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襄字述古译文(定稿)
陈襄,字述古,是福建侯官人。求学的人都称他为古灵先生。当时,求学的人正痴迷于雕饰之文,竞相以词彩华丽为高妙。而先生独立有志于传扬大道,与他的同乡周希孟为友,气质古雅品行高尚,以天下的大计为己任。听到的人开始都嘲笑他,但先生不为所动,越发坚定地亲身践行,求学的人也渐渐被教化,很多人都向他学习,即使一些桀骜不驯放诞无礼不听教导的人,在先生门下也不敢失礼。
因为考中进士而被授为浦城主簿一职,蒲城县没有县令,先生代行县令职事,断案开明果决,人们不能以个人私情相求取。开始兴办学宫,为生员们讲学,追随他学习的生员达五百余人。部使者安积巡视到浦城县,先生以十事向他陈述,安积认为他说的都对,全都为他办理实施。升任仙居县令,仙居是个多山的县,百姓不知学习,先生如在浦城一样兴办学宫,为生员们讲学。学问中有疑难的,能在先生处理公务的间隙,到后院求教。偶尔巡视县内,遇到山谷中有小学,就停下来为童生们讲解经文。追随他学习的人渐渐增多。升任著作佐郎、河阳知县,仙居县之老百姓挤在路上拦着车(舍不得先生离开),(先生)只好下车徒步行走,差点儿不能出境。
当时富弼统率河阳,一见陈襄就厚待他。先生如在仙居一样兴办学宫,为生员们讲学。有人在富公面前诽谤他说:“这是赚取年轻人的学费罢了!”富公把这话告诉陈襄,先生说:“反躬自问,正义在我这边,何必怕人家讲坏话!”有人劝先生停止讲学,回答说:“因为这些小人的话,使得生员们最终不能听闻大道。我深以为耻。”越发尽力讲学。时问一长富公也越发认为他很优异,等到富公拜相后,就举荐陈襄为太常博士,召试秘阁校理,不久任祠部判官。
不久以祠部员外郎的身份担任常州知州,又如在河阳一样兴办学宫,为生员们讲学。常州河运水渠淤塞拥堵太湖,太湖积水不能向北流人到长江,因而成为吴地民田的灾害。先生根据水渠的宽度,对应民田之亩数,分摊交给百姓疏通,渠的深度和宽度都有规定,不到一月就修成,于是挖开望亭的古堤,而太湖的积水就能北流长江,农田水患得以解除。调任司封员外郎,担任开封府推官。将要离任时,在国库中得到杂收的无名钱数百万,于是用来偿还多年来拖欠的官府租税。
第二篇:陈万年教子原文及译文
陈万年教子
陈万年乃朝中重臣,尝病,召其子陈咸戒于床下,语至三更,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读“缠”的音))也。” 万年乃不复言。
选自(班固《汉书●陈万年传》)
译文
陈万年是朝中的重臣,曾经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告诫他做人的道理,讲到半夜,陈咸打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你的父亲口口声声教你,你却打瞌睡,(你)不听我的话,这是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道歉说:“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知道,主要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屁。”陈万年于是不敢再说话。
注释
1.咸:陈咸,陈万年之子。
2.戒:同“诫”,告诫。
3.大要:主要。
4.乃公:你的父亲
5.尝:曾经。
6.具:全,都
7.谢:道歉
8.语:说话
9.显:显赫
10.杖:打
11.其:陈万年的儿子(代词)
12.之:代(陈咸)
13.曰:说
14.大要;主要的意思。
15.具晓:完全明白
16.复:再
17.具晓所言: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明白
18.谄(chǎn):奉承拍马屁。
19.睡:打瞌睡。
启发
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印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说,作为父母千万要做一个合格“产品”.但是也有教孩子走歪道的父母,文中陈万年就是其中一个。
②在这个世界上有长辈教唆小辈学会阿谀奉承的,陈万年就是这类反面角色的代表之一,但也有一些好的长辈。
③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不要光阿谀奉承与听信谗言。
第三篇:杜审言《登襄阳城》译文及全诗赏析
登襄阳城
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注释
⑴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⑵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一名望楚山。
⑶汉水:长江支流。襄阳城正当汉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⑷冠盖:里名,据《襄阳耆旧传》载,冠盖里得名于汉宣帝时。因为当时襄阳的卿士、刺史等多至数十人。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
⑸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
⑹习池:汉侍中习郁曾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后人称为习池。
参考译文
我客游他乡,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
楚山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
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
名句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①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又名望楚山。②横地出:形容峰岭在平原地带突然耸起的姿态。③回:弯曲。
这两句写登楼所见楚山拔地矗立,汉水与天相接。仅十字,即将景象旷远、雄伟壮丽的襄阳山水概括无余,可谓精到。
赏析
《登襄阳城》是唐代诗人杜审言被流放峰州途经襄阳时所作的一首诗。此诗先在首联点明题意,异乡之中,登城远望;颔联和颈联敷陈“回望”之所见,有大自然的开阔雄浑,有历史陈迹的没落破败;尾联承接上文的沧桑之意,表达了作者无所归属的悲哀之情。全诗借景抒情,写景气势磅礴,格调清新鲜明。
首联记述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临襄阳城楼的瞬间感受。他纵目四望,心胸豁然开朗,仿佛这壮美的山川景物扫尽了游子心头的愁云。
颔联紧接着具体描绘诗人眼前的山川美景,“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楚地山川横亘,绵延不断。汉水浩荡势如接天,这确是站在城楼上所望到的襄阳山水的独特景象。那城郊的万山、千山、岘山等,在城楼上方扫视过去,错落连绵,如同横地而卧。汉水宽广浩淼萦山绕廓,曲折流向东南,仿佛连天纡回。“出”字,“回”字,都是再平常不过动词,但与“横地”,“接天”分别组合起来,就产生了奇异的传神写照效果,表现出山川的动态美。那高山流水,巍巍然、汤汤乎于天地之间,一气直下,不可撼动,不可遏止。胡应麟评这联诗说:“闳逸浑雄,少陵家法婉然。”
山川的壮观永恒,使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联想到人生的瞬息即逝,于是颈联转入了怀古抒情:“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这里是虚写,冠盖里原在岘山南去宜城的路上,章华台遗址就更远,不管是在潜江或沙市抑或监利,诗人站在襄阳城楼上都是望不见的,所谓“非新里”“即旧台”,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色。“非新”对应“即旧”,并不觉得重复,反显出轻巧,句意流转回环,加强了慨叹的沉重。想当年那修筑章华台的楚灵王,云集冠盖里的汉代达官贵人,如今也不过只留下这古迹罢了。荣华富贵岂能久长!诗人胸中的不平之气,化为了这“身外即浮云”的一声长叹。
尾联以写景作结。襄阳是个风物荟萃的地方,而诗人却独独点出“习池风景异”,习家池不仅山清水秀,亭台楼宇华丽,而且是晋人山简醉酒的地方,文章家习凿齿的故居,习凿齿为人耿直,著有《汉晋春秋》。据史书记载,“桓温辟为从事,甚器重之,累迁别驾。温觊觎非望,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诗人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缅怀前贤,而只写出习池的风景奇异,因此瞻仰游玩的人众多。但又没有直说游人众多,而是通过描写“归路”上尘雾弥漫,衬托出车水马龙的盛况。“归路满尘埃”句中的“归”字,用得甚为精当,点明了时间和空间,夕阳西下,游览了一天的人们踏上了归程。这五个字的结句,描绘出一幅清秋黄昏游人倦归图,制造了一个迷惘令人惆怅的意境。不难想象,远役中的诗人茕茕孑立楼头面对此景,情何以堪。诗人将怀古之慨隐寓景里,思归之情深蕴境中。
第四篇:元岳柱字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最终版)
[甲]元岳柱字○1,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2,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3也?”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乙]“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成言,初非偶语○4,古今文士未有改之者。宋子京○5于《李靖传》乃○6易“疾雷”为“震霆”,易“掩”为“塞”,不惟失真,且其理亦不安○7矣。雷以其疾,故不及掩耳,而何取于震?掩且不及,复何暇塞哉!此所谓欲益反弊者也。
(选自《滹南遗老集》)
【注释】○1元岳柱字止所:元代人岳柱,止所是岳柱的字。○2金钏:金手镯。○3为:即“为之”,做那样的事。○4偶语:随便结合的词语。○5宋子京:即宋祁,宋朝史学家。○6乃:却。○7安:妥当
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金钏可易(换)酒B疾(快)雷不及掩耳
C复何暇(空闲)塞哉D此所谓欲益(增加)反弊者也
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观此可以(凭借)知画理矣B雷以(因为)其疾
C以是人多以(可以)书假余D皆以(认为)美于徐公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
初非偶语,古今之士未有改之者。
11.[甲][乙]两段文字包含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
译文:
岳柱字止所。在八岁的时候,观看著名画家何澄画的《陶母剪发图》,岳柱看到陶母手腕上有金镯子,问画家说:“金镯子可以换酒,为什么要剪下头发去换酒呢?”何澄对岳柱说的话感到非常惊讶,这样观看就可以知道作画的道理。
“疾雷不及掩耳”,这是军事上的格言,一开始就不是偶然提出的,古今的有志之士从没有改动过它。宋子京在《李靖传》把“疾雷”改成“震霆”,把“掩”改为“塞”,不单单失去了这句话的真意,而且在道理上也说不过去。雷声音为迅疾,所以来不及捂上耳朵,但和“震”有什么关系?捂耳朵尚且来不及,还有什么空去塞上耳朵?这就是所谓的想改进它却反而改出毛病了。
答案:
8.D
9.C
10.本来不是随便结合的词语,古学者没有改动过这句话
11.任何创作都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
第五篇:《明史·陈循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陈循,字德遵,泰和人。永.乐.十三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习朝廷典故。帝幸北京,命取秘阁书诣行在,遂留侍焉。
洪熙元年,进侍讲。宣德初,受命直南宫,日承顾问。赐第玉河桥西,巡幸未尝不从。进侍讲学士。正统元年兼经筵官。久之,进.翰林院学士。九年入文渊阁,典机务。
初,廷议天下吏民建言章奏,皆三杨主之。至是荣、士奇已卒,循及曹鼐、马愉在内阁,礼部援故事请。帝以杨溥老,宜优闲,令循等预议。明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土木之变,人心汹惧。循居中,所言多采纳。进户部尚书,兼职如故。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疑敌。帝皆从其计。
景.泰.二年,以葬妻与乡人争墓地,为前后巡按御史所不直,循辄讦奏。给事中林聪等极论循罪。帝是聪言,而置循不问。循本以才望显,及是素誉隳焉。
二年十二月进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镃半之。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加兼太子太傅。寻以太子令旨赐百官银帛。逾月,帝复赐循等六人黄金五十两,进华盖殿大学士,兼文渊阁如故。循子英及王文子伦应顺天乡.试.被黜.,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为给事中张宁等所劾。帝亦不罪。
英宗复位,于谦、王文死,杖循百,戍铁岭卫。
循在宣德时,御史张楷献诗忤旨。循曰“彼亦忠爱也”,遂得释。御史陈祚上疏,触帝怒,循婉为解,得不死。景帝朝,尝集古帝王行事,名《勤政要典》,上之。河南江北大雪,麦苗死,请发帑市麦种给贫民。因事进言,多足采者。
亨等既败,循自贬所上书自讼,言:天位陛下所 固有 当 天 与人 归 之 时群臣备 法 驾 大乐 恭 诣 南内 奏 请 临朝 非 特 宫禁 不 惊 抑亦 可 示 天下万世。而亨等侥幸一时,计不出此,卒皆自取祸败。臣服事累叶,曾著微劳,实为所挤,惟陛下怜察。”诏释为民,一年卒。成化中,于谦事雪,循子引例请恤,乃复官赐祭。
(《明史?陈循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B.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C.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D.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B.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以后都只有一个年号,如“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钰(景帝)的年号。
C.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会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
D.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拜、授、除”是授予官职,“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进”是升官,“谪、迁谪、左迁”是降官,“罢、黜、夺、免”是解除官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一些朝臣拥立景帝即位。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升户部尚书,至少保兼文渊阁学士、太子太傅、华盖殿大学士,就是因违纪有罪,受人弹劾,也未受追究。
B.景帝时,他上书《勤政要典》,编辑古代帝王的事迹,建议皇上学习古代帝王治理朝政。他体察民情,好为民排忧解难,当时黄河南岸长江北岸大雪,麦苗冻死,他请求拨库银、买麦种给农民。向朝廷进言,多为皇帝采纳。
C.陈循为官比较清正,乐于助人,宣宗时,御史张楷向皇帝献诗本为邀宠,谁知反惹恼皇帝,多亏陈循为他说话才得免罪。御史陈祚上奏疏,触怒了皇帝,陈循婉言为他解脱,使他没有被处死。
D.明英宗再次登位,石亨等诬陷大臣于谦谋逆,以致于谦、王文等以谋逆罪被杀,陈循受到牵连,被刑杖一百,充军铁岭卫。后来石亨等人的阴谋败露,陈循在贬谪地申述,于谦终于昭雪,他才被释放,恢复官爵。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疑敌。(5分)
(2)循子英及王文子伦应顺天乡试被黜,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为给事中张宁等所劾。(5分)
参考答案
4.B
5.B(一些皇帝的年号不止一个,明朝之前的皇帝许多有几个年号,明朝以后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6.D(陈循被释放成为平民是在于谦昭雪之前的事)
7.(1)也先侵犯京城,请求朝廷下令各边关的精良骑兵进京护卫,用快马传递檄文给敌人来(故意)迷惑敌人。(“犯”“敕”“驰檄”各1分,大意2分)
(2)陈循的儿子陈英和王文的儿子王伦参加顺天府的乡试被除名,(因为)一齐拉拢(勾结)考官刘俨、黄谏(违法乱纪),被给事中张宁等人弹劾。(“黜”“构”“为……所”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陈循,字德遵,泰和人。永乐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授官翰林修撰。他很熟悉朝廷的典章旧例。皇帝驾临北京,命令他拿出国家书库的书籍到皇帝临时驻地,于是留用侍臣。
洪熙元年,晋升为侍讲。宣德初年,接受命令值班南宫,白天担任顾问。皇帝赐给他住宅在玉河桥西,巡游的时候没有不跟从的。晋升为侍讲学士。正统元年,兼任御前讲席。过了很久,晋升为翰林院学士。正统九年,进入文渊阁,主管机要事务。
当初,朝廷商议天下官吏百姓进言上奏章,都是三杨主持。到这时杨荣、杨士奇已死,陈循和曹鼐、马愉在内阁,礼部援引旧例请示。皇帝认为杨溥年老,应该优闲地生活,命令陈循等人参加商议。第二年,晋升为户部右侍郎,兼任学士。土木事变,人人心里都震荡恐惧。陈循处在其中,所进言的事大多被采纳。提升为户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兼职。也先侵犯京城,请求朝廷下令各边关的精良骑兵进京护卫,用快马传递檄文给敌人来(故意)迷惑敌人。皇帝全都听从了他的计策。
景泰二年,因为埋葬妻子和乡里人争夺墓地,前后任巡按御史认为他无理,陈循就斥责上奏他人的过错。给事中林聪等人竭力弹劾陈循的罪状。皇帝认为林聪的话正确,却把陈循放在一边不追究。陈循本来靠才学名望显耀,至此清白的名誉被毁坏了。
景泰二年十二月,晋升为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皇帝想改立太子,心里畏惧各位内阁大臣,事先赐予陈循和高谷白银一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镃五十两。等到皇帝下诏书讨论的时候,陈循等人就不敢劝谏,加官兼任太子太傅。不久以太子令旨赐给百官银两和绢帛。过了一个月,皇帝又赐给陈循等六个人黄金五十两,提拔为华盖殿大学士,仍像以前那样在文渊阁兼职。陈循的儿子陈英和王文的儿子王伦参加顺天府的乡试被除名,一齐拉拢考官刘俨、黄谏,被给事中张宁等人所弹劾。皇帝也不追究他们的罪过。
英宗第二次登上皇位,于谦、王文被处死,处陈循杖刑一百,戍守铁嵌卫。
陈循在宣德时期,御史张楷献诗触怒了皇上。陈循说:“他也是忠心爱国。”于是张楷得到释放。御史陈祚上疏,触怒了皇帝,陈循婉言为他解脱,使他没有被处死。景帝时,他曾经编辑古代帝王的事迹,命名为《勤政要典》,进献上去。黄河南岸和长江北岸下大雪,麦苗被冻死,他请求用国库的钱买麦种供给贫民。他根据具体事情进言,有很多加以采用。
石亨等人失败后,陈循从贬谪的地方上书申辩,说:“天位,是陛下本来就有的。在天和人归向的时候,群臣准备法驾和盛大的礼乐,恭敬地到南内宫,上奏章请求陛下亲临朝政。不但皇宫禁地不惊慌,也可以宣示于天下万世。但是石亨等人侥幸于一时,想不到这些,最后都自取灾祸失败。臣担任官职几朝,曾有微薄的功劳,实在是被人排挤,恳请陛下怜悯明察。”皇帝诏命释放作平民,一年后死去。成化年间,于谦的事昭雪,陈循的儿子援引旧例请求恤典,才恢复官爵赐予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