮水不安全、一些村庄还不通公路、一部分农户还没有通电,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人均医保支出、千人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低保标准、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平等都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1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户籍限制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难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不能真正融入城市,长期游离在城乡之间,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8-26

下载坚持依法行政是解决环保问题的根本途径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持依法行政是解决环保问题的根本途径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坚持依法行政

    坚持依法行政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40期进修二(乙)班 董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

    坚持群众路线解决突出问题

    坚持群众路线 解决突出问题 汇聚群众力量 深入推进学校内涵建设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主题发言摘登 校长刘军 2014年4月25日 同志们: 根据学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安排,今......

    第一题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五篇范文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理论上讲,是由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城乡......

    创造政绩根本途径是求真务实

    申论热点范文-创造政绩根本途径是求真务实 陕警院教师 育路公务员考试网北京金路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祖华???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

    坚持群众路线要着力解决五个问题

    坚持群众路线要着力解决五个问题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要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

    民情日记:坚持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坚持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4月22日 星期三 晴 4月22日上午,我与挂职副县长陆国保、统战部、供电局、林业局及扶贫办几位同志来到漠川保林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活动。我们和保......

    制度创新是反腐倡廉的根本途径

    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各个环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以及加强新时期党的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

    坚持依法行政 发挥职能作用

    坚持依法行政 发挥职能作用 全力推进我局国税稽查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 同志们: 我局国税稽查工作会议今天召开了。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局国税稽查工作会议和我局国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