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期末资料(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6:3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心理学期末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心理学期末资料》。

第一篇:环境心理学期末资料

环境心理学资料整理

第二章 环境知觉理论

1、格式塔知觉理论

基本观点:知觉的整体性、同型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具有同样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相对应的关系)、场作用力。

a考夫卡(心理场与物理场);b动的形态比静的更易成为图形

2、生态知觉理论

吉布森的生态知觉理论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例如:寻求生活资源及配偶、预防死亡等。

A基本观点:1)环境的提供 生态知觉理论认为,知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环境知觉是环境刺激生态特性的直接产物。

2)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感知觉是机体在环境中进化适应的结果。视觉悬崖实验

B 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愉悦、恐惧、艺术欣赏、信息控制

C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 公共场所张贴“眼睛”标志,眼睛标志具有警示作用;“园艺”疗法

第三章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一、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应。唤醒是由于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唤醒理论用于解释温度,拥挤和噪音对行为的影响是否有效。

唤醒理论的内容/观点:

1、唤醒的改变是与环境相联系的,人们情绪的变化引起了唤醒水平的改变,而情绪的变化必然是受到了环境影响的结果。

2、愉快或不愉快的情境都能使唤醒水平增加。

3、唤醒的改变使人们去寻求内部和外部的,并比较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差异。

4、人们倾向于对中等的唤醒水平给予正性评价。

二、环境负荷理论:又称为刺激负荷或刺激过载理论。该理论主要关心环境刺激出现时注意的分配和加工过程。环境负荷理论认为:

1、个体对获得的感觉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

2、当环境提供的量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时,就出现超负荷现象。

3、当环境刺激出现时,个体要进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4、环境负荷理论认为,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一段时间,就出现超负荷现象。

所以,按环境负荷理论的观点,刺激过载导致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到行为。

三、环境适应水平理论:适应水平理论:奥尔特曼(1975)提出,人们可以通过某些机能来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沃尔维尔认为适应水平理论,可以用于解释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包括温度,噪音等。适应水平理论认为,环境提供的刺激有一个最佳水平,然而,由于每个人过去的经验不同,所以要求的最佳水平也不一样。最佳刺激水平的改变称为适应,它指的是,当环境改变时,个体对环境反应的改变。

适应水平理论至少适合于解释三种环境刺激条件下的环境行为关系:环境中的感觉刺激输入,社会刺激输入,环境的改变运动,这三种刺激可以在三个维度水平上发生变化:

1、强度:环境提供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心理不适。如噪音太多让人易怒,一点声音没有,也会不舒服。

2、刺激的多样性:适应水平理论认为多样性在中等水平是最好的。

3、刺激的模式:或说是环境提供的组织结构和不确定对知觉的限制。

四、行为局限理论 行为局限理论认为,环境对行为的限制包含三个基本的步骤:觉察到对环境控制的丢失、阻抗,以及习得的无助感。

a“局限”:指环境中的一些限制或者说干扰了我们希望去做的。环境提供的超出了个体控制能力的范围,从而对认知活动产生了干扰。

b心理阻抗:当人们觉察到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丢失,首先会引起负性情绪体验,这时,个体就希望重新获取对环境的控制力,这称为心理阻抗。当个体感到行为受限制时,心理阻抗可以消除环境对行为的限制。

c习得无助感:行为局限理论还认为,当控制环境能力的恢复失败时,可能会导致习得无助感。也就是说,当多次努力重新获得控制环境的尝试失败后,人们会认为对于环境是无能为力的,于是放弃了努力,并且“学习”认识到对环境的限制是无力改变的。

第四章 认知地图

1、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托尔曼 认知地图“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个体对空间环境知识的表征”。

2、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

城市认知地图有五个组成要素:路径(旅行的通道)、标志(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照物)、节点(观察者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区域(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的空间范围)、边界(不同区域的分界线)。

3、影响空间定向的因素1空间定向能力的个体差异2环境空间 复杂性、可识别性、直路指示牌、一致性(标准化)

第五章 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性

一、个人空间

1概念:个人空间是指闯入者不允许进入的环绕人体周围的看不见的一个区域。

2个人空间的作用:A自我保护的功能(控制攻击性;降低压力)B对环境刺激的调节控制(与“摩登”女郎的距离;适应水平理论;控制理论;调节环境刺激量,维持最佳刺激水平)

3侵犯个人空间的效应(应激水平升高,伴随一系列行为姿态,面部表情的变化以及一系列生理变化)

4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情绪因素;个人因素:人格、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等;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人际关系的吸引力和社会地位)

5人际距离

1)亲密距离(0-45cm):近段(0-15cm)适合抚爱和安慰,恋人关系,非言语交流距离。远段(15-45cm):亲切的耳语。在公共场合,人们用避免谈话、避免微笑和注视来取得平衡。

2)个人距离(45-120cm):近段(45-75cm)非亲密者(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时,会有较强烈反应。远段(75-120cm)适用于亲属、师生、密友握手言欢、促膝谈心或日常熟人之间的交谈。

3)社交距离(120-360cm):近段(120-210cm)工作,上下级;远段(210-360cm)正式会谈

4)公共距离(360-750cm):这是演员或政治家与公众正规接触所用的距离。

6个人空间的测量:模拟法、实验室止步距离法、现场研究(自然研究)

7座位选择与布置:距离与座位选择;交往类型与座位选择及布置;社会向心/离心环境座位选择及布置;边界效应/依靠性与座位选择及布置。

二、领域性

1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2领域的类型:阿尔托曼将领域分为三类:首属领域、次要领域、公共领域

a首属领域:使用者使用时间最多、控制感最强的场所,如卧室、住宅等

b次要领域:不如首属领域那么重要,不归使用者专门占有,使用者对其控制也没有那么强,属半公共性质,包括夜总会、邻里酒吧、自助餐厅或休息室的就坐区。

c公共领域:可供任何人暂时和短期使用的场所,包括电话亭、网球场、海滨、图书馆、公园等。

3领域的功能:组织功能、领域性与控制感、领域性与安全防卫(形成易于被感知有助于防卫的领域、自然的监视)4领域性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a性别(男人的个人空间需求大);b个性特点(内向的人个人空间需求大)社会文化因素

5环境设计中应用

1)增进领域感 a领域标志物 b领域感与邻里交往水平

2)可防卫空间a邻里交往b视觉接触(照明水平)c空间开放度(可穿越与否)

三、私密性

1概念 私密性: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私密性并非仅仅指离群索居,而是指对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选择与控制。私密性可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方面:退缩和信息控制。退缩包括个人独处、与其他人亲密相处、或隔绝来自环境的视觉和听觉干扰。信息控制包括匿名、保留、不愿多交往。

2私密性的作用

a社会交流的保障b控制:习得性无助、私密性与控制感c自我认同感:如果个人感到能有效调节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就会增强应付环境的自信心和能力。如果不能控制与他人的交往,就会丧失信心和能力。e情感的宣泄 3私密性的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 A性别(女性自觉私密性较高;女性个人空间要求小;女性有更有效的私密性调节机制;女性是“社

会-情感专家”;女性口头表达能力强)B个体 自尊心低的人,私密性要求更高

2)情境因素 驱力减弱理论;适应水平理论

3)文化因素 中西方对待隐私问题的差异;住宅焦虑阈(陌生人对住宅的接近程度)

第六章 拥挤与环境设计

1密度 一种客观的实际状态,可以用各种方式度量

密度课分为:社会密度、空间密度;实际密度、可知觉密度;内部密度、外部密度

2影响拥挤感的因素:高密度、个人差异、情境条件、社会条件

a个人差异 1)性别差异 对于空间高密度男性比女性更加敏感 2)人格特征:内在人格者(认为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比外在人格者(认为事件由外力所控制)对拥挤表现出更强的耐受性3)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大小与拥挤感有密切关系。4)适应水平:具有高密度生活经历的人体验到拥挤的可能性较小。监狱犯人关押时间越长,对拥挤的耐受力就越低。

b 情境条件 1)环境性质 高密度所引起的干扰,首属环境中比次级环境中更具破坏性;工作时比娱乐时更容易体验到拥挤感;在有组织的情境中比无序的情境中体验到的拥挤感轻2)人际关系 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比和不喜欢的人在一起体验到的拥挤感要轻;和熟人在一起比和陌生人在一起体验到的拥挤感轻 3)暴露时间长短 4)环境应激物 噪音、臭气、温度等同时作用会加剧拥挤感减少拥挤感的措施 空间感的扩大、分隔-减少与其他人接触、唤起和注意中心

第七章 环境物理属性

1噪声:一种紊乱、随机的声波振荡

2噪声分类:1)基于时间特性的分类:稳态噪声;非稳态噪声(起伏噪声、间歇噪声、脉冲噪声)2)基于频率特性的分类:1)频率高低;频段宽窄(宽带噪声、窄带噪声)3)基于强度特性分类

3噪声参数

1)客观物理参数声压、声强、声功率 2)主观心理参数 声级或等效声级

响度级每增加10方,正常人耳感觉上增加一倍人对4000HZ的声音最敏感噪度(N)感觉噪声级(LPN)4噪声的生理效应:暂时性听阈偏移;永久性听阈偏移;爆震性耳聋

5噪声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取决于响度、可预见性、控制感、个人的适应水平和任务的性质。

根据叶克斯-多德逊定律和唤醒理论,噪声所引起的适当水平的唤醒可以提高任务绩效,而过高水平的唤醒则会妨碍任务绩效。

6简述噪音与操作关系:1。噪音呈现期的影响:(1)在噪音环境中,人的操作行为会受到影响,出错率增加。(2)影响程度如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噪音的变量、任务的类型、个体的忍受性和人格特点等。2。噪音过后产生的影响:(1)噪音过后产生的影响要大于噪音呈现时的影响。(2)很多研究都证明,噪音过后的影响如何,主要取决于对噪音的知觉控制。当个体有能力控制时,噪音对操作行为的影响就会比较小。3。噪音可能对儿童的认知有损伤。4。噪音影响的发生。(1)噪音之所以会影响任务操作,是因为噪音对言语产生了内在的”掩盖”作用,使个体很难”听到自己在想什么”。(2)噪音可能会削弱个体对信息的提取和做出反应。(3)噪音使注意范围缩小的观点:注意范围缩小的表现,包括回忆与任务无关或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存取信息的能力都减弱了。

第八章 概述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

第二篇:环境心理学】

心理行为与人居环境浅析

摘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迅猛提升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人民的居住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后,开始追求更为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而我国的很多环境设计并没有真正从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出发,人居环境的设计建设出现了种种问题。

本文通过对普通心理学、环境认知和环境行为等理论的研究,分析了城市居住区居民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城市居住区居民行为心理的设计策略,包括满足居民安全感、舒适感、私密性、领域性设计策略。从这些方面展开论述环境对人类心理产生的具体影响,从而更意识到居住环境的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环境,是以人为中心的环境。

关键词:心理行为 人居环境 环境设计

绪论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将心理学引入环境中,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一方面研究对人的心理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环境提出的要求,进而根据任的心理需求,改善和提高人们所处环境的质量。

一、心理 行为 人居环境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而居住心理则是研究对住宅空间及其周围环境的满意感、安全感、亲切感、归属感、私密性等心理感受。

人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或者是指用于表明人们思想、品质、心理等内容的各种外在活动。

居住环境是一种既定的物质空间,它是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生理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有机构成,并与共同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相互作用。

居住的环境

住是人类生活的四大要素之一,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住宅及其周围的居住环境中度过。住宅、小区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室内外环境布局对居住者心理及作为往往产生刺激和影响,人居环境首先要使居住者生活方便、安全,感觉舒适而具有美好的情趣。

满足居民安全性的设计方法

创造积极的空间

有活力、吸引人的空间利于居民开展各种丰富的户外活动,环境充满生气,这也是加强居住区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果居民对空间的反应是积极的,那么他们对空间的利用率是高的,他们也会有更多的占有和控制感。而创造积极空间的方法一是赋予空间鲜明的功能定义,另外,就是利用视线或交通的通透性形成中性空间,加强空间的流动性,将分散的空间连贯成片。

满足居民舒适性的设计方法

居住区中,能够对居民需要提供的物质支持越多,人的舒适感也就越强,所以,户外空间中足够数量的座椅、垃圾桶、照明设施等对于满足居民的舒适感十分重要,让这些设施的性能也会影响到舒适性。比如提供舒适的座位有利于居民交流活动的开展,木质座椅的自然质感和

满足居民领域性的设计方法

居住环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环境,它的领域性要求强烈,层次多样。人的各种活动都要求相适应的领域范围。领域的建立首先依赖于领域界限,良好的小区应该为其居民划分明确的空间,从向每个居民开放的公共空间,如社区中心和小区内的主干道,到仅有部分居民共享的半私密空间。一个清晰地领域界限有助于形成完整的领域感。

而心理性边界是指由于居民经常性的活动形成对某一场所的占领,它是一种无形的边界。心理边界主要受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影响,但心理边界为了更好的发挥领域性作用,需要得到物质边界的支持。

满足居民私密性的设计方法

私密性即个人(或家庭)在某些情况下要求所处环境具有隔绝外界干扰的作用。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心理范围和领域,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扰,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环境。在目前人们对居住小区的物质和精神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人居环境的私密性体现在具体的居住者行为中有生活性行为、社会性行为、家务性行为和文化性行为。故在居住设计中应设为每个居住者提供不受干扰和侵犯的个人空间。人居环境的私密性可以归结为居住者的某种自由度,他可以从视觉上或者听觉上象征性实质性的开放或者关闭外界对居住者的影响。

人们居住的环境中要保障个人与家庭的私密性即排除噪音和外界视线干扰。在设计过程中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私密空间。

私密性环境空间是室外景观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相对于开放性环境空间而言的一种空间涉及手法,它是一种过渡空间,介于室内空间和开放性环境空间之间,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私密性环境空间的功能等同于中国传统的民居的庭院,是人们在室外空间中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私密性是相对于人的心理感觉而言,不存在绝对的标准。覆盖空间、封闭空间和垂直空间都带有一定的私密性,给人感觉较为安静、休闲感强。居住区除了大尺度的公共活动空间外,营造亲切、自然、尺度适宜的私密性景观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创造人居环境的私密性是现在生活方式的一项要求,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设计中提供一些隐蔽的围合空间是必要的。

将有形的物体围合与心理感觉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营造出舒适的、具有归属感的私密性空间。在现代居住环境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墙这种边界实体来界定出私密性质的景观空间,便能围合出一块舒适的私密性景观空间。也可以运用植物,比如在地面上以不同高度和各类的地被植物、矮灌木来暗示空间边界;垂直面上可通过树干、叶丛的疏密和分枝的高度来影响空间的闭合感。结语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就像是人们情绪与情感的调节器,充满设计感和乐趣感的室内外环境相互作用,潜移默化的对人起到了暗示的心理作用,使人在环境的熏陶下被塑造。所以,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核心是人,从整体居

住区的规划,到每个细部尺寸的设计,都要体现出对人的需求的关怀。居住区的空间环境不光是向人展示的,它是一个供人分享、交流、观赏的场所,这样才能设计出更符合人的精神与物质需求的建筑。

参考文献

1.

第三篇:环境心理学专题

绪言1、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在北美宣告成立,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答案:A

A 环境设计研究协会 B环境与行为 C环境研究国际协会 D环境研究协会

2、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是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城市规划师林奇等。

3、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案:1.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2.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3.具有浓厚的多学科性质;4.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4、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案: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第一章 感觉、知觉与认知

1、()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答案:B

A触觉 B感觉 C知觉 D认知

2、()指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答案:C

A感觉B知觉C认知D幻觉

3、()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它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活动也关。答案:D

A听觉 B嗅觉 C触觉 D动觉

4、联觉指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的想象。

5、什么是知觉

答案: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个属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

1、下列四个人中,()不属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答案:C A惠太海默 B考夫卡 C林奇 D苛勒

2、吉布森是()理论的代表及创始人。答案:B

A格式塔知觉理论B生态知觉理论C环境知觉理论D概率知觉理论

3、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答案:D

A格式塔知觉理论B生态知觉理论C环境知觉理论D概率知觉理论

4、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兴起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惠太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5、概率知觉理论对环境开发者、设计者和管理者的意义。

答案:1.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地运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2.承认了自己的认识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自己能比较主动和客观地去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三章 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

1、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答案:A

A认知地图 B评价地图 C格式塔心理学 D公共意象

2、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称之为()。答案:B

A评价成图 B认知成图 C评价地图 D认知行为

3、林奇的城市认知地图由哪几个要素组成?

答案:路径;标志;节点;区域;边界

第四章 环境一行为关系的理论

1、()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答案:A A情绪 B激动 C 唤醒行为 D兴奋

2、()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是相互关联并同时发生的。答案:C

A警戒 B激动 C应激 D衰竭

3、梅拉比安提出,可以用向个人传递的信息量对环境加以描述,他把这一概念称为()。答案:D

A适应水平B行为约束 C环境刺激 D环境的负荷

4、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城市的旧仓库经装修改成艺术家工作室,这一现象可以用()理论加以解释。答案:C

A唤醒理论B环境负荷理论C行为场景理论D行为约束理论

5、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

答案:首先,应激具有唤醒作用,恰当的唤醒水平可以维持较高的任务绩效;其次,应激是一种全心身的唤醒与激活—它不仅唤醒和吸引人的注意去应付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激发了机体组织的活力和免疫系统的战斗力。

第五章 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1、测量声音响度级的仪器为声级计,读数称为声级,单位是()。答案:A A分贝 B阈值 C流明D赫兹

2、信息超载、行为约束、过多的人争夺过少的资源是产生()的根本原因。答案:B

A争论 B拥挤感 C烦躁 D空虚感

3、根据国家环保局的统一规定,我国空气质量按API值划分为()级。答案:C A三级 B四级 C五级 D六级

4、减少拥挤感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空间分隔;缓解交通拥挤

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1、研究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的领域称为()。答案:A

A空间行为 B人人空间 C私密性 D领域性

2、私密性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方面,即()和信息控制。答案:B A前进 B退缩 C懦弱 D勇敢

3、()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答案:C

A私密性 B个人空间 C领域性 D群体性

4、人类学家霍尔概括了哪四种人际距离。

答案: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共距离

第七章 城市环境的认知

1、林奇认为,城市意象有五种要素组成,其中包含三方面内容,()不属于其中所包含内容。答案:D

A同一性 B结构 C意义 D方法

2、()就是研究人们怎样在头脑中凭记忆判断距离的长短,也有人称为“主观距离”。答案:A

A认知距离 B空间定向 C城市意象 D环境体验

3、林奇认为的城市意象由五种要素组成,其中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是哪三种 答案:1.同一性——组成要素从背景中突显出来的清晰程度;2.结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3.意义——这些组成要素对于观察者的含义。

第八章城市环境的体验

1、环境体验与()的区别在于,环境体验是刺激在场或紧接刺激之后发生的,而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可能引发审美等情感反应。答案:B

A认知距离 B环境认识 C空间定向 D城市意象

2、城市设计的指导原则以及设计外观评估必须重视()和相应的法律基础。答案:D

A领导决策 B设计师的思想 C发展趋势 D大众参与

3、环境体验与环境认知有什么区别。

答案:区别在于:环境体验是刺激在场或紧接刺激之后发生的,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可能引发审美等情感反应。认识对环境体验有影响,但体验程度主要取决于实际刺激的性质、反应者的特点和实际情境。

第九章 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1、分析外部空间中的活动通常采用五W法,即观察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为了什么目的、在从事什么活动。答案:A

A什么人 B什么情况 C什么天气 D什么环境

2、当人们清楚知道目的地的位置时,或是有目的的移动时,总会选择最短路程达到,这种人类行为习性称为()。答案:B

A.识途性 B.抄近路 C.左侧通行 D.聚集效应

3、处于需要,人们会在外部空间形成私密性半私密性半公共性公共性的活动层次和相应的空间层次,这类层次具有以下特点:自发性、()、相关性。答案:B

A习惯性 B不定性 C盲目性 D疏忽性

4、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通常采用什么方法。

答案:五W法(when-who-where-why-what),即观察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地方、为了什么目的、在从事什么活动。

第十章 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1、社会学家把城市居民乐于助人方面的表现称为()。答案:D

A无私奉献行为 B亲和行为 C慷慨解囊行为 D亲社会行为

2、改善城市物质环境的主要对策之一,是实施()。答案:A

A城市更新 B旧城改造 C大拆迁 D基础建设

3、什么是“边际性”。

答案:是指现实中同时从属于不同社会集团的人,他们可能不得不遵守属于不同集团的、相互矛盾的行为规范,从而造成社会适应方面的困难和心理冲突。第十一章 建筑学中的一般应用

1、直接支持使用活动和使用者工作绩效的建筑因素通常称为()。答案:B

A建筑的协调因素 B建筑的功能因素 C建筑的形制因素 D建筑的社会性

2、按照环境心理学家提出的新设计模型,在初步设计阶段就应收集与环境、行为及其交互作用有关的多学科研究信息,这些信息从属于哪三个维度? 答案:不同尺度的场所和场景;使用者群体;环境-行为现象

第十二章 特定建筑环境与行为

1、()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某种具有固定倾向的、并受到主观歪曲的知觉。答案:C

A幻觉 B感觉 C错觉 D联觉

2在建筑易识别性的研究中,对易识别性影响较大的建筑环境因素有哪几点。答案:建筑平面的形状;建筑内外熟悉的标志或提示的可见性;建筑不同区域间、有助于定向和回想的区别程度;提供识别或方向信息的符号和编号。

第四篇:环境心理学

幼 儿 对 色 彩 和造型的心里 感 受

10级建筑学一班

姓名:王云

学号:20100910120

一、幼儿对色彩的心理感受

色彩:物体表面所呈现的颜色。每一个物品都有它本身的颜色,正是因为色彩我们的世界才会五颜六色。那么在孩子的眼中色彩是什么,色彩又对幼儿有哪些影响呢?接下来我讲一下我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我说一下人类的认知系统的特点:

•一般来说,面积小的部分比面积大的部分更容易被人当作图案来识别;

•从上下关系来看,上面的部分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与位于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上的相比,倾斜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相比宽度不规则的,有一定宽度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此外,有规律的、重复出现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与左右不对称的相比,对称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相比冷色,暖色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具体而言,红色的最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接下来是橙色和黄色。此外,亮色比暗色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此外,人类的认知系统还有以下五个特性:

1.人类有优先左视野的倾向。当左视野与右视野接收到的信息不同时,人容易受到左视野信息的影响。

2.在识别图案与背景时,我们的认知系统也存在一定的倾向,比如“面积小的部分比面积大的部分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3.人类对颜色、文字等的认知速度是不同的。当这些信息一起出现时,会相互造成干扰。

4.人类的视觉具有恒定性的特性。即使环境的变化会使我们感知到的颜色、大小等发生变化,但在我们印象中,物体的各种特征始终保持不变。

5.即使文字、图案等处于不完整的状态,只要有前后文,我们也可以根据脉络理解其含义。

其次我说一下幼儿的视觉特点:

1、婴儿属于色型人,婴儿大多具有较强的色型倾向,与形状相比,他们首先会对颜色作出反应。出生后的一到三个月里,婴儿对颜色和形状组合的判断力,也迅速提高。其实,人类在胎儿时期就能感受到“光亮”了。出生后,其认知功能的发展按照“颜色”、“大小/长短”、“平面形状”、“立体形状”的顺序进行。

2、以前人们认为色彩感是与生俱来的,但现在普遍认为人的色彩感主要是通过婴幼儿时期的视觉体验获得的。因此,在婴幼儿时期给孩子看尽量多的颜色,对其色彩感的培养有很的帮助。

最能吸引婴儿目光的颜色依序是:红色>黄色>白色。如果是印刷品或者靶子之类带有图案的,婴儿会更感兴趣。由此可见,婴儿喜欢彩色大过无色,喜欢图案多过空白。

然后我说一下不同年龄幼儿对色彩的感受与表现的特点:

小班:

幼儿说自己喜欢的颜色和爱使用的颜色不一样,认知颜色依赖于直观、具体的事物;选用色彩的创作较随意、单调,常会根据颜色来判断事物;个别幼儿能用色彩表达自己的心情。中班:

幼儿喜欢和认为漂亮的颜色比较丰富,有一定的审美意识;能理解颜色的冷暖和深浅对比,能用色彩表现较特别的味觉、触觉、温度觉的感受;选用颜色从无意识的多样化到有意识的联想发展,能表现出他们当时的心境和情绪;使用色彩的创作比小班幼儿要丰富。

大班:

幼儿喜欢的和认为漂亮的颜色比较一致,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氛围,喜欢尝试使用多彩的颜色,有选用色彩表现自己的构思和美感的意识;喜欢色彩的联想活动,使用色彩创作向重内容或重色彩的丰富分化。

那么不同的颜色又代表什么呢?

心理学家们很早就发现了颜色对人心理活动的调节作用。一般说来,红色容易使人兴奋,蓝色容易使人安静,绿色容易使人具有活力。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阿尔修勒博士,曾进行过为期一年的儿童色彩调查研究。他的研究发现,对于孩子们来说,色彩有其固定的意义。一般说来,酷爱黄色的孩子依赖性较强,宁愿一辈子扮演小孩子角色;爱好蓝色的孩子则具有老大或自私的倾向;红色意味着性格较为刚烈,调皮而感情丰富;粉色除了象征着充满爱心以外,也意味着具有高度的审美观,优雅,温柔,体贴;紫色是爽朗的代名词,个性上较为随和,没有什么心机,具有宽容的胸怀以及极强的好奇心和上进心;喜欢橙色的孩子个性较为活泼外向,人缘很好,但有点自我中心,不懂得体谅别人,有点粗枝大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的孩子酷爱紫、黑、墨蓝等颜色时,就要探究其心理背景了。

一、色彩对幼儿的心理影响

这是一个色彩的世界,世界中的色彩处处影响幼儿的心理、甚至生理的发展„„在各种视觉要素中,色彩属于敏感的,最富表情的要素,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波长长的红光和橙、黄色光等给人以暖和感;而波长短的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等给人以寒冷的感觉。暖色和冷色的对比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红色、黄色等的搭配给人热烈、向前、温暖的感觉,而蓝色、绿色等的搭配给人冷漠、向后、寒冷的感觉。人类具有偏爱色彩的倾向,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喜欢在他们的周围环境中饰以色彩。同样对幼儿来说他们对色彩的敏感程度更强,特别是那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起促进作用的色彩及色彩组合。比如说暖色、给人产生依赖感觉的色彩等都是幼儿所喜爱的,适当的运用这些色彩能给幼儿产生一种温暖、和谐、亲切的心理感受。

造型生动有趣的、色彩明快鲜艳的建筑是孩子所喜爱的。教室是孩子接受知识的地方,所以教室在色彩设计方面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黑板与浅色墙形成强烈对比,会增加孩子的视觉疲劳。目前,有很多国外教室选用淡墨绿色,后面的墙涂成暗绿色,其他墙刷成浅绿色,效果很好。一般来说,教室室内的各表面宜采用高明度,低彩度、反射系数低的色彩,这样有利于提高室内的亮度,降低幼儿的视觉疲劳。

色彩表现的气氛与基调色有很大关系。基调色反映出了色彩表达的基本倾向。基调色的选择可以是单色的,突出表现某种色彩的表现力,如红色让人感觉热烈奔放、蓝色让人感觉宁静纯洁等等。一般来说儿童喜欢黄色和红色等给人感觉温暖的颜色。也可以用不同色彩的对比和配合以表现在各种色彩相互衬托情况下多姿多彩的效果。色彩诱人的魅力是在相互比较和衬托之中显现的。尤其是对比色的应用,可以使色彩生动鲜明。幼儿园的色彩应用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可以通过色相、明度和纯度的对比来达到色彩鲜明、清晰、爽朗的效果。今天,建筑师们找到了更多的装点幼儿园建筑的办法。色彩可以像化妆美容一样为建筑增光添彩,也可以像产品包装一样使建筑形象翻新。色彩对建筑的美化不是无条件的,色彩使用不当效果会适得其反。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幼儿园的色彩换成纯度较低的灰色调的话,那么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压抑的感觉,可能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由于色彩对人产生的视觉作用关系到人的现实生活,甚至影响到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要处好与色彩的关系,与色彩为邻,与色彩为友,并主动的来支配色彩使其促进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氛围。

二、色彩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色彩具有强调作用。对特别的部位施加与其余部分不同的色彩,可以使该部分得到有力地强调。”[1]色彩的强调作用可以针对任何的建筑内容和建筑形式,一般用以强调重要的或美观的部位。如某一主要的功能部分或某一有表现力的部分、图案等等;反之则进行减弱。比如说在幼儿园的外围墙上那些画有的可爱的动物图案的色彩,它们和背景形成强烈的对比,主要画面表现突出,起到了强调作用,而背景则进行了减弱。

色彩具有调节作用,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中,重点色一般是小面积的。立面上的小型构件、图案或小块色彩与大面积墙面的任何色彩差异都可以使其从墙面的背景中分离出来,得到突出的表现。幼儿园建筑的形体造型由于受到实用、经济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往往难以实现人们的审美理想。色彩具有从多方面调节建筑造型效果的功能。用色彩对比的方法可以在平板单调的形体上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形状,使建筑造型丰富起来。在幼儿园建筑中,可以用色彩对比的方式对门窗洞的边框用色彩加以粉饰,能突出建筑内轮廓的作用,可以使幼儿园建筑面目清晰,给人以爽快,舒适的感觉。冷色波长较短,会产生视觉上的后退感和收缩感。由于心理作用与社会活动的参与,不同色彩会对人产生兴奋、愉快和压抑等不同感觉。正是由于不同的色彩有着各自的作用,人们利用色彩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幼儿园采用活泼的黄与象征生命的绿色搭配给人以向前的,活泼的,生命的感觉。在不同的地域、不同阶段、不同宗教文化等色彩具有不同的作用。运用适合幼儿发展的色彩对其有促进作用。幼儿对鲜艳的颜色比较喜好,针对幼儿好动而且需要关怀的特点,我们应该多运用红、黄等让人产生温暖感觉的颜色,多用暖色,但也不要过度的使用,因为过度的使用会让人产生腻烦的心理感觉,色彩具有潜在的导向作用。

三、幼儿园建筑中的色彩搭配

幼儿园建筑中的色彩和谐与绘画中的色彩和谐在原理上是一样的,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独特性,建筑形象、室内陈设造型、空间环境、墙饰、色彩及户外绿化、活动区域、设施景点等都要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趣味性,了解幼儿的心理和审美语言环境给幼儿展现自我的舞台;艺术性,设计中考虑他的合理性、安全性等;环保安全性,坚持功能第一,美观第二的原则;创造性,着重考虑幼儿 的参与因素。一般情况下,幼儿园的色彩比较明亮鲜艳,在建筑群中能脱颖而出,综合运用色彩构成,植物组合及结构与色彩的搭配等表现出色彩所特有的优势。幼儿园采用线状鲜艳的黄色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根据幼儿园建筑特点确定色彩造型的图式,有利于表现建筑性格。幼儿园用清新艳丽的点状色块、点状造型等作装饰,适合儿童纯真活泼的性格。点状色块与醒目的颜色搭配,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另外幼儿园室内门窗框等部件做了与背景墙不同的色彩搭配处理,运用和谐!在这方面也是幼儿园色彩中的一个典范。

幼儿园建筑的色彩组成主要包括屋顶墙面和局部构件、门窗、地面等几部分。幼儿园建筑配色主要是考虑各个组成部分的色彩关系。屋顶是建筑上部的边界,是观看者视线集中的地方。所以屋顶的色彩在幼儿园建筑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设计幼儿园屋顶色彩时,应注意屋顶与天空的色彩及屋顶与墙面的色彩关系,比如说屋顶采用暖色调时与天空颜色形成色彩对比,可以增加色彩的鲜明感。还应注意屋顶对墙面的衬托作用,使二者相映成趣,以有利于立面整体效果的表达。墙面在幼儿园建筑立面占有很大比重。所以墙面色很自然的成为幼儿园建筑的主色调。墙面色的选择应注意与周围环境的色彩衬托关系。幼儿园建筑采用某些明快的单纯色、容易获得儿童的喜爱,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大面积色块对色彩和谐的影响。在墙面上大面积采用高纯度色容易引起视觉疲劳。色彩种类过多,容易产生杂乱、花哨等不和谐感。只有合理搭配色彩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门窗的色彩包括玻璃的色彩和门窗框油漆两部分。玻璃由于具有反光和透明的特点,颜色是富有变化的。”[2]白天的时候,玻璃通常呈暗色调,墙面与玻璃窗自然形成明暗色的对比,墙面上门窗洞的分布构成建筑立面的基本图形。门窗框油漆色彩在建筑中虽然所占面积比例较小,但是色彩灵活性大,可以根据需要调成多种多样的颜色。由于门窗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当墙面与局部构件的色彩关系确定后,常利用对局部色彩的粉饰来达到对整个立面色彩效果的调节,以达到整体的统一。

地面是建筑下部的边界,在一般情况下地面的色彩不引人注目,它通常自然的与建筑物区分,这样做有利于幼儿园建筑色彩的表达。

色彩的搭配直接关系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色彩搭配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应该灵活处理色彩与幼儿的关系,重视色彩的搭配,使其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四、幼儿园建筑色彩的发展趋势

首先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可持续发展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这几个因素也是在不断发展、更新、进步的。在现代社会中大力提倡绿色设计,把大自然引入现代建筑空间中,创造清静、安宁的舒适环境。“自然环境中的主色调绿色植物和绿色图形被作为许多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寓有与绿色生态协调、回归自然的深刻内涵。”另外室内环境室外化,室外环境室内化。把绿色植物引入到室内,实现室内室外的沟通。校园环境设计要善于把握植物这个因素,对于围栏植物的高度和排列方式等都要考虑,这样才能满足建筑、植物、人的和谐相处。在这方面我觉得幼儿园的园内绿化不够充分,绿化面积需进一步扩大,适当运用点、线、面的形状和色彩等的搭配来进一步完善幼儿

园的教育基础设施。

在幼儿的学习娱乐空间中,不同时期变换不同的色彩,不断的给幼儿以新鲜感。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这样适合幼儿活泼好动的性格,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生活的情趣,激发幼儿脑力智力的发展。这同样也是幼儿园建筑色彩发展的一个趋势。

最后,幼儿园主要是二至六岁的幼儿,在进行设计时从幼儿的心理角度出发,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色彩设计方面做不同的调整。比如说对二至三岁儿童来说较多的运用鲜艳的色彩,多运用暖色,多运用能给人产生依赖感觉的色彩,这样有利于创造出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三至四岁儿童在建筑色彩设计方面相对二至三岁儿童应稍显淡色,但要有度。依次类推四至五岁、五至六岁的儿童在建筑设计用色上也要依次渐淡,这是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对幼儿心理活动的一个控制,同样也是幼儿与外界联系、走向社会所需要的。

总结

以上不难看出,色彩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服从整体建筑的构成关系,必须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统一。幼儿园色彩设计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改进的。其中也有国家和种族.宗教和信仰的不同,以及生活的地理位置、文化修养的差异等,但我们应该在差异中有共鸣,在差异中有进步,提高幼儿的学习娱乐环境质量。幼儿园的小学生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关注、关心他们的成长。不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还是周围的环境方面都应该关怀有佳,无微不至。做好幼儿园色彩的设计对儿童及家庭乃至社会是很重要的。对幼儿园建筑色彩的设计有利于幼儿自身素质和自身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在祖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为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四有新人而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而贡献力量。

二、幼儿园建筑的造型设计

幼儿园建筑造型是指构成幼儿园建筑的外部形态的美学形式,是被人直接感知的建筑环境的和建筑空间。

幼儿建筑的造型设计应反映公共建筑造型的共同规律及幼儿建筑自身所特有的环境特征及空间特征。它是通过各种造型相关的要素,如体量的组合、虚实的排列、色彩的处理、光影的变化及材料、质地效果等来创造幼儿建筑所特有的心理感觉与个性特征。

(1)幼儿建筑造型设计的原则

1)幼儿建筑造型应满足幼儿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的要求。

2)幼儿建筑的造型设计应反映“新、奇、趣、美”的幼教建筑个性风格,并应处理好建筑内涵与形态之间的关系。

3)幼儿建筑的造型设计应符合公共建筑形式美的法则,即遵守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视觉与视差等构图法则。

4)幼儿建筑的造型设计应与园、所所在居住小区或居住区的建筑风格统一、协调。

(2)幼儿建筑造型特征

1)体量不大,尺度小巧。

2)错落有致,虚实变幻。

3)布局活泼,造型生动。

4)新奇、童稚,直观、鲜明。

(3)托、幼建筑造型设计

1)主从式造型

·托、幼建筑主体是幼儿生活用房,服务用房、供应用房是其配体。托、幼建筑的平面布局已确定了这种关系,在建筑造型设计中应突出主体建筑鲜明的个性。而且儿童活动单元因其数量多且反映幼筑个性,常组合成富有韵律感的建筑群,形成托幼建筑的主体,起主导支配地位。音体活动室因其功能要求及体量较大,常独立设置,从而形式了儿童活动单元组群与音体活动室之间的主从关系。在建筑形体组合时应突出主体富有韵律感的形态,强调某一建筑符号的重复运用,强调形成整体组合群,并考虑活动单元群与其化体部之间的均衡。

·在造型设计时,应注意儿童活动单元这一群体的整体感,不应追求过多的变化,从而削弱其整体感。在具体处理时,应从建筑形体组合、色彩的明度、材料质感等方面加强对比,强调其主导地位。

2)“母题”式造型

母题造型即运用同一要素做主题,在建筑造型上反复运用,并以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使“母题”产生一定的相异性,以达到幼儿建筑的活泼、生动之感。

幼儿建筑的儿童活动单元因其形状、大小,色、质等相同或类同,而且数量多,应强调并重复使用某种要素如体形、屋面、门窗等构成“母题”强烈的韵律感。

“母题”有多种形式,幼儿建筑的形体一般运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如,正方形、矩形、六边形、圆形及圆弧与直线相结合的复合形作为建筑外形的基本要素;幼儿建筑母题的内容还包括了门、窗、屋面、墙面及某些装饰等均可作为幼儿建筑母题的基本要素。

“母题”的相异性即在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下产生基本要素的某些部分的不同(相异),如圆与圆弧,直线与圆弧等等,变化不宜太多、太大,否则会破坏“母题”感。

3)积木式造型

幼儿建筑的造型特色在于它与幼儿生理、心理的内在联系,积木这种游戏器具不仅被幼儿所认知,而且其形体简洁、明快,符合幼儿的特征,常被用作幼儿建筑重要的造型手法之一。积木式造型的基本要素是方、圆、三角形等几何形体。积木造型并不是简单地积木堆砌,而是要经过加工、提炼并在幼儿建筑的重点部位大胆使用。

积木式造型常采用模拟手法表达“童话”意境,如有的似城堡、钟楼,有的似林中营寨,有的似大自然中的动物等,形象生动活泼,静中求动,多姿多彩,颇有童稚之气和新奇之感。

4)文脉式造型

托、幼建筑常位于居住小区或居住区内,为使其与周围建筑造型协调、统一也常采用民族传统的文脉式造型。

细部处理

1、立面构图上要增加曲直对比,圆方对比,以及单一几何图形的重复序列。重复是幼儿认知的最有效途径。

2、再比如弧形,圆形的应用,例如阳台,外窗等甚至外墙都可以做成这种形状来强调幼儿园特征。另外幼儿园设计规范也要求幼儿常用到空间的阳角要做成弧形。

3、园门和围墙是幼儿园形象标志之一,是孩子们走进幼儿园前的第一印象,是幼儿园赢得幼儿喜爱的首要形象。因此,它们的造型设计应具有鲜明的儿童化、艺术化的特点,要重视儿童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特征在造型中的体现,把对比与调和、统一与变化、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融入其中,注重童心与童趣,运用比拟和联想的创意,充分展现幼儿园的特色风采。围墙的设计,要强调节奏的韵律和动态变化,墙身应有起伏变化,墙顶的造型要尽量避免单调,宜采用折线或波浪线等形式,要注意园门、主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可通透、可半封闭或全封闭,主要视其周围环境而定。若周围环境好、无噪声,可采用通透形式,把幼儿园和周边环境连在一起。如果周围环境不太理想,又毗邻交通要道,就适合封闭型设计。不管采用何种设计形式,墙体都不宜太高,墙身不宜太薄。封闭或半封闭式的围墙,可以在墙身上用材料拼贴或绘制一些适合幼儿学习的壁画。通透式的铁衣或不锈钢的组合构成,形式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几何图形。通透式园门的间距不要太大,以免孩子爬出发生意外。

我的幼儿园设计

1、整体由四十五度的体块组成,利用本身的夹角维和空间

2、立面由大玻璃构成,增加采光的同时可以看到维和成的植物角。

3、北侧两层,南侧一层,利用高差使在二楼的小朋友可以利用一楼的屋顶。同时一楼的屋顶与地面相连,增加了趣味性。

第五篇:环境心理学任务书

2012~2013学第二学期环境行为心理学课程作业指导书

行为记录:从“环境行为心理”角度观察记录生活场景中人的行为

一、内容与目的:

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本课题要求通过对环境行为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完成以下任务:

①自选主题对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并以照片的形式加以记录。体验建筑及城市空间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不同的建筑及城市空间带给人怎样不同的感受进而引发怎样的行为等;②将照片配合文字进行合理编排,表达观察体验成果,并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概括评述。

该题目的设定从培养同学观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出发,培养学习兴趣,进一步拓展同学对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理解。希望学生结合体验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避免对理论简单教条的理解。同时,希望籍由对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观察和体验,启发大家关注人、关注社会生活,培养设计师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

二、成果内容及要求:

每人一份观察记录成果,成果内容包括:

1.成果统一要求以A4本册形式提交。封面内容包括标题、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提交日期等基本信息;

2.要求记录内容集中某一特定主题,并据此确定副标题;

3.成果以照片为主,要求在20张以上。照片应紧密围绕主题,具有较高的典型性、代表性;

4.配文字要求精炼、准确、通顺,具有逻辑性。

5.结合讲课内容和课外阅读资料,对观察记录的成果加以概括总结。

6.要求提交电子版文件,由班委整理汇总统一提交。

三、学时安排:

利用课下时间自行安排作业过程。教学周第10周周五前提交成果。

四、成绩构成环境行为心理学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成果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20%,成果成绩占8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课上汇报和交流情况。

五、讲课内容:

1、什么是环境行为心理学

2、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环境视知觉与格式塔心理学

4、空间知觉与环境认知

5、环境中人的行为和心理

6、环境评价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建筑系、城市规划系

2013-3

下载环境心理学期末资料(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心理学期末资料(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心理学论文

    建筑意象中的环境心理学摘要:从一个调研结果出发,解释了环境心理学的定义,当代建筑的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找到环境与行为的互相作用。 关键词:环境心理......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感觉、知觉与环境认知、环境认知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食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机体与环境信息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

    环境心理学任务书2014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环境行为心理学课程作业指导书 行为记录:从“环境行为心理”角度观察记录生活场景中人的行为 一、 内容与目的: 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是设计师必须具备......

    环境心理学 总结

                    绪论 第一章感知 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 第三章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

    环境心理学论文[最终定稿]

    引导语:相信大家对于论文都不陌生,亦有很多人撰写过论文,那么要怎样找一份有关环境心理学论文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摘要: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大......

    大纲-环境心理学

    辽宁何氏医学院教学大纲 环境设计系 环境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 前言 《环境心理学》共计24学时,均为理论课程。环境心理学课程是本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很强的......

    环境心理学作业任务书

    环境心理学作业任务书 一、题目:公共场所或居住小区环境调研报告 二、目的:了解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价值与意义,通过具体的案例调查、分析、研究,初步掌握......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论建筑环境发展摘要:通过这个学期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我学到了既有意思又很实用的建筑环境心理学知识,并试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