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深化“班课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五篇

时间:2019-05-14 07:2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深化“班课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深化“班课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第一篇:小学深化“班课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小学深化“班课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以《XX区“十二·五”小学实施有效德育工程,推进“个个班好·节节课好”工作方案》为指导,构建班级、课堂、课程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深化“班课一体化”工作,让“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成为现实,不断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二、领导机构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德育与教学相融合的原则

实施“班课一体化”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必须落实到每一个班级、每一节课中,让学生在班级、课堂与课程中实现知、行、意、情的统一。必须实现教育教学的融合,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目标。

2.坚持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施“班课一体化”工作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研究、在研究中完善,构建“班课一体化”的新机制、新路径,提高育人实效。

四、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1.组织学习《XX区“十二·五”小学实施有效德育工程,推进“个个班好·节节课好”工作方案》,使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两个彼此相对独立但彼此关联的实践领域,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课堂教学中良好氛围的营造,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重要因素,而班级中共同愿景的建设,班级制度与文化建设,以及丰富的班级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和“一心向学”的学风,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2.组织学习区、校两级深化“班课一体化”工作实施意见,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课堂、班级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班课一体化”工作必须抓住这三个关键元素,并促进它们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课程、课堂、班级在育人中的整体效益,才能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3.通过学习相关理论,使教师明晰两个切入点:一是从愿景出发的切入点。就是从育人目标和班级愿景出发,在班级、课堂与课程中研究、实践,从而提高育人实效。二是从问题出发的切入点。就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准问题归因,聚焦解决问题的策略,再到实践中去落实。

(二)注重实践,加强研究

1.开展“听课观班”

采取行政分年级交叉听课观班的方式,即每周交换下年级行政,每周保证有一个行政跟踪下年级进班级听课观班。行政依据《听课观班评价标准》听课观班,收集与处理课堂教学与班级建设的信息,作为诊断和评价的依据。听课关注5个方面:教材文本解读;教学活动组织;学习方式选择;教学策略运用;作业设计完成。观班关注5个方面:班级环境文化;学生精神风貌;学生习惯现状;学习兴趣培养;课堂师生关系。

2.开展“评课议班”

评班议课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听课观班之后按照《听课观班评价标准》,当天与执教教师交换意见。第二种方式是行政会上的围绕阶段(2周)听课观班情况进行梳理问题、归因分析。并围绕解决问题提出建议。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结论,并对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进行反馈,促进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的持续改革。

3.开展“集体备班”

建立以班主任为首席的、班集体问题的研究机制。即围绕班主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以班主任为首席的、所有任课教师参与研究的集体备班。集体备班每月一次,实施时分三个阶段进行:

准备阶段:收集问题,明确主题,确定人员,提前思考

备班阶段:呈现问题,归因分析,研究对策,形成共识

实施阶段:实践跟踪,行为统一,收集信息,科学调整

教师们要通过集体备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用科学的管理班级方法取代经验主义的管理方式,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4.组织“好班好课”评价

好班好课是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育德、班集体管理水平的“捆绑式分类评价”。学校在广泛征求干部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每月评选一个“好班好课”优胜班级,表彰先进,促进班级发展。

五、工作要求

1.制定深化“班课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2.建立“班课一体化”的绩效考评制度,明确干部、教师工作职责。

3.行政每周分年级交换听课观班,及时与听课教师交换意见。

4.双周行政例会上集中进行评课议班,形成反馈意见,集中反馈。

5.每月一次班主任与任课教师集体备班。

6.每月一次“好班好课”评选。

第二篇:党群工作一体化实施方案

鄂国土党字„2010‟10号

国土资源局党总支关于呈报

党群工作一体化实施方案的报告

旗直机关工委:

现将《鄂托克旗国土资源局党群一体化实施方案》呈上,予审阅。

二〇一〇年七月三十日请

鄂托克旗国土资源局党群一体化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旗委及机关工委关于推进党群工作一体化的要求,开辟党的建建设和群团工作互促共赢的良好局面,党总支结合本局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局旗委“党群工作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大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国土资源管理环境,促进党群组织的健康发展;坚持党的建设、群团建设与各项管理工作相互促进的方针,通过开展丰富的党群活动内容,创新党群组织发挥作用的方法和途径,全面构建新型的 “党群工作一体化”机制,增强党群组织的生机和活力,使党组织更好地担负起团结教育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促进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

二、目标要求

经过一至两年的努力,实现基层党群工作“两覆盖”、“四创新”。“两覆盖”是:按照党和群团组织章程,建立群团组织,实现组织覆盖;党群组织中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并使之坚持正常的组织活动,实现工作全覆盖。“四创新”是:创新党群组织管理体系,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与领导体制相衔接、与党群工作相匹配的工作载体;创新工作方式,丰富党群活动内容,增强党群组织的活力和影响

力;创新党群组织发挥作用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党群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具体任务

1.抓好组织设置,健全组织网络。对各群团组织的成员进行一次全面培训。

2.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工作职责。要按照有关规定,准确定位党群组织的地位、作用和主要职责。在各群团组织中,党组织是政治核心。要通过坚持“三会一课”等制度,认真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党员干部为国土资源管理献计献策,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和表率作用。工会组织要通过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有效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为单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妇女组织要建立健全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定期召开全体委员会议,更好地团结和动员全体女职工敬业贡献。共青团组织要建立健全共青团活动制度,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促进国土资源事业持续发展。

3.开展正常活动,增强工作活力。在活动内容上,围绕国土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相结合原则;活动方式上,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切合本局实际的活动载体和工作方式。党总支要广泛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活动,加强市场经济、法律法规、职业技能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工会

组织要广泛开展组织开展建功立业竞赛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妇女组织要切实帮助妇女职工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通过开展争创“巾帼建功”等活动,激励妇女职工敬业奉献。共青团组织要广泛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进一步激发团员青年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

4.健全工作机制,构筑共建格局。党群共建工作要创新工作机制,确保有序推进。要在加强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同步加强团组织建设,达到党群组织建设相互联动,共同提高的目的。要结合实际,加快形成切实可行的党群组织活动制度。要充分发挥工会、妇女、共青团组织群众基础广泛的优势,加快形成抓党建、带工建、帮妇建、促团建的工作格局。党总支要支持群团组织按照各自的章程积极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他们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精简效能原则,提倡一人数职、交叉兼职,一般不要求社会组织配备专职人员。党组织负责人可以同时兼任群团组织负责人,群团组织负责人是党员的,可以进入党组织领导班子;群团组织负责人不是党员的,具备条件的要及时发展。依托群团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扩大党的影响力。5.建立完善“党群工作一体化”考核制度,促进该项工作全面持续发展。

四、实施步骤

1.宣传动员阶段(4月20-5月10)。按照“党群工作一体化”要求,结合本局实际,制定“党群工作一体化”实施方案,明确“党群工作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实施步骤、具体措施及任务。成立“党群工作一体化”领导小组,协调组织实施“党群工作一体化”的落实。

2.实施推进阶段(5月11-6月30日)。根据活动要求,围绕国土资源管理中心工作,推动党群工作的有效开展。充分发挥党群组织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抽查、汇报、考核、评比等形式,全面推进“党群工作一体化”。

3.总结阶段(7月1-7月31日)。对照“党群工作一体化”的目标要求进行自查、总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顿、提高的措施和办法,进一步完善党群工作一体化机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推进党群工作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

五、组织领导

1.党总支负责组织领导党群工作一体化工作,建立“党群工作一体化”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工作会议,研究落实工作任务和活动经费。

2.把工青妇工作与党建工作统一部署规划,统一本配置力量,统一检查指导,统一考核验收,对群团工作,做到政策支持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落实到位。

3.注重加强工青妇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群

团工作者队伍。

4.积极帮助群团组织解决工作中遇到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思想带、组织带、班子带、队伍带、工作带,使党群组织各项工作跨上新台阶。

主题词:机关党建党群一体化方案报告

中共国土资源局党总支2010年7月30日印发

共印3份

第三篇:双流县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方案

双流县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成办发〔2009〕49号)精神,更好地适应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需要,推动我县加快实现“两率先两示范”奋斗目标,现就进一步深化全县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工作

(一)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和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变动,适时调整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的同步测算、同步调整,进一步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差距,保障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二是强化分类救助和动态管理。将低保家庭按致贫原因进行分类并确定动态管理期限,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家庭实行每半年复核一次,对年老、残疾、患重病等无劳动能力的低保家庭实行一年复核一次。三是强化低保承诺制。低保人员必须每半年书面向所在村(社区)如实报告家庭人员收入情况,如有虚假,按照《成都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市政府令第108号)和《成都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意见》(成府发〔2004〕86号)规定予以处罚。

(二)完善低保与就业联动制度。一是先求职后保障。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的未就业的低保申请人,应首先到户籍所在地的镇(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办理失业登记,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无正当理由拒绝失业登记的低保申请家庭,不得享受低保待遇。二是积极提供公益性岗位。进一步拓宽社会公益性岗位范围,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公益性就业岗位的力度,优先推荐低保对象就业。三是及时清退不履行劳动、就业义务的低保家庭。对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未就业的人员,应由社区劳动保障站推荐就业,一年内介绍两次就业而无正当理由拒不就业的,其家庭暂停享受低保待遇;低保人员中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未就业的人员,应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性劳动,两次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的,其家庭暂停1个月享受低保待遇。

(三)建立低保“救助渐退”机制。低保人员就业上岗后,其家庭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仍可在3个月内享受低保待遇不变;3个月后经核实家庭收入仍超过低保标准的,停止享受低保待遇。

(四)建立低保边缘困难群众救助机制。将高于城乡低保标准50%以内的低保边缘困难群众纳入教育、医疗等专项救助范围,使其在遇到临时性困难时能够得到有效、及时的救助。

二、进一步完善教育资助激励工作

(一)完善教育资助制度。一是对在我县公办高中就读的城乡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困难家庭学生免收学费、课本费等费用。二是对在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许可的公、民办幼儿园入托的城乡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困难家庭幼儿,按县物价部门核定的同类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减免杂费、保育费和管理费。三是继续做好对公办中小学在校住宿的城乡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困难家庭学生的生活补助工作,适度提高公办高中在校住宿的城乡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困难家庭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在现有每人每年500元的基础上提高到每人每年750元。四是通过生源地助学贷款和校内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对在校就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困难家庭的学生实施资助。

(二)建立和完善教育激励制度。一是建立低保家庭学生教育激励制度。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低保家庭学生,给予低保标准上浮20%的生活补助;对高中教育阶段的低保家庭学生,给予低保标准上浮40%的生活补助;对大学教育阶段的低保家庭学生,给予低保标准上浮80%的生活补助;对低保家庭中残疾人的学生子女、低保家庭的残疾学生以及农村低保家庭中的在校女学生,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再给予低保标准10%的生活补助。二是完善帮困助学制度,通过开展慈善活动募集资金,对低保家庭中考上大学(高考录取)的学生实施帮困助学,确保每个考上大学的低保家庭学生圆大学梦;对符合条件的低保家庭中的中小学学生实施“阳光育苗工程”和“阳光宏志工程”。三是开展结对帮扶、社会捐助等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帮困助学工程。

三、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工作

(一)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助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本县行政区域内各类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属城乡低保对象和一、二级残疾大学生参加双流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中: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及城乡低保对象中一、二级精神病患者的资助标准按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执行。

(二)分类实施门诊救助。一是对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门诊医疗费用,实行全额救助。二是对城乡低保对象中一、二级精神病患者,门诊救助每人每年200元,包干使用,不结转。三是对其他城乡低保对象,门诊救助每人每年100元,包干使用,家庭成员可共享,不结转。

(三)分类按比例实施住院救助。一是对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在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扣除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后,剩余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全额救助。二是对城乡低保对象住院起付标准以下的部分给予全额救助。三是实施一般住院救助。对城乡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困难群众,在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基本

医疗保险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扣除各种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后,剩余医疗费用按医院级别予以不同比例救助:一级医院70%、二级医院60%、三级医院50%、惠民医院75%;一个自然内,每人每年累计最高住院救助标准为20000元(含住院起付费)。四是实施大病住院救助。城乡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困难群众中患有恶性肿瘤、白血病、尿毒症、门诊特殊疾病的和实施器官移植术及抗排斥治疗的,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扣除各种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后,剩余医疗费用不分医院级别,均按最高救助比例70%救助;一个自然内,每人每年累计最高住院救助标准为40000元(含住院起付费)。以上住院救助中,对城乡低保对象中的智力类、精神类残疾人和其他类伤残等级为一、二级的残疾人患者,同一级别医院救助比例上浮10%。

(四)实施临时医疗救助。对因患重大疾病影响基本生活的城乡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困难群众,一个自然内给予不超过1000元的一次性医疗救助;对救助对象中的孕产妇给予400元的一次性救助,用于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

四、进一步完善住房救助工作

(一)完善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制度。一是加大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力度,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保障实施范围。二是建立健全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实名制动态管理机制,对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困难家庭实行复核,对其他低收入家庭实行季度复核。三是强化保障对象承诺制。申请住房保障的家庭必须如实申报家庭人员、住房和收入等情况,如有虚假申报,一经查实,除取消保障资格外,不得再享受住房保障优惠政策。

(二)加快推进农村住房保障工作。加快推进农村住房保障制度构建,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对农村低保对象、优抚对象中的住房困难家庭实施“安身工程”。按照城乡统筹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三个集中”的推进,以中心村、聚居点为依托,以集中建房模式为重点,实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改造。按照政府补助一点、集体帮扶一点、个人出资一点的模式,采取新建、改建、修缮、置换等方式,对农村符合救助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实施住房救助;继续实施山区移民住房救助工作。通过对下山移民和受地质灾害影响家庭的搬迁,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下山移民和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

五、进一步完善生产帮困工作

一是帮扶部门对定点帮扶贫困村中的低保对象,在产业上进行一对一的扶持。二是积极开展种养殖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帮助困难群众发展生产。三是为农村低保对象免费提供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优先推荐劳务输出。四是对农村残疾人等特殊困难家庭,按照“普惠加优待”的原则,加大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在发展种养殖业、家庭手工业等方面实施专项扶持,帮助其发展生产、创业

增收。五是对农村低保对象建立社会共同关注机制,充分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力量,建立“一对一”援助机制,帮助其尽快脱贫致富。

六、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工作

一是各级政府要积极履行责任,将法律援助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以不断满足困难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援助需求。二是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要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在县建立便于受援群众咨询、申请法律援助的受理大厅,在镇、街道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的专业化队伍建设。三是加大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知晓面,提高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四是积极扩大法律援助范围,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提高服务质量,全力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包括外来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法律援助及服务,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做到应援尽援。

七、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对象的供养工作

一是把农村“五保”对象供养工作作为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巩固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确保有意愿入住的集中供养率达100%;通过实施集中供养彻底改善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二是敬老院要与镇(街道)卫生院等医疗机构实行定点挂钩,有条件的可设立医务室,为农村“五保”对象提供及时、便利和优惠的医疗服务。三是进一步加强敬老院规范化服务管理,健全各项服务管理规章制度,加强院务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供养机制和城乡统一的服务管理模式。四是重视敬老院文化建设,丰富五保对象的精神生活。五是将敬老院建设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敬老院。

八、进一步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流出地救助、预防、回归安置救助管理机制,尽快建立救助管理站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在有条件的农村集中居住社区建立未成年人服务中心,做好儿童保护工作,预防儿童流浪和再次流浪。二是进一步在各镇、街道加强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按照管理和救助服务并举的原则,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加大救助力度,劝导、引导流浪乞讨人员进入救助站接受救助;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传染病人,按照“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实施救助;对被拐卖、拐骗、胁迫、诱骗和被利用进行乞讨的残疾人、未成年人,按照“先解救、后救助”的原则,作好调查、取证和解救、救助工作。三是进一步强化站内服务和管理工作,改善设施环境,实行人性化、亲情化服务,保障受助人员的基本生活;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和文体娱乐、教育培训等活动。四是进一步加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引进社工、教师、心理医生等

专业人才进入救助管理领域提供救助服务,鼓励民间组织、社会团体、企业参与救助服务工作。

九、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救助工作

一是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形成统一领导、职责明确、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指挥体系;制定县、镇(街道)二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整合资源,建立公安、民政、商务、卫生、建设、水利、地震、气象、交通、国土、通信、电力、驻县部队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做好各类救灾物资、器材、装备、资金等备灾工作,确保应急救援及时有效。三是建立由公安、武警、驻县部队、民兵预备役、社会志愿者组成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明确职责和分工,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统一、高效、有序开展。四是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开展灾后捐助工作,积极为灾区募集资金和物资。五是加强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的宣传、教育和演练,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十、进一步做好慈善、捐赠等其他救助帮扶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健全各级慈善机构,充分发挥慈善机构在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和扶贫、救灾、济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慈善捐赠活动,落实各项税收减免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公民参与慈善活动,保护公众慈善捐赠的积极性。三是大力发展各类志愿者(义工)服务组织,创新和丰富志愿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众提供服务。四是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慈善福利机构,建立和推广“慈善爱心超市”,探索多种形式的长效运行机制,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五是动员和支持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互助活动。六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多元社会主体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抚慰活动,帮助生活困难群众增强信心,战胜困难。

十一、建立残疾人救助机制

对贫困残疾人实行特别救助制度,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在制订和实施各项救助政策与措施时,按照“普惠加优待”的原则,对残疾人适当提高救助标准、放宽救助条件、扩大救助范围。通过各类专项资金,对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困难群众中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别困难家庭实行特别救助。二是逐步建立满足残疾人特殊人群康复、就业、教育、维权、托养(老)、无障碍环境等特殊需求的服务体系。对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困难群众家庭0—6岁残疾儿童免费实施抢救性康复,为重度贫困残疾人免费适配辅助器具。着力发展重度肢体、智力和精神类残疾人托养服务。

十二、建立低收入家庭核定工作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由县城乡一体化救助体系联系会议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牵头,县劳动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房管局、县公安局、县金融办、双流工商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总工会、县残联和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双流分中心等部门参加的低收入家庭核定工作协调机制。二是各镇、街道落实低收入家庭核定工作必要的人员和经费。三是合理确定低收入标准,分层分类实施救助。

十三、建立部门联动信息共享机制

由县民政局牵头,逐步建立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定信息系统,并根据部门需求制定部门间共享信息目录,研究制定信息共享办法。由县信息化办牵头,利用跨部门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部门间数据交换、信息共享,为低收入家庭准确核收、救助资源共享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篇:推动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东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草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化一业”和“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加快人口、产业、生产要素聚集,逐步达到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城镇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原则。必须立足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坚持规划先行。以做实中心镇区、产业集聚区、集中居住区和做优生物工程产业为重点,形成特色村镇和特色产业集群相得益彰、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2、市场运行原则。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强化政府组织协调职能。充分利用小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

少相挂钩的政策,使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开发资源、聚集资金,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3、多项互动原则。必须注重发挥我镇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要发挥中心镇区、工业园区对集中居住区的带动作用,推动我镇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农村人口向中心镇区和集中居住区集聚。

4、以人为本原则。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城乡一体化工作涉及到的利益主体较多,要坚持依法行政,保证各项政策措施与上级政策相符,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符,保证程序合法化,做到既重效果,更重过程,避免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要通过实现城乡一体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5、机制创新原则。必须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使推进城乡一体化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总体目标:

根据《大洼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奠定基础阶段(2010—2011年)。在2年时间内,一是要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先行、多种模式试点先行的原则搞好试点工作。我镇制定出分步实施的合村并屯规划、中心镇区、工业园区和集中居住区(社区)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基础设

施建设规划等。到2011年初,启动建设中心镇区和集中居住区。二是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制度框架和推进体系。初步建立乡镇教育、医疗、文化等合理布局均衡配置的公共服务体系,镇村(社区)有效衔接、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覆盖全镇的公共就业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阶段:快速推进阶段(2012—2015年)。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3年时间合并村屯15个,通过4年的快速推进,到2015年末,全镇总人口达到2.6万人,中心镇区达到1万人,集中居住区达到0.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8%以上。完成合村并屯计划的25%以上,中心镇区和集中居住区达到60%;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第三阶段:全面实现阶段(2016—2020年)。到2020年末,将镇区面积扩大到3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到1.5万人。10年内完成全镇撤并任务,建设五个集中居住区和一个中心镇区,集中居住区分别为河沿、大北屯、黄金带、二道边、叶家。其中:以河沿为中心建设沿河旅游观光经济区;以大北屯为中心建设果菜、河蟹奶牛经济区;以黄金带为中心建设棚菜种植、特色养殖经济区;以二道边为中心建设园区配套服务经济区;以叶家为中心,依托张氏墓园和盘锦生物工程产业园建设旅游商贸服务经济区。每个经济区人口达到3000人以上。以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建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人口达到1.5万人以上。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完成全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城乡社会互通融合,城镇居民基本共享现代文明。

二、主要任务:

全面实施全镇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布局等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集群化、城乡一体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一)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科学制定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一是加快镇区扩建改造和功能完善,做大镇区。二是加快工业园区和集中居住区建设及融合发展。三是加快各集中居住区特色产业发展。构筑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城镇空间发展形态。

(二)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坚持狠抓“三化一业”不懈怠,完善城镇经济体系,加快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和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1、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实施“四子”工程,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1)认真做好规划,建好养鸭小区。2010年秋必建养鸭小区10个,占地面200亩。

(2)广泛发动群众,搞好棚区扩建。实现东风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就地扩张,在原有基础上,再建大棚196栋,总面积达到

2000亩。

(3)发挥传统优势,搞好大蟹养殖。继续在栾家村搞好养大蟹示范项目。

(4)强化农业基础,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实施好“基本农田示范区”项目、农业灌区改造项目和农田水利小型工艺项目、万亩标准良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5)扶持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在扶持做大现有的金昌奶牛养殖基地龙头企业基础上,加速推进“公司+农户”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建设,并以此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2、按照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集群带动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要求,强化园区的主体功能规划,突出园区生物工程产业定位。调整园区建设规划,使园区面积由原来的2.75平方公里,调整到8平方公里。规划不同的工业区域,并根据产业的劳动密集度情况科学布局,将整个园区规划为四个区域。一是占地3.54平方公里的生物工程产业区;二是占地1.33平方公里的石油化工产业区;三是占地2.025平方公里的医药、食品产业区;四是占地1.05平方公里的综合服务区。

3、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是要以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牵动,汇聚人气。在进一步完善全镇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张氏故居、辽河古渡、驾掌寺古庙等新、老景点的改造和建设为重点,形成一线多点的旅游格局,完善各类旅游要素。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拓宽领域和增加就业为目标,全面

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各项现代服务业。在恢复辽河古渡上,实施三项工程,(1)将大南线延伸到河沿辽河渡口,2020年后与海城打通,直接沈大高速公路;(2)在河沿和大岗子分别建设两座码头,开发辽河旅游线路,打通西安镇上口子《金色农家》拍摄基地和辽河绿水湾旅游点;(3)在河沿村延主街道两侧,建两层标准四合院,保持老农村的特有风貌;(4)保留大岗子部分搬迁后的民宅,改建成仿古住宅,开展民俗旅游和特色旅游。

(三)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1、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扩建帅乡文体广场,在原4000平方米的基础上,向南扩展,并开建人工湖休闲景点,总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二是完善中心镇区及集中居住区的基础配套设施。

2、完善城镇功能和服务体系。一是要在实现集中供热、供电、统一供水的基础上,实施城镇集中供燃气、集中垃圾处理工程;二是加快农户用沼气建设,支持养殖场和饲养集中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积极开展沼气综合利用;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高绿色能源比重。争取城市公用设施向我镇延伸,最大限度实现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公益事业的统筹发展。

(四)推进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1、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遵循“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和完善劳动者通过

劳动力市场竞争、企业用工自主和个人就业自由的就业机制,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试点工作,建立城镇统一的就业制度、失业登记制度和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劳动保障事务机构,集中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及劳务输出等相关服务。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为目标,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让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加快建立以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将我镇辖区内各类企业职工及从业人员(含农垦企业)、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进城务工农民、失地农民和农村居民按照不同政策逐步纳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体系。

(五)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一是结合小城镇外扩规划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标准化建设,使教育结构趋于合理,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学需求。按照不低于国家城市学校现行建设标准的要求,实施建设学校宿舍、多功能室、综合楼,铺设塑胶操场等配套设施工程;二是推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应用为核心,以远程教育室系统为载体,不断充实和丰富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从课堂化教育到网络化教育的

突破。加强教育信息化硬件、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资源三大平台建设,让更多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实现城乡学生同等管理,同等师资、同等教学。

2、大力发展卫生事业。以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为重点,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合理配置,全面提升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的整体功能,全面提高医务人员技术和医疗装备水平。每个集中居住区要建成规范化的卫生所,实现城乡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保证居民公平享有付费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

3、加快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每个集中居住区都要建设一座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先进文化向基层的辐射。实现中心镇区有综合文化站、文体综合活动广场、公园,集中居住区有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和活动广场目标。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保障机制

(一)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改革现行户籍管理体制,以现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按照实际居住地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二)加快用地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集约用地,统筹规划城乡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水平。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置换等各种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大力发展多种

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在推进用地制度改革过程中要实施好“增减挂钩”。一是要进行合村并屯和土地复垦。要按照合村并屯的计划,分轻重缓急来实施;二是要把合村并屯腾出的土地指标增到县城、镇区、集中居住区和园区建设上来;三是要在解决群众利益问题上做到让利于民、惠及于民。

(三)完善各项配套措施

根据规划先行、政策先行和试点先行的原则,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本《方案》精神,完成下列工作任务:项目建设办公室要牵头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要制定全镇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并牵头制定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相关政策;国有土地管理所制定城乡一体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农业经济办公室制定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招商引资办公室制定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的政策;社会保障办公室制定覆盖全镇居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教育、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化等部门制定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相关政策,建立覆盖全镇的教育、卫生、人口和计生、文化、科技、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四)强化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领导,镇委、镇政府成立东风镇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落到实处。

(附:东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

东风镇人民政府 2010年7月30日

东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

长:杨晓敬

党委书记

常务副组长:李欣岷副

长:吉

成员:李

党委副书记、镇长

公司经理、场长

徐志军

人大主席

常乃柏

党委副书记

李忠营

副镇长 管延军

副镇长

副镇长、综治委员

刘焕章

副镇长、派出所长 印祥顺

副经理、副场长 黄占胜

副经理、副场长 朱晓国

组织委员 王洪利

宣传委员 刘

纪检委员 徐志江

武装部长

江志国

镇长助理、财政所长 杜焕平

土地所长

司法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任:

管延军(兼)副主任:

乡建助理 成员:

孙宝石

于海鹏

栾鹏祥

王瑞庆

宋贤明

王小路

许素艳

经济助理 交通助理 办公室主任 结算中心主任 镇党委、政府秘书大学生 大学生 大学生

第五篇: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任务。根据省市区等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指导精神,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符合我校教育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新机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新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民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任务

(一)着力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现“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全面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新机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围绕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制定管理办法,开展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构建全面系统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切实发挥教科研的引领作用,建设好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创新工作方法,拓展丰富教育内容,围绕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制定教师考核、学生评价的工作制度和评价体系,将德育工作覆盖到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

(二)积极打造“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 1.深化德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统领作用,积极拓展德育课程内涵,因地制宜,整合德育课程资源,促进国家、地方和校本德育课程的有机统一。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建立学段衔接、内容丰富、系统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拓宽德育课程实施途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实效。制定德育课程具体贯彻落实意见。积极参加上级德育课程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

2.充分发掘学科课程德育价值。落实学科德育课程目标,丰富学科德育内容,积极挖掘学科德育内涵,真正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制定学科德育参透计划。积极参加学科德育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

3.提高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水平。开齐开足开好传统文化课程。要在学科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本地资源,上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制定传统文化课程具体贯彻落实意见。积极组织开展创建书香校园、经典诵读、传统节日主题文化系列教育等活动。

4.突出实践活动德育功能。不断加强学校实践活动中的德育阵地建设,常态化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积极构建校内外结合、多学科整合、多领域融合的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探索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互相融通、互相补充的有效教学方式,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一体的实践教育机制。研究和提升多彩实践教育与公民教育两大“立德树人”品牌的教学研究成果。探索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办法和实践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构建以生为本、体验核心、知行合一的实践德育新机制。

(三)全面提高教职工的育德能力和课程实施水平

注重培养教职工的师德素养和育德能力,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要引导教师认真研究和解读《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让教师切实把握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积极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育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课程教学中充分把握育人契机,提高课程育德质量。教育教学辅助等学校管理人员要坚持言传身教,做好行为示范和表率。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7 年3月—2017 年4 月)

1.召开全校启动工作会议。明确分管领导、各教师的任务分工和工作职责。2.制定工作方案。制定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考核办法,从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个方面制定具体的贯彻落实意见。

3.积极参加培训。组织骨干老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相关培训,并把培训精神传递给各教师。

(二)落实推进阶段(2017 年5 月—2018 年7 月)1.全体教师全面落实德育课程一体化要求,展开教学研究。

2.加强专项研讨。加强德育实施的专题教研指导和调研,针对存在问题加以研究解决;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总结、提炼有效经验和成功做法。

3.培养先进典型。打造、推出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骨干教师。4.打造校级优秀课例,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5.指导教师进行相关小课题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提炼成功经验,形成阶段性成果。

(三)总结阶段(2018 年8 月—2018 年12 月)1.全面总结工作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整理典型经验和案例。2.召开阶段性总结会议。

(四)提升阶段(2019 年1 月开始)

1.根据上级工作推进,修订我校德育课程贯彻落实办法、课程评价标准和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考核办法。2.积极参加上级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总结和学习会议。

四、职责分工

副校长:牵头负责德育课程、相关学科德育、传统文化课程德育一体化的实施和研究工作。发挥骨干教师带头作用,成立研究组,加强在推进过程中的研究;开展跨学科、跨学段的教研活动,逐步形成学科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格局;组织相应学科教师培训、相应学科课程德育贯彻落实意见和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应学科课例、案例、典型经验等的征集、评选。

教导主任:负责实践活动德育的实施、推进工作。加强在推进过程中的调研;开发形式多样、内容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加强校本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教导副主任:结合上级工作安排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将德育课程一体化推进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考核。

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负责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宣传及文字总结工作。各学科教师配合学校开展工作认真落实。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工作推进指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规划与实施,统筹协调推进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各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各领域德育课程一体化推进、落实和指导。

(二)加强教科研指导和过程管理。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现状,进一步明确德育目标,梳理德育内容,探讨德育有效途径和方法。发挥教育科学研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将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针对德育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教研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并形成优秀案例进行研讨,不断提高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建立各种研讨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举办各类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观摩、学习机会,搭建展示和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校网络学习资源,加强德育课程一体化优秀课例、案例的展示与学习,建立课程教学德育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的平台,促进与兄弟学校间、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四)加强教师培训。建立教师德育工作培训制度,以骨干培训带动全体教师的学习,提高全体教师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建立学科教师德育教研制度,给教师创造多种德育工作培训机会。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学科教师德育基本功比赛、德育成果展示等活动。探索和完善与全员育人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五)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考核机制,建立考核奖励机制,组织开展先进教师经验交流活动,对成熟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要充分利用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借助现代传媒手段,搭建德育工作交流平台,宣传学习推广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先进典型。

莱西市沽河街道孙受小学

2017年3月28日

下载小学深化“班课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深化“班课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动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高港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口岸街道新明村村主任助理徐婷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

    尚义中学“班团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尚义中学“班团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共青团中央、教育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探索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

    小学“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5篇)

    港口乡明德小学联校“一体化”管理实 施 方 案一、指导思想我校“一体化”管理以《义务教育法》为依据,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区域教育全面均衡协调发展;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小学课改工作实施方案(5篇)

    我校自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学校管理与评价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为切实推动学校的课改工作,我们将围绕“课程改革是重心,教育科研抓......

    托管班工作实施方案

    五府营小学托管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切实解除家长们的后顾之忧,保障学生下午放学后的安全和健康,根据《关于加强小学生托管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五府营小学托管工......

    深化德育一体化建设工作总结

    深化德育一体化建设工作总结为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贯彻落实上级领导的部署安排,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激发改革创新活力,我校开展了“严作风、提素质......

    归苏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5篇

    归苏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为推进实施《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成效,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经研究,决定开......

    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河图镇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乡村一体化管理”是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我镇自二○○六年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不到三个月就已基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