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玉米抗旱性的研究进展(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06:1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玉米抗旱性的研究进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玉米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第一篇:谈玉米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谈玉米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干旱是导致我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外对玉米抗性研究越来越重视。依据有关资料,介绍了国内外玉米抗旱性研究进展情况。

关键词:玉米抗旱性论文;研究进展论文;抗旱指标论文

干旱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我国,灌溉用水占国内水资源用量的80%左右,农业实际利用自然降水的比率不到10%,农业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70%)。我国玉米种植面积2400万公顷,50%以上种植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依靠自然降水、缺水的旱地上。这些地区年降水量200~600mm不等,有些地方蒸发量大,水分流失快,且降水变率很大,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满足率低,年际间不稳定。对玉米带地区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的相关分析得出,干旱是导致我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愈来愈突出。因此,国内外对玉米抗性研究越来越重视,开展了许多相关的研究。玉米的抗旱性是指玉米对干旱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即在土壤干旱或大气干燥条件下,玉米所具有受伤害

最轻、产量下降最少的能力。进行玉米抗旱性的研究,首先有赖于对玉米抗旱性的科学而准确地评价,即鉴定其抗旱能力的大小。近年来,许多学者围绕此方面工作开展了大量研究,现据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介绍。

1、玉米水分亏缺研究

这一研究是玉米生理需水与自然降水的结合,从而计算出玉米生长的水分差额。活细胞的原生质水分含量在80%以上时才能顺利进行各种生理生化活动,玉米一生多处于高温季节,消耗水较多,春玉米一生耗水量约为

2985~3660m3/hm2;适宜玉米生长的全年降水量一般为500~1000mm,生长期间最少也要有250mm的降水量,且分布均匀,才能满足玉米不同生育期的要求;有些学者指出玉米全生育期耗水3000~4500m3/hm2,而我国大部分玉米主要生产区要么降水量不够,要么分布不均匀,在多数地区,水分亏缺对作物的影响是经常存在的,严重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冷石林、韩世峰认为,北方旱地春玉米全生育期农田水分亏缺量为36.1~136.3mm,农田水分满足率为69.1%~92.2%,但全生育期不同时期水分亏缺表现不同,有的还相当严重。

2玉米抗旱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干旱抑制了玉米的生长发育,是由于对植株的生理生化过程和新陈代谢的明显作用,学者们对在水分胁迫下的形态

结构和生理生化过程研究较多,以期找出抗旱鉴定指标,指导品种选育工作。

(1)形态结构。主要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如株高、茎粗、生育进度、叶面积、叶片形态、蜡质层厚度、气孔密度、表皮细胞形状、输导组织、雌雄穗形态、开花受精以及籽粒发育、干物质积累动态等。Sullivan、Westgate、Shussler、鲍巨松等分别研究分析了干旱对玉米籽粒发育、生长及同化物利用的影响;地下部分的根系是直接感受水分信号并吸收土壤水分,一些人研究了根冠比、根系发育、根层分布、根长、根粗和根导管等;戴俊英认为中度水分胁迫对玉米不同品种各生育时期均有抑制作用,苗期适度干旱可促进根系生长,这一研究在小麦、高粱、水稻等作物上都有报道。

(2)生理生化过程。研究指出,水分不足严重阻碍了作物生化过程中的吸收过程,并在根系活力、气孔行为、叶片水势、叶绿素含量、细胞膜透性、膜伤害、脯氨酸含量、ABA的积累、光合作用、渗透调节、酶活性等特性上进行了研究。

干旱对作物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其影响着玉米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和营养的吸收运输等各种生理过程,玉米品种间在抗旱性方面所表现的差异,都有相应的生理生化基础。目前,许多学者对于玉米抗旱性鉴定的生理生化指标

做了大量研究,比较一致的研究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叶片水势、叶片相对含水量、气孔扩散阻力、蒸腾速率、离体叶片抗脱水能力、外渗电导率、ABA(脱落酸)含量、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MDA(丙二醛)含量、还原性酶活性、渗透调节能力等可作为玉米抗旱性鉴定评价指标论文。造成玉米干旱的外界因素很多,玉米的抗旱性又是多种生理生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有人认为在进行玉米抗旱性鉴定时,不能使用单一的生理生化指标,而应该对多个指标进行综合鉴定,依综合值对玉米品种的抗旱性进行评价较为科学。侯建华提出用5级评分法对各项指标的测定值进行定量表示,经过权衡分配计算综合评价值,依综合评价值评价品种的抗旱性,其综合评定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较接近。赵可夫曾尝试用9项单一指标,按分组分级半定量的方法,推算综合指标—抗旱系数。用抗旱系数对4种作物营养生长期抗旱性的高低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与农民的经验、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张宝石的研究表明,依据某一指标对不同玉米基因型进行鉴定的结果可靠性较低,依据多个指标(保水能力、游离脯氨酸累积量、相对电导率、MDA含量等)进行综合性鉴定的结果可靠性高,用综合指标对玉米品种的抗旱性进行评价比较准确,但同时需测定多项指标,试验工作量大,试验消耗增加。

3玉米抗旱与生育时期研究

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耐旱性研究,探讨了玉米在不同地区生育时期的水分敏感程度,认为玉米苗期适度干旱可促进根系生长,且表现出较强的抗旱能力;营养生长期轻度干旱不会造成最终叶面积的减少,只是延长生长;在性器官形成期(拔节期至吐丝期)受干旱影响最重,也是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此期干旱严重阻碍了雌雄穗的分化、花丝花粉的发育,造成植株矮、果穗小、授粉不良、籽粒败育率高、有效穗粒少、穗粒重低及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下降;灌溉期干旱造成植株早率、叶片功能期缩短且光合作用效率低,不能很好地进行灌溉,影响籽粒的品质,百粒重降低。

综上所述,玉米抗旱性是在水分胁迫下,体内细胞在结构上及生理生化过程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后的结果。由于高等植物的抗性是受基因控制的复杂过程,植物的基因多样性决定了植物对干旱的适应也是多样的。故对玉米抗旱性,宜采用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结合形态学指标及产量指标,才能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

针对水资源短缺,玉米的抗旱性围绕形态结构、生理生化指标、产量及基因型差异,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玉米适应干旱的反应和机理及抗旱性差异和遗传有了基本认识,但现在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对

玉米耐干旱的研究多集中在研究某个过程的机理,而对玉米在保证一定限度产量的情况下,各个时期最低需水量,即最佳水分利用效率研究少。因此,要重视干旱水分胁迫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在玉米抗旱性鉴定研究中,要注重指标的普遍适应、经济方便、特征明显、易操作,可直接应用于指导大田生产,要鉴定抗旱资源并研究其抗旱基因的遗传作用机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重组培育抗旱性强的基础材料,为抗旱品种的选育提供材料和理论。

第二篇:玉米抗旱性研究

玉米抗旱性研究

摘要:干旱是导致我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国内外对玉米抗旱性研究越来越重视。

关键词:温室效应;干旱

中图分类号:TQ353 文献标识码:A

干旱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我国,浇灌用水占国内水资源用量的80%左右,农业实际利用自然降水的比率不到10%,农业浇灌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我国玉米种植面积2400万公顷,50%以上种植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依靠自然降水、缺水的旱地上。这些地区年降水量200~600mm不等,有些地方蒸发量大,水分流失快,且降水变率很大,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满足率低,年际间不稳定。对玉米带地区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的相关分析得出,干旱是导致我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愈来愈突出。因此,国内外对玉米抗性研究越来越重视,开展了许多相关的研究。

玉米的抗旱性是指玉米对干旱的适应性和反抗能力,即在土壤干旱或大气干燥条件下,玉米所具有受伤害最轻、产量下降最少的能力。进行玉米抗旱性的研究,首先有赖于对玉米抗旱性的科学而准确地评价,即鉴定其抗旱能力的大小。近期我省持续高温干旱无明显降雨过程,土壤失墒严重,造成大田作物生长缓慢,部分失水萎蔫干枯。受旱症状:玉米幼株的上部叶片卷起,呈暗色。成株在氮肥充足情况下也表现为矮化、细弱,叶丛变为黄绿色,严重时叶片边缘或叶尖变黄,随后下部叶片的叶尖端或叶缘干枯。严重干旱,植株矮化并形成不规则褐 色至黄色斑点。玉米要夺取抗旱丰收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1.1 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抗旱和丰产性能好的品种,是提高旱地玉米产量的有效措施。耐旱高产的玉米品种具有如下特点:根系发达、生长快、入土深;茎叶茸毛多,气孔开度小,蒸腾少,在水分亏缺时光合作用下降少,光合强度高、灌浆速度快、灌浆时间长、经济系数高,因而产量高。

1.2 播前种子抗旱锻炼

采用干湿循环法处理种子,提高抗旱能力。方法是将玉米种子在20~25℃温水中浸泡两昼夜,捞出后晾干播种。经过抗旱锻炼的种子,根系生长快,幼苗矮健,叶片增宽,含水量较多,一般可增产10%。另外,还可以采用药剂浸种法:用氯化钙1kg 对水100kg,浸种(或闷种)500kg,5~6小时后即可播种,对玉米抗旱保苗也有良好的效果。

1.3 肥床控根育苗,此方法具有减少用工,成本低,简便易行的优点。

苗床准备选用管理、浇水方便的地块,每亩用6~7m2作苗床,下垫废旧薄膜,上铺5~6cm厚营养土(85%细土,14%沤熟细粪,1%普钙拌匀)。

播种撒播密度为1000~1100粒/m2种子,盖1~1.5cm厚腐熟厩肥,浇透水,再加盖松毛或麦秆保湿。

移栽一般浇2~3 次水即出苗,达到3~4 叶便可移栽,移栽时施足底肥,挑选壮苗带土移栽,栽后浇透水。

1.4 适期套种,择期避旱

利用玉米苗期较耐旱的特点,实行麦田套种,使玉米的需水规律与自然降水基本吻合,可基本满足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玉米套种时间一般在3月底进行(育苗移栽相对早一点),这时一般年份都有一次降雨程,利于出苗;出苗后又常遇干旱,此期干旱对玉米幼苗影响不大,因这时玉米叶面积小,需水少,经短时抗旱锻炼,还能起到蹲苗的作用,促进根系生长,增强吸收功能,提高抗灾能力。汛期来临时,玉米已进入大喇叭口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是需水最多的时期,这时一般降雨较多,能满足玉米的需要。同时,玉米套种既避免了“芽涝”,又延长了生育期,能充分发挥中晚熟大穗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获得高产。

1.5 蓄水保墒综合措施

1.5.1秋季深耕秋季深耕深翻,以土蓄水,是解决旱地玉米需水的重要途径之一。在10~40cm 的耕层范围内,产量随耕翻深度的增加而逐渐提高,以耕翻40cm 产量最高,比耕深20cm 的增产20%左右。因此,要想使旱地玉米增产,必须在种麦前加深耕层,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水源,提高玉米产量。早春土壤解冻初期要及早进行耕耙,精细整地,达到上虚下实。雨后待地表稍干后及时整地耙耱,土壤含水量可提高0.5%~3%。

1.5.2 施有机肥沟施有机肥保墒麦田套种玉米,在土壤解冻后返浆初期,于准备套种玉米的空行上开沟施肥,开沟深度为20~25cm,亩施有机肥2 000~2 500kg,并及时覆土10cm 左右,使土壤保持上虚下实。

1.5.3 麦秆覆盖玉米行间覆盖小麦秸秆对节水保墒、培肥地力有重要的作用。覆盖麦秸秆一般可使土壤含水量提高18%~45%,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并对抑制玉米田杂草也有明显的效果,可达90%以上。铺施方法:麦收后雨季到来之前,在玉米行间覆盖碎麦秸,每亩300~500kg。

1.6 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抗旱能力

中耕促根中耕一般应进行2 次,苗期可浅耕1 次,以松土、除草为主。随幼苗生长到拔节前,再中耕1 次,掌握苗旁宜浅,行间要深的原则,主要作用是松土,除草,改善土壤透气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动能力,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减少地面径流,以促进根系生长,提高玉米抗旱能力。

1.7 肥水管理

1.7.1增施磷、钾肥可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玉米抗旱能力。要改“一炮轰”施肥为分次施肥,肥力高的地块氮肥以3∶5∶2 比例为好,即全部有机肥及磷钾肥和30%氮肥做苗肥,50%氮肥用做穗肥,20%氮肥用做粒肥;中肥力地块氮肥以3∶6∶1 比例为好,即全部有机肥及磷钾肥和30%氮肥用于苗期,60%氮肥用于穗期,10%氮肥用于粒期。根据试验,旱地玉米适宜的施肥量为亩施纯氮18~21kg,P2O5施3.5~5.5kg,K2O 施5~6kg。

1.7.2 施沟肥或控向施肥幼苗有趋肥性,根系向有肥的下面伸展,促使根系发达,提高抗旱能力,达到春季蹲苗发根作用,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为生殖生长打下良好基础,促进产量提高。

1.7.3 积极兴修水利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增强抗灾能力。

1.7.4 集雨节水膜侧栽培该技术已经四川省农科院多次试验示范,关键是改80cm 幅宽地膜覆盖大垄双行玉米为40cm 盖在行间,实行膜际栽培。沟施缓释肥,待雨盖膜,小垄双行,膜际栽苗,交替用水。主要作用在于抑制玉米行间和株间蒸发,保墒抗旱;有效集纳盖膜后降水;间隙性降雨与季节性干旱交替发生,使玉米根区处于干湿交替环境,有利于根系下扎,促使根系生长发育;有利于缓解根区高温危害,维持生长中后期根系正常生长所需的温度,可极大地缓解传统地膜玉米后期早衰的问题,延长灌浆期;降低成本。

1.8 进行辅助授粉。在高温干旱期间,花粉自然散粉传粉能力下降,尤其是异花授粉的玉米,可采用竹竿赶粉或采粉涂抹等人工辅助授粉法,使落在柱头上的花粉量增加,增加选择授粉受精的机会,减少高温对结实率的影响。

第三篇:玉米抗旱研究进展情况

玉米抗旱研究进展情况

作为旱地作物的玉米,其抗旱性是指在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条件下,不仅能存活下来,而且能使产量稳定在一定水平的能力。通常有3种抗旱机制:躲旱(drought escape)、避旱(drought avoidance)和耐旱(drought tolerance)。其中避旱和耐旱统称为抗旱性(drought resistance)躲旱是植株在严重的水分胁迫发生之前完成其生活周期的能力。避旱是在水分胁迫发生时,植株通过维持组织的高水势或以组织水势略微下降来忍受干旱的能力。耐旱则是随着水势的降低,植物组织的生理活动或代谢活动下降较低的能力。利用早熟品种躲旱,虽然适应干旱环境,但由于早熟性,其产量潜力不大。因此目前大多数育种家都倾向于抗旱性(drought resistance)育种。根据近年来研究发现,不同玉米种质间的抗旱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玉米抗旱育种的内因和依据。在当代玉米主栽高产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中应存在抗旱基因,可直接用于玉米的抗旱育种(Gardner,1990;Jonsen。1993)。玉米引入我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长期阔域种植下的人工和自然选择形成了抗旱种质资源的丰富基础。王泽力(1998)对征集的百余份玉米材料筛选鉴定后发现,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材料具有很强的抗(耐)旱性,经改良后已经取得较好的育种成效。曾孟潜(1992)证实了当前广为应用自交系8112和黄早4都具有优良的抗(耐)旱性能。目前,以8112,黄早4为代表的改良系较多,都不失作为研究利用的重点。Dafrisa,A研究认为,M017对高温与干旱的胁迫表现出较强的抗性。由此说明,从经过选择和改良过农艺种质资源中可以筛选出抗旱的优良基因型。

玉米抗旱育种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基因型对干旱环境的反应,因此育种家提出了许多育种方法。一个广泛采用的育种策略是先在非胁迫条件下选择产量,然后再在干旱环境中进行评价(Blum,1983)。Russell(1974)的工作表明,用这种方法美国已育成了优良的玉米杂交种。二是直接在干旱环境下选择产量,自由受粉品种Tuxpeno被誉为美国,墨西哥现代农业最重要的种质资源,就是在热带干旱条件下自然选择的结果,其生产潜力和干旱指数都很高。第三,利用次级性状进行抗旱选择,但是在利用次级性状时,仅考虑一个或少数几个性状不能提供满意的结果。在利用次级性状进行抗旱选择,提供了一个检测大量育种材料的方法,其应用不容忽视。第四,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提高育种效率。遗传标记为抗旱育种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筛选与抗旱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从而间接的筛选出抗旱基因。Ribant等(1997),Ribant和Betran(1998)利用遗传标记,通过连续回交,把抗旱性状转移到不抗旱的优良自交系中去,正处在田间测验的最后阶段。在抗旱育种上,CIMMYT在1975年用轮回选择方法改良了热带晚熟白色马齿型玉米群体Tuxpeno GreaI,后定名为Tuxpeno Sequia(Fischer,Jonson和Edmeades,1983),CIMMYT从现有的优良种质资源中进行抗旱轮回选择,得到了4个优良热带玉米群体。选出的优良亲本测交发现,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已用于杂交育种(Edmeades等1995)。我国进入80年代后,抗旱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取得明显进展,一批抗旱玉米杂交种相继育成和推广。如秦太单30,陕甘农1号。

第四篇:关于吉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研究进展

关于吉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研究进展

1农作物秸秆还田的必要性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成分。土壤有机质的缺乏能够引起团聚体性状不好,土壤持水量下降,土壤侵蚀加剧,提供营养的能力下降,减少土壤生物和酶的活性。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就会引起土壤的生产力下降。因此维持和提高农业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关键的[1]。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碳、氮、磷等多种营养元素,同时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一定数量的木质素、蛋白质和糖等有机物质,是一种可以资源化利用的固体废弃物[2]。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及保水、肥、气、热的能力,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养分结构趋于合理;秸秆还田能够节约化肥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确保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发展。

秸秆直接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增加,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使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猛增,对土壤有机质分解有明显的激发作用,促使土壤有机质更新,活化土壤养分。另外,具有省时省力、有效防止秸秆腐烂过程中养分的流失等优点,被认为是一条合理利用秸秆资源、养地培肥的有效途径。随着机械化收割的发展,秸秆直接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秸秆直接还田条件下,如何促进秸秆的快速分解腐烂、消除秸秆直接还田带来的微生物争氮和病原菌数量增加等不利影响,最终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大量的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地力。同时,若在秸秆还田时通过适当的手段进行调节,增强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腐解,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特别对缓解中国氮、磷、钾肥比例失调的矛盾,弥补磷、钾肥力不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魏廷举等[3]试验发现,秸秆还田3 年,耕层容重降低0.2~0.19g/cm3,非毛管孔隙增加0.5% ~3.0%,大于2mm粒径的团粒增加202.9%,从而使土壤增强了通透性,提高了地温,促进了有益生物活性增强等。范昊明等[4]实验表明:经2年秸秆还田

后土壤有机质提高0.1 %~0.27 % ,密度下降0.032~0.062 g/ cm3 ,土壤总孔隙度增加1.25 %~2.04 %;全氮、速效磷略有提高,分别提高01002 %~01009 %和014~513 mg/ kg ,而速效钾提高很大,增加8.3~105.1 mg/ kg。影响秸秆降解的主要因素

秸秆还田在现代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秸秆还田是增加农田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手段,长期秸秆还田在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的同时,也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的质量。研究表明秸秆直接还田的降解过程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秸秆腐解总的特征是前期快,后期慢,且腐解过程主要集中在前6周,第6周后腐解速度相当缓慢。一般来说,秸秆的降解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秸秆的C/N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秸秆腐解的速度,而玉米秸秆的C/N 为53∶1,明显大于(25~30)∶1,其氮素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还田的秸秆分解缓慢,此时就必须补充氮素加以调节。

(2)土壤水分状况是决定秸秆腐解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参与腐解的土壤微生物区系适应的水分范围较宽,但土壤中的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微生物的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减缓秸秆分解的速度。研究表明,秸秆分解过程是一个需水过程,且初期分解量大,需要水分较多,土壤含水量主要影响秸秆的前期分解。初期分解中,含水量越高分解速率越快,而后期差异不大。土壤水分为16%~20%时,秸秆的分解速率最快。土壤水分过高或过低,秸秆的分解率都会降低。

(3)土壤深度对秸秆还田的腐解状况也有影响。覆盖于地表的要慢于翻埋于土中的分解速率研究表明,埋深5cm的腐解速度最快,埋深15cm稍慢,覆盖在表面的最慢。

(4)其他因素,如土壤酸碱度、土壤温度、土壤质地、秸秆粉碎程度、还田时间和秸秆还田量等都直接或间接的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酶活性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秸秆的腐解速度。秸秆还田是典型黑土培肥的重要途径

在人类开垦以前,黑土的自然肥力很高,有机质含量丰富,一般为4 %~6 %,高的超过8 % ,黑土的团粒结构也较好,水稳性团粒结构超过50 % ,土壤呈中性、微酸性反应,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协调,保墒透水性能好[5]。但是,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强度加剧,土壤的物理结构不断恶化,土层持续变薄,许多研究东北黑土退化问题的学者认为,开垦后土壤有机质减少和土壤侵蚀是东北黑土质量下降的两大主要因素。一是自然植被遭受破坏使有机质来源数量显著减少,耕地作物地上部每年随收获而取走或就地烧毁而遗留在土壤中的根茬仅占小部分,这是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积累远低于荒地的根本原因。二是使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加速土壤有机质分解,使有机质的积累条件受到破坏。

黑土在人类的影响下,土壤结构恶化,土层不断变薄,其根本问题在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黑土区土壤侵蚀加剧,黑土赖以发育的有机质得不到补充[5]。因此,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改良中应推广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王洋等[6]在吉林省德惠市进行了施用秸秆堆腐肥对黑土农田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试验研究表明应用秸秆腐解剂可快速堆腐秸秆,黑土农田施用充分腐熟的秸秆肥配施NPK化肥,耕层土壤平均年提高有机质0.4 g/kg,全N 0.18 g/kg,速效氮9.93 mg/kg,速效磷1.80 mg/kg,速效钾4 mg/kg,土壤容重年降低0.02 g/cm3,玉米增产15.7%。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郑立臣[7]对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影响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和热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在粉碎还田、覆盖还田、高茬还田处理中,粉碎还田的农田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和热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比覆盖还田、高茬还田的高,粉碎还田的农田土壤中的水溶性有机碳和热水溶性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的百分比也最高。李万良[8]对吉林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耕作技术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走秸秆还田机械化道路是实现秸秆还田的有效方式;其次秸秆的快速腐解是秸秆还田的关键技术,机械粉碎能改变秸秆的物理性状,扩大接触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腐解,重点研究快速腐解秸秆的生物菌剂,研制和开发能够在好气性条件下快速腐解秸秆的微生物或生物化学制剂。

第五篇:兴义市油菜品种抗旱性筛选研究

兴义市油菜品种抗旱性筛选研究

摘要:该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贵州省冬春季降雨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兴义市进行抗旱品种筛选试验,分别从产量、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以及抗病性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期从9个参试品种(品系)中筛选出适合兴义市种植的油菜品种(品系)。结果表明,适合在兴义种植的油菜品种有4个,分别为黔油29号、黔油22号、黔黄油21号、油研50,这4个品种(品系)产量在164.5~182.9kg/667m2,且抗逆性强,综合农艺性状较好。

关键词:油菜;抗旱品种;筛选;兴义市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0-0065-04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全国油菜常年种植面积约733万hm2,年均总产量约1 180万t,面积和总产均居世界第1位[1-3]。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刚性增长,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膳食结构的逐步改善,食用植物油消费持续增长,供需矛盾越发尖锐,需求缺口巨大,自给率不足40%[4-5],缺口逐年扩大,导致大量进口油料和油品。油菜生产不但关系到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农民的增收,也关系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同时在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还关系着我国的能源和环境安全,因此加强油菜生产意义重大[6]。油菜是兴义市种植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6 666.7hm2左右,约占全市油料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7%,总产量约占全市油料作物的82%。但因受品种选择不当,栽培管理滞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近5a来,兴义市的油菜单产一直徘徊在90~120kg/667m2,增产的幅度较小,油菜生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为此,为提高兴义市油菜的生产能力,笔者于2014-2015年选用9个相对抗旱的油菜品种,在贵州省冬春季降雨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兴义市)进行了抗旱品种的筛选试验,进一步鉴定抗旱的品种和材料,并对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农艺性状进行评价,以期为今后大面积示范推广,提高油菜品质和单位面积产量,满足人们生活消费需求,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提供科学依据。

油菜需水特征及试验地概况

油菜可分为冬油菜和春油菜2种气候生态型,凡是1月平均气温≥15℃,开花结荚期平均气温≥22℃的地区,冬、春都不能种植油菜。按照这些指标,将全国划分为冬油菜3个适宜种植气候区(最适宜、适宜和次适宜区)和1个不适宜气候区;春油菜2个适宜种植气候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和1个不适宜种植气候区。油菜是喜冷凉、抗寒力较强的作物,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3~5℃,在20~25℃条件下3d就可以出苗,开花期14~18℃,角果发育期12~15℃,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开花和角果发育,增加干物质和油分的积累。油菜生育期长,营养体大,结果器官数目多,因而需水较多,各生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为:出苗期一般土壤水分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5%左右;蕾薹期至开花期为田间持水量的75%~85%,角果发育期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

兴义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40°32′~150°11′,北纬24°38′~25°23′,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带,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夏无酷署,冬无严寒,雨量充沛,降雨量1 300~1 600mm,日照长,年平均气温14~19℃,无霜期300d左右。属于冬油菜适宜种植气候区,但有其地方的小气候特征,降雨集中在每年5~9月,6月最多,属于冬春季降雨较少的半干旱地区。试验安排在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事处纳灰村姚家湾组姚明鹏家土地(旱地)内实施,该地块向阳平坦,肥力中上等,前作为玉米。海拔1 200m,年均温14~19℃,年降雨量1 300~1 600mm,无霜期300d,年日照时数1 800h。油菜生长的整个生育期(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兴义市的降雨量及平均气温统计见表1。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品种供试品种共9个,由贵州省油料研究所提供,分别为:黔黄油21号、黔油22号、双低1号、黔油29号、六五-0546、K2164早熟、油研50、六五-II0851、云花油3号(ck)。

2.2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3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小区:宽4m×长5m)。每小区宽4m种10行,行距0.4m;长5m种16穴,每穴留苗2株,穴距0.333m;每小区定植株320株,折合10 672株/667m2。区组间留走道0.8m,重复间走道1m。

2.3 栽培管理 2014年10月14日播种,播种时施西洋复合肥(N:P:K=15:15:15)80kg/667m2(每小区2.4kg)作基肥、10%五增牌硼肥(3包)1.2kg/667m2作基肥。2014年10月23日出苗,出苗后及时匀苗间苗,防止簇生苗和高脚苗,3叶期定苗。在油菜生长的整个生育期中,人工及时清除田间杂草。2014年11月2日每小区用0.3kg尿素兑水浇淋;2014年11月20日第2次追肥,用尿素20kg/667m2(小区用量0.6kg)根施;12月23日进行第3次追肥,用尿素20kg/667m2(小区用量0.6kg)根施。2014年11月1日用农药氯氰?毒死蜱乳油防冶跳甲类害虫;2015年1月22日用农药大功臣防治蚜虫,2015年2月2日用吡虫啉防治蚜虫。在油菜的整个生育期内观察并记载各品种的生育期及性状、天气干旱时的表现;油菜成熟时每小区取样10株进行考种,收获时进行田间测产。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品种的产量比较根据田间实测结果(见表2),不同品种的产量差异较大,产量变幅为96.3~182.9kg/667m2,最高单产和最低单产之间相差86.6kg/667m2。产量最高的是黔油29号为182.9kg/667m2,比对照增产63.8kg/667m2,增幅达54%;其次是黔油22号产量为181.2kg/667m2,比对照增产62.1kg/667m2,增幅为52%;排第3位的是黔黄油21号产量为170.6kg/667m2,比对照增产51.6kg/667m2,增幅为43%;排第4位的是油研50产量为164.5kg/667m2,比对照增产45.4kg/667m2,增幅为38%;排第5位的是双低1号产量为144.5kg/667m2,比对照增产25.4kg/667m2,增幅为21%;排第6位的是K2164早熟产量为132kg/667m2,比对照增产12.9kg/667m2,增幅为11%;排第8位的是六五-Ⅱ0851,比对照减产13.5kg/667m2,减幅为11%;产量最低的是六五-0546产量为96.3kg/667m2,比对照减产22.8kg/667m2,减幅达19%。

3.3.2 每角粒数参试品种角粒数在12.9~19.2粒,相差6.3粒。最多的是黔油29号为19.2粒,其次是黔黄油21号为18.2粒,排第3~8位的依次为双低1号(17.5粒),云花油3号(16.8粒),K2164早熟(16.7粒),黔油22号(16.6粒),油研50(16.4粒),六五-Ⅱ0851(14.5粒),最少的是六五-0546为12.9粒(见表5)。

3.3.3 千粒重参试品种千粒重在2.5~4.0g,相差1.5g,最重的是黔黄油21号为4.0g,其次是油研50为3.9g,排第3~6位的依次为黔油22号(3.8g),双低1号、K2164早熟和云花油3号(ck)(同为3.7g),黔油29号(3.5g),六五-0546(3.1g),最轻的是六五-Ⅱ0851为2.5g。

3.4 不同品种的生育期比较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在175~192d,最长生育期和最短生育期相差17d。生育期最长的是黔油29号和黔黄油21号,同为192d;黔油22号和油研50同为190d;双低1号为189d,云花油3号(ck)为186d,K2164早熟为183d,六五-Ⅱ0851为180d,最短的是六五-0546为175d(见表6)。

3.5 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比较参试的9个品种均没有发现菌核病的发生。

3.6 不同品种的抗旱性比较因在油菜生长的整个生育期内降雨较多,各品种没有发生萎蔫状况和死亡情况。

结论与讨论

通过开展9个抗旱品种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是黔油29号,为182.9kg/667m2,比对照增产63.8kg,增幅为54%;其次是黔油22号,产量为181.2kg/667m2,比对照增产62.1kg,增幅为52%;排第3位的是黔黄油21号,产量为170.7kg/667m2,比对照增产51.6kg,增幅为43%;排第4位的是油研50,产量为164.5kg/667m2,比对照增产45.4kg,增幅为38%。以上4个品种单株有效角果数在265~302个,黔油22号(302个)>黔油29号(278个)>油研50(265个)>黔黄油21号(247个);每角粒数在16.4~19.2粒,黔油29号(19.2粒)>黔黄油21号(18.2粒)>黔油22号(16.6粒)>油研50(16.4粒);千粒重在3.5~4g,相差0.5g,黔油29号(3.5g)>黔油22号(3.8g)>油研50(3.9g)>黔油22号(4g)。以上4个品种生育期适中,抗逆性较强,综合性状优良,田间表现较好,建议作为兴义市下一年油菜种植的主推品种。

参考文献

[1]王汉中.入世后的中国油菜产业[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2,24(2):82-86.[2]王汉中,宫春云,张春雷.中国的油菜生产与栽培科学技术研究(英文)[C]//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论文集.2007.[3]李迎春,郭子荣,罗传浩,等.四川盆地丘陵山区油菜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8,5:128-130.[4]王汉中.我国油菜产需形势分析及产业发展对策[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29(1):101-105.[5]赵丽佳,冯中朝.我国油料和植物油的产业安全:基于进口视角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8,12:29-36.[6]吉健安,薛艳凤,陈震.江苏省油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4):9-11.(责编:张宏民)

下载谈玉米抗旱性的研究进展(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玉米抗旱性的研究进展(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玉米成熟谈年轻乡镇干部如何适应新形势

    从玉米成熟谈年轻乡镇干部如何适应新形势经过三个多月的期盼,门口的菜园子里的菜陆续成熟,绿的豆角,紫的茄子,青的辣椒……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其中玉米杆,长得高大挺拔,玉米棒咧......

    聚氨酯研究进展

    聚氨酯树脂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聚氨酯目前研究热点,其中包括氟硅改性、水性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和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指出了聚氨酯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聚氨酯......

    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植物是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人类利用药用植物的历史渊远流长。今天,尽管科学家已经能够利用化学方法研制品类繁多的药品,但开发利用植物药的热情在世界范围内却有增无减。这主要......

    生物信息学研究进展

    我国生物信息学发展现状及展望 摘要:简要叙述了我国生物信息学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当前生物信息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对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前景进行概述。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现状......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尹强(江西农业大学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45)现代生物技术已进入商品生产的激烈竞争阶段。据在京举行的关于“分子生物学进展”方面的学术报告会透露,美国科学院......

    玉米广告词

    三十家子玉米种子广告词(不念)农民朋友们,为回报广大棚户多年来对我店的大力支持与厚爱,三十家子广金农资又推出玉米新品种,切实为广大农民朋友保品质、保产量。 诚信、专业、竭......

    玉米演讲稿

    普及一个小知识 玉米原产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辗转流传至欧洲和中亚。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才由到麦加朝圣的回教徒带来中国,所以又有“西番麦”、“西天麦”之称。由于......

    玉米栽培技术.doc

    玉米栽培技术 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南玉米种植从饲料玉米发展到鲜食甜、糯玉米,种植季节由冬种发展到春、夏、秋种,就是说在我省一年四季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