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塑胶玩具的工程与QA进程
各类玩具工程师任务
PE设备工程师 :是专业技术人员, 负责确保生产用的硬件设施能满足实际
生产的需要, 包括对全公司的设备、设施进行现状管理、建立履历、编号、统筹等, 以及预防、维护、保养、点检、校准、机械鉴定、增加新品、淘汰旧品、借调管理等。
IE品质工程师 : 是负责編製品质保证工程之技术文件、数据、标准和规程,按有关客户及国际质量标准,以定出产品所需要做之各项量
测试及生产过程中之测试和控制.生产工艺各阶段描述
1.设计阶段
时间工作内容
开模前PE,QE参与新产品介绍会,根据知识与经验,对产品的设计提出建议
2.EP(Engineering Pilot)工程办阶段
时间工作内容
1st shot试模之前QE在1st shot试模之前会发出初步的产品规格
EP前取齐一套啤件,检查多于1套的零件是否均有内模号,并检查是
否有尖点,利边、小物体等潜在问题。
1st EP办入Lab前QE,PE,ME研讨规格,如有需要,制造/购买特殊之测试夹具/仪器。
1st EP办入LabQE与Lab主任及技术员讲解规格,澄清所有不明确之处,有需要时可
要求客户Lab比较不同测试方法的结果。
FEP前一周工程师讨论工程办QA报告中列出问题之改善方案,可个别补办,做2nd EP等方法证实问题已改善,目标在FEP前将问题解决。
3.FEP(Final Engineering Pilot)最后工程办阶段
时间工作内容
做FEP办时如有可能通过检查零件评估喷油模、移印钢板是否OK,及是否要在注塑工序加定形模/缩水模。
FEP办FEP办要做运输试验,若可能,入有包装的样办做环境试验。
收到FEP QA报告针对FEP发现的问题,工程师共商改善方案,并跟进改善
方案是否均已落实。
PP前召开PP前产品介绍会及产品质量总结会议。QE与QC主管、品检员讲解《QC检验规格》,指出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审核所有包装物料是否符合要求,如有问题向客户提 出。
4.PP(Production Pilot)生产办阶段
时间工作内容
PP前一周Mattel 3岁以下产品(及填充玩具)如有需要,做CTS测试。
PP办入Lab前产品与规格相关的问题原则上 在PP办入Lab前便要得
到澄清(与客户达成协议)
PP前一周填充玩具要做填充物清洁度测试,3岁以下要做AZO-Dye测试
4.PP(Production Pilot)生产办阶段
时间工作内容
PP生产过程工程师跟进各工序生产情况,有关受控文件等。
客户QC检完PP货后QE负责对Defect召开/参加PP验货结果总结会,此会由客户QE主持),作出会议记录,及缺陷改善
行动计划(负责人、完成日期、方案)已生产之部件/
半制成品处方案;规格/试验方法之澄清/更改。
收到PP客户试验报告工程师、生产部商讨改善方案,及针对性补办做
鉴定测试(Validation Test)。
PS前电池玩具,PS前做完EMC,FCC,EN50088测试。
5.PS(Production Start)生产开始阶段
时间工作内容
PS前QE召开PS前会议,培训QC。发出零件之《重点尺寸图》
包括外购件、注塑件。
PS以後工程师跟进产品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反映信息的来源
包括但不限于:首检报告、成品QC检查报告、IQC、工序QC验货结果,QA之PA试验报告。
后面有RAMP UP。就是漫漫上量,一般为四个周,第一周最多可生产25%的最大模具生产量,第二周为50%,第三周为75%,从第四周开始为FULL CAP。
第二篇:QA职责与工作流程
QA工作流程
1.生产部经理开具生产指令单,审核批准后立即分发到相关部门。
2.车间主任接到生产指令单后安排净选人员填写领料单,质检员审核后,拿着领料单到仓库领料(没有领料单仓库管理员坚决不发料),领料单药及时分发送到相关部门。
3.每个工序开始生产前先检查现场,若不合格,重新清场,经QA检查全部项目合格后方可生产。4.生产过程监控记录从一开始就要写,按照上面的要求,QA在监控过程中随时进行填写记录的完善。5.生产开始先进行来料确认,品名、规格、批号、产地、数量等是否与生产指令单一致。
6.在每个工序生产过程中要及时填写生产批记录,必要时并计算物料平衡收率。
7.在生产过程中如果需要辅料,不要提前领取,要当天领取所用辅料。
8.每个工序完成后都应该及时进行清场打扫,并填写清场合格证。
9.干燥结束后,由QA对中间产品的检验进行请验,QC接到中间产品请验单后填写中间产品取样单,由进行授权的化验员去取样。10.中间产品的检验结果出来后,由化验员将中间产品检验报告书交给QA,QA送到生产车间加入批生产记录。
11.车间接到中间产品报告书后由生产负责人开具产品包装指令、QA审核后发到相关部门。
12.车间主任接到包装指令单后安排包装工人填写领料单,QA审核后,拿着领料单到仓库领取包装材料(没有领料单仓库管理员坚决不发料),领料单药及时分发送到相关部门。
13.包装结束后,由QA对成品的检验进行请验,QC接到成品请验单后填写成品取样单,由进行授权的化验员去取样。
14.取样结束后由包装人员填写成品入库单,仓库人员接到成品入库单后方可让成品进入仓库待验区,确认货物无误后在收货处签字。
15.成品检验结果出来后,化验员将成品报告单,分别送给仓库和车间各一份。车间一份加入批生产记录。16.QA根据生产过程监控情况填写批质量评价表,质量授权人根据批生产记录和检验情况批准放行,并书写成品放行证分发仓库与生产车间各一份。17.仓库接到成品放行证后将待验区的药品移至合格区。
第三篇:QA与QC工作职责
QA与QC工作职责
一日,碰巧碰到一新员工实习,问能告诉他QC是什么意思吗?QA又是什么意思,他们有什么不同吗?好象都是你们质控部的,为什么要佩带两种不同的标志呢?我无语,原以为这么简单的问题,还会有这样的疑问和困惑。为更好问答上面的问题,我来谈谈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QC:Quality Control,品质控制,产品的质量检验,发现质量问题后的分析、改善和不合格品控制相关人员的总称。一般包括IQC(Incoming Quality Control来料检验),IPQC(In-Process Quality Control制程检验),FQC(Final Quality Control成品检验),OQC(Out-going Quality Control出货检验),也有的公司不管三七二十一,将整个质控部全部都称之为QC。QC所关注的是产品,而非系统(体系)这是它与QA主要差异,目的与QA是一致的,都是“满足或超越顾客要求。”
QA:Quality Assurance,品质保证,通过建立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来确保产品质量没有问题。一般包括体系工程师,SQE(Supplier Quality Engineer 供应商质量工程师),CTS(客户技术服务人员),6sigma工程师,计量器具的校验和管理等方面的人员。QA不仅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还要知道这些问题解决方案如何制订,今后改如何的预防,QC要知道仅仅是有问题就去控制,但不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去控制。打个不恰当的比方,QC是警察,QA是法官,QC只要把违反法律的抓过来就可以了,并不能防止别人犯罪和给别人最终定罪,而法官就是制订法律来预防犯罪,依据法律宣判处置结果。
总结说明一下,QC:主要是事后的质量检验类活动为主,默认错误是允许的。期望发现并选出错误。QA主要是事先的质量保证类活动,以预防为主。期望降低错误的发生几率。
QC是为使产品满足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它包括检验,纠正和反馈,比如QC进行检验发现不良品后将其剔除,然后将不良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采取改善措施,因此QC的控制范围主要是在工厂内部,其目的是防止不合格品投入,转序,出厂,确保产品满足质量要求及只有合格品才能交付给客户.QA是为满足顾客要求提供信任,即使顾客确信你提供的产品能满足他的要求,因此需从市场调查开始及以后的评审客户要求,产品开发,接单及物料采购,进料检验,生产过程控制及出货,售后服务等各阶段留下证据,证实工厂每一步活动都是按客户要求进行的,QA的目的不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保证产品质量是QC的任务,QA主要是提供确信,因此需对了解客户要求开始至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品管体系,制订相应的文件规范各过程的活`动并留下活动实施的证据,以便提供信任.这种信任可分为内外两种,外部的即使客户放心,相信工厂是按其要求生产和交付产品的,内部是让工厂老板放心,因为老板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产品出现质量事故他要负全部责任,这也是各国制定产品质量法律的主要要求,以促使企业真正重视质量,因此老板为了避免承担质量责任,就必须以文件规范各项活动并留下证据.但工厂内部人员是不是按文件要求操作老板不可能一一了解,这就需要QA代替他进行稽核,以了解文件要求是否被遵守,以便让老板相信工厂各项活动是按文件规定进行的,使他放心,因此QC和QA的主要区别前者是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规定,后者是建立体系并确保体系按要求运作,以提供内外部的信任.同时QC和QA又有相同点:即QC和QA都要进行验证,如QC按标准检测产品就是验证产品是否符合规定要求,QA进行内审就是验证体系运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又如QA进行出货稽核和可靠性检测,就是验证产品是否已按规定进行各项活动,是否能满足规定要求,以确保工厂交付的产品都是合格和符合相关规定的.QC和QA的岗位职责:
QC
1.参与维护、监督质量体系的运行、组织和管理内部质量审核工作;
2.监控项目现场检验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人员组织、技术实施、质量、进度、安全、成品保护等;
3.及时上报批量质量问题,不合格信息的及时传递;
4.为纠正质量问题,有权停止现场的生产;
5.检验工具的管理,清单的维护;
6.每日上班召集组员进行交班工作和工作安排,进行短暂的教育;
7.QC或生产部门反映品质不良时﹐到现场进行确认﹐并做出初步的指导工作;
8.如有新材料进来﹐追踪新材料的厂家是否是合格分包商;
9.每日定期抽查组员填写的报表是否真实(每三-四小时一次);
10.如有新产品生产﹐跟踪其品质情况﹐并汇总给QE;
11.学习产品检验规范﹐并教育组员使用之;
12.教育新进员工﹐并使之达成上岗;
13.每日定期稽查生产现场的生产纪律执行情况﹐并将其结果报上级;
14.每日收集数据﹐对组员进行考核分析;
15.提报加班要求和追踪组员加班情况;
16.协助质量主管完成其它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工作。
QA
1.监控工艺状态,对工艺参数的改变对产品的影响进行认定,并论证设定的合理性;
2.根据公司整体质量状况组织质量控制方案,监控产品全程质量监控;
3.定期评估工艺或控制方案;
4.制定产品质量检验标准;
5.处理客户反馈,依据反馈改善质量控制;
6.总结产品质量问题并推动相关部门及时解决;
7.分析工序能力,进行质量改进;
8.工艺流程、控制计划、工程变更通知单的接受;
9.为纠正质量问题,有权停止现场的生产;
10.对不合格产品作处理判定;
11.协助跟踪产品的使用情况并提供改善意见;
12.协助上级分析、处理和解决客户质量问题,满足内、外部客户的质量需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满意度
13.制定新产品质量管理计划,并监控实施,使新产品质量水平达到预定目标;
14.配合技术部门进行新产品试制及质量控制;
15.分析最终产品及过程产品失效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
16.如有开发新供货商﹐协助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品质方面的稽查;
17.完成上级委派的其它任务。
可以看出QA的职责范围还不广,并没有达到“向客户提供要求得到满足的信任”的职责要求.这是国内很多公司(包括大型企业)的弱点.企业中自然形成的一系列有关质量问题的意识、规范、价值取向、行动准则、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传统观念的软件的总和。质量作为一种文化和理念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传统:“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生命说”仅仅是质量管理的最低要求,只能维持生存而不能发展。而且“生命说”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了企业,忽视了顾客。
现在:“提高质量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把质量观念扩展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把技术标准、绿色标准和精神标准等相结合,追求寿命周期费用的最佳。
有一位厂长,企业产品在行业评比中被评了一个倒数第一,厂长立即就把质检部门的领导撤了职。到了第二年评比的时候,这家企业又评了一个倒数第二名。这位厂长糊涂了:“怎么我把质量部门的头撤了职,质量还是不好呢?”
其实,类似这样的现象在国内很多企业中存在。把企业的质量改进与管理当作一个部门的任务,是对质量管理的一种狭义理解。当然,许多企业也尝试了多种质量改进和管理的方法,从“全面质量管理”到“质量奖”,从ISO9000到六西格玛,但似乎没有多少成功的案例。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阻碍了他们的成功?
国内企业老总大都重视质量管理,为什么效果不大,是因为这些公司存在5大问题:他们把所有的努力都当作一种急功近利的方案而不是一个过程去实施;所有这些方案都是针对组织的基层实施的;执行人员其实都抱着怀疑的态度;培训教材都是有自己的培训部门“想当然地”开发出来的;管理层没有耐心等待结果。
显然,这些公司抱着寻找“灵丹妙药”的心态,希望能从琳琅满目的管理工具库中找一些适用于自己公司的管理。今天是TQM,明天是ISO,后天又是六西格玛,事实上,他们往往浅尝辄止,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按下葫芦起来瓢。杨钢认为,管理方法如果不能和企业文化的变革同步并持续地进行,其结果注定是失败的。
在制造业中,20%的营业收入被用在对做错产品的修补上,服务业则把35%的运营成本花在了做错事又重新再做上面。如果采取事先防止错误的质量管理体系,那么只需花费少量的费用来教育、培训员工和调整工作秩序,将为企业省下大笔的资金,也就是说,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就是“零缺陷”质量管理的核心要求。
“零缺陷”是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创造的词汇。它并不是说人不可以犯错误,而是指对待工作必须有一种坚持第一次就做对,符合所有要求的决心和态度。对待错误,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差错,也决不放过,一定要消除原因,避免其再次出现。
“零缺陷管理”模式,核心有4项:第一,质量要符合客户与市场的客观要求,一旦答应就必须兑现,所以质量的真谛是诚信,而不仅仅是“好”;第二,对质量问题要预防,而不是检验和事后把关,必须由高层领导对系统进行持续的关注和衡量;第三,工作标准是“零缺陷”,即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而不是差不多;第四,质量的衡量标准是如果不符合要求的将要付出代价,而不是指数。
“零缺陷”的导入改变了一个错误的观念,即认为质量只是质管部门的事。事实上,在一个公司里,质量问题和所有人密切相关,质管部门的工作是和所有部门的人一起来做预防。
效果好坏完全取决于对“零缺陷”管理思想理解的深浅和实践其多少。理解越深,实际应用“零缺陷”管理内容越多,效果就越好,反之就差些。而且“零缺陷”管理与其他所有好的管理方法都不矛盾,而且可以使其他的管理方法变得更有效了。
每当人们听到“零缺陷”这一词,首先把它理解成“产品没有任何缺陷”,而产品质量问题比比皆是。因此,有些企业领导就对提出搞“零缺陷”的质量管理人员说:“我们还是实际一点,不要好高骛远,先解决眼前的问题再说吧。”那么这些企业仍然被一大堆问题困扰着,始终找不到出路。他们嘴上也说质量很重要,就是不知怎么去做?有的加大考核力度,出了质量问题就考核,以为这一下管理到位了,质量该好起来了。可实际上,企业的质量状况根本没有好转,甚至越来越恶化,于是就认为自己企业员工素质低,缺乏认真工作的精神,却从来就没有考虑是自己的管理方法不当造成。
“零缺陷”的本意强调的是一个决心和一种心态,就是决不向错误妥协!这种不妥协的态度表现为:一是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决不放过,都要认真找原因彻底解决,二是以最积极、最认真、最谨慎的态度去预防问题的发生。预防问题的发生,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其结果表现就是企业的产品符合顾客的要求,也就是产品没有缺陷了。这完全是一个管理的结果。因此,“零缺陷”可以认为是一个在工作中的行动准则,是对员工的管理要求。“零缺陷”管理还强调创建企业的质量文化,它围绕着“符合要求”、“预防”、“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符合要求的代价”这四个核心价值观,派生出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当一个企业的每个人都这样做的时候,那么一种最优秀的质量文化产生了,具有这样质量文化的企业,就是一个“可靠的组织”,这是“零缺陷”管理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正确地理解“零缺陷”的本意,才能产生正确的行为和结果,才能产生实施“零缺陷”管理的强大动力。
第四篇:QA的价值与发展
QA的价值与发展
一、QA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QA的作用
药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中,就是要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把质量管理的重点,从事后检验转到事前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来,加强全过程中一切环节的质量管理,把产生不合格品的种种隐患消灭在质量形成的过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逐步形成一个包括市场研究、研发设计和销售使用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因此,在药品生产过程中,要有足够的且训练有素并能胜任其工作的生产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利用符合药品生产条件的厂房、设施和设备,使用合格的原辅料和包装材料,采用经过验证并得到批准的生产方法,加强工艺卫生和安全生产的严格管理,在文件化的质量管理系统的控制下,通过可靠的检验和监控手段,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才是可信的。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QA负责了对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了药品的安全、有效、稳定,保证了产品全部符合质量要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我们已经提到QA的职责,从中也可看出QA在药品生产企业整个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2、QA在药品生产企业中的地位。
通过实施GMP来加强质量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是全企业各部门的工作重点,因此建立并健全一个制药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以一个独立的、有足够权威的质量管理部门来负责协调和实施这个体系,则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GMP中规定,必须设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质量管理部门,并且其负责人不得和生产管理部门负责人互相兼任。通过它负责协调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管理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包括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以及进行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因此,质量管理部门必须负责审查可能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各个方面,所有与产品及其质量有关的资料、所有的规程,均应送至质量部门批准,而且质量管理部门对物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的质量具有一票否决权。
共 4 页,第 1 页
二、QA的价值如何体现
先来看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条山路,路上遗留了许多陷阱。第一个管路人隔几天巡视一遍,总能救出误入陷阱的人,人们感激他,偶尔还能得点感激的银子;第二个管路人仔细地把路查一遍,在有陷阱的地方都立了标志,所以,人们都记住了他;第三个管路人花了好长时间把所有的陷阱都填平了,从此以后在也没有人知道陷阱的事了。最终,人们感激第一个人,记住了第二个人,忘记了第三个人。
一个合格QA的很多工作是预防性的,本质上类似于上述故事的第三个人。他们常常在事故发生前就采取了预防措施或者在问题出现后及时采取了纠正措施以防止问题的发生或再发生。QA的这种工作性质也导致了多数人对他的遗忘,认为QA没有存在的价值。
所以,QA应该注意将隐性的工作成果显性化,以获得干系人的认可。显性的方式有两种:定性和定量。定性就是在日常沟通和报告中争取机会向干系人介绍自己的“工作”;定量就是采用度量的手段呈现所取得的改进成果。
三、企业的质量目标与QA的关系
前面我们提到,QA应该站在病人的角度工作。而实际上,因为各企业的文化不同,QA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同。毕竟QA也是企业的一名员工,要按照公司的质量理念来工作。从我们前面提到的克劳士比质量管理四项基本原则中也提到:质量即符合要求,而不是好!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是:客户的要求就是质量的标准。对于药品来说,大家遵守同一个标准的约束,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有着各自不同的重点。一个好的QA不在于死搬硬套标准,而在于体味所在公司的质量文化去把握关键点。
四、QA与质量文化
对QA来说,谈起质量文化,就仿佛既在天边又在眼前。就好像身边的空气一样,抓不到它,但还非常需要它。为什么呢?做为一位普通员工,QA改变不了公司的质量文化,但却深受质量文化的影响。
大家谈到质量文化时,大都围绕一点:领导重视与否。相信这点抓住了企业文化的源头。一个企业,可以看作一个社会人,有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其根本,是由它的文化决
共 4 页,第 2 页
定的,而企业的某个人物(特别是创业者)对企业文化的沉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试想,一个X理论观念的老板手下很难有一个Y理论观念的经理,同样,一个等级意识森严的老板也不太可能提拔一个高度参与式的经理。这样一来,老板的观念影响着经理,经理的思想影响着员工,所有员工的行为构成了企业的行为。
其实,企业文化的外围,还有更深远的地区、民族文化。就好像交通规则一样,中国人同样闯红灯。但有一点,如果所有地方都没有红绿灯呢!
如果改变不了大环境,你就改变小环境;如果小环境你都改变不了,就坐下来种番薯。等到有一天,惨痛的教训有了,高层意识到了,中层素质提高了,番薯也可以收获了,一切慢慢的都好了。
五、QA的职业发展
前几天曾和刚加入QA不久的同行说:在药企做QA是最没前途的一个职务。为什么?其一:现阶段中国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理念普遍不高,做QA工作很难受到重视;其二:一个好的QA需要具备很多的知识和很高的素养,一般人很难达到;其三:现阶段人才市场中强调实际经验的大背景下,一个长期从事QA工作的人员的职业前景只有QA主管,再进一步去做质量部经理,而在药厂担任这两个职务都需要极强的能力,如果没有特别的学习机会或者特别努力者,一个QA主管没有五年左右的实践经验很难积累到足够的知识背景,而且还必须有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做好一个QA主管。所以,一个本科生做五年QA不一定能做到QA主管,而如果一个本科生做五年生产还没做到车间主任那也算混的很差了!
以上说的当然是事实,那么,QA的职业前景到底在哪里呢?所有的事情都是两面的,我们来看一下以上三点中的另一面。
其一:现阶段中国药企的质量理念普遍不高,这正是QA发挥自身水平的大好时机,试想,如果什么都很完善了只让你来做一些很日常的工作,你的能力会有大的提高么?显然不能!没有挑战就不可能快速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外企中QA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很好的收入。随着国内药品监管的加强和人们质量理念的提升,QA的地位也会逐步得到加强。退一步说:即使国内药企的质量水平不能提高,只要你有真实的水平,去外企好了,那里是质量工作者的天堂。但:天堂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进的。
共 4 页,第 3 页
其二:一般人很难达到,可既然你选择了做QA,那还是一般人么?!哈…如果你连这点挑战都不敢接受,那么趁早转行吧,因为你是做不好一个QA的。
其三:稳步的提升是大多数人的职业理想,可事实上除了稳步的提升外我们还有很多选择。例如,目前有很多较大的药品批发公司都会对生产企业进行比较全面的质量审计,其中包括现场审计,一个优秀的QA肯定也是一个优秀的客户审计者;目前国家在推行驻厂监督员,从职责角度也就是一个外部QA,如果这项制度继续推行下去肯定有很多人员空缺,你可以去考公务员然后再回原来公司去做驻厂监督员,滋味应该很难想象吧;如果这些都不想你还可以去考质量工程师,然后再去做一个高级QA,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要么,做段质量后再去转行做生产,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肯定会让你在生产过程中时时做到防患于未然。
共 4 页,第 4 页
第五篇:QA与QC工作职责
一日,碰巧碰到一新员工实习,问能告诉他QC是什么意思吗?QA又是什么意思,他们有什么不同吗?好象都是你们质控部的,为什么要佩带两种不同的标志呢?我无语,原以为这么简单的问题,还会有这样的疑问和困惑。为更好问答上面的问题,我来谈谈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QC:Quality Control,品质控制,产品的质量检验,发现质量问题后的分析、改善和不合格品控制相关人员的总称。一般包括IQC(Incoming Quality Control来料检验),IPQC(In-Process Quality Control制程检验),FQC(Final Quality Control成品检验),OQC(Out-going Quality Control出货检验),也有的公司不管三七二十一,将整个质控部全部都称之为QC。QC所关注的是产品,而非系统(体系)这是它与QA主要差异,目的与QA是一致的,都是“满足或超越顾客要求。”
QA:Quality Assurance,品质保证,通过建立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来确保产品质量没有问题。一般包括体系工程师,SQE(Supplier Quality Engineer 供应商质量工程师),CTS(客户技术服务人员),6sigma工程师,计量器具的校验和管理等方面的人员。QA不仅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还要知道这些问题解决方案如何制订,今后改如何的预防,QC要知道仅仅是有问题就去控制,但不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去控制。打个不恰当的比方,QC是警察,QA是法官,QC只要把违反法律的抓过来就可以了,并不能防止别人犯罪和给别人最终定罪,而法官就是制订法律来预防犯罪,依据法律宣判处置结果。
总结说明一下,QC:主要是事后的质量检验类活动为主,默认错误是允许的。期望发现并选出错误。QA主要是事先的质量保证类活动,以预防为主。期望降低错误的发生几率。
QC是为使产品满足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它包括检验,纠正和反馈,比如QC进行检验发现不良品后将其剔除,然后将不良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采取改善措施,因此QC的控制范围主要是在工厂内部,其目的是防止不合格品投入,转序,出厂,确保产品满足质量要求及只有合格品才能交付给客户.QA是为满足顾客要求提供信任,即使顾客确信你提供的产品能满足他的要求,因此需从市场调查开始及以后的评审客户要求,产品开发,接单及物料采购,进料检验,生产过程控制及出货,售后服务等各阶段留下证据,证实工厂每一步活动都是按客户要求进行的,QA的目的不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保证产品质量是QC的任务,QA主要是提供确信,因此需对了解客户要求开始至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品管体系,制订相应的文件规范各过程的活`动并留下活动实施的证据,以便提供信任.这种信任可分为内外两种,外部的即使客户放心,相信工厂是按其要求生产和交付产品的,内部是让工厂老板放心,因为老板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产品出现质量事故他要负全部责任,这也是各国制定产品质量法律的主要要求,以促使企业真正重视质量,因此老板为了避免承担质量责任,就必须以文件规范各项活动并留下证据.但工厂内部人员是不是按文件要求操作老板不可能一一了解,这就需要QA代替他进行稽核,以了解文件要求是否被遵守,以便让老板相信工厂各项活动是按文件规定进行的,使他放心.因此QC和QA的主要区别前者是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规定,后者是建立体系并确保体系按要求运作,以提供内外部的信任.同时QC和QA又有相同点:即QC和QA 都要进行验证,如QC按标准检测产品就是验证产品是否符合规定要求,QA进行内审就是验证体系运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又如QA进行出货稽核和可靠性检测,就是验证产品是否已按规定进行各项活动,是否能满足规定要求,以确保工厂交付的产品都是合格和符合相关规定的.QC和QA的岗位职责:
QC
1.参与维护、监督质量体系的运行、组织和管理内部质量审核工作;
2.监控项目现场检验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人员组织、技术实施、质量、进度、安全、成品保护等;
3.及时上报批量质量问题,不合格信息的及时传递;
4.为纠正质量问题,有权停止现场的生产;
5.检验工具的管理,清单的维护;
6.每日上班召集组员进行交班工作和工作安排,进行短暂的教育;
7.QC或生产部门反映品质不良时﹐到现场进行确认﹐并做出初步的指导工作;
8.如有新材料进来﹐追踪新材料的厂家是否是合格分包商;
9.每日定期抽查组员填写的报表是否真实(每三-四小时一次);
10.如有新产品生产﹐跟踪其品质情况﹐并汇总给QE;
11.学习产品检验规范﹐并教育组员使用之;
12.教育新进员工﹐并使之达成上岗;
13.每日定期稽查生产现场的生产纪律执行情况﹐并将其结果报上级;
14.每日收集数据﹐对组员进行考核分析;
15.提报加班要求和追踪组员加班情况;
16.协助质量主管完成其它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工作。
QA
1.监控工艺状态,对工艺参数的改变对产品的影响进行认定,并论证设定的合理性;
2.根据公司整体质量状况组织质量控制方案,监控产品全程质量监控;
3.定期评估工艺或控制方案;
4.制定产品质量检验标准;
5.处理客户反馈,依据反馈改善质量控制;
6.总结产品质量问题并推动相关部门及时解决;
7.分析工序能力,进行质量改进;
8.工艺流程、控制计划、工程变更通知单的接受;
9.为纠正质量问题,有权停止现场的生产;
10.对不合格产品作处理判定;
11.协助跟踪产品的使用情况并提供改善意见;
12.协助上级分析、处理和解决客户质量问题,满足内、外部客户的质量需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满意度
13.制定新产品质量管理计划,并监控实施,使新产品质量水平达到预定目标;
14.配合技术部门进行新产品试制及质量控制;
15.分析最终产品及过程产品失效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
16.如有开发新供货商﹐协助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品质方面的稽查;
17.完成上级委派的其它任务。`
可以看出QA的职责范围还不广,并没有达到“向客户提供要求得到满足的信任”的职责要求.这是国内很多公司(包括大型企业)的弱点.企业中自然形成的一系列有关质量问题的意识、规范、价值取向、行动准则、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传统观念的软件的总和。质量作为一种文化和理念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传统:“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生命说”仅仅是质量管理的最低要求,只能维持生存而不能发展。而且“生命说”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了企业,忽视了顾客。
现在:“提高质量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把质量观念扩展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把技术标准、绿色标准和精神标准等相结合,追求寿命周期费用的最佳。
有一位厂长,企业产品在行业评比中被评了一个倒数第一,厂长立即就把质检部门的领导撤了职。到了第二年评比的时候,这家企业又评了一个倒数第二名。这位厂长糊涂了:“怎么我把质量部门的头撤了职,质量还是不好呢?”
其实,类似这样的现象在国内很多企业中存在。把企业的质量改进与管理当作一个部门的任务,是对质量管理的一种狭义理解。当然,许多企业也尝试了多种质量改进和管理的方法,从“全面质量管理”到“质量奖”,从ISO9000到六西格玛,但似乎没有多少成功的案例。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阻碍了他们的成功?
国内企业老总大都重视质量管理,为什么效果不大,是因为这些公司存在5大问题:他们把所有的努力都当作一种急功近利的方案而不是一个过程去实施;所有这些方案都是针对组织的基层实施的;执行人员其实都抱着怀疑的态度;培训教材都是有自己的培训部门“想当然地”开发出来的;管理层没有耐心等待结果。
显然,这些公司抱着寻找“灵丹妙药”的心态,希望能从琳琅满目的管理工具库中找一些适用于自己公司的管理。今天是TQM,明天是ISO,后天又是六西格玛,事实上,他们往往浅尝辄止,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按下葫芦起来瓢。杨钢认为,管理方法如果不能和企业文化的变革同步并持续地进行,其结果注定是失败的。
在制造业中,20%的营业收入被用在对做错产品的修补上,服务业则把35%的运营成本花在了做错事又重新再做上面。如果采取事先防止错误的质量管理体系,那么只需花费少量的费用来教育、培训员工和调整工作秩序,将为企业省下大笔的资金,也就是说,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就是“零缺陷”质量管理的核心要求。
“零缺陷”是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创造的词汇。它并不是说人不可以犯错误,而是指对待工作必须有一种坚持第一次就做对,符合所有要求的决心和态度。对待错误,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差错,也决不放过,一定要消除原因,避免其再次出现。
“零缺陷管理”模式,核心有4项:第一,质量要符合客户与市场的客观要求,一旦答应就必须兑现,所以质量的真谛是诚信,而不仅仅是“好”;第二,对质量问题要预防,而不是检验和事后把关,必须由高层领导对系统进行持续的关注和衡量;第三,工作标准是“零缺陷”,即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而不是差不多;第四,质量的衡量标准是如果不符合要求的将要付出代价,而不是指数。
“零缺陷”的导入改变了一个错误的观念,即认为质量只是质管部门的事。事
实上,在一个公司里,质量问题和所有人密切相关,质管部门的工作是和所有部门的人一起来做预防。-中国橡胶网,橡胶技术咨询,橡胶配方网,特种橡胶,橡胶论坛,橡胶人才,橡胶培训,最专业的橡胶行业网站.效果好坏完全取决于对“零缺陷”管理思想理解的深浅和实践其多少。理解越深,实际应用“零缺陷”管理内容越多,效果就越好,反之就差些。而且“零缺陷”管理与其他所有好的管理方法都不矛盾,而且可以使其他的管理方法变得更有效了。”
每当人们听到“零缺陷”这一词,首先把它理解成“产品没有任何缺陷”,而产品质量问题比比皆是。因此,有些企业领导就对提出搞“零缺陷”的质量管理人员说:“我们还是实际一点,不要好高骛远,先解决眼前的问题再说吧。”那么这些企业仍然被一大堆问题困扰着,始终找不到出路。他们嘴上也说质量很重要,就是不知怎么去做?有的加大考核力度,出了质量问题就考核,以为这一下管理到位了,质量该好起来了。可实际上,企业的质量状况根本没有好转,甚至越来越恶化,于是就认为自己企业员工素质低,缺乏认真工作的精神,却从来就没有考虑是自己的管理方法不当造成。
“零缺陷”的本意强调的是一个决心和一种心态,就是决不向错误妥协!这种不妥协的态度表现为:一是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决不放过,都要认真找原因彻底解决,二是以最积极、最认真、最谨慎的态度去预防问题的发生。预防问题的发生,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其结果表现就是企业的产品符合顾客的要求,也就是产品没有缺陷了。这完全是一个管理的结果。因此,“零缺陷”可以认为是一个在工作中的行动准则,是对员工的管理要求。“零缺陷”管理还强调创建企业的质量文化,它围绕着“符合要求”、“预防”、“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符合要求的代价”这四个核心价值观,派生出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当一个企业的每个人都这样做的时候,那么一种最优秀的质量文化产生了,具有这样质量文化的企业,就是一个“可靠的组织”,这是“零缺陷”管理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正确地理解“零缺陷”的本意,才能产生正确的行为和结果,才能产生实施“零缺陷”管理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