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论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问题调查分析与对策
简论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问题调查分析与对策
【摘 要】近年来生态农业旅游有一定的发展,为了应对挑战,寿光市很早就开始了生态农业旅游的具体实践,探索出了一些创新性模式与制度,使自己在新型生态农业旅游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我们为了了解学习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问题,对其进行了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 调查分析 对策
一、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寿光市旅游业的发展紧紧围绕“突出农业生态特色,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总体思路,以做大做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打响了“魅力菜乡,生态寿光”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条高科技、生态型、乡村化的旅游发展新路子。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集品种技术研发推广、农业观光旅游、会议展览举办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是寿光市乃至山东省蔬菜产业对外展示交流的重要窗口。
二、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问题的资料来源及说明
本次调研活动包括到寿光市乡镇(洛城街办)走访调查,对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负责人、相关管理部门、农户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以下为数据分析结果
基本情况调查:
绝大多数农户对新农村建认比较了解,对新农村建设充满信心,但是对生态农业旅游产业不是很了解,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能加大农户对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了解。
(二)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产业发展前和发展后,农村的各方面也有很多的变化,大多数农民认为:
新农村建设后与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之后,农村的生产发展总体情况是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生产力发展方向是农村生产规模扩大,更加生态化,技术化。但是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希望有关部门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大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
三、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态农业旅游是现代旅游产品中一项颇具开发潜力的产品。目前,在传统观光旅游降温的情况下,人们纷纷选择生态农业旅游作为产品开发的新热点。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地区对于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哄而上,竟相模仿,又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规划,使得开发带来的负效应甚至超过了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存在的问题:
1.产品类型单一,缺乏鲜明特色,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不强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需求急剧增长,这为生态农业游客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生态农业旅游优良的生态环境、独特的风格、低廉的价格对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但是,经营者竞争意识淡薄,忽视对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内涵的挖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多数产品以观光层次为主,游客选择范围小;在内容与形式上重复开发和模仿建设倾向明显,缺少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2.行业管理力度不够目前,生态农业旅游通常各自为阵,经营者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协调发展观念,而旅游行业管理机构还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旅游管理体制。
3.农民素质的影响。提高农产品质量,只能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而农民是科技文化知识拥有量最少的群体。调查显示,在转移劳动力中,男性高于女性,文化素质较高者居
多,而留下来的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劳动力将会出现文化素质下降,女性比重上升的现象,这势必会成为影响寿光生态农业加速发展的重要障碍。
4.龙头企业小规模的多,大规模少。目前来看,全市批发市场、金玉米公司、海惠集团、金正食品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规模较大外,总体上规模偏小,水平偏低,带动优势不明显,与建设新农村新形势的需要还有差距。还有一些企业缺乏自主创新,依赖性强,存在盲目跟风的问题,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经营风险比较大。
四、提出对策
第一:制定合理的生态农业旅游景点,增加产品类型多样化,发挥特色优势,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增加游客选择范围,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农业旅游,要根据当地的旅游实际,规划农业旅游,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量和旅游方向规划。
第二:增加行业管理能力,增加行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旅游一体化建设,发挥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的优势作用,增强政府等有关部门对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的管理。同时在增强行业管理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
第三: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强科技文化培训教育,增强农民的劳动技能。一是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机制,如推行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等形式开展培训。二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介的作用,向农民宣传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以及市场竞争的成功案例。
第四:加强政府对小企业的引导,加强企业与农民的联系。同时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避免盲目跟风的问题,增加产品销售渠道不,减少经营风险等,充分发挥企业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technology and C51 program design” Tang Ying, 2012,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a case of driver and Proteus simulation” Li Lin power,based on the 2011, science press;“design” MCS-51 Series MCU application system He Limin, 1995, Beihang University press;“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based” Li Guangdi: Beihang University press, 1992;“single chip ydxswj.com/haoxiangboyulecheng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Ding Yuanjie, 1994,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
第二篇: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市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活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消费正从时尚逐步成为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省目前有6个国家级、35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我市的历城区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最近,我们对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实地考察一些生态示范基地,总的感到,我市生态农业有了一定基础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一、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多次强调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并对秸秆禁烧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为农民的秸秆找出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次调查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按照生态济南的建设要求,不断强化生态农业建设,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发展上求突破,全市上下呈现出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好局面。
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三个关键环节为重点,深入实施了 “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畜禽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化肥使用量年均降低10%,农药施用量降低20%,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30多个,面积150万亩,有6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1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绿色产品。
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322.8万亩,有林地面积增至2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黄河标准化堤防防护林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绿化2515公顷,绿化率达到71%,成为省城北部的绿色风貌带。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112万亩。实施了历城区仲宫、市中区十六里河等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治理面积93.7平方公里。制订实施了《济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划定了禁采区,累计关停采矿企业113家,山石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较快。以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为重点,畜牧业作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2004年实现畜牧总产值71.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2%。畜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全市共建沼气池3.2万个,中型沼气工程57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村11个,秸秆气化示范村14个,重点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同步提高。
4、涌现出一批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典型。伴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引领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的典型,形成了几种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龙头带动型。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走外向型发展路子。全市龙头企业基地采购值达31.9亿元,出口创汇3784万美元,带动66.7万户农民增收。如樱龙公司严格按照日本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目前基地面积发展到5000多亩,2004年出口蔬菜1.2万吨,创汇330多万美元。二是股份合作型。平阴县尤寨山股份公司按照“股份制联合,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开发荒山5000多亩,建设了集林果、畜牧、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三是集体推动型。长清区邢代庄在本村土地全部被征用的情况下,租用外村土地发展“草-畜-沼-果”循环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还存在“先发展起来,再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错误思想,对生态建设不够重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民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南部山区一些农家乐项目建设无序,管理不严,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一些矿山企业进行掠夺式开采,裸露的山体再难长出青草绿树,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块“鬼剃头”,使昔日秀丽蓊郁的山岭面目全非。
2、环境污染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一个自然的无污染的良好外部环境。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地表灌溉水源质量堪忧,80%以上的河道被污染,且大部分为劣五类,有些地区农业生产不得不用污水灌溉,导致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不吃“自家粮”的怪现象;工业“三废”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影响较重,特别是部分大、中型企业周围和乡镇企业聚集区附近的农田,根本无法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环境要求。
3、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有利的多头执法,无利的推诿扯皮,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如在农产品市场监管上,农业、工商、技术监督、药监局等“多龙治水”却成效不大;农产品和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分别设立,不利于减少行政成本;群众搞“四荒”开发
需要多个部门审批办证,有的甚至只收费不服务,群众缺少稳定感和权属感,意见很大;农高区由于体制不顺,也一直难以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
4、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生态农业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尤其在起步阶段。我市虽然在生态农业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先进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再加上投入比较分散,还不能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和引导效应,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生态农业,农民需要优质种苗、肥料、技术和信贷等多方面的服务,但目前看还缺少为农民服务的软件环境。如荒山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往往要在实施几年后才能得到回报,但农民贷款难度还很大。有效的信息服务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但目前给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的渠道还不够畅通。
三、对策与建议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在生态市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生态市建设要求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订规划,使生态农业进入规范化发展轨道。规划是龙头。由于我市还没有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部门在制订实施专项规划时还缺少科学性、存在随意性,难以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为此,建议尽快研究制订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全市生态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成立生态农业建设领导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合力。
2、拓宽融资渠道,保证生态农业投入的持续增长。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将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一县十三乡”扶贫开发、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等政府扶持项目,都要向生态农业方面倾斜。县(市)区财政要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配套经费,专门用于生态农业建设,并根据财政状况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投入新机制。
3、抓好示范,带动全市生态农业的大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以点连线带面逐步推进。当前,特别要注意支持历城搞好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试点,为其他县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经验;发挥农高区的科技龙头作用,使农高区成为展示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窗口;搞好白云湖、遥墙机场周边、高速公路两侧等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使其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在“两区一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周边地域规划建设多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园,使人造景点与自然景观互为补充,完善景区功能,减轻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破坏。
4、做强畜牧业,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畜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是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要把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点,通过实施畜禽良种补贴、“一大一小”(养殖大户、畜牧小区)奖励扶持等政策,大力引导发展以食草家畜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加快“草畜乳一体化”工程,发展优质牧草和饲用作物,推动“粮-经”二元种植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突出抓好国际机场周围、高速公路两侧等重点区域秸秆和牧草养畜示范带(区)建设,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牛养羊、“畜-沼-果(菜)” 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多次增收受益。
5、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与最贫困区往往是同一区域,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市情况也是如此,南部山区尚有52万亩荒山需要绿化,北部沿黄还有60万亩沙化土地需要治理,这些地区既是生态保护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要按照 “ 南护水源、北治风沙 ” 的总体思路,在南部山区实施好荒山绿化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果力度,北部沿黄沙化地区要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林粮间作和牧草种植,扩大林草面积,建设省城的绿色屏障。对处于重点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内人口少、条件差的偏僻小村庄,借鉴外地经验,转换扶贫思路,遵循 “ 移得出、稳得住、逐步富 ” 的原则,开展生态移民试点,实现异地脱贫。
6、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比重,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支持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从事生态和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重视人才培养,发挥农广校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的阵地作用,搞好生态技术培训,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共识,营造发展生态农业的浓厚氛围。
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市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活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消费正从时尚逐步成为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省目前有6个国家级、35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我市的历城区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最近,我们对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实地考察一些生态示范基地,总的感到,我市生态农业有了一定基础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一、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多次强调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并对秸秆禁烧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为农民的秸秆找出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次调查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按照生态济南的建设要求,不断强化生态农业建设,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发展上求突破,全市上下呈现出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好局面。
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三个关键环节为重点,深入实施了 “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畜禽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化肥使用量年均降低10%,农药施用量降低20%,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30多个,面积150万亩,有6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1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绿色产品。
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322.8万亩,有林地面积增至2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黄河标准化堤防防护林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绿化2515公顷,绿化率达到71%,成为省城北部的绿色风貌带。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112万亩。实施了历城区仲宫、市中区十六里河等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治理面积93.7平方公里。制订实施了《济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划定了禁采区,累计关停采矿企业113家,山石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较快。以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为重点,畜牧业作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2004年实现畜牧总产值71.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2%。畜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全市共建沼气池3.2万个,中型沼气工程57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村11个,秸秆气化示范村14个,重点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同步提高。
4、涌现出一批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典型。伴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引领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的典型,形成了几种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龙头带动型。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走外向型发展路子。全市龙头企业基地采购值达31.9亿元,出口创汇3784万美元,带动66.7万户农民增收。如樱龙公司严格按照日本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目前基地面积发展到5000多亩,2004年出口蔬菜1.2万吨,创汇330多万美元。二是股份合作型。平阴县尤寨山股份公司按照“股份制联合,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开发荒山5000多亩,建设了集林果、畜牧、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三是集体推动型。长清区邢代庄在本村土地全部被征用的情况下,租用外村土地发展“草-畜-沼-果”循环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还存在“先发展起来,再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错误思想,对生态建设不够重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民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南部山区一些农家乐项目建设无序,管理不严,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一些矿山企业进行掠夺式开采,裸露的山体再难长出青草绿树,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块“鬼剃头”,使昔日秀丽蓊郁的山岭面目全非。
2、环境污染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一个自然的无污染的良好外部环境。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地表灌溉水源质量堪忧,80%以上的河道被污染,且大部分为劣五类,有些地区农业生产不得不用污水灌溉,导致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不吃“自家粮”的怪现象;工业“三废”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影响较重,特别是部分大、中型企业周围和乡镇企业聚集区附近的农田,根本无法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环境要求。
3、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有利的多头执法,无利的推诿扯皮,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如在农产品市场监管上,农业、工商、技术监督、药监局等“多龙治水”却成效不大;农产品和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分别设立,不利于减少行政成本;群众搞“四荒”开发需要多个部门审批办证,有的甚至只收费不服务,群众缺少稳定感和权属感,意见很大;农高区由于体制不顺,也一直难以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
4、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生态农业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尤其在起步阶段。我市虽然在生态农业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先进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再加上投入比较分散,还不能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和引导效应,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生态农业,农民需要优质种苗、肥料、技术和信贷等多方面的服务,但目前看还缺少为农民服务的软件环境。如荒山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往往要在实施几年后才能得到回报,但农民贷款难度还很大。有效的信息服务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但目前给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的渠道还不够畅通。
三、对策与建议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在生态市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生态市建设要求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订规划,使生态农业进入规范化发展轨道。规划是龙头。由于我市还没有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部门在制订实施专项规划时还缺少科学性、存在随意性,难以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为此,建议尽快研究制订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全市生态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成立生态农业建设领导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合力。
2、拓宽融资渠道,保证生态农业投入的持续增长。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将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一县十三乡”扶贫开发、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等政府扶持项目,都要向生态农业方面倾斜。县(市)区财政要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配套经费,专门用于生态农业建设,并根据财政状况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投入新机制。
3、抓好示范,带动全市生态农业的大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以点连线带面逐步推进。当前,特别要注意支持历城搞好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试点,为其他县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经验;发挥农高区的科技龙头作用,使农高区成为展示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窗口;搞好白云湖、遥墙机场周边、高速公路两侧等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使其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在“两区一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周边地域规划建设多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园,使人造景点与自然景观互为补充,完善景区功能,减轻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破坏。
4、做强畜牧业,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畜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是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要把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点,通过实施畜禽良种补贴、“一大一小”(养殖大户、畜牧小区)奖励扶持等政策,大力引导发展以食草家畜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加快“草畜乳一体化”工程,发展优质牧草和饲用作物,推动“粮-经”二元种植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突出抓好国际机场周围、高速公路两侧等重点区域秸秆和牧草养畜示范带(区)建设,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牛养羊、“畜-沼-果(菜)” 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多次增收受益。
5、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与最贫困区往往是同一区域,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市情况也是如此,南部山区尚有52万亩荒山需要绿化,北部沿黄还有60万亩沙化土地需要治理,这些地区既是生态保护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要按照 “ 南护水源、北治风沙 ” 的总体思路,在南部山区实施好荒山绿化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果力度,北部沿黄沙化地区要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林粮间作和牧草种植,扩大林草面积,建设省城的绿色屏障。对处于重点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内人口少、条件差的偏僻小村庄,借鉴外地经验,转换扶贫思路,遵循 “ 移得出、稳得住、逐步富 ” 的原则,开展生态移民试点,实现异地脱贫。
6、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比重,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支持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从事生态和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重视人才培养,发挥农广校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的阵地作用,搞好生态技术培训,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共识,营造发展生态农业的浓厚氛围。
第四篇: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富民效果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如今乡村旅游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各大旅行社也纷纷开辟新的乡村旅游产品,农家乐、民俗村、古村落、乡村度假村等特色产品层出不穷。途牛旅游网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途牛有关“乡村”、“农家乐”、“乡村度假”等关键词的搜索量相比2017年增长了30%。与此同时,乡村旅游产品的咨询量、预订量也在持续上升。
一、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监测报告(2019年上半年)》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达15.1亿次,同比增加10.2%;总收入0.86万亿元,同比增加11.7%。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乡村旅游就业总人数886万人,同比增加7.6%。各类乡村旅游产品层出不穷,但主要以周边游、农家乐等形式普遍存在于各个城市周边。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
目前制约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基础设施落后,由此导致接待能力低,接待水准不高。不少乡村的道路、民宿等基础的旅游条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卫生环境也令人担忧,很容易使游客产生花钱买罪受的感觉。
2.乡村旅游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和策划
目前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各类资源无法形成合力,普遍存在规模小、品牌弱、质量差等问题,很多村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文化的理解十分片面,忽视了乡村旅游建设的整体性,对乡村的建设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
3.各地方开发产品雷同严重
很多乡村在进行旅游开发时,都是别的村庄做什么挣钱就进行跟风,导致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十分的雷同和相似,并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忽视了对自身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的开发建设,没有自身的地域特色进而导致经营惨淡。
4.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乡村的人员外流现象十分的严重,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乡村子弟在毕业后都去往大城市,而其他城市的精英也少有去往乡村的,精英人士的外流进和外来人员引进的缺乏而导致专业的管理经营人员的缺乏,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也缺乏意识和培训。
二、解决对策
1.通过乡村金融体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旅游要想提高体验质量,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如今国家的乡村金融体系建设已经相当的完善,可以再次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增加农民参与度,进行群体性众筹,使其能够参与决策并分享相应收益。
2.深入挖掘本土乡村特色
依托本本土的自然资源、原有的产业基础以及独特的历史文化,打造相关的产业品牌,通过对自身文化的深入挖掘形成独特的旅游风味,通过增加游客量以打造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3.建立乡村旅游的标准体系
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之前要做好相关的规划和策划,并对服务标准进行详细的建设,并聘请专业的人员进行服务意识的培训,实现高质量服务和品牌化建设。
4.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对于乡村人员的外流可以实行相关的回乡建设奖励扶持机制,激发当地居民对本地区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对于外来人员的引进,一是要进行相关的扶持,二是要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三是进行全社会的招聘和宣传。
第五篇: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以河北省某国家级高新区为个案,通过对该区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发现该区在人力资源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应从转变观念,制度安排等方向加以强化,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促使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1-0094-03
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的创新和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源的支持。长期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疏于对人力资源发展问题的分析,一些省市虽然近几年加强了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制定,但高新区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的虽然提出了一些措施,可是对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不够,对未来人力资源的发展缺乏科学预测,影响了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和使用,形成了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制约了高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河北省某高新区已成为当地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新医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的主要基地。建区以来,取得了较大成就,人力资源增长速度较快,人员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但与我国一些先进高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人力资源总量不足,增长速度慢。统计数据表明,该区人才基数小,2002―2010年其人力资源年均增长速度为12.27%,低于15%,处于人力资源总量缺乏状态,不利于该区快速发展,与新形势下该区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不相适应。
2.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人力资源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自然科学类人才多,社会科学类人才少;执行型人才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少,不利于该区又好又快地发展。
该区专业技术人才大部分集中于信息产业、新材料、新医药、生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物工程等领域。人才主要分布在党政机关和高新技术企业,其他行业无论是人才的数量、结构,还是整体素质方面都与未来发展要求有很大差距。同时,该区文化创意产业、生物产业、会展、物流、金融证券、招商、外语、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社区服务、文化娱乐人才缺乏,不利于新兴行业发展。
3.高端人才缺乏。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10年,该区留学归国人员与博士的人数总和仅为总人数的0.67%;硕士以上的人员不足总人数的4.5%;高级职称人员总数仅为总人数的14.59%。一些专家年龄偏大,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青年专家较少。技术研究领域人才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少,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人才更少,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10年,该区企业科技创新机构中科技人员的学历分布为:博士占0.63%;硕士占3.15%,缺少高学历专业人才,应加大引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与研发人员所占科技活动总人员的比例分别为43.23%与45.25%,均未达到50%,此种人才结构不利于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4.企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拉动严重不足。由于该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科技含量低、规模小,所需人才虽然有一定数量,但是层次低、结构差,分布不合理。在笔者回收的167份问卷中,有87家企业未填写人力资源需求结构、数量,说明这些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本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数量不清楚,缺乏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不利于全区现有和新的产业发展。
5.人才的基本需要满足度不高,软硬件条件急需改善。本次调研分别对该区企业的领导层、中层、高端人才及技术骨干进行了满意度综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对生活环境比较满意者均未超过50%,对文化娱乐环境、住房、家属就业等方面满意度均较低。
6.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市场建设和服务滞后。一方面,企业缺乏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又招聘不到所需人才。人才引进信息平台建设应加强。统计结果表明,企业招聘人才的途径较多,主要集中在网络招聘、就业机构招聘、校园招聘等途径上,其总和占57.17%。在所调研的167家企业中,推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企业数量是32家,占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19.16%,未推行的有70家,占41.92%,准备推行的有65家,占38.92%。
7.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机制有待完善。由于多种原因,该区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管理、评估、激励等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经营管理人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到位;党政人才选拔任用、管理的机制有待完善;专业技术人才有效配置的机制应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的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管理制度尚不规范。
该区部分企业内部还存在着岗位分析与薪酬管理工作滞后,薪酬体系设计不合理。未确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影响了人才积极性的发挥。
8.人力资源开发不够。目前该区人力资源企业所有的状况尚未改变,区内人力资源整合不够。企业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不高,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缺乏人力资源开发长效机制;技能人才和适用人才偏少,比例失衡。与先进高新区相比尤其缺乏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的专门人才,影响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和人才的产出效益。
二、原因分析
导致该区人力资源综合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科学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科学的人力资源发展观尚未确立。目前该区的一些单位对人才的评价仍然以经验为主,轻学历和职称现象严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
2.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有待改革。目前该区尚未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人才管理的关系,人力资源工作条块分割、重复建设,人才政策措施不配套,工作效率低,影响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3.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不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尚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健全,信息服务水平不高,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影响了人才的流动和成长。
4.人力资源投入不足。政府投入机制不完善,投入渠道单一,社会上缺乏人才投资的积极性。企业人才投入积极性不高,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外流严重,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得不到有效合法的保护。
5.吸引人才的环境较差。一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该区人才生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活条件、待遇较差,与国内先进高新区相比仍有一些差距,对高层次人才缺乏吸引力。二是该区人才政策的配套措施不够,与用人单位衔接不好;在政策的落实上,因单位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人才干事的积极性,导致一些人才流失。三是部分用人单位人才意识淡薄,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影响了人才的成长。
6.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结构不合理。该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是,由于在发展初期缺乏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不明,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比例偏低,新产品产值率较低;产业层次低,附加值低;产业结构脆弱,战略性产业不明确,支柱产业发育程度低,产业集中度不够;大企业数量少,企业平均规模低于全国同类市辖区平均水平;除房地产发展较快外,能带动经济要素聚集,推动第二产业和城市化进程的物流、会展、金融证券等现代服务业发育不足,导致这方面的人才匮乏。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以上个案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高新区人力资源建设应进一步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具体而言,要采取以下对策:
1.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发展观。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由“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的转变,单一开发到整体开发的转变。突破传统的人力资源工作思维定势,高度重视新兴行业等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努力建设人才高地,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队伍,确保全区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和新兴行业集聚。要从全局和未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开发人力资源、营造人才优势作为重中之重。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引导和鼓励人才向重点产业、新兴行业流动集聚。主要是向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新兴行业集聚。
3.实行定单式引进和培养。遵循人才流动与成长规律,政府要指导用人单位根据所需人才的层次、要求、紧缺程度进行合理的引进和开发;要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开发目录,按照人力资源开发目录引进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人才。要树立科学培训的观念,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培养所需人才,加大各类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合作,实行定单式培养;引导企业树立新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理念,进行人力资源自我开发,提高人力资源工作的科学性。
4.建立人力资源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完善评估体系,建立公正公平的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党政人才考察考核方法;制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考核方法。
要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激励机制。针对各自人力资源状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薪酬政策;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知识产权入股、持股制度,改革薪酬制度;逐步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要建立科学的人才选用机制。凡符合本地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各类优秀人才要放开引进,特事特办;对于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重大攻关项目,可采取技术入股、利润提成等方式,连同高级人才一同引进。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引进人员的类型、标准、数量,制定相关配套的政策制度。
5.多渠道引才引智。要积极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参与高新区建设。既注重使用,又注重培养;既注重引才,又注重引智。
(1)多渠道引才。对不愿改变户籍、国籍来创业或工作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可实行工作居住证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兼职、短期聘用等多种方式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研发机构,依托新产品开发和新工艺推广等项目,面向社会招标揽才。建立由政府人事部门牵头,科技、财政、教育、公安等部门配合的人才引进“一条龙”服务窗口。
(2)多渠道引智。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聘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建言献策,多做贡献;邀请两院院士等前来讲学、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
6.加快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信息库,搭建开放共享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快建立各类人力资源互动合作平台,拓展人力资源交流载体。进一步疏通人力资源流动渠道,完善人事代理业务,为各类人才流动和就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业提供服务。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的保护,健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进一步完善专利工作体系,规范技术产权交易活动,加大对专利发明和转化的资助力度。
大力发展人力资源市场,提高市场化程度,提升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发展“猎头”、人事代理、人才培训、人才测评、人才派遣等服务项目。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同时,成立人力资源协会、留学归国人员协会、企业经理协会等网络组织,拓展对各类人才的服务渠道和服务手段。
7.实施四大人才培养工程。(1)党政人才培养工程。以提高高新区党政领导干部执政、管理、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硕士以上学历的优秀党政人才。
(2)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工程。围绕优势产业,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到当地工作或服务,发展一流产业。增加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建立留学人员创业扶助基金,发展留学人员创业园,进一步提升留学人员企业的质量和规模,使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建功立业,加快发展。
(3)企业家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优秀企业家招聘力度,实行年薪制,对贡献突出的给予重奖;对现有企业的中高层领导进行科学培训,择优送到国内外名牌大学深造,选派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努力造就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4)创新创业型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重点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增加其合理收入。举办“技术发展论坛”,定期和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技术人员来高新区开展专题讲座,以重点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平台,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
责任编辑、校对:周福强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