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社会工作
2、阐述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及其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启示(选择2个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阐明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其人格特征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不需要强化,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就可以进行学习,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应该认识到榜样对儿童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和父母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正面的榜样。儿童的行为由外塑而渐内发,这既是个体逐渐成熟的结果,更是教育引导的结果。不仅要用各种标准来规范儿童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同、采纳这些标准,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成长为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的人。自我效能是一种期望结构,具有动机的性质。学生自我效能的高低,影响他对任务的选择、投入、努力的大小及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教师应帮助学生保持相对准确但却是较高水平的期望和效能,避免让学生产生无能的错觉。要培养学生具有能力是可变的信念,减少相对能力信息。
(2)、认知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和简单的反应,而是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产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而是经过理性思考的结果。学校里的学生正处于理性与思想的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对世界对事物的认识不正确,就会在思考时产生偏差,从而误导行为。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的发展。对于那些有偏差行为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理性思考能力,使他们的行为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第二篇: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工是什么?为什么要开展?我们可以做什么?必要性是什么?对学校有什么好处?对学生有什么好处?
1,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分支之一,他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方法及技巧应用与教育机构及其设施中,通过家长、学校、社区的互动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良好关系,构筑“教”、“学”、“成长”的和谐环境,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一种专业活动。
2,开展必要性为什么要开展:学校呼唤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各级各类学校承载的人物太多,已经超出自身能力范围和条件。学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不是其自身能解决的,而是与社会制度,社区、家长等方面有关,需要共同协作,综合解决:学校社会工作是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化的需要。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在学校获得知识和技能训练、思维方式。还要在身心健康方面健康发展顺利实现社会化,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诸如情绪、行为、人际和关系方面问题,而学校家长难以及时解决,这就需要学校社工;适应现代社会分工需要。现代分工越来越细,学校人员各司其职,从而导致沟通不及时。学校与家庭社区沟通严重脱节。学校社工有助于三者联系,确立统一教育目标。
3,个人辅导、小组工作、学校和社区综合性活动以及综合服务鉴于我们在城乡结合部开展活动,所以可以我们可以加入心理关怀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转化。
4学校社工对于学校好处:学校社会工作可以补救班级教学缺点,个别化的解决学生与学校的各种问题;有利于学校、家长、社区加强联系,便于学校工作开展;通过学校社会工作加强学生学习生活能力达到学校教育目的。
5,有助于学生解决学习以外的各种困难;加学生与家长联系和加强归属感;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生存基本技巧;使学生积极健康生活保持乐观心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校社会工作
第三篇:学校社会工作感悟
学校社会工作感悟
班级:社工A1301 学号:0101130124 姓名:张瑜
从学习个案工作到小组工作,从接触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到了解学校社会工作,从掌握社会心理学知识到熟稔西方社会理论。在短短的一学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我从一个起初对学校社会工作一无所知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已踏入学校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学生。虽说我现在还是个“未出茅庐”的在校学生,对社工这一职业的认识还尚且肤浅,但从大学学习的道路上一路走来,知识在一点点积累,技巧也在一步步提升,同时对专业的认同也在慢慢地深化,学习每门新的课程都为我提供了新的智力支持,为我的社工认知注入了新的血液。
而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门将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及技巧运用于教育机构和相关设施中,致力于改善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通过与学生及其家长以及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协助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构筑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与未来生活的一种专业服务的课程。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一项专业社会工作。工作与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同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本学期的“学校社会工作”这门课程结束后,我更是深刻了解到学校社会工作是一个性质明确又处于发展中的学校专业服务,是社会工作在学校领域的应用,是一种助人活动,是一种艺术。学校社会工作以学校的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优势视角、需要取向、挖掘潜能为理念,由专职社会工作者与其他学校辅导人员配合,综合运用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专业社会服务,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一种全新学校工作模式.经国外近一百年的发展与完善,这一模式己成为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且随之而来的青少年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作为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特别是成长中的青少年,与其他群体相比,他们有着与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虽然是生命力旺盛,但也很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心理发展还未成熟,需要成人世界的关爱和保护。学校社会工作不仅在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学校、家庭、社区的发展。
(一)对学生来说学校社会工作有以下功能:
1、促进学生学业的建设功能
2、学生基本权益的保护功能
3、学生问题行为的预防功能
4、学生身心障碍的预防功能
5、学生偏差行为的校正功能
6、学生支持资源的连接功能
7、促进学生成长的发展功能
(二)对于学校、家庭、社区有以下功能:
1、为学校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校实现民主和公正,建立学校良好的公众形象。
2、增强家庭的对子女的教养功能,促进学生家庭关系的和谐。
3、减少青少年在社区的不良行为,消除社区的安全隐患,增进社区和学校的联系和合作。
了解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走出适合中国本土化的学校社会工作道路。学校社会工作起源于美国,它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经历了访问教师时期、传统临床工作时期、学校社区变迁时期以及多元化发展时期四个阶段。
20世纪20年代,学校社会工作在中国实践,60年代在香港、台湾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大陆学校社会工作也出现过, 二十世纪早期主要由基督教青年会在一些中学建立青年会组织, 协助青少年更好地处理个人生活与社会适应等问题。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社会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但是相关工作仍由一些其他措施所取代。时至2002年, 在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支持下, 国内第一家专业社工机构——乐群社工服务社开始从事民工子弟学校的社会工作服务, 再次揭开了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序幕。
学校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的发展经历了专业社会工作的起步阶段、多元化(结合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建立多元化的学生工作体系)学生工作阶段和专业学校社会工作的恢复和发展阶段。不同于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教育”的路径,中国走的是适合中国的先教育后实务的发展道路,以高校-民间机构合作推进模式、政府推进模式、政府——民间机构合作推进模式以及高校——学术组织——政府——民间机构——企业联合推进模式。中国以西方的经验学习总结逐步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本土化的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更好的指导实践。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分支,其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专业化的社工理论是社工实践过程和工作技巧的基础,帮助社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行为过程,确定问题的性质,明确工作目标。
课程学习中主要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对与学校社会工作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并且分析了理论对于社会工作的意义和启示作用。由于学校社会工作涉及到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等社会学的反面,社会学主要从偏差行为理论、角色理论、参考群体理论以及符合互动论给予学校社会工作以启示。
由于学校社会工作本身的目的是协助心理和社会适应欠佳的学生发展健全的社会化人格,因此在心理学理论中又主要介绍了与学校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三个方面。另外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说到学校社会工作必然涉及到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如教育目的论、教育过程论和教育结构论。学校社会工作需要在多元的理论中去粗取精,精益求精,寻找出适合学校社会工作的多元化理论基础,更好的指导实践。
熟知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为解决学生的问题提供清晰可用的思考方式和指引。例如:心理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危机介入理论、角色和互动理论等等。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之下,让我们的学校社会工作实务中更好的起到指导作用。
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事业在开展的十几年取得了很大进步, 特别是近年来, 社工事业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与重视。在社区、社会救助等方面的社会工作渐入佳境, 但是, 学校社会工作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展, 专业的社工在学校难觅踪迹。学校的心理辅导体系也只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初成体系, 学校社会工作似乎根本还未成为人们的一般观念。我国在推行学校社会工作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困难与障碍。
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真正的建构与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寻求政府支持,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学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大力培养专业人才,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积极探索发展道路,通过部分试点学校进行推广,主动争取社会各界认可。
学校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是社会工作者提供青少年服务的重要载体。通过驻校服务,学校社工可以深入且即时地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服务,避免因为延误或不了解实际情况而错过了助人的最佳时机。综观世界各地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结合我国本土的教育体制,可以看到学校社工在我国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关乎我国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建立有效的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刻不容缓。而建立有效的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重任还需要我们的努力。
对于学习课程给予老师的建议:
丁老师,你好!你是一个刚刚踏上讲台的新老师。作为一个新老师,您的表现在学生看来是优秀的。记得你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似乎表现得很紧张,经常忘词需要时不时的回看PPT,那时候我在想这个老师真可爱。哈哈哈。看着你从紧张到后来的淡定,虽不能达到从容自如,但是在这越来越优秀的过程中,我们一起见证了彼此的成长。您增加了我们的知识,丰富了我们的阅历,而我们给了您经验。希望我们都能在社会工作的这条道路上走下去。
第四篇:学校社会工作期末论文
科目:学校社会工作 学院:政法学院 班级:20110431 专业:社会工作 姓名:黄美兰
学号:2011043150
期末论文
《学校社会工作》期末论文—— 在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宿舍不和谐人际关系的协调
【摘要】: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普遍、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如果寝室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宿舍在大学生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构建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四方学子,发生口角甚至是冲突都是有可能的,如何看待宿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何建议和对策?文章尝试从社会工作相关理论来透视高校大学生的宿舍不和谐人际关系,并探讨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室友关系中发挥的空间,以期为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处理与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
【关键词】: 大学宿舍 人际关系 社会工作介入
一,研究背景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的社会领域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它反映在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相互吸引与排拒的心理状态。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集中反映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及走向。在寝室成员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每个大学生依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对于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和未来事业至关重要。近年来,在高校寝室中出现的各种恶性事件给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亮出了“红灯”。2003年云南大学“2.23”马加爵杀人案的直接导火索就是马加爵与寝室成员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寝室人际关系恶化。上海《文汇报》报道:2002年上海高校自杀事件中,人际关系紧张的占27.8%,以恋爱为诱因的比例为22%,健康原因的5.6%,精神疾病的11.1%,其他占5.6%,人际关系紧张已取代恋爱失败成为上海高校自杀事件的最主要因素。还有离我们最近的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室友研究生饮水机内投毒致死事件。在现状面前如何针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中出现的不良趋势,探讨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积极性建议,是摆在社会工作者面前值得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文章从大学生室友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入手,从不和谐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探讨社会工作在这一领域所能发挥的空间。
二,大学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现状
据我根据有关调查资料了解到19%的同学认为舍友不能很好的关心自己,31%的同学认为宿舍里有自己不喜欢的人,6.5%的同学对宿舍的人际关系很不满意。3%的同学认为宿舍的人际关系不和谐已经严重影响到自己的学校和生活,此外女生宿舍矛盾比男生宿舍矛盾要多,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也有见面不说话现象,还有一些宿舍小团体现象的存在使团体以外的一些同学被孤立,致使宿舍关系不融合。其中我觉得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1,内因:(1)生活习惯的不同。生活起居具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因为宿舍成员90%的情况下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并且中国又有多种民族,民族差异大,当然了每个人的生活习
惯差异就大,这样一来,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在一起不会很好协调与他人间的关系的话势必会相互影响,相互干扰。时间久了很容易产生矛盾。(2)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宿舍中有的成员不懂得如何与同宿舍成员很好的交往,每次与宿舍成员交流,自己就滔滔不绝的只会顾着自己的事向对方讲诉,没给对方留有开口讲话的机会。也不会去认真感受、观察对方听了自己的讲诉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其实对方早已对你的讲话感到了厌烦。这样的谈话持续了几次后,其他舍员就会觉得与你谈话无意义,因为别人与你谈话除了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话语权被无情的剥夺外,甚至觉得自己没被得到尊重。要想与别人有个良好的沟通氛围的话,你就必须学会倾听,这是最基本的交流技巧。同时,还要学会尊重对方。(3)大学生个性的差异。宿舍内的各成员在性格、兴趣、做事风格等都不尽相同,比如,有点同学个性比较开朗,不会斤斤计较,而有点同学性格内向,平时不爱与他人交谈。而有点同学又说话直来直去,说出的话可能让他人一时无法接受,别人并会产生误会,认为这个同学是针对自己的。2,外因:(1)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首要环境,能给孩子带来生活的幸福感和生活感,同时也能为其成长包括心理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家庭氛围不仅包括家庭的完整性,也包括家庭成员的和睦程度、父母关系是否融洽以及家庭与外部环境的融合情况。当然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常见的不科学的家教方式主要有:第一,放任型的家教方式。第二,否定型的教育方式。第三,专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下会形成不同性格的孩子,比如,第一种情况下容易使孩子形成目空一切、自以为是的性格。第二种则会使孩子具有谦卑倾向。这两类家教方式影响下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时会表现出不能换位思考、没有礼貌、缺乏自信、内向等特征。(2)不良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我觉得主要是社会处于高速发展,社会更新换代太快,所以有很多种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于是社会的矛盾看起来就更加的深刻和严重!再来说说对大学生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对社会上的认识是一知半解,更多的是靠自己的直觉来判断世界,网络的虚假性又太高,不可靠,所以大学生们还是对社会的认识停留在一个比较幼稚的阶段。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所以,宿舍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在各个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大多数的同学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都会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置他人的利益于不顾,从而引起人际冲突。社会是一个由集体意识决定的实体,所以大学生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思想,不要被社会风气所感染。三,典型事件分析——云大连环杀人事件
(1)杀人事件
2004年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2004年6月17日上午9时,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核准了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判决。宣判结束,马加爵即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云南省高级法院经复核认为,马加爵无视国家法律,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并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4名同学残忍杀害,主观上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在整个犯罪过程中,马加爵杀人意志坚决,作案手段残忍;杀人后藏匿被害人尸体并畏罪潜逃,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极大,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应依法严惩。马加爵的辩护人关于马加爵认罪态度好,有悔罪表现的辩护意见虽然符合事实,但马加爵罪行极其严重,对其不予从轻处罚。一审判决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遂作出裁定,核准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
马加爵(1981年5月4日—2004年6月17日),男,汉族,广西宾阳人,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户籍地为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00年读高三,成绩优异,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4年2月13日
晚杀一人,2月14日晚杀一人,2月15日再杀两人,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2004年3月15日被公安部列A级通缉犯;2004年6月17日被执行死刑。
父母眼中的他:家里4个孩子中,马加爵是最听话的一个,虽然平时话不多,但为人诚实,人也很勤快,学习成绩也很好。从小到大,在几兄妹中,马加爵是惟一没被父母打骂过的孩子。读大学期间,为了帮他筹集生活费,父母两人白天到地里干活,晚上给附近的老板们烫衣服挣钱。去年暑假马加爵回家,有一天晚上起夜小便时看到父母还在为别人烫衣服挣钱,他见后眼泪不断地往下流。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第二天他便到镇上打暑期工。
村民眼中的他:马加爵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从来就没做过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在村里人缘也很好。上大学后每次放假回家,他要不就帮家里干农活,要不在家里看书,太无聊的时候就去打篮球,很少见他到外面乱玩。
老师眼中的他:他一直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真的不敢相信他会干出这样残忍的事。他这样不仅毁了自己,给家里蒙上阴影,还毁了其他四个家庭的幸福,人家供出一个大学生多不容易„„他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打交道,没有多少朋友。但成绩很优秀。
同学眼中的他:学习成绩优越,人老实,但不善于交朋友。
(2)社会工作相关理论分析
A,情绪调节的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A·Ellis)于 20 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情绪调节法,又称ABC性格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情绪的产生是一个被称作ABC的过程。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Consequence)。通常观点认为是A引起了C,而艾利斯则认为A是引起C的间接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是B。也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会引起行为和情绪的不同。因此,在受到情绪困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认识的方式来调节情绪,通过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来达到调节情绪的作用。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情绪问题是由人的非理性信念造成的,人的思想往往是造成人情绪的根源。(1)非理性信念有三个特征: ①绝对化要求:指一个人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想法通常与“必须”。“应该”、“一定”这类词联系起来。②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不合理评价所致。用这种思维方式评价自己,常会引起焦虑或抑郁的情绪,若用于评价他人,则会对他人持不合理评价,从而导致一味责备他人以及产生敌意、轻蔑和愤怒等情绪。③糟糕至极。即认为一件自己不愿其发生的事情发生后,必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甚至是灾难性的,致使自己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而难以自拔。这种信念会导致个体陷入严重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等。
就有关马加爵学习、生活的资料,记者采访了心理咨询方面的有关专家和权威人士,请他们就嫌犯马加爵的性格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云南人力资源中心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惠主任说,从提供的资料看,嫌犯马加爵可能是一个有人格障碍的人。这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属分裂性质,表现在他性格内向、孤僻、不爱与人打交道上;另一方面则属攻击性质的人格分裂,表现在从提供照片上看,嫌犯马加爵蛮有攻击性。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平时很压抑,如若遇上某些事情的话,就有可能爆发,且喜欢报复打击。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但不管怎么说,他所采取的这种行为和做法都是让人无法理喻的。可以说,他的心理其实处于一种扭曲心态。大学的室友关系本该是一种良好的朋友关系,而正是由于这种非理性的信念使马加爵对于室友产生了不友善的观念和看法,最终在自己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无情的把其他舍友杀害。
B、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在发展过程中,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独立系统的相互作用,它们对案主的个人系统都具有重大影响。个人系统在社会环境中正是依靠与多种系统(中
观和宏观系统)相互作用而发挥其功能的。因此案主出现问题的原因经常是案主本身的微观系统内部,或与中、宏观系统之间的消极互动所致。所以,要改变这种情况,促进它们之间的积极互动,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就要了解与案主相关的整体系统内的所有资源。马加爵那种沉默寡言的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多种生态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一个人要把他放到他身处的环境中去,马加爵没有与身边的环境和谐相处,比较封闭,然后当他对身边的人环境怨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找不到可以把自己内心压抑多久的情绪倾诉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就不知不觉走入了误区,无可自拔。如果一个学校中有一批专业性社工,专门为同学这方面的工作,为学生全心全意服务,早点介入到马加爵的生活中,积极促进他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处,早点帮助他开拓视野,那么他会早点领会到其实他与舍友间的这般关系并不是件严重的事情,让他意识到存在这种关系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现在一切都晚了,作为新一代社工的我们希望以后能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
四、社会工作者可发挥的空间
(一)个人方面
1、优势视角的原则(Saleebey)1.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2.创伤
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 3.与案主合作,我们可以最好的服务于案主; 4.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 5.关怀,照顾和脉络。作为社工我们应该相信像马加爵这样的人是有潜能,有丰富的可利用资源的,只是他本人不善于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社会工作者要通过个案辅导找出马加爵那些压抑很久的低落的心情的合理原因,并进一步观察他出现杀人动机背后的真正主客观原因,如果作为身边的同学老师们能给他多一点关怀,早点发现他产生杀人心理的话,能即使给予他引导、纠正的话,那么他就不至于走上这条残忍的道路。社工要即使赋予这类学生鼓励、支持的功能,并引导他们开拓视野,走出自己的小圈子。
2、帮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a、平等——最基本的现代理念,人际关系赖以生
存的基础。对有优越才能的人来说,懂得平等待人,是最伟大、最可贵的品质。b、换位——心理学称为“心理位置互换”,就是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善于从对方的角度和处境认知对方的观念、体会对方的情感、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个性方式,实现共情传达,达到感情上的共鸣。c、宽容——密切和融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革命军人要大气做人。人们总是喜欢和那些宽容厚道的人交朋友,正所谓“宽则得众”。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处理人际关系不能强求一致,而要求同存异、相互谅解、不求全责备。d、诚信——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建立在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上,这是人们交往的基础。e、尊重——每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尊重饱含着待人处世的智慧,尽显人格操守的高贵。每一个人都希望被尊重。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尊重人的正当作为,包括尊重人的不同个性。最后,要具备同理心,认同此心,心同此理。社工应早早地对大学生进行促建良好人际交往的引导,这样不至于最终被人际交往的缺陷而使自己生活学习方面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层面
马加爵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少挫折?谁也说不清楚,有的是“真挫折”,有的是对他人来说是些所谓的“挫折”面前,由于马加爵理解不了这些“挫折”所产生的真正原因,对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又缺乏足够的认识,自身又缺乏化解这些“挫折”的能力,更缺乏将这些“挫折”宣泄出去的途径和方法,我们的社会又将共产党起家的“思想工作”之宝丢弃了,而我们的学校重视的又是“考试第一、唯功利至上”的教育模式,再加上马加爵自身诸多的人格负因:如极端的自我中心、不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冷
漠、爱钻牛角尖、小心眼、不善交往„„因而因无数的“挫折”产生的“不满情绪”之“能量”,在马加爵身上便一点一点地累积,一点一点地叠加,一点一点地强化,残忍的犯罪行为便是这种“长期蓄积的能量”的爆发口。还必须提出的是:“无文化人”的这类“情绪型犯罪”是以“简单的人身暴力犯罪形式”出现,而“有文化人”的这类犯罪则是以“智能型暴力犯罪形式”、“理智型暴力犯罪形式”的特点出现,其破坏性一点都不比“简单的人身暴力犯罪形式”差。人的成长环境是应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交流与互动。如若能早点帮助加强马加爵与学校老师与同学的联系,在此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人际交往的小组活动,帮助他拓宽人际关系网络,实现和学校环境系统的良好互动。
五、总结与讨论
天天在一间寝室,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嘛,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忍耐、包容,互相尊重对方,熟悉舍友的特点,若发生矛盾了,就以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处理,尽力营造和谐的生活气氛。任何矛盾,只要本着一个原则去化解,都不是矛盾,心地宽容。特别是女生,这个不注意,老是计较小事,将来必定吃大亏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大学生集中把精力在学业上,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反之,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则可能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带来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心理体验,甚至造成心理障碍。要处理好寝室里的人际关系,室友之间应该加强沟通,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平时要善于表现自己。找到和别人的共同点,找到和谐相处的纽带;正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要学会平静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保持~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诚信待人。因此,将以“助人自助”为服务理念的社会工作模式运用到高校学生群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但是社会工作在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时,仍需要注意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构建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之我见
大学生的自信心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
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调查
第五篇:学校社会工作大学生需求报告
学校社会工作大学生需求报告
12级社工二班:郭自强(20121031221)
一、文献回顾
通过中国知网、万文数据库等查阅到以“大学生发展”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有200多篇,研究“大学生发展”学术论文有10多篇;专门研究“大学生个人发展规划需求”的文章不多,只搜到3篇;学术论文只有一篇。专门论述大学生发展需求的著作还没有,但涉及到大学生发展的著作有《美国高校学生工作》(赵平等,1996)、《分化与整合:学生事务组织发展比较研究》(方巍,2003年)、《上海高校心理健康与发展研究报告》(张海燕,2008)等。所谓大学生的发展能力,即大学生顺应时代发展,并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最终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综合性能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属同一历史进程,这一点是人与社会的关系所决定的。一方面,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的发展凝结了个人的知识、智慧、意志等主观因素,是个人改造世界的能力的物化;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又是推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促使个人具备更全面发展能力的重要条件。换言之,没有个人能力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而个人能力发展又必须借助社会的推力,并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一般而论,大学生的发展能力由两个能力要素构成。第一要素为智力能力要素,即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和学习技术技能的能力要素。第二要素为心理能力要素,即大学生感知外界事物变化,控制自身情绪并强化自身意志的能力要素。智力能力要素大致由两个部分构成,即知识信息的掌握和技能技术的拥有,心理能力要素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即个人的意志品质、情绪情感和应变能力。智力能力要素是大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学习知识信息和技能技术,以便能面对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要素。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是知识信息呈几何级数量增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因此,大学生若要在社会发展中扮演主体角色,并在促使社会发展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发展能力,就必须具备强势的智力才能,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自己的技术技能,使自己在知识信息的了解和技术技能的拥有上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心理能力要素是大学生适应外部世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才能,并使自身才能转化为发展动力的必不可少的能力要素。这种能力要素具有相当的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对外部世界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完全可以肯定,大学生要培养自身的发展能力,首先就必须强化自己的心理能力,因为只有心理能力强者才能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迅速调整自己,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而不至面对社会的快速变化惶恐不安或不知所措。
基于以上文献回顾,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在智力发展及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全面的发展才能符合不断前进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访谈
访谈对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5名学生
访谈对象情况:19岁~21岁,2男3女,均为大三在读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对未来有自己的想法,根据各自目标他们分别表述了自己对发展的需求。
三、需求综述
(一)人际关系方面的需求
1、与同学关系。良好的同学关系能够帮助获取更多的信息与资源,可以有更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2、社会交往。希望通过对其他学校同学的交往增加自己的见识,锻炼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发展渠道。
(二)实践机会的需求
1、专业机构实习机会。对于未来方向不确定的同学在专业认同度上还有很大的疑问,希望通过专业的实习了解自己是否真正喜欢本专业。
2、政府机关部门实习机会。想公务员考试的同学希望通过在政府部门的锻炼增加自己对公务员系统的了解。
(三)技能证书的需求
1、英语四六级等基本证书。现在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职位需要更高级的证书或水平要求。
2、会计证、计算机二级等技能证书。拥有更多的技能证书更能说明自己的能力,因此要考很多技能证书。
(四)心理能力需求
1、意志力。做事需要更强的耐心与坚持。
2、应变力。社会的变化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学生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任何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和不思进取的旧习,均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将落伍于社会的发展。
四、参考文献
1、王琼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指导情况及建议》
2、李晶:《大学生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国校医2001年6月第15卷第3期 P168
3、邹勤:《关于大学生发展能力的构想》四川师范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1期 P76
4、曾效葵:《大学生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
5、边文霞:《中国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发展需求调查研究》
6、陈海春:《信息化时代与大学生发展》 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