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学习所获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的几点想法
将学习所得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的几点想法 针对企业在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通过对学习《现场管理》指导思想过程所进行的剖析与思考,发现很多观点都可以付诸实践,要将学习所得落实到实践工作中来,首先要考虑、认清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使现场管理指导思路能真正的落实到企业改革的实践中来,从而推动企业健康稳步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1、《现场管理》内容普及化学习,把它作为每一个部门的首要指导标准和基础学习要点,全员参与,共同整改;
2、若要《现场管理》的学习内容落实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来,特别是学习内容与落实有差距的情况下,务必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强调现场管理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才可能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3、充分肯定《现场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具备了好的理念和指导的情况下,不惧怕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才可将其落实到实践中去;、当员工态度与指导思想存在矛盾点时,想办法激发基层员工的实践兴趣,使基层员工有积极的对待态度,才能考虑将其付诸于实际工作中;
5、制定自我制定计划和评价效果,提前把处理后的问题优劣想好,遇到问题能及时解决,也是将学习内容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的比较稳妥的方法;
6、认清企业发展和《现场管理》学习内容之间的倾向问题,始终把企业发展作为主线,在不影响企业发展的同时,加入现场管理中的部分个性化发展课题,逐步改善;
7、先从最基本的现场环境、人员浪费等浅显问题改起,改善职工劳动环境,消除人员浪费问题;
8、加强一线员工培训,增长职工知识、技能和才干,做好人员管理,搞好团队建设;
9、简化工作流程,杜绝无效劳动;
《现场管理》学习内容付诸实际并非易事,理论上的推断与客观实际之间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差距,每个管理者都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只有领导深入基层,专家进入实践中去,一切从实际出发,共同承担起《现场管理》学习内容付诸实践的改革重任,才可能加快其操作进程。
2011.12.14
第二篇:学习党章落实到工作中
学习党章落实到工作中
胡总书记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深刻指出,要始终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维护党章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通过对党章的学习和聆听领导的教诲,我深刻感受到,遵守党的章程,是每一名党员面对党旗发出的誓言;认识到如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一样,党章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党内法规,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结晶,是我们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有如下体会:
一、进一步强化党章意识。
党章意识的养成和强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而学习是这个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责任带来动力。只有不断增强学习贯彻党章的责任感,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自觉按照党章履行职责,自觉维护党章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我认为学习党章不仅仅满足于看过了、学过了,对党章的精神实质缺乏深刻认识;我认为学习党章应该有老老实实的态度。学过了不等于弄通了,也不等于做好了。不能以工作代替学习,要应静下心来,原原本本的学习党章,舍得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气力精读细研,逐章逐条、逐字逐句地认真研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党的基本知识,熟知、熟记党章的基本内容。
二、要加强党性修养。
通过对党章的学习,我始终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仅在平时听招呼、守规矩,在关键时刻也要过得硬、不含糊;不仅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在日常细小方面也要坚持原则、严于律已。进一步增强自律意识,在严格自律中加强党性修养,加强自我改造,讲究人格,注重品德,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与党章的要求和党员的标准相一致,与自己
所从事的职业要求相一致,始终以党章为标尺来规范衡量自己,以党章为镜子来对照检查自己,恪尽职守,树好党员的形象。
三、要增强责任感。
贯彻党章就是要履行好党章赋予的职责,把党章的各项要求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去。通过学习,联系工作的实际,我认为自己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按照党章第一章第三条:“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加强学习,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要坚持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真正把党章的规定和要求贯彻好落实好,真正做到永葆党员先进性,真正牢固树立起把工作当事业来干的意识,不断增强自己的事业心、责任感。
四、以党员的标准做好本职工作
每学年我们要开展30多项科技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积极主动,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履行着自己的那份职责。
现场比赛这类,要有多个方案做预案,我不厌其烦地设计修改,达到安全可实行。记得“新星杯”英语词汇大赛那天,突然下起了大雨,由于应急预案想得细致,学生能够安全地躲到避雨的地方,使比赛顺利进行。为了使比赛公平、公正、公开。我做了大量工作,首先自己认真学习裁判规则,其次培训大学生合格上岗当裁判。由于工作细致,裁判工作没有失误,赢得了参赛选手们的好评。每当这时,我心里愉快极了,因为我感受到了党员的默默奉献是无尚的光荣。
对于周期长的比赛,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从中体验其中的科学道理,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目的明确了我带领学生写观察日记,拍不同时期的照片。每次活动回来,虽然累得我疲惫不堪,但是看到学生们的一张张笑脸,健康茁壮成长,那
疲惫烟消云散,心里充满了快乐。
对于知识性的比赛,我更加全身心地投入。从比赛内容、规则、形式等都要提供具体的要求,尤其对于比赛内容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面。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掌握科学知识的能力。
现场展示这类,更需要周密的组织。在各校普及的基础上,将优秀的作品上交,请专家电评,评出将次。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同事们不厌其烦地规划,辅导各校辅导老师,有时电话辅导,有时当面辅导,因此,各校上交的作品非常精致。许多优秀作品深受国际友人的喜爱。科技活动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活动。如科技大蓬车、科技夏令营、科技活动下社区等。在活动中,我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同活动,虽然很类,但是心里很温暖,因为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的意志。
总之,在这些比赛及活动中,我积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对 每一项工作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作为一名党员,坚持把党章作为自学的重点。通过对党章的重新学习,使我对党章又有了新的、更加深刻的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会一如既往地为学生服务。
学习党章落实到工作中
李淑英
2009年1月2日
第三篇: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学以明势 知以践行
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治理之道)
宋 亮
《 人民日报 》(2016年08月03日
07 版)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等重大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遵循。我们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深刻领会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努力把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特点。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准确把握这些基本特征。一是正确看待速度变化。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步入增速换挡期,增长速度下降到中高速。这是正常的,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正确看待结构优化。在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的情况下,检验经济工作的成效要从主要看增速有多快转变为主要看质量效益有多好,要从拼规模、拼消耗的粗放增长方式向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增长方式转变。三是正确看待动力转换。动力转换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旧中育新、以新改旧,实现新老动力混合发力、有序衔接、平稳转换。
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的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 1 律的包容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和把握规律中认识发展的新内涵、新要求,不搞整齐划
一、大干快上,而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新发展理念以问题为牵引,直指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要切实增强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实现新发展。同时,新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民生导向,反映着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要千方百计做好,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做。
自觉运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认真研究、准确把握本地实际,着力强化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在创新引领上施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科技同经济对接,强化创新扶持措施,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在整体协调上统筹,把农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总抓手,努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文化多元、开放合作的现代化城市和新农村。在绿色生态上攻坚,抓住自治区统筹推进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治的有利时机,持续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把环境污染的压力转化为发展环保产业的机遇。在合作开放上深化,落实自治区促进乌海及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呼包鄂经济圈,实施一批跨区域产业延伸升级合作示范项目,推动区域产业错位、共赢发展。在共建共享上推进,鼓励和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突出抓好脱贫攻坚工程,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实现责有人担、事有人管,确保一户不少、一个不落地如期脱贫。
(作者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委书记)
第四篇: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就业指导工作中论文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 教育理念 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实现就业指导工作重心的转变、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构建等三方面探讨如何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当前我国很多高校逐渐把就业工作提升到学校教育与发展的突出重要位置,加强了对就业1二作的领导及人力与资金的投入。而就业指导作为指导大学生获得一种就业能力和面向社会的生存能力,既要为毕业生实现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要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提供切实的指导与服务.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状况,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关键和中心环节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大学生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把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终身受益;二是以就业指导的人员为本。加强就业指导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职业化、专业化、专门化、信息化”的符合“四化”标准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效。从而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就业指导作为高校教育培养人才工作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已经成为配置人才资源和劳动力的基础;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步入了大众化阶段,人才资源出现局部性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的局面,这种经济体制的变革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客观上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质量虽然不是衡量高等学校工作的唯一标准,但却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一所高校的声誉和知名度不仅来自学校的学术水平.更大程度地取决于该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状况因此,把就业指导作为高校教育培养人才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加大投入.做好服务,帮助毕业生走好迈入社会的第一步。
二、培养和造就一支符合“四化”标准的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和实效。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庞杂、信息多样、技术难度不断加大,既要面向市场,又要面对学校的办学实际,还要兼顾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深人到学生的意识形态。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无疑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换言之,高校要改进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和实效,就必须加强就业指导的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符合“职业化、专业化、专门化、信息化”的符合“四化”标准的就业指导队伍,如此才能使就业指导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完善组织机构。
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校长亲自抓就业工作.同时相应成立学院级的就业工作指导小组,构建学校“一把手”对学院“一把手”的工作机制,逐渐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组织机构。
(二)健全就业指导队伍。
高校应坚持走就业指导队伍“全员化”的建设道路。组建成立由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队伍,同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发挥他们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
如定期开展就业指导人员研讨和培训班;分批选派人员参加全国的就业指导研讨班;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心理学、语言文字能力、社会交际协调能力、招聘会展的组织能力等的培训;就业指导课教学的集体备课;开展就业指导课教学的考评和督导工作,等等。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一)把“以学生为本”的就业工作理念贯穿到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全过程
一方面,积极宣传和贯彻毕业生就业政策。进一步确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使得毕业生做到“熟悉政策、了解市场、参与竞争、诚信就业”。
另一方面,构建“全员化”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领导、学院领导、就业办和其他部门负责人齐抓共管,教务处、研究生工作部、科研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及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全员参与的“全员化”就业工作指导与服务机制。
此外.还应大力推进就业指导的“全程化”。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到整个大学期间,分阶段对学生进行适应性就业指导,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就业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理想。
(二)以学生的思想教育为根本.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倡导主旋律教育和成才报国教育,大力开展毕业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引导广大毕业生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转变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地到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创业。同时,以“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注重实效”为指导思想.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爱国情操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塑造为主线,认真开展“以知识奉献社会、以才干服务人民”的择业观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教育和文明离校与爱校的道德品质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毕业教育活动。同时,对那些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和创业的毕业生应予以政策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奖励。
(三)加强就业服务信E-化建设,大力拓宽就业信息渠道。
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基本前提.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这个载体。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网上的就业信息查询与服务及视频面试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大就业信息的搜集力度,努力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科研、工程和项目上的优势,积极动员职能部门、校友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信函、网络、校友会、“工作站”等途径,多层次、多渠道地收集有效的就业信息,并及时通过就业信息网、就业公告栏、发放就业信息汇编册等方式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发布就业信息。
(四)帮助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高校在就业指导的全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年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新生一进校就开始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帮助学生制定一个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业计划,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职业理想及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在学生进入专业训练的阶段,主要在一二年级。重点帮助他们确立职业目标,客观自我定位,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及对将来职业生涯做出决策的能力。到三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也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在这个阶段.主要帮助学生进行求职能力的训练,对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择业技巧进行重点指导.以实现就业和完成学生的职业梦想。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就业指导应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就业能力的获取为基本原则.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五篇:把群众路线落实到干部工作中
把群众路线落实到干部工作中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们党的干部工作制度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坚持扩大民主的基本方向,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是《干部任用条例》的一个鲜明特点。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必须充分认识在干部工作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准确领会扩大民主的精神和内涵,切实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到干部选拔任用的实践中去。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最核心的内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那些人民群众满意和拥护的干部选拔上来,以进一步推动我们的事业。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党的干部工作最本质的要求。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有利于我们选准用好干部,克服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同时,坚持干部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是近几年改革干部选任方式、方法的科学总结。
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到干部工作中去,关键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和落实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四权”,即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不断增强干部工作的公开性和群众参与度。具体讲,要把好“四关”。一是把好民主推荐关。要始终坚持没有经过民主推荐程序的,不能列为考察对象;所推荐人选得不到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二是把好干部考察关。要把换届考察、考核与平时考察结合起来,把组织部门的考察与经济监督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了解掌握的情况结合起来。三是把好讨论决定关。党委讨论决定干部前,应多方听取意见,充分酝酿。四是把好干部监督关。要不断扩大干部监督中的民主,重视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过程和结果的监督,积极推行差额考察、考察预告、干部任前公示制度,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然有着一个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过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与时俱进,善于发现和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民主推荐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基础性环节,如何准确把握民主推荐,既充分尊重民意,又防止以票取人,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课题;又如,在干部考察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有时工作做了,程序过了,却难以了解到干部的真实情况,如何全面准确地考察干部,防止考察失真、失实,这也是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课题;再如,为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干部任用条例》规定了考察预告、讨论决定前的酝酿和征求意见等要求,如何处理好干部选任中的公开与保密的关系,也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因此,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提高干部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