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节班级管理的意义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1、____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班级)
2、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____。(埃拉斯莫斯)
3、夸美纽斯的《____》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大教学论)
4、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____”,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导生制)
5、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____。(京师同文馆)考试吧
6、班级管理是________。(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7、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班级管理的模式有:____、____、____、____。(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2、班级____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常规管理)
3、开展以____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班级规章制度)
4、班级____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平行管理)
5、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____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马卡连柯)考试吧
6、班级平行管理要实施对班集体和个别学生____、____的管理。(双管齐下、互相渗透)
7、班级____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民主管理)
8、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____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____精神,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____。(自我教育,主人翁,主人)
9、实施班级民主管理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____;二是____。(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10、班级____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
11、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____提出的,其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____为中心的管理。(德鲁克,自我管理)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考试吧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1、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____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明确的共同目标)
4、____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班集体)
5、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____、____以及____。(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一定的活动节律)
7、班集体教育活动根据班级教育活动的时间分布,主要由____和____两大部分组成,所涉及的内容有____、____、____等。(日常性的教育活动、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
8、____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考试吧
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班主任是班级的____、____和____,是学校办学思想的____,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____,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____。(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贯彻者,纽带,桥梁)
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3、班级建设的设计以____为最重要。(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
4、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____;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____。(职权影响力,个性影响力)
5、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6、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____”的领导方式,二是“____”的领导方式。“____”的领导方式是目前采用得比较多的一种领导方式,这与我国学校教育对班主任工作考评的标准不无关系。(教学中心,集体中心)
7、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二篇:第一节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意义
第一节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意义、目标与要求
一、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意义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健康的身体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这一要求的物质基础。体育活动又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命的健康存在是保证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基本的身体健康之上,健全的大脑是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人要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并得到发展,首先必须有健康的身体。
幼儿时期,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尚未发展成熟,组织比较娇嫩,其物质基础还相当薄弱。同时,幼儿时期又是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和旺盛的时期,此时正是建立物质基础的关键和有效时期。科学、适宜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正常生长发育,因为体育活动能增加骨细胞营养物质的供给,使骨密质增厚,骨骼变得更加牢固和粗壮,能使肌纤维增粗,增强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力量、弹力和弹性,有利于增强关节的灵活性和牢固性,从而增强运动系统机能;由于活动时心跳加快,循环加快,呼吸加快、加深,从而增强心脏功能和血管弹性,并能增强呼吸肌力量,增大肺的通气量,提高呼吸系统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从而提高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功能;动作的发展与中枢神经控制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中枢神经控制能力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所以运动不仅能使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更加集中,而且能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的综合调节能力,使身体运动更协调、更准确、更灵活,从而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发展。由此看来,体育活动对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科学、适宜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神经系统反应灵敏,为接受智育提供良好条件。通过体育活动,幼儿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运动经验,并能使幼儿感知更加敏锐,观察更加细致、准确,还能使幼儿的理解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得到发展。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能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和优良品德。参加体育活动既能为幼儿带来欢乐,又能培养幼儿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自信心,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群体意识,使之形成良好的个性,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体育活动中的动作美、姿态美能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塑造健美体格,陶冶美的情操。综上所述,体育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对培养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与要求
(一)总目标
根据《规程》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有关健康领域目标的精神,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健康活泼,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好奇探究,文明乐群,勇敢自信,逐渐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分目标与要求 1.积极参与运动
通过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培养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在《规程》和《纲要》健康领域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中,多处强调要吸引幼儿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并要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这样,才能实现幼儿体育的总目标,并为其终生体育奠定良好基础。
2.促进身体健康
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教学,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逐步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平衡能力和行动的安全性。在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走、跑、跳、投掷、攀登、钻、爬等基本动作能力,促进其身体正常发育,培养正确姿势,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促进幼儿独立生活和活动能力的发展。
3.促进生理健康
在体育活动中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好奇探究、创新意识及坚强勇敢、乐观自信、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在复杂多变的体育活动中,要求幼儿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灵活,记忆准确,以便随时改变自己的行动,这就促使其积极思考,主动创新,勇敢、自信,从而促进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4.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提高幼儿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使之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心情愉快,而且学会交往与合作。在室外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更有利于提高幼儿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中,幼儿不仅心情愉快,而且还能逐步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 幼儿园体育活动与健康
现代人体科学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表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不仅是指幼儿的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包含身体和心理都能和谐、正常地按照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发展。身体发展包括身体形态、机能、体能、适应能力等方面。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个性、情感、社会性等方面。
体育活动与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和理解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能使教师在幼儿园体育工作中寻找到理论支撑或者依据,对实施幼儿园健康教育、实现幼儿体育目标、开展幼儿体育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体育活动与幼儿身体发展
幼儿身体的发展,是一种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如果没有特殊的障碍,他们都会自然地生长发育,会长高、长大。但是身体能不能得到正常的生长发育,或者说能否在遗传因素下充分的生长发育,这就取决于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特别是体育卫生保健教育。体育锻炼要根据幼儿身体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来进行。
在幼儿阶段开展体育活动,对他们身体发展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原理主要是:幼儿通过多次重复的身体练习,给各器官系统以一定强度的刺激,使他们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生物化学方面的适应性得到增强。
(一)体育活动与幼儿身体形态的发展
身体形态是指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包括身高、体重、胸围、头围等,而身高、体重、胸围则由人体的骨骼、肌肉、关节所决定。
人体在运动时离不开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相互作用。骨骼起着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肌肉收缩是运动的动力。幼儿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能不断地促进其身体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发展。
1.体育活动对幼儿身体形态发展的促进作用
(1)适宜的体育活动能加快幼儿机体血液循环,增加骨骼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刺激骨细胞的生长,从而有利于身高的增长。经常进行体育活动还能使骨密质增厚,骨径变粗,使骨骼变得粗壮和坚固,提高骨的抗弯、抗折、抗积压、抗扭转能力。
(2)幼儿体育活动时,肌肉工作比平时增加,血液供应充足,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储备能力增加。这样能促进幼儿肌纤维增粗,因而使肌肉逐渐变得结实,提高肌肉的力量和工作能力。
(3)体育活动能使幼儿肌肉关节的肌腱和韧带增粗,肌力增加,加强关节的稳固性。2.幼儿体育活动时的注意事项
由于幼儿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运动系统的功能尚不够完善,因此,组织幼儿参加体育活动时,必须考虑“适宜”和“适量”的问题。
(1)应培养幼儿正确的坐、站、走、跑和跳的姿势,多做对称性的动作,使幼儿左右和上下肢体均匀、协调发展。
(2)教会幼儿正确的跳跃动作,脚落地时会屈膝缓冲。尽量选择在草地、沙地和塑胶地上跳跃,避免在坚硬的地面上做跳跃动作。如果必须在坚硬的地面上进行跳跃活动时,则必须教会幼儿轻轻落地的动作,以减轻地面对幼儿身体的震动。
(3)幼儿的肌肉较容易疲劳,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均较差,不适合进行活动量较大的运动或长时间的身体运动;幼儿关节的牢固性较差,不适合进行过度的柔韧性练习。
(4)幼儿关节发育不够完善,因此不要让幼儿玩“斗鸡”的游戏。因为这个游戏是高强度的碰撞,很容易使膝关节受损伤。
(二)体育活动与幼儿身体机能的发展 身体机能是指机体新陈代谢的功能,以及各器官系统的工作效能。身体机能一般是由安静心率、肺活量和血压等指标所反映。
1.体育活动对幼儿身体机能发展的促进作用
(1)经常而适宜的体育活动能使幼儿心血管中的血流量增大,加大血管的弹性和伸缩能力,使肌纤维变粗,心壁增厚,心容量增大,心脏搏动有力,使每搏输出量增加,增加心脏的调节功能,使心血管系统能适应较大的运动负荷和突然的变化。
心脏功能的增强,主要表现为:安静时心率较低、一般活动时心率升高较少;紧张或激烈活动时心率升高较多、活动后心率能较快地恢复到安静状态时的心率等。这些反应都充分体现出心脏的良好储备能力和调节功能。
(2)体育活动还能促使幼儿肺脏参与呼吸,运动时的肺泡增多,能促进肺泡的生长发育,提高肺脏的弹性,使呼吸肌逐渐增强,从而增大肺通气量,促进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3)体育活动还可以改善和提高幼儿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使之灵活、迅速、准确、协调。幼儿经常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过程的不均衡性,促使大脑皮层的抑制加深,使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
2.体育活动时的注意事项
(1)幼儿心肺系统的发育不够完善,心率较快,呼吸率也较快,心肺系统的调节功能较差,幼儿不宜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快速运动和过渡的耐力性运动,如较长时间的快跑、耐力跑和较长时间的追逐跑等,要避免让幼儿在无氧状态下运动。
(2)要逐渐教会幼儿体育活动时呼吸的方法,尽量使幼儿在做动作时与呼吸相配合,不做或少做憋气的动作,如拔河、扳手腕、举重、拉皮筋等。在较大活动量之后,不要立即停止不动,而是应该走一走,或者是做一些放松、整理的活动。不要在尘土飞扬、空气浑浊的地方进行活动,这样很容易将空气中的细菌吸入体内,而造成呼吸道感染或肺部的炎症。教师应该要求幼儿用鼻子呼吸,并帮助幼儿学会如何在运动中使用鼻吸气、口呼气的交替式呼吸方式。
(3)由于幼儿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发展不平衡,对身体的调节能力差。因此,组织幼儿体育活动的内容要多样化、游戏化,以引起幼儿的兴趣。要避免单一内容反复练习以及活动内容难度过大、活动时间过长等现象。
(三)体育活动与幼儿体能的发展
体能也称体适能,是指能保证日常生活、学习和运动而又不易疲劳的身体适应能力。它包括基本动作和身体素质。在幼儿年龄阶段,身体体能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各种体育游戏、体操等活动,来促进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力量、平衡、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发展。
1.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体体能的发展
(1)经常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能使幼儿腿部、上肢、躯干等肌肉的力量逐渐增强,并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逐渐增加,促使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也随之增加。
(2)各种基本动作和幼儿体操的练习,能使幼儿协调、灵敏、平衡等素质得到发展。如:钻、爬各种“山洞”、攀登各种“小山”、走各种“小桥”等,都能促进协调、灵敏和平衡素质的发展。
2.体育活动时的注意事项
(1)应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体育活动,来促进幼儿身体体能的发展,绝不能采用成人化和运动员动作训练的方式发展幼儿体能。同时,还要避免进行单一的动作练习,或为发展某一素质而不断重复的身体练习。如,连续推举哑铃发展上肢肌肉力量;用较长时间的保持燕式平衡姿势来发展平衡素质等。
(2)在幼儿体育活动中,不宜通过距离过长的快速跑(25米以上)或耐力跑(300米以上)来发展速度和耐力素质。因为幼儿不具备无氧状态下(耐力)运动的生理基础。
(3)根据幼儿骨骼、肌肉和关节的发育特点,不适宜重点发展柔韧素质,特别是不宜进行专业化、高难度的发展柔韧素质的动作练习,如:纵、横劈叉,下腰,拉升肩关节等动作练习。而应通过投掷、跳绳、做幼儿体操等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来增强幼儿各关节的灵活性及韧带的力量。
(四)体育活动与幼儿身体适应能力的发展 身体适应能力,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随着外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调节各自功能以达到内部平衡状态的能力。自然环境是由山、河、土壤以及空气、阳光、水等物质构成;社会环境则由不同的人群、家庭、幼儿园、公园、商店、马路、汽车,屋内外的各种玩具、家具等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构成。
幼儿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的人,需要经过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期,特别是身体的适应期。要想促使他们身体较顺利地通过适应期,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多“良性地”(科学合理)接触环境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手段。
1.体育活动对幼儿身体适应自然环境的促进作用
(1)提高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幼儿坚持每天一小时以上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能增强幼儿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对各种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对不利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如:高温、低温、忽冷忽热、闷热、潮湿、刮风、下雨等。通过在各种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体育活动,使大脑皮层对冷、热变化相应地建立起调节反射,做好适应冷热刺激的一切生理准备,从而提高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2)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阳光、水和空气环境中的体育活动,能使阳光中的紫外线、水中的矿物质、空气中的负离子作用于幼儿身体,使幼儿自身抗体产生加快,从而尽快排除和杀灭病菌,保护身体免受侵蚀。有效地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体育活动对幼儿身体适应社会环境的促进作用 幼儿通过室内外各种体育活动环境及幼儿群体、教师等社会环境的不断刺激,引发了身体参与其活动的兴趣,并逐渐地在活动中使身体接触、熟悉这些物体和人群。包括感知身体在空间的位置、控制身体与周围环境中的人或物之间的关系等。如:幼儿通过走、跑、跳、爬等身体活动,使自己能拿到或玩耍喜欢的运动器具;通过各种集体游戏、做体操,能与同伴一起玩耍,等等。这些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幼儿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体育活动与幼儿心理的发展
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而且还能影响幼儿认知、个性、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人在体育活动时,除了身体的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等各器官系统参与工作之外,还伴随着与动物不同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不断地得到刺激,就会产生不同智力、个性、情感等各方面的反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较稳定的心理。
了解和认识这些理论,对正确、全面地理解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制定幼儿体育活动的目标和计划,组织和指导幼儿体育实践活动,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体育活动与幼儿智力的发展 智力一般指观察力、判断力、记忆力、抽象思维及实践活动能力的总和。所谓开发智力,就是自觉的有效地促进大脑机能的提高,加强大脑整体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对大脑生长发育阶段的培育。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支配右侧身体活动,并且具有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技能;右半球支配左侧身体活动,并具有整体性、创造性等机能。幼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进行各种身体活动,就可以促使大脑的潜在机能得到开发,使整体性、综合性、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体育活动对幼儿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三点: 1.体育活动为幼儿智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幼儿经常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能提高心肺系统的功能,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大脑供养状况,提高机体对氧的利用率,这些有利于幼儿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从而为智力活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适宜的体育锻炼,还能使幼儿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情绪愉快,在这种良好的状态下,更有利于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2.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智力水平的提高 体育锻炼能使大脑获得大量的信息刺激,身体运动时产生的各种动作,通过运动器官的末梢感受器传入大脑,提高了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活动的强度、灵活性、均衡性以及分析综合能力,建立起各种复杂的神经联系,使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有益于智力水平的提高,例如:快速灵活的动作,能提高大脑神经细胞信息的传导速度;助跑跨跳、跳绳、掷沙包、角色体育游戏等,能使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起各种复杂的神经联系。
3.体育活动有助于丰富幼儿知识和运动经验
幼儿在体育活动时,伴有大量的认识活动,例如:他们需要认识并记住身体部位的名称或运动器具的名称,需要理解并学会开展各种体育游戏活动的方法和规则,需要注意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并形成一定的运动表象;需要通过想象去模仿和表现大千世界的事物、人、动植物的活动和姿态;需要学习、理解并运用基本的空间概念(前、后、左、右、上、下等)、时间概念(快、慢等)和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对体育活动中的多种变化迅速作出判断,等等。所有这些体育活动,都与他们的认知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都会促使他们的观察更加准确细致;知觉更加敏捷;知识日积月累更加广泛;运动经验更加丰富。从而使幼儿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得到发展。
(二)体育活动与幼儿个性的发展
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的个性虽然受一定的遗传因素的影响。但良好的个性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表现和发展起来的,并在生物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地完善。幼儿时期,是“个性”形成的萌芽时期,他们处于怎样的环境,具有怎样的经验,以及外界对他们的态度与评价,将会对其个性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体育活动为幼儿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可以广泛地培育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各种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勇敢、果断、自信、冷静等性格特征。另外,在活动过程中,随着幼儿相互之间交往的加深,幼儿的气质类型也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1.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形成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把自己看成是什么样的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对自己的印象称为自我概念,它是一个人的行为倾向及个性的核心。对于幼儿来说,身体活动能力的强弱,将成为他们一切行动或行为的基础。孩子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主要是由其身体活动的能力来决定的。因此,幼儿对自己身体活动能力的确认,就有可能成为其“自我概念”的一个中心。例如:能勇敢而独立地走过较高、较窄的平衡板的幼儿;能比别人先学会跳绳的幼儿;能比别人投中更多目标的幼儿,他们往往会在教师的赞许声中以及同伴们羡慕的目光中感到自己很有能力,从而逐渐地形成肯定自我的概念,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以及良好的个性。教师要在体育活动时,多运用由易到难或难易不同的活动环境,逐渐提高幼儿身体活动的能力,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其感受到教师、同伴对他的肯定,以帮助他们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促使自尊心、自信心、自强不息等良好个性的逐渐形成。
2.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幼儿在体育活动时,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活动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例如:有的幼儿运动时容易兴奋,动作迅速快,但耐力差,准确性差;有的幼儿反应迟缓,动作速度慢,不易激动;有的幼儿对运动表现冷淡,常常处于被动状态,运动时反应不灵活,容易慌张失措,沉默寡言,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幼儿表现出来的不同活动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来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例如:对于活泼型幼儿,可以让他们多做平衡运动或需要意志伴随的体育游戏等;对于内向型幼儿,可多做各种躲闪跑、跳跃运动以及需要大家协同配合完成任务的游戏等。
好动、好奇、好模仿、好冲动,是幼儿年龄阶段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体育活动能使幼儿的这些个性特征充分地形成和发展。教师应在体育活动中,多引导、促进和鼓励幼儿这些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而不应该过多地限制和干涉他们。
(三)体育活动与幼儿良好情感的发展
情感是人对其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情绪、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幼儿年龄阶段的行为,最具情绪色彩,当他们得到满足时,就产生积极的情绪——快乐、喜欢等;当他们得不到满足时,就产生消极的情绪——难过、忧虑、痛苦等。
现代心理学家和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情绪、情感的状态对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快乐、喜欢、愉快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而忧虑、难过、恐惧、消沉、痛苦等消极情绪,会使人的免疫力下降,有损于健康。
幼儿年龄阶段,给予他们长期的、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有利于他们身体和心理的正常发育和健康发展;而长期的压抑、限制或者不适当的表达,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从而影响身心的正常发育和健康发展。如,忧虑症、焦虑症、恐惧症等。而体育活动,则是增加幼儿良好情感体验,消除不良情感发生和发展的最佳手段之一。
1.体育活动能满足幼儿活泼好动的生理、心理需求
3~6岁的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他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大量的、不停顿的各种活动。幼儿园每天上、下午一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既能满足他们生长发育的生理需求,又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感。
2.体育活动能增加和促进幼儿良好情感的体验
幼儿园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刺激幼儿产生各种快乐、兴奋等良好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当他们获得成功时,这些良好的情感和成功的体验,会促进幼儿愉快、活泼、开朗、积极和充满信心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3.体育活动能减少幼儿不良情绪的产生 幼儿参加一定负荷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他们体内过多的能量得到消耗,使他们产生满足和轻松的情感。体育活动还能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使其不良的情绪得到释放和消除。如,让他们在草地上或柔软的垫子上翻滚;让他们用木棒用力击球等活动,能使他们的情绪、情感得到表达和发泄。
三、体育活动与幼儿社会性发展 人与人的交往,形成了相互之间的集体或伙伴关系,人在参加社会生活中的这种倾向就成为社会性。换言之,社会性就是能过社会生活的人的倾向。
所谓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与人交往,在团体中与别人一起游戏,彼此尊重、分享、遵守规则和纪律等能力的发展。
3~6岁的幼儿,是从家庭向社会过渡的开始阶段。他们通过在幼儿园与同伴、老师、保育员交往,通过看电视、画刊、玩角色游戏以及随老师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逐渐接触和了解了社会的不同角色,并逐渐学会了扮演其中的各种角色,他们已渐渐愿意或希望使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能加入到社会中,成为社会的一员。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利于幼儿观察自己、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利于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从而发现自己的优点或不足;有利于促进自我评价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学会与人相处,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交往。
(一)体育活动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3~6岁的幼儿的体育活动,是从以个体为主的活动,开始转入幼儿园集体环境中活动的转折期。他们在3~4岁时,仍保留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各种倾向性体育活动,如他们常常一个人玩拍球、玩沙,对同伴的活动不在意,对合作活动、小组活动不感兴趣,对游戏中的胜负也反应不太积极。然而,随着他们参与集体体育活动时间的增加,以及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教师的媒介作用以及合作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他们会逐渐喜欢参加由角色扮演的以及与同伴、集体在一起的体育活动,对同伴的活动也会给予呐喊和帮助,对集体合作所取得的胜负结果,也反应积极起来,并十分重视。
(二)体育活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1)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集体观念的形成。对幼儿来说,进入幼儿园如同进入了一个小社会,有了不同的人与环境。在早操活动中,全年级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随着音乐共同排队做同样的幼儿操;在体育游戏中,全班幼儿都扮成小兔子,一起跳跃着采蘑菇,这些有趣的身体活动有利于幼儿形成集体观念。
(2)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体验社会中的不同角色。体育活动中的角色游戏,能刺激幼儿对社会中不同角色的认识,如:在“开汽车”游戏中体验驾驶员角色;在“坦克兵与投弹手”游戏中认识和体验战士角色;在救“伤员”游戏中体验救护员角色等。体育活动中对各种角色的体验,有利于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识,并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3)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学会与他人友好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伙伴)关系。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幼儿经常做合作的游戏,这些体育游戏活动,不仅增加了个体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而且还易于学会与他人友好合作,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这种意愿的心理倾向和商量的行为就是友好合作的表现。
(4)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遵守规则,形成服从集体的团体意识。在体育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要求、指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都要遵守各种活动规则。如:拿取体育器材时要有顺序,不能争抢,用完体育器材要放回原处;在运粮路上,如果碰倒“小树”,要扶起来再走。这种遵守规则的游戏活动,有利于幼儿从小克服自己的冲动,学会等待和谦让,这对形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意识和行为,对认识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竞争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体育活动中,常常伴随着各种竞争,包括个人与个人、集体与集体的竞争。如:全班一起跳绳看谁跳得最多;看哪组最先运完“仓库”里的“粮食”等,这些体育竞争活动,不仅有利于幼儿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激发他们对参与集体体育活动的兴趣,更能使他们逐渐了解竞争是集体活动、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情,使他们形成竞争意识。
四、体育活动中的卫生与安全
现代幼儿健康科学表明,体育锻炼、卫生习惯、膳食营养和安全是影响幼儿健康发展的一个整体。换言之,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就必须把体育锻炼、卫生习惯、膳食营养和安全有机地结合起来,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要实现幼儿体育活动目标,做到科学性和有效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体育活动要与卫生和安全有机结合,忽略了卫生和安全,不按科学的方法锻炼,不仅达不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还会给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带来损害。因此,体育活动中的卫生和安全是科学有效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提。
(一)体育活动中的卫生 1.体育活动中的卫生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在幼儿体育活动中,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负荷量、活动内容以及动作的复杂程度。运动负荷量由小到大,动作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要求,避免幼儿因不适应较大的体力负荷或较复杂的动作,而产生过渡疲劳或发生运动损伤。
(2)身体全面锻炼原则。体育活动中,应使幼儿身体的各器官系统、各种基本动作和身体素质都得到全面的锻炼。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应多样化、综合化。对各项活动加以科学的整合,而不宜单一地发展。
(3)区别对待原则。在体育活动中,既要考虑大多数幼儿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活动的目标,又要考虑个别幼儿能力、心理方面的差异,给每个幼儿安排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活动。
(4)动静交替原则。由于幼儿的身心功能正处在“稚嫩”阶段,不宜进行较长时间的体育活动。因此,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使幼儿活动与休息适当交替,做到一日生活的动静交替和一次体育活动的动静交替。使幼儿在活动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身体的机能状态及时得到恢复。
2.体育活动中的卫生监督
(1)及时调节运动负荷量。运动负荷量(活动量)是指幼儿在活动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量。它由时间、强度、密度、数量、距离、重量等组成。幼儿体育活动应保持适宜的负荷量,负荷量如过小,就达不到体育活动的预期目标,负荷量过大,容易加重幼儿体力负荷,甚至造成运动损伤。
测定幼儿负荷量的手段,一般采用观察法或仪器测定生理负荷量。根据幼儿园体育活动实际情况采用观察法,教师比较容易实施。观察法是指教师观察幼儿的面色、汗量、呼吸、动作、注意力、食欲等状况的方法。教师运用观察法的时机一般是在幼儿活动中和活动后。幼儿在活动中如出现轻度和中度疲劳则表明运动量适宜,如果出现非常疲劳则表明运动量过大,应尽量避免出现非常疲劳现象。教师可采用增减体育活动、休息、讲评的次数和时间来调节运动负荷量。
(2)预防运动损伤。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称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与其他日常生活中的损伤不同。它与活动内容、动作方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寻找和总结幼儿活动中产生损伤的因素和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幼儿运动损伤的发生。
1)体育活动前准备活动不当或不充分。准备活动未做或做得不充分,运动负荷量过大,活动开始用力过猛或突然加大负荷量,则容易产生肌肉拉伤、关节扭伤或大脑缺血,产生头晕现象。教师在体育活动开始,应安排轻松、愉快、活泼、运动量较小的肢体活动。2)负荷量过大或突然停止活动。体育活动过程中,负荷量过大,超过了幼儿身体承受的运动负荷或大运动量后突然停止不动、下蹲,则会产生面色发白,呼吸紊乱,头晕目眩,动作不协调,人站立不稳或其它不适。在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过程中,教师应使幼儿的负荷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后再下降;大负荷量的游戏时间应短暂,让幼儿保持在有氧状态下活动。活动结束应采取放松走,转移注意力、轻松的四肢活动等动作调节负荷量。
3)动作掌握不规范。在体育活动中,幼儿的动作做的不符合要领,如跳跃时膝关节没有屈伸,后脚跟落地,造成膝关节受损和脑部震荡过渡。教师应做正确的动作示范和讲解,并通过帮助、辅助练习等多种手段防止幼儿不规范动作所产生的运动损伤。
4)活动环境条件不良。活动场地不平坦、太滑、太坚硬或留有石块、玻璃、凹洞等。幼儿人数与活动场地比例过高,器材不牢固、有锐角等,这些都是造成幼儿运动损伤的因素。幼儿园应不断改善器材环境条件,教师应在活动前,检查场地和器材,及时排除隐患。
(二)体育活动中的安全
1.教师应重视安全教育与保护帮助
幼儿的骨骼、肌肉、关节以及控制和协调运动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运动的感、知觉较差,动作的协调性差,反应不够灵敏,平衡能力低,再加上幼儿好动,认知水平低,缺乏运动经验,安全观念淡薄,不懂得什么是危险,对各种新颖的动作和运动器材又极富好奇心,都想做活动尝试,如看到皮球就用脚踩上去;看到“荡桥”就想走等等,这样极易发生伤害事故。为此,教师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时,应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幼儿逐渐认识自己身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知道体育活动应如何规范地进行;器械应怎么玩;什么动作不能做,如果做了会怎么样,等等。当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出现危险动作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说服教育和保护,使幼儿逐渐形成安全活动的意识和习惯。
2.幼儿体育活动的自我保护
幼儿体育活动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一方面通过教师安全教育和帮助,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幼儿自身参与体育活动实践学习,不断积累各种科学合理地开展体育活动的方法及经验。如:按常规取放运动器材,并做到不争抢;用合理的方法玩各种运动器材;会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躲闪,不碰撞同伴;当自己的身体将要被碰撞时会避让,等等。要摒弃那些为避免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安全事故而采取的不正确方法。如,减少幼儿体育活动时间和次数;缩小幼儿体育活动场地;减少体育活动器材;限制幼儿一部分正常的体育游戏的内容,等等。只有重视和完善教师对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教育和保护,提高幼儿动作技能和活动能力,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才能避免和减少幼儿体育活动中的不安全行为,防止事故的发生。
第三篇:建设班集体的意义-班级管理
建设班集体的意义
如何进行班集体建设和班级管理?如何才能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这一点,是我们作为班主任应该认真思考的。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一个班主任要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就要把集体作为班主任进行教育的一种工具。这话怎么理解呢?做班主任工作我们力求实现对某一个学生以及对每一个学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从何而来?当然通过教师本人的工作而来——通过和他谈心,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转化了他。但我们要意识到,整个班集体也是教育资源,“集体”本身也会有影响力,也就是说要靠班集体去影响转化班级的每一个成员,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班主任工作原则,当然这个原则也不是我发明的。马卡连柯有一个重要的教育理论,他提出集体主义教育的原则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这个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这个话题——
首先,班主任要善于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班风,要把这个班风营造好。
班风的营造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我觉得从新生第一天报名就开始了,这也就是人们经常强调的,班主任要善于和学生建立良好的、难忘的第一印象。学生进校报名,师生第一天见面,就和老师建立了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它将关系着日后你这个班的集体氛围,就是班风。
怎么营造这良好的第一印象呢?我认为作为班主任,在暑假里,学生还没进校时,你就应该开始谋划、策划这个班级的建设。换句话讲,班级建设并不是从新生进校开始的,而是在还没有见到学生的暑假就已经开始了——你在酝酿、在思考开学第一天怎么做。
开学第一天,师生第一次见面,这一天也大有文章可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他会非常敏锐,他会在第一天和学生见面的过程当中发现并挖掘学生心灵深处一种美好的东西,并把这美好的东西作为对班级学生进行教育的素材。这体现着班主任的智慧。
要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置于师生平等这样一种关系当中,这让他们意识到,我们和老师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关系。老师让学生给他提建议,要学生给他推荐优秀的老师,学生就是在帮助老师;同时学生是集体的主人,学生要想想自己有什么特长、爱好,能为我们集体提供什么服务。班主任建立的这个“第一印象”,要给学生播下什么精神种子呢?就是对集体的爱和责任感。
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是一个好的开端,班集体的管理还有很多事要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规章制度的建立。我主张班级要“法治”管理。
“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我总觉得我们现在的班主任工作,更多的时候是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所有的事情,具体工作都是班主任一锤定音。这样做有两个弊端,第一,班主任太累,班主任毕竟没有三头六臂;第二,无视学生的主体精神,无视他们的参与能力,这样班主任很容易出错,因为班主任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必然难以保证没有失误。
所以我就提倡要“法治”管理,当然我说的“法治”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好比是打个比方,如果在书面上表示的话,“法治”二字得加引号,因为一个班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立法权。但是我这儿想说的是,班级规章制度应该具有一定的法治精神,它相当于“班级法律”。(班主任)对此,我们班主任应如何做呢?首先和同学们讨论。问问他们,我们这个班是不是也要有一点规章制度?也就是说,有没有必要建立一个班规?可能有的同学说可以,有的同学说没有必要,但是多数同学觉得还是要有一个规章制度,因为每个同学可以互相约束。班主任可以再问他们,那么这个班规由谁制定?学生一般会说,由老师制定。这时班主任应该说,你们错了,既然这个班是大家的,老师也是其中的一员,那就应该是你们和老师一起来制定,而且主要由你们来制定这个班规。然后接着讨论制定班规的原则,然后让每位同学都起草一份班规。
那么,教育该不该有惩罚?我认为:教育不应该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或者可以这样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们现在为什么很多人怕受惩罚呢?是因为他把惩罚和体罚划了等号,体罚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惩罚是必要的。教育中的惩罚是什么意思?包括两个方面的惩罚,一个方面是精神惩罚,比如说,作自我批评,作个检讨,还有纪律处分,这些都是精神惩罚。还有一种惩罚是行为上的惩罚,行为上怎么惩罚?就是“强制性的重复性行为”。比如有同学没有搞卫生怎么办?第二天必须重做。在这里,“必须”是强制性的,“重做”是重复性的。我们规定,没有搞清洁卫生或者搞得不好,第二天必须重做。这是不是就可行了呢?还不可行。为什么?因为没人监督也不行啊!所以可以这样规定:“此项由生活委员监督。”这比刚才可行一些了,但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可行,为什么?万一这个生活委员和这个不搞卫生的同学是好朋友,袒护他怎么办?好,我们又有一个规定,某某同学负责监督生活委员是否玩忽职守,是否坚持原则,执行班规是否非常认真。这就是班级人员的互相制约,这就可行了。
另外,我们在制定惩罚措施的时候尽可能要有“弹性”。比如说迟到的问题,我们不说一学期一次都不能迟到,而是规定:住校生每学期迟到不得超过三次,走读生每学期不得超过五次。这“三次”、“五次”是什么意思呢?这不是说允许你有三次、五次的迟到,而是说我们制定班规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毕竟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客观原因——比如说生病,在上学路上遇到突发情况了——偶尔迟到,这些应该原谅。这样的规定看起来降低了要求,实际上体现了班规的可行性。如果规定得很严格,比如说不准迟到,那实际上做不到,班规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降低要求实际上是在增强班规的“可行性”。
我想强调的是这样的班规有什么意义?第一,解放了班主任。课堂纪律、清洁卫生等具体事务,班规相应规定谁负责,没有做到有处理的办法,不需要老师去一一操心了。那么班主任做什么呢?班主任赢得了时间,就可以真正把时间用于找学生谈心、聊天。很多老师平时忙于繁琐的事务,没有时间关注学生的心灵,现在好了,我们可以真正成为学生的倾听者、沟通者了。
第二个意义是,把学生推向了前台,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实现了真正的民主管理,而且让学生在民主实践当中受到了民主启蒙和民主训练,就是陶行知所说的“让学生在民主生活中学会民主”。
第四篇:第三章第一节班级管理过程与目标1
第三章班级管理目标与基本任务 第一节班级管理过程与目标
[教学方法] 学生读课本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目标及班级管理目标。
理解班级管理目标分别与班级管理设计、实施、评价之间的关系。结合案例,老师讲解班级管理目标在实践中的应用。介绍全国优秀班主任先进事迹。
一、目标与班级管理 1.目标 2.班级管理目标
二、班级管理设计与目标 1.班级管理设计
2.班级管理目标在班级管理设计中的作用
三、班级管理实施与目标 1.班级管理实施的含义
2.班级管理目标对班级管理实施的作用
四、班级管理评价与目标 1.班级管理评价的含义
2.班级管理评价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3.班级管理目标对班级管理评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目标与目的讨论 1.目标的内涵
社会组织系统的主体活动都有目标,目标是活动主体在进行活动前预先观念地存在于头脑中的设想或预期要达到的结果。
2.目标的特征:
预期性;指向性;主体性。3.目标的功能:(1)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5)聚合作用。4.目标的分类
(1)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2)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3)总目标与分目标 5.目标与目的的关系认识
1958年,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全世界所接受。但到了1998年,这位管理大师却认为“目标管理”已经过时,他提出了“高举目的,降低目标”的口号。什么是目的与目标?
目标是说“干什么”,目的是回答“为什么干”,而手段和方法是
说“怎样干”。
在三个不同的概念中,显然“为什么干”是最重要的,它是方向、是灵魂。
任何一项管理活动或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要从事实层面(教、管什么)和技术层面(如何教、管)作出思考,更要从价值层面(为什么教、管)作出追问。
管理要考虑目标,但更主要考虑目的,所以管理是基于价值的管理。
教育组织和班级组织本身不具备归宿性和目的性的特征,人们接受教育不是为了教育或教育组织,而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
人通过教育来提升与完善自身,进而通过“我”作用于现实生活,使现实生活变得更适合“我”的生存。
案例。《愚公移山》
愚公年事已高,但精神饱满,斗志不减当年。他发现太行、王屋两山挡住了自己家的去路,出行很不方便,于是下定决心,做出移山的决定,并立即带领家人干起来。愚公对移山的进程管得井井有条,始终充满信心,从没中断。他认为,自己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是不会再长高了,何愁移不走山?
从表面上看,愚公的决策完全正确。
问题在于,移山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他却很少过问。
移山的目的是为了找出路,过上好日子。而山连绵不断,靠一家人的力量,可能永远移不走。也可能移到后来,山没有移去,生态环
境却遭到破坏。
如果把“找出路”这个目的看得比“移山”这个目标更重要,愚公是否还可以作出另一个决策——移人?
这是一个决策问题,更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
二、班级管理目标
班级管理目标
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行动,任何管理都必须预先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是指某一行动所要过到的最终目的,或某项工作所预期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标准、状态。任何一个机构都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设立,任何一个人都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行动,任何管理都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
(1)管理目标是指对管理对象所期望达到的成绩或效果。也就是确定管理对象应当沿着什么轨道前进,最终应达到什么状态的目标标准。管理目标规定了管理方向,指明了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和预期效果,制约着管理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2)班级管理目标是对班级组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从本班级实际出发,通过设计、实施、评价等手段协调班级成员间的关系和配置班级资源而确定的管理活动所要达到一种理想状态和预期要达到的结果。
班级管理目标的价值及意义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根据班级工作目标进行管理。目的是通过目标的激励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的发
展。班级目标管理的核心,是重视成果的评定。班级目标管理的特点,是以目标来指导行动,以目标的达成来评价其贡献的大小。一个具体的目标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起点,并体现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和归宿中。目标是引导和推动人们在实践中改选世界、改选社会的精神动力。目标为实践活动指明方向,使实践活动带有自觉性;实践将目标付诸实现,使目标具有具体现实性。因此,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管理活动的起点与归宿,同时贯穿于管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管理活动的根本性问题,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也是班级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班级管理目标明确了班级管理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班级管理具有活力地开展,支配着班级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无论是班级管理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班级管理活动,都必须受到班级管理目标的制约。
班级管理目标的优点和特点
1.班级目标管理的优点有:①把任务转化为目标体系,使班级每个组织、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学习工作目标,以目标来指导各自的行动,由被动管理转向主动管理。②改变管理只是班主任的事,动员全班学生和任课教师参加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实现所有学生和任课教师都参与管理理。③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以利于对工作的检查、控制和考核评价,从而保证班级工作的正常运转。
2.班级目标管理的特点是:①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管理。因为,班级管理目标是指班级在一定时期内预期要达到的结果或效果。这就决定了目标的未来属性。因此,实现目标的过程是面向未来的过程。
②是一种系统整体的管理。工作目标是班级系统功能的集中体现,是评价班级管理成效的根本标准,抓住了目标也就把握住了整体。这就要求把班级的整体目标分解到各个学习小组,各个学习小组再分解到各个学生,共同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努力。③是一种重视成果的管理。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讲求管理效益。班级管理的成果是指班级目标水平和目标达成度(即目标成果)。目标水平高,目标达成度高,班级管理工作有成果就大,反之就小。重视成果管理,有利于克服“做表面文章”的坏作风,有利于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④是一种重视人的管理。班目标管理,提倡目标要由全班学生充分讨论确定,所有学生都有实现各自目标的自主权。这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的成效。
班级管理目标的功能
1、导向作用。管理目标是为班集体树立的方向标,它对全班学生的活动、行动具有指引作用或指向作用。正确的管理目标能引导班级活动沿着正确轨道前进。相反,错误的管理目标,会使班级活动偏离轨道。班级管理目标一经确立就成为班级成员行动的方向。它不仅为管理者指明了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被管理者指明了活动方向和奋斗目标。因此,班级管理目标无论对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班级管理目标使班级成员按照目标的要求控制自己行为的方向,修正偏离目标的行为,抑制不属于目标的行为。同时就成员的行动方式而言,既有个体的单独活动,也有组织的共同活动,班级管理目标是将个体聚合起来形成组织共同活动的根本因素。正是
因为有了目标的导向作用才有了组织集体的共同活动。
使集体目标成为全体成员共同的行动目标。怎样?以民主的方式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班级所有成员都以主人地位来决定目标,成员易于接受目标。小学生年龄小,对目标的理解有困难,班主任可采用形象化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目标。
2、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班级成员可起到鼓舞人心、激励精神的作用;二是对班主任可起到提高管理工作的自觉性的作用。班级管理目标一经确立,对班级整个活动的全过程具有调控作用。班级管理目标贯穿于班级管理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并对每一个活动环节具有支配和调控的功能。同时,班级管理目标对被管理者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控制作用,使被管理者按预定的活动过程向着目标发展。
3、评价作用。班级管理目标是衡量和评价班级管理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班级管理目标起着一种准价值体系的作用,可以借助于班级管理目标去判断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管理目标的标准作用,是指以目标为评价工作成效大小、质量高低的标准尺度。班级管理目标,必须有一个总体目标标准,在这个总体目标标准下,规定各项工作的具体目标标准。班主任和全班学生都要以这一套目标标准作为评价工作成效大小的尺度。
4、激励作用。目标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反映人们的理想追求,是人性的应然性体现,是人们在一起共同活动的基础。但是,目标发挥激励的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目标成为行动者的理想,就会发
挥激励作用,由“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的理想和行为。因此,共同的目标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补足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班级管理目标如此,一旦被管理者和管理者意识到班级管理目标,并自觉地接受它的指导,那么,班级管理过程中,组织成员就会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更充足的干劲,更饱满的热情,更有效的相互合作来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
5、聚合作用。班级管理目标具有聚合作用。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自发地发挥聚合作用。只有班级成员自觉地追求这一目标时,才能发挥聚合作用。如何?班级管理目标要反映班级组织成员的个体发展要求,同时使班级成员在活动中的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让学生具有成就感。
三、班级管理目标的分类
1.学校教育目标与班级管理目标; 2.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 3.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
4.总目标与分目标(文体目标、创建目标、学习目标)
1.学校教育目标与班级管理目标
学校教育目标与班级管理目标间的关系(区别与联系)。联系。学校教育目标是规定了班级管理目标的方向,班级管理目标体现了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班级管理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在方向
上是统一的。二者都服从教育目标。
区别:学校教育目标是特定学校提出的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班级管理目标则是特定的班级组织的活动目标,是班级管理者为有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完成学校教育规定的教育任务,从本班级实际出发,所确定的一定时期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及所要达到的标准。
班级管理目标的工具性目标。
班级管理的最终结果是不断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最终也只是教育目标的一种工具性目标。班级管理目标是教育目标的辅助性目标。班级管理目标围绕着教育目标而展开,通过追求教育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最终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班级管理目标有两类,一类是直接为教育目标服务的,如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目标。一类是间接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服务的,或者说起保障作用的,如制度规范目标。
2.班级管理目标中的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
班级管理的个人目标反映的是个人发展需要。班级管理的社会目标反映的是社会发展需要。个人发展需要是指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个人需要;社会发展需要是指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社会需要。
少年学生是未来的希望,对少年学生的培养要求来自于社会各个方面,既有以国家为代表的社会发展需要,也有以学生个人发展为代表的个人需要。学校教育目标一般是由特定学校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具体体现了一定社会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反映了一定社会的具体要求。在我国,班级管理的社会
目标与个人目标并不是绝对矛盾和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的。班级管理目标既不排除社会发展需要的制约,也不排除个人发展需要的目标。
3.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 案例。
学生受生理、兴趣因素的影响,往往缺乏执著追求的精神,不容易感受成功。因为失败而消沉,进而缺乏进取精神。这时,(1)班主任老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确定近期努力的目标且目标实现的难度不大,并辅之以必要的约束制度。(2)学生通过围绕目标定计划,就有了行动的指南,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实现目标的行动中,(3)再加上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所提出的阶段性目标就容易实现了。以学生宿舍管理为例。假如,你们接手的班级基本上都是寄宿生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学生,每次的宿舍管理评优总是榜上无名。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的你如何做?有一位班主任主任是这么做的。
向全班同学提出三步走的目标:(1)一周内,无明显的违规行为严格按时作息,基本做到不扣分;(2)一月内,每个寝室均能评为文明宿舍,争创规范宿舍;(3)一学期,确保实现宿舍管理先进班级的目标。为实现这此目标,注意深入寝室、调查研究、现场指导,对学生在思想上进行耐心教育,行动上强行入轨。由于有了奋斗方向,再加上管理措施到位,第一周目标顺利实现。接着我利用学生的成就感,乘势而上,及时引导,使得第二步、第二步目标都如期实现,成为了
全校宿舍管理考评的排头兵。由此我深深地认识到:目标决定前进的方向,是实际行动的指南。
阶段性的近期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有助于使形成学生“我行”的意识。有了自信心也为实现下一目标激发出了热情,增添了力量,鼓足了干劲。有了前进的力量就如同插上奋进的翅膀,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多的挫折也能承受。例如,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注意为学生“树梯子”。学生每登上一级,都予以及时的鼓励,学生越爬越有劲,越爬越自信。具体措施如下:(1)找部分优秀生认真地谈心,分析各人的所长所知,引导学生制订近期目标,激励他们在原来成绩的基础上提高10分、20分。学生都超额完成既定目标。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发动,让学生明白,只要努力,就完全有可能实现理想。(2)及时引导学生制订中期目标。由于有上次的成功,学生们都树立了必胜的信心,经过努力第二步目标如期实现。(3)每次考试后,我都及时地进行总结,因势利导,学生们越学越有劲,越学越会学。学生都感受到了目标所产生的激励力量,随着所订目标的一个个实现,刚开始时,班级的成绩在全年级相对滞后,由于引导学生制订分期目标,班级管理面貌迅速改观。我们班级从此也跨入了先进的行列,荣获了“学习先进班集体”的光荣称号。
每一次成功都能蓄积前进的动力,使学生在新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由于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收获了努力的硕果,学生们都能更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班级管理既省心又出成果。常规管理一竿到底,宿舍管理一马当先,学习
管理一着不让,全凭采用目标激励法蓄积了前进的动力并取得了成绩。两学期的期末综合考评,班级都被评为了“先进班集体”。
目标渐进法在班级管理中能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但是制订目标要实事求是,要结合学生实际,既不能是唾手可得,也不能成为空中楼阁,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到指导学生怎样“跳”的作用。
4.总目标与分目标(略)
五、小学班级管理目标案例
第五篇:第七章第一节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专题
第七章 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专题
[教学目标]:掌握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力量组成以及班级教育力量对学生发展影响的重要意义及协调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与家长协调的方法。[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读本章第一节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讨论掌握基本概念;任课教师的协调,结合案例以老师讲解为主;家长的协调,运用课后的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
班级教育力量: 指班级环境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因素。班级环境(课堂、家庭、学生群体);学生发展;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因素(任课程教师、家长、学生); 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整合班级教育力量。
“ 5+2=0”的教育困惑:5天的学校教育效果在2天的双休日休息之后趋近于0。原因在于,各种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因素在教育的方向与内容等方面相互否定所致。
同样的还有“1+1<2”的教育效果困惑。
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教育因素,调动各种教育因素的积极性,从而发挥班级管理的最佳优势,通过管理产生“1+1>2”的教育效应。通过管理,实现教育力量的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第一节小学班级中的各种教育力量
班级教育力量是指班级环境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因素。班级管理的成效取决于班级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而班级组织目 标归根结底是为了班级成员的积极发展。班级成员的积极发展是班级教育力量影响的结果。
1/影响班级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班级教育力量:班主任、任课老师、家长、学生
2/课堂是班级组织的重要存在方式。课堂构成了班级组织生活的主要部分。因而课堂是班级组织的重要存在方式。没有高质量的课堂生活就没有高质量的班级组织生活。班级课堂教学的实际管理者是任课教师。任务的转移并不表明责任的转移。这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给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增加了协调的任务。
3/家庭是影响班级组织生活的要素。学生带着其家庭生活的记忆在班级中生活,从而把家庭的影响带到班级组织生活中来。班级生活与家庭生活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从教育学视角看,学生习得班级生活方式是有价值和意义的生活方式,习得这种生活方式就是发展,否则就是没有发展。班级生活向家庭延伸就是学生成长的延伸。如果家庭生活与班级生活相冲突,那么学生的班级生活方式就会受到影响。要求家庭生活与班级生活方式完全一致是没有意义的,但对学生的发展来说,班级生活与家庭生活相互之间的统一性是基本的要求。
4/班级生活是学生共同的生活。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自教育者、自管理者。班级共同的生活方式不是班级管理者从外部强加的,而是属于班级组织成员自己的。班级组织的生活方式是学生个体自觉的生活方式。成功的班级管理是达成“不管”而“管”。学生在 班级组织共同体中相互影响,学生积极的影响是促进班级成员发展的教育力量。
第二节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的协调
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关系的理论探讨。
1/任课教师作为班级管理者(课堂教学同时也是课堂管理的过程;任课老师是班级组织管理团体的成员:任课教师通过课堂而成为班级组织的教育者与管理者。)
2/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的任务(了解任课老师课堂管理情况;指导任课老师进行课堂管理;对任课老师课堂管理提供支持。)
3/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方式(建立协调会制度。如意义、目的、作用、方法等;对任课老师个别指导)
案例1:全国优秀班主任如何做任课老师的知心朋友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任课老师也是班级管理者。二者是否同心同德,和谐相处,直接影响到班级集体的建设和学生的健康发展。班主任如何做任课教师的知心朋友?
1/主动接触,亲切交流
从接任班主任开始,就要关注哪些老师是自己班级的任课老师,然后,一一碰面交流,表达自己在班级培养目标和班级管理方面的打算,寻求任课老师的支持,听取他们的教学计划和对学生的要求,并在开学时的班会上把这方面的信息反馈给学生。一段时间后,再征求各任课老师对班级的学风、班风、出勤、卫生、座位等方面的意见和 建议。对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要积极采纳并尽快付诸实施。对任课老师提出的优秀学生和问题学生各制定因材施教的方案。还要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状况、兴趣爱好等资料信息提供给任课老师,便于他们快速深入了解学生,有效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各方面协调健康发展。
2/将心比心,做好服务
很多任课老师抱怨说:“我不想代那个班的课了,有些学生根本不服管,只有班主任的话才听。”的确,在学校里,几乎所有学生对班主任都惧怕几分,而任课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往往就差一些。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首先要承认这一事实的存在,然后利用平日的周会或班会课,对学生的片面认识予以疏导和纠正。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一样,都是教育者和管理者,只要是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教育指导,都要诚恳接受。
有一次,一位一贯表现良好的学生被政治老师“请”到办公室。原因是上课偷偷地看韩寒的《三重门》。老师和学生一个说看了,一个说没看,各执一词。??班主任一边给政治老师倒上一杯水,安慰他不要生气;一边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让他坐到对面,和他朋友似的谈心。原来,该生崇拜韩寒,觉得政治老师的课枯燥无味,便把书拿过来瞅了几眼,被老师发现了。经过谈心,学生表示能正确认识“韩寒现象”,并主动向政治老师道歉。这样,及时给任课老师解围,维护了他的尊严和地位,保证了老师在以后课堂授课时的良好情绪。
另外,任课老师所需要的各种教辅设施,班主任也应积极帮助准 备,派专人管理,有效地保障每一节课的授课时间和质量。
3/团结合作,宽心为公
有一个班级,学生的英语成绩总是不能提高,老师着急,学生苦恼。班主任专门组织学生开了一次主题班会,邀请英语老师参加,围绕“如何学好英语”展开讨论,达成多读、说、听、写的共识。班主任在平时和英语老师一道督促学生多花一些时间去听、说、读、写,慢慢地,英语成绩有了起色。学生越学越有劲,英语老师脸上露出了笑容,班主任也像吃了蜜似的甜到了心窝。班主任如果自私自利,不管不问,或背后发牢骚,甚至到校领导那儿去给任课老师“穿小鞋”,不仅会和任课老师关系弄僵,还会害了求知若渴的无辜学生。另外,班里每次取得荣誉,受到表彰,或者某位后进生有了转变,班主任总要向学生们强调,这是所有任课老师共同辛苦努力的结果。每逢节日聚会,班主任总是邀请任课老师和学生一起座谈、欢聚。班主任还提倡、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充满鲜明个性的贺卡赠送给老师。有意识创造时机和环境,拉近师生关系,形成一种老师团结协作、真心关爱学生,学生感激、敬重、热爱老师的良好局面。
任课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任课教师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垂范自律。常见有些任课老师之间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儿弄得不愉快,甚至双方面红耳赤地争吵而不回避学生。如此言传身教会对学生产生多么大的消极影响是多么之大!
作为班主任抱着“吃亏是福”的观念,处处以大局为重,以一颗宽容理解之心团结各任课老师,协调师生关系,使班级成为老师和学 生共同的快乐家园。
4/关爱体谅,以情动人
有一次,数学老师的孩子得了急性脑膜炎,住进医院治疗。她又放心不下学生,还要坚持上课。班主任极力劝阻了她,对她说:“你安心去给孩子治病吧!这里有班主任顶着呢。”星期天,班主任又带领几个学生代表,去医院看望她的孩子,她激动得流泪了..孩子病愈后,她便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记得一次,英语老师胃病犯了,坚持要去上课。班主任一把拉住了他,还是那句话“这里有班主任顶着呢”,让他休息治疗。其实,那几天班主任也得了重感冒,发烧,头痛得厉害。每一次都换来任课教师对班级更多的投入和付出。他们说:“如果班主任不加倍努力教学生,别说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最起码,对不起你这个班主任啊!” 案例2:班主任如何调动任课老师参与班级管理
班主任除了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及家长的积极性外,还须充分调动全体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形成班主任、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1、积极主动地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 班主任应经常主动地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共同探讨班级管理经验和不足。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智囊”作用,听取任课教师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可以多侧面地了解学生平时的表现。收集各任课教师反映的情况,进行分析整理,找出班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任课教师感受到班主任 对他们的信任,激发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增强育人意识。另外,班主任应把自己掌握的情况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让任课教师全面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2/请任课教师指导班级具体工作
班主任请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班级具体工作,班主任不仅可以得到他们的提示和帮助,也能促使任课教师养成协助治班的责任感,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局面。如果任课老师担任过多年的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如何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是班主任工作的重大课题。在班干部会上,班主任就可以请任课老师作“如何当好班干部”的讲座,班干部受益匪浅。开学初,班上出现了打架、抽烟、上营业性网吧等违纪事件,班主任请任课老师为全班作 “远离邪恶”的讲座,其中分析学生中的一些危险表现及产生的原因,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如何远离危险以及在遇到危险时如何巧妙地保护自己,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更重要的是,有了任课教师的协助指导,学生们感受到了除班主任之外的所有教师的协同教育,也容易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3/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吸引任课教师
让班干部征求学生的意见,用名人名言及画像等将教室简单地“装修”,值日生每天将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使整个教室既整洁又清爽,让师生都处于一个舒适的环境里。学生学得轻松,老师也教得用心。另外,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每个班都免不了有个别调皮捣蛋、甚至经常与老师顶撞的学生,在任课教师受到这类学生的干扰时,班主任应及时了解情况,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协调好师生关系。
4/请任课教师广泛参与班级的班会、比赛等集体活动 班会、家长会及其它活动要邀请任课教师积极参加,并提前准备好有关材料,通报给他们,使他们不感到措手不及,不做旁观者,提高任课教师对班级管理的参与意识。任课教师参与班级集体活动,让学生感到老师都在关心他们,都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着想,使老师的教育化为学生前进的巨大动力。另外,在活动中,师生之间也容易沟通和交流,彼此间的距离拉近了,有利于教学相长。
班主任与家长的协调内容,参阅教材中的课后案例,以此案例带动归结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