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2411年5月10日)[精选]
中冶美利浆纸有限公司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
控制程序
Q/MCC.JZ-B-024-201
1编制:
审核:
批准:
版本:A/0
2011年*月*日发布2011年*月*日实施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1目 的识别和评价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的、可以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并确定、更新重要环境因素,为公司环境管理体系的策划和建立、制定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提供依据。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及相关方服务中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与管理。
3职 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重要环境因素及管理方案的审批。
3.2环保分厂负责组织各部门/分厂对公司环境因素进行识别、核查、汇总、评价和更新,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3.3各部门/分厂负责其所辖区域及业务范围内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控制和更新。
4工作程序
4.1环境因素识别
4.1.1识别范围
a)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泛指生产、办公和生活三方面,包括:采购、运输和储存、生产过程、产品保管和交付、生产用能源电、汽、水的生产供应、机器设备的维修、环保设施的运行,及信息化系统维护、清洁绿化、食堂等后勤服务活动。
b)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有更改时可能带来的新的环境因素,如技改、新项目基建、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等。
c)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原材料供方、工程分承包方、运输方、多种经营等相关方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公司的生产活动给周围区域造成的影响等。
4.1.2 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的方面:
a)时态:
1)过去:过去曾发生,现在已不再发生。
2)现在:现在可能发生。
3)将来:尚未发生,计划中的活动完成后可能发生;法律法规变化后可能发生。
b)状态:
1)正常状态:固定的、例行的计划安排的作业过程与程序,例如:每日、每周的例行作业。
2)异常状态:计划中但不是例行性的作业,如:停机检修、设备及备品检查、停产等,非经常性的活动列入异常状态。
3)紧急状态: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紧急事故,如:火灾、爆炸、突发的污染超标排放等列入紧急状态。
c)环境影响因子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振动、固废、能源资源消耗、有毒有害化学品使用、臭氧层破坏、辐射及其他因子等。
4.1.3 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八个方面识别环境因素。
a)向大气排放(包括噪声),影响周边或对大气造成污染的因素。
b)向水体排放,影响水体污染的因素。
c)向土地排放(包括固体废弃物和有害化学品渗透等),影响土地污染的因素。
d)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e)能源消耗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f)能量释放(包括热能、辐射能、振动等),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g)过程、活动所产生的废物和副产品,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h)存在的物理属性(如形状、颜色、光反射等)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等。
4.1.4 识别环境因素时还应考虑国家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以及环境相关的要求
4.1.5 环境因素识别的主要方法。
a)运用工艺分析法(物料衡算法),就每一产品从原料的输入到最后的产品的输出,对各环节进行分析从而找出环境因素。
b)产品生命周期法。
c)问卷调查法。
d)专家咨询。
e)对照法律法规法。
f)现场观察法。
g)查阅文件和记录法。
h)测量法。
4.1.6各部门和分厂按照环保分厂下发的《环境因素识别排查表》,负责对各自业务及所辖区域内环境因素的识别。
4.1.7环保分厂负责依据各部门和分厂识别的《环境因素识别排查表》,到现场
核查分析,进行查漏补缺,最终确定公司的环境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填写公司的《环境因素清单》。
4.2环境因素的评价
4.2.1环境因素评价的依据
a)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
b)所有现行的环境管理活动文件和程序。
c)对来自以往事件的调查和反馈意见的评价。
e)有关的统计资料。
f)检测数据。
4.2.2 运用是非判断法评定重要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环境影响重大程度的评价可按以下顺序进行评价,确定本公司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重要环境因素。
4.2.2.1重要环境因素的直接判定。
a)国家有强制排放标准控制的环境因素。
b)当地政府高度关注或强制监测的环境因素。
c)政府或法律明令禁止使用、限制使用或限期替代使用的物质。
d)相关方高度关注或有明确要求的环境因素。
4.2.2.2废弃物管理、能源、资源消耗、危险化学品使用的重要评价。符合以下条件的为重要环境因素。
a)废弃物:按《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类别进行识别本公司的危险废弃物并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b)纸浆(废纸)、水、电、汽、煤、油作为生产活动中的基本消耗,且有降低潜力时可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c)危险化学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为依据进行辨识,属于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泄漏可判为重要环境因素。
4.2.2.3 异常或紧急状态下重要环境因素的判定,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为重要环境因素。
a)环境因素的产生违反了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
b)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半年或以上才可以恢复。
c)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失控。
d)对公司造成10万元或以上经济损失的。
4.2.3 环保分厂根据4.2.1和4.2.2条款采用是非法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并组
织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讨论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4.2.4 环保分厂填写《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发至各部门/分厂。
4.3环境因素的重新识别、评价和更新
4.3.1 当发生如下情况时,应及时对环境因素进行重新识别、评价和更新:
a)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有变更或新的追加要求时。
b)公司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化时。
c)相关方的要求、抱怨。
d)公司管理方针、管理目标和指标发生重大变化时。
4.3.2每年定期由环保分厂组织各部门/分厂对环境因素进行一次审核,参照4.2条款的有关规定对环境因素进行再评价和更新。
4.3.1在环境因素进行重新识别和评价后,应更新《环境因素清单》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并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
4.4记录的保管
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相关记录由环保分厂统一保管,各部门须持有本部门的《环境因素清单》和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标记出本部门/分厂控制的重要环境因素。
5相关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记录控制程序》
6相关记录
《环境因素识别排查表》
《环境因素清单》
《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第二篇: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2511年5月10日)
中冶美利浆纸有限公司
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
控制程序
Q/MCC.JZ-B-025-201
1编制:
审核:
批准:
版本:A/0
2011年*月*日发布2011年*月*日实施
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1目 的识别和评价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能源因素,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为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提供依据。
2范 围
适用于公司涂布白卡纸、食品卡纸、液体包装纸和烟卡纸等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全过程中,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能源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活动。
3职 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优先控制能源因素及管理方案的审批。
3.2生产经营管理部负责组织各部门/分厂对公司能源因素进行识别、汇总、评价和更新,确定优先控制能源因素。
3.3各部门/分厂负责其所辖区域及业务范围内能源因素的识别、评价、控制和更新。
4工作程序
4.1能源因素识别
4.1.1 识别的范围
在公司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包括已纳入计划或新开发的、变更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4.1.2 系统划分
将公司整个能源流程划分为主要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其他系统。a)主要生产系统包括制浆分厂、造纸分厂、热电分厂。
b)辅助生产系统包括生产经营管理部、采购中心、物资管理部、品管部、电仪分厂、环保分厂等。
c)其他系统包括行政管理部、营销部、市场部、项目部、财务部、保卫部、食堂及生活区等。
4.1.3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包括:
a)纸产品的设计开发、工艺开发过程。
b)原料(如:原木、浆板、废纸、化学品等)采购、能源(如:原煤、电力、燃油、燃气、水等)的采购。
c)生产过程/活动,包括备料、制浆、抄纸和完成等。
d)能源贮存、分配、输送、转换和回收利用配套设施运行,如:发电、供配电、供配汽、污水处理、工业用水处理、白水和冷凝水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
处理等活动等。
e)管理办公活动,如:管理信息系统、照明设施运行等。
f)设备维修、建筑维护、物资运输等辅助活动。
g)食堂、消防、绿化、保洁等生活后勤活动。
h)生产涂布白卡纸、烟卡纸、、液体包装纸、食品卡纸及其他附属产品。i)公司使用的原料、能源、设备、设施、系统等产品的节能环保性能。
4.1.4识别能源因素时应考虑八个方面:
a)能源的消耗:包括燃料、电力、蒸汽、水、燃油、燃气等的消耗,如锅炉运行中煤的消耗、制浆和抄纸过程中电、蒸汽和水的消耗等,通过识别有关工序和用能设备的能耗,以便找出不合理的能源消耗,识别节能环节。
b)热量或冷量的辐射、传导散失:主指在生产、输送、分配过程中,设备、设施、管道由于辐射和传导散失的能量,如;锅炉炉壁散失的热量、蒸汽管道管壁散失的热量、空调系统管线散失的冷量等。
c)燃料、热载体、水和耗能工质的跑、冒、滴、漏。
主指燃油、燃汽和水等在生产、输送、分配、使用过程中的跑、冒、滴、漏。d)载热性余能的利用即余热的回收。
余热包括排出的烟气和产品、物料、废渣、传热工质所带走的高温热及化学反应热等。余热的回收主要是将余热当作热源来使用,如热电联产、蒸汽冷凝水的热量回收等。
e)可燃性余能的利用,即燃烧排放的可燃性废气、废料中含有可燃成分,如树皮、木屑、可燃垃圾、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污泥等,利用其中的可燃性成分作为燃料来产生热能。
f)余压的利用,即有压性余能的回收。余压指有压流体的能量,如蒸煮放气、高压蒸汽、管道中的高压流水等,可动力利用,余压发电。
g)电的损耗。
1)供电的合理性:如供电方式合理性、功率因素、输送过程中的线损、变压器运行过程中的自耗电、输送电过程中的电损耗等。
2)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合理性:如节能型电机的使用、电动机功率在经济运行范围内、变频器的采用等。
3)电能转化为热能的合理性:如电加热设备效率。
h)产品中的能源因素。只包括与消耗组织自身能源有关的产品的能源因素,如采购的油类和原煤的热值、水分、灰分、锅炉的热效率等。
4.1.5对生产过程进行能源因素的识别时,还应考虑下列因素对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a)能源和原材料质量。
b)工艺技术选择。
c)设备选择。
d)控制方法。
e)管理制度和员工意识。
f)产品合格率和废弃物利用。
g)建筑物、气候对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4.1.6识别能源因素的方法
a)过程分析。
b)设备/系统能量平衡数据分析。
c)碳排放的数据分析结果和碳足迹的信息。
d)问卷调查、头脑风暴。
e)专家咨询。
f)国家有关政策及管理承诺、契约、协议等。
g)查阅文件记录,如设备能源利用效率的检测结果、能源审计报告、能源监测报告、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电能平衡测试报告、水平衡测试报告等。h)与自身的最好水平进行纵向的比较,与先进水平横向的比较。
4.1.7各部门和分厂按照生产经营管理部下发的《能源因素识别排查表》,负责对各自业务及所辖区域内能源因素的识别。
4.1.8生产经营管理部负责依据各部门和分厂识别的《能源因素识别排查表》,到现场核查分析,进行查漏补缺,最终确定公司的能源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填写《能源因素清单》。
4.2能源因素的评价
4.2.1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的方法
4.2.1.1公司对能源因素进行评价时, 先采用是非判定法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即: 以下四方面如有一点判“是”即为优先控制能源因素
a)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不符合即为是)。
已违反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要求的能源因素;或虽不违法, 但当地政府高度关注或强制监测的能源因素都应确定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b)能源消耗数量多少(重点用能设备即为是)。
c)有无节能改进的机会,技术、经济方面是否可行(两方面均可行即为是)。
技术方面主要考虑能源利用影响的规模、严重性和持续性、能源因素控制的难易程度等改进技术的可行性。
经济方面主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经济状况、节能经济效益、投资及投资回收期等。
d)有无潜在的事故(有即为是)。
4.2.1.2假如用(4.2.1.1)的方法难于确定时,也可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最终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a)帕累托分析法:80%的能源是由20%的设备设施所消耗掉,的即“20/80规则”。
b)比率分析方法:采用各工序能耗费用的比率分析方法和能源费用在成本中所占比率分析方法。
c)多因子评价:适当量化影响因素为多因子评价,然后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4.2.2生产经营管理部组织各相关部门和分厂,根据4.2.1条款对能源因素进行讨论评价,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并填写《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清单》报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发至各部门,各部门应对照《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清单》及时对本部门的《能源因素识别评价表》进行调整和补充,并标出与本部门有关的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4.3 能源因素的控制
4.3.1各部门/分厂应针对识别出的能源因素明确控制办法并实施,其内容包括:
a)操作规范(必要时含过程控制参数)。
b)各岗位的协调、调度方式。
c)设备检查维护要求,运行和维护记录。
d)统计分析。
4.3.2优先控制能源因素控制
a)公司在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时,应对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加以考虑。
b)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应作为公司制定能源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依据。c)各部门应针对评出的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明确控制办法并实施,控制办法除包括4.3.1内容外,还应包括以下方面的控制:
1)过程控制参数。
2)运行和维护记录。
3)考核方法和频次。
4)评价的方式、方法和频次。
5)必要时,生产经营管理部组织各相关部门针对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编制能源管理方案。
4.4能源因素更新
4.4.1能源因素的识别、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的评价是动态的,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各部门/分厂应适时修订、调整和更新能源因素:
a)新、改、扩建项目。
b)工艺流程的改变、新产品、新工艺、能源或原材料替代、新增设施和设备、设备的使用年限等。
c)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变化。
d)紧急情况及事故发生。
e)总经理及能源管理负责人要求。
4.4.2生产经营管理部负责按每年的内审和管理评审的结果,并依据公司新一年的发展规划,组织更新能源因素,并确定更新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4.5记录的保管
能源因素识别和评价过程中的相关记录由生产经营管理部统一保管,各部门/分厂须持有本部门的《能源因素清单》和公司《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清单》。5相关文件
《记录控制程序》
《基准和标杆管理程序》
《目标指标和方案管理程序》
《能源利用管理程序》
6相关记录
《能源因素识别排查表》
《能源因素清单》
《能源因素识别评价表》
《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清单》
第三篇:关于环境因素识别和法律法规评价的通知[范文模版]
关于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和法律法规评价的通知 各部门:
依据《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识别及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现组织开展2013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工作。请各部门成立评价小组,小组由部门负责人、环境管理人员等组成,对本部门2013《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环境类)中所列法律法规进行合规性评价,形成《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记录》(见附件)。评价记录中“执行情况/管理现状”一栏要做具体描述,“评价结论”一栏填写“符合”、“基本符合”或“不符合”,对评价不符合的要制定措施进行整改。《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记录》由评价小组成员签字后各部门留存。电子版于2014年3月31日前发至技术装备处李洪军邮箱。
2014环境因素识别工作已结束,形成了全厂《环境因素清单及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及控制措施表》(见附件),请各部门依据以上两个清单编辑形成本部门的《环境因素清单及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及控制措施表》,由本部门负责人签字后留存。该项工作3月24日前完成。
如有不明事宜,请及时沟通。电话:3239544.技术装备处2014.03.21
第四篇:关于进行2014年环境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的通知
关于进行2014环境因素识别和风险评
价的通知
公司所属各单位:
按照 “化工分公司2014‘三标一体’工作计划”的要求,公司决定进行2014环境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环境因素和风险评价的方法及表格样式在以前的基础上不做改变。各单位完成后于2014年3月12日前上交至安环部。
云南云维集团有限公司化工分公司安全环保部
2014年2月12日
第五篇: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确定、更新,对其实施动态管理、有效控制。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职能部门及所有的建筑施工活动、过程、服务和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更新和管理。
3职责
3.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是本程序的主管部门。
3.2项目管理部负责对施工活动、材料堆放、危险品存放及使用、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及风险控制过程实施监督检查。
3.3各职能部门、项目部分别负责所属范围内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的策划与实施。
4工作程序
4.1危险源辨识
4.1.1辨识方法:危险源主要通过现场观察、调查表、安全检查表、专家判断法等方法辨识。
4.1.2危险源范围
辨识危险源时,要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三种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
辨识范围应考虑以下主要方面:
a)建筑施工过程、服务和作业环境中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冬、雨季施工、临时性的运行、临时性抢修活动、夜间施工和外界提供的设施等)。
b)所有进入施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包括内部员工与外部分包商和访问者等的活动)。
c)作业场所内的设施设备、材料堆放存在的危险源(包括组织内部的设施或由外部提供的设施)。
d)工程施工过程、工作场地特点、工作环境情况等存在的危险源。
e)有毒有害原材料、易燃易爆物品储存与使用可能对员工和相关方造成的危害。
f)违章作业、违章指挥、作业人员的身体条件与自身素质(技术素质、作业熟练程度、安全素质)与所从事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带来的隐患。
g)安全措施不完善给作业人员或机械设备带来危害。
4.1.3辨识步骤
4.1.3.1公司各职能部门及项目部根据职责和业务范围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本单位危险源进行辨识,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调查表》,经部门领导或项目部负责人审核后,报安全生产监督处。
4.1.3.2安全生产监督处根据各单位辨识的危险源,进行审核、登记、汇总,建立公司《危险源辨识清单》,并及时下发到职能部门、项目部。
4.1.3.3各职能部门、项目部依据公司《危险源辨识清单》,结合本单位实际,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并建立本单位危险源清单。
4.1.3.4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对各职能部门、项目部的危险源辨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4.2危险源风险评价
4.2.1评价方法
采用直接判断法、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价。
4.2.1.1定量评价是指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D=L·E·C),通过对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危险的大小,分析危害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确定风险的程度。
D=L·E·C
L——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
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
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D——
风险性分值
取值如下:
L值表
E值表
暴露于危险的频繁程度
频数值
非常罕见地暴露
0.5
每年几次暴露
每月一次暴露
每周一次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连续暴露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概率值
实际不可能
0.1
极不可能
0.2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5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可能,但不经常
相当可能
完全可能预料
C值表
D值表
风险性分值
危险程度
风险等级
风险分类
>320
极具危险,不可能继续作业
重大危险因素
160~320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一般危险因素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概率值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重大、致残
严重、重伤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灾难、2~9人死亡
大灾难、10人以上死亡
当总分D>160分时,为重大危险因素;D≤160时,为一般危险因素。
4.2.1.2定性评价采用直接判断法。当出现以下情况直接判定为重大危险因素:
a)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
b)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
c)曾发生过事故,且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4.2.2评价步骤
4.2.2.1各职能部门、项目部组织有关人员对本部门、项目部辨识的危险源进行初始风险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
4.2.3.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建立重大危险因素清单。经主管领导批准,下发至各职能部门、项目部。
4.2.3.3各职能部门、项目部根据公司重大危险因素清单结合实际,建立本单位《重大危险因素及其控制计划清单》。
4.3风险控制的策划和实施
4.3.1各职能部门、项目部对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策划,选择适合的控制策略。
4.3.2对一般危险源,可根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程序文件或已形成的管理制度,通过培训教育、日常的运行检查实施控制。
4.3.3对重大危险源,可采用下列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控制。
a)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
b)制定应急预案
c)制定运行程序
d)制定管理措施
4.3.4各职能部门、项目部依据危险源控制的策划结果、《重大危险因素清单》对本单位的危险源实施有效控制。
4.3.5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检查监督各职能部门、项目部对危险源的控制情况。
4.4危险因素的更新
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各职能部门、项目部应按上述步骤,重新进行危险源的辨识、评价与控制:
a)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运用;
b)法律法规发生变化;
c)生产活动发生重大变化;
d)方针、目标发生重大调整;
e)与职业安全健康有关的其他情况发生变化。
5记录
5.1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调查表
5.2危险源辨识清单
5.3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一览表
5.4重大危险因素及其控制计划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