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问题浅析[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8:5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问题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问题浅析》。

第一篇: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问题浅析

文章标题: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问题浅析

一、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内涵

学术界对生活质量的研究已近半个世纪,但对生活质量内涵的理解仍尚未统一,主观派把生活质量定义为幸福感、满意度和主观生活水平;客观派把生活质量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生活条件的优劣程度。”(冯立天,1996);综合派认为“生活质量就是环境提供给人

们生活条件的充分程度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卜,社会成员对自身及其自身所处的各种环境的感受和评价。”(周兴城,2001)。

我们认为客观生活条件的优劣是决定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同时,生活质量的高低也决定于社会对个人的供给和个人对生活的需求。人的素质是人体自身的素质,不是人体之外的客观条件,人的素质既可影响客观生活条件的优劣,也是主观满意程度的基础,人的素质应作为生活质量的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所以,生活质量就是指人的素质和客观生活条件的优劣程度,以及对生活的满足程度。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其生活质量也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身体健康状况是反映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敏感指标,因为健康状况与长期客观生活条件的优劣程度紧密相关,也直接影响老年人对生活满足程度的评价。所以,身体素质应作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不同性别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根据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内涵的理解,我们选择了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居住面积作为客观生活条件指标;选择主观满意度作为主观满足程度指标;选择文化程度和身体健康状况作为人的素质指标,采用评分平均数的方法①对辽宁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各指数基础数据来自于我们2000年对辽宁城市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不同性别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数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城市男性老人生活质量综合指数为70.2,明显高于女性老人。男性老人文化素质明显高于女性,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男性老人文盲半文盲占11.4%,平均受教育年龄为8.3年;女性老人文盲半文盲占34.3%,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5年。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主要经济来源和收入水平,男性老人文化程度较高,主要经济来源为离退休金的占83.6%,只有6.8%依靠子女提供;女性文化程度低,主要经济来源为离退休金的仅占66.2%,依靠子女提供的却高达21.6%。男性文化程度高,不仅有离退休金保证了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且也有比女性更多的再就业机会,问卷统计表明,男性老人再就业率为3.1%,女性仅为0.9%。结果,男性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在600元以上的占53.1%,低于200元的占8.3%;女性在600元以上的仅占26.8%,低于200元的却占21.0%。

男性老人的身体素质也明显高于女性。男性老人健康和一般者占88.4%,较差和有重病的占11.6%;女性老人健康和一般者占75.3%,较差和有重病者24.7%。老年女性体弱多病,经济收入又偏低,普遍存在看病就医难的问题,疾病长期困扰,生活质量自然会低于男性老人。

三、不同年龄城市老人的生活质量

仍以上述指标体系和方法对不同年龄城市老人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各项生活质量指数计算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综合指数随年龄增长明显降低。表明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其中客观生活条件指数80岁以下的中低龄老人差别不大,80岁及80岁上高龄老人明显偏低,这又与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指数和人均居住面积分指数均明显偏低有直接关系。80岁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00元的占28.4%,比其它年龄组高10.5~17.5个百分点;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26.1%,比其它年龄组低16.5—19.9个百分点。80岁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月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偏低,而又与其主要经济来源有关,从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看出,其主要经济来源中离退休金占56.1%,比其它年龄组低19.0—24.6个百分点;子女提供占42.7%,比其它年龄组高28.3—36.2个百分点。离退休金是老年人最具有保障的生活来源,高龄老人却显著偏低,使一部分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难以保障。同时,既或是能领取退休金的高龄老人,由于其退休早,领取的退休金很少,也难以依靠退休金使生活质量达到中低龄老人的水平。

80岁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以下的占58.0%,比其它高龄组高4.3—8.5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5平方米的占9.1%,比其它年龄组高2.3~3.8个百分点。人均居住面积偏低的高龄老人,经济收入也偏低,又多数得不到子女的关照,生活质量难以保障。

主观满意度指数与年龄增长的关系同客观生活条件指数同年龄增长的关系基本相反,60—64岁和65—69岁低龄老人的指数值低于70—74岁和75—79岁中龄老人的指数值,而80岁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指数值最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老人对生活标准的要求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年龄越大越易于满足生活现状,主观满意度也越高。这与其实际生活水平相矛盾,是对真实生活质量的扭曲,好在各年龄组指数值相差绝对值不大,对综合指数不会造成明显的负向影响。

人的素质指数随年龄增长明显下降。文化素质分指数由60-64岁年龄组的50.1下降到80岁及80岁以上年龄组的24.2,降幅51.7%。问卷调查数据表明,60—64岁文盲半文盲占10.2%,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80岁及80岁以上则高达47.7%;60—64岁平均受教育限为8.6年,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80及80岁以上降为4.3年。低龄老人文化程度明显高于中龄和高龄老人,这也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真实写照。正是由于文化程度随年龄增长明显下降,高龄老人的经济收入才明显偏低。

身体素质分指数随年龄增长明显下降,表明老年人身体健康生活质量随年龄增长明显降低。问卷调查数据表明,60—64岁身体健康人数占41.0%,有重病的占3.4%,生活不能自理的占0.7%;80岁及80岁以上老人身体健康的人数仅占24.1%,有重病的人数却高达10.3%,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数也高达10.3%。如果把身体较差也视为未达健康长寿标准,那么低龄老人有13%不能实现健康长寿,中龄老人和高龄老人分别有20%和34%不能实现健康长寿。可见,城市老人随年龄增长,健康问题更为突出。

四.不同文化程度城市老人的生活质量

不同文化程度城市老人生活质量指数如表6: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程度的城市老人随文化程度提高,综合指数明显上升,表明城市老人文化程度越高,生活质量也越高。客观生活条件指数、主观满意度指数和人的素质指数与综合指数完全一致,表明城市老人的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与文化程度也呈正相关。

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基本决定了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和客观生活条件。文化程度高,不仅较高的离退休金成为其主要经济来源,而且继续就业或再就业的机会也较多,容易获取更多的劳动收入。文化程度低,离退休前在非国有企业工作的比例相对较高,离退休后得不到离退休金的比例相对较大,既或能得到,数额也很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继续就业或再就业的机会也很少,很难继续获得劳动收入。对辽宁城市老人的抽样调查表明,大学文化程度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的97.8%是离退休金和劳动收入,月人均可支配收入800元以上者占66.7%,低于200元者仅占4.2%;文盲半文盲主要经济来源的57.8%是离退休金和劳动收入,还有31.0%靠子女提供,月人均可支配收入800元以上者仅占10.6%,低于200元者却高达28.8%。

居住条件是老年人客观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对主观生活质量和健康生活质量也有重要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经济收入较高,也有更多机会获得优惠住房的条件,比低文化程度老人的住房条件明显优越。辽宁城市老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均居住面积10平米以下的占4.1%,50平米以上的占19.8%;文盲半文盲人均10平米以下的占26.3%,50平米以上的仅占0.4%。

在一般情况下,经济收入水平较高,容易产生幸福感,尤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经济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于那些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的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自然也会很高。对辽宁城市老人的调查表明,文盲半文盲对生活满意的人数占43.2%,不满意的占8.1%;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对生活满意的占57.3%,不满意的占2.1%。主观生活质量随文化程度提高而提高。

文化程度对身体素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一般情况下,文化程度较高,经济收入也较高,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保障;同时,文化素质较高,精神状态也会较好,可以延缓衰老,缩短残寿期;文化素质较高,家庭易于和睦,丧偶率低,有利于保持健康长寿。对辽宁城市老人的问卷调查表明,以初中文化程度为界,具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老人丧偶率分别为42.1%和21.1%,身体健康的别分占20.2%和29.0%;具初中、高中和大学文化程度的老人丧偶率分别占12.2%、17。4%和7.4%,身体健康的均高于37.0%。可见,文化程度对身体素质也具有正相关关系。

五、几点启示

1.我国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除具高中和大学文化程度的老年人达到小康水平以外,其余老年人生活质量均在小康水平以下,其中一部分老年人构成城市贫困群体、弱势群体,应引起全社会关注,应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能得到过去对社会所做贡献的应有回报。这也是当代人的一种道义上的责任。

2.保障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是离退休金,目前执行的政策是:在岗职工调整工资水平时,养老金调整水平不超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60%。按这一政策,老年人经济收入的绝对值与在岗职工的差距将越拉越大。在岗职工还有其它一些灰色收入,与老年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只能更加悬殊。在国家经济实力允许的条件下,应调整现行政策,尽量缩小差距,避免因代际贫富悬殊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必须看到,如不能恰当地调整,随着老年群体的逐渐膨大,很可能会出现一种积重难返的效应。

3。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产生负向影响的最主要因素是老年人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老年人的文化素质随高龄老人的逐渐谢世将不断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尤其不断进入高龄阶段的老人的身体好坏将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尽快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对保障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长城.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冯立天,戴星翼.中国人口生活质量再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问题浅析》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问题浅析。

第二篇:2011老年人生活现状

1、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龄问题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为切实了解临安市范围内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及需求,我们对此进行了调研,调查采取调查问卷方式,结果如下:

调查样本300人中,调查的男性为145名,女性为155名,年龄在60岁以上占80%,原国家工作人员退休者占70%左右,农民及个体的占30%左右,配偶健在的占78%。调查者中经济收入每月1000元以下者占19%。每月1000元—2000元者占53%。每月2000元以上者占28%。

经调查显示,老年人目前最大的困难及需求是:社会、单位对老年人不够尊重及重视,需要社会、单位多关怀老年人;切实加强社区工作;收入低,尤其是农村老年人没有生活保障,退休人员收入远跟不上快速上升的物价上升,需提高退休人员的收入,提高福利待遇,安度晚年;医疗保健费用的增加;看病贵,看病就医不够方便,需要提供医疗保障,和谐的环境,方便实惠的治疗;行路难,马路上无交警、汽车见人不让。活动场地缺少,现有活动场所条件差;年老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孤独,缺乏感情生活心理交流,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人与他谈心。

2、珠海市香洲区某社区163名60岁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社区护理需求调查问卷以及生活质量调查表对其生活质量状况、社区护理需求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163名老年人中患病105名(64.4%),患1种疾病65名(39.9%),患2种以上疾病98名(60.1%)。患病率居前6位的疾病是白内障(46.0%)、高血压(28.8%)、慢性支气管炎(5.5%)、糖尿病(4.9%)、胃病(4.3%)、风湿性关节炎(2.5%)。163名老年人中生活完全自理149名(91,4%)、部分自理12名(7,4%)、不能自理2名(1.2%)。有84。7%以上的老年人不知道社区护理、家庭病床、康复指导、日间护理中心、临终关怀和心理健康服务。结论老年人的社区护理服务利用率普遍较低。开展多种社区护理服务形式,预防和控制老年疾病的发生和加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和财政支出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三篇:老年人生活调查报告

老年人生活调查报告

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老年人的生活条件是怎样的,也成了人们所关注的事,每当提及农村养老问题,我们就会想到:有儿子的老人由儿子家庭赡养,没儿女的作为五保户也由村落来集体供养。事实果真如此吗?在逐步进入现代化生活的社会中,农村在经济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同时也伴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这不仅使得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而且需要赡养的年迈老年人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照顾,还要帮子女照顾孙辈。这会不会使得农村老年人晚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呢?于是,我抱着这些问题和好奇在本地进行了一次调查,在7月12号至7月15号,我走访10个了家庭,并与10多位老人进行了一次交流。同时,我也在网上收集了关于老年人赡养及生活等方面的资料。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物质生活方面

①、基本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本地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与几十年前相比较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已达到了中上水平。不过也有存在着少部分老人的生活水平低于基本生活水平。

②、经济收入。这次调查结果表明,有65%左右的老年人虽然没有再参加农业生产,不过他们还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还可以进行一些体力要求较低的劳动(如有的老年人做豆腐,有的做糖葫芦,有的念经等),所以有着少量的经济收入,基本上可以保证自己吃、穿等的基本生活条件。其中有9%左右的老年人还在继续着农业生产或某些体力要求较高的劳动,在保证自己基本生活的同时还有着一定的积蓄,可以应付一些开销较大的事。大概有91%的老年人在经济上部分依赖或全部依赖其子女。不过也存在着少数的老年人没有了劳动能力,同时也没有子女或其子女并没履行很好的赡养责任,只是依靠政府和邻居的帮助,他们的生活条件并不乐观。

③、居住情况。在本次调查我了解到,有45%左右的老年人居住的还是瓦房,大概28%的老年人住的是砖平台,17%的老年人居住的是旧式土坯房。其中,居住在瓦房和砖平台的老年人有75%左右是与其子女住一起的,其中主要是跟儿子住一起,住在旧式土坯房的老年人大部分都是单独居住的。其中,八成以上有自己房子的老人中大多数人对自己目前的居住情况感到较满意。调查中发现,外出务工的人口较多,大部分都是由老年人和小孩留在家里,由老人在家照看小孩。也有少数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也被送去了敬老院等。

④、身体状况及医疗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一般,有少部分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大好,有一半以上的老年人说其子女会买补品等给自己。当老年人生病时,他们大部分会选择离家较近的小诊所,当病情较重时才会选择市区的大医院。

⑤、子女赡养状况。调查显示,在单独居住的老人中,其子女有85%左右会经常上门看望关心老人,有大概5%的子女节假日看望老人。在我的意料中,有99.2%左右的老人认为子女较为孝顺,仅有0.8 %左右的老人认为子女不太孝顺。总的来说大部分的子女都有尽到赡养老人的责任,但还是存在着少数子女并没很好的赡养老人。

2、精神生活方面

①、日常休闲情况。根据调查可得,由于子女在外工作,又由于老年人都已退休,所以有40%左右的老人帮其子女照顾孩子和帮忙做些家务事,也有15%左右的老年人会去庙里礼佛。大概有70%的老人会在无聊时选择在家看电视或与其他老人聊天,有30%左右的老人会选择其它方式打发时间如下棋、打麻将等。我觉得老年人尤其是丧偶的老人变得越来越孤单,其中一位独居的丧偶老人对我说,她真的很希望子女们能常来看看她,家里能够常热闹些,而不是子女拿来的钱。

关于老年人生活问题的调查报告

②、社交状况。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老年人也需要一定的社交能力。但经过本次调查,我发现有一半的老人只是与亲人、邻居等一些较近的人有交往,同时也有小部分的老年人除了和家人有接触之外,不与别人交流,这也使得老人觉得特别孤单,寂寞,他们很想有人能陪他们说说话等。

③、心态情况。本次调查发现,大部分老人的心态良好,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等。但是随着老年人年纪的增长,他们的记忆力等各方面也随之减弱,所以他们有时会觉得自己老了,什么事都做不好,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尤其是一些与子女住一起的老年人,他们这种感觉更加多,“有时在帮子女做家务,子女老是嫌自己这做的不好,那个做的不对,有时就会觉得自己没用了”。

二、导致该情况的原因

1、自身方面

①、老年人口的高龄化是精神贫乏的社会背景。在高龄老人的生活料理需求明显增加,增加了社会资源的压力,给家庭生活、交流增加困难。健康状况不佳的老年人正常生活存在极大的困难,他们的家庭成员所花的时间、精力、体力加大,无形中给家庭和社会加重负担。

②、老年人自立意识导致与家庭成员的矛盾。随着社会的转变,老年人开始体谅子女的压力和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困难,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思想观念生发变化,力求少给甚至不给家庭成员、社会增添不必要的麻烦,愿意选择自己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养老院独立生活。

③、老年人相对空闲时间增多,退休后,活动圈更多是在家庭及其周围极小的范围,生活也由职业型转变为休闲型,更多关注家庭和社区附近的事情,子女大都外出工作为生活奔波而无时间与之交流,如果没有适当的排解方式,就容易出现情绪和心理的失衡

2、家庭因素方面

①、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在家庭成员意识中的日益淡化,如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信仰金钱第一,淡漠亲情

②、家庭不和睦对老年人也有着巨大影响

③、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发展增添了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困难

④、子女不在身边或无子女

三、应采取的措施

①、通过提高认识,加强宣传,重视农村老龄工作,让更多人来关注老年人的物质,精神生活,让他们更好的安度晚年

②、在农村老年人家庭中全面推行家庭赡养协议制度,让儿女更多地关心父母长辈,让他们感受更多的亲情,过得幸福

③、加强敬老院建设,让敬老院成为农村老年人的快乐家园,在那里老年人可以相互谈心,举办适合他们的娱乐活动,消除孤独感,饮食起居更适合老年人,有利于心身心健康

④、积极推进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让更多的老年人在生病时候在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提高就诊率和治愈率,更好的生活

⑤、完善维权体系,依法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那些弱势老年人不再受到不正当的物质精神的危险,保障正常生活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问题,有所乐,老有所为”,真正体现到广大农村老年人物质精神生活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精神性存在,精神生活对人来说是根本的、关键的。从这个角度看,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足和发展其精神需求是促进老年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逻辑要求。

第四篇:老年人生活的

老年人生活的“数字化”

排便一次 食欲好,能吃是好事,但上下通畅非常重要,因此,老年人要保证每天都要排便一次。

睡觉两次 上了年纪,晚上睡眠质量往往欠佳,所以午睡必不可少,晚间损失可在午间补。

工作三小时 老年人不能闲着,要找自己喜欢的事做,阅报、看书、写字、唱歌、上网、下棋、逛街,或当义务工,做志愿者等,快快乐乐每一天。进食四次 老年人除了每日三餐之外,下午宜增加一次点心,这是因为老年人胃内纳少,宜多次少量饮食。

喝五杯水 老年人体内水分逐渐减少,很容易失水,因而要主动饮水,不要等渴了再喝。早起喝一杯淡盐开水,洗肠清胃,上下午各饮两杯水,润肠补津。晨练六十分钟 老年人早晨跑步,做操、打拳等,会带来一天的好心情。晚七点看新闻 老年人不能自我封闭,除每天定时收看《新闻联播》,还要多关心国家大事。

吃八类食品 老年人的饮食要多种多样,蛋、鱼、肉要适量,多吃果蔬、蘑菇及豆制品。老年人食量少,主食可少吃,但副食要保证,并均衡搭配。晚九点入睡 老年人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最好养成每天晚上九点休息,次日五至六起床的好习惯,做到有劳有逸,有张有弛。

凡事不苛求十全十美 世上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但老年人要心胸宽广,知足常乐,才能安度晚年

第五篇:老年人的生活调查报告[推荐]

老年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年初,我们对全市14个镇(街道)233个村(居)的老年人进行了摸底调查,重点调查了解了特困老年人家庭的基本情况。统计结果,全市104753个老年人中有特困老年人3806人,其中男性1848人,女性1958人,丧偶的2233人,分别占全市老年人总数1.8%、1.9%、2.1%。

二、形成原因

最近,我们又深入大中、刘庄、裕华等镇进行走访调查,初步摸清了特困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及致困原因。主要表现在:

1、体弱多病,生活没有依靠。从调查中发现,全市有1044人特困老年人是体弱多病,这部分人员占困难老年群体的27.4%。这是老年人走向贫困线的一个不容忽视主要原因之

一。老年多病是规律,加之老年人的收入相对较低,医疗费用又相当高,一旦病残则会给家庭带来经济困难,形成“因病致贫,因贫难治”的恶性循环,导致老年人生活、就医困难。如大中镇阜南村一组智恒厚老人,已是古稀之年,老人自幼身体不好,被人们称之为“病鬼子”。因常年生病,不能劳动,婚后生有一子,又是弱智,也不能劳动。仅靠妻子一人种几亩田 维持生活,家境十分贫寒。

2、儿孙无力赡养。一方面是:子女有劳动能力但不学好,不学无术,惹事生非,最后走上犯罪道路被判刑,无法尽赡养义务。如裕华镇福东村六组王德富老人,现年84岁,其妻73岁,生有两子,大儿子王明宏,今年48岁,第一次因盗窃罪被判刑5年,第二次因盗窃强奸罪被判无期徒刑,现在新疆某监狱服刑,媳妇因独守空房且孙子又是呆子,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二儿子因盗窃罪被判8年,刑满释放后,仍游手好闲,至今有家不归。这样的人连自己的生活都过不去,又怎么赡养老人呢?另一方面是:子女下岗、病残等,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子女连自己生活都难以维持,有的甚至还依靠老人。虽有孝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确实没有赡养能力。全市因儿孙无力赡养,生活极为困难的老人就有584人,占特困老人的15.3%。

3、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目前,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途径。我市80%的老年人依靠子女赡养,“养儿防老”、“多子多福”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一旦子女不尽赡养义务,老年人生活就比较困难。少数子女自身素质不高,头脑中根本就不存在尊老养老观念。往往是“一个老子可以养十个子女,而十个子女却容不得一个老子”。如刘庄镇友谊村五组王齐生,今年73岁,生有3个儿子,现住的房子还是原来生产队砌的,大儿子到兴化入赘,二儿子在家为无业游民,三儿子和老人住在一起,由于三个儿子相互扯皮、推诿,都不主动赡养老人,使老人生活缺少来源。这类的特困老人共有83人,占全市特困老人总数的2%。

4、好逸恶劳,无固定收入。这部分特困老年人约占弱势 群体的3%左右,他们年轻时就好逸恶劳,不务正业。如大中镇长安村四组蒋高艮,男,61岁,至今仍是单身汉,该人曾三次因诈骗罪被判刑入狱,第三次刑满已49岁。目前住在原生产队仓库的一间房子里,虽然没有丧失劳动能力,但恶习难改,整天东摇西逛,有时还到村里找干部一些麻烦,缺乏自养能力,生活水平低下,生活困难。

三、救助措施和优待办法

针对上述高龄、病残、贫困的老年人,目前大丰市政府已经采取一些救助措施和优待办法。

一是结对帮扶。自从1995年开始,我市就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与特困户结对子,从资金、物资、技术等各方面帮助特困老年人,帮他克服困难,走出贫困线。

二是发放定补和救济物资。每年年底都由民政部门负责,为全市的特困老年人发放一定的救济金以及救济物品(米、油、被子、衣服等),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凡是符合低保条件的特困老年人均已纳入低保,每月享受人均13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三是制定优待政策。1997年,大丰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残疾人优惠待遇暂行规定》的通知。1999年2月市政府就以大政发26号文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老年人社会优待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十二条优待和服务项目。2000年6月成立了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同时出台了《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办法》,开通了老年人法律援助热线电话;市政府还以大政办发[2000]42号文转发了市司法局《关于在全市各乡镇设点法律援助物的意见》。2001年10月,市政府又以大政发[2001]84号文下发了《关于农村残疾人税费减免有关政策的通知》。

四、存在问题

尽管政府及社会各界已从各方面来关心特困老年人,但仍有少数老年人没有摆脱贫困,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优待政策未完全到位。《关于认真做好老年人社会优待和服务工作的通知》中的“老年人游览麋鹿保护区、施耐庵纪念馆免购门票;乘车、看病优先、优惠”等优待项目有时难以到位。

2、有些特困老年人,尽管生活比较困难,但又不属低保对象,仅靠政府年终一次性救济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3、老年人体弱多病,医疗没有保障。老年人年老多病,除老干部老职工外,绝大多数老年人医疗没有保障,医药费全部自理,老年人收入相对较低,如果老人无钱或子女经济条件

又比较差,则老年人看病就是个问题。老人一旦病残则给家庭带来经济困难,形成“因病致贫,因贫难治”的恶性循环,导致老年人生活、就医困难。

五、对策

关心老年人生活,让特困老人走出贫困线,是老龄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主管部门呼吁、政府投入、社会赞助、群众参与,才能解决特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等基本问题。

1、加大政府救济力度。政府应加大对老年社会福利资金的投入,为特困老年人提供特殊保护性措施,要建立政府救济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助老基金,基金的来源除政府划拨一定数量的经费,还要发动社会各界的捐助,这笔基金专项用于对特困老年人的救助。对特困老年人生活上的困难和需求,政府要大力提供救助。对一些因病、因灾致困的特困老年人,政府要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救济,动用特困基金,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有关部门要建立定期走访、慰问特困老人的制度,倾听他们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政府要制定帮助特困老人摆脱困境的倾斜政策。党委和政府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从而使下岗职工家庭摆脱困境,能够承担起家庭赡养职责。

2、大力倡导社会赞助。对特困老年人,政府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资助,为老年人献爱心,帮扶老年人,救助特困老年人。从资金、技术、信息、帮工和实物等多方面,为特困老人家庭提供全方位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人间亲情。继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发动党政机关、部队和一些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与这些特困老年人家庭结成帮扶对子,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有所保障。教育、卫生、工商、税务和科技等部门要从自己的行业特点出发,做到有技术的送技术、有信息的提供信息,有资金帮助解决部分扶持资金,特别是工商、税务等服务部门,要千方百计降低准入门槛,为特困老人子女从事力所能及的职业提供各种方便。每年在“三夏”大忙期间,可由共青团、妇联等对象组成“助耕帮工小分队”或“志愿者服务队”,无偿为农村特困老人提供代耕代种等服务,切实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同时要鼓励和组织健康低龄老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参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增强自养能力。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老龄等部门在节假日都要组织专人上门慰问,大力倡导多种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3、运用典型宣传教育。加大《老年法》宣传力度,营造家庭养老的氛围。对不主动尽赡养义务的赡养人进行批评教育,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宣传教育,使每位中青年人都懂得尊老养老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老年人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强化法制建设,加大依法调解赡养纠纷力度,对拒不赡养老人的子女,坚决将他们绳之以法,严惩不贷。对因懒惰而导致贫困的老年人,要耐心地做其思想工作,引导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这部分老年人能够自食其力。使他们认识到“等、靠、要”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由被动脱贫为主动脱贫。

4、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要发挥在立法和行政中的特殊职能,最大限度地为老年人尤其是特困老年人服务,健全和完善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基本金的征缴率,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

发放。民政部门要扩大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逐步提高城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对城镇和农村中的一部分符合低保条件的特困老年人,应将他们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范畴。积极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制度。对患重病的特困老人当地政府要根据情况给予适当帮助,医疗部门也要实施适当的医疗救助,为特困老人发放医疗救助卡,享受一定的医疗优惠政策。如免挂号费、诊疗费、护理费等,其它医疗费用给予适当的减免,切实解决特困老人的养、医问题。

下载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问题浅析[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问题浅析[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年人结伴生活协议书

    协 议 书 男方姓名: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 女方姓名: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 相关利害关系人 男方子女: 姓名: 出生年月 关系 身份证号码 姓名: 出生年月 关系 身份证号码 姓名: 出生年......

    农村再婚老人生活质量问题研究

    农村再婚老人生活质量问题研究 田雨露 老人再婚早已受到社会关注,对老人再婚问题的研究已有许多成果,但我们现在主要研究的是农村再婚老人的生活质量及幸福指数、再婚丧偶后的......

    2011年丰城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工作总结

    2011年工作总结 (丰城市老年人体育协会) 2011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党九十华诞的喜庆之年。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在上级老体协工作部门......

    城市老年人需求状况访谈提纲

    城市老年人需求调查访谈提纲1、 基本情况:年龄、文化程度、退休前的职业、是否是本地户口 以及居住年限、是否是党员或者是否信教 2、 家庭成员及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有......

    老年人生活起居的安排

    老年人生活起居的安排 老年人生活起居的安排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古人的长寿经验。按现代医学、生物学观点来看,它是符合科学道理的。那么,老年人怎样安排生活起居......

    老年人生活起居有讲究

    老年人生活起居有讲究 人到老年,身体抵抗力减弱,各脏器的生理功能减退。因此要合理地安排好老年人的生活起居。 老年人应生活在和睦的家庭中,受到子女亲属的敬重才会精神愉快。......

    关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调查报告

    现年82岁家住上海北京西路1565弄的顾久震是个电脑迷,1998年,花9100元捧回奔腾100电脑,又添置了打印机、扫描仪、刻录机等,1999年将原有电脑更换成奔腾3,并增加了硬盘和内存。他担......

    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60岁以上人口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河北省的人口结构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关心、关爱老年人,了解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状况,能够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