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班级文化的理解
整合多元文化加强班级建设
-----高三2班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体会
我对班级文化的理解: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一个月以来,各班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开展了以“树优良学风、展班级风采”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各班主任老师都非常重视,花了很多心思去布置自己的教室,有的甚至放弃了周六周日休息的时间,携家人一起来学校布置班级、有的请科任教师的帮忙,群策群力,积极参与班级建设,从班级的卫生、环境布置、班刊布置等几方面各班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班级的布置,都能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既保证了统一和谐,又各有特色,各有亮点。我对班级原状的分析:
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场所,营造健康、和谐、优雅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班级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使师生心情愉快,能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场所,营造健康、和谐、优雅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班级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使师生心情愉快,能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让学生拥有“好学、向上、团结、活泼”的班集体。
班进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构建班级制度文化,采用新方法——把班级工作的管理权还给学生。班级制度的好坏、合理与否,是班级文化程度高低的标志,同时也反映了班主任的文化素质与班级管理水平。在建设班级制度文化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第一,必须与学校的规章制度一致;第二,要符合教育教学客观规律、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班级实际;第三,要注意突出班级目标追求、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精
神、文化方面的因素。班级制度文化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建设班级制度文化时,不能仅满足于几条文字性公约的制订和强硬性规定的实施,而必须更新方法。要善于把班级有关公约、规定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观念和形态存在,以无形制度替代有形制度,将“制度”与“软文化”熔于一炉,使班级规章制度既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作用。
2.良好的人际关系除了在班级中给学生个人造成良好的心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班级人际关系的建设又分为四个板块:学生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板块、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板块、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板块、学生家长的人际关系板块,如何协调好四个板块,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另一方面。
我班进行研究的成效和反思:
1.重学生工作,轻合作配合班主任要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科任老师、家长、学生都是;科任老师要注重和班主任配合,经常协商对特殊生的教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讲,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
2.教师要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育教学中,过激的话不讲,过激的事不做,要多从学生、家长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严格按师德规范要求自己。
现将近三年取得的活动成绩向大家作以汇报:
我班多次在校德育量化评比中名列前茅;
在学校组织的多次为贫困地区捐款中表现突出;
07年班徽评比中获一等奖;
09年长跑比赛中多名学生获奖;
09年获“大田杯”阅读比赛中获优秀辅导奖;
09年在“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优秀组织奖。
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大花园里的一朵花,我愿用真诚、热情为他们撑起一片挚爱的晴空,让他们各自开得最灿烂、最动人!虽然,班主任工作是烦琐的,是辛苦的,但我会用我的耐心与爱心的去浇灌我的花朵,为他们撑起一片挚爱的晴空,让花朵满园飘香。
第二篇:我对班级管理的几点理解
我对班级管理的几点理解
班级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班级应有班级独特的管理办法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境界、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高低与班级的管理是密切相关的。我认为要把一个班级管理好,必须要做到并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班主任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班主任的师表作用,常常表现在 自身的基本素质。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信息容量不断扩大、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身为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班主任,如果不能不断地汲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就不可能正确、有效的开发人力资源,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新世纪人才。班主任要有强烈进取的精神,奋发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格;班主任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广泛的兴趣、爱好;班主任要有鲜明的时代观和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组建得力的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班级常规管理和开展各项活动的骨干,也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每学期开学的时候,我担任的班级都要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民主选举新的班干部。班干部不实行 “终身制”,每月底进行一次民意测验以决定班干部的去留,有时候还要随时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进行合理调换,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班干部工作的责任心,学生的自我监督意识也增强了。
三、建立完善的班纪班规
为了严肃班纪,端正班风,创建一个 良好 的学习环境,发动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班规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班规是同学们亲自参与制定的,大家都乐于自觉遵守;又由于班干部是民主选举产生的,所以他们轮流值 日,一丝不苟,深怕辜负了同学们的期望,这样,班里学习气氛浓厚,环境干净整洁,学生 自我监督意识增强了,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集体主义意识也增强了。
四、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在班级民主管理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不仅仅是一种工作上的垂直关系,还应该是
种民主的平等关系。因而应打破传统的师道尊言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拓宽师生间
正常交流的空间,使人人都有安全感、温暖感,班级充满正义,充满关爱,充满人间温情,学生的身心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五、成立互帮互助小组
良好班风,浓郁的学习气氛,有力的促进了同学们的学班级管理之我见习活动。但我发现有些学生由于潜在的能力低和基础差等原因,学习仍感到吃力,为了缩小这些差生和中等生与优等生间的差距,我班成立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和劳技等互帮互助小组,还开展 “一带一”活动,一位优生帮助一位后进生。这几方面工作的有机的结合,使我班同层次和不同特长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和提高。
第三篇:我对美的文化模式的理解
我对美的文化模式的理解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把世界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第一,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二,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第三,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和艺术作品的世界。”其实,波普尔的“第二”世界与“第三”世界可以合并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第二”世界是由知、情、意构成的心理结构及其思维活动,表明主体的文化创造机制。“第三”世界则是文化创造的产品。主体孕育了文化的个性、民族性、地域性;产品的客体化又使文化有了普遍意义。不同的地域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甚至相互移植挪用。
探讨美的本质要从文化本身去寻找, 各民族的文化模式都是人类实践所创造的珍物,这里没有贵贱之分,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由于各个地域的政治、文化、经济和风俗等各方面的原因便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由此便有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思想家便像春笋一般而生。在美的研究上,由于地域性,文化之美便表现的各具特色。在美和条件审美欣赏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性是由参与美的创造的主体所属的人种,民族特色以及所处地域的自然社会所决定的,以及由处在一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一定民族所进行的实践造成的。因此美在形式上也表现了不同的模式。
世界上主要有四大美的模式,即西方模式、中国模式、印度模式和伊斯兰模式。其中,中国模式、印度模式和伊斯兰模式可以统称为东方模式。东西方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和谐为核心。然而,它们通向和谐的途径却不尽相同。西方美学模式中的和谐是通过矛盾的斗争而达到的,东方模式中的和谐则是经由矛盾的互补、调和而实现的。西方对和谐美的理解源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美学思想,同时也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延伸。和谐说在毕达哥拉斯派的理论中具有核心意义,认为和谐不但无处不在,而且还是绝对的,是“宇宙秩序”。毕达哥拉括最美的和谐在内的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之后,笛卡尔的主客二分的理念,使西方人认为,所有的事物、现象,乃至艺术、历史和社会等,都可分为内容和形式,诸如此类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和谐观又起了强化作用,因而形成了西方式的和谐:形式和美的比例,以及经由对立面的斗争而达到和谐。而东方的和谐则是通过个人与自我、他者以及自然界彼此的融合而达到的。和谐没有绝对的比例和斗争形式,而是建立在事物的同一性基础上的。
由此,美在在东西方文化中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模式的美,都突显了人类最精华的文明成果。尽管的地域和民族的划分,让美具有不同的地域民族风情,但是美的本质的和谐确是统一的。
第四篇:我对日本茶道文化的理解
院系:(北)艺术学院 姓名:王燕飞 学号:2008109060 选修:日本文化
我对日本茶道文化的理解
自古至今,喝茶就是一件很雅致的事。浓郁的香味,酣醇的口感,崇尚的健康一直备受人们喜爱。说到茶,很自然我们就想到日本茶道,它在世界颇负盛名,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现在,茶道在日本相当普及,可以说,它已融入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学习茶道和开展茶道活动作为一种以茶会友、修身养性和对艺术的高雅追求。许多年轻女性都潜心学习茶道艺术,提高自身修养,以使自己的家庭和精神生活过得美满而富有情趣。而且,它已飘洋过海,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日本茶的地位我们无可非议,然而它的起源却颇受争议。一部分日本学者基于其日本自身的气候条件以及发现的茶籽化石等,坚定持“自生说”:日本列岛有自生茶;但占据日本乃至世界学界主流的观点却是“中国渡来说”,这得到很多方面的证实以及各国学者的支持。因而,今天,我们大都认为日本茶源自中国。中国进入唐代以后,饮茶得到普及,特别是陆羽的《茶经》问世后,其发展更为迅速。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僧将种茶,制茶,饮茶等方法及茶、茶种、茶具一并带回了日本,在日本传播,这样一来,饮茶作为一种高雅风流的文化现象在日本逐渐兴起„„
就日本茶道今天的普及程度及知名度来说,当时仅仅是兴起肯定是不够的,这就说到另一个问题:日本饮茶的普及。一个人不得不提,荣西禅师,自其转撰写的《吃茶养生记》推广南宋新茶法之后,一度衰退了的日本饮茶走上了复兴与普及之路。南宋新茶法在日本上层社会中普及,日本茶树的种植面积和种植规模也获得很大发展,日本饮茶由贵族和武士阶层逐渐向一般大众普及开来„„到后面,日本还兴起了斗茶,这比中国晚了近2个世纪。
日本饮茶习俗不断普及,日本的饮茶文化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草庵茶道初步形成后,在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精心培育下,茶道得到新的提高和发展;后来又经茶道大师千利休的改革和创新,终于获得了集大成的辉煌成就。
按照内容,即茶的种类、制茶法、点茶法以及饮茶法等,日本茶道分两个部分:一是抹茶道,二是煎茶道。抹茶道历史悠久,是日本茶道的主流,平时不说抹茶道,一般说日本茶道,指的就是抹茶道;煎茶道历史较短,说的时候一般要在茶道前面加一个“煎”字,以示区别。另外,草庵茶道和书院茶道是根据茶会举行的场所——茶室来划分的。草庵茶道即日本茶道,又称抹茶道,是日本茶道的主流,取代了书院茶道。
抹茶道,即我们平日说的茶道,它形成于16世纪末,具有400多年的历史。抹茶道的点茶法传承了中国宋元时期的龙凤团茶的点茶法,使用的是末茶,即上等粉末。抹茶的“抹”与“末”字相通,所以称“抹茶道”。茶会是日本抹茶道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茶会上所用的物品叫“道具”而非“茶具”,这和茶会源于唐物鉴赏会且茶会上所用的百余件物品中大多与茶无关有关。礼法在日本抹茶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里的礼法指礼仪和规则。抹茶道的建筑也分两类:茶室和茶庭,它注重实用性,其“美”源于“用”。另外,煎茶道在日本也有一定地位,不能忽视。
说到日本茶道的形成与发展,不能忘记的是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的第15代传人元千宗室先生在其所著书中指出“中国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并且中日茶文化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深受“儒道佛”思想影响,将天人合一作为做高追求,且都是各自国家优秀文化的集成之作。但,毕竟他们不是同一个个体,它们肯定有不同之处。中国茶文化注重“差异”和“养生”以及茶的“色、香、味”,讲究饮茶为“乐”;而日本茶道则注重茶的“礼法和精神”及“茶道”和“佛心”,讲究饮茶所表现的“幽静”和“苦寂”。另外,中国茶文化是从日常生活上升到精神层面,而日本茶文化则是精神层面普及到百姓生活的。
如今,茶道已成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已被很多地区和人民看成友谊的象征,是日本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王燕飞
2009-11-11
第五篇:我的班级文化
“四美四让”提升个性化班级文化质量
英德市第六小学 李观带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本人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欢迎,也得了学校同事和领导认可。回顾自己这几年的个性化班级文布置方法,主要是坚持“四美四让”提升班级文化建设质量。
一、寓美于“面”,让墙壁会“说话”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那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能让每一面墙会“说话”呢?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确定主题,让教室墙面有方向地“说话”。思考、拟定将要建设怎样的集体。选取主题要简单易懂,贴近学生。比如说,我想要建设一个做事有耐心、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我就把名字定为“小水滴中队”,班级口号是“水滴石穿,持之以恒”我们可以用水滴石穿这成语的含义来影响、熏陶我们的学生。诸如此类的命名有很多,我们可以仔细推敲。
(二)选定内容,让教室墙面丰富“说话”。我的做法是按学校的要求把它分成两块——班务栏和动态栏。班务栏是根据学校的要求张贴的。如课程表、班干部一览表、学生家长联系电话等。动态栏是根据自己班级管理或教学的需要而制定的,能体现你对班级管理的制度,能展示你的教学手段,又有必要呈现在学生面前,能起到激励作用的几项内容。例如:这些年我教的是低年段学生,经常做的内容就有这几项:规范学生的行为,激励学生发言,肯定学生作业,表扬学生的进步,展现学生的个性才能,展示学习成果等。相对应的布置包括班级公约、公告栏、特色栏、竞赛栏、荣誉栏等等。
(三)谋定布局,让教室墙面灵活“说话”。我们布置的位置有课室后墙,包括黑板,黑板上方、左右的位置,讲台两边和课室两侧。一般情况下,讲台右边都是用来贴班务栏,左边布置会经常更新、补充的项目。如:“最会发言”这个评比栏,这是每天都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评价,通过“加星”的形式更新,鼓励学生进步的栏目,我们适合把它放在讲台边上。课室后面的黑板中高年级按学校要求出板报,低年级的不宜粘贴,直接用彩色粉笔或水粉颜料布置隔一小段时间就要更新的内容。比如可以设立“优点屋”、“最棒小分队”、“星之最”等等。黑板上方粘贴班级的口号或者是彰显班风的标语。黑板两侧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如“画画能手”、“书写标兵”、“手工巧匠”等,而班规班约、荣誉栏则适合贴在课室两侧靠前的地方。具体情况要根据个人的班级管理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定。
二、寓美于“形”,让课室会“交流”
美好的环境让人感到舒适,我在布置教室的时候遵循这一个基本要求是:热情扑实、美观大方、整齐清洁。
(一)运用简单的造型。主要在班务栏和背景墙两方面着手。在学校班务栏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喜好,或横或竖贴整齐,再加上简易的图案装饰即可。班级口号、标语,造型要整齐、美观,贴成一行或两行或弧形,字体大小适中。在标语周围粘贴与主题呼应的图案装饰。比如“小蜜蜂中队”,我是这样设计的,标语“勤劳、朴实、协作”用一行粘贴在黑板上方适当的位置,空白处配以大小不等的几只小蜜蜂在采花粉的图案装饰,这里不能过多的出现图案,几个就好,形状不能比标语字体大太多,最好比比标语字体小。又如,动态栏布置,可以用几何形框框把每项内容分开,设计成波浪形,叶子形,线行等多种造形,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运用鲜明的色彩。鲜明的色彩更容易吸引儿童,我们布置的时候一般有三五个色就可以了,配色淡雅而鲜明,不宜对比太强烈,过分渲染,要求色彩响亮而不花俏。如,我在小水滴中队背景墙的布置中,紧紧围绕“小水滴”这个主题,运用绿色为主色调,紫色、黄色、红色为配色,烘托出水滴石穿、持之以恒这种精神,让学生和谐、响亮的彩色中得到感染。
(三)运用多种表达的载体。在班级文化布置时,要灵活运用不同表现形式来装饰造型。如运用立体手工、粘贴画、盆景等形式,来制造不同造型;在选材上可以是彩色卡纸,瓦楞纸,海绵纸等,来丰富表现手段,我经常用的就是彩色卡纸。
三、寓美于“动”,让学生会“创作”
(一)注重智育,让学生动脑。我们确定个性化级文化主题(内容)的时候,高年级同学可以先行收集资料,讨论总结,再由老师指导确定。中低年级的同学由老师选定几个,再交给学生讨论选择,在选择主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智力上的锻炼。
(二)注重美育,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参与制作,自行设计图案、造型和材料选取。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在思考拟定布置的方案入手,动手参与制作、粘贴,自行布置完成;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帮忙制作入手,如在剪形状、贴胶带、传递物件等方面全程参与制作过程。让学生在创作过程受美熏陶。如在制作过程中,让他们积极参与整个班级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时得到美的享受。
(三)注重德育,让学生动心。在创作班级文化建设上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触动心灵,产生共呜,得到思想品德上的洗礼升华。如我在创作小水滴中队建设中,让学生在参与创作过程中感受要持之以恒才能把事情做好;在小蜜蜂中队建设中,让学生感受到只有辛勤劳动才有甜蜜的收获。
四、寓美于“用”,让师、生、墙三者“互动”
记得在这几年中,我们经常说课室布置除了好看点没其他作用,我个人认为要让我们的课室布置真正起到作用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善于运用。要将班级文化用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提到它,充分利用班级文化来激励学生在学习、品德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学生在各方面取得进步时,我会利用动态栏上及时张贴小红花、苹果、星星等进行鼓励。
(二)及时更新。根据学生不同时段的进步和教育教学的需要,及时将每个学生的成长变化明显的张贴到动态栏,让全班学生知道那个人在进步,从而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向上,追求进步。比如说,我有一项“最好作业奖”那我们班大部分的同学都能自觉积极的做好作业,就如仅有三五个的话,那我觉得这个内容就没作用了,反过来把它改为“我的作业进步了”,把它直接作用于这几个做不好作业的同学,只要他有进步了,就把他的名字贴上,让全班同学都知道,以此鼓励那几个作业写得不好的同学。
(三)生生互评。我们布置的项目内容除了老师评价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心理其实很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比如:“小蜜蜂中队”公告栏里谁是“勤学之蜂”、“礼仪之蜂“”环保之蜂“等,这个可以让给学生自己评价,让学生一个或者两个星期选一次,由班干部去更新粘贴,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做下小结即可。学生多次的互动体验中感受到来自伙伴的良性评价激励,使评价成为一种充满合作交流的人文活动,体会到集体协作的巨大力量,并逐渐将其内化到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