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学生一起营造成长的“家园”
和学生一起营造成长的“家园”
姓名:孙晓丰
学校:东华镇中心小学
时间:二零一零年十月十五日
和学生一起营造成长的“家园”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水平的发展。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作为班级建设的指导者,一言一行更是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教育作用。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将有利于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班级文化的重建,就不可能有课改目标的真正实现。因此,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在一个和谐健康的氛围中快乐成长,消除在班级建设上阻碍新课改的一些瓶颈,为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班主任要十分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用班级文化熏陶、感染、影响学生。
所谓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搞活班级文化建设呢?
一、构建特色文化,营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氛围
在每个人的前进过程中,都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自身的进取精神,即内部动力;另一种是周围的鼓励、支持和竞争,即外部推力。在班集体中,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对每一个同学而言,都可以内化为进取精神,形成内在动力,同时又作为外部推力推动着每个人积极奋进。
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对教室进行了一次创造性的美化,室内除设立宣传栏、规章制度栏、雏鹰争章栏外,还可以设立吉尼斯大看台、擂台赛,设立学生风采展示,比比谁最棒。如 “我和小树一起成长”、“小小百花园”、“相信我能行、合作大家行、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等新颖别致,内容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设计,形成了特色。通过“成长的足迹”“我的作品展”等优秀绘画作品栏的布置,反映了孩子们丰富多彩生活,而“小小图书角”则能动地沟通课内外,将学生从“小课堂”引向生活的“大课堂”,让孩子们驾驶着知识的小舟不断地探索。为拉近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知识的存在,我们让书本插上翅膀,带着小朋友遨游知识的海洋。铅笔、书本等充满童趣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这些都将鲜明的刻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此外,可以让学生动手参与黑板报的设计与创作,由学生自己选材组稿、自己设计编排、自己书写、绘图,虽然有些只是信手涂鸦,却无不透射出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并能结合重大节日和学校中心工作及时更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并伴随着班级和学生个人的成长,逐渐地成为孩子们学校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就内化了班级精神,活跃了班级文化。
二、构建班级情感文化的主体——爱心
情感文化是良好班级文化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将学生的情感发展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使班级成为培养学生情感文化的场所,而“爱心”的培养则是班级情感文化建设的核心。班主任和学生是构建班级情感文化的主体,而班主任则是班级情感文化的缔造者。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班主任要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并产生热爱教师的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情感氛围。其次,班主任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童言无忌”,保护学生的“异想天开”,理解学生的“盲目过错”,让每个学生在教师面前都能畅所欲言,勇于展示,让学生在一个健康、美好的班级情感文化的沐浴下成长。这种健康、美好的班级情感文化应该是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班级中的成员人人热爱集体,又被集体所爱;人人赞美别人,也被别人赞美。教师要善于不断地抓住时机,发现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关心他人,关心集体,浓厚班级的情感文化。真正树立起新型的师生观。
三、建立评价机制,构建交流平台
在班级建设中,我们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对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建立班级明星评价制度,定期对学生在学习、卫生、礼仪等方面进行评议,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评出“计算高手”、“环保小卫士”“朗读之星”等,让受表扬者形成自信,让未受表扬者形成善于发现别人长处的习惯,明确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干得更为出色,产生自励。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闪光点成为班集体的骄傲,形成积极向上良好局面。而在评议班干部时,尽可能让大家发现他在工作中为大家所作的贡献,对尽职尽责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工作做得还不完美的学生,让他们查找原因,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构建交流平台,让孩子们在评价中学会赞赏别人与赏识自己,形成相互信任,以诚相待的良好人际关系,懂得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为自己的进步而自豪。
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往往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班主任应做一个有心人,努力做好班级的文化建设。
总之,课改目前尚在实验阶段,班级建设如何与新的课程念理相适应,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但是,作为班级建设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要灵活采取教育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班级的吸引力,努力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唯有如此,我们将才能在以后的班集体工作中不断地给孩子们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培养自主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第二篇:加强文化建设营造家园氛围
加强文化建设营造家园氛围
东苑庄学校
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综合体现,更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文化建设由浅入深可分为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补充和延伸,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表象和外显。把班风班训、校风校训、办学思想和理念内化到师生心中,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围绕学校文化建设,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调整办学理念:
上学期末,我们调整了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
学校校训:乐学诚信健康阳光
乐学:打造和谐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让每一个孩子高高兴兴求 知;
诚信:教育孩子诚实,培养孩子守信,让每一个孩子坦坦荡荡做 人;
健康:加强体育锻炼,强健学生体魄,让每一个孩子健健康康成 长;
阳光:加强心理疏导,培育阳光儿童,让每一个孩子快快乐乐发 展。
办学理念:我成长,我快乐
把校训提炼成一句话,就是“我成长、我快乐”。我们会让每一 个孩子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办学目标:学生舒心教师安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
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在各位家长大力协助下,在这片求知的乐园中,我们将努力做到让孩子舒心、教师安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
设计了校徽:
校徽设计说明:简单的校徽有三层含义:
1、双手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教师是一双手,学生像太阳,预示着教师双手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2、孩子们在学校中健康成长:孩子们是祖国的太阳,太阳下面是展开的一本书,预示着孩子们在学校中健康成长;
3、雄鹰展翅飞向祖国灿烂的明天:蓝色是大海,中间图案是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正飞向太阳,预示着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展翅翱翔,飞向祖国灿烂的明天;
二.围绕办学理念定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主基调:
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是校园文化的延伸和补充。没有校园文化做支撑的班级文化,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空中楼阁,绝不会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更不能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
办学思想和理念经全体师生讨论通过以后,新学期一开始我们就着手定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主基调。我们围绕校训中的“乐学、阳光”,围绕办学目标中“学生舒心、教师安心”,围绕校风中“宽松和谐”,确定了我们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主基调为宽松和谐、轻松愉快、催人奋进、积极向上,即把校园文化做得温馨典雅、轻松舒适,班级文化要做得活而不花、泼而不闹,要把学校和班级布置的像家一样温馨。
三.拓宽思路,形成班级文化框架:
首先是自我拓宽。确定了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主基调后,我利用自己写博客认识了很多博友的优势,向博友们发出了班级文化建设“求救”信息,很快有许多博友给我发来了资料和图片:上海浦东、河南周口、聊城实小、临沂李官、淄博莲池等,其中淄博莲池实验学校就发来了近一百张校园文化建设图片。通过这些图片,我对班级文化建设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
其次是召开动员会,拓宽教师思路,安排部署班级文化建设。3月2日,星期五,待学生放学后,我们在二年级召开了全体教师会。我利用多媒体把收集到的部分班级文化照片展示给老师们看,大家都很震撼。然后我安排部署了整个班级文化建设过程:利用周六和周日,大家先构思自己本班文化建设框架,然后自由到市场上买自己需要的各种材料,周一找范主任报账,从周一开始,大家集中精力用十天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班级文化建设。
四.选好节点,及时加油:
3月5日,周一:万事开头难,买来材料以后,大家都没有快速动手。也可能都在思考,待成熟后再做;也可能在观望,害怕自己做不好。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又把淄博莲池发过来的照片,选了其中60多幅,提供给大家(我不想提供,是因为害怕大家都做得一样)。大家思路开阔了,也开始动手了。
3月6日,周二:为了再次调动大家的能动性,下午学生放学后,我提前两天安排了“庆三八茶话会”,总结和肯定了全体教师特别是女教师的工作,对班级文化建设给予了肯定。
3月8日,周四:下午,学生放学后,我们召开了班级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3月9日,周五:班级文化建设大框架基本完成,下午办公室李树峰副主任来我校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工作。
五.及时反思,总结经验:
从3月12日开始,我们在完善班级文化建设的同时,还先后迎接了刘家庄小学、前省庄小学、羊楼小学等兄弟单位的来访和指导,3月14日下午,我们还接受了全镇小学业务校长们的指导和帮助。总结本次班级文化建设,收获有四:
1.除了感激还是感激:这次活动,得益于全体老师和全校同学,是大家齐动手、共努力才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2.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之所以先动手,是在全镇班级文化建设很迷茫的时候进行的,我们想做一块“砖”,能引出更多的“玉”来(全镇小学中,我们的校舍和氛围是最差的,大家只要用心做,肯定不我们强)。从目前来看,我们引出了更多的“玉”。
3.得到了教育局高主席的充分肯定:高主席说:从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上,看出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前景。
4.一班一品、一班一格的形成:我们把五个年级分成了五个中队:星星中队、月亮中队、地球中队、太阳中队、银河中队,五个中队的文化都各有特色。
可以说,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我们为全体师生营造了和谐温馨的家园。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东苑庄学校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第三篇:《营造美好家园》教案
《营造美好家园》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欣赏各种有特色的建筑,让学生感受建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2、认知目标:了解模型制作的有关知识,掌握建筑模型的制作技巧。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大胆设计、制作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把自己的设计思想与同伴交流,并选用各种材料进行新家园模型的制作。
教学重难点:
1、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让学生体验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快乐。
2、学生能设计出高低错落有致、造型生动别致的建筑模型并将它成功制作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几年咱们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盖起了一栋栋实用美观的新房子。
(二)说一说:
请同学们说一说近几年来城市、乡村居住环境的新变化。(学生踊跃发言,教师适时提出表扬)
(三)看一看:
欣赏课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有特色的建筑,让学生感受建筑之美,激发学生创作 的热情。
教师:瞧!咱们新家园的房子多棒——有几十层高的摩天大厦,也有典雅精致的花园别墅,有欧洲风格的城堡,也有现代化的居民小区。同学们,你想成为一名小小建筑师,为我们的美好家园出份力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做一做吧!
(四)想一想:(设计草图)
小组合作,讨论、构思并画出理想的建筑外形、结构。
教师提示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房子是什么形状的:方的、圆柱的、三角形或者不规则形?屋顶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平顶、瓦楞形?门窗造型:大玻璃窗、百叶窗、还是方格窗?单扇门、双开门或是旋转门?安装在什么部位,是否打开?其他部分:是否有阳台、阁楼?房子的装饰,周围的绿化及各种设施等。各部分的比例要协调,一组建筑应高低错落有致,色彩搭配和谐生动。
(五)展示草图:哇,同学们设计得真新颖,这是你们合作的成果。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出漂亮的建筑来!现在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动手制作了吧?建筑模型的制作看上去复杂,其实做起来并不困难,让我们赶紧动手试试吧!
(六)做一做:(动手制作)
1、教师示范制作:
(1)、制作建筑的形状,画好门窗后剪出,粘贴好建筑的外形。(2)、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做出屋顶。(3)、添加门窗并装饰房屋。
(4)、给房屋周围布置小设施及花草树木模型,组成小社区。
2、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
(七)评一评:开个小小的建筑模型展览会,学生互相评价、发表感想,看哪组的模型最受欢迎。
(八)总结:同学们的作品太精彩了,把咱们的家园制作得真美啊!
第四篇:创建园林城市 营造绿色家园
创建园林城市
营造绿色家园
2009年,巨野县委、县政府提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目标,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确保今年实现省级园林城市创建目标,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这样做:
第一、争做创建园林城市活动的实践先锋。没有文明的中学生,就不可能有文明的城市,城区中学生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巨野的形象,城区中学生文明素养的高低,直接折射出我们城市社会风气的好坏。因此,城区广大中学生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做提升城市文化品味的实践者,争做讲文明,树新风的表率。在学校,中学生要爱护公物,为美化校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社区,中学生要积极投身文明社区的创建,努力建设良好的社区秩序,营造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
第二、争做创建园林城市活动的志愿先锋。要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开展“美我城市,洁我校园”,治理“脏、乱、差”行动。要深入社区、楼道,积极清除各种影响公共卫生的垃圾、杂物、卫生死角,清理各种乱停乱放、乱写乱画的现象。要提高卫生意识,倡导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养成维护卫生环境的良好习惯。
第三、争做创建园林城市活动的环保先锋。踊跃投身植绿护绿、防治白色污染等活动,爱护一草一木;要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传播环保理念,用心灵和双手做绿色的捍卫者、环保的倡导者;要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勇干监督和制止有损城市文明形象的行为;要积极参与环保体验,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把巨野建设得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美。
第五篇:社区营造——建设美好家园
社区营造——建设美好家园
摘要:在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单位制社区开始向新型社区转变,由单一的管理模式向多元化管理发展,传统社区开始由听命于单位管理的被动参与到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积极主动参与社区的管理事务,本文从资源分配的视角研究社区的转型,这对于促进社区的发展,促进社区基层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区转型,社区居民,单位制,社会资源,社区建设,社区营造
轰轰烈烈的社区建设造就了中国繁华的现代城市面貌,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矛盾,而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手段、方式上越来越简单粗暴,以致酿成了不少悲剧,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暴拆。在以“物质空间资源”为主体的社区建设似乎走进了死胡同,国内很多学者也积极探寻中国社区运动未来的出路,一些人提出了以社区营造替代社区建设来改造社区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社区营造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日本“造乡运动”,经过20年的发展演进,已成为日本解决地域、社区发展中具体问题的主要方式。社区营造主要是以“人群”为主体,发挥市民社会的力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通过民众与政府协商的形式调和社会矛盾,实现传统社区的再生。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社区营造对于中国当前社区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建立第三方团体主导社区资源分配
在现在的社区建设中,政府始终是稀缺性社区资源的绝对拥有者。这也就意味着社区的管理和建设始终都要依赖于政府,政府就有了绝对的权力可以参与到更多的社区事务中去,居民自治也就只是一句口号而已。一旦民众在旧城改造或土地拆迁中与政府产生冲突,很少有地方政府能真正的调节好其中利害关系,真正的使价值转换保障居民应有的财产价值。
在社区营造中,起主导作用的既不是政府,也不是当地居民,而是由政府和居民联合成立的社会团体法人(台湾地区称之为第三方团体),这个部门是政府和居民利益的调和者和社区具体事务的管理者。社会团体法人可以招纳社会精英、NGO和专业人士以加强其在社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对社区收费项目进行管理,规划建设社会福利设施,安排工作人员和义工,成立实践单位招聘专业对口的工作人员。
政府方面要做就是给社区一个宽松的政策和必要的资金支持,让她自由的成长。社区居民最主要的就是对社区事务的管理进行监督。
一旦社区居民与开发商,甚至是政府之间产生冲突,第三方团体可以凭借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社会影响力,来缓和冲突,在各方之间斡旋,最终形成各方都予以妥协的方案。
(二)社区主体的彰显——社区培力
社区培力(Community Empowering)是一个过程,通过种种形式让大家真正关心并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来,凝聚社区共识,培养公民意识,塑造公民社会。
我国近些年一直在大力建设农村和城镇基层社区的民主选举,推动居民自治。但是由于选举机制的不完善,居民不能从选举中得到切身利益使得民众参与热情度不高导致社区基层选举依然举步维艰。
社区营造举办、组织各种培训,通过种种方法,让居民了解社区发展的理念和知识,大家一起讨论、策划,共同建设社区。透过这一切,使居民意识到自己在社区的存在而构筑出社区的主体。
社区培力提供了一种机会,使居民作为社区主体的出现具有了可能性,发挥居民提供社区营造的基础力来源的积极作用。同时政府需要将资源与权力同时下放,不再强调指导与上下级的权力关系,建立一种协作关系。政府与社区要进行对话和讨论寻求共识,找出其中解决社区问题的策略。社区内部居民要建立起集体力量,互相协力,一旦社区作为主体的可能性得到实现,自然就产生了成为一个公民城市的契机。
社区的一切事务,都在社区居民可接触的范围之内。社区成为大家的一个公共空间,一起建造,一起使用,一起维护,时间一长社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医疗保健、社会福利都会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社区内部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呼之欲出,居民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大家都有了自治的意愿,基层选举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民主自治不是结果,是过程,是横贯社会进步的必然属性,公民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需要每个社会个体的担当。就像一位台湾民众说的那样:只要你自己愿意站起来,一定有人支持你!
(三)植根传统,让传统社区重新焕发魅力
90年代中期的台湾在民主运动的影响下,社区建设也由此进入了“社区营造时期”,通过吸收消化,2002年以后在台湾本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故乡社区营造”运动。任何一个社区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但只要社区的居民通过挖掘藏在深处的社区个性,找到地方资源的魅力,并基于此发挥独特风采,积淀其历史文化和自然的保存,就能吸引人,这就是“新故乡”,包括原住民新部落运动、新客家运动和社区医疗照顾服务社区化运动在内的等等一系列成果,让社区营造成为一场最基层、最普及、最温和但影响却难以估计的社会运动。
中国人有很浓重的乡土情结,但这不是维系人与社区感情的唯一方式,社区不是冷冰冰的建筑群,每一个民居,每一条街都应有它的故事,有它的独特魅力,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只要能结合、凝聚当地人的创意与参与,就可以为老旧社区带来新的活力,吸引更多的资源,把资源留在社区,台湾将之称为“基进(radical)”运动。
一个好的社区,必定是适合人生活的地方。每个人会如种子般飘落各地,如果他们喜欢脚下的这片地,人就如种子一样,不管环境多恶劣,也会努力发芽、扎根,愿意贡献力量给自己脚下的泥土。西村幸夫在《町並みまちづくり物語》一书中,列举17个不同背景下的社区营造的例子,说明着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魅力,但是不同地域的人热爱的方式是互通的,在解决本地社区事务的问题时,形成大家共同的经验,使地域的魅力由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群产生出来。1
“基进”运动主张回到社区、回到生活。文化人、大学教授、返乡大学生、中产阶级等精英分子是“基进”运动的中坚力量。社区概念不应注重其区域的大小,而是区域的性质和吸引力,这是社区成员的认同兴趣的基础,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倾向,及由此建立的共同价值体系。在中国的旧城区改造,一味的拆迁是愚昧的做法,得不偿失。传统,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是一个社区的灵魂,日本社区营造成功的基础就是维护并不断传承的传统,这是一件有尊严和有价值的事情。
近年来社区营造细雨润无声的进入到中国的社区运动中,参与到环境保护、古城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如怒江大坝、厦门PX项目等环境保护议题,京、1 姚远.日本市民运动时代的社区营造[J].《沪港经济》,2008(11)津、宁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议题,这些都标志着一个新社区运动时代的来临,在公众不断的参与下,进行社会营造,集中优势资源再造魅力故乡,让古老的土地上焕发迷人的气息。
一个好的社区需要持续的精心建设,社区建设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获得社会资源的过程。社会资源的重组整合,将这些资源升值,产生更大的价值。社区的发展离不开人,尤其是当地居民,这是社区发展的根本,也是社区最重要的资源,民众的参与是社区今后发展方向的必由之路,通过民众参与,形成民主协商的氛围,透过公共事务的参与,关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并尊重这些异见,再由社会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形成集体共识,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此举弥补了政府部门的沟通短板,减少了不必要的社会矛盾冲突,使得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更和谐。此外自下而上的决策,能更好的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良好的社区环境又吸引着更多的资源,社区的发展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坚实着社区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熊辉 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的理性思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8)[4]姚远.日本市民运动时代的社区营造[J].《沪港经济》,2008(11)[5]Blecher M J.Review of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by Andrew G.Walder[J].Pacific Affairs.1987-1988, 60(4): 657-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