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飞扬化工加大基层管理,夯实双基工作(稿件)
飞扬化工加大基层管理夯实双基工作
飞扬化工全面加强安全双基(基层、基础)工作管理,在每个生产班组都选定一名安全网员,具体负责班组的日常检查、人员教育、班组安全活动的开展、应急器材的管理和日常隐患的处理等工作。落实职责的同时,工资待遇紧跟到位,让每个安全网员都全身心的投入到班组安全工作中,同时加大责任追究,对班组出现违章行为、严重违章,首先连带安全网员,并制定了对班组安全网员进行考核的规定,具体要求由各车间对班组安全员在现场管理、教育培训、三违处理、安全活动组织、劳动防护用品及应急器材管理、班组日常和现场隐患处理等全方面每月进行一次考核,奖优罚劣,对连续三个月最差者实行末位淘汰。此项决定织起了飞扬化工从上到下、从横交错的安全管理网络,对安全生产双基工作打下了一个牢固的基础。
飞扬化工李明奎
第二篇:夯实基层坚强堡垒 争当双基建设先锋
夯实基层坚强堡垒
争当双基建设先锋
——石河子市财政局双基建设汇报
全面夯实财政工作双基建设,是财政部门贯彻落实财政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的具体表现,是新形势下做好财政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推动地方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石河子财政局高度重视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以做好财政基础管理工作和加强基层财政建设为重点,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各个环节,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 着力加强预算管理,不断提升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预算管理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坚持预算改革的基本方向不变、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不变、两上两下 的基本规程不变的前提下,湖北省财政厅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优化编制程序,强化预算执行,有效提高了预算管理水平。
(一)深化预算编制改革,构建科学的预算编制机制
一是部门预算编制原则从强调一般性原则向更加注重科学性原则转变。在遵循部门预算编制一般原则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了结构优化原则和分级负担原则。一方面,打破部门、项目界限,统筹存量、增量项目需求,整合性质相同或相近项目,集中财力办大事;另一方面,对明确属于省级事权的,由省级财政负担;对明确属于市县事权的,由市县财政负担,确保财力与事权相统一。
二是部门预算编报主体从财政主导向部门主体转变。进一步突出单位作为部门预算编制的主体地位和责任,强调部门对部门预算编制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全面性负责,使部门关注的焦点从收 基数逐步转向项目支出结构、资金使用方向、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
三是部门预算控制数确定方法从基数法向零基预算转变。将部门预算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对基本支出预算根据单位实际编制数、人员结构、工资水平等,按照定员定额的方法分单位测算确定基本支出控制数;对项目支出预算,按照兼顾部门行政运行、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的原则,对部门项目支出进行全面审核,剔除一次性项目、到期项目以及部分不应由省级财政负担的项目,合理测算确定支出控制数,进一步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
四是部门预算编制程序从简单的“两上两下”向科学、务实转变。一方面,对部门“_上 资料进行精简,仅保留人员编制和项目变动情况等重点资料的申报,减少单位工作量;另一方面,从单纯强调程序向程序与内容并重转变,在部门形成初步预算方案、经省财政厅会核后,增加了省领导对部门预算的审签环节,在省领导同意初步预算方案后,再编制规范的、正式的部门预算文本,从而使部门预算编制程序更加科学、务实。
五是部门预算编制方法从单一的收支额度审核向支出内容的精细化审核转变。不断扩大支出预算的审核范围,逐步实行了政府采购预算、部门预算项目支出财政投资评审、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等配套改革,并实行了项目支出专家评审制度,从而使支出预算的审核更加具体、科学。
六是部门预算约束从软约束向刚性约束转变。一方面制定规则,要求预算执行中部门的新增支出首先通过不可预见费、上年项目支出净结余和非税收入超收解决,不足部分再调整本部门的项目支出结构;另一方面,将批复后的省直部门预算送各分管(或协管)省领导,作为预算执行的依据,减少预算执行中的调整。
(二)加强执行管理,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一是进一步夯实总预算会计基础工作,强化资金调度管理。实行分岗管理、拨审分离、相互牵制的拨款方式,特别对印鉴等重要职能的行使实行交叉制约。建立和完善政府间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机制,确保中央和省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及时~ 4,-J-到位。建立了规范的调度资金模型,对固定性补助资金实行按月均衡拨付,对扩大内需、救灾、社会保障等款项实行及时调拨,确保各级财政正常运转和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到位。
二是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国库集中支付的单位和资金范围,到2009年底,纳入改革的各级基层预算单位已达到2.3万个,占预算单位总数的95% 以上。结 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在所有126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部分县(市)对各种涉农补贴资金实行“一卡通”兑付管理。加大公务卡的推广力度,全省已累计发放公务卡34万张,省直有249个预算单位实行了公务卡制度。
三是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分析,提高决算编报质量。在预算执行月报中增加预算数等内容,加强基础数据信息管理,加快各地预算执行情况报送进程。建立了国库处、部门预算管理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处共同参与的决算审核机制,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对部门决算数据分口把关,为决算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建立预算监控体系,完善预算动态管理机制建立预算动态管理机制,要求市县按时上报细化的政府预算,并及时汇总上报财政部;建立财政运行分析制度,组织市县按时上报预算变动、重点支出、主要专项资金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分析各地财政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预算指标管理,在省级和各市州推广应用预算指标管理系统,实现预算指标监控和财政资金支付的有机结合;延伸顸算监管领域,规范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研究制定了省直部门财政结余资金管理办法,认真做好省直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清理、审核工作,加大对财政拨款结余资金安排使用的统筹力度。
二、着力加强财政资金监督管理,确保资金运行使用安全高效
加强财政资金监督管理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湖北省财政厅突出抓好财政资金使用中“安全”和“高效”两个环节,一方面着力构建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实现了监督与管理的有机融合,确保了财政资金安全运转;另一方面,积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有效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一)健全财政分配监管机制,完善财政监督管理体系
一是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制度。按照“一项资金一个办法”的要求,制定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为加强和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构建上下联动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省财政厅驻各地监督检查办事处建设,积极开展上下联动监管,加强对县(市、区)预算监督,实现省、市(州)、县(市、区)监督信息共享、资源互补,构建起严密、规范、高效的财政监督工作网络。
三是探索建立风险评估和绩效评价机制。2010年,选择省级财政科技资金作为试点,开展风险评估和绩效评价工作。在资金项目申报环节,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拟申报项目进行风险预测与效益评估,加大项目财务审核力度,提高财务指标在项目评审中的权重,论证项目经济效益,考核企业履行责任和义务情况,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申报项目,切实防范资金风险,严把项目质量关;在资金投入使用环节,通过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结果和支出效益的分析评价,引导项目单位注重资金使用效果,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同时,将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项目单位以后申报项目资格和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增强绩效评价约束力。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财政资金运转安全
一是加大资金安全检查力度。坚持从严监管不放松,重点强化了对扩内需、强农惠农、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政法等资金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运转安全。
二是加大督办整改力度。针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加大督办整改力度。
对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实行现场督办整改。对问题整改不及时或整改不到位的市县,责成当地财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及时到省财政厅专题汇报,查找原因。
三是加 小金库 治理力度。建立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通过推行财务公开制度,提高财务透明度,从流程上杜绝“小金库”;通过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严格实行 收支两奈线”,从来源上杜绝、金库”;通过强化内部约束,监督关口前移,从制度上杜绝“小金库”产生,严肃财经纪律,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三)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不断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省财政通过整合财政支农、经济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涉农资金,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渠道不变、管理不乱、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办法,把土地整理、通村公路、水利建设、血防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合力,放大了财政投入的效益。
二是活用财政间歇资金,变“死钱 为“活钱”。省财政充分利用国库间歇资金,采取超调资金方式设立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有潜力、有市场、有效益的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工业基础较好、实力相对较强的县(市)平稳较快发展。
三是开阔理财思路,多渠道支持经济发展。积极探索用预期来调动当前发展的积极性,用可预期的增量来支持现在的发展。积极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设,促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盘活财政扶贫资金,通过预支农业综合开发回收的有偿资金及财政贴息方式,支持脱贫致富奔小康7个试点县的发展。积极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支持全省重大基础设施、交通、高科技产业、民生等领域项目建设。
四是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 杠杆作用”。不断改进和完善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通过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途径,借助市场力量,撬动社会资本,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
三、着力推动基层财政建设,夯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基础基
层财政部门是财政工作的最前沿阵地,直接面对广大群众,其工作涉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体现着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最终成效。近年来,湖北省财政厅从完善基层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基层财政队伍建设、强化基层财务管理着手,着力推进基层财政建设,不断夯实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一)抓关键,不断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
一是全面实行了省直管县(市)财政管理体制。从2004年起,对除恩施自治州所属8个县(市)外的其他52个县(市)全部实行了省直接管理的财政管理体制,省对下各项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补助、财政结算、收入报解及资金调度、债务举借和偿还等事项,均由省财政直接对县(市)财政办理。
二是全面推行乡财县管模式。按照国务院和财政部的要求,出台了实行乡财县管的指导意见,制定了配套管理办法。目前,全省绝大多数地方都实行了乡财县管的管理模式,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规范乡镇政府收支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围绕“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 的目标,按照明确责任、奖补结合、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县(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加强对省内地区间财力差异的调节,保障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以及落实民生政策的基本财力需要。
(二)抓根本,加强基层财政管理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明确职能编制,稳步推进基层财政管理机构改革。2003年,在全省乡镇事业单位全部改制的情况下,保留了乡镇财政机构,平均每个乡镇配备财政人员17人,明确了过渡时期基层财政机构职能编制。
在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过程中,采取多种途经合理安排分流人员,赢得了广大基层财政干部的信任。
农业税取消以后,省财政厅及时报请省编委,将原农业税征收管理处更名为农村财政管理处(对外称农村财政管理局),负责乡、村两级财政财务管理和基层财政所建设和业务指导。全省各市、县也相继成立了农村财政管理局。目前,全省县及县以上农村财政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约有800人左右,成为基层财政管理的骨干力量。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支持基层财政管理机构建设。针对“契耕两税移交和农业税取消后基层财政工作经费紧张的实际问题,2008年,省财政厅与省纪委、省监察厅联合下文,明确要求将原农业税征收经费转作农村财政管理工作经费,列入各地预算,用于支持基层财政所软,r,t.,f-建设,较好地改善了基层财政所办公条件,保障了其正常运转。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基层财政干部能力素质。进一步加大基层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按照“抓培训,重考核,强素质 的思路,制定了详细的基层财政干部业务培训方案,落实培训经费,创新培训方式,选好培训教材,精心组织实施。每年直接培训基层财政干部近4000人次,有效提高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抓重点,不断提升基层财务管理水平开展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统一财务账户,统一票据管理,统一报账程序,统一会计核算和会计档案管理,进一步规范农+-j-~计工作,健全农村财务信息,提高农村会计管理水平。目前,全省17个市、州、直管市、林区1068个乡镇(场)中有820个乡镇实行了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推广率为76.8%。
四、着力推进财政法制化建设,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财政法律法规体系,不断提升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能力和水平,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湖北省财政厅按照建 法治型”财政的要求,不断完善财政法律法规建设,严把财税政策关口,加强干部法制教育,gz4g-了一定成效。
(一)不断完善财政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围绕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开展调研,提出财税政策建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财税制度,为重大决策部署的实施提供财税支持。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行政性法规的制定,先后启动了《湖北省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赠款管理办法、《湖北省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 等地方财政立法工作;制定了 湖北省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办法、《湖北省省级预备费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强化和规范了财政职能,使财政工作有法,-j-~、有规可依。
(二)加强规范性文件审核,严把财税政策关口一是由分散型管理向集中型管理转变。通过将规范性文件集中归口厅法规处审核,避免管理范围不
一、文件草拟缺乏标准等现象发生,提高发文质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二是由个别征询意见向广泛征询意见转变。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坚持深入基层,深入部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真f-.4~现完整性、操作性、实用性、权威性,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连续多年没有发生行政诉讼、复议、撤消、质疑等现象。
三是由重文件制定向制定与落实并重转变。定期进行规范性文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将规范性文件制定、修改、废止、清理、报备,以及合同、协议的签订、生效、履行等执行效果纳入财政目标管理考核范围,与年终处室管理目标考核挂钩,与市县激励性转移支付挂钩,提高了规范性文件的贯彻落实力度。
(三)加强财政法制宣传教育,提升财政干部法制素质制定了<<湖北省财政厅关于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湖北省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实施办法》,五五”普法工作长计划,短安排,保证了总体规划和计划的落实。建立了全省财政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每年定期组织财政干部学法普法培训,使财政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五、着力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围绕财政改革与发展,湖北各级财政部门以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为基础,以网络建设为保障,不断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构建了部门之间、上下层级、不同区域、互联互通的一体化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财政管理效率,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建立横向联网系统,提高财政管理效率与效益积极开展试点,提高财政收入收缴管理信息化程度。进一步完善税收收入电子缴库与信息共享机制,逐步扩大电子缴税范围,将商业银行纳入横向联网实施范围。继续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工作,县以上财政、国税、地税、人行之间普遍建立了以“电子缴库、税款直达、信息共享”为基本业务模式的横向联网系统,形成了高效、便捷的税收收入征缴机制,加快了税款入库速度。
(二)建立信息征管系统,提高非税收入征管质量从2009年11月开始,对省直非税收入实行信息化管理。省直单位收取的非税收入一律通过省直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缴入省财政厅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再划解国库和财政专户。实行信息化管理以后,有效地解决了乱收费、滥罚款、乱摊派问题和非税收入项目不清、性质不明及收入应缴不缴等问题。
(三)扩大网络化管理范围,提高资金运行核算效率为扩大资金网络化管理范围,提高资金运行核算效率,省财政厅于2005年开发了全省统一的会计核算、报表及网络管理软件,建立了安全便捷、稳定高效的“湖北省财政社会保障信息网 管理平台。2010年,又配合省移民局开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系统,系统建成后可以从网上申报、审核财政项目和计划,进而缩短项目申报的时间,降低项目申报的成本。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全省财政资金核算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全省财政运行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
第三篇: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是
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是
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以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给我们的发展进步带来了新机遇、新活力,也带来了各类社会矛盾纠纷高发、多发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的相互交织中做好群众工作、处理好社会矛盾纠纷、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我们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近年来,我们红眼川乡以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下乡住村帮扶活动为抓手,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已先后组织开展了5次不同主题的干部下乡住村帮扶活动,共为群众办好事实事8111件,整理出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及建议3624件,其中已整改落实2420件,正在整改和规划落实的有1204件。目前,全县农民群众心齐气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形势和谐稳定,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面对面”宣传,使群众充分了解党的方针政策
群众对政策的理解、拥护程度,决定政策的落实力度。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发现,因群众不了解、不理解而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常常发生。广灵县是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全县农业人口占80%以上,受历史及客观因素制约,工业经济规模小不发达,农业生产要素分散效率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在贫困地区很具有代表性。在推进全县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县委定目标,政府抓落实,但真正实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全县每个乡村各有优势,影响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也不尽相同,面对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群众了解不了解,买不买账,他们在想什么,准备怎么做,具体到每个农村发展的亮点在哪里,中长期发展怎么规划,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全县总体发展目标的落实程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中,100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每次都要在所帮扶的村住上几天,组织召开群众见面会,与群众面对面座谈,广泛深入讲解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将党的方针政策、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原汁原味、完完整整地交给群众,让群众及时了解、入脑入心,取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共在农村开展政策宣传活动2700余次,宣传对象涉及 4.2万户、8万余群众。与群众面对面,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和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推动了党在农村多项政策的深入落实。
二、“心贴心”交流,使群众的所思所盼成为决策的依据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群众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温家宝总理也指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不是恻隐之心,而是政治责任;不是策略安排,而是价值取向;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本要求。”在下乡住村中,全体下乡干部始终带着感情,真正融入群众之中,与群众说得了话,交得了心,干部与群众感情增进了,距离拉近了,关系密切了,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他们进村入户,了解民情,广泛收集社会信息,敏锐观察和分析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及时捕捉和把握群众的呼声、需求、心理情绪以及各种负面的矛头倾向,获取群众所思所盼、所喜所忧的第一手资料,收集民意,倾听民生,汇集民智,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梳理归纳,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民主
决策、依法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新建和修缮了学校,减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投资2.6亿元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45个,在9个乡镇新建了高标准寄宿制学校,实现了校舍安全全覆盖;招聘特岗教师300余名,充实了师资力量。全县学校软硬件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真正做到了学有所教。同时,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确保了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手牵手”帮扶,使群众的困难、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我党从建党之初就舍弃特殊利益,视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党的根本宗旨。这不仅是党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住村帮扶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千方百计解群众疾苦、帮群众急需、化群众忧愁、为群众办实事,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与180个行政村建立了定点长期住村调研帮扶对子,针对群众遇到的各种困难实行“手拉手”帮扶。在春耕备播时组织了“千人万户大调研,关注民生促发展”主题活动,入农户,摸实情,做好规划;在夏初遭遇旱灾时组织开展“保播种,保民生”万人抗旱活动,干部与群众心连心,冲锋在前;在秋后农闲时组织了“抓农廉、强党建、千人住村谋发展”主题活动,规范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农历岁末年初组织了“进万家门,解万家难,暖万人心”帮扶活动,逐户访寒问暖,总结当年,谋划来年;在“十二五”开局之初又组织了“弘扬右玉精神,争创时代先锋”主题活动,在帮助群众、服务群众的同时增强干部的群众观念,设身处地多为群众着想,遇事不是站在群众之上,而是站在群众之中,不是站在群众的对立面,而是站在群众一边。在下乡住村帮扶中,每年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000余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脱贫难等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四、“肩并肩”劳动,使群众的艰难、艰辛成为干部转变作风的砥砺石
我们党90年来的历史,就是党同人民群众共克时艰的奋斗史,是党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发展史。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也正是在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只有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群众才会从心底相信党,拥护党,各项工作才能得到群众拥护和支持。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干部作风建设紧紧抓在手上,要求下乡住村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下乡住村的县乡干部在与群众肩并肩劳动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群众是衣食父母”,也深深体味到了群众的艰难、艰辛,思想真正受到了触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更牢固了,锤炼了党性,转变了作风,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群众高兴地说:“老八路的作风又回来了!”过脑经心的亲身劳动体验,是触及灵魂的思想洗礼,换来了干部由衷的爱民情怀和服务意识。干部们争先恐后结对帮扶全县142名孤儿,两年来帮扶款物折款共20多万元;从2008年开始,连续三年累计捐资439万元建成了涉及6乡镇、总面积4159平方米的16所农村康乐院,现已供养农村五保户126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五保户的生活状况。
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使干部下乡住村这一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方式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在推动常态化、系统化、制度化和力戒形式化方面下功夫。
第一,干部下乡住村要常态化。干部下乡住村要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必须坚持不懈,长期开展。既可根据季节安排,又可按照要求安排;既可普遍安排,又可根据专项任务安排;
既可逐村进行,也可根据特殊情况在部分村进行。总之,要使干部下乡住村成为一项经常性的活动,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去,哪些村急需就先去哪些村。既不能为“装点门面”而敷衍应付,也不能时断时续、半途而废。
第二,干部下乡住村要系统化。一要上下联动。既需要县乡干部下乡住村,也需要上级领导干部抽出一定的时间下乡住村。这样能使各级干部及时了解群众衣食住行、体察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从而增强各级领导决策的针对性、准确性。同时,也使各级领导干部在教育群众、帮助群众、鼓舞群众中得到锻炼,转变作风,增强履职的主动性、有效性。二要进行延伸。将干部下乡住村这一做法延伸到住厂、住校等等,把做好群众工作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确保群众工作全覆盖。
第三,干部下乡住村要制度化。一是建立长期定点住村帮扶制度。将住村地点、人员,帮扶的目标任务,不同层级干部住村的时间、具体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特别要强调坚持“四要四不”:即要坚持住在农家,不住村委会;要坚持轮流在农家吃派饭,不在村集体吃;要坚持住村时间,保证时间不减少;要坚持办好事、办实事、真办事,事事有记录,不敷衍了事。二是建立干部下乡住村督查制度。成立专门的督查组,采取抽查、听取汇报等形式,随时对住村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防止个别干部图形式、走过场、敷衍应付现象的发生。三是建立干部下乡住村评比表彰制度。对下乡住村坚持得好、实事办得好、群众工作做得好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并优先提拔重用,对下乡住村表现差的干部严厉批评。
第四,干部下乡住村要力戒形式化。坚持做到一不兴师动众。不论哪一级干部下乡住村,都要轻车简从,只做事不扰民,除必要的引路、介绍情况人员外,杜绝前呼后拥、层层陪同。二不蜻蜓点水。要严格执行下乡住村制度,真下乡、真住村,沉得下、住得稳,不搞应付、不走过场。深入了解群众所想、所思、所盼,真正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三不增加负担。既不增加乡村负担,也不增加群众负担;吃住在农家,足额付餐费、住宿费;搞活动、办事情,不摆架子,不劳民伤财,简单行事,实在办事。四不虎头蛇尾。每次下乡住村活动,都始终如一地高标准、严要求,做到有布置、有要求、有检查,有总结、有评比、有奖惩,有头有尾、善始善终,不前紧后松、半途而废。
第四篇:夯实基层综治工作基础
夯实基层综治工作基础
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9月28日,中山路街道党工委肖书记参加了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会后,及时召开了管区综治委主要成员单位负责人会议,传达了电视电话会议的主要精神,对目前乃至今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街道综治办要尽快吃透上级精神,结合管区的实际,马上开展调研活动,推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拓宽街道综治中心的工作平台,充分发挥了基层综治组织在平安建设以及社会管理中维护稳定和保障民生的双重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基础建设,注重在调整和充实“六位一体”的基层综治组织上下功夫
街道以社区工作站为依托,成立了社区综治工委,并在旅游景区成立劈柴院景区综合治理办公室。社区综治工委下辖调解、帮教、普法、巡逻、消防、国家安全、安全监管和治安信息“八位一体”基层综治工作组织,劈柴院景区综合治理办公室是以劈柴院景区为平台,涉及劈柴院、火车站广场和栈桥三大区域的景区综合治理办公室。社区综治工委和劈柴院景区综合治理办公室在街道综治委的领导下,负责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各项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街道大力推进综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发挥社区工作站的力量,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和备勤机制,完善了社情监测和研判协作机制,拟建立履行职责和治安状况评价机制,完善配套保障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
三、积极发动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工作
由街道综治办公室牵头,由六个社区综治工委和劈柴院景区综合治理办公室为抓手,深入辖区单位和居民片区进行调研。积极听取辖区单位和居民对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与辖区单位和居民代表的紧密联系,定期召开有辖区单位和居民代表参加的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积极发动辖区单位和居民代表参与日常综合治理工作。
四、积极协调辖区职能部门参与社会管理工作
街道综治办公室以居民民主议事会为抓手,定期组织居民座谈,及时发现民事纠纷和潜在的民事纠纷苗头,与公安、司法、劳动、城建、计生和民政等部门联合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针对发生的民事纠纷及潜在的民事纠纷苗头,共同协商解决,为存在民事纠纷的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形成了“统一受理、归口分流、催办督办、跟踪回访”的运转流
程。
五、以关注民生和保障稳定为目标,开展社会管理服务工作
街道立足于老旧城区困难居民多和紧邻青岛火车站流动人口的现实,扎实推进“明锁换暗锁”等惠民工程和“平安中山”综合治理行动,积极吸收困难居民参加社区治安巡逻队伍,并发放一定的巡逻补贴,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治安巡逻力量。
六、充分调动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安综治工作,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自管”的转变
街道以六个社区综治工委和劈柴院景区综合治理办公室为抓手,深入辖区单位和居民家中宣传社区治安综治工作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支持或参与社区治安综治工作的积极性。目前已初步建立了辖区单位、社区居民与社区综治工委良性互动的群防群治组织。
七、加大社区治安巡逻力度
街道综治办公室积极动员社区居民、离退休人员、低保人员和流动人口等参与社区治安巡逻队,严格按照每一万人口巡逻力量不低于15人的标准,由社区综治工委负责组建了6支社区治安巡逻队伍,全面建成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八、全面做好“三大群体”的管理服务工作,抓好社会
矛盾的源头预防
街道在建立健全了城市边缘群体、犯罪高危和社会特殊人群“三大群体”的动态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三大群体”管理服务的新思路,由街道综治中心牵头,司法、信访和公安等职能部门积极参与,深入“三大群体”人员家中进行谈心,从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进行帮扶,力争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
九、加强综治信息员队伍建设
街道以社区综治工委为依托,由每个社区的治安巡逻队员兼任综治信息员,为每一名综治信息员配备一个小本子,在开展治安巡逻的同时开展综治信息收集,及时记录并上报存在的治安隐患,实现了综治信息员队伍建设由单纯的增加人数,向适度扩大队伍与注重工作质量并重的转变,切实加强了综治信息员队伍建设。
十、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实现“六个进一步”目标 街道在加强水管理职能探索工作上,不断加强社区综治工委建设,扎实推进社区治安综治工作,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维护和谐秩序能力,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基层维护社会治安的能力,力争在两年内实现“六个进一步”目标。
中山路街道办事处
第五篇:努力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努力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提高基层基础工作水平
为及时、准确了解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少生4亿多人,提前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践证明,我国坚持不懈地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促进世界人口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无不与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密切相关,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全党务必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负责的高度,坚持不懈地做好新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我国农村生产力还不发达,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群众生育意愿尚未根本转变,基层基础工作发展不平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缺乏有效手段,稳定低生育水平面临诸多困难,人口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愈益突出。因此,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农村作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中之重,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开创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