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新水平 探索项目的质量控制新方向
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新水平探索项目的质量控制新方向
摘 要: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新的《评审准则》更是将质量管理摆在首位,本文分析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随着当前社会对环境问题和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监测机构承担着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及为环境管理服务开展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等繁重任务。1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不高
当前,一些地方监测机构较为注重实验室里面的质量控制,而对室外质量控制往往较为忽视。监测目标设置、技术路线确定、采样、样品保存和运输、样品交接等诸多环节的室外质量难以保证。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紧紧围绕环保大局,大力加强对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1.2 室内质量管理存在不足
一些地方的环境监测站条件较差,监测用房十分紧张,仪器设备极为落后且不配套,一些常规仪器都难以配齐。有实验室工作人员,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连续评价实验室工作的可靠程度,诣在监控本实验室常规工作的精密度,提高本实验室常规工作中批内,批间样本检测的一致性,以确定实验结果是否可靠,可否发出报告的一项工作。相关研究表明,一般室内空气污染源主要来自3方面:建筑本身造成的污染,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和过程带来的污染,以及家具和家电带来的污染。其中最主要、危害最大的有甲醛、苯以及总挥发性有机物,这些有害气体不仅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还存在挥发时间长、不易去除等特点。在这样的实验条件下,难以实现监测信息的准确无误。这是由于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监测站工作不被重视,连正常开展工作所需也难以得到解决。对此我们应该逐步推进民用室内环境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对土壤、工程所用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产生的室内环境污染进行有效控制。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2.1提高环境监测效率,创新监测方式,以执法重心下沉、关口下移为目标,依托现行管理体系和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平台,在全州环境监测系统率先推行“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模式,已取得明显成效。创新环境监测方式,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第一步就是建立环境网格化监测系统。按照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空气、噪声的监测采样及布点技术规范,编制了《我国“十二五”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置方案》并经全国环境保护部审核认证。之后,通过环境监测点位的设置,重点开展环境空气、水、声环境质量监测,为全国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提供环保科技支撑,环保部门将重点监测企业排出的废气、废水,对于铅、汞、铬、砷等重金属以及对环境安全有重大隐患的污染物进行重点监测,每季度监测一次,每个监测点监测一天,监测数据将及时发布在各地环保部门网站上。主要表现在全面完成环境监测任务,有力支撑了环境管理与决策;不断强化环境监测管理,推动了监测事业科学发展;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为民服务”活动,努力践行了“监测为民”的宗旨等4个方面。
2.2提升环境监测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不断提升环境监测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要坚持把“三个说清”作为首要职责,不断提高支撑环境监测管理决策和为民服务的水平。二是要坚持科学监测的主题和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主线,保障环境监测事业健康发展。三是要坚持强基固本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实施。四是要坚持“敬业、规范、精准、透明、奉献”的科学监测精神,培育优良的环境监测工作作风。主要表现在全面完成环境监测任务,有力支撑了
环境管理与决策;不断强化环境监测管理,推动了监测事业科学发展;圆满完成了全国环境应急监测演练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等重点工作,树立了环境监测的良好形象;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为民服务”活动,努力践行了“监测为民”的宗旨等4个方面
2.3强化监测人才培养与队伍素质建设
要确保监测质量体系的有效施行,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类繁重的监测任务,就要依靠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监测人才队伍。所以,培养监测人才,不断提高监测队伍的素质,是强化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根本保证。近年来,环境监测局坚持强化干部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为重点。
一、从精神文化建设入手,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始终坚持“强化环境监测”的工作方针,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长效机制。一是全面铺开“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抓组织保障、抓周密部署、抓思想发动,引导广大审计干部深刻认识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并成为自觉行动;二是进行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大力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环境监测人员核心价值观。三是积极开展学习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通过开辟学习教育专栏、让审计干部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组织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来鞭策全局环境监测干部争当先进,以实际行动诠释“立党为公、执审为民”的宗旨。
二、从素质文化建设入手,构建环境监测人员迅速成才的摇篮。以创建学习型环境监测机关为依托,着力提高环境监测干部的综合业务素质。一是积极为培养年轻干部成才搭建平台。开展“伯乐和千里马工程”,通过“伯乐发现千里马和千里马拜师学艺”以及挂岗锻炼等活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二是以环境监测实战能力建设为载体,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全面落实以案说法、实战演练、上下挂职等岗位练兵机制;积极开展环境监测“四手”评比、环境监测业务论辩赛、优秀环境监测案例评选等业务能力培养。结论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环境监测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后结果是对环境质量做出评价,进而提出污染治理的方案。环境监测必将为更深层次的环境管理与决策部门提供服务,最终建立起和谐的环境。参考文献
[1] 彭刚华, 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06:12-50.[2] 张国,林善浪.中国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8-45.
第二篇:浅议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管理
发表论文就找论道论文(www.xiexiebang.com)汇聚期刊,服务学术!
浅议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管理
摘要:环境监测对象成分复杂,随即多变,时间空间量级上分布广泛,不易准确测量。为了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必须不断创新和发展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举措。如召开质量管理者会;编写典型案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质量检查;建立技术考核制度;制定标准化的现场采样记录单等
关键词:环境监测 数据处理 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对象成分复杂,且随即多变,时间空间量级上分布广泛,不易准确测量,特别是在区域性、国际间大规模的环境调查中,常需要在同一时间内,由许多实验室同时参加,同步测定(例:国控、省控江河湖库的水质),这就需要各个实验室从采样到结果所提供的数据有规定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以及作出正确的结论。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程序,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仪器设备,地域等差异,难免出现调查资料互相矛盾,数据不能利用的现象,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一、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要求
主要内容:包括采样、运输、贮存、样品预处理、实验室供应,仪器设备、器皿的选择和校准,试剂、溶剂和基准物质的选用,统一测量方法,质量控制程序,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各类人员的要求和技术培训,实验室的清洁度和安全以及编写有关的文件、指南和手册等。
目标要求: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主要目的是达到准确性、精密性、代表性、可比性和完整性。
准确性:测量结果与客观环境的接近程度。
精密性: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平行性、重复性和再现性。
代表性:在代表性的时间、地点,根据确定的目的获得的典型环境数据的特性。
可比性:采样、监测全过程可比,国际间、行业间、实验室间数据可比。
完整性:指按预期的计划取得的系统的、周期性的或连续的环境数据的特性[1]。
二、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系统及其要点 发表论文就找论道论文(www.xiexiebang.com)汇聚期刊,服务学术!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系统质量传递子系统采样预处理称样消化或提取定容测定数据审核室外采样代表性完整性室内采样准确性质量控制子系统质量保证措施子系统室间性能研究检验分析方法校正标准曲线可比性加标回收试验分析标准物质统一分析条件统一分析方法分析考核样品评定实验室误差平行测定重复测定质控样测密码样、外检精密性 质量保证是对监测全过程进行技术、管理上的监督,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控制质量,保证数据的可靠可比性。提高分析的质量还得靠操作技术。质量控制是质量保证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进行监督,包括: ①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自我质量控制的常规程序,反映分析质量稳定性,包括空白试验、校准曲线核查、仪器设备定期标定、平行样分析、加标样分析、密码样品分析、质量控制图。②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实验室之间)——由常规监测以外的中心监测站或其他有经验人来执行。
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要点 发表论文就找论道论文(www.xiexiebang.com)汇聚期刊,服务学术!
三、监测数据的误差统计处理
真值是指某一时刻和某状态下,某量的效应体现出的客观值或实际值,包括:理论真值、约定真值、标准真值。准确度是测定结果与真值的符合程度,通常用误差表示。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
误差主要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来表示。
绝对误差:测定结果与真值之差。只能显示误差绝对值的大小,不能完全反映准确程度。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真值之比。
(一)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又称为可测误差或恒定误差,主要由测定过程中某些经常性原因造成。在重复测定过程中会重复出现,对测定结果影响比较固定。系统误差产生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方法误差:方法本身不够完善而带来的误差。仪器误差:由仪器不够准确造成。试剂误差:试剂或蒸馏水不纯。主观误差:分析人员造成。
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用公认的标准方法与某测定方法比较,找出校正系数,进行校正消除;对仪器误差,可事先将仪器或容器校正;试剂纯度不够使用空白实验校正;建立统一的操作规程,严格的操作,可克服主观误差。
(二)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又称随机误差,主要由偶然原因引起,数值大小不定,初看起来无一定规律性,但当测定次数增多,它服从正态分布规律。偶然误差决定了测定结果的精密度;系统误差决定了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偶然误差的消除方法:根据上述规律,测定次数越多,分析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的随机误差越小,因此,多次重复测定,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随机误差。增加测定次数,再减免了系统误差的情况下,其平均值就越接近于真值。
(三)过失误差
过失误差主要因工作粗枝大叶、不守操作规程等原因引起,它明显地歪曲测定结果,因而一经发现必须及时改正。
四、监测结果统计处理
离群值检验(可疑数据取舍)离群值:指明显歪曲试验结果的测量数据
可疑值:可能会歪曲试验结果,但尚未经检验断定其是离群数据的测量数据。[2]
(一)狄克逊(Dixon)检验法
适用于一组测量值的一致性检验和剔除离群值
1、将测量数据从小到大排列x1, x2, … xn, x1和xn分别为最小可疑值和最大可疑值
2、求Q值
3、根据给定的显著水平及样本容量查得临界值Qa
4、判断: 若Q≤Q0.05, 则可疑值为正常值
若Q0.05<Q≤Q 0.01, 则可疑值为偏离值(不剔除)
若Q>Q 0.01, 则可疑值为离群值(剔除)发表论文就找论道论文(www.xiexiebang.com)汇聚期刊,服务学术!
(二)克鲁勃斯(Grubbs)检验法
适用于检验多组测量值均值的一致性,剔除多组测量值中的离群均值;也可用于检验一组测量值一致性和剔除一组测量值中的离群值。
五、实验室质量控制
(一)基本条件:仪器正确使用和定期校正,玻璃仪器的选用和较正,化学试剂和溶剂的选用,溶液的配制和标定、试剂的提纯,实验室的清洁度和安全工作,分析人员的操作技术和分离操作技术等。
(二)实验室的管理及岗位责任制
1、监测分析人员的要求:持证上岗、分析技术、实验要求、准备工作、记录、清洁安全、道德
2、监测质量保证人员的要求:熟悉、监督、检查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各项内容的实施情况、质控、质保技术
3、实验室的安全制度:安全设施定期检查(通风橱、防尘罩、排气管道、灭火器)、仪器定位、规章制度、安全(门窗水电煤气,实验室内不准吸烟、吃零食等)、消防器材定期检查[3]。
4、药品使用管理制度:专人负责;剧毒 双人管理制度,双人共同称量,登记用量;易燃易爆试剂放阴凉通风处,氰化物不在酸性环境下使用,不得在实验室大量存放,H2SO4使用,缓慢加入到水中;器皿不混用;通风橱内进行,5、仪器使用管理制度:精密仪器专人管理;培训后使用;事先检查,事后清理;安全检查
6、样品管理制度:采集、运送、保存、样品容器处理、样品登记、验收及保存
(三)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
控制方法:
比较实验(不同方法)
对照实验(对标样进行平行分析)加标、密码样品等(偶尔做的样品)
质控图是目前世界上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经常做的样品)
(四)实验室质量考核
1、考核内容:分析标准样品或统一样品;测定加标样品; 测定空白平行,核查检测下限[4];测定标准系列,检查相关系数和计算回归方程,进行截距检验
2、标准品发放:样品或统一样品应逐级向下分发
通过质量考核,最后由负责单位综合实验室的数据进行 统计处理后作出评价并予以公布。各实验室可以从中发现存在问题并及时纠正
六、总结
为了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还必须不断创新和发展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举措。如
召开质量管理者会议。对在监测报告三级审核中发现的技术难点问题或容易引起纠纷的问题进行讨论,同时,以会议纪要形式作为内部技术规定,补充指导现场监测人员开展工作。
编写典型案例。及时总结典型案例的经验教训,开展针对性技术交流,举一反三防此类似问题再现。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质量检查。在计划中,将所有质量管理活动文发表论文就找论道论文(www.xiexiebang.com)汇聚期刊,服务学术!
件化,明确质量管理目标、任务、分工、职责和进度等。在日常工作中,增强质量监督和检查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按程序改进并对其改进后的效果进行验证[5]。
建立技术考核制度。每季度组织一次技术考核检查,检查内容涉及新项目能力建设、监测分析方法的使用、对超标数据的质量控保证、国控、省控、地控企业废水废气监测完成情况的及时性、完整性和技术保证等。
制定标准化的现场采样记录单。为了提高监测数据与现场监测之间的逻辑性、合理性,制定标准化内容和格式的现场采样记录单。
参考文献
[1]周弛,刘波,任越等.浅谈美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J].中国环境监测,2010,26(3):45-50.[2]宋国强,谢夏青.标准样品在环境监测应用中几点问题的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2011,27(4):1-3,18.[3]贾玉成.论在环境监测中加强质量控制的几种措施[J].北方环境,2011,(11):79-79.[4]赵燕.浅谈标准样品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5):42-43.[5]李环宇.浅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J].科技传播,2010,(18):49,36.
第三篇:浅谈项目质量控制
浅谈工程项目管理质量控制
摘要: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主要表现为施工组织和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工艺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5大方面。因此,对这五方面因素严格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质量控制;质量管理;要素 1前言
建设工程质量的特点是由建设工程本身和建设生产的特点来决定的。建设工程产品及其生产的特点:①产品的固定性,生产的流动性;②产品多样性,生产的单件性;③产品形体庞大,高投入,生产周期长,具有风险性;④产品的社会性,生产的外部约束性。因此,工程项目管理本身具有影响因素多,质量波动大,质量具有隐蔽性,终检有局限性,评价方法有特殊性等特点。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的作业和活动对各个过程实施控制的,质量控制的工作内容包括了作业技术和活动,也就是包括了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两个方面。围绕产品形成全过程每一阶段的工作如何能保证做好,应对影响其质量的人、机、料、法、环因素进行控制,并对质量活动的成果进行分阶段验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品的发生,质量控制应贯彻预防为主与检验把关相结合的原则。2人的因素
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也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如项目的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人员的素质即人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作业能力、控制能力、身体素质及职业道德等都将直接和间接地对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产生影响。施工能否满足合同,规范技术标准的需要等,都将对工程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领导层、技术人员素质高,决策能力就强,就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措施得力,工程质量就高。操作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人的素质,可以依靠质量教育、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也可以靠培训和选优,进行岗位技术练兵。所以,人的素质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筑行业实行经营资质管理和各类专业人员持证上岗是保证人员素质的重要管理措施。
人的因素主要指决策者的素质,管理者的素质,操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生理缺陷,粗心大意,违纪违章等。施工时首先要考虑到对人的因素的控制,因为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首先应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施工人员应当树立五大观念即质量第一的观念、以主动控制、事前控制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质量、成本、工期相结合)综合效益观念。
3材料因素
工程材料泛指构成工程实体的各类建筑材料、构件、成品、半成品等,是工程建设的物质条件,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工程材料选用是否合理,产品是否合格,材质是否经过检验,保管、使用是否得当等等,都将直接影响建设工程的结构刚度和强度,影响工程外表及感观,影响工程的使用功能,影响工程的使用安全。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影响材料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材料的成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材料控制的要点有:
(1)优选采购人员,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挑选那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忠于事业的人担任该项工作;
(2)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
(3)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正常施工;
(4)加强材料的检查验收,严把质量关;
(5)抓好材料的现场管理,并做好合理使用;
(6)搞好材料的试验、检验工作。
据统计资料,建筑工程中材料费用占总投资的70%或更多,正因为这样,一些承包商在拿到工程后,为谋取更多利益,不按工程技术规范要求的品种、规格、技术参数等采购相关的成品或半成品,或因采购人员素质低下,对其原材料的质量不进行有效控制,放任自流,从中收取回扣和好处费。还有的企业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无法杜绝不合格的假冒、伪劣产品及原材料进入工程施工中,给工程留下
质量隐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为材料的检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国家在有关施工技术规范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实际施工中只要我们严格执行,就能确保施工所用材料的质量。4方法因素
施工过程中的方法包含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案正确与否,施工工艺是否先进,施工操作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过去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或条件受限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同时,应当大力推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提高工艺技术水平,以保证工程质量提高。5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可分两类:一是指组成工程实体及配套的工艺设备和各类机具,如电梯、泵机、通风设备等,它们构成了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或工业设备安装工程,形成完整的使用功能。二是指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类机具设备,包括大型垂直与横向运输设备,各类操作工具,各种安全设备,各类测量仪器和计量器具等,简称施工机具设备,它们是施工生产的手段。机具设备对工程质量也有重要的影响。
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施工工艺
和方法、建筑技术经济等合理选择机械的类型和性能参数,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管理。6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对工程质量特性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作业环境,如施工环境作业面大小,防护设施,通风照明和通讯条件等,工程管理环境主要是指工程实施的合同结构与管理关系的确定,组织体制及管理制度等,周边环境如工程邻近的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等。环境条件往往对工程质量产生特定的影响。加强环境管理,改进作业条件,把握好技术环境,辅以必要的措施,是控制环境对质量影响的重要保证。
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此外,冬雨期、炎热季节、风季施工时,还应针对工程的特点,尤其是混凝土工程、土方工程、水下工程及高空作业等,拟定季节性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以免工程质量受到冻害、干裂、冲刷等的危害。同时,要不断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尽可能减少施工所产生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实行文明施工。
质量控制的“环”还有另外一种含义,也就是环节的控制,工程
建设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机械、材料来保证,如何保证在实施过程中是按照设想的目标来实施,需要将控制流程可以进一步抽象为投入、转换、反馈、对比、纠正五个基本环节。
6.1 控制流程的每一循环始于投入。对于建设工程的目标控制流程来说,投入首先涉及到的是传统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建筑材料、工程设备、施工机具、资金等;此外还包括施工方法、信息等。要使计划能够正常实施并达到预定的目标,就应当保证将质量、数量符合计划要求的资源按规定时间和地点投入到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去。
6.2所谓转换,是指由投入到产出的转换过程,如建设工程的建造过程,设备购置等活动。转换过程,通常表现为劳动力运用劳动资料(如施工机具)将劳动对象(如建筑材料、工程设备等)转变为预定的产出品,如设计图纸、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单项工程,最终输出完整的建设工程。
转换过程中的控制工作是实现有效控制的重要工作。监理工程师应当跟踪了解工程进展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分析偏差原因、确定纠偏措施提供依据;对于可以及时解决的问题,应及时采取纠偏措施。
6.3控制部门和控制人员需要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而这就需要通过反馈信息来实现。
控制部门和人员需要什么信息,取决于质量管理工作的需要以及工程的具体情况。为了使整个控制过程流畅地进行,需要设计信息反
馈系统,预先确定反馈信息的内容、形式、来源、传递等,使每个控制部门和人员都能及时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反馈方式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非正式信息反馈应当适时转化为正式信息反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控制的作用。
6.4对比是将目标的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发生偏离。目标的实际值来源于反馈信息。在对比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目标实际值与计划值的内涵。从目标形成的时间来看,在前者为计划值,在后者为实际值。
(2)合理选择比较的对象。在实际工作中,最为常见的是相邻两种目标值之间的比较。
(3)建立目标实际值与计划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建设工程的各项目标都要进行适当的分解,目标的计划值分解较粗,目标的实际值分解较细。要求目标的分解深度、细度可以不同,但分解的原则、方法必须相同,从而可以在较粗的层次上进行目标实际值与计划值的比较。
(4)确定衡量目标偏离的标准。
6.5根据偏差的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以下3种情况进行纠偏:(1)直接纠偏。所谓直接纠偏,是指在轻度偏离的情况下,不改变原定目标的计划值,基本不改变原定的实施计划,在下一个控制周期内,使目标的实际值控制在计划值范围内。
(2)不改变总目标的计划值,调整后期实施计划。这是在中度偏离情况下所采取的对策。
(3)重新确定目标的计划值,并据此重新制定实施计划。这是在重度偏离情况下所采取的对策。
只要目标的实际值与计划值有差异,就发生了偏差。纠偏一般是针对正偏差(实际值大于计划值)而言,如投资增加、工期拖延。出现负偏差不会采取纠偏措施,但是要仔细分析其原因,排除假象;对于确实的负偏差情况,认真总结经验,扩大其应用范围,更好地发挥其在目标控制中的作用
7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国家建设部《技术政策》中指出“:要树立建筑产品观念,各个环节中要重视建筑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的改进,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和施工工艺的更新换代”。这里阐明了新技术、新工艺和质量的关系。为了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举足轻重。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施到位管理。
在实施全过程管理中首先要根据施工队伍自身情况和工程的特点及质量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
内容、方法和效果。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定量分析,得出结论。“经验”则加以总结并转化成今后保证质量的“标准”和“制度”,形成新的质保措施“;问题”则要作为以后质量管理的预控目标。质量控制目标是质量控制预期应达到的结果,以及应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激发施工人员质量控制积极性、主动性,使关键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质量控制的目标管理应抓住目标制定、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3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订,应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经验的新施工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的要求等,其中同类工程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的分解与落实;目标的实施,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8结束语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我们要站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工程质量的重大意义,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科学管理,规范施工,以此推动企业拓宽市场,赢得市场,谋求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相飞,梁珍培,王统利.施工现场管理的几点见解 [J].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2006,(4):29-30.[2]赵学伟,鲁玺,王哲,任伟.谈施工现场管理[J].陕西建筑.2007,(9):60-61.[3]黄宝松.建筑项目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与把持钻研 [J].中国建设信息.2006,(4):
第四篇:项目质量控制复核
附件 3: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 9 号
——项目质量控制复核
(征求意见稿)
问题清单:
一、哪些项目需要考虑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
二、对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范围有何考虑?
三、如何从机制上为项目质量控制复核提供保证?
四、对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的委任有何考虑?
五、对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中的意见分歧有何考虑?
六、对改进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具体措施有何考虑?
有效的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对于保持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尤为重要。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制定政策和程序,对相关审计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以客观评价项目组作出的重大判断以及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得出的结论。本问题解答旨在提醒和帮助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健全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制度、切实履行持续改进审计工作质量的责任。
一、哪些项目需要考虑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 答:
(一)与审计准则相关的考虑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21 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实体财务报表审计以及确定需要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其他审计业务,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
由于客户情况不同,会计师事务所确定的需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其他审计业务也不同。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建立评价标准,以评估上市实体财务报表审计之外的哪些其他审计业务需要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评价标准可能包括法律法规的特别要求、项目的性质及风险程度等。在运用职业判断识别高风险审计项目时,通常考虑的因素举例如下:
(1)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存有疑虑;(2)被审计单位是跨国实体;
(3)注册会计师可能发表非无保留意见;(4)业务性质复杂;
(5)被审计单位首次公开或拟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6)被审计单位涉及并购;
(7)所属行业在性质上被认为存在较大风险;(8)从事某些金融服务;
(9)被审计单位具有公众利益实体的特征,例如,因其规模、复杂性或涉及公众利益的程度而显得十分重要,拥有广泛的利益相关者。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21 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应用指南》指出,即使在业务开始时认为不需要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项目合伙人也要关注情况的变化,以识别有必要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情形。
(二)与职业道德守则相关的考虑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第 4 号——审计和审阅业务对独立性的要求》规定,审计项目组的其他合伙人与属于公众利益实体的审计客户之间长期存在业务关系,将因密切关系和自身利益产生不利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评价不利影响的严重程度,并在必要时实施独立的质量控制复核等防范措施,消除不利影响或将其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第 4 号——审计和审阅业务对独立性的要求》 还规定,如果会计师事务所连续两年从某一属于公众利益实体的审计客户及其关联实体收取的全部费用,占其从所有客户收取的全部费用的比重超过 15%,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向审计客户治理层披露这一事实,并讨论选择下列何种防范措施,以将不利影响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1)在对第二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之前,由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对该业务再次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简称发表审计意见前复核);(2)在对第二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之后、对第三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之前,由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对第二的审计工作再次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简称发表审计意见后复核)。
在上述收费比例明显超过 15%的情况下,如果采用发表审计意见后复核无法将不利影响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采用发表审计意见前复核。
如果两年后,每年收费比例继续超过 15%,则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每年向治理层披露这一事实,并讨论选择采取上述哪种防范措施。在收费比例明显超过 15%的情况下,如果采用发表审计意见后复核无法将不利影响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采用发表审计意见前复核。
二、对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范围有何考虑? 答:
(一)审计准则的相关要求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21 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要求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以下方面:
(1)与项目合伙人讨论重大事项;(2)复核财务报表和拟出具的审计报告;
(3)复核选取的与项目组作出重大判断和得出的结论相关的审计工作底稿;
(4)评价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得出的结论,并考虑拟出具审计报告的恰当性。
同时,对于上市实体财务报表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21 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还要求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在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时考虑:
(1)项目组就具体审计业务对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作出的评价;(2)项目组是否已就涉及意见分歧的事项,或者其他疑难问题或争议事项进行适当咨询,以及咨询得出的结论;
(3)选取的用于复核的审计工作底稿,是否反映项目组针对重大判断执行的工作,以及是否支持得出的结论。
(二)实务中的一些考虑
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范围可能取决于业务的复杂程度、客户是否为上市实体以及出具不恰当报告的风险等因素,这需要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基于事实和环境作出职业判断,并可视需要对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程序进行扩展。项目质量控制复核较常考虑的事项举例如下:
(1)对项目组和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评价;(2)在决定接受客户及保持客户关系时识别的风险;(3)识别的特别风险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4)对舞弊风险的评估与应对;
(5)在确定重要性时的严谨程度,包括运用的假定和判断;(6)集团审计策略(如适用);(7)对持续经营的评估是否适当;
(8)独立监管机构发现的重大事项是否已得到恰当解决;(9)对重大问题实施的审计程序和获取的审计证据支持所形成的审计结论;
(10)期后事项复核程序结果的合理性;
(11)是否已进行恰当咨询,咨询的结论是否已得到适当执行,并充分记录;
(12)更正和未更正的错报(包括不正确的披露),以及是否已作出适当处理;
(13)财务报表的披露要求、可能的遗漏,以及应当反映于财务报表中以实现公允列报的其他考虑;
(14)将财务报表中披露的重大问题与审计工作底稿中汇总的重大问题相比对,确认其完整性;
(15)拟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报告措辞是否与审计结论一致;(16)包含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以识别可能损害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可信性的重大不一致或对事实的重大错报;
(17)与治理层的沟通(特别是与独立性相关的事项),以及与监管机构的沟通。
三、如何从机制上为项目质量控制复核提供保证?
答: 会计师事务所建立相应机制,以确保在项目的适当阶段及时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以实现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预期目标。可能建立的机制包括:
(1)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将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作为质量控制架构的一个关键因素进行灌输,培育重视和乐于接受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文化,有助于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工作的有效开展。
(2)对审计工作所需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有清晰的认识。
(3)项目合伙人认识到要对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在整个业务过程中的必要参与予以适当提醒。
(4)在审计质量政策中包括以下方面: ①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目的和价值;
②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及时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重要性; ③在不损害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客观性的情况下,需要与其就发现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
④项目合伙人有责任为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保留足够的预算; ⑤除满足质量控制制度要求外,对项目质量控制复核效用的讨论。
四、对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的委任有何考虑?
答: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解决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的委任问题,明确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的资格要求。会计师事务所需要考虑下列方面:
(1)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的客观性。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制定政策和程序,以保持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的客观性。这些政策和程序要求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符合下列规定:
①如果可行,不由项目合伙人挑选; ②在复核期间不以其他方式参与该项目; ③不代替项目组进行决策;
④不存在可能损害复核人员客观性的其他情形。
在执行审计过程中,项目合伙人可以向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咨询。项目合伙人咨询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后作出的判断,可以为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所接受,从而可以避免在审计工作的后期出现意见分歧,这并不妨碍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履行职责。
当咨询所涉及问题的性质和范围十分重大时,除非项目组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都能谨慎从事,以使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保持客观性,否则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的客观性可能受到损害。如果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不能保持客观性,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委派内部其他人员或具有适当资格的外部人员,担任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或为该
项审计业务提供咨询。
(2)复核人员的权威性。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履行职责,不应受到项目合伙人职级的影响。对于项目合伙人在会计师事务所中担任高级领导职务的,要注意避免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的客观性受到损害。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需要具备质疑项目合伙人所需的适当资历(经验、能力),以便能够切实履行复核职责。
(3)对属于公众利益实体的审计客户的特别要求。《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第 4 号——审计和审阅业务对独立性的要求》 规定,如果审计客户属于公众利益实体,执行其审计业务的关键审计合伙人任职时间不得超过五年,在任期结束后的两年内,不得为该客户的审计业务实施质量控制复核。
五、对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中的意见分歧有何考虑?
答:在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与项目组的意见分歧得以解决前,不得签发审计报告。
解决意见分歧的有效程序,能够促进在审计工作的较早阶段识别出意见分歧,为拟采取的后续步骤提供明确指导,并要求对意见分歧的解决情况和形成结论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
在通过内部咨询解决意见分歧时,按照内部咨询体系架构进行咨询。解决意见分歧的程序还可能包括向其他会计师事务所、职业团体或监管机构咨询。
六、对改进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具体措施有何考虑? 答:会计事务所可以考虑:
(1)开发广泛应用的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如网络培训课程)使得审计工作所涉及的所有相关人员清楚对于自身和他人的期望,以达到:
①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在如何履行职责方面接受充分培训; ②项目组了解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如何履行职责及其对项目组的期望,以及在项目质量控制复核过程中咨询的可能类型。
(2)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政策和程序,对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
(3)召开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会议。定期召开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会议,讨论如何加强复核工作,并在设计培训课程及相关政策和程序时考虑这些意见和建议。
(4)汇编形成项目质量控制复核问题案例。这将有助于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向项目组提出适合具体情况的问题,评价项目组在具体业务中作出的重大判断和结论。
第五篇:项目质量控制制度
项目质量控制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司制度化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本公司在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有效实施工程造价咨询质量全面管理,严格落实质量控制责任制,充分保证工程造价咨询成果的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对工程造价咨询过程和成果的质量实施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主审校核后交造价部主任检查初审、专职复核人复核、造价咨询副总经理审核的三级质量控制程序。
第三条工程造价咨询相关人员在开展造价咨询业务时均需执行本管理制度。
第二章 一般原则
第四条 公司出具造价咨询成果,实行逐级审核制,由各级审核人员审核后,方可签发出具咨询成果。
第五条 各级审核人员应当按照以下基本要求审核咨询工作底稿: 1.由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主审按审核要求整理项目资料送造价部主任初审确认后办理复核手续,造价部留存一份电子初审成果文件,以备核对;
2.复核人员做好复审记录,对存在问题或疑问提出复核意见,作出复核结论,不得对发现的问题私下处理而不记录在案;
3.项目负责人不参与复核本项目,复核人员不参与本人所审项目,审核人员不参与本人所审项目;
4.督促前一级审核人员及时修改、完善工作底稿。
第六条 工程造价咨询质量控制流程单应在三级复核完毕,并确认已经修改、完善后,和咨询成果文件一起按发文流程由公司总经理或其授权人签发。无工程造价咨询质量控制流程单或流程单上三级复核意见未落实的,一律不得出具咨询成果文件。
第三章组织方案
第七条 人员及分工:根据项目规模及难度不同,设审计组长1人,负责审计组全面工作,以及运用A0计算机审计及数据化处理;审计人员1人,负责协调项目单位进行相关审计工作;工程审计人员1-3人,负责工程量计算,核实工程造价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建设程序审计、投资控制情况审计、建设管理情况审计,并负责对勘察、设计、监理等相关单位的审计。财务审计人员1人,负责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到位和使用情况审计、税费计缴情况审计、设备采购情况审计。
第四章审计难点分析
第八条 根据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难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8.1审计部门人员知识、专业结构单一较难适应工程建设项目的综合性审计要求。
工程建设项目内容覆盖面广、建设过程复杂决定了审计要求的综合性,内容既涉及财务管理,又涉及工程建设管理,不仅要对结果审计,即审查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的来源运用,对财务核算、会计基础工作的真实性、合规性作出评价,更要对工程建设过程进行审计,查找工程建设项目各个管理流程的衔接部位、缺失部位、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及建议并作出评价,以达到审计的目的;在工程建设成本形成期间,通过对人工、材料机械费等其他费用进行跟踪监控,将审计关口前移,及时督促被审计单位发现纠正损失浪费问题,并根据整改结果对项目执行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作出评价;在工程竣工结算环节进行审计,可进一步核实建设项目在建设全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建设投资支出,核实各项结余资金和其他资金的实有数,为评价项目整体效益和效果提供依据。审计内容综合性、专业性都比较强,实践中审计人员又多侧重于财务审计,对工程项目管理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忽略了工程建设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局限在单一的知识结构容易做出不全面、不恰当的审计结论,导致审计风险。
8.2工程建设项目的舞弊行为更加隐蔽。
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施工、竣工交付使用等整个过程涉及到很多的利益主体,其中任何一方都可能在某个过程或程序中获取不正当利益,进行营私舞弊行为。工程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舞弊手段多种多样,如建设方人员利用工作职务之便获取信息在材料采购、合同订立中收受回扣、佣金等商业贿赂行为;建设方为了处理不正当费用,内部管理层相互串通或建设方与施工方之间串通签定虚假合同,编制虚假预决算资料并购买发票套取现金,使内部控制形同虚设;还有的工程长期不结算,以工程支出之名列支不合规支出,工程效益难以保证等等。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舞弊行为较其它经济项目更加隐蔽,在形式上难以发现漏洞,有看似合法完整的工程资料,合乎要求的程序甚至具备正规发票,加大了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难度。因此揭露舞弊行为是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中的难点和重点。
8.3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目前缺少系统、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目前在工程建设项目审计活动的不同阶段通常使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审计主要是定性评价,主要评价项目调研程序的合规性,论证的科学性、严密性,以及有无决策失误问题等。工程建设项目建设期、运营期侧重于定量评价。建设期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投资完成额、资金平均占用额、建设工期、质量合格率、事故率、损失率、结算审减率等。运营期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产品市场占有率、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等。
以上定量指标大多数为财务分析指标,从使用情况看,单靠财务指标并没有真正完全地反映出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我国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成熟的可借鉴的东西还比较少,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因此制约了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发展。
8.4针对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中上述情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8.4.1确立工程管理审计与财务审计有效结合起来的工作思路,适当利用有关部门的工作成果。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对审计人员驾御财务与工程两个专业知识的技能和审计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提高现有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做好财务与工程两个专业的合理分工与协调配合显得十分重要,审计项目实施前要对工程建设项目的专业要求进行全面分析,合理安排财务审计与工程管理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分工与合作,为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顺利实施奠定相应的专业基础。
8.4.2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内容涉及不同层面的工程技术领域,要做出恰当的高质量的审计评价,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尤其重要,必要时借助它们的工作成果,主要表现在:一是与工程审价部门的合作,或直接从工程审价部门取得工程审定值,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计;二是与工程监理部门的合作,监理部门是对工程施工质量、进度进行鉴定、监督的法定部门,遇有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可向其咨询;三是与工程验收部门的合作,通过查阅验收资料有助于明确审计内容,并进行查缺补漏;四加强是与被审计单位的工程、财务、后勤等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对工程建设项目全面进行了解,捕捉真实信息,并尊重对方,以理服人,理由不充分不轻易下结论。
8.5工程建设项目舞弊审计常用的方法。
由于虚假舞弊事项总有异与正常业务之处,因此审计应特别关注没有特殊情况下的单项工程成本严重超预算、利用建设资金巧立名目铺张浪费的行为等群众反映较强烈的问题,进行实质性审查。以下是工程建设项目舞弊审计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8.5.1.观察法。
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实地察看,通过眼见为实,取得第一手审计资料作为审计证据,通过现场观察辨别工程的真实性是建设项目审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审计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工程量的落实需要到现场去观察,丈量、测算,然后再与工程结算书比较,从而发现有无虚列工程量的舞弊行为。
8.5.2.计算法。
是审计人员对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各项数据进行验算或者另行计算。此种方法的目的在于验证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决算资料及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当计算结果与被审计单位的记录不一致时,审计人员一般应再次验证计算过程。必要时,与被审计单位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沟通,沟通不一致时,应以审计人员的计算结果为准。
8.5.3.审查复核法。
就是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和审计人员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运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在审查其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一致性的基础上复核并进行合理的计算、验证、分析与推断。如在工程结算环节审计中对工程量计算结果的审查复核,结合图纸审查复核有无多计、重计、漏计工程量,有无人为错算、多算情况。通过审计人员理性的审查复核与分析判断作出具有证明力的审计结论。
8.5.4对比分析法。
就是将预算数或计划数与实际数从定量的方面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其异同的分析方法。在工程项目审计中对比分析法贯穿于审计活动始终,在审计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工程项目投入运营审计,通过对完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对比分析和项目效果的实际验证,确定项目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又如工程结算审计,通过审计实际测量与定额计算的工程造价值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工程预结算值的比较,确定工程项目造价的真实性、正确性等。对比分析法中常用的方法是比率法,可以通过百分比、绝对比、相对比等形式表示,并根据不同的对比对象分为纵向对比、横向对比、计划与实际比、整体与部分比和综合对比。
第五章 审计风险
第九条 审计风险的概念。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被审计单位本身有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这是主要的风险,通常称为误受风险;一种是被审计单位没有错弊,而审计认为是有错弊的,这是次要的风险,通常称为误拒风险。
第十条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构成。固有风险是假设在没有内部控制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差错的可能性。
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差错不能被内部控制防止或纠正的可能性。
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进行实质性测试不能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差错的可能性。
第十一条 审计风险评估的工作步骤和方法。
11.1在编制审计方案时确定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 审计风险和审计机关发表审计意见的准确程度相对应,也就是与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结论有多大把握程度对应。如果把握程度低,审计就没有意义了,但也不可能100%,国际惯例也有95%、97%、99%不同的把握程度。我国审计署建议使用95%。从而审计风险就为5%(1-95%)。
11.2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调查了解评估固有风险水平;在审前调查后,审计人员应考虑被审计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的诚信和能力、财务人员的变动及其素质、业务性质、会计期间(特别是期末)的异常变动和复杂的会计处理、以前的审计结果等情况确定评估固有风险水平。实际工作中一般分为三个档次高60%、中50%、低40%,也就是即使在各种情况较好,出现重要错误可能性较小情况下,固有风险的水平也应高于40%,相反只要有某种迹象表明可能存在重大错弊,就应当将固有风险确定为100%。
11.3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评评估控制风险水平;在确定控制风险时应该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是否建立、经济业务以及相关控制手续的执行是否及时和有效、业务活动的记录是否完整、关键点控制是否存在、控制目标是否满足、控制系统是否有效运行、各项控制是否发挥作用等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内部控制与内部控制制度不同,内部控制是管理的过程,而内部控制制度则是墙上挂的制度。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确定控制风险水平。⑷利用风险模型计算检查风险水平;检查风险的计算公式为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11.4检查风险的利用;确定可接受检查风险的目的是据以设计采取什么样的实质性测试及其范围,即采用什么审计方法、确定审计时间以及抽样的规模和取得审计证据的多少。可接受检查风险越低审计的工作量越大。
11.5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反向的关系,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及时对评估的风险和重要性水平进行调整,将整个过程记录在审计日记中。
第六章 审计质量控制
第十二条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完成咨询项目后应先进行自校,并对 初步成果的质量负责,然后交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主审校核。
第十三条 自校和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13.1是否完成了咨询项目计划规定的全部咨询内容和达到规定 的深度;
13.2项目咨询采用的法规、规范、标准、定额、计算方式、价格等依据是否正确、合理;
13.3.咨询过程中形成的记录、会议记要、取证等文件是否真实、充分和有效;
13.4.对咨询项目中出现的复杂事项、重大分歧、投资风险因素以及对咨询结果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初步成果是否有说明分析,判断和结论是否正确,理由是否充足;
13.5.数据引用、数据计算、数据调整、数据评估、数据汇总是否准确;
13.6.初步结果表述是否完整一致、清晰,是否满足使用要求。第十四条 专业咨询人员对本人完成的初步成果自校确认无漏项和错误后,填写《工程造价咨询质量控制流程单》,将未决事项和需要提请上一级校核人员重点校核的问题在《专业咨询人员报复核前需阐明问题》中说明。
第十五条
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主审应将校核后初步成果、技术文件、相关附件和《工程造价咨询成果质量控制流程单》提交造价部主任初审后办理复核手续。
造价部主任初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5.1.项目是否按委托单位及交办单约定时间内完成,如未按时间完成原因是什么;
15.2.提报复核的资料文件是否齐全,该阐明的问题是否进行了说明;
15.3.对交办时及过程中重点交待的问题是否进行了落实,对过程中汇报给部门解决的问题是否落实到位;
15.4.对报复核前阐明的问题及未决事项进行查看,提出解决意见。
15.5.对符合报复核的文件在质量控制流程单上进行签字确认。以上程序完成后由专业咨询人或项目负责人报至复核部进行复核。
第十六条 复核人是指受公司授权,对所复核项目的初步成果文件进行复核,对项目的成果文件质量负责。
第十七条
复核人复核的主要内容:
17.1.各专业的初步成果是否完成了咨询合同约定的全部内容,其深度是否达到合同要求和满足使用要求;
17.2.咨询过程是否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咨询方法运用是否恰当,提交的技术文件和相关文件是否齐全、有效;
17.3.初步成果采用的各种规范、技术经济标准、经济参数、计算分析公式、计价依据是否正确、一致;
17.4.检验关键性的计算结果和数据间、不同专业间的相互关系; 17.5.了解有关当事人对初步结果的分歧意见及其产生原因,对分歧意见进行分析、判断和选择;
17.6.初步成果格式是否规范,技术文件和相关附件是否完整,表述是否严谨、清晰;
17.7.对《造价咨询成果质量控制流程单》校核意见进行复核或提出解决方案。第十三条 复核人发现初步成果有不准确、不完整、不可靠或错误之处,应在流程单复核记录表中记录复核意见,并在意见栏中签名后将流程单返回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主审,并督促其修改、完善。
第十八条 复核人确认修改完善后的咨询成果无误后,将未决事项和需要提请上一级审核人员重点审核的问题在流程表意见栏中记录、签名。
第十九条 复核人将咨询成果文件、技术文件、相关附件和《工程造价咨询成果质量控制流程单》提交审核人进行审核。
第二十条 审核人负责对公司出具的咨询成果质量承担最终审核责任。第二十一条 审核人审核的主要内容:
21.1.送审咨询成果是否经过前两级人员的详细审核; 21.2.专业咨询人员、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主审对初步成果进行的调整、纠正、补充是否恰当和准确;
21.3.检验关键性的计算结果,对当事人分歧意见较大的结论意见进行重点复核;
21.4.专业咨询人员、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主审在流程表中提请审核的重点问题及处理意见是否恰当;
21.5.对未决事项作出技术决策;
21.6.咨询报告书结论是否客观、公正,表述是否严谨、清晰,是否满足委托合同约定的要求;
21.7.对咨询成果可能产生的执业风险是否予以充分考虑,是否有规避措施。
第二十二条 审核人如发现报告书草稿及相关文件有不准确、不完整、不可靠或错误之处,应在《工程造价咨询成果质量控制流程单》审核栏中进行记录,并应责成和督促相关人员予以修改、补充和完善,必要时可召集项目咨询人员共同商定终审意见。
第二十三条 审核人、复核人与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主审对咨询成果存在较大分歧意见的,由公司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商定。
第二十四条 审核人审核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主审将咨询初步成果文件、技术文件、工作底稿和相关附件提交委托单位,同时向委托单位发出《征求意见函》,项目负责人或专业咨询人员根据《征求意见函》书面回复内容进行相关调整修改后报复核人、审核人进行调整说明,并报《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签发单》签署相关人员意见。
第二十五条 复核人、审核人签署终审意见后,将咨询成果文件、技术文件和相关附件提交公司总经理或授权委托人签发。
第二十六条 为保证成果质量,质量控制流程程序走完后最终上传或打印的清单或控制价需要复核人再确认一下,以防止上传清单或控制价漏传或编制说明错误等。
第二十七条 为保证成果文件质量,公司将抽出部分项目进行外聘专家审核,对查出的问题处理意见按第三十条执行。第七章 处罚措施
第二十八条 项目负责人、复核人、审核人在校核专业技术人员出具的初步成果文件时,检查发现差错按以下规定处理:
由三级复核责任人在《工程造价咨询成果质量控制流程单》进行差错项记录,差错记录必须由每级复核人及专业咨询人员、项目负责人签字认可,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按三级复核流程及成果文件签发完成后,由复核人、审核人、成果文件签发人按《工程造价咨询成果质量评价表》内容进行质量评价得分,按得分对相关人员进行相应奖罚。有项目负责人的项目,专业复核人复核出问题时,对项目负责人及专业咨询人一并进行扣分,项目负责人扣分按所负责项目的所有人员扣分进行累加,在项目负责费中进行扣罚。
第二十九条 每级复核人对本人的复核质量负责,经三级复核程序完成且成果文件签发后,由相关人员对由本人复核的成果质量进行评价得分。复核人员复核完成的成果文件报审核人员进行审核时,根据审核人记录的错项对复核人进行扣分,每一差错项扣复核人1分;审核人员审核完成后报成果文件签发时,如成果文件签发人再发现错误项时,由成果文件签发人在签发意见上记录差错内容,并根据差错项数对复核人每项扣2分、审核人每项扣4分的处罚,专业咨询人员最后得分为各级复核人员记录所有差错项累加数进行扣分。每项质量成果文件归档资料整理齐全,交到部门签署意见与档案管理人员办理档案交接手续后,该项目业务最后结束。由部门根据《工程造价咨询业务交办单》、《工程造价咨询成果质量评价表》、《工程造价咨询成果质量控制流程单》、《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签发单》记录的相关内容最后核实完质量成果得分,核算出每项业务提成数额,登记好台账,并核算出复核人质量效率(最后得分除以100)、审核人(最后得分除以100)质量效率,作为发放复核人、审核人业务提成的依据。
第三十条 咨询成果文件出具后再出现质量问题的,分一下三种情况进行处理:
1、差错影响造价在1%(不含1%)之内者,不予追究;
2、差错影响造价范围在1%—3%(含1%,不含3%)者,每超0.1%(不足0.1%者按0.1%算)扣减个人提成的5%;
3、差错影响造价超出3%(含3%)者,另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