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环境NGO的发展及其法制化
中国环境NGO的发展及其法制化
摘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公民社会的成长, 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非政府非赢利组织NGO,其在准入环节和运行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制度羁绊, 在一定程度上透视了公民社会的不完全性。文章通过对中国环境NGO发展的分析来,从加强法制环境建设、推动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加强政府对NGO的辅导和支持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环境NGO 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关键词:环境NGO、发展、制度化
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我国通常称为非政府组织,是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社会活动的独立的民间组织。环境NGO, 则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特定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民间社会组织。环境NGO是近年来活跃于我国环境保护舞台上的一支力量,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亟待破解。
一、我国环境NGO的产生以及原因
(一)中国环境NGO的产生
环境NGO,即参与环境治理的非政府组织。中国最早的
第二篇:中国NGO发展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NGO的地区讨论和发展
调查目标:通过走访兰州地区现存NGO组织以及社会福利组织,了解当地NGO发展历史,总结经验,深度剖析该地区NGO发展问题。
调查时间:2011年2月22—25号
调查对象:兰州地区NGO组织(兰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包括民政部门等。
正文:2011年2月22—25号,本人利用春节访友空隙走访了兰州地区知名NGO组织—兰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以及周边相关民政部门,了解和总结了该地区NGO组织发展状况。兰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是一家民办非营利性公益助残机构,专门服务14-40岁左右的智障人士,于2008年12月在兰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登记注册,业务主管单位为兰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目前可提供的服务有:日间活动与训练;艺术调理;职业技能培训;夜间住宿;家长培训与支持;助养助学;助残社工培训等。慧灵于1990年创办于广州,至今为止在中国十个省市都开办有慧灵。
中心负责人--助理社工师,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员何乃柱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并详细介绍了中心情况。中心于08年成立以来,致力于智障人士的救助服务,通过技能培训,提高智障人士自理能力,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智障人士被动的生活方式,减轻了亲属的负担,同时,通过开展各类爱心捐赠活动,使得这部分人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结合爱心宣传,艺术调理等活动,让普通民众走近智障人士,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少了对此类群体的歧视,保护了他们的自尊,提高了生活信心。何主任介绍说,中心服务对象从08,09年的不足十人发展到现在的三十多人,服务领域和地区也从开始时的七里河区扩展到周边区县,同时服务内容也在逐渐地完善,虽然现在的主要服务突破口局限在社区,但是取得的进展还是比较理想。今年中心工作趋向于机构的宣传和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以及NGO知识的推广。何老师坦言,兰州及整个北部地区的NGO组织缺乏人才,缺乏经验,缺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乏资金,最重要的是缺乏政府支持,使得他们在发展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碍。民间组织在北部地区数量上本来就偏少,开展的活动质量又都不高,发展资源缺乏持续性和再生性,使很多NGO发展停滞不前。好在兰州慧灵的经营模式基本复制广州慧灵,在技术支持上有一定的保障。但是总体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现存就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民众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到位;NGO地位的不明确性;资金短缺和人才流失等。
在随后对兰州地区民政管理部门的走访中,很多政府官员对于NGO组织这样一个新生事物还是感到很陌生,缺乏NGO知识,很容易将NGO组织与民政部门混为一谈,而且他们也纰漏,政府和民政机构对于NGO组织的双向性有一定的畏惧感和逃避心理。认为政府职能的完善就能够解决当地民生,经济等问题,NGO组织基本是多余的,发挥不了实质性作用。
分析看来,兰州地区NGO组织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发展之路漫长艰辛。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有必要从NGO的根源说起。中国的NGO历史较短,经历了草根NGO,GONGO,到真正意义上的NGO。发展时间短,但是发展速度却出乎意料。从而堆积了很多问题。这是NGO发展的简图:
本人从实际出发,结合所见所闻,有以下浅见:
一、社会基础薄弱
正文:边缘地区因为地理条件,经济水平限制,还有NGO发展历史短暂等原因,NGO组织的各类运行模式得不到很好的推广,所以现阶段运行模式单一,侧重于社会捐赠。需要注意的是,边缘地区特殊性使群众缺少良好的社会任务教育,民众对现存NGO活动的认可和接纳程度相对很低,整体社会意识薄弱,社会救助,福利意识和社会捐赠风气尚未完全形成,成了限制NGO组织发展的一大阻碍。老百姓习惯于要么找政府,要么花钱去找那些商业性的服务。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最大原因还是要从政府说起,中国的社会管理习惯于行政管理,包括行业协会、农村村委会、城市社区居委会,它们本应是民众的自治机构,实行的是民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这样一个机构,但却上大量地承担了政府职能,甚至变成了第二政府。让民众自我管理,人们从观念和行为上都还不适应,让一批机构、一批人来参与这种社会管理,它们就更不适应了。所以现在的最大问题是信任。这些机构和人有了,但是社会不习惯,政府不习惯,民众不习惯,现在就是要克服这三个不习惯,调节三者之间的信任感,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法律地位模糊,人才素质缺乏
当然,理性地说,NGO在北部地区发展缓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中国整体NGO的发展历史本来就比较短。从94年成立的第一家NGO组织---“自然之友”开始算的话,其实才17年。然后这17年当中真正蓬勃发展也就是2003、04年以后的事。这几年虽然发展的确实很快,但是里面也有一些问题,例如资源不患寡而患不均、患不效。所以,中国政府对于NGO的全面推广和建设正在处于试验期。对于东部沿海,西部以及南部来说是转型期,对于北部来说则是探索期。此外,法律地位的模糊,附带的公共空间发言渠道的不确定,透明的、公开的、附带问责性的社会资源收集和回馈的机制的形成等问题,造成了因为NGO组织的缓慢发展。说小一点就是很难筹到钱,更要命的是执行班子专业能力不足,战略意识浅薄,使企业家捐助的钱,未必真正能够用在刀刃上,效益不彰。
主观方面,有些NGO从业人员很容易浮躁、自满。由于我们接受社会的监督还不够,而且社会大众媒体多少对NGO还是抱有同情、认可的态度,甚至有时过度同情。从行业的从业者来讲,普遍存在一种心态,很容易自满于自己已经做到的这些事,觉得由于条件很困难,能生存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媒体给予NGO很多的机会和肯定,这些光环,有时候反而弄巧反拙,让一些青年工作者在眩目耀眼的赞美中,迷失自我。
事实上,我们很少衡量自己做的那些工作,到底对于提高民生有多少的社会影响力,有多少实际上的效果?千万不能自满自傲,一定要戒骄戒躁,团结紧张,不断提高对自
己的要求,提高对行业的要求才能扎实自身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三:制度限制大
首先,NGO也是民间组织,是解决可持续发展的第三级部门,也就是位置于政府,市场后的部门,统称为民间组织。我国对民间组织实行的是双重审批体制,不仅要登记注册取得合法身份,还要找到业务主管单位,许多没有特殊政府关系的NGO很难找到“婆家”。此外,法律还对这些组织设定了较高的人数和资金门槛,而且一个地区还不允许注册两个以上同一性质的组织。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在培育NGO方面灵活的政策创新相比,甘肃省在民间组织的注册和管理上不够灵活,还停留在复制的旧体制管理之下,所以数量就比较少。前不久,民政部的李立国部长,在民政系统工作会议上有个讲话,说现在有许多事情民政部门做不了也做不好,但是又堵着不让其他机构进来。所谓的其他机构其实就是NGO等第三部门。这个观点一提出,似乎对是对NGO组织发展的推广,但现在看来,后续动作并不明显,特别是各个省没有贯彻这个精神,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注册问题。所以目前注册问题上还是很尴尬,很多组织还是以工商企业的形式在注册。这就阻碍了这类组织的孕育条件,降低了发展的积极性。
在这种严峻的发展形势下,有一个现状不得不引起重视。在甘肃,协会、学会、基金会之类的社团本来就少,而纯粹西方式的NGO就更加匮乏了。这里提到的协会类社团与“西式”NGO的区别在于,前者即所谓政府型的NGO 组织(GONGO),这一类组织被认为政府性太强,难以形成独立和自治。而在甘肃省发展的民间组织则多是这种GONGO,在意识形态和工作模式上都深受政府机关影响。而后者是民间自发形成、自下而上的、以公益为导向的。
其次,NGO组织地区间的交流合作也受到限制。在这点上,何老师指出:“我们(NGO之间)只能说我们在一些场合见面了,但在日常活动中形成合力,形成共振的机制现在还不健全。就这一方面,我们也跟一些机构谈过,大家都希望建立省域之间的联合,但是现在机构的登记办法规定了我们的活动范围,跨地区的、跨省的联系是政策不允许的。所以有时候我们之间的联系只能是友谊上的联系,工作上的联系就不太好开展。现阶段我们的合作形式局限在派我们的工作人员过去做些经验交流,而不能开展机构间的实质性合作。”
四:囊中羞涩,人力匮乏
当组织具体运作起来时,多数NGO很快会发现制度限制只是一道可以逾越的坎,更现实的困难是资金问题。与东部和南部地区国际NGO和境外资助机构云集、强大的地区经济实力相比,北部NGO经常面临资金困境。上面说到资金的来源中,有一部分是民众捐助,再就是向会员募集,还有就是靠与相关机构合作,获得项目经费,接受的民间捐助很少。对比西藏等西部地区,甘肃等北部地区缺乏政府关注和国际关注,政府资助很少,国际外援又得不到及时的申请和沟通,得不到发展的资金保障。例如何老师说:“我跟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团体接触过,不是说他们不愿捐赠,而是捐赠的后续问题很多,首先,现在我们很难给他们提供相关的票据;其次,就是即使提供了相关的票据,他们在税务部门减免税费的过程也非常复杂。而一些企业家的个人捐赠多是定向捐赠,定向捐赠的方向比较狭窄,与我们的工作方向不太吻合。”而何老师也认为中部地区的 NGO只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方法灵活获得资金,总体情况很不系统。
当然,导致北部地区NGO发展经济困境的原因并不仅是政府等直接投入,还与该地区NGO人才的缺乏有很大关系。假如我们对NGO做一个理想的假设的话,NGO的成员应该是理想主义者,资金等客观性因素并不能制约这些志愿者们主观上的公益心和积极性,只要有更多这样的人参与到这其中来,志愿者本身的志愿参与就可以节省很多成本。NGO作为一种外来理念,最早接触的多是大学生和高校教师群体,这些知识精英的参与推动了中国NGO的发展。但北部地区呢?现实是这样的,北部地区的这些组织正在人力无以为继的局面,何老师指出,当前的很多建设环节与活动,都是在停滞期。这与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对比欧美和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等 NGO发达的地区,一些大学不仅开设了NGO的管理和法律课程,许多青年学生大学毕业后,也愿意到NGO做几年非功利的工作,以回报和服务社会。由于内部教育管理脱节,外部与国际组织接触少,使大多数大学生不认识NGO,更逞能参与到NGO的行动中去。而即使有部分人因对现实中不合理现象的忧虑而热心公益活动,也由于缺乏先例,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在开展活动的时候缺乏专业指导,对自身如何定位以及战略方向也都缺乏足够的知识参考。北部地区大学生,以学校环境来讲,更注重自身能力建设,更加缺乏NGO认识,造成了人才缺失,阻碍了NGO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使NGO组织健康有效地发展呢?我认为除了争取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外,NGO自身限制也应该得到重视。不盲目扩大规模,以及在地方设立分支机构。避
免有争议与敏感的问题,专注于社会发展的具体领域。低调做事,不要过于张扬,获得过多的关注。政绩留给政府。不直接与政府对抗,对政府施加压力,激怒对方。
同时,NGO发展的现状也给当代大学生提出了严重的考验,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又该怎样支持NGO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呢?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积极培养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精神,扎实推进自身整体素质的推进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其次,大学生应该培养反哺意识,参与到NGO组织的非功利性工作,以回报社会,服务群众。
最后,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应该学好专业知识,积累经验,蓄积能量,寻找突破口,投入到NGO组织透明度建设中。
旅游管理系09社会工作一班:包存成2011年4月12日
第三篇:浅析中国草很NGO的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草根NGO发展现状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班级:2007社工1班学号:200740103119姓名:陈五扬
摘要:草根NGO是民间自发组织而成立的民间组织,它有力的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在许多领域,政府已离不开民间组织的参与,是公民和国家的联系桥梁。本文分析当今草根NGO发展的现状,并对草根NGO如何走出发展困境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草根NGO民间组织公民社会
草根NGO的概念
NGO 是英文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的缩写,世界银行《非政府组织的立法原则》中将其定义为:“在特定的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一部分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性公司或其他法人,且不以营利为目的,即使有利润赚取,也不可以将此利润分配。”NGO 也叫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等。把NGO 称为第三部门,是相对于作为第一部门的国家体系和第二部门的市场体系而言的。我国NGO按照建立的途径不同,可分为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两种类型,前者一般是由政府自上而下组织建立,经过登记注册,享有合法地位和相应优惠条件,但官办色彩浓厚,后者则由民间人士自下而上发起,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注册,直接从事公益服务或者组织社区行动,这种组织即为草根NGO。
草根NGO的社会功能NGO 组织动员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弥补政府社会职能的不足,协助各级政府在救灾、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发展公益事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NGO组织的出现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必然要求,也是逐渐增强的公民社会意识的体现。NGO 在许多国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在社会变革迅速的国家,增加的速度更快。我国的NGO 起步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根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05 年底,全国各类民间组织已发展到32 万多个,其中社会团体近17.1 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4.8万个,各类基金会975 个。草根NGO具有一般NGO的作用外,还有自上而下,隶属于政府的NGO所不具有的优势和价值理念。
(一)促进公民社会的建设
“公民社会是相对独立于政治国家的民间公共领域, 其基础和主体是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 作为公民社会主体的民间组织指的是有着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1]作为由民间发起的纯志愿性的组织, 当代中国的草根NGO 是这类组织的最典型代表。作为相对与政治社会独立的部分, 宏观上, 公民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有在相当程度上的自主的能力, 具有“宽容性、责任性、权利性、妥协性”;[2]在微观上, 组成公民社会的民间组织必须具有公共的精神, 以社会价值作为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在理论意义上, 它们不仅在实体上投入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过程, 而且他们在价值诉求上起到了对个体公民的教育意义, 其行为也推进了对中国政府的社会制约模式的形成。而最有意义的在于, 作为“纯公益人”的中国草根NGO 志愿性强,为实现社会价值而基本放弃了物质利益, 体现了公民社会互助的公共精神。
(二)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率
草根NGO 区别与政府类NGO(简称GONGO)和以营利为目的提供公共产品的组织的核心在于其“纯公益性人”性质。他们一般规模小, 组织制度灵活, 在实施政策时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面向个体, 这是GONGO 和营利组织的弱项;组织成员在公益行为中并不索要报酬或只拿到非常低的生活费用;同时, 作为提供公益产品的社会组织, 由于这一类的NGO 是自
下而上的发起, 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为信念支撑, 并且组织结构并非以正式的方式出现, 所以这类组织会把会费、募捐、专项救助等所得基本用于实现组织目标之中;而且法律上对此类组织在税收上的减免也促进了其成本的减少, 所以草根NGO 只将很少的部分用于支持组织内部运行。相对于正式的制度化NGO 和社会经济组织, 这样的低成本的社会资源再分配的方式是草根NGO 自身的效率优势。
中国草根NGO发展现状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救灾中,非政府组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无论是在救灾资金的募集、救灾物资的输送、灾后重建及灾区人民情绪安抚等方面其作用不可忽视。非政府组织在此次灾难中的行动极大的减轻了政府的压力,而且对于民族凝聚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比如说中国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而且拨款25 万瑞士法郎,并从总会备灾库借调总价值95.89 万元物资运往灾区。南京爱德基金会,拨款100 万元,在成都建立救灾办公室。李连杰壹基金,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很快组织近千万的物资发往灾区。组织筹集民间款物主要是靠非政府组织,社会慈善损赠具有自愿性、自发性,各种非政府组织目标及其所连接的社会关系的影响使其更适合筹集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这次地震募捐常见的方式有通过各种媒体(报纸、电视、网络)发布救灾呼吁、电话募捐、在公众场合放置捐款箱等。四川汶川县地震发生当天,壹基金联合众多网络向家人发出“早一点到达,多一分希望” 的捐助呼吁,截至14 日15:30,壹基金募集捐款已超过1860 万元人民币。非政府组织可以举办抗震赈灾活动,激发人们的捐赠热情,募得善款。此后,全国各地非政府组织掀起组织捐款捐物、义演义卖的活动热潮。截止7 月8日,全国共计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567.80 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204.54亿元。非政府慈善组织动员社会捐
[3]赠财力物力,用之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极大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我国的NGO组织起步于改革开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NGO组织发展的越来越快,也显示了其在社会公共领域的巨大潜力和作用。在2008年的冰灾和汶川大地震中,NGO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时机,同时也说明了民间非政府组织的社会作用。但是,NGO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境,尤其是自下而上建立起来的草根NGO。可以说中国的NGO是处于先天不足,发育不良的现状中。
1.身份危机。国对民间社团管理采取的是双重管理体制和登记挂靠的制度, 作为法人的NGO 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和行政主管单位的双重审核。这样的制度造成了中国草根NGO 独立性差, 甚至部分草根NGO 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找到挂靠单位, 即使成立也是非法组织(或称非正式组织), 使得中国的草根NGO 无法得到法律的直接保障。
2.资金缺乏。中国草根NGO 由于双重管理体制和登记挂靠的管理, 使得几乎丧失了自主制订政策的能力, 其中包括募捐政策。募捐所得是草根NGO 的一个收入大项, 如环保组织 “自然之友”, 国内国外捐款约占其总收入92%。而非正式草根NGO 的资金来源就更加窘迫, 由于自身能力有限, 没有法律地位, 它们几乎无法得到国内外捐款。
3.社会信任不足所导致的困境。在前公民社会中, 人们处于个体生存和交换生存的状态, 而没有将自己的行为和对社会事件的思考纳入公共性思维中而进入社会生存的状态中。社会大众对志愿的公共组织仍抱有不信任的态度, 这也与草根NGO的自身宣传不力有关。在这样的困境下, 草根NGO 社会基础不足, 人员组织较为困难, 组织行为缺少连贯性。
4.自我能力不足。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环境不同于西方非政府组织的,西方非政府组织的生存发展有较好的社会政治、文化、法制环境,与政府是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政府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热心参与志愿活动。作为非政府组织,能够独立行使自己的管理权限,有精力也有能力致力于组织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这也正是西方非政府组织运行良好的原因所在。在中国,由于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大量草根NGO先天发育不良。对组织的管理简单的模仿西方非政府组织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难以实现本土化;组织内部难以对其目
标和价值认同,缺乏战略管理规划;组织成员缺乏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专业能力极低;组织内,具有官僚气氛,缺乏会理的管理机制。由于经费紧张,缺乏有效吸引人才的条件,草根NGO难以招募和留住优秀的有能力的专业人才,致使人才匮乏。
对策及建议
草根NGO虽然在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发展中面临了严峻的形势,这困境有来自政府和法律的等在环境,也有来自自身的内部管理和价值理念的等盾,以下是针对当前草根NGO发展现状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对草根NGO来讲,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这可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丰富筹集方式。草根NGO 不应该使用摆摊,找企业领导、社会名流“化缘”等老思路、老方法。应灵活运用多种筹资方式,如利用义卖、义演、广告劝募,传媒报道劝募,电视劝募,开会劝募,写信劝募,还有专业筹资,分成筹资等为人们所熟知的方式。此外,还可以进行联合筹资,协同筹资。联合筹资是指单个NGO 势单力薄,社会影响力有限,为了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几个NGO 一起合作向社会筹集资金的办法。如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国红十字会联合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充分扩大社会影响力,短时间内筹集了大量资金。二是扩大自创收入。草根NGO 虽不以营利为目标,但并不等于不能营利,它可以进行营利性经营并获取利润,只是其利润属于组织本身而不能分配给组织内的个人,应成为组织筹措的资金的一部分,为完成组织的目标和使命而使用。
(二)不断完善NGO 内部治理结构,加强自身建设。完善NGO 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让NGO各项活动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组织内部财务会计制度,做到账目清楚、公开透明,从而保证NGO 的廉洁性。与此同时,还要逐步形成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NGO 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服务意识和职业素质。
(三)加大力度宣传NGO 作用,培育公众NGO 信任度,从而改变NGO 生存的社会环境。由于社会上缺乏独立自主的组织文化,并且社会公众对NGO 缺乏认同感,从而使NGO的社会动员能力和作用大打折扣。因此要加强民主文化建设,推进民主进程,使NGO 真正成为代表民意,促进民主政治进程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发扬公共精神,强化民众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提高民众对NGO认可参与程度。
(四)对政府来讲,改革管理体制,采用登记管理模式,加快NGO 在我国的发展速度。由于双重管理体制中存在着NGO 面临“挂靠难”的问题,而游离在制度保护之外。因此,改革现行的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单一登记制。政府部门可以设置独立的“NGO 管理处”等机构负责对NGO 审查、登记、监督,并实行统一管理,尽量简化NGO 登记注册程序,使大量具备存在合理性的NGO 取得合法性地位。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 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 2006,(1): 110.[2] 伍俊斌.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1): 56.[3]周雨.论中国草根NGO的异化困境及对策[J].传承,2007年第5期.[4]纪丕霞,赵永厚.我国草根NGO发展的难题分析[J].科技信息,2006年第1期
[5]刘思白等.NGO:一种公共产品供给的新范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1月号下(总第357期)
[6]吕侠.NGO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黑龙江史志,2008.22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班级:07社会工作01班 姓名:陈五扬学号:200740103119 课程论文题目:浅析中国草根NGO发展现状
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第四篇:NGO管理发展问题
关于环保NGO组织里的管理发展问题
一、我国环保NGO组织面临的问题
据中华环保联会发布的《中国环保NGO蓝皮书》,截止到2008年10月,全国共有环保民间组织3539家,其中由政府发起成立的环保组织1309家,学校社团组织1382家,草根的环保组织有508家,国际环保组织驻中国的机构有90家。
(1)中华环保联合会曾对2768家环保NGO组织身份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768家环保NGO组织中,在各级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率仅为23.3%。可以说很多NGO组织是非法组织。
(2)我国对环保NGO组织实行双重管理体制,是对民间组织的登记注册管理及日常性管理实行登记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双重负责的体制。
双重管理体制,行政干预过多,削弱了环保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和民间性,在职能上交叉重复,显然无法适应公民社会的发展。随着加入 WTO,随着最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的颁布,随着中国市场进一步对国外环保基金会和环保非政府组织的放开,这样带有明显计划经济烙印的法律必定要受到冲击。
(3)法律上对志愿者管理的缺位。
非政府组织的工组人员,大多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活动,参加志愿活动,内在驱动力不是利润动机,也不是权力原则,而是以志愿精神为背景的利他主义和互助主义。环保非政府组织流动性很强,志愿者流失更大。有很多NGO组织,基本上最终就是最初的组织者自己一个人在做。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法律上缺乏对志愿者的系统管理。
2002 年,青海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志愿者冯勇的死,为我们敲醒了警钟。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就如何开展和完善志愿者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还没有对志愿者的活动和志愿者的管理,提出一个系统的综合性政策,尤其是在志愿者的培训、管理和招募方面更是没有详细规定。为志愿者进行人身、医疗保险的话题也无从说起。
(4)资金短缺严重。
许多环保NGO组织都处于资金短缺状态。它们的资金来源几乎全部靠国际组织的援助,但国际组织的援助项目里都是专款专用,不能用于办公或者任何福利。
(5)社会公信度不够。
由于国内社会公众对环保非政府组织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加上政策法律环境的限制,国内很多环保非政府组织,不得不依托于国际环保非政府组织来发展。如何真正实现我们的环保非政府组织能自我发展,是新形势下环保非政府组织转型的关键所在。
二、NGO组织管理发展的尝试
(1)建立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机制和民主之风。
必须针对NGO上述问题所在进行逐步进行资源整合,逐步让一些企业家理解NGO组织的重大意义,并让他们参与到中间来,让草根NGO组织慢慢像专业NGO组织靠拢,并顺利解决注册问题,也能逐步解决资金问题。
资金解决了,志愿者服务制度福利制度也能解决,那么人才流失问题也迎刃而解,所以只要先解决好注册问题和资金问题,NGO组织的管理发展问题就好办了。
值得借鉴的是阿拉善湖的生态保护NGO组织,他们就针对NGO组织的管理进行了如下尝试。
首先是制定章程:会长不能连任,下一任会长必须经过民主选出。
其次是要有专业的管理团队,或者团队中有比较专业的会员,可以进行内部培训,让大家不仅懂得环保NGO组织的非凡意义,而且还要知道NGO如何开展工作才能更有效。所以阿拉善NGO组织目前正从村庄和社区的实践着手,希望建立一种以社区发展带动环保的模式;他们还设立了针对扶植草根NGO的生态奖项。
(2)建立提高公信度的管理制度要明确。
每一位愿意做善事的捐赠人,绝对不希望中间截流,拿去谋自己的私利。建立透明公开的数据库,可以看到所有受助项目的记录,而且这些项目得到帮助以后,如何改善,现在是什么局面,都能从项目资料库里找到。得到捐赠人的信任以后,会越捐越多。比如“新长城项目”,经常组织一些捐赠人和受助学生的见面会,他可以直接的看到所帮助的人。因为有了他的爱心,改善了贫困生生活状况,使得健康成长,这是非常开心的事。很多捐赠人从项目资料库里检索出受助人的资料,然后去看望自己帮助的人。他们都是自己到实地看了以后,非常的感动,又继续捐钱,这样的事情很多。
阿拉善NGO组织的王维嘉也说: “什么叫做得好,什么叫没做好,每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否则怎么跟捐款人交待?这方面我们今年就开始一个新的项目,我把钱给环保NGO之后,不是给了就完了,还得有跟踪、有培训,这样的话就不仅仅是颁一个奖,还有后续的能力建设
(3)做好自己项目的开展以便获得境外资金的支持。
括来自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资金。它既包括海外基金会、NGO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外国政府机构对中国非营利事业的捐赠,也包括海外NGO对中国非营利事业的直接参与。因此,作为一个国内的NGO,无论是草根的,还是其他的,都有机会获得。获得的前提就是下大力气的是做好自己的管理,就是苦练内功。当项目管理的很好,有好的业绩拿给别人看,你有很多真实的记录告诉别人事情做成什么样了,就自然的有资金进入。最近几年有很多看到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资料的境外组织,又很想到中国发展这类事业的时候,就主动提出合作,这种情况现在越来越多,而且很多都是非常有实力的。
(4)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NGO组织文化氛围,用绩效说话。文化氛围,这是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基础建设。绩效管理(KPI)。这也是“双刃箭”,既是衡量你制定绩效目标的水平,也是恒定你把控绩效考核管理工具的方法和尺度。
通过制度、岗位设计,每一位员工都会明确,在我的岗位上干成什么样是合格的。每年都有岗位责任合同,对你每年的任务还要有规定,每个月都有考核。所以每一个人都会很清楚,他干成什么样是一个合格的员工,什么样是能够完成任务的,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
此外,每个月我考核,实行打分制。打分也有处置的标准,比如你的总分在90分以上,属于优秀员工,会有一些奖励,70分以下就是不合格。在我们的条例里有规定,比如3个月考核不合格,就要下岗。如果自己干成这样,不用你说,他就自觉的走了。所以,首先是问题员工的界定,你得让他服气,要让他明白自己该做成什么样。《劳动合同法》都有规定,并且非常严格,像什么样的员工是可以辞退的,辞退之后可以给什么样的补偿。
总之,环保NGO组织的管理和发展是个大问题,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资金来源,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专业的志愿者。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NGO组织会越走越好的。
第五篇:中国公益事业及其ngo发展战略的思考
徐永光:关于中国公益事业及其ngo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中国公益事业的战略危机
--中国的公益事业的背景和国情与西方的不同--中国公益事业的战略方向
有的事物,一出生,似乎就要“死掉”。因为它的发展战略(竞争战略)是错的。
西方的公益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现代西方有发达的社会慈善机制,比如很多慈善团体都有相对固定的筹款模式和捐赠群体,企业和公民在慈善捐赠方面形成共识和习惯。而中国的慈善则存在断层。中国自古也有慈善,从春秋战国到民国一直都有慈善。但是解放以后,消除了私有制,也自然没有慈善了。虽然没有了慈善组织,但是慈善的行为已经转变为国家行为,政府行为,各地政府尤其是民政部门,当然还有居委会,工会等都成了“慈善机关”。“慈善”(扶危济困)在中国并没有因为解放而消失,只不过从个体行为,团体行为演变为政府行为为主导的新模式。
中国消除了慈善组织,但是慈善事业并没有消失。人人都是慈善人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也是过去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引以为骄傲的。
但是自从改革开放,实行多种经济体制,中国社会开始转型,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的慈善能力严重下降,这种下降更确切地说是腐败的迅速蔓延的必然结果。于是慈善力量加大的削弱。而另一方方面,由于社会转型,贫富加剧,出现了很多需要救助的穷人(90年代跳楼的数量急剧增加),而富人的出现,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使得个体慈善,团体慈善有了可能。于是中国开始出现西方式的慈善。由于慈善事业是从空白起步,所以部门不得不照搬西方的模式及其经验,于是出现了csr,出现了基金会等西方模式。
中国从没有慈善到出现慈善的原因是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社会文化的变化。当中国没有慈善的时候,我们有雷锋,人人学雷锋,相当于人人都是慈善家。而今天,雷锋已经名存实亡了。西方社会的慈善机制是在没有社会主义,没有雷锋的国情下经过几百年逐步形成的。而我们经历了,保持了社会主义,出现了雷锋,我们有自己的如此良好的基础却不认真使用,完全照搬西方模式,是否是一种浪费?!
中国出现了慈善,说明中国社会需要慈善,它是由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造成的,确切地说是良好的社会文化的缺失,更确切地说是90年代以来良好的社会文化不断丧失造成的。部分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民众心态的变化(雷锋精神消失了)。社会文化的变化,是中国出现慈善,需要慈善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做慈善而做慈善,我们不注重社会文化的培育,那么我们的战略方向就做错了。慈善,其实只是我们塑造良好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慈善不是我们的目标。
为什么说中国的慈善事业一出生似乎就要“死掉”,就是因为目前的公益慈善组织太注重具体项目的实施,忽略社会文化的培育。这样无论我们怎样去努力,我们还是难以达到我们的目标。
二,公益与社会变化(向恶)之间的博弈
中国社会在迅速变化,丑恶现象极具膨胀,雷锋精神极快的速度消失,这说明了中国社会文化向“向恶”方面的发展速度极快。公益组织的作用是将中国社会向“向善”的方向转变。这是一场博弈,这是一场战争。那么今天的公益组织能否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打赢这场战争?
1,一场实力悬殊,看起来要输的比赛,要输的战争。
制约公益组织发展的第一个瓶颈就是经费,可是至今也没有成功模式解决这一瓶颈。太多的ngo都盯着少数几个国际国内基金会,公益创投的钱袋子,呜呼,就他们那点钱都“拯救”中国社会文化的吗?福特基金会即使在金融危机前每年用在中国的经费也只有几千万人民币(8000万?),联想创投每年只有300万人民币,而且还要分给好几个项目。很多公益组织一年争取到的资金不过几万,几十万而已。
国际上很多公益组织都很壮大,公益基金会也很富有,因为它们的社会有上百年形成的公益机制。而在中国一切都刚刚开始,中国的公益组织和企业们还没有密切的匹配在一起,中国社会还没有形成出成熟的公益机制。所以至少几年,甚至10几年内。中国ngo筹款仍是他们发展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难题。中国的ngo很难做大,(即使他们不死掉的话)。
另一方面,中国向恶的势力却相当庞大,前任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不是个巨贪吗?在南京老人摔到都没有人敢去扶,这就是真实的社会文化!
当然,中国社会迟早要形成了类似西方那样的成熟的公益机制,但是你能等得起吗?
你是在赛跑,在与中国腐朽速度,中国腐败的速度,中国向恶的速度赛跑,中国向恶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而我们的那些公益组织对社会文化的改变又有多少?!!
现在看起来,这是一场看起来要输的比赛,这是一场看起来要输的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太悬殊了。
2,中国的ngo先天不足
中国的ngo过于注重实体项目(其实在华的国际ngo也是如此)。做实事不是不对,而是通过你做实事,究竟能带动多少民众做实事。中国的ngo普遍规模很小,社会影响力很低,他们缺乏资金的来源,在这种情况下,你做的那点小事对于中国而言微不足道。有人会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是在社会文化没有改变,在腐败严重,腐朽严重,公民思想境界没有大幅提升的情况下,绝大部分ngo甚至没有自己的稳定的充足的资金来源(中国的现实如此)的情况下,它们永远是星星之火,难以燎原。
星星之火本可以燎原,不过是有条件的,平原必须是干燥的,遇火就着。但是今天中国的社会却一点也不“干燥”,“潮湿”得很,到处是腐败,腐朽,民众的思想境界还不高,在南京,老人摔到,大家都不敢去扶呀!这种情况,星星之火如何燎原?你不把平原“烘干”,你不改变社会文化,弄不好星星之火随时都有可能熄灭的。
可惜的是很多ngo还在洋洋自得得展示他们的年报,展示他们做了多少实事,展示他们那点星星之火。其实他们已经输了,而且输得很惨。
ngo必须找到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ngo必须学会用传播来改变社会文化。但是有谁做到了?有谁意识到了?
三,社会文化的塑造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1,社会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心态 ,创新,传播,机制--文化
我们还是用过去尽人皆知的案例作分析
有一个著名故事《为了61个阶级弟兄》。平陆的民工中毒了,需要特效药,于是医院,各个地区的医药企业,空军,船工,司机等为了61个阶级弟兄的生命和时间赛跑,最终挽救了61个生命。
这里首先是各色人等(县委书记,医生,司机等)的心态,大家都急于救人,甚至不顾自身安危,比如黄河渡口的艄公和寻找特效药的医药人员冒着危险深夜度过黄河。正是因为大家的心态,所以才能最终救人。
其次是创新,深夜渡黄河,空军夜投等,这些都没有预案,都是为了救人而创新的举措。有了创新,才有救人成功的可能。
第三,是传播,机制--文化。这件事只是个案。但是经过广泛的多渠道的传播,就会形成机制。首先报纸报道,而且是多家报纸不断转载,然后写进中学课本,教育后人,还拍摄了电影,正是这种多模式,多渠道的广泛传播,使得这一件创新的个案成为一个标准的模型,人们以后在处理类似的事情的时候,有了参考,这样社会各界再遇到类似的特殊事情的时候,就容易再次作出正确的抉择。这就形成了机制。也就是成为整个社会(民众,企业,机关等)的共识与准则。机制,从某种角度可以理解为不成文的法律。
法律,规定永远是滞后的。
机制可以解决法律,规定的滞后性。机制也可以演变为新的法律,规定。心态,创新,传播,机制,这些就是文化形成的关键因素。这些都有了,社会文化也就形成了。
我们在对比今天的案例。
几年前海南航空曾经拒载一个需要转院异地的急救病人,造成病人失去了最佳手术时间,最后截肢了。如果只是从法律层次,海航没有过错,民航法规对于运输有严格的规定,按照规定,海航可以拒载。但是海航失去了民心,社会舆论基本一边倒。
这里 首先海航的心态有问题,他只想着躲避困难,所以拿着民航条文局做挡箭牌。如果海航心态摆正的话,完全可以通过创新来解决问题。
海航没有正确的心态,也没有创新,当然就没有正面地传播,这样在民航系统就不会形成特事特办的机制,良好的社会文化也就没有形成。
如果社会各界都有正确的心态的话,那么遇到特殊的事情就可以通过创新解决问题,在经过广泛的传播,就会形成机制,继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3,对比今天的慈善公益--如何让整个社会“多背一公斤”
我认为今天中国慈善,公益机构更注重具体的项目的实施,而忽略了传播,忽略了社会文化的塑造。
很多国际,国内的ngo都在埋头苦干,这是值得赞扬的,但是你问问北京街头的路人,他们知道,听说过多少公益,慈善的事情。你看看北京西单,王府井这样的繁华地区的顾客们关注的是什么?
ngo们有心态(正确的),但是民众们是否有心态(正确的)?如果民众没有正确的心态,ngo们又能发挥多少作用。
也许ngo们在实施项目的时候有创新,但是在传播方面缺乏创新,这样他们做的事情,就很难大范围的传播,这样就无法形成社会机制,就无法成为民众,企业的行为准则。就形不成良好的社会文化。
各类基金会在资助条件中都要求项目具有广泛的复制性,但是那些受资助的项目是否被广泛的复制了?
很多项目表面看来是可以广泛复制的,比如多背一公斤等。但是实际上这些项目并没有在全国广泛复制?为什么?因为传播,因为社会的文化(机制没有形成),因为民众的心态。
多背一公斤,相当于一个创新的案例,但是由于缺乏广泛的有效的传播,民众的心态还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就形不成机制,就很难在全国广泛的复制。即使在首都北京(如此政治性强的地区)有多少游客多背了一公斤了?
严格的讲,中国社会最缺乏的不是“多背一公斤”这样的实体项目,而是民众的心态,是良好的社会文化。更确切的说是如何将多背一公斤的“一公斤”转变为全民族全社会背上的“一公斤”。
我们必须大力加强传播,尤其是创新的传播模式,提升民众的心态,形成有效的机制,塑造良好的社会文化。
传播需要创新,所以笔者提出了通过服饰行业这个特殊的传播渠道做公益宣传(另有专文)。
在华的国际ngo也好,本土ngo也好,都忽略了通过创新来传播。都忽略了社会文化的塑造。
中国的环保问题也好,扶贫问题也好,还是其它的问题,其实都是良好的社会文化的缺失带来的问题。如果仅从环保的角度解决环保问题,仅从扶贫的角度解决扶贫问题,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
我们需要从心态,创新,传播,机制这些环节来塑造中国当代的优良社会文化,文化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一切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四,做公益,还是做文化
1,太多的ngo注定长不大。
我们用联想公益创投分析一下,首期16个项目中虽然有一些项目有传播,但是都是局部的。最大的问题是他们自己似乎都没有盈利能力,都需要外界的捐助他们都是嗷嗷待哺的婴儿,问题是联想公益创投一年的经费才300万,每个婴儿能获得多少“食物”?这些婴儿,一出生就注定长不大。(两行泪涌出,嚎啕中......)
不要忘记你是和谁在赛跑,和谁在作战!(向恶的社会文化)。
2,做公益不能只作公益,必须做文化,做整个社会的文化。
做公益不能只作公益,必须作文化,做整个社会的文化。如果这社会老人倒了没有人扶,那么环保肯定解决不好,扶贫也解决不好。整个社会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会说环保方面非常出色,而扶贫方面糟糕透顶的。
要做整个社会的文化,创新,传播是关键。
我们还是用多背一公斤做案例。
多背一公斤是一次创新,但是却没有很好的传播机制和途径。太多的ngo都是依赖媒体传播,但是媒体传播只是一时的公益新闻,时间短,民众记忆差。尤其是现在媒体多如牛毛,媒体上的信息更是海量,豆腐块大的一段文章很难对顾客有多深的印象。
所以我们必须开发更多的传播渠道和机制,才能让公益创新成为民众关注的对象,从而成为社会行为规范的模板,成为民众的共识,这样才能形成公益机制,才能彻底的改变社会文化。
多背一公斤通过服饰渠道传播了吗?写进课本了吗?拍摄了电视剧了吗? 3,只有文化革命才能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
--做文化,必须整体的塑造文化,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社会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我们不能只做环保,只作扶贫,那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太多的ngo只是盯着眼前的环保,扶贫等公益领域,你们关心文学了吗?关心影视了吗?
我们看到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那个时代的人民什么弱点都有,愚昧,偏见,自私等封建思想的残余远没有肃清,洋奴思想又兴起了。于是中国有了鲁迅,巴金,老舍,郭沫若,闻一多......还有了赵丹,聂耳,他们用文学,影视,音乐歌曲等手段战斗,唤起民众的良知和民族气概。我们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文化领域的革命,再加上共产主义的传播,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文化革命都会带来社会变革,而社会变革又会促进文化革命。
胡服骑射,表面上是一次服饰革命,实则是思想领域的革命。从看不起胡人,到向胡人学习,这是中原人民的一次文化革命,从而带来社会的变革--国富民强。当社会变革了,又会促进文化革命的诞生。南宋偏安思想严重,天天歌舞升平,却很快国破家亡。于是有了岳飞,文天祥......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今天的环保问题实际上不是环保领域的问题,今天的扶贫问题实际上不是扶贫领域的问题,是社会变革了,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社会变革了,需要社会文化作变革,也就是文化革命。所以只作环保,只作扶贫,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能根本解决环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
要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需要整体解决,需要多种手段塑造社会文化。请问今天的ngo们,你们有文学吗?有影视吗?有歌曲吗?(还有服饰等手段),如果没有,那么你靠什么塑造社会文化,进行文化革命呢?!!!4,做公益,做文化,我们需要借助商业力量,需要弘扬我们自己的优良民族文化
鼎鼎大名的联想集团的每年的公益创投只不过区区300万而已。依靠现有的资金来源,中国的ngo不可能长大,为此ngo们需要更多的和商业结合,尽量通过创新将商业活动转变为公益活动。这是当前公益事业发展的战略,更是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的最紧迫的问题。
我们中国有社会主义的基础,有几千年积累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巨大的财富),可是我们用了吗?我们的ngo们更多的是模仿,照搬西方的模式。忘掉了自己的优良文化。
那些获得资助的公益项目有多少紧密地和商业结合?有多少整合了公益新闻,服饰,文学,影视,音乐等传播渠道?有多少联系上我们几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它们都快在民众的脑海深处烂掉了!)
5,做公益,我们更需要制造社会的流行
看看今天流行什么就知道今天民众的心态。南宋就是因为歌舞升平而灭亡的。歌舞升平什么对,但是
一个国家必须有忧患意识,必须有远见,否则就有危机。过去我们流行雷锋,那是一个人时代的标志。过去的学生经常那个学雷锋,而今天的学生们谁学过雷锋?
我们的ngo们,今天的公益项目们,谁制造了社会的流行?
多背一公斤?还是红丹丹?
看看今天都流行什么?
芙蓉姐姐,只不过是一个丑女的“东施学步”而已,只不过带给民众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兔斯基,只不过是网络表情人物而已。
这些都不能代表民族精神,如果太多的这样的流行占据中国民众的大脑,那么我们的公益事业能进行的好吗?
今天有多少公益事物流行呢?
难道这不是ngo们的使命吗?哪个ngo研究了?
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甚矣,汝之麻木!
6,没有龙头,没有协调的的中国公益事业是一般散沙。
表面上看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喜人,但是实际上是一般输棋。首先是没有社会的公益机制,社会的筹款机制,谁能告诉我目前中国全国共有多少资金用来支持ngo?其实,统计出来也没用,杯水车薪而已。
其次目前虽然各个方面的ngo都有了,还有基金会,培训,信息提供等支持机构,但是都是各干各的,处以一盘散沙状态。问题是我们要解决的是中国社会文化,如此严峻的现状,必须全国步调一致,协同作战。比如多年来全国展开过多种领域的严打,每一次都是全国各个部门统一协调,公检法,工商,税务,纪检,海关等单位协调作战,才能收到成效。
鉴于目前每个ngo是如此的小,就更需要有龙头协调全国ngo及其他资源共同作战。但是今天的ngo机没有龙头,更没有谁有这方面的意识。
很多单位都在给别人培训,可是谁给你培训呢?
本来就是敌强我弱,在这样一盘散沙,有限的资源被无序的分散使用,阿弥多佛,反正大家都在花别人的钱,崽卖爷田心不疼!
比如你搞个全国大学生公益竞赛,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影响到全国的高校,对大学生是一次公益教育。但是大学生根本无法深刻了解社会,他们的方案基本都是在身边的小活动,这对于改变社会文化无异于隔靴搔痒。你在把有限的资金分给各个高校的获奖项目。每个项目几千,几万的分下去,阿米多佛,这点钱能办多少事。他们的项目能持续下去吗?而且每个高校的团队都是自行其是,他们之间没有形成联系,无法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局面。中国的公益事业越是“金融危机”,越是浪费严重。大学校园内的公益浪潮是热火朝天,而校外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些满怀热情的大学生一旦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它们是被社会所同化还是他们能同化社会?问问那些工作几年内的毕业生们,他们是否改变了社会? 中国公益事业缺乏协调的机制,缺乏龙头。大海航行靠舵手,而今天谁能担当此重任?
各位ngo往镜子里看看,镜子里有舵手吗?
反正中国人好满足,做点好事就欢喜得不得了。反正中国流行形式主义,每个ngo都能在门前挂几朵“小红花”,资助方满意,ngo也有面子。皆大欢喜!如果中国的公益事业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话,他还是一场输掉的战争,输掉的比赛。
创新,都挂在ngo们的口头上,超越自我都写在ngo们的脑门上,然而在他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