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有感
读《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有感
10小教1班10150113李典典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主要写的是包侍制扬善的故事,这里的“善”指的是贤妇和孝子。这个戏剧的主题是通过包拯的一个梦告诉观众的。有一天,包拯在问完盗马贼后,有些困倦了,就吩咐六房典吏不许出声,自己要伏案睡觉做梦了。他梦见了一个蝴蝶打在亭子上结着的蜘蛛网上,被一只大蝴蝶所救;又有一个蝴蝶打在网上,也被大蝴蝶救了。后来又有一只小蝴蝶打在网上,大蝴蝶看见了,却没有救它。包拯动了恻隐之心,救了小蝴蝶。梦中的大蝴蝶就是剧中的王母,三只小蝴蝶分别指王母的三个儿子。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呢?其实它的内容是非常简单的。皇亲葛彪横行霸道,一天他在街上无端撞死王老汉后扬长而去。王老汉的三个儿子激怒之下,失手将葛彪打死,被抓到了官府。按照当时的律法,杀人是应当偿命的,更何况葛彪是皇亲国戚。包拯在审问时,查明是葛彪行凶在前,王家三兄弟失手打死葛彪在后。又看到三兄弟争相认罪,而王母更是请求包公宽恕王老汉前妻的两个儿子,让她亲生儿子抵罪。包拯十分的感动,这让他想起看他在梦境里经历的事情,他救活了那只落入蛛网的小蝴蝶,于是动了恻隐之心,就让偷马贼赵顽驴带王三偿命,又嘉奖了王母,使其全家团圆。
《蝴蝶梦》用主要的篇幅颂扬了主人公王母的贤德,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她提出让不是自己亲生的王大、王二留下养活自己。而让自己亲生的儿子王三为葛彪偿命。她的这种超乎寻常的做法连包待制也不理解,误以为王大、王二是她亲生的,王三是她乞养来的螟蛉之子。其实正好相反。在作者的笔下,王母是一位伟大圣洁的母亲,但是反而正是这样的伟大让她显得不太真实。对于这样的王母我是不太能接受的,如果我是王三的话,我肯定会恨她。因为我觉得一个母亲爱自己的亲生儿子是人之常情,如果王母是因为对王大、王二的疼爱而让王三偿命的话,那也未尝不可。但是,作者在戏文中却不止一次的提到了这样一句话“不争着前家儿偿了命,显得后尧婆忒心毒。我若学嫉妒的桑新妇,不羞见那贤达的鲁义姑!”由此可见,王母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给葛彪偿命,背后的主要原因竟然是不想被人家说“做后母的心狠”。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自我牺牲精神的光辉体现。但是我认为这正是封建礼教残害妇女人性的体现,王母在这件事上,显现出的贤德,伟大,正是她人性残缺的表现,俗话说虎毒还不食子呢。而在探监的时候,张千按照包待制的吩咐,开释了王大、王二,留下王三盆吊而死,为葛彪偿命。王母虽然对自己的亲生儿子王三非常留恋,但是却没有提出不同意见,唯恐别人责怪后尧娘反复无常,她义无反顾地领着王大王二,离开了即
将赴刑的王三。这样的所谓“贤德”之人,真的是贤德吗?当一个母亲为了自己贤德的名声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能牺牲,我觉得这样的伪贤德比真恶毒更加可怕。
而剧中的包拯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作者的笔下,包拯是个“扬善”的清官,他发现王家母子不是一般的杀人犯,而是“为母者大贤,为子者至孝”。所以他在王氏母子承认打死葛彪的情况下,不忍杀其偿命,而是巧妙地用应该判为死刑的盗马贼赵顽驴代替了王三,使其勉于一死,让他们全家团圆。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我觉得包拯不像是一个官员,不是一个忠于职守的青天大老爷。他觉得王家母子“为母者大贤,为子者至孝”,所以他能够法外施恩,网开一面。那么葛彪的死要怎么说呢?葛彪是一个坏人,他撞死了王老汉后扬长而去,他的确是该死。那说不定他也有一个大贤的母亲,他也是一个至孝的孝子呢?他就该白白的死去,杀了他的人就可以逍遥法外了吗?还有盗马贼赵顽驴,他犯的罪或许在当时是死罪,他是该死,但他没有道理为别人而死吧?他也会有父母妻儿,他的父母妻儿的品德也可能十分高尚,总不能让人家死还不让人家父母妻儿给人家收尸吧?
所以我觉得,关汉卿在人物的塑造上有一种非黑即白的局限性,他写的好人太过完美,写的坏人无恶不赦,因而有些不真实。我觉得像王母、包拯等这些如此完美的人也只能活在他的戏剧里,无法为现实所接受。
第二篇:读《蝴蝶梦》有感
读《蝴蝶梦》有感
----------追寻蝴蝶的夙梦
狄晓菲9.3
你我沿着人生的轨迹前行,怀揣着一颗梦想的心灵,驶向远洋,无人知晓前途,蝶随梦想舞起。
-----------题记 恨恨的情思夹杂着生命论色的感伤情怀,律色的黑与白,早已呈现在睽睽众目之下;怀乡忆旧的挥之不去,则如昔日未除“根”的草,掩存罪念的种子;阴霾绝望的“黑森林”将到往的纯洁拦堵,那样浓郁,那样一泄不漏------
或是享乐至上的腐俗,抑或是内心角落中的势利伪善,竟使得恬雅静丽的美好人生如烟,如絮,如粉,如沙般轻逝而去------
月气之寒,众人皆知;仅知其一,怡然赏之。
沉溺其中,手绘墨香风采,在书中感怀之处,用手中的笔尖画出道道连弧,当其时,纸张似乎在对你细腻的撒娇,心头的暖,流淌,呵,嗔嗔一笑,竟带走无限哀愁,仿若忘记一切,重头再来!
放浪形骸之外的腐化生活,也许是此曲的开端;高伏并存的音调是引人瞩目的焦点,本以为吕蓓卡的死亡意味着结束一切,谁知未曾露面几次的她,若似音容宛在。惊悚的空间定格在脑海中,惊悚的情节一次一次地重现眼帘,或许,曼陀丽庄园的毁灭昭示着黑暗的遮天蔽日,但,畸形的一切已变得无可厚非,无论是利用其情夫之手的畸形报复,还是她所承受的畸形婚姻------
破茧而出的痛,等待振翅的苦,或是命运的太过残狠,可“人生若是只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若将自己定格在那段悲伤中,往事将你掳掠,在所难免。何不放下昔日春秋事,忘却昨朝愁恨苦,从此开始崭新人生路?
淡忘是种幸福,尝试淡忘,守望幸福!
第三篇:读三体有感
《三体》读后感
这是一本神奇的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作者刘慈欣凭借其获得了号称“科幻界诺奖”的雨果奖,被誉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作为一本长篇科幻小说,《三体》共分为三部《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总计九十万字。而我,一个作文水平一般的非文艺青年,只能在这千字的读后感里稍稍表达下自己的崇敬之情。
知道这本书,是在五年前,红极一时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书中,作者多次提到,许多精神病人思维逻辑与《三体》中情节相似。抱着对“疯子在想什么?”浓烈的好奇心,在结束前书的阅读后,即刻网购了《三体》三部曲,并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不舍昼夜,看完了。而五年后,之所以又想起这本书,则是因为不久前霍金的离世,网友说他去了宇宙星辰,而他曾经说“我尊重任何人的信仰,但是,这世界没有上帝和造物主,没有天堂和来世,人死后,即是虚无。”这话唤起了我当时看《三体》的感觉,许是熬夜看书的副作用,当时的我,整个人完全沉浸在书中,不是把自己想象成某一个主角,而是无数地球人中的一员,带着彷徨和无助,等待着决策者的命令,为那一线生机而拼命祈祷。
言归正传,《三体》这书大概讲的是,文革时期一位物理学家向宇宙发出信号,暴露了地球位置,结果信号被三体文明截获,由于三体自身星球已无法生存,遂全体出动来到地球准备鸠占鹊巢,地球人为了生存而加速发展、与高等的三体文明斗智斗勇的故事。
书的开头,男主角罗辑出现,一个普通的屌丝,被肩负特殊任务的警察找到,要求他协助有关部门做秘密任务。接下来,受过太多好莱坞科幻大片荼毒的我,以为这会是另一个“普通人拯救地球”的个人英雄主义题材电影的剧本,猜测着他们再召集几位奇人异事,组团打倒三体怪物,捍卫地球和平永驻。然而并没有,警察虽然智慧且全能,但不久就死了,即便后来地球科技飞速发展,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也没能再次出现。这位男主,屌丝,生活上得过且过的人,也没有被挖掘出一些超能力,却被赋予了拯救人类命运的使命。“为什么?为什么是我?”他在一直问自己,我也一样质疑。直到随着情节发展,我才发现,他被选中的理由不是拥有特殊的技能,不是聪明的大脑,而是超常的坚定的心智。因为本身,三体文明作为高等文明,凌驾于地球文明之上,在有限的时间内,地球的科技水平无法超越他们。拼不了实力,只能拼心计。书中,面对步步逼近的三体战舰,罗辑开启了“面壁计划”,把自己关在地下多年,面对监视器,只要发现三体文明发起进攻,立刻向全宇宙发送信号,诱导其他文明来摧毁地球和三体文明,这是当初地球被三体发现的原因,也是书中提到的“宇宙社会”理论:黑暗的宇宙中,被发现即被毁灭,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一理论不同于我们惯常看到的科幻片,那些要么打仗,要么殖民,要么共生的外星文明,在三体里并不存在。高等文明一旦发现其他文明发出的信号,就会在不暴露自身位置的前提下远程遥控武器将其消灭。原因,是不给你消灭我的机会。这和《三国》里曹操的观点相似,“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而整个浩渺宇宙,在不互相交流的前提下,竟一致奉行这一理论,可见,自私不是人类的劣根性,而是所有文明的共病。说回“面壁计划”,正是因为男主罗辑本身的坚定,抱着同归于尽的决心在地下独处数十年,才能换来地球喘息的时间。而当罗辑因为反人类罪被送上法庭,因为他的狠绝被全人类唾弃时,善良的程心继任“面壁计划”的执行者,这位被全人类票选出来的最能代表地球形象的人,在面对三体进攻时,没有按下发送按钮,她亦是被全人类诟病,理由,和当初一样,善良的另一个表达,心慈手软。
三部读下来,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人性本恶,一切行为服从于自身利益。无论扣上怎样冠冕堂皇的帽子,或是解释的多么身不由己,本质上,人都是自私的。另一方面,书中对量子物理、空间维度、平行空间等描述,让我产生了希望,或许没有来世,但此生我们并不孤独,身边,甚至身体中,也许蕴含着其他的生命,或者叫做文明。就像佛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第四篇:读《三体》有感
读《三体》有感
前一段时间,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了大家对《三体》这科小说的评价,虽然之前没怎么接触过科幻类的小说了,但是看网上对《三体》的评价很高,所以我就决定读一读这部小说。对我来说,这也是我到目前为止读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
轻轻翻动着雪白的书页,细细品味着优美的文字,我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如饥似渴,手不释卷。精彩的内容,跳跃的思维让我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以至于有点埋怨自己从前的阅读范围是如此的狭窄,像《三体》这样精彩的小说竟未曾发现。
《三体》的主角自然是叶文洁,这个文革时期目睹父亲惨遭批斗致死的天文学家,因缘巧合下进入红岸基地后,明知三体星人对地球不怀好意,仍然坚持发送地球坐标,从而导致地球暴露,三体人入侵开始,整个故事由此展开。第一部更多的是各种叙述故事的前因后果,对文革虽是略提一笔,但不难看出作者的态度。叶文洁的思想行为难道不是被时世影响改变的吗?所以你也就明白了人性是如何扭曲的。我还是很欣慰地看到她其实只是想借助外星文明改造地球改造人类,而不是仇恨地要毁灭地球。一个人要做到以牙还牙总是十分容易,要以德报怨就相当困难,所以孔子说的以直报怨,其实也只是裹着棉布的匕首而已。
《三体》让我印象更深的人是章北海,这个面对三体人入侵,人类科学研究被阻断,战争基本无胜算的可能,却仍然要履行战斗职责的军人,竟然从一开始就抱着必胜的信心,你不得不对他投以尊敬。直到最后你发现其实他从一开始就知道人类必败,从一开始就已经定好目标做好计划,那就是劫持飞船逃离地球,为人类文明保存希望的火种。是的,最终他成功了,这时候,你再回头去看他为自己的计划而实施的谋杀,你又会如何评价呢?如果谋杀是错,为人类保存希望是对,那他这么做到底是对是错?对错可以相抵吗?我们评判对错都是基于自己对价值观立场的选择,如果你更看重法律,那他肯定是错,如果你更看重意义结果,那他也许是对的。我觉得评判他还得注意最后的一个细节,章北海劫持飞船逃离地球,有两艘飞船追击,在这个过程中,地球舰队全部被三体人的一颗水滴毁灭,他成了英雄,但是面对逃离地球,三艘飞船无法满足所有人的生存,最后时刻他不得不再次作出决定攻击其他两艘飞船,因为他明白,只有这样人类文明才有延续的可能。但他晚了一步,另一艘飞船率先发动了攻击,死之前他说了一句,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他觉得没什么比延续人类文明更重要的了,总是要有人牺牲的,那谁牺牲其实都一样,包括他自己。从这一点看,我最终尊敬他理解他。
《三体》是一个爱情悲剧,云天明患病临死前送了程心一颗星星,程心却把他的大脑送给了三体人。虽然也希望三体人的技术能复活他,但更多的是希望他能打入三体人内部刺探情报,即使不是她的本意,我还是觉得太残忍了。云天明果然被复活了,通过三个故事传递信息,最终帮助了程心在太阳系毁灭之前逃离了出来,他们相约在他们的那个星星上想聚,最终阴错阳差,天人永隔,也许这就是所有俗套爱情的结局吧,你永远没办法和自己喜欢的或者喜欢你的在一起,最后和你在一起的往往是那个想也想不到的人。
完《三体》之后,我老是会仰望蓝天白云,仰望日月星辰,然后从心底生出一股渺小之感,我之于人类,地球之于宇宙,都不过是浮尘而已,我之于世,人类历史之于宇宙历史,又不过是白驹过隙一般,这种感觉大概就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吧。宇宙的奥秘是什么?人类的将来是什么?我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幻迷,只是奔着网友的好评慕名而去,求学时的物理也学得一塌糊涂,所以根本无法从科学和技术层面对此书作出评价,但一路读下来,整个故事还是十分吸引我的,不得不佩服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尤其是对宇宙的畅想,对外星文明的思考,至于对人类自身的解读,我同样认为非常有意思。总的来说,名副其实,值得一读。
第五篇:读《三体》有感
读《三体》有感
《三体》讲的是上世纪60年代,红岸基地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发现了三体文明,未料引来了三体文明的追杀,人类利用了黑森林法则打败了三体,却把自己给暴露了,太阳系最终成了一个什么样子呢?我曾经对结局有1000种设想,可刘慈欣的天马行空却突破了我思维的局限。它与那些平淡无奇的正义,永远都会胜利的结局不同,将前面设下的种种伏笔,全部像肥皂泡一般一个一个戳破,给了人们一个颠覆想象的终局。
这本书是刘慈欣的巅峰之作,因为这本书有着文学小说的哲理,也有着科学小说的无限想象,正是这样的组合,造就了三体的辉煌。在无限想象的同时,其小说的科学性也毫不匮乏,如无工质核聚变发动机、伽玛射线、两亿级的恒星级核弹、强互作用力材料、维度攻击、引力波、中微子通信、黑域、水滴、光速曲率发动机......更让人叹服的是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有很多让你无法想象的地方,如:大低谷后,如同天堂的超信息时代,随之发生的末日战役,人类被逼入了绝境,可黑暗森林系统就像救世主一般挽救了人类,在人类沉浸在欢乐和喜悦之中时,水滴却摧毁了黑暗森林系统,在人类陷入绝望的第2次之时,在末日战役逃出的太阳系的蓝色空间号和万有引力号,看见执剑继承人是一位柔弱的女性时,开启了引力波系统......太多太多的知识点和故事情节让人眼花缭乱,读完巜三体》后我觉得这才真是一本配得上雨果奖最高奖的科幻小说。
我引用了鲁迅先生《无题》当中的一句话,“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在黎明前的那个黑暗的年代,鲁迅先生对未来社会有着美好憧憬。这部巜三体》也同样描述的是一个极为黑暗的时代,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极为黑暗的时代,却影响了整个虚构世界的发展。
这就是“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