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困境及推进路径分析
学校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困境及推进路径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问题的日益增多,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化的学生服务机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学校社会工作也面临一系列困境:一是自身角色定位不明晰,二是当前的发展路径不顺畅,三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经验缺乏。针对学校社会工作出现的困境从三个方面进行推进:嵌入学生工作体制,发挥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统筹兼顾两种路径,形成整合性的发展渠道;通过实习与督导,提升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困境;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104-03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工依据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在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主要以学校为工作范围,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工作重点,为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相应的学校环节提供服务的一种专业活动”[1]。
随着青少年问题的复杂化、严重化,要求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教育关系的呼声日益强烈,学校社会工作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其能够发挥的作用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2011年10月,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性的支持。虽然社会工作的发展迫在眉睫,但不可否认当前能够供社会工作发展的土壤依旧有限,即使在制度及政策方面都对社会工作的建设做出了明确的指示,社会工作在进入学校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诸多障碍。本文结合笔者在北京某中学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借鉴其他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文献资料,探讨学校社会工作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分析困境背后的原因,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对接下来的推进路径提出建议。
一、困境的表现及原因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角色认知偏差
开展学校社会工作首先需要厘清在现有的学校结构体系中,学校社会工作应充当什么角色、发挥什么功能。但是在学校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对学校社会工作的角色认知出现偏差,从而给学校社会工作的推进带来困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校社会工作被赋予了较高的角色期待。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作用被无限夸大,认为凡是现有学校老师无法解决、不想解决、解决不好的问题都归属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范畴,期待学校社会工作能够在短期内化腐朽为神奇。如笔者曾和团队一起在北京某职业技术中学进行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该校学生大部分是中考的落榜生,为了继续学校教育或掌握一门谋生技艺才选择到该校就读。这里的学生普遍存在课堂纪律差、求知欲不足、打架斗殴及早恋等问题,学校方面希望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来解决这些问题。其中校方领导希望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快速帮助这些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思想,促进学校学风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校学生工作负责人希望社会工作能够帮助学校提高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促进学生工作的开展;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希望学校社会工作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促进老师教学。多重角色期待使得学校社会工作在开展时,无法在短期内达到学校各方的要求。
其次,学校社会工作被认为是现有学生工作的补充或是附属品,将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相混淆。社会工作进入学校,一般是与学生工作系统进行对接,“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生工作特指与学科教学并列的一类教育领域,是指以班主任、团队辅导老师等为教育工作者,以班级建设等领域为具体载体,在该教育领域内开展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工作”[2]。学生工作以其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照与管理被大众所接受并认可,“学生工作”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特色。与发展较为持久、具有较高认可度的学生工作相比,学校社会工作的地位与角色就显得比较尴尬。因为不仅在普通社会民众的认知中会将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混淆,即使在教师的眼中,对社会工作的定位也不十分准确,往往将社会工作视为学生工作的辅助或是一种新颖的学生活动方式。正是因为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都是在学校的场域中,以学生为服务对象,采取一定的方法解决学生的问题,二者在服务领域与对象上的重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认知与接纳,仅仅将学校社会工作作为学生工作的补充,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甚至存在一种“学生工作可以替代学校社会工作,学生工作发展的好则完全不需要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观念。正是在这样的角色认知和观念的影响下,使得学校社会工作在大陆的推广与在学校中的推进显得急迫而又困难。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受阻
根据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践情况,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自上而下的路径主要是指通过全国性的社会团体向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倡议,政府部门召集学校校长落实,社工进入学校;自下而上的路径是指入校社工与学生、老师接触访谈,进行需求调查并提供所需的服务,得到认可,逐渐扩大知名度与美誉度,信息再反馈到学校领导,得到更有力的支持”[3]。两种路径在推进社会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都遭遇了困境。
自上而下的路径有利于学校社会工作早期的发展,依靠政府的力量,特别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物质支持与制度保证,使得学校社会工作的初期发展能够更加顺遂与通畅。但也正是由于学校社会工作早期发展的不成熟与制度发育的不完善,使得这种支持更容易受政府官员个人因素的影响,比如主管领导调离,导致后续的工作陷入瘫痪。如上海的学校社会工作采取的就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作为对传统学生工作的补充与创新,2002年5月,在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的支持下,选取38所试点学校,招聘41名社工进驻学校,推行“一校一社工”制度,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前期的学校社会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主抓学校社会工作的上级领导的调离,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支持大不如从前,后续的发展工作也相继受阻。
自下而上的路径是从基层工作做起,通过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获得学校师生的认可,进而将信息反馈到学校领导,得到更有力的支持。但该路径下的学校社会工作容易受制于所开展学校的领导意志影响,学校社会工作开展的活动、提供的服务必须服从于现有学校的应急性任务安排,使得学校社会工作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如笔者在北京参与的学校社会工作实践采取的就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在进入学校之初,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教师、学生对话,收集所需信息,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在前期过程中,学校社会工作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叛逆问题有一定比例的减少,我们的工作获得了学校的认可与支持。在后期推进过程中,校方给予社会工作者更高的期望,希望借助学校社会工作实现学生成绩及学校升学率的提高,并能通过学校社会工作获得“心理实验学校”的称号。社会工作者自发进入学校,所开展的活动取得成效以后才有可能获得准许并进行接下来的推进工作,但是学校对社会工作的期待往往超出了学校社会工作应有的服务范畴,使得学校社会工作处于学校期待与自身价值理念的两难之间。此外,在当前的学校体制之下,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一般需要占用学生一部分的学习时间及学校的活动场地,与任课教师的协调,与学校管理部门的协商,都会影响社会工作在学校开展的效果,使得采取自下而上的路径也是困难重重。
(三)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经验缺乏
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的稳步推进和服务成效的取得依赖于学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力量。学校社会工作队伍不但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目前学校社会工作队伍的人才质量参差不齐,成员理论知识和经验积累不足,在介入学校工作时有些力不从心,遇到问题往往会束手无措,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学校社会工作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学生群体大多处于青少年时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同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在与学生互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其言语、行为或者是思想观念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因此,基于服务对象的成长性与基础性,要求社工能够在认知与言行方面为学生做一个表率。虽然社会工作者在进入学校之前已经接受了多年的理论学习与专业训练,但仍旧缺乏在具体场域中的实践锻炼,如何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怎样处理与服务对象价值观念的冲突等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而不只是在课堂上知识的习得。此外,由于青少年群体的发展性,使得青少年的问题也更加多样化与复杂化,而社会工作者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往往是针对类型化的问题,社工缺乏在实践中获得的灵活应对的能力,在面对问题时无法及时做出回应,从而影响学校社会工作开展的效果。
其次,专业发展的特殊性。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教育先行”的特点。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本身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但“教育先行”使得社会工作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社会工作的知识储备与人才培养获得了巨大发展,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却由于缺乏实践不能同日而语。“一般说来,大学本科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经过大约800小时的专业实习训练。专科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因为主要为一线输送应用型人才,所以更强调实习训练的强度,实习训练几乎要占全部课时的50%”[4],但中国目前的社会工作实践还远未达到这一标准。作为一门实践性专业,仅仅依靠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实践中找到应对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进入学校,难免会遇到问题时一筹莫展,无法通过行之有效的活动获得校方及社会的认可,学校与社会工作的连接也有可能因此中断,社会工作者也就无法通过学校这个途径获得实践锻炼的机会,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势必会影响社会工作在学校中的开展。
二、推进路径分析
基于学校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及上文论述的困境,笔者从三个方面探讨学校社会工作的推进路径。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式发展
嵌入是卡尔?波兰尼用来分析经济活动与社会关系的一个概念,他认为经济活动应该嵌入社会关系中。“借由这一概念说明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并说明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变化取向”[5]。在学校这个服务场域中,学生工作充当了行政性社会工作的角色,而专业性的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指的就是它必须进入学生工作体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空间发挥作用。由于传统的学生工作体制并没有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那些本应由社会工作者承担的工作则由班主任、校团委、心理辅导老师承担,专业化的学校社会工作并没有发展起来。与此同时,面对学生问题的日趋复杂化,学生工作体制的固化与弊端日益明显,越发意识到打破路径依赖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个人的需求及个人背后的家庭、社会的制约因素,学校社会工作在这些方面能够承担重要的辅导工作。
学生工作机制提供了一批可供学校社会工作嵌入的平台,比如校团委、学工部、心理咨询中心,学校社会工作者应主动建立与学生工作部门的联系,获得学校管理者的认可与支持,借助学校已有的工作平台开展活动,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寻求制度保证。此外,学校社会工作注重从整体上寻找学生问题的根源,通过个案、小组与社区的工作手段,将家庭、学校与社区联系起来,营造良好的支持环境,有效弥补学生工作仅关注个人的缺陷。将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嵌入到学生工作体制中,借助学生工作系统实现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现有管理体制的结合,“既能够使学校社会工作不受现有学生管理模式的排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逐步发展,也能在实践中发现学校现有管理方式的不足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不成熟”[6],实现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相互促进的和谐、共生局面。
(二)整合性的发展路径
学校社会工作若要实现长久稳定发展,必须充分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这两种路径的优势,形成一种整合性的发展路径,既能够通过上级政府的支持,获得学校社会工作赖以发展的制度保障,也能够通过学校社会工作自身的实践,获得校方及社会的认可,实现学校社会工作的良性循环。四川德阳、广元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就是这样的一种发展路径。
首先,该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得益于抗震救灾的契机及“希望工程”的平台。汶川地震发生后,当地的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都迫切需要专业力量帮助处理学生的灾后情绪与恢复学校秩序,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联合发起和举办了名为“希望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灾后志愿服务项目,依靠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向8所学校对口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服务能够顺利开展既有民间社会团体的积极运作,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始终给予大力支持,从政策、制度方面保证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从而使四川的学校社会工作在早期发展阶段便完成了初步的制度建设。
其次,该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与接纳。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学校社会工作队伍开展了“包括带入物质资源、利用心理课程提供生命教育,班主任助理介入班会开展各种小组活动,配合团队工作设计、组织、实施各种活动,通过社工信箱、社工小屋对学生进行个案辅导,通过小组体验活动帮助教师释放压力,家访,培养本土社工等服务”[7],服务效果显著,并受到了学生、家长、老师甚至是当地民众的支持与青睐。此外,学校领导重视社工队伍的力量,邀请社工参加学校的例会,使得社工有机会了解学校的发展需要,并能够从学生的利益角度提出建议和倡导。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累积,四川德阳与广元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实现了从项目试点到制度建设的过渡。
(三)专业能力的提升
学校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对于提升学校社工队伍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通过实习社会工作者能够亲身实践习得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原则,不仅能够将知识、价值与技巧运用于提供实际服务的工作中,更重要的是通过实习能够与服务对象接触,在互动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获得在实践中处理问题的机会”[8]。首先,应当保证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根据我国的高等教育专业实习安排,在进行正式的社会工作入职之前,应当有800小时左右的实习锻炼时间,尤其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由于服务对象问题的多元化、复杂化以及该群体自身的发展特性,对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会更高,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贸然提供服务,不仅不会帮到服务对象,而且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其次,应当选择可以接受社会工作的学校进行合作。一方面可以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供在学校场域内实地锻炼的机会,积极践行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与学校合作并提供专业服务起到宣传和推广学校社会工作的作用,使大众从思想上接纳与认同,从行动上给予支持和配合。
社会工作督导是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是使社会工作者反思完善并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一个手段。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由于服务对象的年龄及心理特性,学校社会工作者往往会遇到服务对象的不合作、抵触甚至是挑衅等情况,同时也会遇到与服务对象的价值冲突等问题,这不仅给社会工作者造成很大的压力,也使服务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学校社会工作督导既可以缓解社会工作者的压力,提供情绪上的支持与指导,帮助建立信心,保证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推动学校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专业提高和专业训练的活动,帮助学校社会工作者获得在此类情况下处理问题的经验,充实专业知识,促进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三、总结
学校社会工作是为特定的学生群体服务的,学生群体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塑性与多变性,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他们遇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以固化、单一的模式处理他们的问题。由于社会性质的不同,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集体主义的教育方式以及以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学生工作体系,已经难以应对多样化的学生需求。学校社会工作要获得大众的认可与接纳,应发挥其专业特色,从学生、学校的需求出发,协助完善学校的教育功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借助中国特色的学生工作系统,借鉴学生工作的成功经验,实现学校社会工作与本土学生工作的结合。
参考文献:
[1]范明林.社会工作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229.[2]李家成,王晓丽,李晓文.“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许莉娅.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中的嵌入[J].学海,2012(1).[4]史柏年,侯欣.社会工作实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3.[5]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5).[6]沈炜.论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体系构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6).[7]许莉娅.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中的嵌入[J].学海,2012(1).[8]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6.
第二篇:青少年社会工作伦理困境
青少年社会工作伦理选择的案例分析讨论
一.案例涉及的伦理问题
保密原则:
社会工作者不应该向他人,如校德育处透露服务对象关于某年级个别学生再收保护费的事.自决原则:
社会工作者应该尊重案主决定,未经允许不向校德育处和老师告发此事.保护生命原则:
若告发此事或是与收保护费的学生接触没有预期的效果,案主或是被收保护费的学生是否会受到人身威胁,涉及生命安全.个人优于团体的原则:收保护费时间若被披露调查,案主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是否会造成冲突,学校管理或是声誉会受到影响.二.可能的应对方案和利弊评估
首先,若要找出应对方案,要分析服务介入的各个过程及参与其中的各方.虽然服务对象是固定的案主,但是所牵连的利益群体众多 ,如被收保护费的学生,学校老师,校德育处,收保护的学生及其家庭成员等.其次,从各个群体角度出发分析不同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案一: 从服务对象案主方面介入
1.询问案主是否愿意将其提供的某年级学生收保护费一事透露给校方德育处,若案主同意,则可以和校德育处或是班主任老师直接联系,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在这过程中,虽然已经求得案主同意遵守了保密自决的原则,但案主保护生命安全的原则仍须注意,并应处理好案主利益和学校利益的关系.2.案主可能希望青少年社工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将事件透露给校德育处或是班主任老师.并不希望暴露自己.面对这一情况社工可以采取写匿名信的方式向学校反映此事.若采取该种方案,不仅可以保护案主隐私,而且也可以帮助校方了解此事并寻找解决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分析到,此事揭发后学校采取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如果学校没有用适当合理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被收保护费的学生可能会受到威胁,其中可能包括案主,学校的声誉也会受到影响,青少年社工此时就会处于一种尴尬的情景。
3.案主并不希望将此事通过社工透露给校方,如果是这种情况社工就要寻找其他解决方式。
以上三种可能都是先通过案主同意,都遵守乐了案主自决的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案主隐私。
方案二:从校德育处或是校方老师方面介入
如果未经案主同意向校方透露此事件。不仅违背了保密原则,案主自决的原则。如果案主知道是社工透露的话,很有可能摧毁社工与其辛苦建立起来的信任服务关系,导致社工工作难以进行。
故此在没有严重危害到案主生命安全时可以尝试通过与校方其他老师闲聊来了解学校对这种事情的了解程度和解决程度和相应的解决方法。若学校知道这件事,社工就可以协助学校了解调查处理此事。这种情况不仅保护了案主也让学校可能会有较好的解决方案,是较为理想的一种情况。
如果学校的确不知道有这种现象,可在社工与学校有较好的契合关系,校方可以保护社工的前提下向熟悉青少年社工工作服务原则的老师通过闲聊等方
式透露有关情况。但仍需要保护案主隐私,生命安全。方便社工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
方案三:从收保护费的学生介入
该方案可能需要了解收保护费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在校的表现,家庭背景等信息。较为保险的方式是能通过一些私下的方式先对这些学生信息有所掌握,通过收集分析这些学生的具体情况在采取进一步工作。
如果没有做一些相关学生的功课,直接与其接触,可能他们并不会理会社工,更不会配合社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社工不仅“出卖”了案主,被收保护费的学生也可能受到威胁,可能包括案主。这种行动方式虽然看似避开了案主保护到案主隐私。但收保护费的学生的反应会直接影响事情的发展,再加上如果社工对其没有充分的了解,各方利益都会受到牵扯,很有可能加重事态的发展。所以这种方式是较为不明智的做法。
另一方面,社工从收保费的学生入手也可能会有积极的回应。他们知道收保护费这事不仅是违反学校规定,损害他人利益,也不利于他们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可能是出于一些情况不得已做出的行为决定。如果是这一种情况社工就可能就需要进一步了解学生和其生活环境,帮助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这时收保护费的学生也会成为与该事件相关的另一个案主。收保护费这事也会较为顺利的解决。方案四:
社工或许可以通过对一些收保护费信息的了解制造一种情况,造成一种“无意”遇到收保护费这事。但如果社工没有充足准备也没有相关的危机或是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该方案也是比较冒险的。但不得否认的是,这也是问题解决得一种思路。
以上提出的各种方案,从不同介入角度分析了采取不同措施可能遇到的伦理困境,也进行了相应的利弊评估。不论是哪一方案,社工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伦理困境,方案的制定也会对事情的发展有一些较为理想的假设,另一方面,该事件涉及的群体较多再加上个群体的具体反映也有多种情况,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假设控制变量的方式提出一些行动方案,但在实践中的真实情况会或多或少的超出预期计划,这一点也要求社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事件处理能力。
面对这一事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式,整个事件的发展可能还会牵涉到更多人或是相关机构,社工也可以根据情形发展形成多种其它介入方式,多方入手,共同协作处理此事。在伦理问题方面我们不可能有绝对好的处理方式,只是追求相对合理,将风险将到最低,合理可行的方案。所以对事件的了解风险的评估在此显得至关重要。再加上问题的对象也属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虽然他们做的事是违反校规,不利于他人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保护他们,帮助他们改正促成其健康成长。
三.做出伦理选择并且确定实施方案
在较为充分的小组分析评估之后,青少年社会工作者按照基本的伦理选择原则,案主的生命权由于其他利益保障。虽然在案例中没有涉及到会有对案主直接人身安全的危险。但在行动中予以重视。其次自决原则就要求最开始是需要与案主进行协商的,不论案主是哪一种决定,社工都需要予以尊重并告诉其透露信息可能存在的风险利弊,另外案主透露给社工此事可能是希望社工能解决此事,可能是出于对自己隐私利益的保护不希望被牵扯。在案主隐私方面无论是采取哪种行动都予以最大程度的保护。
如果案主拒绝信息透露社工只能寻求其它渠道,但从案主入手可能是
较为保险的方式。
在具体的案例中,案主,学校系统,收保护费的学生及其家庭系统,被收保护费的学生,已经发生的收保护费事件等因素都会影响社工做出具体的行动方案,社会工作者因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风险,灵活应运专业技能,协调各个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求各方配合,较好地处理此事。
第三篇:从社会工作学习和实践中的收获
新启生命一扇窗
浅思我从社会工作学习和实践中的收获
中华女子学院 飞若枫
时光荏苒,从起初对社工这一陌生名词的无限懵懂,到如今丛林探秘一般不断地渴望着更深地走近它,我的生命不能不说经历了一次蜕变和成长。而我从其中所得认知、观念和思想的收获亦是不言而喻的。生命向我新启一扇窗,窗外的风景别样。
社会工作所秉承的伦理价值,诸如相信人与生俱来的价值与尊严,无条件的尊重他人,重视个人改变的潜能,案主自决,提供机会发掘个体的潜能,努力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寻求社会的改变和公平,保密、案主赋权、机会均等,非歧视原则以及对文化多元性的尊重、并与工作伙伴分享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等……不仅对我们在今后具体的社工实务中,起着具体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我更在对这些价值伦理的潜移默化的内化中,思想和观念得到了更新和改变。对生命多了一份油然的敬畏,更加重视个体的价值,对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有了更深的期待,也渐明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一份不可推诿的社会责任。并相信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亦有自我改变和掌控环境的能力,一扫之前深植在我思想中那份对于生命的安排无可奈何的无望感。多了份有根有据的自信,生活便也多了些许明媚的色调。
不仅如此,社会工作的学习,也给了我看问题全新的视角——运用权力视角再去观察和思索生活中一些之前司空见惯的现象,惊奇的有了新的发现。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宏广的全球化背景和社会层面上,压迫和剥削是造成贫困、失业、无家可归和诸多精神问题的根源。而在中观的层面上,话语权、决策权的不均分配造成了各阶层地位的不平等。而在微观层面上,诸如教师同学生之间的关系中,亦存在着权力关系的相互博弈,一直以来在潜意识里认定老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需要的就是服从老师的命令,而实际上,学生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例如不合作和应付作业了事等方式来反抗着老师的权威。而也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和责任转移到学生的身上才会寻得教育的突破。同时也了解并领会了一些新的理念——平等没有程度,而不平等有阶级的区分。而不平等的程度越高,维护不平的强制性也就越强。从中受益非浅。
而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生命的宽度和深度也被一点点拓宽延展。了解到生命原来是有不同的面向、层次和性状的。生命的多元和纷繁令我惊叹。并开始一点点接纳、包容并尝试理解各种不同人群的不同的选择,对他们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些妄断和批判。在对建筑工人的服务中,平生第一次目击到他们真实而恶劣的生存环境,艰苦的住宿和饮食条件,辛苦工作却还有可能冒着无法拿到工资的风险……只记得当时心中的感觉五味杂陈,只是暗暗下决心想要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什么,也许只有不多的一点,并不能彻底扭转和改变不公平的现状和局面,但是我相信只要有人还在坚持还在努力,终有一天我们能看到预期中的改变。
以上就是我从社会工作中所得的足以让我受用一生的诸般收获,并令我心怀感激。
第四篇:学校社会工作
2、阐述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及其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启示(选择2个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阐明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其人格特征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不需要强化,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就可以进行学习,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应该认识到榜样对儿童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和父母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正面的榜样。儿童的行为由外塑而渐内发,这既是个体逐渐成熟的结果,更是教育引导的结果。不仅要用各种标准来规范儿童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同、采纳这些标准,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成长为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的人。自我效能是一种期望结构,具有动机的性质。学生自我效能的高低,影响他对任务的选择、投入、努力的大小及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教师应帮助学生保持相对准确但却是较高水平的期望和效能,避免让学生产生无能的错觉。要培养学生具有能力是可变的信念,减少相对能力信息。
(2)、认知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和简单的反应,而是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产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而是经过理性思考的结果。学校里的学生正处于理性与思想的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对世界对事物的认识不正确,就会在思考时产生偏差,从而误导行为。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的发展。对于那些有偏差行为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理性思考能力,使他们的行为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第五篇: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困境与前景
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困境与前景
【摘 要】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处于初期阶段,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社工职业化的困境根本源于社会工作职业体系的不完善,不完善的职业体系导致人们对社工行业社会认同的偏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工作的发展空间将是十分巨大的。
【关键词】社会工作;职业化;困境;前景
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行业。它的任务就是为社会诊断,为弱势群体开出药方。它的存在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但从现今的社工职业化趋势看来,中国实现这个目标仍存在着重重阻碍。因此,有必要对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困境及原因进行探究,并预判前景。
一、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困境
(一)高校招生与培养存在偏差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以来,社工专业化教育在国内发展已经经历了近30年。但是社工专业化教育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招生方式存在误区。目前我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主要都是通过调剂的方式获取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同时,一些高校本着为了建设综合性大学而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式流于形式,毕业生的专业化水平大打折扣。其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存在偏差。社会工作本科学位的专业课程的教材大多取自港台以及国外教材,不能适应目前中国的社会现状。
学校不合理的招生方式和?W科教学内容的偏差,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社工人才。目前我国社工的总体水平呈现学历低、职业能力低的现状,最缺乏的就是专业化的社工。
(二)对社会工作认同度较低
专业认同度指个人对某一专业的整体认可状况以及由此形成的积极态度和情感,目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普遍较低,成绩优异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绝大多数转入一些热门专业,间接造成了社工人才流失。同时,本科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后涌入非社工行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社工行业专业性人才稀缺。
职业认同指个体对于所从事的职业目标、职业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除了上文提到的高校社工专业学生流失率高的情况外,已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人员职业认同度很低,大量社工在考虑职业流向时会选择转行。
社会认同指个人认识到他(或她)所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社工行业的社会认同度极低,多数人对社工行业不了解,有些人甚至将义工、志愿者与之混为一谈。而在国外,社工被看作与医生、律师并列的专业性职业。
(三)收入与晋升空间小
由于我国社工的收入体系尚不健全,社工平均工资水平仍远低于本地职工平均工资。同样的教育程度和工作经历却由于行业的不同,造成收入上的差距,给社会工作者内心造成极大不平衡。同时,较低的薪酬也意味着社工的物质基础无法得到保障,导致两种结果:放弃当前社工工作,转而去取得更高收入的工作;摒弃社工的专业价值与伦理,寻求自我利益。
社工机构可以提供的晋升空间上也十分有限,目前社工机构晋升选拔的条件除了取得社工资格证、工作年限等基本条件以外,选拔还需论资排辈,员工数量较多的机构中竞争非常激烈。不少社会工作者在社工行业看不到未来,逐渐产生退出社工行业的念头。
除此之外,由于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对于社工岗位工资的限价、岗位社工购买的局限以及对机构在其他方面如财务、募捐方面的严格限制,使机构丧失了自主权,无法通过扩展机构公益事业创造更多的员工上升空间。
二、社会工作职业化困境的原因
社工行业一方面在社会上的知悉度低,另一方面由于收入待遇低、职业前途未卜,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社会工作职业体系的不完善,不仅使在职社会工作者对自身行业缺乏职业认同感,也给将要从事社会工作行业的社工学生带来心理上的障碍。在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对名利的追求已经超越了实现自我职业价值的愿望,收入高发展好的职业成为大众普遍的职业价值观。社会工作社会认同的缺陷建立在社会工作职业体系的不完善之上,是社会工作所面临的价值观挑战。
就目前看来,我国社会工作职业的现状为人才供给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一方面,专业社工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而学校专业教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和目前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现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仍面临着较大的人员缺口,社工毕业生大量的流失成为首当其冲的因素。从在职社工的职业状况看,社会工作在职业体系方面以及社会认同方面存在缺陷。职业体系方面的缺陷体现在社工收入和社会保障上。首先,由于政府购买项目对社工收入的限定,社工行业的收入整体偏低,和其他行业收入相比处于低位,一些社会工作者无法很好地满足其自身的生活需求。其次,由于社工机构建立的目的不纯以及政府对社工机构社会保障体制监管力度不够,使得社工行业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机构为社会工作者缴纳的社会保险低于其他用人单位,使社会工作者无法获得应该享受到的职业保障,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风险增加。
由此看来,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困境根本源于社会工作职业体系的不完善,不完善的职业体系进一步导致了人们对社工行业社会认同的偏差。社会工作行业引进我国本身就没多久,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行业体系也并不像其他行业那么完善,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对于这种前途未卜、收入又不高的行业,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可见,政府为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仅把重点放在素质优良上是远远不够的。要让社会工作职业化进入良性发展,首先需要建立起一套健全的职业体系,包括从合理的职业报酬、较高的职业声望到完善的分工体系,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
三、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前景
自2006年以来,我国社会工作已经进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阶段,但至今仍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一方面由于社工职业正式起步时间晚,社会工作教育19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但是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却直到2003年才为国家劳动部所确认。另一方面,由于社工行业缺乏大众宣传力度,公众对社会工作职业鉴定模糊不清,还有些人把志愿者和义工同社工混淆。公众对社会工作职业的知悉度低、认同度低,对大众来说完全就是个陌生行业,大众对社工能带来的服务也是打了一个很大的问号。公众没有对社会工作行业建立起社会认同感,这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制约社会工作的发展。
任何新事物在进入一个新环境里都是有适应期的。社会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了近百年的专业化发展,才得以形成一套独立的社工职业体系,而社会工作传入我国的时间才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其职业体系都是建立在西方国家的国家体制以及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和我国的本土文化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阶段所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属于常态。我们应当正确地认识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经济体制、文化、价值观念冲突所产生的矛盾,这样才更有利于推动社会工作在我国的职业化发展,加快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仍然处于初期阶段,无论从专业化方面还是职业化方面都充满着诸多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增加,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社会工作的发展空间将是巨大的。相信在未来政府对社会工作在职业化的发展一定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也会不断提升,会有更多的社工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社会工作行业,也会有更多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为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高彦梅.社会工作者自我职业认同研究[D].郑州大学,社会学,2014.[2]旭波.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之殇[J].社会科学,2014(10):90-112.[3]刘美丹,滕建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0):116-117.[4]林诚彦,张兴杰,曾细花.专业认同影响从业意愿路径的实证分析――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3(3):133-138.[5]陈海萍.社会工作中的灵性研究[J].社会工作理论探究,2010(8):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