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现状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08:5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江西省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江西省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第一篇:1江西省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江西省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江西省地处中亚热带,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和湖泊水系等,生态系统较齐全,生物资源丰富,全省分布5000余种高等植物,高等植物种类占全国种数的16.35%,野生植物种类约占全国种类的17%,珍稀树种种类占全国种数的19.7%,珍稀植物种类占全国种数的19.2%;有845种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种类占全国种数的13.4%,珍稀陆生动物种类占全国种数的24.8%;有4500余种昆虫[2],林地面积8.898×104km2,林分面积6.907×104km2,森林覆盖率3.37%。

江西省总体自然环境状况较好,但仍存在一系列生态问题,一是生态环境退化,自然灾害加剧。该省森林覆盖率高,但结构不合理,有林地蓄积量仅223Mm3,全国排名第12位。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遏制,该省土壤侵蚀强度分级面积

4.685×104km2,土壤侵蚀危险程度分级面积3.262×104km2,属水土流失较严重省份之一。以水旱灾害为主的各类自然灾害频率较高,全省农业受灾面积

1.416×104km2,成灾面积1.008×104km2,是全国受自然灾害程度较重的省份之一。二是生态环境恶化,据统计该省发生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122次,平均每33.93万人、1366.58km2土地面积就发生1次污染事故,该省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47.5万元,平均直接经济损失370元?万人、89元/km2。三是工业“三废”对环境污染较大,据统计该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4.196×108t(全国平均水平为6.266×108t),平均排放工业废水10.13t/人、0.25×104t/km2,工业废水排放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工业废气排放总量2220×108标m3(全国平均水平4456.29×108标m3),平均排放工业废气0.54×108标m3/万人、0.013×108标m3/km2,大气污染较轻。该省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

4796×104t,属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较高的重点省份之一,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仅2×104t,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29×104t,属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较多的省份;酸雨污染严重,共有7个酸雨控制区,酸雨总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2%,2000年该省城市降水年均pH值为4.37~6.95,降水酸雨频率为

65.0%。四是生活污水对环境污染较大,该省城市用水人口593.39万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仅20.27×104t/d,日常生活污水大都直接排人河流,造成较严重的生活污水污染。生活污水中化学需O2排放量为30.386×108t,属生活污水排放质量较差的省份之一。该省城市人口煤气普及率69.23%,生活SO2排放量3.495×104t,长期积累势必造成大气污染[3]。

目前江西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处于中低水平阶段:一是农林治理设施不完善,农业有效灌溉面积1.9034×104km2,平均4.6km2/万人,属中等水平;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59×104km2,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不够,属水土流失治理较差重点省份之一;自然保护区38个,占地25.246×104km2,占辖区总面积的1.51%,需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二是工业治理设施状况较差,该省拥有废水治理设施1338套,平均每3.09万人、124.6km2土地拥有1套废水治理设施;工业废气治理设施2252套,平均每1.84万人、74.03km2土地拥有1套废气治理设施;工业废物综合利用量702×104t,平均利用量0.17t?人、0.042×104t/km2,综合利用率较小。该省平均污染治理投资6.33元/人、0.16万元/km2,工业“三废”治理水平落后于其他省份。三是城市自来水生产能力647.31×104t/d,年供水总量13.182×108t,在全国属中等水平[4]。生态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和不断积累,固有其客观和自然方面的原因,如人均资源量少,历史欠账多,以及自然地理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等,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严重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亦是加速生态环境恶化的症结之所在。

(1)可持续发展意识应需不断加强

对于发展是硬道理的片面理解,导致在经济建设中出现急功近利和以过度消耗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先发展起来,再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错误思想,使一些地区已经形成“先破坏、后建设,先污染、后治理”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的现实,因此背上了沉重的生态和环境债务,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严重状况也就难以得到根本扭转[1]。

(2)人口增长快,生态环境压力大

人口增长已超过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所能承载的限度。人口增长,造成粮食和能源压力过大,迫使人们毁林、开荒,从而造成植被破坏、生态失调和水土流失,灾害加重,三料(燃料、饲料、肥料)更加紧缺,生产条件恶化,粮食产量难以上去。这样便不可避免地陷入人口“越多越穷,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的深渊。另外,人口剧增,教育跟不上去,文化水平低,环境意识低下,法制观念薄弱,也造成对资源的巨大冲击和破坏。

(3)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重建轻管,未能从源头抓起首先,不认识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工程建设忽视生态效应。生态环境的首要特点是其整体性,是由各个子系统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各个环境要素乃至不同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协同一致。当人们在某一地域进行开发和工程建设时,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往往造成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后果,有些影响往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看出。生态建设措施单

一、重建轻管,环境治理没有从源头抓起,往往是以末端措施为主,结果令人尴尬的是,建设和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于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也就缺乏了连贯性、前瞻性;其次,不认识生态环境的区域性,开发活动“一刀切”。过去,我们长期对生态环境的这种区域特性不认识,不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普遍推行单一经济,处处强调粮食自给,因而导致毁林开荒,毁草种粮,不仅没有发挥资源优势,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5]。

(4)生态建设科技支撑与保障能力较薄弱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资源利用活动所致,是不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经济的后果。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中,重速度、轻效益,忽视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在工业领域,重复建设严重,技术进步缓慢,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较低,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违背客观自然规律,使生态环境

“透支”,“寅吃卯粮”必然逐渐丧失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基础,即便轰轰烈烈的经济发展也难以长远维持甚至得不偿失[1]。

(5)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缺少社会公众参与力度

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中,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引导、鼓励、支持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的机制尚不完善,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对生态和环境投入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从而制约了生态和环境投入的增长。市场机制的作用、社会公众的力量从来就不应忽视,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的今天更是如此。

(6)法制不健全,部门分割,管理混乱

首先,立法不健全,人治代替法治。目前的法规大多数是政策性的,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不足以成为公安和执法部门的依据,许多毁林盗伐、哄抢乱采国家资源、滥捕滥猎珍稀动物、任意排放污染物等造成重大生态环境破坏的人或单位,因缺乏具体量刑标准受不到应有的惩戒。此外,法制的权威性不够,许多地方仍然是人治大于法治。某些地方的经济规划、资源开发、工程项目上马等重大决策,仍然仅由少数官员作主,缺乏专家论证和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因而行为短期化成为一个鲜明的特点;其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项涵盖面广、涉及领域多的系统工程,涉及计划、林业、农业、水利、畜牧、科技和国土资源等多个部门,需要根据具体的区情和生态环境问题特点,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但是政出多门,归谁管理,归谁负责,这些关系都没能很好的理顺,因而造成了事实上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管理机制不完善,各项措施也就变得“综而不合”。特别是在区域生态建设、跨地区污染治理等重大问题上,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地方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存在,也就造成了多头管、没管好,管理散、管理乱的被动局面,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目前,产业部门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对于林业、草业等还没有实行“谁养育,谁利用”和“谁开发,谁保护”的方针[5]。改善生态环境的对策措施

3.1 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态建设

在生态经济系统中,人口的发展、变化,必然要影响到资源、环境、经济等一系列条件的变化。而自然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采取措施切实保护好自然资源。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坚持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并重的方针。

生态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使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基本控制与恢复,必须积极开展生态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是控制水土流失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2)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控制污染物排放。重点抓好水污染的治理,尽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或采用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集中或分

散处理城镇生活污水;提高废气的处理率,特别是二氧化硫的去除率,加强机动车尾气的治理;加强固体废物的综合处理,尤其是有毒、有害废物与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继续抓好城市环境噪声的综合整治。(3)加强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水土保持应以“预防为主、治管并重、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为指导,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4)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一方面提倡实行精耕细作、科学种田,开创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根据本地区实际,走一业为主、多业结合的道路,如二业(农林、农牧、农渔等)、三业(农、林、牧)、五业(农、林、牧、副、渔)和十业(五业加鸟、兽、虫、菌、薇)结合,加强物质循环利用农业。此外要控制乡镇企业的“三废”排放,减少对农村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科学施肥、合理使用农药、搞好地膜回收与综合利用,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村能源综合建设。(5)加强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一个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管理科学、效益良好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促进旅游业的发展。(6)进一步加强能源建设。大力开发水力发电,大量利用生物能和太阳能等可更新能源;大力开发和推广洁净煤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广热电联产,发展余热利用和高效节能锅炉。(7)进一步推广和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6]。

3.2 加强管理,促进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并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结合全省实际,制定相应政策,多渠道、多层次、广泛地筹措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资金,并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资助和贷款,严格做到专款专用。

生态环境管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能有效地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须做到:(1)切实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制定并完善自然资源的利用规划,建立耕地、森林、水资源等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规划管理水平。(2)完善各项审批和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占用各类资源的审批制度和补偿制度,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3)建立健全各种管理机构。各行政管理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严格把关,密切配合,加强管理力度。

3.3 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依法管理

认真宣传贯彻《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江西省野生植物管理条例》、《江西省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条例》、《江西省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根据江西省实际,加强立法,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法规体系。

3.4 全面规划,逐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结合全省自然环境特征、生态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以及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对全省产业结构进行规划调整:

(1)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先进的工艺技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继续对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治理困难的企业严格实行关、停、并、转,对未达标的污染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大力发展能耗小、无污染或少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保证环保设施的完好率、运行率和处理率,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特别对乡镇企业要加强监督检查,促进企业进行污染治理。重要水系中、上游地区要严格控制水污染严重的工业。

(2)实现农业结构性调整,使农业资源长期为人类服务,根据各地生态条件发展循环经济和“三高”农业,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缺水地区发展节水农业和建立旱作农业示范工程,推广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和发展渠道防渗技术,提高水利用率,因地制宜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减低农业对水的依赖程度。以分类经营为指针,培育资源为基础,提高效益为中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实现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提升林分生态功能等级,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公益林体系,在全面推动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的同时,建立和发展既有规模又具特色的商品林基地,实现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3.5 依靠科技进步,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制订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发展的要求,划定全省生态功能区并制订生态保护规划。加强已建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建成保护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的自然保护区体系。

(2)搞好山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高山区生态屏障功能,防止污染向山区转移,发挥山区在生态环境中的调节、平衡和保护功能,尤其在水源涵养、水质保护、灾害防护、环境净化、濒危物种保存方面的作用,发展当地经济、脱贫奔康,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生态环境问题。

(3)加强外来物种的安全防范,把好对外交流、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关,尤其严格防止外来有害物种的非法传入。对外来物种的引进严格风险评估,对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建立生态监测和预警网络,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的应急能力和技术支撑水平。

第二篇: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稳定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当前,在一些地方,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是导致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政府财政应加大投入,着重解决乡村道路、水利设施、农网改造、水土流失等问题,为夯实农业基础发挥作用。

2农业科研与农村教育

科技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农业要进步,农村经济要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目前我国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仍很低,这与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水平低是紧密相关的,而农业科技水平低,与政府财政投入少不无关系。统计资料显示,“八五”期间,财政用于农业科技开发的费用不及财政用于农业支出总额的1%,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要扭转这一局面,政府必须承担起农业科研投资主体的责任,对社会效益高、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的农业科研项目,财政应予以重点支持和扶植。政府财政应当保证以下方面的资金供应:农业优良种子、生物技术等基础研究;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农村义务教育;农民科技教育等。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为此,财政对农业投资应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农产品产销脱节问题。一是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我国农业的不准确、不及时、不全面以及横向交流障碍重重,是导致农业生产结构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财政要帮助解决一部分启动资金,购置设备,加快农业传播网络建设,既将农业市场及时传输给农民,又将当地农产品产销存及时向外发布。另外,财政部门还要利用多,联系面广,辐射面广的优势,直接开展支农。二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为尽快形成连结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纽带,政府财政应当增加投入,重点支持产地农产品市场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品的生产,培育具有当地优势的主导产业。三是加大为农业服务的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种农业中介组织或专业合作社。

4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

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政府财政要做的事。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存在必然要拖整个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因此,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是各级政府财政责无旁贷的事。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改变农村贫困面貌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于贫困地区来讲,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因此,政府财政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应把贫困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另外,要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降低农村贫困地区与外界进行物资和交流的成本。

5农业自然灾害救济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是三个产业中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当受到自然灾害袭击时,受损害程度很大。因此,当农业生产或农村居民遇到自然灾害时,政府应当及时安排救灾支出,对灾民进行救济以抗灾复产,保障农民的生活权利,这是政府的职责,但政府财政在安排这部分支出时,应遵循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的要求,即:必须是实际发生的灾害;必须基于实际损失,救济量不能超过实际损失量。

优化财政对农业投资行为,必须切实转变财政职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框架下,优化财政对农业投资行为,不光要遵循合理的原则,确定正确的投资重点领域,还必须切实转变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职能。

1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

财政对农业投资要逐步从琐碎具细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农业的一般生产和经营领域退出,减少生产经营性投资和一般技改投资,逐步减少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突出重点,有保有压,集中财力提供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公共环境和公共基本条件,如大江大河的治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科研、农技推广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主要运用间接方式,面向宏观领域,重点是建立农业生产的保护机制和调控机制,如抵御市场风险机制、抗灾、救灾、扶贫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等,从而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2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

由注重生产性投入转向公共性投入是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重大调整,与此相适应,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点也要发生变化。因此,在制定实施财政对农业投资政策时,必须将资金用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和环节上,保证农业与农村经济中重点项目、环节和方面的优先发展。农业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和农业投入的有限性决定了必须集中力量保重点而不能四面出击,面面俱到。财政对农业投资应该保证重点项目,压缩一般项目,取消无效项目,集中财力办大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合力,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抹万金油”的做法。

3由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向多种所有制形式转变

农业产业结构的单一和农村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单一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活跃发展。按照“三个有利于”和财政对农业投资必须有利于促进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只要对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形式,政府财政都要进行扶持与调控。对投资回报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项目,不管是哪种所有制形式,政府财政都应予以大力支持。由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向多种所有制形式转变,既是坚持效率与效益原则和“三个有利于”原则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必然选择。

4由注重产品项目向注重农业生产环境与结构优化转变

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对农业投资应着重于为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公共物品,着重于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产权经营制度和流通体制改革、财政投资和农业财务活动监管、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民利益保护以及农业资源管理配置等方面发挥政府财政的管理调控职能,从而改善农业的整体环境。另外,财政对农业投资还要注重农业与农村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控与优化,要善于调整广义的农、林、牧、副、渔之间的结构比例以及狭义农业中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结构比例,同时还要调整整个农村经济的结构比例,活跃整个农村经济。

5由单纯重视数量的增长向既重视数量又重视质量转变

政府财政应增加对农业的投资,这是勿庸置疑。长期以来,讲财政对农业投资问题,只注重投资的数量,而不重视质量或重视不够。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对农业投资必须改变这一状况,应以效益为中心,靠财政对农业投资效益的提高来弥补我国财力不足的现实。

参考文献:

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金峰峰从农产品及农业的特殊性看财政支农支出的范围当代财经,2000,:29~32李元江建立适应公共财政要求的财政支农新模式财政研究,1999,:46-51卢永健试述公共财政模式下的财政支农重点农村财政与财务,2000,:2~4杨牧论公共支出框架下财政支农政策选择内蒙古财会,2000,:7~9

第三篇:平陆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发展刍议

平陆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发展刍议

武建平

张鸿烈

丁君绸

摘要:本文从平陆县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总结了水利工程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四条对策和有关建议。

一、现状与问题

水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水资源是稀缺的战略性资源。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建国以来,全县因地制宜地兴建了705处﹙眼﹚水利工程,其中:万亩灌区4处,小型机电灌站186处,小型水利61处,机电井442眼,节水工程21处,这些工程的兴建使全县的有效水地面积达到20.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水地面积0.98亩,节水面积达到12.3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节水面积0.59亩,这些工程形成了初步的供水、防洪、灌溉和水土保持体系,为改变全县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水利工程的使用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程年久失修,设施老化,超期服役。全县705处工程中有560余处工程都兴建于六十至八十年代之间,运行时间长达二、三十年,占工程总处数的80%。

二是水库淤积严重,蓄水、防洪功能减弱。全县现有小型水库达45座,总库容为3295.45万方,有效库容1777.42万方,已淤积库容 1058.36万方,占有效库容的59.5%,有5座水库已淤积报废,不仅如此,而且大部分水库工程设施不齐全,防洪标准较低,其中有34座水库溢洪道未衬砌,16座水库坝体单薄,进库道路不畅,没有通讯设施,给防汛抢险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是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尖锐突出。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0578.6万方,人均460方,占全国人均水量2700方的17%。加之近年来的持续大旱,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表水量锐减,大部分小泉小水因此枯竭,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四是灌溉技术落后,水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我县农业灌溉目前主要面临着一方面水资源紧缺,使农作物得不到充分灌溉,另一方面灌溉技术又十分落后,大部分灌溉仍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因而水资源浪费现象又十分严重。

二、发展对策

针对全县水利设施建设现状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突出开展开源节流、节水灌溉和生态保护等工作,以防汛抗旱、水产养殖、环境保护为基本内容,统筹兼顾、统一规划,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此,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以产权改制为中心,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效益。水利基础产业的稳步发展,对增强农业后劲,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发展县域经济,保持社会稳定与促进全面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日趋完善,小型水利工程面临着建、管、用相脱节的矛盾,面临着资金短缺与发展需求的矛盾,要使这些工程充分发挥效益,实现良性循环,其根本出路就在于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理顺责、权、利的关系,建立起责、权、利相统一,投入、管理、经营三位一体的农村水利新机制。因此,今后要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宗旨,从改革入手,宣传和引导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小型水利工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二是以开源节流为重点,扩大供水效益。在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尽最大能力建库拦蓄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充分利用黄河水。要在更新改造常乐塬扬水站、部官引黄电灌站、1 红旗灌区和大河庙灌区等四大万亩灌区为重点的基础上,兴建以太阳渡引黄电灌站、洪池引黄电灌站、张店井片为龙头的重点水利工程,以增加新水源为社会服务,这些工程建成后可新增面积5万余亩。

三是以科技兴水为目标,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首先实现节水园区化,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不同格局的节水园区,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了晴岚大田喷灌、经济林涌泉灌、洪池经济林涌泉灌、大棚滴灌和张店经济林涌泉灌的三大重点节水示范园区,今后仍然需要继续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使全县基本实现黄灌区管道化,小站小水区喷灌化,井灌区微灌化的节水新格局。其次,旱井集雨工程实现规模化,在今后几年内要继续组织群众大规模地搞好旱井集雨节水工程建设,旱井工程要与库、渠、井、站等水利工程相结合,与纵横交错的道路集雨区和庭院碾场相配套,与田面输水设施和电力设施相配套,集蓄水、取水、节水于一体,做到涝时蓄,旱时用。

四是以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切实做好新建工程的良性运行和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新建工程是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措施,为彻底解决水利工程建管脱节的老问题,今后,对所有新建工程都应该在规划初期就明确工程法人主体、运行机制、水价标准及管理办法等制度,确保工程建成后可以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对大型集中供水、排洪防涝工程要依拖水管站成立法人主体,对中小型灌溉、养殖、水保等工程,可以实行拍卖、租凭、承包或股份制经营,对旱井、旱池等微型水利工程,可以直接产权到户,由农户自建、自管、自用。

三、有关建议

农村水利工程绝大部分是非经营性的公益工程,与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休戚相关。但目前,平陆县还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比较落后,靠农民群众拿出大量资金来兴建和管理农村水利工程还有很大的难度。而且,从另一方面考虑,为进一步适应WTO农业“绿色政策”要求,我们要在降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上下大功夫。因此,建议人大、政府部门进一步研究和制定补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法规、制度,特别是从投资、管理等方面重点给予政策性支持。

作者简介: 武建平

1971年9月生,1991年毕业于山西省水利学校,助理工程师。

张鸿烈

1970年11月生,1991年毕业于山西省水利学校,助理工程师。

丁君绸

1972年10月生,1992年毕业于山西省水利学校,技术员。

第四篇: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赣县发改委曾华宁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在国家、省发改委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发展,较快地推动了我县农村经济的繁荣。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我县经济基础比较落后,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改变公路、电力、水利等设施的现状,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公路建设方面

全县共有乡镇19个,行政村315个。至2005年底,尚有3个乡镇、27个村不通公路,占总数的15.8%、15.3%,里程达102公里,未通油(水泥)路的村208个,占总数的66%,里程达793.1公里。在已建成的通村通社公路中,有些公路虽然可以通车,但是,由于无后期的养护资金,道路质量差,通达水平较差;由于公路技术等级较低,全为泥石路,路基松软,路面狭窄,行车难,抗灾能力较弱,因地处山区,一到雨季便泥泞不堪,行车非常不便,有的根本就不能通车,在已修建的村级公路中,90%需要整治,所需资金投入较大;规划设计滞后,没有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缺乏建前、建中、建后各环节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措施。

(二)农村能源设施建设方面

我县在第一、二期农村电网改造中,新建35kV变电站3座,改造35kV变电站2座,新建10kV线路262.87km,改造10kV线路161.36km,改造低压用户117182户,对部分村进行了农网改造,安装了一户一表,大部分村镇都已通电,全县有247个村,117182户完成农网改造,占全县总户数的87%。但由于缺乏资金,大部分村仍然使用老线路,线路、设备严重老化,供电能力低,电力弱,线路电耗高,农村使用单位电价居高不下,大大地增加了农村用电负担。目前我县仍然还存在无电村,仍然有25个村16959户的农户未实施农网改造,分布在12个乡镇。由于资金有限,又要完成80%以上的农户覆盖面,呈现网架结构不合理、网内设备陈旧老化,还有一些10kV线路需要改造未完善,对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不便,制约着农用机械的推广使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村电量需求量高,落后的电力配送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广大农户强烈要求加大投入,急需对剩余村的农网进行及时改造。

(三)农村水利基本设施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方面

全县现有各类大小水利工程16454座(处),其中:蓄水工程9808座,正常蓄水量4914万立方米;引水工程5755处,引水流量16.5立方米/秒;提水工程756处(台),总装机4144千瓦;堤防(河堤)135条,长度330公里,保护耕地4.97万亩,灌溉面积12.52万亩,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48%。由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现有工程效益发挥较低,全县小

(二)型以上水库设计灌溉面积97685亩,实际效益只有65174亩,占设计效益的67%,还有三分之一的效益没有发挥。已建人饮集中供水工程19处,能解决25224人的饮水问题。现农村人口饮水人数为399506人,其中手压井、筒井、大口井人数288469人,引泉人数108677人。根据饮水水质直观调查认为多数为不符合饮用要求,加上水量不够,不能满足40升/人的日标准,供水保证率低于90%。

二、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来源不足。虽然各级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还远不够。国家每年通过国债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等方面进行了扶持,重点进行了水库除险、人畜饮水工程、农田灌溉工程、村级道路整治等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农村通路、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等困扰制约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农民饮水和农田灌溉得不到解决,要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必须继续加大资金的投入。

二是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不够。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对设施的实物管理,对已有的设施没有形成资产的市场化经营模式,基本为无偿服务、无偿供给、无偿使用,致使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就越加步履维艰。

三是基础设施老化,保障能力下降。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续建配套任务重;渠道标准低,倒塌淤积堵塞严重;病险水库未全部处理,全县尚有病险水库14座。由于缺乏维修资金支持,致使一部分基础设施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一些处于半瘫痪状态,或者是使用效率较低。

四是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设计时往往只考虑到当前的利益,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超前意识不强,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在存量上与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表现在设施建设工程规模小,骨干工程少。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今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因此,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服务和引导,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实行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对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当地业主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市场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以缓解设施在运行中的各种经费的不足。对村级一些小型基础设施可引导组建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通过走市场化道路,不仅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难题,而且还减轻了群众负担,企业得到了发展。

三是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一是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或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运用联村联建、联户建工程,实行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也可实行政府搭台、业主开发、农民参与、滚动发展,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二是通过招商积极争取外来投入。为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由于目前农民承受力不强,农业效益不高,全部让农民进行自我修建很不现实;为此,必须改善服务环境,加大招商力度,争取项目资金和项目扶持。三是通过上级在各乡镇的农业项目实施,实行基础设施建设捆绑进行。

四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发动群众进行集中治理,并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做到乡镇有重点、有特色,杜绝面面俱到。针对迫切需要,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科学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减少资金的闲置使用。

五是明确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建设。由于资源和要素的约束,不可能同时发展所有的基础设施,因此必须坚持重点发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急需解决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上,防止出现资金分散,解决问题不力的问题。做到建设一个,发挥最大效益一个。

第五篇:汉中市城区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查与...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汉中市城区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杜学浩

(陕理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092班,陕西 汉中 723000)

指导老师:焦建军

[摘 要] 运用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综合分析法、文献资料等方法,以汉中市城区汉水名城、西城丽景、仕锦现代城等小区为例,对汉中市城区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改善汉中市城区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汉中市城区;群众体育;基础设施;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将会产生较大的变化,人们的健身娱乐,将会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有很大的需求,体育活动参加者,将不仅是老龄人口,在职人员、学生和其他人员,也会加入到社会体育活动中来,社会体育活动人口的增加,更需要有充足的体育

[1]设施做基础。体育基础设施是城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衡量城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重

要指标,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体育基础设施制约或发挥着城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就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改善汉中市城区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汉中市城区小区分布情况,本研究以汉水名城、西城丽景、仕锦现代城等小区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查阅了近年来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2.2 实地考察法。为了增强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弥补问卷设计上的局限性,采用走访调查,以进一步加强调查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走访对象包括小区住户、小区物业管理工作人员、社区负责人员。

1.2.3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汉中城区汉水名城小区、西城丽景小区、仕锦现代城小区等小区的居民随机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4 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运用Excel 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

1.2.5 综合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全面综合地分析,从而提出汉中市城区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措施。

2结果与分析

2.1 汉中市城区小区居民生活年数

汉中市处陕西南部,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汉中市城区新老小区体育基础设施差距较大,通过本次对汉中市城区新老共14小区的住户关于本小区生活年数进行调查,汉中市城区常住人口居多,居民在本小区生活年数少的为1—2年,多的为10—20年。生活年数在1—2年的居民基本能享受基础的体育设施,生活年数10年以上的居民所在小区基本连基础的体育设施都没有。城区小区居民生活年数分布如表2.1所示。

表2.1汉中市城区住户在本小区生活时间调查统计表

人数(个)

比例(%)1-2年 31 31 3-5年 53 53 6-10年 11 11 10-20年 5 5

2.2 汉中市城区小区拥有体育活动场地情况

通过对汉中市城区小区居民调查看出,城区小区拥有体育活动场地的情况如表2.2 所示。

表2.2汉中市城区小区居民体育活动场地调查结果统计

人数(个)

比例(%)没有 10 10 有,但很少 37 37 有,一般 44 44 有,很多 9 9

从表2.2 中看出汉中市城区小区拥有体育活动场地的小区还是比较多,小区规划了体育活动场地才能拥有体育基础设施,小区居民才能参与体育活动,全民健身才能得到良好发展。

2.3 汉中市城区小区配备体育基础设施情况

汉中市城区常住人口居多,群众体育基础设施需求量大,实地考察中发现城区近些年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增多,主要在汉江活动公园配备了社区体育活动场地、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社区体育器械活动场地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通过调查问卷所得结果和实地考察中发现汉中市城区比较老的小区如兴达小区、东城一号小区、莲花苑小区等小区在体育基础设施的配备上要远远落后于汉水名城、城市之心、西城丽景等新型小区,在仅有的体育基础设施都残缺不全或被占用作为其它来使用,这说明较老小区在体育健身不论在场地还是在设施建设上严重不足和匮乏,利用效率低下,小区居民体育锻炼项目相对单一。

2.4 汉中市城区小区体育设施管理情况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得出汉中市城区小区体育设施管理情况如表2.3所示。

表2.3汉中市城区小区体育设施管理情况调查结果统计

人数(个)

比例(%)有人管理 42 42 没人,坏很久也没有人管 22 22 不清楚 30 30 其他 6 6

从表2.3中可以看出42%的小区居民认为有人管理,22%的小区居民认为没人管理,总体情况还是比较良好,体育基础设施是小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保证小区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好,才能保证居民参与体育锻炼。

2.5 汉中市城区小区体育设施是否完好

通过对汉中市城区小区居民调查看出,城区小区体育设施完好情况具体如表2.4所示。

表2.4汉中市城区小区体育设施完好情况调查结果统计

人数(个)

比例(%)是的,有人维护 32 32 否,没人管理并且维修 25 25 不清楚 37 37 其他 6 6

从表2.4中可以看出32%的小区居民认为体育设施完好,25%的小区居民认为体育设施是坏的且没有人维修,城区小区所配备的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好对于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相当重要。

2.6 汉中市城区小区居民对所在小区体育设施满意情况

体育基础设施是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从调查问卷看出汉中城区小区居民对体育设施满意情况,具体结果如表2.6所示。

表2.5汉中市城区小区居民对体育设施满意情况调查结果统计

人数(个)

比例(%)很不满意 6 8 不满意 31 31 一般 52 52 满意 11 11

从表2.5中可以看出超过37%的受调查者对体育基础设施不满意,52%的居民对体育基础设施满意程度一般,只有11%的受调查者对体育基础设施表示满意。

2.7 汉中市城区小区体育基础设施来源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超过50%的受调查者希望通过有效利用政府免费提供的社区体育设施来满足其体育活动需求,30%的小区住户则希望通过商业捐款建筑体育基础设施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而通过集体自发组织建设的占10%,社会捐赠建造为10%。

2.8 目前汉中市城区小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体育基础设施是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保障,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汉中市城区小区居民进行随机了解和调查问卷结果所分析得出,汉中市城区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存在问题有:小区有体育活动场地,但是体育基础设施数量少,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锻炼需求;社区体

[2]育基础设施陈旧,不能满足健身需求,并且存在不安全因素;小区体育活动场地共享率比较低。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汉中市城区常住人口居多,居民在本小区生活年数少的为1—2年,多的为10—20年。

3.1.2 汉中城区小区拥有体育活动场地的小区还是比较多,小区规划了体育活动场地,配备了基础体育设施。

3.1.3 汉中市城区比较老的小区在体育基础设施配备上要远远落后于新型小区。

3.1.4 通过调查得出,城区小区体育基础设施管理情况总体上还是比较良好,体育基础设施是小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保证小区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好,才能保证居民参与体育锻炼。

3.1.5 通过调查得出城区小区体育设施基本上完好,小区所配备的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好对于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相当重要。

3.1.6 通过调查得出,超过37%的受调查者对体育基础设施不满意,52%的居民对体育基础设施满意程度一般,只有11%的受调查者对体育基础设施表示满意。

3.1.7 体育基础设施是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大多数小区居民希望通过有效利用政府免费提供的社区体育设施来满足其体育活动需求。

3.1.8 体育基础设施是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保障,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汉中市城区小区有体育活动场地的小区还是较少,有体育活动场地的体育基础设施数量少,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锻炼需求;小区体育基础设施陈旧,不能满足健身需求,并且存在不安全因素;小区体育活动场地共享率比较低,居民不愿参加体育活动。

3.2 建议

3.2.1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群众体育发展生活化。结合汉中市目前正在进行的建设“美好汉中”,走适度超前的城区化发展道路的现状,应在城区小区建设的同时把体育活动场所、设施建设纳入汉中市区建设规划当中。加强学校、公园、广场的开发力度,逐步实现社区、学校、单位的体育资源共享。在自然资源开发方面利用汉江公园兴建市民健身活动场

[3]所和设施,使群众体育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民众。

3.2.2 随着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已初步建立的群众体育法规体系也将逐步完善。群众体育行政管理方式将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主要依靠法律手段,关系到群众体育发展的诸如公共场地的设施建设,公园的改造及建设资金投入和落实问题应通

[4]过立法得到解决,从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体育权益。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群众体育的政策制度,保障市民享有的体育锻炼权利,使城区群众体育能逐步走上“日常化”“制度化”的发展之路。

3.2.3 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社会体育指导长效机制,实现群众体育发展科学化!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科学技术将渗透到群众体育的更多环节,群众体育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科学技术和人才在体育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科技含量高,适应性强的健身方法、体育健身器材将不断涌现。因此,充分认可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重点抓国家级、一级等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调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有利于提高群众体育管理水

[5]平和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化程度。

3.2.4 汉中市体育主管部门应结合汉中市区实际,加大发展对城区小区以及公共场所体育基础设施的配备,从而满足城区居民对体育活动的需求,根据情况制定本地区群众体育健身计划,确定城区居民体育健身中长期发展目标,营造体育健身氛围,注重挖掘整理,利用传统体育项目。在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的同时,应注重社区体育骨干的培训。努力改善城镇公共体育基础设施,优化健身环境,使更多的人崇尚运动,喜欢健身,让体育真正融入市民生活,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使群众体育活动成为汉中城市的一大亮点,为促进汉中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服务。

参考文献

[1]丁云霞,温州小城镇体育基础设施现状调查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8(6):57—60.[2]赵原.现阶段我国城镇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思考[J].柳州师专学报,2008(2):105—107.[3]李仕峰.试论我国城镇居民体育生活及其方式[J].福州大学学报,2008(8):20—24.[4]朱书祥,王健.陕南地区城镇居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40—45.[5]李丹.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北京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N].经济日报,2008-07-30.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Mass Sports in Hanzhong city

DU Xue-hao

(Grade 09, Class 2, Social Sport Major, the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nzhong 723000,Shaanxi)

Tutor: JIAO Jian-jun

Abstract: Using field visits law, an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law,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law, and integrated analysis law, and literature information law, method, to in Hanzhong City City hanshui River City, and West Li King, and Shi Kam modern city, community for cases on in Hanzhong City City masses sports based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status for has investigation, on exists of problem for has analysis, and made corresponding of recommends, aimed at for improve in Hanzhong City City masses sports based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provides reference.Key words: Hanzhong city;mass sports;infrastructure;current situation

关于汉中市城区群众体育基础设施现状的调查问卷

您好!我是陕西理工学院体育学院的学生,为了全面了解汉中市城区群众体育基础设施现状,并就如何提高社区体育设施服务水平提出建议,进行此次调查,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和帮助。本次调查不涉及个人隐私问题,请您放心作答!在每个问题所给我的几个答案中选择一个合适的答案打勾。

衷心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在本社区生活的时间是:(单选)

A.1—2年B.3—5年C.6—10年

D.10—20年E.20年以上

3.您所在的社区名称是4.在您所在的社区里是否拥有体育活动场地?(单选)

A.没有B.有,但很少

C.有,一般D.有,很多

5.在您所在的社区里,拥有哪些类型体育设施?(多选)

A.社区体育活动场地(轮滑,武术,体育舞蹈,儿童游戏)

B.篮球场C.足球场D.羽毛球场

E.网球场F.乒乓球G.排球场

H.游泳J.社区体育器械活动场地K.台球

L.棋牌场地M.田径运动场N.没有

6.据您所知,您所在的社区体育设施是否有专人或部门管理?(单选)

A.有人管理B.没人,坏很久也没人管

C.不清楚D.其他

7.您所在的社区健身设施是否完好?(单选)

A.是的,有人维护B.否,没有人管理并且维修

C.不清楚D.其他

8.您对您所居住的社区的体育设施满意吗?(单选)

A.很不满意B.不满意

C.一般D.满意

9.您希望如何得到并使用社区体育设施?(多选)

A.政府免费提供B.集体自发组织建设

C.商业捐款建造D.社会捐款建造

E.其他

10.您觉得现在的社区体育建设方面有什么问题?(多选)

A.社区内没有合适的体育活动场地,需要去就近的公共的体育场所进行锻炼

B.社区里体育活动场地有,但是体育设施数量太少了,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要求

C.社区体育设施陈旧,不能满足健身需求,并且存在不安全因素

D.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共享率比较低

E.房地产商追求利益最大化,回避小区体育设施的建议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调研工作的支持!

下载1江西省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现状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江西省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现状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摘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业是农民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发展的强大内力和支撑点。党的十六届......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的调查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的调查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弊端摘要: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农村......

    XX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现状调研与思考

    XX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现状调研与思考 为深入了解##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我们先后深入##、##等乡镇和国土资源管理、林业等相关职能部......

    XX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现状调研与思考

    为深入了解居巢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我们先后深入银屏、散兵等乡镇和国土资源管理、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调研。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西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与未来

    我国西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与未来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随着......

    生态环境建设范文合集

    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提出的、旨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主要通过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等方式,建设祖国秀美山川。 生态......

    生态环境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作者:水中闲 于 2012-12-03 14:53:07 发表只看该作者 分享2012年11月8日,全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做出了《......

    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贵阳市花溪区生态环境 现状调查报告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班级:08生态学1班 姓名:张朝凤 学号:080704110119 前言 本次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是我生态学专业必修科目《生态规划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