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组长作用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现场管理中班组长的作用
班組是实施现场质量管理、开展过程工序质量控制的最基层的组织。班组长是班组实施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一)班组长的安全把关作用
班组长紧靠生产现场,是治理隐患、治理三违的第一责任者,必须科学地有计划的组织生产,按章作业,坚持干标准活、放心活。葛店矿井下煤层地质条件复杂,现场治理工作难度较大,这就要求班组长时刻做到 眼勤、手勤、嘴勤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堵塞漏洞,做一台现场治理的“显微镜”,对问题不论大小,不留死角,一抓到底,不能视而不见,麻目不仁,避免现场治理出现“盲区”,努力做到生产现场“小隐患不过班,一般隐患不过天”。在严防“三违”方面,班组长最接近职工,对三违现象看得最清楚、管得最直接,对每一名工人的素质和安全意识以及生产现场状况,也最了解。因此要搞好班组的安全工作,班组长必须“亮”起眼来抓“三违”,要敢当“黑脸”包公。
(二)班组长的技术领军作用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企业管理的落脚点在班组,效益的最大化决定在班组。如果一个班组长没有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不掌握安全规程、不熟悉作业过程、不精通业务技术,生产抓不住关键,工作摆布不开,后,跳过N个厂商LOGO之后,便迎来了,很难想象能出色地完成班组生产任务。因此,班组长必须是一个既要熟悉掌握业务知识,又要在生产一线敢做敢负责任的特殊工种,必须要求对班组长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培训方式要以现场操作与理论考试相结合,考核不过关者,要继续培訓、考核,做到培训一个合格一个。随着葛店矿战线的不断延长,开采难度的不断加大,自然条件的急剧恶化,矿井的质量标准化建设现成为制约我矿发展的另一个突出问题,不能做到“一次成巷”、不能达到“四平一直”,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班组长的标准意识淡薄,上标准岗、出精品活的的作业理念不能得到体现。这些都是抑制质量标准化建设水平的根本原因。因此,班组长作为一个班组的灵魂和主心骨,没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和较强的标准化意识,仅仅靠几次专项检查进行被动的整改再整改,那么矿井的标准化建设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创新与进步。
(三)班组长的前沿“指挥官”作用
在古代兵法常有这样一句话:擒贼先擒王,其中包含的意思就是一个军队没有了指挥官,群龙无首,军队就会不攻自乱。而在煤矿行业,班组长是“兵头将尾”,是直接带领员工从事一线安全生产的实践者、组织者,是将最有限的劳动力创造更多的效益的优化者,同样非常人所能替代。如果班组长指挥不利,组织工作搞得不好,将会给班组、甚至全矿造成损失。而会指挥的班组长就能够促进安全管理,就能够合理安排和组织好生产工作,营造正常的安全生产秩序,甚至完全可以解决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较好地完成班组的各项任务。笔者曾在生产一线工研究企业文化建设多年,从班组工作的环节来看,班组长的“指挥官”作用只要体现在“一组织、二认真、三巡视“的岗位职责上。一组织,即:在区队长的领导下,组织指挥本班的各项任务,承担班组的全部责任,圆满完成当班各项工作任务;二听清,即:认真开好班前会、一要听清区队长安排的各项任务,二要听清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严格落实当班工作任务;三巡查,即:到达工作地点,先检查工作范围内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班中检查生产进度、工程质量、职工的思想状况等情况,班后检查是否遗留安全隐患,填写好交接班记录。
(四)班组长的育人导向作用
葛店矿被神火集团誉为“黄埔军校”,很多管理精英和技术骨干都是在一线久砺成剑的。因此,班组是安全生产成果和造就培养人才的阵地,班组长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具体组织者。本人从一名新工人到技术骨干、管理精英总要经历三个阶段为例,简述班组长的育人
导向作用在具体工作中的体现。
第一个阶段,我们可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新工人满怀着抱负来到矿上,初来乍到,身处的环境和想象的环境是一致的。因此作为班组长在保障其安全、传授业务技术的同时,在思想引导上应该做到的是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目标规划,而不是整天的满腹牢骚,将自己片面的、消极的看法和评论灌输给新工人,破坏企业在新工人心中的良好形象,对企业失去信心。
在第二个阶段,我们可比喻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也是思想引导的关键阶段。新工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磨练,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此时往往因为短浅的、不成熟的眼光看待付出和待遇之间关系,出现思想波动、工作消极等现象,甚至自甘堕落,做出影响矿井安全的极端行为。作为对职工心理状况了解最深入的班组长,决不可忽视这类埋在最深的、最大的的隐患,切不可火上浇油、添油加醋,而是要及时将“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学武先学德、练功必练忍”等励志观念灌输到职工心里,帮助其转变观念,端正工作态度,扭转被动的工作局面。
第三阶段,我们可比喻为“看山山更青、看水水更蓝”,正是在做好前两个阶段的倾心授业和思想引导的基础上,新工人逐渐在技术素质、心理素质更加成熟,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时的班组长也就功德圆满了,可以省下心、放下心地将各项工作任务分配他们,出色的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指标。
(五)班组长的桥梁作用
班组是煤矿各个安全生产环节的的基层和基础。笔者在开展安全宣传工作中发现,在这个小领导班子中,班组长既是安全管理者,承担着安全管理、技术指导、组织生产、协调工作、劳务分配等各项工作,又是传达各级精神指示的中间环节。因此,发挥好班组长的桥梁作用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煤矿这个特殊的行业,班组长与生产一线的职工接触最为密切,安全生产各项制度的落实全靠班组长的督促。在传达上级有关文件、规章制度和指导思想过程当中,存在“区队宣传一个样、班组宣传又是一个样,传来传去,原有的思想全都变了样”。为解决这一问题,不打折扣地将上级的指导思想传达到一线职工的耳朵里,将具体措施落实到一线工作中,只有靠班组长深入学习领会上级精神,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将好办法、好措施运用到班组管理中。
总之,班组长在现场管理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在某些发面充分体现出了班组长的作用和有效的地方,他的作用不可缺,也不能缺。
第二篇: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丰富与发展的具体体现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红军创造了人民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经验,形成了以“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长征精神
红军战士在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延安精神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特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延安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精神内涵:折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由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其思想内涵: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集中体现为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等。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
大庆精神
大庆精神,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举世闻名的大庆石油会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大庆精神都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动力。大庆精神主要包括: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科学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概括地说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两弹一星”精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科研人员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相继研制成功原子弹、氢弹及人造卫星,“两弹一星”精神,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可贵民族精神。1999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载人航天精神
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程中,中国航天人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的光荣传承,是我们党、国家、军队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和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奉献”是对载人航天精神的高度概括。
劳模精神
劳模精神,就是劳动模范体现出的精神。包括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这些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和精神风貌的优秀品质,一直是不变的劳模精神。劳模精神是引领时代精神劳模价值创造社会价值每一个时代的劳模都有其特点,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永远不变的是劳模精神的本质。
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三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精神,是以革命烈士、干部楷模焦裕禄的名字命名的革命精神。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村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1964年5月14日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三、改革开放以来
抗洪精神
1998年夏,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受灾人数之众,地域之广,历时之长,世所罕见,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英明领导和决策下,数百万军民众志成城,奋起抗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儿女用钢铁般的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抗洪精神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北京奥运精神
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2008年第29 届奥运会的举办权。北京申奥所体现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为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等几个方面。
抗击非典精神
2003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流行性疾病传遍全国,这就是“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在这场突发性灾害面前,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奋勇抗击非典,终于战胜了这场前所未见的灾难。面对非典型性肺炎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相互支援;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科技工作者夙兴夜寐、全力攻关。
时代精神
中国人民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以人为本、依法办事、面向世界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①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只有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③时代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民族精神的延伸;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渊源和基础。
④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①坚持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的统一,最根本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③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④坚持自强不息与和平发展的统一,正确地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三篇:“四风”具体体现
中央关于“四风”的内涵和具体表现
形式主义的要害是贪图虚名,不务实效,做表面文章。具体表现:
1、学风不正,学用脱节。
2、文山会海,空话套话。
3、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4、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5、不切实际,不求实效。
6、落实不力,工作疲沓。
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具体表现:
1、高高在上,脱离群众。
2、跑官要官,任人唯亲。
3、急功近利,好大喜功。
4、不负责任,不敢担当。
5、吃拿卡要,与民争利。
6、表里不一,纪律松懈。享乐主义的要害是追求享受,吃喝玩乐,沉溺于歌厅舞场。
具体表现:
1、思想空虚,精神颓废。
2、庸懒松散,不思进取。
3、迷恋特权,弄权贪腐。
4、计较待遇,追名逐利。
5、玩心太重,生活腐化。
奢靡之风的要害是奢侈豪华,铺张浪费,滥建楼堂馆所。具体表现:
1、讲究排场,铺张浪费。
2、大兴土木,违规建设。
3、节庆泛滥,赛事成灾。
4、违规配车,多头占房。
5、巧立名目,挥霍公款。
第四篇: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李君如 男,1947年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宁波,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直机关侨联主席,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科学社会主义学科首席专家,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党校副校长。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总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关系到我国今后五年和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献,生动地、具体地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先进性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够承担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之所以能够在剧烈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动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首先体现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先进性上。
第一,全会制度的落实和完善体现了党的领导方式的先进性。中央全会在党的领导体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党章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党章还规定:“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这一领导体制的设计,贯彻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又体现了党内民主和党的先进性。但是,在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的年代,这一制度并未很好地得到贯彻落实。在“文化大革命”前和“文化大革命”中,党代会制度、中央全会制度都不能很好落实,致使党内民主在实践中受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党内民主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党代会制、全会制度不仅得到落实,而且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不断改进完善,使党内民主有了长足的进步。一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变了这以前通过中央工作会议作出重大决策的状况,树立了中央全会的决策和领导的权威性;二是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央全会完全按党章规定召开,实现了党内民主的规范化、制度化;三是十六大以来进一步理顺了中央政治局与中央全会的关系,落实了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报告工作,并接受中央全会监督的制度;四是逐会议召开的主题和日期都实行了公开透明的原则。这些都表明党章所规定的全会制度不仅在落实中不断完善,而且表明党内民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一切都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第二,全会通过的《建议》体现了党的执政方式的先进性。这次全会承担的任务,是研究和规划中国今后五年的发展战略及其方针政策。这是执政党不容推卸的责任。但这样的发展规划应该是由国家权力机关来立法和实施的,于是就发生了执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问题,即党政关系问题。党要总揽全局,发挥领导作用,党又不能代替乃至包办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这里的关键是正确界定党的领导职能。党的十六大在研究怎么样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一重大问题时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这里,具体地规范了执政党对国家和社会领导的五项职能或五种方法,其中就有“制定大政方针”和“提出立法建议”两项职能或方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全会通过的文件有“决定”、“决议”、“准则”、“建议”四种形式,其中最为规范化的就是在制定五年计划(规划)问题上审议通过的是“建议”。也就是说,这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向国家权力机关提出的一个建议。国家权力机关将先由政府研究这个建议,并根据“建议”编制规划纲要,然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同时提请政协讨论。这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就是党中央就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制定的大政方针,同时也是党中央向国家权力机关提出的建议。“建议”这种形式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方式的改革和完善,从而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第三,全会强调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体现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先进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长期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解决群众疾苦,做好深入细微的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优良传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说,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依然十分严重,侵犯群众利益、违反人权的事件屡屡发生,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必须引起我们的严重警惕和高度重视。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于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作了系统、深刻的论述。这不仅对于我们制定好“十二五”规划,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而且也是在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举措。
制定五年规划指导思想的先进性
党中央关于制定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明确的发展思路,具体体现在规划制定的科学性、战略性和时代性上。
科学性。十七届五中全会以非常明确的语言,阐述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根据。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这段话全面地说明了制定规划的理论根据和主客观依据。二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这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四句话精辟地说明了规划的主题、主线、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实现规划的动力。三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这就是“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所取得的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战略性。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根据和要达到的目标来看,这一指导思想是一个立足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具有深刻战略谋划的指导思想。十七届五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得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极其重要的结论。“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六大根据进入21世纪时国内外形势,作出的一个重要判断。这一战略机遇期,大体上有20年,即十六大讲的“21世纪头20年”。现在10年时间过去了,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是否还存在?这是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大问题。而且,这是一个需要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的大问题。全会对当今世界的变动和国内状况的变化,作了全面的、客观的、冷静的分析,作出了两个重大判断:一是“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二是“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根据这两个判断,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个意识。可以看到,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这一指导思想,是建立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科学的清醒的判断基础之上的,是一个具有战略谋划、战略前瞻、战略指导的发展思路。
时代性。“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样的要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制定“十二五”规划,有两个重要背景:一是我们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现在离这一目标只有10年时间了。10年时间,也就是两个五年规划时间。如果说,到“十三五”时各方面任务应该是收官阶段了,那么,“十二五”就是攻关阶段。我们要有这样一种紧迫性。二是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国际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还不能说完全结束,但是危机后全球范围新一轮竞争已开始。如何在后危机时期抢占战略制高点,把握先机,也是制定“十二五”规划要正视的一个重要背景。
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的这种科学性、战略性和时代性,证明了我们党能够在复杂的形势下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了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先进性。
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的先进性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从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来看,也生动地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提出了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的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目标,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大战略任务。五大目标和十大战略任务,在五个方面体现了党地先进性。
一是改变片面追求GDP快速增长的发展方式,明确了经济要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路。特别是突出地提出了要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并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发展,以避免经济大的起落。
二是改变单纯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发展方式,把消费列为拉动经济的第一要素,把扩大内需上升到战略地位。
三是改变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工业来发展经济的模式,提出要形成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等在内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及绿色、低碳的“两型”社会。
四是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过低的状况,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原则,让城乡居民的收入能够普遍较快增加。
五是改变“经济建设一腿长、社会建设一腿短”的状况,提出要加快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特别是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李君如)
第五篇:师德师风的具体体现
师德师风的具体体现
学生接近和爱戴老师会很多原因。教师的道德、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们拥有高尚道德品行,具有良好师德师风。好的师德师风体现在平等。师生之间应该有人格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从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角度来说的。其实这句话也在告诫老师: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如果学生犯了错误,那应该主动承担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责任。老师不能把这句古语理解为可以用“家长”的身份来干涉学生、指使学生甚至利用学生。前段时间听闻某老师利用班主任身份之便,向家长索取“好处”,这种行为实乃教师之耻,需要每位老师引以为戒。
好的师德师风体现在传统美德。有位美籍华人教授的座右铭是:“仗义疏财,扶困济贫,教学相长”。其中只有最后一句是与教师职业有直接关系,前两句,都是武林中话语。但这位教授深受学生的爱戴,就是因为他对学生很讲“义气”。即使现在整个社会的传统文化氛围已经大大淡化,但是生长在有着悠久文化积淀的中国,每一位学生对传统美德还是有着本能的向往和钦佩。学生们在作文中对“小月
月”事件无一不抱有深切的同情,但更加呼吁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美德的人们的出现。相信一位能够遵守诺言、讲求信用、乐于助人等传统美德的老师一定能够受到学生的爱戴。
好的师德师风体现在对学科、对社会负责。浮躁的社会风气也影响了本该沉稳平静的教师队伍,年轻的老师眼高手低,理论能力大于实践能力,有经验的老师追求名利或是更大的权利。这种浮躁体现在教学上必然不“实”,学生得不到真才实学,就会影响之后步入社会的表现,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说“浮躁”是缺乏师德师风的表现。不管是年轻教师还是有经验的教师,都应该固守教育阵地,驱除浮躁之风,沉下心来做教育,对学科对社会负责,这才是拥有良好师德师风的体现。
师德师风不是空洞的口号,它需要每位教师切实落到实处,体现在教育中的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