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和教师的困境

时间:2019-05-13 06:4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和教师的困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和教师的困境》。

第一篇:学校和教师的困境

学校和教师的困境

我很理解学校和教师的困境,社会、家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给学校和教师抛出的球太多,教师们已经手忙脚乱、疲惫不堪,只能没有思考地一直接球,最后受害的还是学生。在日本,最后坚持下来一直做教师的只有40%,很多教师对自己、对学校不再抱希望,对教育行政部门也失去了信心。我认为,教师们要想清楚真正想要的教育的模样,不需要的球,接了,就轻轻放下,别理它,要把力量放在孩子的学习上。

第二篇: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

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

孙治杭

薄弱学校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与大多数学校相比,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较差、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不高、教师素质和管理水平较低的学校。今年我们计划改造的碗山小宁就是典型的薄弱学校,作为薄弱学校如何使薄弱校走向优质、走出困境? 结合我校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优质资源配置、重视办学硬件改善

两校舍破旧、设施短缺,环境差已经成为我镇村校的一种标志。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政府投入不到位,尤其是在一些边远的小学,由于资金缺使该改造的教学设施得不到改造,该添置的设施得不到添置,该治理的校园环境得不到治理,必然影响学校的发展。二是政府投入不均衡,表现在资金分配上,重视中心校和大校,忽略一般学校,在评价政策上,倾斜城区、乡镇所在地学校,难顾及边远学校,在教育现代化推进上,先优质学校后薄弱学校,久而久之,就造成今天城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办学硬件悬殊越来越大,同时也使办学的信誉度降低,优生吸引力减弱。因此,在办学条件的改善上,一定要强调政府为主的投入机制,让每所学校都能达到最低办学标准,让每所学校都能享受到政府的恩惠,真正达到教育的公平,实现社会的公平。

二、借助强校,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促进资源良性流动

两校共有正式教师4名,平均年龄50岁,教师均是民办代教转正,可见,师资力量何等薄弱。如今现代远教进入课堂,教师难以应用,加之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更谈不上育人特色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学校所处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文化底蕴薄浅。优秀青年教师留不住,稍有一点能耐的都去了较优质的学校,学校缺编严重,新老不能相接,师资队伍日趋老化,教学水平难以提高;二是由于学校薄弱,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就学,学生流动与日俱增,学校轨制压缩,同科教师少,教学教研氛围不浓,师资素质得不到大的提高;三是长期以来管理层人员不注重学习,仍采取老一套教学管理模式,没有使教师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提高。所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我校走出困境是当前首要任务。

具体有这样一种设想,以学校的联片教研为契机,尝试“学、联、扶、训”方法走出眼前困境,“学”就是学习优质校的成功办学经验,根据办学实际,把外部经验转化成我校的成功做法;“联”就是利用联片教研活动,与优质校做到真正的“联”,做到“教研活动同步、教学监测同时,分析讨论同评,优质课堂共享”,这样逐步地通过点滴渗透来改变我校的教学生态环境;“扶”就是与优质校结兄弟,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从自身的某一方面开始,使弱项变强项,使短项变长项,促进学校的整体优化;“训”抓好每培训工作,增加经费投入,让更多的教师参加县局组织的每次培训,搞好校本研训工作,以每位教师的发展为最终目标。

三、重视内涵建设,用特色强校

每个学校都有其特殊的校情,优质校之所以优质,并不在于外显的教育形式,而在于对外显教育形式背后的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突显出来自身的特色。所以,弱校要由弱变强,必须在内涵发展上做文章,在特色上寻突破。恩格斯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实际上,弱校只要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办法对头,走出困境的路会 更宽、空间会更大。江苏的洋思中学和山东的杜郎口中学成为全国的农村学校的名校,都是在课堂教学上练真功、出真经,无论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还是“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都在打造着关注生命的学校,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所有薄弱校应该学、能够学的标杆校。

对于薄弱校来说,要弄清楚三个问题:第一、我在哪里?第二、我到哪里去?第三、我怎么去?“我在哪里”是指弱在哪里,前面已经提过我校所处的地理、经济、文化状况,知道了弱在哪里?“我到哪里去”就是要明确学校的奋斗目标、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形成共识,使每一位教职工感到努力的方向,最终达到目标。“我怎么样去”就是要实现目标的路径,形成策略。

以上是我校如何走出困境的一点肤浅的想法。薄弱学校走出困境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应该成为学校管理者的事业追求。我期待着我们这些村校能通过努力成为优质学校,也期待着所有的学校能教育设施一样好,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师素质一样高,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生活乐园。

二00八年三月十六日

第三篇: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

中关中心校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学校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中关中心校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今天如期开幕了。首先我代表学校领导向各位代表及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下面,我向大会作几年来学校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中关镇所辖10个行政村,人口1.1万人。中心校现有一所初级中学,5所村级完全小学,中学有9个教学班,在校生396人,小学有31个教学班,在校生747人,在编教师91人,借调出3人,(无在编不在岗教师),其中2000年以后毕业合同制教师19人,民师转工28人,学历情况:本科7人,专科54人(其中全日制专科13人)、中专29人,高中1人,学历合格率94.3%,小学100%;职称情况:高职1人,中职36人,初职38人,无职称16人。教师平均年龄35岁。

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断端正办学思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借助今年“普九”迎复检的契机,完善一批现代化设施,图书仪器设备齐全,所有学校焕然一新,校园内绿化、美化、净化、花卉掩映、绿树成荫。

二、工作重点:

最近三年,可以说是中关中心校发展史上不平凡的黄金时期,全体教职工同心同德,迎难而上,脚踏实地、负重拼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办学规模、办学效益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获得了各级领导贺社会的一致好评,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重视管理,学校各项工作步入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

管理出效率,出成绩。中关镇由于过去交通不便造成教育基础差,教师的能力贺素质较低,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质量较低,中考无高分,百姓意见很大。2001年新的领导班子到任后,看到眼里,急在心上,多次召开校务会议,冷静思考,对学校困难进行客观的分析,查原因找对策,集思广益,最后大家形成共识: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同时净化校园环境,加强学生管理。首先,在教师管理上,我们是在制度严格要求的同时加以情感激励,既:扬师之长——即为教师安排适合他们发展的工作,使其有用武之地、有成就感,容师之短——即用发展性观念评价教师,谅解失误、既往不咎,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扶持,用师不疑——即对虽缺乏经验,但工作热情高的年轻教师推到前台鼓励放手工作,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另外,为教职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作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信任、生活上体贴,组织教师开展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适当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参观、考察等使教师精神愉快地工

作,这种爱满校园、情感激励的策略,使全体教职工有了从为有过的凝聚力,在教师中真正形成了“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良好氛围,三年来,领导与教师关系融洽,教师队伍思想稳定,从未有教师违纪和上访、告状的事件。与此同时,我们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学校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充分利用教研活动,通过“专题讲座”、“示范课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比武”、“一帮一互助”等形式,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管理基本功和新课程等内容入手,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的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有利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也使大部分教师自愿走到科研队伍中来,现在中学的《分层教学研究》和中心小学的《作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研究》两个重点科研课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教师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中发表论文50余篇,有40余篇论文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有一人参与主编了三本教学参考资料。第二,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加大了德育工作的力度,各校利用班会、校会等各种机会,加强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教育,从班级物品、自行车管理等细小环节入手,实行目标责任制,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改变了过去中关学生懒散打架斗殴的不良恶习。并且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全体教师以“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责任心和信心,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学习。三年来,学校在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拿出近一万元奖励学习优秀生、进步生。过三年的努力,中考、小考成绩明显上升,高分率增加,有30余人分别被存中、承德二中和一中录取。得到了中关镇全体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第三,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教学秩序一直困扰着学校的工作,社会上不三不四的小混混经常到学校捣乱,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几年来学校领导身先士卒,不惧威胁与困难,在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有利支持下坚决处理了多起扰乱学校秩序的行为,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净化了校园环境,使全体师生能愉快地工作和学习。

2.重视学校特色,学生特长得到发挥

丰富多彩的二课活动市中关中、小学的一大特色,学校分别成立阅读、微机、绘画、演讲、体育、美术、舞蹈等十余个兴趣小组,通过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在动与玩、看与做、写与说中扩大视野,增长才干,活跃思维,开发智力,培养技能,发展个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心小学在2002年和2004年参加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得五金、五银的优异成绩,在今年的我县艺术节中,中关中心校选送的8个文艺节目一个获得一等奖,六个获得二等奖;选送的8幅美术作品,一个获得一等奖,七个获得二等奖。特别在今年“普九”迎检工作中,省督学马长庚同志到于家店小学当场让学生作画,谈读书体会后,非常兴奋,临走时激动地说:“没想到中关镇的教育能达到这种程度,我不是来督察的,简直是来学习的,你们为隆化县增了光。”

3.重视依法治教,办学行为规范有效

几年来,学校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施教,从未出现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现象。学校收费严格按国家收费政策实行“一证一卡三统一”的要求,开支合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同时,加大依法回收学生的力度。认真把握好河北省《关于依法治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规定》的八个关键环节和程序。协助镇教育执法办公室规范治理学生辍学的执法行为。

4.加大布局调整力度,优化教育资源

中关中心校的布局调整工作走在全县的最前列,2000年以前有10所村级小学,通过三年的努力,克服困难,撤并了5所村级小学,新建了三所完全小学,形成良好教育格局,中学和中心小学充分利用在一个院的优势,实行九年一贯制,实现教育资源整合,新建了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两个微机教室连通了宽带网络,所有专用教室齐全,设备一流,达到农村一类水平,所有教室、各室黑板为墨绿磁化保视黑板,属全县最先进的。学校绿化、美化、净化、硬化合校园文化建设达到高标准、超一流。同时加强学区一体化管理,完善巡回教师授课的六个制度。今年又在龙凤小学、东升小学的四、五、六年级之间所有学科实行了教师巡回,学生坐班的交叉上课方式,实现了教师授课单课化。加强了学前教育管理,实现了学前班与一年级分离,确保学前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5.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三年来,学校争取县内资金59、5万元,新建了三所小学,争取镇内资金3万元修缮了中学教学楼的防水和路面硬化。自筹资金21万元装备了中小学微机室,并在全县率先连通了宽带网络。同时,学校还建设了三万元的语音室和二万元的多媒体教室。所有学校重新装备了近15万元的图书。学校从县体校和市体校争取了体育器材,原水泉部队为学校捐赠了图书、体育器材和风景树。今年的普九迎复检时,各校重新新购实验桌椅,装配各专用教室,粉刷校园,建自行车棚。为学生购置新桌凳,有利的改善了办学条件,真正使各校环境优雅,绿树成荫。中学和中心小学被评为承德市“绿色校园”。

6.加大勤俭办学力度,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借助国家“危房改造”的东风,中关中心校新建了三所完全小学,但有限的资金只能盖起空旷的房子,剩下的校园整理、绿化美化、桌椅修理等一大比开支都需要学校自己解决,可学校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教学一线都难以维持,根本没钱搞校园建设,没有办法,我们利用节假日,亲自动手修理桌椅,喷漆粉刷,刻字美化校园,焊水管、水箱、安装实验室,自制教具补充教学所需。特别是今年的上半年由于“推普工作”和普九迎复检,全体教师“五一”长假和星期

六、日几乎没有休息过,一直在学校加班加点,为学校节约资金数万元。正是这

教师们全身心的投入,才打造了中关所有学校繁华似锦、焕然一新。今年6月,宽城教育局领导参观后,给予高度评价,7月承德县岗子中心校、两家中心校先后上百人来学校,参观学习学校管理和校园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

中关中心校是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由于普九的攻坚和复检,造成中小学一共57万元的欠债,与许多学校一样,校长的一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应讨债的工作上,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环境差,教师素质过低也是制约中关教育发展的又一因素,加上中学缺少学生宿舍,使距离学校较远的北铺子、于家店等村的学生大量流动,使中关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不能走在全县的前列。而最近两年,中关镇的经济突飞猛进,更显示了中关教育相对滞后。教育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已被我们全体教职工深深意识到了,我们深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教职工们都暗下决心,“我们一定要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周围承德县的几个乡镇的学生争先恐后到我校来读书”。为此,学期初我们根据学校实际,确定了新学年的工作思路,那就是聚精会神抓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紧紧围绕以教学为中心,以常规管理为重点,以科研为导向,以大练教学基本功为契机,以校本培训为依托,以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面向新课程开展大量的工作,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稳定,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手抓学生养成性行为习惯的培养,努力创建隆化教育强镇。

各位代表,几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校已初步摘掉了薄弱学校的帽子,在学校管理、育人环境、教育教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县内几所重点学校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相信有各级领导的帮助和关心,有我们全体教职工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不负众望,努力进取,再创中关教育事业的新辉煌!

2004.11.6

第四篇:学校的三重困境及解决之道

学校的三重困境及解决之道

一、学校的三重困境

1.课堂困境

课堂是学校教育学生的主阵地,一所学校的整体课堂质量与课堂面貌彰显着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在一些学校,课堂困境的表现之一,是学校的部分老师上课就带领学生把课件上的内容过一遍,老师的作用几乎没有发挥,课堂过于呆板与贫瘠。课堂困境的第二个表现更加突出——课堂上没有真正的学习发生。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没有先学后教。许多课堂不重视学生的自学,严重低估了学生自学可以达到的高度,只让学生自学一些非常基础的内容。对学生的自学过程,也没有跟进相应的培训与指导,致使课堂在低层次的目标层面打转。这样的课堂又怎么会有真正的学习发生呢?二是没有真问题。这里所说的“真问题”,是指能真正引发学生思考、真正切中所学知识背后隐藏的互相交织的逻辑交融点的问题。三是没有真对话。所谓对话,就是在倾听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交流活动。我们的许多课堂看似很热闹,但大多是自说自话、各说各话,真正的对话是需要以倾听为基础的,是需要针对某个内容形成信息交换和流通的。

2.班级管理困境

班级管理也往往成为困扰许多学校的另一个问题。

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几个“乱班”,程度不等。不过,在绝大多数学校里,乱班所占的比例不多。在多数相对稳定的班级里,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缺乏建构意识。本来,班级建设有一套比较系统的体系,包含班级愿景、班级目标、符号系统、文化构建、德育引领、班干部组织架构运行等因素。但在现实中,许多班主任只凭自己的个人经验来管理班级,而缺乏规整的建构意识。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缺少了班级德育引领的核心概念的导向性。由于缺乏明晰概念的导向性,没有可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对照的统一的概念标准,班级就总是处在高控状态中。第二,找不准纪律与自由的边界,“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第三,师生关系达不到教育教学所需要的最佳状态。许多学校的班级管理,在稳定的外表下,师生关系的问题被隐匿了。没有师生之间基于信任与爱的和谐关系,真正的教育很难发生,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信任有两种,一种是有限信任,另一种是无限信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一切教育教学中的有限信任都必须建立在无限信任这一基础之上。所谓无限信任,就是教师必须坚定地、无条件地信任学生,纵然学生有各种不好的表现或遭遇失败,这种信任依然坚定并根深蒂固。没有教师的无限信任,师生关系就会一直在“契约”和“交换”的层面上打转,而进入不了教育的本质。

3.学校管理困境

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哪怕是运转良好,也会有几个“顽疾”困扰着学校管理者,至少有下面两个。

第一,无法真正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工作积极上进的总是那一小部分,大部分教师工作以完成为标准,以胜任为自足。

第二,优良的学校文化形成过缓,甚至没有。学校文化,指的是由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等,外显为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一所学校,如果不有意识地努力培育优良文化,那么不良文化就会自然形成。学校的优良文化,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风清气正,勇挑重担,积极向上,规范和谐……

二、学校建设的系统性

学校的这三重困境既分属不同维度,又互相联系。要想解决必须回归到学校整体上来,要想解决部分必须从整体入手。

建设一所学校,在系统构建层面,我们至少可以反思下面这六个问题:

1.办学理念及办学目标是否明晰并适切?

2.学校课程与办学目标是不是两张皮?贴合不贴合?

3.课程体系是否碎片化?好的课程体系都具有体系化、结构化特点。

4.课程的落实有没有课堂建设做支撑?

5.课堂质量的落实有没有强有力的教研(教师专业成长)做支撑?

6.有没有推动教师团队向“学习型组织”方向发展的措施?有没有相关激励?

仔细审视这六个问题,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反映出来的学校建设的系统性。学校建设是一个整体,必须系统构建。如果割裂了众多因素之间的系统性,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与问题,并且如果不解决系统性,这些矛盾和问题很难消失,只是暂时隐匿或转移,一有诱发因素就会卷土重来。

三、学校里的领导力

学校的系统构建完整了,还需要人来运行。于是,领导力就成了另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领导力就是影响力,是让他人心甘情愿跟随的能力。从人的社会属性来说,不仅仅是领导需要领导力,任何一个在社群里生活的人都需要领导力。如果说校长把学校的事情做好需要领导力,那么班主任领导一个班级需不需要领导力?保持家庭和睦需不需要领导力?教育自己的孩子需不需要领导力?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升一个人的领导力呢?

校长应该认识到,成为校长并不意味着随之具有并提升了领导力。一个领导者要想提升领导力,首先要尽量减少使用权力的机会,能用其他方式(如理念引领、价值观渗透、团队文化熏陶等)解决的,就绝不要用权力解决。此外,还要学会授权。授权不是简单的一分了事,而是要具体划定权力范围和权力内容,并配套相应的责任与边界。这样,权力与责任相符就能提升领导力。

没有威信,就没有领导力。领导者想提升自己的威信,可以酌情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提升品德修养。好的品德有许多,譬如端正、仁爱、善良、勇敢、坦诚等。对于学校来讲,一个“正”字特别重要。学校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守正,领导正则中层正,中层正则老师正,班风和学风就会快速改观。第二,突出专业能力,创造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是提升威信的有效途径。第三,修炼个人魅力,有魅力的人更容易赢得威信。个人魅力是许多因素的综合:由内向外自然散发的自信,发自本心的谦虚,适度的热情,宽容豁达的性格,有个人风格的语言,等等。

激励能力是领导者的核心能力,是成为卓越领导者的关键。其实,激励许多时候并不仅仅限于物质,不依赖于物质的激励技巧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与赞美,尤其是来自上级的认可与赞美。当一个教师完成一项工作时,拍一拍他的肩膀;或者取得一定成绩时,发个祝贺短信,真诚赞赏几句,这都能起到极好的激励作用。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与重视,尤其是取得一定成绩时。为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颁发荣誉称号,强调学校对其工作的认可,让教师知道自己是优秀乃至出类拔萃的,无疑更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四、课程、教研和课堂

课程是学校的产品,也是学校得以实现办学目标、育人目标的关键凭借。几乎所有学校都重视课程体系的构建。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课程体系大多是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简单的拼凑,不讲究相互的联系与融合。而一个好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好比一个人,假如这个课程是手,那个课程是脚,另一个课程是腿,再一个课程是心脏……这些课程有着共同的基因,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育人目标。

怎么强调课堂的重要性都不为过,没有课堂质量的提升,就没有课程的有效落实。绝大多数学校都重视课堂建设,但时间长了会发现,除个别新上岗教师有所提升之外,整个学校的课堂质量并没有明显提升,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在一所健康的学校里,最关键的是把校本教研抓好,以教研质量促课堂质量的提升。

在教研中,最关键的是把问题聚焦好。比如,针对统编教材如何进行单元教学?可能对有些学校有些年级来说就是重点工作,那么这个工作就是教研要重点突破的。学校如果自身实力不足,可以通过与专家(例如教研室的教研员)建立稳定的联系,联合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大家逐渐会形成对问题的敏感和兴趣,一种研究的风气就形成了,这种风气是学校永不衰竭的发动机。

教研的另外一个关键是给教研组长赋权赋能。在许多学校,教研系统在学校中的地位和功能没有被足够重视。教研系统往往既没有承担职责,也没有获得权力,只是行政主宰下的执行单位。首先要做的是要让教研组长真正为学科负责。学校要为教研组长提供支持——在教师的招聘、解聘、排课等人事安排上,教研组长应该拥有比较大的权限,成熟的教研组长甚至要有决定性权限;在教研组长出面组织外出学习、资源购置(如买书)、专家邀请等方面,学校要给予支持;在学校涉及教学的绩效考核等方面,教研组长应拥有主要的发言权;教研组长本人的利益,包括学术收益(如外出学习机会)和津贴奖金也要得到保障。在这个前提下,教研组长有必要做到——组织审核课程计划,并确保课程计划有效落实;有效组织教研,为课程计划的落实提供必要的研讨支持;通过作业检查、测评分析等手段,确保课程计划落实的效果;通过共读、新教师入职培训、师徒结对、组内或校内分享、研讨会、邀请专家介入等方式,推进组内教师的专业发展。

这样,教研组长的权力与责任都界定好了,并切实负起了责任,教研才有可能抓出实效。

五、建立“校本知识”分享机制

“校本知识”包括学校里每个成员所“生产”出来的知识。教师或学生的一篇好的读书笔记、一篇好文章、教师的教学反思教案等,都可以成为校本知识。

现在的许多学校,在管理中过度强调竞争与控制,学校里每位教师都很努力很辛苦,但学校总体水平(专业含量)却并不高。因此,增加信息流动性,建立校本知识生产与分享系统十分必要。

在学校层面,要建立校本知识的生产激励机制,在校本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突出合作与交流。同时,还要建立关于校本知识的流通与分享机制,给校本知识的流通提供平台和机会,再辅以鼓励和奖励措施。这样,校本知识的生产与分享的文化就会慢慢形成。这种机制与文化一旦形成,它会像润滑油一样,浸润到学校的方方面面,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无尽的助力。

第五篇:农村学校实施教师轮岗制度的困境及其对策

农村学校实施教师轮岗制度的困境及其对策

笔者于2009年末走访了辽宁西部地区的一座城市,从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了解到,该区共有6万名小学生,其中,4万在农村。但令人惊讶的是,考入市一中(当地最好的中学)的80%是城镇学生,这确实令人深省。城乡二元结构给我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诸多难题,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教育必然要为制度与结构变迁付出代价[1]。毋庸讳言,城镇与农村的教学环境相差甚远,但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也就是现今城镇教师到基层轮岗制度兴起的原因。然而,当走进农村教育现场时会发现,这种轮岗制度的实施存在许多困难。本文试图以走进农村教育现场,扎根于农村学校的切身体会,透视教师轮岗制度的困境,以期对此领域研究有所裨益。

一、教师轮岗制度实施中教师自身的困境

1.轮岗教师家、业两地,生活极为不便

对于每个教师来说,扶危济困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只要是设身处地真正走进农村的学校中去,颇具怜悯之心的教师无不为之触动。但目前,城镇学校中的骨干教师,多上有年逾花甲的父母等待照料,下有子女需哺育。对于他们来说,除了学校中繁重的工作外,其承担的家庭责任和义务也颇具压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下,照顾老人和孩子称为贤妻良母义不容辞的义务,而农村学校中的骨干教师,多数为贤良淑德的女性,这就使得她们习惯性地受家庭事务所累,而想帮助农村孩子的愿望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很多学者之所以支持这种教师轮岗制度,是深受美国、韩国,特别是日本的教师流动制度所启发。而相关资料表明,美国教师的轮岗在区域上是有限制的,主要是在本学区内进行的,其宗旨是能使教师在交通和生活都得到便利的地方任教。无独有偶,中国学者所非常关注的日本教师流动,也是有着一定的区域范围限制的,主要表现为同一市、街区、村之间的流动,是平行的教师流动。所以,对于国外的教师流动,与其说是协助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毋宁说是防止近亲繁殖,从而更新教育理念、拓宽育人思路。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教师的轮岗多数是到基层,也就是农村任教,属于下行流动。这本身就使得教师在心灵深处隐藏着潜在的抵触情绪,而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则是家庭生活上的极其不便。强行将教师调任到离家很远而交通又不便利的农村,使教师置老人孩子于不顾,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期盼其到农村安心执教是讲不通的,不现实的。

2.轮岗教师是教师评比制度下的被动参与者

真正走进农村教育现场执教的城镇教师,很多都是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着长期的规划。如今,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骨干教师评比中,基层工作经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农村相对不很便利的生活环境,这一点起到了巨大的吸引作用。但这些教师盲目地走进农村教育现场,缺乏应有的能力与准备。在如今这种轮岗制度还不完善的时期,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和学校并未给予即将走进乡村学校的教师一整套既定的规划与目标,只有简明扼要的扶助宗旨,这就大大削减了此计划的实效性。一群没有目的的教师,毫无完成一项责任重大任务的决心,他们只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每天期盼着回城之期的到来。

城镇教师身处乡村学校盼望早日回城的艰难守望,体现了这种轮岗制度评价机制的缺乏。单单用日期来限定教师的去留问题,颇显牵强,不尽如人意。城镇教师无论工作效果如何,只要苦熬时日,便会潇洒地“荣归故里”。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这些教师产生懈怠的工作情绪,“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反正没有相应的任务规定和质量的限定,任务顶多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无论成绩是否优秀,对其影响都无两样。这就使得此行动的制度只具骨架,而不具血肉。

3.轮岗教师与乡村教育环境存在着教育逻辑的隔膜

从客观上讲,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有着学业基础的差异、智力水平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习动机的差异、学习期望的差异、家庭社会地位的差异[2],而反映到主观上,则是城镇与乡村有着不同的教育逻辑,笔者从一些走进农村的城镇教师那里得知,“城市家长怕老师,农村老师怕家长”。即为,城市的家长怕孩子在学校受忽视,忙于讨好教师。而在农村,这种现象是不存在的,反而是家长不让教师传授过多的人文关怀的课程,没有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所以,农村的家长对于孩子所需要接受的教育十分简单,他们理解的数学,只要能教会孩子算账就行,而语文课理解为只要能具备简单的叙述能力就行。这些是与城市学生家长期盼所得到的教育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笔者所访谈的校长道出其中的真谛:我们的教育宗旨就是“求真、务实”,比起那些口号和虚华的东西,我们的教育更注重传授学生生活必备的技能与知识。而对于那些从城镇走进乡村的教师来说,怎样把握教学的深度与难度、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尺度是有难度的。田间的、草根化的乡村生活境遇中,也体现着相对独特的、扎根于生活实际的教育需求。而城镇教师所接受过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真正拿到农村学校的课堂上会发现行不通。无论是学生的思维理念还是见识的视野都跟不上教师的授课基点,使得教师原本在城镇课堂上十分普通的一堂课却在乡村学校难以开展。

二、教师轮岗制度实施中农村学生的困境

1.乡村学生的适应能力受到挑战

在乡村小学的班级中,更换班主任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我所走访的学校中,平均每个班级每年都得换一次。这其中涉及很多种情况。有的教师谋求更好的职业前景,调到城镇的学校中;有的是一些特岗教师,到农村锻炼的;还有的就是这种教师轮岗制度,使城镇的教师到基层来帮助兄弟单位,也算是基层锻炼的教师。而这样频繁地更换班主任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是有着深刻影响的。乡村学生的家庭教育比起城镇的学生是少之又少的。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时间还是来自学校的课堂教学。而一个班级班主任的调换,就意味着学生又得重新了解、熟悉和适应新班主任的言语习惯、性格特征、教学方法等一系列变化,这对学生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学习精力提出了重大挑战。

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领袖,从组建到步入正轨的一个班级具有相当多的特质,即小到个体,大到班级,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教师对于这种特质的了解与熟悉,再到妥善的处理,需要相当长的磨合期。班级中每个学生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有其独特的家庭背景,有其独特的认知风格。班主任的更换,致使新的班主任得从头了解班级的一切,在这熟悉的过程中,学生没有得到先前他们所拥有的获得所需知识的方式方法,参差不齐、多维度的认知差异得到的是同等的授课方式,使得因材施教的方式难以实施,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

2.乡村学生的发展受知识背景与学习硬件的限制

乡村学生的生活境遇有其独特性,与城镇的学生相比有着不同的受教育的逻辑。城镇的教师在农村的课堂上,一些先进的理念与想法是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的。笔者造访的一位城镇教师说,他在市里的学校中,学生知道怎样进行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有着最基本的准备与经验。而同样一节课,走进乡村的学校中,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方式、教学方法满脸愕然,不知如何回答与配合。在课堂中,一些形象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往往一些为城市中众所周知的事物,在乡村是不为人知的。城市教师的视野、认知领域与乡村学生的视野、认知领域有很多并不相交,这些没有扎根于农村教育现场的思想与理念,导致乡村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

笔者走访的学校中,一些镇中心校的教学设施比起农村小学的要好得多,但即使好的教学硬件,也无非是有个多功能教室。之所以称为多功能,是由于它兼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微机室于一身,当上级主管部门来视察教学硬件时,可以以一抵多来应付检查,足可显示当下农村的教学硬件。而问起学者颇多关注的远程教育设备时,只有镇中心校的能用,但由于设备数量有限,每周一个班级能轮上一次就是十分幸运的了,而到了冬天,由于设备所占的教室很大,取暖设备过于简陋,也就只能停用。轮岗到此的教师,对于教学设备的短缺和不足有诸多不适应,一些原本应该实践操作学习和了解的知识,教师只能进行口头的讲授。

三、对轮岗制度困境的解决策略

1.完善教师轮岗制度的评价体系

在辽西地区的教师轮岗制度实施过程中,有所限定的就是到基层进行扶助的时间,并没有一整套详尽的实施计划、考核和评价机制。笔者认为,在城镇学校开始选拔轮岗教师的时候,就应该综合考虑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适应能力、家庭背景等条件。应优先考虑年龄稍大,经验较为丰富并且家庭事务较少的教师。有人把教师职称评定条件比喻成一个“筐”,里面装有教师的年龄、工作年限、工作态度、品格道德、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论文发表数量等,并且某些新东西仍会逐渐被塞进来,支教经历就是其中之一[3]。所以,在轮岗教师选拔伊始,就要了解到教师行为的初衷。对到农村轮岗教师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助是十分必要的,但要逐渐淡化农村工作经历进入考核评比。轮岗教师的选拔需几次考核,教师应做好进入农村学校的课堂教案、教学方法、授课的进度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准备,通过城镇学校的一系列审核后,还应集体进行农村教育的思维逻辑的学习,也就是以乡村文化环境和经济水平来思考课堂的实施,从而能有充分的准备走进乡村学校。其次,由学生、老师和校长对轮岗教师进行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当城镇教师走进农村的教育现场时,就应该有一整套的评价体制所引领。无论是在轮岗期间的形成性评价,还是轮岗结束时的总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在评价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对自己授课效果进行评价,而更重要的是乡村学校中的学生、教师和校长也要对其作出评价,这样多维度的评价主体才能更加公正、客观。而对于教师轮岗的时间,不能单一地由行政部门来规定限期,而更应把这种评价体制纳入到考核中来,这样的轮岗制度才更加有张力和弹性。最后,应在城镇和农村的学校中进行统一的考试。一些城镇的教师到基层锻炼了一段时日,但提起对农村孩子的帮助成效上,却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凭证。而对于轮岗制度的最终效果的评定,最简单又客观,并且易于操作的途径就是考试。教育行政部门或是轮岗制度的管理部门可以定期或有针对性地将城镇学校的学生和乡村学校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的学业测验,一来,可以检测出城乡教育质量的实际差距,二来,可以评定流动到基层的轮岗教师的帮扶成效。最好这种统一考试在城镇教师到基层之前进行一次,等到学期或学年结束时再进行考核,评比一下教师是否提升了农村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这样才能使轮岗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

2.增加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

教师轮岗制度实施的宗旨就是要帮扶农村的学校教育,从而促使义务教育努力走向均衡、和谐的发展道路。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一个因素所能实现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基本的教学设备和教育资源的保障,即使拥有了优秀的教师团队,依然不能带来良好的效果。我国投在教育中的经费总额一直不足,并且其中大部分的资金都流向了大城市的重点小学,留给农村学校的经费严重短缺,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学校之间产生巨大的差距。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70%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但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却只占总额的30%,足可看出教育均衡的康庄大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城乡学校相对较大的差距之所在就是教育资源的拥有和使用的不均衡。要改善农村的教育现状,首要任务就是加大教育投入,使农村的教育硬件设施水平有所提高,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穷了谁也不能穷了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落后农村学校以经济上的帮助与支持,完善其所需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基础设施。所以,要提高农村现有的教学质量,除了“教师轮岗制度”的实施,还要加大经济上的投入,提高现有的办学条件,从而对农村学生学习的教育资源有所保障,真正做到教育均衡化发展。

3.将“师徒制”引入轮岗制度中

笔者了解到,目前的教师轮岗制度没有明确要求城镇教师到乡镇学校的具体帮扶手段,教师只负责带好自己所管辖的班级,没有最大化地将自己的能力和经验辐射给全校教师,从而带动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此问题,我们可以把企业中一直沿用的“师徒制”引到学校中来。与其说它是一种制度形式,毋宁说是一种契约化的管理形式。在实施帮扶之前,对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进行初始的评定,以此作为城镇教师的帮扶根基,以便形成契约化的扶助模式。在整个学期过程中,师徒之间需建立系统的阶段性的教学质量与方法所要达到的目标,最终,依据契约的完成质量与实效对城镇教师的帮扶工作进行检测,其结果可以作为城镇教师经济补偿与奖励的考核指标。科学的教师政策是对教师严格要求与优厚待遇的配套制度[4]。待师徒关系确定后,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并结合师徒双方结对所要达成的目标,可以制定一套详细的师徒教学工作规划,并使其制度化。借鉴现已流行的学生档案袋制度引入“师徒档案袋”,通过它可以对师徒之间工作情况的细节进行详实的记录,从而可以收集教学材料,整理先进的教学理念。师徒之间要定期地相互交流,针对课堂中所记录的问题,进行研讨和评述。实行这种制度将会产生长效机制,真正使城镇教师到基层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坚,陈阳.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失衡的制度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8(3-4):35.[2] 文钱扑.教师流动中的社会学问题探讨.上海教育科研,2006(11):4.[3] 李坚.教师职称评定条件成了个“筐”.中国青年报,2002-01-29.[4] 孙绵涛等.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0.(责任编辑付一静)

下载学校和教师的困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和教师的困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主体性发展的困境及其突破

    教师主体性发展的困境及其突破 教育需要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研究的推动。教育研究者,不只限于也不能限于专业的教育科研人员,教师——最广大的教育实践工作者——已经成......

    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教师 心得体会(五篇模版)

    “海生草”教师心得体会 参加“海生草”活动已经有一年了,在这一年中,付出了很多,收获也很多, 有感动,有气馁,有欢笑,有泪水······正是参加这次活动,也让我的教学工作变得更加......

    农村中学城里教师的困境

    农村学校城里教师的困境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日益加快,一些农村教师鉴于各种考虑,纷纷在城里买房居住,成了城里人。他们的身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是农村教师?还是城里教师呢?姑且......

    困境名人名言

    困境名人名言 困境名人名言1 一、一切不幸都是可以忍受的,天下没有逃不出的逆境。——屠格涅夫二、文化是人类面对生存困境所建立的观念。——史铁生三、即使再可怕的困境,也......

    创业困境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看,在人力资本创新创业的制度上仍然存在诸多困境。这个困境如不解决,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在笔者看来,我国在人力资本创新创业方面的制度困......

    困境销售

    逆市之下的房产旺销秘技 ---麦道全程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目前,全国房地产市场已经是跌声、观望声响成一片,6月成交量明显下降,加之七月将是烈日炎炎,八月将是奥运夺目,如何持续树立......

    学校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困境及推进路径分析

    学校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困境及推进路径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问题的日益增多,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化的学生服务机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学校社会工作也......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困境及应对策略初探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困境及应对策略初探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活动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