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理念调研文章:规范执法理念 提升干警素质

时间:2019-05-14 08:0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治理念调研文章:规范执法理念 提升干警素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治理念调研文章:规范执法理念 提升干警素质》。

第一篇:法治理念调研文章:规范执法理念 提升干警素质

规范执法理念 提升干警素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先进法治理念。在检察机关内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促使检察干警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去指导自己的司法实践,是当前检察机关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为此规范执法理念,提升干警素质由为重要。

一、规范执法要解决理念问题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提出的重大理论课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近年来,一些人盲目追崇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主张法律制度“照抄照搬”,这些完全脱离中国实际和国情的观点,一定程度上造成法治思想的混乱。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能够使我们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当前执法活动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文明、不规范、不公正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执法理念存在偏差。解决理念问题,是实现规范执法的前提。规范执法行为,核心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是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由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推进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的各个方面,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我们应当在这个前提下,学习、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法律文化,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

二是检察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应当强化法律监督意识。要真正做到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指导检察实践,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使广大检察人员准确把握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性质、地位和职能作用,认真履行检察职能,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在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增强监督效果方面下功夫、见成效,始终把确保办案质量作为检察工作的重中之重,保证检察工作平稳健康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执法思想、执法理念和执法行为

执法为民理念的内涵。执法为民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执法为民就是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检察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从执法为民理念的内涵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中,执法为民理念是作为宗旨观和目的观来确定其地位和作用的,即一切为了最广在人民的根本利益。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检察机关必须用科学、先进、正确的思想武装干警头脑。不能以错误的执法思想以及现实存在的人情、关系、金钱等问题影响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规范、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同时,“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一方面需要检察官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根本思想与依法治国要求的先进执法理念,努力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另一方面需要针对队伍建设与业务工作相关联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落实整改措施,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提高检察官执法能力,促进检察业务工作的开展。抓好这两方面的工作需要检察机关树立和落实职能当中以及队伍建设台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要深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立足于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落实到各项检察工作中。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此,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办案时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坚持公平、公正。同时,在执法的过程中要文明,有礼貌。我们在办案时要文明执法,妥善化解矛盾,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信任。在工作中,工作人员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言行举止不当,会造成人民群众不信任检察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我们要举止文明,待人平和,仪容整洁,群众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信任感,对检察机关开展的工作更容易理解和配合。为此,每一位干警都应加强自身修养,既重视八小时以内的举止文明,也重视八小时以外的生活自律,真正树立起一支公平、公正、执法文明的队伍。

三、用理念教育提升干警素质

在教育活动中,要坚持从四个方面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检察工作,推动队伍建设。

一是在政治思想上,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定检察工作的政治方向。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法学理论研究的繁荣,检察工作有效地借鉴了一些西方检察制度的有益经验,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在检察工作中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利于正本清源,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坚定不移地坚持检察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是在业务工作上,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检察官执法办案的价值判断标准。检察机关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案件,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法律对某一类危害行为、争议行为没有规定;另一种是法律虽有明确规定,但依规定作出决定会有明显的负效应;第三种是法律规定在概念上不明确,对概念的不同理解会带来明显的差异。此时,检察官对案件的衡量、决断必须在法律的正义、经济的效益、社会的情感等诸多因素中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无疑为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提供了一个价值坐标,有利于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三是在队伍建设上,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检察队伍素质的提高提供精神动力。市场经济的利益法则、西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以及封建社会传统思想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及时提出,有助于引导检察干警在正确的执法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能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检察队伍。

四是在文化建设上,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促进检察文化水平的提升。先进的检察文化是保持检察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本,它可以为检察工作创新发展提供目标激励、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检察文化有其自身的结构方式,执法理念在检察文化结构体系中,居于深层次、核心的地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树立,必然会带来检察文化整体上的创新。

第二篇:河南政法干警执法理念演讲

河南政法干警执法理念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参加我省司法行政系统组织的“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主题演讲比赛。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如何落实“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价值观》。今天能有机会站在这里,述说我的职业情怀和感悟,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挑战。“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政治定位。

“忠诚”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政法队伍要履行好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首要政治要务,第一位的就是要保持忠诚的政治本色,始终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为民”是政法干警的宗旨理念。政法干警的根本使命是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群众满意不满意,就是检验执法活动的根本标准。

“公正”是政法干警的价值追求。司法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这道防线守不住,人民群众自然会对司法机关失望,甚至对党和政府失望。

“廉洁”是政法干警的基本操守。政法干警既然选择了政法工作这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职业,就要义无反顾地为之奋斗、为之奉献。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通过制度、机制的约束,更好地促进政法干警廉洁自律。

作为一名司法警察,有过辛酸、也曾疲倦,但我从来不曾后悔,相信所有的司法警察都不后悔,因为庄严的国徽时刻闪烁心间,照耀彼此的征途,这种光芒时刻昭示着我们的使命和职责,彰显着我们的价值和意义。无数法官在各自的岗位上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将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八个字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作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工作人员,为了体现“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要求,我们要做到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政治素质,努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地在工作实践中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理想信念不动摇。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持“三个至上”不动摇,努

力做到“四个在心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

二、做好本职工作。在继续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中,司法行政机关执法办案、服务群众、管理社会、维护稳定的能力水平在明显提升,政法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在逐步提高。而面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要求,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政法机关、基层干警也看到了存在的差距:面对维护社会稳定的新形势,有的政法单位和干警忧患意识不强,有的基层工作经验薄弱、工作触角不广,有的对敏感案事件的处臵水平亟待提高;面对社会矛盾多样多发的新态势,有的排查化解尚不够细致,群众工作尚不够深入,应急处臵不及时,容易引起问题积累、导致矛盾激化升级;面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要求,有的工作理念思路、工作方法手段还不适应,甚至出现执法犯法、徇私枉法,严重影响执法公信力。从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看,如何坚持不懈地推进思想政治和业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司法行政工作水平,是上下重视的重大课题。

三、提高执法能力,努力做社会公平正义的勇敢捍卫者。坚持学习,自觉学习,既向书本学习,又向群众学习,增强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努力提高认识和把握大局、认识和把握社会矛盾、认识和把握社情民意、认识和把握法律精神、认识和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执法能力。要始终坚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加强作风建设,努力做廉洁执法的身体力行者。要做到廉洁奉公,必须做到廉政、勤政,不计得失。要始终保持高度的廉政意识,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恪守职业道德,保持清廉本色。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多读书学习,少交际应酬,加强自我约束,不断增强对各种腐朽思想和行为的免疫力。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社会急遽变革、世事不断更新的今天,多少人被欲望蒙蔽了双眼,忘记了自已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丧失了作为“公仆”应有的信念,失足坠入堕落的深渊!作为共和国的法官,我们要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守得住灵魂,始终坚定信念,做到一尘不染。

五、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改革探索者。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要是有利于更好地为大局服务、有利于更好地保护群众根本利益、有利于更好地贯彻执行法律的办法措施,就积极地探索、大胆地尝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构建和谐社会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落实“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要靠我们大家来共同努力。滴水可以汇成江海;细土可以积成高山。团结就是力量,凝聚成就辉煌!让我们立足本职,严于律己,以过硬的素质、优良的作风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落实“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谢谢大家!

第三篇: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理念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

2011年年底举行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全国政法机关要认真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加强政法队伍的思想政治、业务能力、纪律作风、先进文化建设,更好地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使命。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概括起来就是“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忠诚”,就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这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为民”,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做到执法为民,这是政法干警的宗旨理念;“公正”,就是公正执法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政法干警的神圣职责;“廉洁”,就是清正廉明、无私奉献,这是政法干警的基本操守。这八个字是党和人民对政法队伍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大政法干警必须自觉坚持的共同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依法治国——核心内容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①人民民主。这是依法治国的基础。②法制完备。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③树立宪法法律权威。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④权力制约。这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执法为民——本质特征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执法为民的内涵:以人为本;保障人权;文明执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公平正义——价值追求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其内涵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合法合理,这是公平正义的内在品质;程序正当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和载体;及时高效是衡量公平正义的重要尺度。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要求政法干警必须秉公执法、维护公益、摒弃邪恶、弘扬正气、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平等对待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正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服务大局——重要使命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把握大局,围绕大局,立足本职。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法治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政策、组织和权力基础,其实现程度受制于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 法治为政治建设提供了权力运行的规则与依据。社会主义法治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基础上,并确认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服务大局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将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求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能力,实现了讲法治与讲政治的统一。

基本特征

鲜明的政治性 彻底的人民性

社会主义法治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法律,有效治理社会的方式、过程和状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法治与全体公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民是法治的主体,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执法为民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性质和人民主权的原则,确认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规定了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内在地要求全体公民自觉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承载者,自觉受其引导,遵守法律,维护法治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系统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借鉴国内外法治的思想精髓和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经验教训,从现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现实结合,是科学、先进的理念。在内容构成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个科学的有机统一体。“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这五大内容,从不同方面反映和规定了社会主义法治,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和根本保证,每个方面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科学有机的整体。

充分的开放性

核心精髓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

胡锦涛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的经验,借鉴现代法治理论合理成份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理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的特点和要求。我们只有全面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内涵。

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

法治有两项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有制订得良好的法律,二是这种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所谓“良好的法律”,就是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法律。所谓“普遍的服从”,就是法律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都得到全面的实现。现代法治既是公平正义的重要载体,也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机制。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高度重视、科学分析、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减少社会风险和动荡,至关重要。解决公正问题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坚持依法、及时、合理解决的原则,采用教育、协商、调解、司法等方法。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逐步建立并从法律上保障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社会主义立法要体现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和愿望,使正义的要求法律化、制度化,使实现正义的途径程序化、公开化。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由于我国封建传统的影响,人们在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实体公正、轻程序公正的观念,特别是在执法环节,一些执法人员片面追求事实真相,重口供、轻证据,违反法定程序,甚至刑讯逼供、超期羁押。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和强调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的、全面的公正观念。

基本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根本要求

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任何社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都要求有一定的权威,而法治社会的政府权威是置于法律权威之下的权威。宪法和法律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是否真正享有最高权威则是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法治的关键。在现代法治国家,有的宣布宪法和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有的宣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都把树立法律权威作为实现法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法律权威要通过立法建立具有客观性、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的法律制度。如果法律可以随时随需而改,因人因地而异,那就根本没有法治可言。另一方面,法律权威要通过执法、司法和守法保证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特别是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法办事,违法必究,有效地防止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实质内涵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我国宪法第五条对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当前,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要特别强调维护法制统一、反对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反对把个人或组织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工具主义。

基本要求

一 健全完善立法

(一)坚持科学立法:1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 2必须立足我国国情 3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4 必须科学合理地规定权利与义务;权利与责任。

(二)坚持民主集中:1注重贯彻始终 2注重增强立法主体自身的民主性。

(三)坚持法制统一:1维护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地位 2严格执行立法法对立法权限的划分 3保证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的统一 4加强立法解释和立法监督

(四)坚持体系完备: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继续制定和完善起支架作用的法律 3加强法律规定的修改完善及配套法规的制定工作 4 试时进行法律清理和法典编纂。

二 坚持依法行政 三 严格公正司法 四 加强制约监督 五 自觉诚信守法 六 繁荣法学事业 七 坚持依法执政

内在机制

监督制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机制。

理想尺度

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和尺度。

三个至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三个效果: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第四篇:检察机关执法理念调研报告

宽严相济与检察机关执法理念的重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对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政治目标的回应,对检察机关提出了重大课题。因此,创新检察机关执法理念,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执法理念在我国司法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普遍重视,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进行了广泛和充分的研究。在我国,不同主体

对于执法理念有一些共同的标准、原则、价值和要求,如公平、正义、效率、廉洁等,但具体内容又有不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当前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思想为指导。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重要尺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检察机关来说,维护公平正义是其天职,应当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命线。

检察机关执法理念存在三个突出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治安总体形势比较严峻,我们在刑事司法领域,主要贯彻“严打”的刑事政策,控制犯罪的理念占主导地位,这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相契合。惩治犯罪、控制犯罪,这是任何国家、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世界各国刑事法律立法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但刑事法治实践表明,在现代多元社会,实现正义的方式需要多样性,过分偏重惩治、控制犯罪理念,不利于法律秩序的维护。多年来,我国司法人员理念中,始终充斥着“高压”、“严惩”的字眼,对于刑事犯罪的处理没有很好地体现“宽严相济”的政策思想。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偏重控制犯罪理念

多年来,人们习惯把检察机关当成枪杆子和追究犯罪的打手,形成检察机关浓重的控制犯罪执法理念。突出表现是重打击轻保护,重视刑事法律的惩治功能,忽视其保护人权,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功能。主要表现是:宁愿多捕不愿少捕;宁愿错抓不愿错放;宁愿多诉不愿少诉。

具体表现在:1.逮捕法定条件的严格控制与逮捕适用的普遍化的矛盾。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逮捕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证据要件、刑罚要件和必要性要件。但从审查逮捕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逮捕的后两个条件,即刑罚要件和必要性要件被“淡化”、乃至“虚化”,逮捕的法定条件在实践中演变为“构罪即捕”,即在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能够作出有罪判决的情况下,检察机关一般都批准逮捕,无逮捕必要的适用率过低。

2.起诉裁量权的扩大与相对不起诉功能萎缩的矛盾。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以立法形式确立了检察机关的起诉裁量权,理论上称之为相对不起诉。但由于受观念、体制、立法、政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相对不起诉在实践中出现运行不畅、功能萎缩的状态。实践中,大量轻罪案件与重罪案件一样,遵循着基本相同的诉讼程序:侦查———起诉———审判,仅有很少的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被分流,相对不起诉的价值仅在极小范围内得以体现。

偏重程序控制理念

程序控制理念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工具式”刑事司法理念之一,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它的高成本使贫穷者望而却步,它的精细与复杂使审判日益笨重。司法实践中存在轻罪案件迅速审理的原则与简易程序受到限制的矛盾。对于轻罪案件广泛运用简易程序,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刑事诉讼的主流,但在实践中由于审限的限制以及被告人不认罪的限制,通过设立简易程序达到减少积案,缩短诉讼周期的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

程序控制理念的单调性使其无法回应多样性的争端,在解纷止争面前日显捉襟见肘。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辩诉交易制度,实践中却存在着类似于辩诉交易的司法操作。随着犯罪形势的变化,要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司法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和正义,推行认罪协商实有必要。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律中,只有自诉程序中才有“和解”的规定,在公诉程序中则无。但实践中,刑事和解已逐渐突破原来的轻微刑事案件领域,甚至适用到盗窃、伤害等,尤其是在部分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更为普遍。

偏重刑罚羁押理念

当前突出表现是社区矫正出狱的兴起与轻罪案件监禁率偏高的矛盾。目前西方国家刑罚适用的重点已由监禁矫正为主转入社区矫正为主的模式,社区矫正不仅在适用率方面大大高于监禁率,且还有取而代之之势。这表明社区矫正将是犯罪矫正的未来方向。我国现行的刑事司法是以国家起诉和对被告人判刑(实刑)为主要模式的。大量适用监禁刑不仅加大行刑成本,降低行刑效益,而且容易树立社会对立面,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与检察机关执法理念的更新重塑

根据和谐的内在价值要求,和谐作为司法机关执法理念的价值取向,使两个前提发生变革。一是国家治理犯罪的理念变革,不再视所有的犯罪为不可饶恕的罪行,相反,对某些犯罪是可以原谅的。这必然促使执法机关

对犯罪本质作重新理解;二是刑事诉讼应该具有民事诉讼那样的解决纠纷的价值理念。“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的内容之一,应注重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重视权利与权力的平衡,重塑全新执法理念:

树立轻缓惩治理念

一是引进暂缓起诉措施,限制刑罚的适用范围。笔者认为,暂缓起诉制度符合刑罚个别化和轻

刑化的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兼取起诉法定主义和起诉便宜主义的长处,使诉讼程序更为合理和科学,是体现我国刑事法律与时俱进思想的一项制度创新,有利于实现刑罚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刑事诉讼程序环节的减少,缩短了诉讼时间,减轻了讼累,可以使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更为严重的刑事犯罪案件的起诉和审判中去,以提高诉讼质量和诉讼效率,也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是在强制措施的适用上,改变目前以逮捕为主导的候审羁押制度,完善羁押的替代性措施,适度提高取保候审率。笔者以为,对轻微犯罪应坚持逮捕的“谦抑性”原则,慎用逮捕措施。在逮捕条件上,应全面把握,整体衡量,“行为已构成犯罪,可能判处徒刑以上、确有逮捕必要”二者缺一不可,实践中“构罪即捕”的做法应予以纠正。羁押决定引发了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最尖锐的冲突,解决这一冲突的办法是在社会利益和被告人利益之间取得平衡。就轻微犯罪而言,完善羁押的替代性措施,适度提高取保候审率,是实现这种利益平衡的较为理想的方案。在这方面,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已经表现出积极的姿态,表示对于轻刑犯要采取更为轻缓的刑事政策,充分体现“轻罪轻处,轻罪轻罚”,主张对于未成年犯、初犯、偶犯、过失犯,具有从轻、减轻情节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轻处理。

树立程序自治理念

应扩大简易程序和被告人认罪案件简化审的适用范围。公诉部门将案件起诉基于的标准就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刑诉法第46条明确规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因此,将被告人认罪与否作为能否适用简易程序的理由显然不符合立法本意,建议取消这一要件,以便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同时,对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的案件,能够简化审理的,要积极主动建议人民法院适用;对于被告人及辩护人提出建议适用普通程序简化审理的案件,经审查认为符合条件的,应当同意并向人民法院建议适用。

树立恢复性司法理念

恢复性司法是对刑事犯罪通过在犯罪方和被害方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以犯罪人主动承担责任消弥双方冲突,从深层次化解矛盾,并通过社区等有关方面的参与,修复受损社会关系的一种替代性司法活动。恢复性司法作为一种全新的刑事司法模式,对大量的轻微刑事案件乃至邻里纠纷给予关注,尽可能在犯罪的早期阶段介入,通过化解人际关系,减少社区矛盾来预防犯罪。这种旨在提升被害人和犯罪人的满意度、降低再犯率的司法模式与我国传统的调解制度所蕴涵的“和为贵”的理念相一致。对轻微犯罪案件,在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应当允许当事人和解后由侦查机关撤案或由检察机关作不起诉处理。

树立刑事控制与行刑社会化并重理念

在刑种刑制的选择上,落实刑罚经济原则和行刑社会化思想,将轻罪案件刑罚适用的重点由监禁矫正为主调整为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并重,广泛适用罚金刑和缓刑。罚金刑现已成为许多国家刑罚体系中的主刑,并且将其作为短期自由刑的一种替代措施,逐步扩大适用范围。与此同时,缓刑作为避免短期自由刑弊端、有条件执行的心理强制作用和依靠社会力量帮助犯罪人复归社会的一种措施,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第五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执法之本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执法之本源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当前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几年来,经过“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以及教育整顿,规范执法行为等活动,检察机关的总体素质和执法能力不断提高,但不可忽视的是执法不严,不公正,不文明的执法现象,在检察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次全国政法机关开展

社会主义执法理念教育活动,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执法本源的教育,明确为谁执法?怎样执法?克东县人民检察院为开展好这次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第一,利用每周五的学习日,集中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执法理念,应树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执法理念;第二、在学习的同时每人写出心得体会,深刻理解、剖析社会主义执法理念;第三、院里还明确规定将执法是否公正、是否规范、是否严明作为考核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第四、加大监督力度,对公案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司法部门依法强化监督,特别是对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的执法不公、执法不严、以权谋私等职务犯罪案件作为工作重点,全力查处。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但发挥了检察职能的作用,用实际行动来诠释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而且执法理念将会进一步端正,政治责任感将会进一步增强,检察机关的执法能力和水平也将会全面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下载法治理念调研文章:规范执法理念 提升干警素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治理念调研文章:规范执法理念 提升干警素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法干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体会[★]

    政法干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体会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做出在全国政法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大决策,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这对......

    政法干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体会

    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做出在全国政法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大决策,这对于坚持社会主义检察事业发展方向、深化“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检......

    创新办案理念 提升执法效能

    创新办案理念提升执法效能 纽约市工商局 今年以来,我们纽约市工商局坚持“两个第一”,落实“五个更加”,深入实施“三项行动”,以机构改革和实施新“三定”为契机,立足工商职能,优......

    试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规范监狱执法工作

    试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进一步规范监狱执法工作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党中央今年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灵......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调研报告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调研报告调研中,大家认为,理念是指信念、思想和观念。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是指导一国法律制度设计和......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调研报告

    目前,全国各级政法机关正在深入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中央政法委决定2006年对全体政法干警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这是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一项基......

    浅谈基层院检察长如何提升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领导素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自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而检察工作也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

    浅谈基层院检察长如何提升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领导素质

    浅谈基层院检察长如何提升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领导素质浅谈基层院检察长如何提升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领导素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