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六好班组建设构建和谐井区
推进六好班组建设构建和谐井区
几年来,九井班组建设在矿党政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认真开展争“六好”班组,“六好”带头人、十佳学习型班段长活动,积极推进班组亲情和谐文化建设,带动全井各项工作稳步前进。作为一个井区,班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井口战斗力的强弱。一个好的班长,可以盘活一个采、掘班;一个优秀的采、掘班,可以带动一个井区的班组奋发向前。我们九井正是充分认识到了安全生产中带头人、带头班组的积极作用,将班组建设作为九井头等大事来抓。
一、健全班长选用制度,是班组建设的基础
班组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各项安全生产任务。作为企业最小的基层组织,班组就是企业大肌体的细胞,它的健康活力和战斗力,直接影响着矿井的整体安全生产进程,井口班子坚定不移的开展“三推一选”即班长的资格自我推荐,看是否有统领小班的决心和信心,职工推荐,看候选班长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和感召力、凝聚力,专业井长推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一选即班组长自己选择本小班人员,让班长自由调度,缩短磨合期。全井选用十五名班长,平均年龄39岁,正是年富力强,有经验善管理,成熟有责任感的阶段。井口还对工作态度认真、思想要求进步的班组长发展成党员。全井现有党员班长6名,“党员班长”已经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安全生产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从本质上提高了班组的工作能力和思想水平。
二、培育班组良好的团队精神,建设班组文化,是班组建设的关键
班组不是一个“完成任务的简单群体”,作为最小的战斗单元,一个班组,班组长就是“大脑”,团队精神就是“体魄”,班组的文化就是“灵魂”。因此,班组长、团队精神、班组文化是班组建设的核心三要素。490901采煤队所采的煤层为92号层,平均煤厚0.3米~0.5米,这层煤是向阳煤矿最薄的煤层,这层煤工人上下工作面,胖人上不了,穿厚一点也上不了,优点是顶底板好,煤质
好,在大班长任成军的带领下就是这样的一个煤层,依然能做到月产在三千吨以上,靠的就是他们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团队精神,92煤层局部发育不完全,有时施工上山时,经常遇到石壁,一连几个班都是白花花的石头,别的队都偷偷的劝他们说:“别干了,找井长涨价吧”,“这几天白忙了吧,挨不少累,钱又没挣到”面对这样的话,他们平静的说,工作不能遇到困难就停下来,在挣钱的时候,井长也没有说减单价啊,现在的一点困难两天就过去了。在这样的困难下,没有一个人请假,没有一个人休班,班班多进尺,石壁一天就冲过,每个人脸上都露出自豪的微笑。今年3月他们又成功转型为掘进队,成为全矿“文武双全”队,这个队60%都是自家亲戚的情况下,大班长任成军没有让其成为工作的羁绊,反而将其化为了一股能量。把不是亲戚的工人更当亲戚处和照顾,大家拧成一股绳。正像工人戏称那样,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兄弟班组”。90901掘进队,同样是一支由亲兄弟组成的优秀掘进队,人称“王氏三兄弟”。
付出总有回报。2010年任成军队在全公司“功勋班组”评比活动中,脱颖而出,他本人在2010年被集团公司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十佳班长”,第三届矿工节“首席矿工”;第四届矿工节先进矿工,公司十大功勋班长。这个队还实现了6年安全无事故,并成功召开全国采煤方法现场会,龙煤集团安全质量标准化现场会,公司质量标准化现场会。丰硕的成果激发他们了更大的工作热情,他们将以更大的热情迎接下一个挑战。
班长李明军小班有名工人有事请两个月假,小班就只剩下两个人,一班两个人可以出十多车煤就可以每人挣到1百多元,也算井口比较高的工资了,李明军没有光考虑个人,他说我再上个放仓的人就可以一班多出10车,井口的产量一天就多出三十吨,就为全矿多出三十吨,他到井长那里要求加人,有的工人说他傻,他说我九井的一份子。
许永水班组开采96煤层,初夏天气一变暧,顶底板就积聚许多水珠,在工
作面工作一个小时,混身都湿透,泡的全身发白,工作起来非常不舒服,很容易着凉感冒,经常有工友拉肚子,为了保证井口生产,他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为全井称为“铁军”。
三、以人为本,不断提高班组长及员工素质,是班组建设的核心
井口千条线,班组一针穿。班组生产作业活动的质量和员工队伍的素质往往是井口生产经营活动质量的决定因素。因此,要加强班组建设,就必须把全面提高井口员工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班组长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关键环节,采取班组长“四个一会”,即上级精神、文件规定第一个会,必知必会第一个会,新工艺、新设备第一个会,作业规程第一个会。通过班前大课,每月安全例会、自查自纠对班组长和工人进行教育培训,全井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明显提高。现在十五名班组长全部取得了中专学历。在矿六好班组,六好带头人,十佳学习型班段长评选中,取得了较好成绩,班组长和班组成员都得到了丰厚的奖励,全井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竞赛氛围。开展班组小家建设,为职工提供学习休闲娱乐场所,里面有职工休息室,违章人员学习室,娱乐室,让工人们工作之余能够学习和放松。
四、突出安全生产中心,建立激励机制,是班组建设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矿井安全生产工作中,班组是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班组安全工作开展的扎实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安全生产和设备的安全运行。我们请龙湖矿开拓区的光爆队来我井指挥石门掘进,到建设矿六采学习十个统一,通过学习借签,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全井职工技术素质不断提高。开展班组月综合考评,对生产,质量,安全三方面进行每日,每班评比,生产:完成日计划划挂红旗,完不成挂绿旗,停工作面黄旗。质量:无隐患挂红旗,有隐患划绿旗,隐患当班不整改及存在重大隐患挂黄旗。安全:无轻伤以上事故划红旗,有挂黄旗,每天班前工人班长都会看到自己小班的成绩,看看那个班做的最好,那个班做的最差,自己那方面还有不足,培养班组的荣誉感,上进心。对月综合考评前三名,给予物资奖励并推荐到矿表彰,极大的调动全井职工抓安全,上标准,促生产的工作热情,安全生产工作开展起来,游刃有余。
五、加强思想建设,打造亲情和谐班组文化
充分分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三带四有五在前”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充分利用井区班前课等学习阵地及板报、简报、标语等宣传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把企业奋斗目标、形势、政策向广大干部员工讲清讲透,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鼓舞广大干部员工的士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职工素质教育,开展以德治井,关心职工生活,积极帮助特困职工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职工家中有事全体班子成员必到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井区形成每年五月节为职工发放鸡蛋鸭蛋,中秋节发肉发月饼,春节发水果的九井特色,为特困职工捐款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确保了职工队伍的稳定,调动了职工投身企业的决心和热情。
九井因为人心齐,风气正,全井涌现出出许多优秀的班长:班长任成军因工人文化水平底,他利用班中工作休息时,班后回家以后一句一句的教他,甚至用手机录了音放给他听,班长王继波因工人家离井口远,为了保证他也能准时上班前,他每天都提前20分钟骑摩托车去接他。班长许永水因工人没有来上班,他在下班后,直接去了工人的家里去了解情况,主动带工人去医院检查,陪着打针,抓药。班长迟文辉升井后,义务为工人门粘补矿靴,班长王德新热心肠,不管谁家有事,他都会积极主动的去帮忙,排忧解难,让职工安心工作。
以上就是九井的班组建设情况,为了适应向阳煤矿的快速发展步伐,需要
我们继续的努力工作
第二篇:建安分公司推进十好班组建设
建安分公司推进 “十好班组”建设
本报讯:8月份,建安分公司以创建“十好班组”为抓手全面提升班组管理,较好地确保了生产经营任务的顺利实现。
加强班组管理是提升企业管理的基础,为此分公司将创建“十好班组”作为管理提升年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8月份组织了班组长及项目经理召开座谈会,大家针对目前职工群众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班组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以及如何加强班组建设提出意见与措施。分公司要求推进“十好班组”建设要做到“三个”提升。一要注重基础管理提升。建立健全班组基础台账,完善班组绩效考核,真正实现劳动报酬与个人工作绩效挂钩,充分调动班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二要注重队伍素质的提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班组长的示范带头和班组的战斗堡垒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通过开展技术比武、导师带徒、一帮一等形式全面提升班组成员的技能水平;三要注重作风形象提出升。通过开展班组政论学习、民主管理和班组竞赛等活动,激发班组成员敬业奉献热情,敢打、善打硬仗恶仗。最终实现班组成员作风形象、技术水平过硬,民主建设、内务管理规范有序,施工质量、安全环保合格,职工队伍稳定的目标。通讯员:唐雪飞黄菁彦
第三篇:构建“人文信访” 推进和谐西城建设
构建“人文信访” 推进和谐西城建设
西城人大联络处自开展人大代表“万件社会矛盾化解”和“千件信访案件督办”活动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认真引领人大代表努力化解各类矛盾,狠抓信访件的跟踪督办,把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同执法检查、视察、调查和监督工作等履职活动结合起来,作为了解民意、关注民生、促进和谐、增强监督实效的大事来抓,办事处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化解各类矛盾169件,信访96件,重大信访案件6起,充分发挥了代表的特殊作用,为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各类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建立健全了人大信访工作机制,确保督办力度。为更好地开展“万件社会矛盾化解”和“千件信访案件督办”活动,我联络处从加强领导、健全信访组织网络着手,成立了由办事处书记任组长,人大主任任副组长、处直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人大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并以信访办为依托,健全完善了信访登记、信访办理、信访报告、信息反馈、归档保密等规章制度,规范了信访程序,强化了制度保证;设立了办事处信访接待室和代表小组接访室,以集中接访和定期接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由办事处书记、人大主任和区人
大代表为成员的大接访活动,每年由办事处组织开展一个月的集中接访活动,并对来访案件进行登记,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转交有关部门限期解决;每个代表小组在代表活动室每月5号定期接访,将来访案件及时转交有关部门限期办理。
二是以构建“人文信访”为载体,创新矛盾化解工作机制,坚持超前预测和防范,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成立了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制度、定期排查例会制度,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排查,摸清情况,制定出解决办法。明确要求各社区、处直各部门主要领导为信访隐患排查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亲自靠前工作,进行协调和督办,加强与信访当事人的沟通和交流。
在排查的基础上,坚持超前预测,超前防范,关口前移,抓早、抓小、抓苗头,把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办事处。特别是近年来我处旧城区改造、项目落户征地拆迁多、环境污染整治、道路建设等工作的开展,涉及人多面广、情况复杂,办事处人大协调综治、派出所、信访、司法、安监、城建等单位会同社区重点开展了矛盾纠纷排查,收集了大量矛盾纠纷苗头问题,经过认真分类、梳理,拉出单子,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办理。(举例)
针对当前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的实际,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遗留矛盾调处,一手抓新发矛盾预防”。一是抓好遗留矛盾的调处。对排查出来的各类矛盾纠纷和上访问题认真加以梳理分析,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防止激化、解决问题”的原则,不回避、不积压,采取一个问题、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办法,明确责任,限期解决,切实做好善后处理工作。二是抓好新矛盾的预防。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重心放在预防矛盾纠纷上,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详细周密的分析,组织矛盾排查纠纷部门提前介入,及时发现并掌握各类苗头性问题,有效防止了隐患变问题,小问题变成大事端。通过着力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形成了矛盾总量逐步减少,和谐因素不断增加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社会矛盾,确保矛盾不激化,不转移,不上交。(举例)
三是用“心”接访,化被动为主动。
定期组织代表到社区、企业等调研收集各类不稳定因素信息,摸排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主动研究对策,提出解决方案,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例如在万象城拆迁改造、新世纪国贸中心拆迁改造等重点工程推进实施中,卞同海、范同利等驻地人大代表主动调研在一线,既及时了解了被拆迁户的所盼、所想,又向群众宣传了拆迁政策,同时还为拆迁
指挥部更好地开展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尽可能地避免了上访隐患的产生。
四是搭建民主恳谈平台,促进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组织人大代表与办事处及处直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民主恳谈会,人大代表及社会各界代表与处直部门面对面交流,多角度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和信访问题,力求做到有关问题在现场协调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予以解释说明,并由会议决定跟踪限期办理,有效地解决了许多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举例)
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法制观念及依法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通过人大渠道反映问题的数量将逐渐增多。我们将一如既往的抓好人大信访工作,在人大代表参与的“万件社会矛盾化解”和“千件信访案件督办”活动中,进一步开拓思想,深入创新,努力使人大信访工作成为社会关系的“润滑剂”、社会矛盾的 “调节器”、党与群众的“连心桥”、社会和谐稳定的“助推器”。
第四篇:扎实推进学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扎实推进学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学习没有好的学风不是一座好的学校,班级没有学风是很可悲的事情。在这个充满温暖的校园里,让我们携手——扎实推进学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在大学里,学风可以影响学生的未来,好的学风可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相反,不良学风学风将会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学风建设关键在于思想的建设,树立优良思想,时刻抱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自己的态度,舍弃一切不良嗜好,发扬和传承优良作风,牢牢铭记自己的身份,做有益于整个集体,有益于我们大家共同和谐共进的事情。深入贯彻落实八荣八耻精神,推进学校体制改革,以改革求发展,以改革促发展。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加大对学校各个团体的监管力度,借助各个团体的力量,倡导优良校风学风,使得学生更具有有营造优良学风的意识。定期开展学习学风座谈交流会,表扬学校先进积极分子,加大对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打破传统,不要等社会宣扬后我们再去宣扬,我们应该更加主动积极去倡导我们的优良事迹,作为优良实际的先导,化被动为主动,来在社会上树立我们的学校印象,在我们的学校去营造一中积极向上的氛围。对于考试制度要改变,不要对学生划考试重点,尤其是出考试小册子,更是不利于学风建设,更不要去考原题。这样学生们只要不学习就可以考得很高,他们却没有学到他们该学到的东西,这种影响将不仅是现在,说白了学校就是在变相作弊,等同于把考题提前泄露,这对于学习的学生公平吗?他们也许苦了一学期,到头来还不如不学习的学生考得高,会有益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吗?我们培养出来的只是投机取巧的人才,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难道收了学生学费,就要给他们一个毕业证吗?学生的父母送自己的孩子来学校的目的何在,相信会不言而喻的。对于学校的测评标准发生改变,改变各个部分所占的比例结构,增加学业成绩所占的比重,思想素质的测评要重视起来,以此来引领学生们的发展和学风的建设。
积极开展各个活动,为缔造优良学风增砖添瓦,
第五篇:关于构建和谐村落,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构建和谐村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梁润冰
文章提要:构建和谐村落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但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性,以及农村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偏差,我国村落的发展不尽人意,面临种种困境。要构建和谐村落,需要我们结合村落的地方特色,借鉴国外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寻求一条建设和谐村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和谐村落新农村社会资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央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作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建新村”,而是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目标、任务和思路的创新发展,是中央关于“三农”工作一系列重要部署的逻辑延伸。其根基就是构建一个和谐村落。
一、和谐村落的内涵
和谐村落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其核心理念主要为:
1.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村落的基础,其 “不仅是产出的增加,而且伴随着产出结构的改善和资源配置(投入结构)的优化”,[1] 目的是持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或防止生活条件的恶化。因此,要构建和谐村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经济增长速度、效率、质量和资源的持续性、环境的承受力相结合,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和谐村落的构建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只有在农村社会取得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整个农村才能得到持续发展。但由于以往重增长,轻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致使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特别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事业等。因此,构建和谐村落就应该将社会公正理念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使所有村民共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
3.生态发展的和谐性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是要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农村作为人、自然、社会相统一的生态系统,必须协调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因此,农村建设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生态效益,从制度和发展模式两方面来加强对资源、自然的保护和循环利用,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农村生态系统的和谐性。
4.政治发展的民主性
在中国,农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当前,乡政村治体制是我国农村社会最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方式。这种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村治体制,改变了建国以来农村组织经济化的进程,标志着农村组织政治化的展开,但由于政府在农村治理中存在“缺位”、“越位”、“错位”问题,致使农村治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我国农村建设的重心应在基层,大力发展民主政治,扩大农民权利,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村务的决策和管理,促进农村和谐与稳定。
5.农民发展的现代性
农村的现代化需要具有现代化因素的农民来推动。构建和谐村落的目标就是“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和谐村落就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农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倡导新风尚,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和现代精神,推动农民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实现农民素质知识化,现代化。
二、国外农村建设的启示——日本“造村运动”
构建和谐村落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其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效果,需要我们立足于本国国情,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统筹兼顾,积极探索。其中日本的“造村运动”对我国构建和谐村落具有启示意义。
日本的“造村运动”发起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日本经济飞速增长,乡村人口集中到都会,城乡落差大,人口疏密失衡,对以传统的手工艺品生产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为主的农村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改造农村,日本政府发动了“造村运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1.循序渐进,实施农村综合建设
从战后至今,日本的农村建设走过了一个长期的探索历程。日本农村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五个阶段,从消灭城乡差距开始,到推进农业生产环境整治,到提升农村生活水准,到着手营造农村景观,再到注重生态环境整治,经过了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这种循序渐进的发展步骤,是现实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日本国内农村不断学习取经、研究总结、不断实践的结果。
2.鼓励参与,实施市场化运作
为调动农民改造农村的积极性,日本政府积极鼓励农民参与政府的决策,从地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地区环境建设事业的知晓、参与,到一系列地区居民与建设事业的“共建”式活动,农民都积极参与其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起得主导作用。但涉及农村的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日本政府实施市场化运作,农户主要通过申请向市政管理部门要求配备市政设施,对于部分呈散居化的农村地区,日本政府仅配套了水、电等基础设施,煤气则使用液化天然气。
3.结合地方特色,实施一村一品战略
日本政府注意结合地方特色,挖掘富有乡土特色的人文资源,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强调内发性,由当地居民做起,以一些村庄做试点,成立生活工艺馆或建起了供人参观的民艺村落和供游人住宿的农舍,营造一个优美、自然、富有人情味的故乡,以其自然的风光和传统的文化特色吸引了大批的观光客,使村民们不离乡土,便走上了富裕之路。
三、我国构建和谐村落的困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立足于城乡统筹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而村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载体,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性,以及农村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偏差,我国村落的发展不尽人意。
1.农村经济的脆弱性
农业是弱质产业,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一遇天灾人祸,小农经济极易破产。2004年,我国农业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好成绩,粮食总产量超额完成国家既定目标,农民增收幅度达6.8%,但这主要依赖于政策扶持和有利的气候条件,科技含量十分有限,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干扰。因而,实行农村工业化便成为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便是农村工业化的很好例证。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乡镇企业面对日益增强的市场竞争压力,其制度区位优势已经逐渐发生变化,相对城市经济而言,乡镇企业区位有效性压力越来越大,发展面临着困境;同时,农产品流通也存在很大的风险性,虽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个体户、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银行等各个环节已经基本上按市场规律运作。但由于行业组织化程度不高,配套改革滞后,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管理机制缺位,市场信息不通畅,农产品买卖风险增大,市场频频出现阶段性的“追涨杀跌”现象,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手段,单个的农民难以在销售过程中确保自己的利益,市场的风险常常被转嫁到农民身上。
2.行为边界的交叉性
行为边界,是为规范行为主体活动,而界定其行为的活动范围,即是指行为主体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给予一个明晰和确定的范围。清晰、明确的行为边界,有利于规范行为主体的活动范围,避免行为主体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模糊、冲突;从而促进行为主体自身发展。在农村,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村庄的行政边界、经济边界和社会边界不再清晰,不同乡村地区组织形式也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其行为边界往往相互交叉、重合。我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中确立“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由于乡村自治权力的边界模糊,乡镇政府的行政权常常干预村的自治权,导致政务与村务不分,而村支部、村委会和村落的民间组织的行为边界模糊、交叉,容易引发村落的冲突、矛盾,不仅不利于村落发展,反而使乡村在治理过程中更加混乱。
3.集体行动的非理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排他性和独享性的价值观,配合着工具理性的影响,逐渐改变了农民的行为模式,形成了以个人利益为本位的自我观;农民个人理性的增强,致使传统共生互惠的村落利益关系网络迅速解体,形成了主要以利益为导向的交往形式,组织和个人利益需求日益多样化,村落分化日益加剧。在市场竞争态势下,村落内行为主体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及组织整体利益的实现,必然构成各种竞争的博弈框架,从而导致“囚徒困境”,引发社会冲突,影响村落整合。
4.乡村话语权的缺失
话语“体现了一种意识形态,话语优势也会构成一种权力关系,即话语权”。[1] 传统的乡村是血缘和地缘融合体,社会成员的关系表现为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网络状态。这种关系网络在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身份的人根据其在网络中所处位置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话语权。在村落中,某些能人、精英因其身份、财产、人际关系网络等方面占据优势,在村落的“公共空间”握有更大的话语权,支配、影响着村落公共资源的占有、分配,而多数村民处于弱势,被排斥于许多重要的经济、政治、社会活动之外,未能有效地参与村落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进而未能形成一个村级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机制,不足以形成对损害公众利益和集体利益行为的有效制约,影响村落的整体凝聚力。
5.村落文化的边缘化
村落文化是村民在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是历史传承和现实生活在村民内心的反映。它具有全方位性和系统性,使村落从物质到精神,从以个人为载体的习俗到以社区族群为媒介的活动,结构性地构建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但70年代末以来,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三种力量的推动下,新的生产、就业方式与原有社会、文化基础产生断裂式移位,加之乡村社会的分散性和经济文化的落后,在以城市为中心的都市文化的强势渗透下,村落传统文化日益边缘化,村民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人格分裂,价值冲突,从而消解了传统文化的主体心理基础,致使乡村因缺乏文化支撑而出现社会涣散,整合乏力,影响了村落的和谐发展。
四、我国和谐村落构建的有效路径
构建和谐村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我们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地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目前,我们应在加大农村投入,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协调城乡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以下几方面:
1.发展农村新经济,提升农村竞争力
农村竞争力是农村为自身发展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是市场化、国际化条件下农村综合生产力水平的集中体现。根据比较优势和要素资源禀赋原理,要提升农村竞争力,就必须正确认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出发点确定合理的发展路径。在我国,发展农村经济,不是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的简单化,其关键应是结合地方特色,可借鉴日本的一村一品战略,调动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寻求一种新的经济发展道路,不断
地将农村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并不断地转化或回避劣势,提升农村竞争力。
2.发展社会资本,破除“囚徒困境”
构建和谐村落,实现村级民主治理关键在于将村民个人理性整合为集体理性。社会资本作为“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的自然产物”,[1] 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通过与内部、外部的对象的长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信仰和行为规范”,[2] 它是沟通个人和制度,实现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和谐,解决集体行为困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民主政治,扩大农民的公民权利,有意识地培育积极的社会资本,改善农村的非制度性参与渠道,使乡村社会网络进一步扩展,直至全体村民,同时,向村落公共空间注入公共资源,调动村民关注并参与村落的共同性话题,形成有利于村落良性发展的舆论监督机制,实现村落的和谐发展。
3.科学界定边界,构建多中心治理网络
“农村民主治理改革的方向,应当是逐步走向以民主、自治、法治、参与、公正、透明、责任和稳定为要素的农村善治”,[3] 而要实现农村善治,使农村获得全面的、持续的发展,“靠的是地方社群的自主治理能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多中心治理的多层次的制度框架”。[4] 针对我国农村治理中边界模糊、交叉现状,我们应通过立法,科学界定农村治理主体的行为边界,明确职责,着力整合村落治理权威的多元结构,使村落治理权威既有合理的分工,又能形成统一的合力,进而形成一个多中心的治理网络。
4.分化与整合,促进村落文化和谐发展
村民是村落的主体,也是村落和谐的核心,实现村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构建和谐村落的根本目的。文化作为影响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其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实现。现在,我国农村正发生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村民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种分化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正当的,是构建和谐村落的基础,因为只有村民充分而平等地享有权利,这种分化或多元化才得以存在,村落才得以发展。在文化分化进程中,我们也应注重文化的开放与兼容,着眼于现代与传统的整合,实现现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现代制度与传统风俗相结合,构建新农村文化,培育新型农民,实现村落的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黄英
作者:梁润冰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法政系讲师(佛山528225)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156页。
[2]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66页。
[3]曹荣湘选编:《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86页。
[4]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6页。
[5]徐秀丽主编:《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6]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治道与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