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工业化进程与中国的对策
浅析工业化演进与中国当前的应对策略
经济1001 陈林玉 1002010107
摘要:世界近代史是随着十九世纪的工业化进程而逐渐拉开帷幕的。同样,工业化的演进也一直贯穿在经济发展之中。工业化对于人类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甚至大国之间的博弈,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过程,把中国也拉入了全球化的竞争之中。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一个快速工业化的过程,期间有了巨大的发展,也有很多复杂的问题亟待解决。所以从整个工业化的演讲角度来分析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带给中国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提出我们自己当下的发展应对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业化改革开放新型工业化道路结构调整
1.工业化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英国产业革命的到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力大解放开始了,从此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工业化是以劳动要素、资本要素为基本要素的工业生产替代以劳动要素、土地要素为基本要素的农业生产的蜕变过程。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新型工业形态也不断出现,机械工业、冶金工业、电气工业、化学工业、电子产业、信息工业、智能工业,如此等等,而每一次科学技术进步形成的新型工业都是对旧工业的扬弃和改造。
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狭义的工业化,有代表性的是《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2,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及其就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广义的工业化,有代表性的是张培刚提出的定义,一系列基本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不仅包括工业部门的发展,也包括“工业化了的农业”的发展,这与一般只强调工业自身现代化的工业化定义明显不同。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工业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是农业份额的下降和非农业份额上升的过程。工业化的进程表现为主导产业不断更替、产业不断创新的过程,产业转换能力是一国经济发展能力的主要决定性因素。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阶段,工业化的起点不同,道路不同,技术革命的内涵不同,工业化的速度也不同。如英国基本实现工业化经过了一百多年时间,日本用了70年,韩国用了30年。我国推进工业化经过了五十多年,至今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艰巨的历史任务。
工业化是一个综合的战略。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不仅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社会、政治、法律、文化、观念及习俗也会相应发生变革,从而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向前发展。
12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译本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工业化是一个必然的阶段。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化是承上启下的经济形态,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必然阶段。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由落后状态转变为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2.去工业化
去工业化一词首次公开使用是指二战后盟国剥夺战败国工业力量的活动进程,而有关去工业化定义的公开讨论则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晚期及80 年代初期的英国和美国。具体而言,理论界有关去工业化概念的理解思路大致有两种:一是基于地理学意义上的去工业化;二是基于宏观经济角度的去工业化。
从地理学意义上讲,去工业化其实是一种工业化的转移,通过工业化、工业部门、产业等地点的变革,实现“去”的现象,就是工作机会尤其是制造业部门的工作机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或者是曾经以某些传统制造业生产活动而闻名的大都市现在面临大量工厂倒闭和破产的境遇,其传统制造工业纷纷转移至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3(Neil,1999;Green 和Sanchez,2007)。地理学意义上的去工业化多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角度来理解这一现象及其内涵,在这个意义上讲,许多学者将去工业化与产业转移、产业空心化等视为等同概念。
基于宏观经济角度的去工业化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去工业化主要指,曾经作为发达工业化国家经济繁荣之基础的先进工业逐渐走向衰落,工业产出额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具体以制造业就业率和产出份额的不断下降来体现。广义的去工业化则从多角度、多层面来进行阐释,主要是指经济结构的变化。Philip 等(2007)认为,去工业化就是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Doussard等(2009)认为去工业化反映了资本和劳动之间关系的调整,预示着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滞后以及服务业的巨大增长,也意味着向新的不平等和不稳定增长转型的开始。Jefferson和Heathcott(2003)进一步提出,去工业化不仅是指就业数量、质量方面的变化,而且包括与工业化本身相关的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基本变化,尤其是在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人们思想的转变方面。这个又促进了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大爆发。
与工业化相对应,去工业化也有几个比较深远的影响。
第一表现为产业转移。这个促进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众多国家的兴起,比如日本、亚洲四小龙等。随着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新兴国家也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分得一杯羹,在不断延续发达国家淘汰的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中,实现了财富的积累。
第二表现为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随着在工业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财富,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群体不断壮大,他们对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特别高,所以也不断要求污染严重的工业产业迁出国外,同时他们则返回更加宜居的农村和城郊生活,一度使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逆城市化现象。
43.再工业化世纪70 年代,再工业化主要是针对美国东北部地区、德国鲁尔地区等重工业基地改造问题提出的。这些讨论后为发达国家持续的经济扩张趋势所掩盖。目前比较受关注的再工业化是因为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社会呼声,尤其是2009 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发出了旨在推动制造业复兴的再工业化信号,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这是人类发展的一场飞跃;由工业主导到服务业主导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次质变,这一过程或许需要更加充分的工业化以及更长的时间。因此,如果实体经济尚不足以支持第三产业持久发展繁荣所必需的工业基础,此时的去工业化就有待纠
34Fligstein Neil.Is Globalization the Cause of the Crises of Welfare Stat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Working Paper,1999
Pieper Ute. De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Nexu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ross -Country Evidence on 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36(4),66-99
偏,重新回到再工业化轨道上来。这便使得再工业化呼之欲出。
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提供了一个深刻的理由。美国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以制造业就业和产值份额不断下降而体现的去工业化,取而代之的是金融创新以及高度发达的虚拟经济。这一方面减少了制造业工作机会,在高端服务业还没有占主导地位的阶段,传统制造业部门释放出来的工人自然会流向较为低端的服务业部门,例如建筑、交通运输、贸易、休闲、物流等部门。另一方面,这些低端服务业部门工资水平并不会高于传统制造业部门,且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这使得工人的收入总量及其增长速度缓慢,进一步抑制了需求。当虚拟经济的泡沫破灭以后,其内在的就业及需求矛盾就显现出来,于是利用新技术、既有的庞大的市场规模、较长的产业链和很强的就业创造能力重振其传统制造业的再工业化呼声日益高涨,并伴随之以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减少外国同类商品的进口,鼓励本国商品的对外出口。工业化不仅以其强大的效率提高了供给水平,更是为消费者创造出了强大的需求和一种可支付的购买力。更重要的是,发达国家在去工业化进程中通过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获得的巨大收益,去过的甜头使它们更加明确了再工业化的方向。这对于扭转他们巨大的财政漏洞和贸易逆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再工业化,其实也是重商主义的一种变相表现。
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再工业化客观上会加快发达国家传统产业的跨国转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去工业化。因为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加快产业转移,才能使其在再工业化进程中专注于价值链的某一特定高附加值、高就业带动效应、高质素劳动力需求的环节,并不断精益求精,达到并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这是再工业化的一个方向。同时,再工业化并不一定会制约服务业的发展,相反有可能会催生一些新的高端生产性、消费性服务业,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还有助于减少发达国家的贸易赤字(金碚等,2010)。6
54.中国面临的形势和工业化带来的启示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巨大发展得益于我们不断推行工业化的进程。总体上说,中国现在在三个工业化进程中交替进行,也产生了很多复杂的问题,这也是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所在。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要靠继续的发展来解决;同样,工业化给我们带来的问题,也必须靠继续深化推进工业化来解决。
第一,我国工业化程度不足,要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
中国的工业化程度不足,主要体现在发展的不均衡上,也就是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我国在十六大曾经提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时代下,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重强调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结构可以获得平等的资源,可以实现平等的发展。
第二,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给我们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挑战。我们在承接产业链的同时自主创新。
虽然在经济危机中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受到很大的打击,但是其产业升级和产品生命周期的转移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所以这就给我们提供了承接产业链的机会和机遇。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重新反思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问题,并相信去工业化有利于发展中国
56梁玉红:后危机时代加快经济转型的环境分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 年第6 期
金碚,刘戒骄:《美国“再工业化”的动向》,《中国经贸导刊》2009 年第22 期
家。基于此,在危机还未完全消除的时候,发达国家甚至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例如美国和欧盟针对中国的各种反倾销、反补贴浪潮的出现。国内的颓势必然导致发达国家给我们设置贸易壁垒和其他贸易保护主义,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以劳动力成本为代表的其他方面的中国生产成本一直有增无减,所以不少跨国企业已经选择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新亚洲四小龙”国家作为加工工厂来代替中国,所以中国在廉价劳动力方面的竞争优势正在消失。
第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促使我们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提出,其实就是为了升级其产业,增加其就业岗位;而背景是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所以势必我们的出口和FDI会受到影响。在阵痛中,我们必须忍痛转型,实现经济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国内的消费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按照上文所讲,在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出中国的趋势下,我们也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由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等方面转变。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并不是对传统产业的再造和扶持,而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高新技术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再工业化的目的是抢占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高端产业和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因此,自由贸易仍符合发达国家利益。
通过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内部外部环境分析我们知道,后危机时代受发达国家消费率的降低、贸易保护、美元贬值以及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出口必然受到严重影响,而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这将使我们相对不大的经济规模受到影响。在充分利用新兴市场及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基础上,我国的当务之急是扩大内需,提高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因为居民消费不仅能持续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要加快改变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要提高居民消费就必须要提高居民收入,让经济的蛋糕分得更公平一些,除分配制度等障碍外,目前的产业结构也很难提高居民收入,大量的就业人员在增加值最低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产生的增加值最大而提供的就业最低,而且大量地消耗能源并对环境产生污染,所以要加快改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都是循着轻工业到重化工业,然后转向科技创新与知识资本为主要推动力、以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产业。我国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要加快发展与工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7
总之,在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不同工业化进程中,中国需要审时度势,进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最大化寻求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进程中的机会,实现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共享。同时,中国要吸取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得与失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承接发达国家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升级本国经济结构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适应技术变化和进一步国际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同时通过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吸收改造传统产业,夯实中国进一步工业化的经济基础,抢占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最佳机会。7王秋石:《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的五大特征———兼议中国后发展地区的机遇》,《当代财经》2009 年第12 期
参考文献:
[1]FligsteinNeil.Is Globalization the Cause of the Crises ofWelfare Stat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Working Paper,1999.
[2]Pieper Ute. De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Sustainability Nexu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ross -Country Evidence on 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The Journal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36(4),66-99.
[3]金碚,刘戒骄:《美国“再工业化”的动向》,《中国经贸导刊》2009 年第22 期
[4]王秋石:《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的五大特征———兼议中国后发展地区的机遇》,《当代财经》2009 年第12 期
[5]梁玉红:后危机时代加快经济转型的环境分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 年第6 期
[6]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译本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7]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二篇:中国工业化进程
新中国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
(中国改革报 11月23日)新中国对于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探索,是人类历史上的全新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全面、科学地看待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需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从工业化的积累、形成阶段与发展阶段的结合来看待发展路径,将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三十年”结合起来,全面地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创新与发展。
新中国工业化道路取得的划时代成就
工业化是中华民族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必经之路。从历史上看,现代化一般都是发端于工业化,以工业化作为其主要的推动力。早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毛泽东就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工业化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前提。立足于中国广大的自有资源与市场基础,迅速地发展工业化,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保证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巩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新中国60年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取得了划时代的巨大成就。工业化使我国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规模空前增长。从历史的视角看,新中国60年的经济增长,超过了中国以往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有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和安格斯·麦迪森提供的数据及历史资料进行推算后指出,新中国建国以前的500年间(公元1500年至194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增长不到1%,甚至是负增长,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更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导致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下降到4.4%。而建国后的6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5%,远远高于世界平均3%的水平,使我国经济总量重新跃居世界第3位。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分不开的。据统计,建国初期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仅占12.6%,农业手工业占80%多,而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2007年工业占GDP比重已达到43%。工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改变生产力落后面貌起到了重要作用。
工业化使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始,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原材料工业和能源工业、交通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当时的中国几乎都是空白。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我国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如粗钢、煤、水泥等),主要产品产量位次不断前移,仅机电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位的就有近40种,出口值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上升到
95%。我国还自主开发了大型船用曲轴、大型钢铁企业成套设备、高性能数控机床、程控交换机、大型计算机、载人航天、J10飞机等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了我国工业产品的竞争力。
工业化进程使我国实现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工业国的转变。建国60年的历史,是我国从主要的农业国向工业农业国转变的历史。我国的农村人口从建国初期占有人口的9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55%。从劳动力就业情况看,建国初期,工业劳动力仅占6.7%,农业劳动力占93.7%,而目前7.6亿劳动力人口中则有4亿多在城镇,包括乡村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人口从农业向工业的转移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总人口结构与就业人口结构的转变,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推动了社会文明和进步,带动了消费结构的改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前后60年工业化发展的成功探索
工业化过程是个持续的历史发展过程,工业化积累和工业化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分析我国工业化的伟大成就,需要防止片面的、割裂历史的倾向,改革开放前后60年的工业化发展是个整体,前期为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期是在前期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
对建国后我国工业化积累时期的评价,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概括:一是不能脱离当时我国工业上“一穷二白”的历史背景,更不能忽视社会制度的巨大促进作用;二是这一时期奠定了改革开放的物质基础;三是我国探索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的新模式,减小了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成本。这一创造性的工业化积累模式,既确保了农民在工业化进程中有可靠的凭借和保障,又避免了大量失地农民滞留于大城市的严重社会问题,减少了工业化过程中的不安定因素。
改革开放后的30年,是我国工业化发展再上一个台阶的历史阶段。通过改革和开放,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空前增强,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完成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主要表现在:
(一)能源、原材料工业突破了长期发展的“瓶颈”。截至2007年,我国全年发电量已高达32,816亿千瓦小时,是1978年发电量的11.8倍;原煤产量达25.3亿吨,比1978年增长3.1倍;钢产量达到4.89亿吨,比1978年增长14.4倍。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下游工业企业拓宽了发展空间。
(二)工业的内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工业内部结构也得到了优化。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2007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达11,786.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1%,目前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改变了改革开放前制造业技术水平低下的局面。
(三)对外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工业领域的外商投资企业迅速增长,对中国经济总量的贡献也日益加大。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工业技术进步的作用。
(四)市场不断开放,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遵循吃、穿、用、住、行的顺序不断升级和转变,电子产品、房地产、汽车等产业成为新的高增长产业。
从近30年的工业化进程看,中国工业化成绩的取得,主要经验在于立足于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强调了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作用。这一经验表明:在中国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以动态的视角,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历史时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现代化
当前,需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还没有完成。需要根据形势和现实的需要,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推动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一,注重城乡共同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要客观地看到,新中国通过集中和动员资源,长期极度地压制城乡消费特别是农村的消费,以实现高积累和工业建设,使农村和农业相对被排斥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制约了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反哺和拉动作用的发挥,加大了工业化发展的代价。在新的历史时期,工业化需要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在人才、资金、信息和技术上形成共享,避免出现工业化过程中的“贫困陷阱”。
第二,要注重轻重工业逐步协调增长。新时期的工业化,还是要以提高人民生活为目的,形成轻重工业的互动发展机制,通过重工业发展加强轻工业所需的工业原料和机械设备的生产和供应,通过轻工业产品的市场开拓,增加对重工业产品的需求。
第三、重视工业发展的质量,注重技术进步,避免能源和资源浪费。从我国工业增长的拉动因素看,科技进步的成份相对偏低,经济增长仍以消耗资源和能源为主,这使我国工业化发展付出了过量消耗资源与牺牲环境的代价。据统计,我国能源综合利用率为32%左右,比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低10%以上。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4倍多,万元GDP的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万元GDP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污染物排放总量也长期居高不下,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因此,在需要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工业产业领域,不能盲目照搬工业发达国家过去的发展道路,而应探索在节约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增长。
第四,重视解决就业问题,缓解工业化过程中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斥压力。工业化过程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变,会导致就业岗位总量绝对少于劳动总量;而效率普遍较高的新兴产业,对过剩劳动力的有效需求往往严重不足。据测算,我国现在的可耕土地仅占世界总量的7%,按工业化国家5%农业人口的标准,我国在今后的30年里将有约4亿多劳动力要被农业资本的积累所取代,有约7亿人口需要离开农业而转入其他产业。这种由工业资本积累产生的农业过剩人口,如不能及时找到就业岗位,将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在工业化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解决就业问题,确保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中国工业化进程
• 19世纪60-90年代,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 1898年,戊戌变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 清末状元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华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1、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重农业而轻工商。
2、长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3、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1、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的破坏,在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濒于崩溃。
2、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 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
• 基本任务:
•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总体比较落后
2、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
4、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1、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一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等。
2、交通运输:
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建。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3、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 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 1956年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
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成就显著。
• 但中共八大制定的正确方针并没有得到坚持,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
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
• 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取自明显成效。(1、大庆油田建成,结
束了靠“洋油“的时代;
2、新兴工业,如电子、航天、原子能工业从无到有。)
•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伟大历史
转折,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从农村到城市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建立起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 3、20世纪90年代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第三篇: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学案
编号:2013-2014-1-2-28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学案)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预习自学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概述
(1)位置:广东省①________部,珠江下游。(2)范围:②________、深圳、珠海、③________、江门、东莞、④________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3)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⑤________。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以发展⑥________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工业企业的分布具有⑦________性,形成⑧______________相融合、⑨____________________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地带。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了以广州市为中心,基本形成了⑩______________和城镇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区内城市与城市紧密相连,小城镇星罗棋布。
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
(1)夯实基础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⑪________________型出口加工业发展迅速;1989年,形成以⑫____________为主的经济特色。
(2)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结构得到⑬____________;工业技术水平明显⑭______;工业增长速度保持⑮______水平。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加速了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凭借毗邻⑰________、⑱________众多和⑲____________的优势,发展⑳________经济。
(2)加速了○21_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吸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3)加速了○
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转变:现代化的运作模式和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农村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
23____________方式。
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1.问题:○
24________________;城镇和工业○25____________;○26____________严重;产业结构○
27________________等。2.妥善解决问题,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走○
28______________道路,是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探究点一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探究材料】
珠江三角洲自古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而且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学案设计:李悦学案审核:地理全体 日期:2013年10月28日
2.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原因是什么?
3.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推动力是什么?
探究点二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其对策 【探究材料】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的部分内容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到2012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左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左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0%;到202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
90%
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完全达标。
到2012年,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 000千米,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 100千米,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9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4 700万标箱,民航机场吞吐能力达8 000万人次;到2020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2 200千米,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14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7 200万标箱,民航机场吞吐能力达1.5亿人次。1.三段内容分别是针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哪种问题?
2.为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课堂练习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右图是我国四个地区企业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2.与长江三角洲、津京唐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的不足之处是()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A.①②③B.③④C.①④D.②③④ 3.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A.轻工业和微电子工业不发达,严重制约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B.以广州为基地,发展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C.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D.不久,中山市将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石化、钢铁和造船基地
4.20世纪80年代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有()
①工业基础雄厚 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③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④良好的区位条件 ⑤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⑥煤、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 5.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错误的...是()A.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B.加强规划与管理 C.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着重发展重工业D.建设城市新区 6.与沪宁杭工业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哪个发展条件稍差()A.良好的区位,便捷的交通B.广阔的经济腹地
C.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D.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 读下表我国部分地区经济统计数据,回答7~8题
7.根据所给资料分析,三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是()
A.b、a、cB.a、c、bC.a、b、cD.c、b、a 8.三个地区中城市化程度最高的是()
A.aB.bC.cD.无法判断 9.分析珠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并回答问题。
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通过大量引进外资、企业,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步入新世纪,珠三角的经济继续高速发展,2000年珠三角创造的生产总值(GDP)为736
1学案设计:李悦学案审核:地理全体 日期:2013年10月28日
亿元,2004年为13394亿元。为了谋求经济的更快发展,进一步实现珠三角与内地和港澳地
区在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互补,有些专家认为珠三角可以构建联合周边地区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泛珠三角)新格局。
⑪.珠三角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根据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类,珠三角的农业属于农业。这里多数地区农业虽然机械化程度较低,但程度高,单位面积产量高。⑫.基塘农业是珠三角的农业特色,其形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当地(单项选择)A.肥沃的土壤B.低洼的地势C.发达的科技D.便捷的交通
⑬.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工业。
⑭.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多项选择)A.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B.丰富的矿产资源
C.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D.外来资金、设备与技术
⑮.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纪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密集型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工业部门最为突出。
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2004年GDP约是2000年的倍。同时,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
⑰.目前,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具体表现有(多项选择)A.能源供应相对紧张B.南岭阻隔水陆交通 C.劳动力素质较低D.外向型经济比重较低
⑱.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构建的泛珠三角,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海南、广西、贵州、四川、和等9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角有发展的积极意义是,(至少答两点);对新融入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是,(至少答两点)。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中南 ②广州 ③佛山 ④中山 ⑤澳门 ⑥小城镇 ⑦广泛 ⑧城市和乡村 ⑨农业与非农业产业 ⑩城乡一体化 ⑪劳动密集 ⑫加工制造业 ⑬优化调整 ⑭提高 ⑮较高
⑯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⑰港澳 ⑱华侨 ⑲开放政策
⑳外向型 ○
21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
22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23传统生活 ○24大量占用耕地 ○25过度密集 ○26环境污染 ○27层次偏低 ○
28可持续发展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图示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这里水热条件非常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两到三熟,水网密布,降水丰沛;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2〃毗连港澳,具有对外交往的传统。3〃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探究点二
在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整治措施时,可借助下列关联图思考:
第1题,资料①中“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说明其针对的是“大量耕地被占
用”这一问题;资料②中的数据主要针对水污染治理,说明其针对的是“环境污染严重”这一问题;资料③中的交通线路建设规划,针对的是“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一问题。第2题,归纳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可按照对症下药的思路进行。如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
[巩固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3 CAB解析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珠江三角洲、浙江温州、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的推动力分别是外资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国营经济;珠三角的劣势表现为产业基础、市场腹地、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产业升级的重点是以广州为基地的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4—5 B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D解析 建设城市新区是长三角
学案设计:李悦学案审核:地理全体 日期:2013年10月28日
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6 B解析 沪宁杭工业区腹地广阔,农业基地广布,农副产品供应充足
7—8 CA解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是人均生产总值;城市化程度越高,第一产业比重越低,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越高
9[答案] ⑪.水田 劳动集约化(集约化);⑫.B;⑬.劳动 轻纺;⑭.CD;⑮.技术(或知识)电子电器(或高新技术)⑯.1.8 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均有上升,尤以第二产业更为明显;⑰.AC;⑱.湖南、云南 可充分利用周边省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可利用港澳地区的资金、信息、技术、市场 周边省区可利用珠三角的资金、技术,还可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港澳地区能充分利用珠三角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市场,并进行产业转移.
第四篇: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欧美各国工业化进程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欧美各国工业化进程 第一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与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19世纪60、70年代—→1914年(一战前夕)前后。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并最终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的时期。而187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这一重大转折。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一)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
(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三)殖民地争夺与世界战争
二、新技术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19世界下半叶新技术革命的主流领域
(二)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1、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2、热燃机的发明和动力革命
3、新兴的化学工业的建立
4、传统钢铁工业的新进展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60—70年代,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阶段在许多地方是交叉进行的。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它有新的含义。
(一)不同国家表现不同
美>德、日、俄>英、法。主要原因;
1、美国;①市场最大,销售方便,追加投资。②没有文化束缚。③电力革命美国开花。
2、德、日、俄:①封建社会大商人,国家扶持之,转为巨型公司。②社会**少,农民对封建主的忠转为工人对老板的忠诚。
3、英、法:①经济最发达,全世界投资,国外收益高,资本流出,不能形成巨型公司。②金融投资(股票)
(二)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的新特点
首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完全是科技发明带来的结果。其次,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在英国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最后,在大多数后发展的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在交叉进行的。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
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如上的一些特点,它的影响也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要广泛和深刻。它在工业生产的领域内部引起一系列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向较为成熟的阶段——垄断阶段的过渡准备了条件。
(一)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工业化的实现
(二)促进了资本主义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三)引起了资本主义生产管理科学化的兴起
总之,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且也带动了跨国巨型公司的建立。因此它在本质上来说,是生产力在全球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调配生产力,它也预示着对联合国等全球性组织出现的要求。
第二节 美国的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进程
一、市场制度的建立
(一)争取市场主体的平等
(二)美国向国际市场的开放
美国这时期对外开放最见成效的是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技术市场。
1、劳动力市场的开放
2、资本市场的开放
3、技术市场的开放
(三)国内市场的扩大
美国在独立之后,国内市场的形成是以令人眩目的方式进行的,没有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像美国那样迅猛地扩大了国内市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领土面积的扩大。第二,交通、通讯业的革命。第三,南北市场的统一。第四,商业组织的创新。第五,地区专业分工的发展。第六,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
二、美国工业化的阶段
美国工业化以南北战争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到20世纪初,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南北战争前,主要是学习英国,建立近代工业;南北战争后,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举实现了工业化。
(一)工业化的契机
(二)近代工业的建立(第一次产业革命)
(三)工业革命的胜利(第二次产业革命)
1、传统产业出口替代的完成
2、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
第三节 欧洲大陆各国的工业化
一、欧洲小国的工业化
(一)比利时的工业化
在欧洲大陆各国中,比利时是第一个开始工业化的国家。
(二)瑞士的工业化
瑞士也是较早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它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很快就自行走上了技术革命的道路。到19世纪上半期,瑞士完成了工业革命。
总体来看,瑞士的工业化过程中没有引起任何严重的社会问题或**,城市没有出现日益扩大的现象,财富分散在广大中产阶级手中。因此瑞士的工业化是世界上进行得最轻快的工业革命。
二、法国的工业化
(一)法国大革命前的经济改革
(二)大革命时期土地问题的解决
(三)拿破仑的经济政策
(四)工业化的展开
(五)国际经济地位的下降
三、德国的工业化
(一)关税同盟
(二)工业基础
(三)国家的统一与工业化
四、俄国的工业化
(一)工业革命的准备
(二)19世纪60—80年代工业化 第一,小商品生产阶段。
第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第三,机器大工业阶段。
(三)19世纪90年代的工业高潮
(四)俄国工业化的特点
第一,政府和外国资本在俄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俄国工业革命自始至终受到农奴残余势力的影响。
第三,俄国的工业化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变现出生产的高度集中。
第四,由于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国家的积极干预等原因,尽管俄国工业发展晚,但进程快,只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脉络:
(1)英国的兴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曲折与反复,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并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英国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英国率先进入大机器时代和蒸汽时代,成为“世界工场”。与之相适应,在对外关系上实行“光荣孤立”政策。19世纪末,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下来,英德矛盾激化,为维护英国的殖民利益,英国调整了对外政策,与俄法协约。一战后,英国工商业衰退,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政党政治随之发生变化,殖民地独立运动高涨,国际地位下降。二战使英国削弱,以后逐渐恢复,但很快就进入了“滞胀”状态。
(2)欲称霸欧洲大陆的法国:路易十四改革客观上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大革命确立了大资产阶级的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9世纪中期法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地赔款,元气大伤。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工业生产退居第三。一战中损失惨重,由战前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法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济才逐渐恢复。对外竭力恢复欧洲大陆霸主地位。二战后,追随美国,由于民族解放运动,法国力量大大削弱。
(3)美国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美国独立战争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政治上建立了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的联合专政,称霸美洲的野心也迅速暴露。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南北战争,北方工业资本主义取得胜利,19世纪末美国工业上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位,对外则走上了海外扩张道路。美国是一个托拉斯帝国主义。一战中,美国大发横财,战后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并妄图凭借经济实力支配全世界,但遭到英法抵制。20年代,出现“柯立芝繁荣”,但这种经济繁荣是暂时的,1929年就发生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对外企图称霸全世界,积极推行“冷战”政策,在美苏争霸中最终取胜。但霸主地位也逐渐发生了动摇。
(4)德国三落三起:维也纳体系建立后,德意志仍处于四分五裂中。19世纪中期,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实行“铁血政策”,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长足进展,成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扩张野心增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战败。《凡尔赛条约》使其政治、经济、军事受到严格限制。国内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魏玛共和国。在美英等国扶植下,迅速成为经济、政治大国。为了摆脱1929年经济危机困扰,希特勒纳粹党在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支持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战败投降,被英法美苏分区占领,后来形成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分裂局面。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迅速,60年代初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80年代末,民主德国合并于联邦德国,德国再次统一。
(5)亚洲强国日本: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面临全面危机,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接着,在政府扶持下产生垄断组织。日本帝国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积极侵略朝鲜和中国,并趁一战之机暂时独霸了中国。战后,日本在巴黎和会上继承了德国在华特权,但在华盛顿会议上却受到压抑,美日争夺远东和太平洋的矛盾斗争激烈。30年代,为了转嫁经济危机,1931年发动“9.18”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中国。1941年又发动太平洋战争,使二战进一步扩大。1945年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由于美国庇护,战后没有受到严厉制裁。日本政府大力改革,并利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订货之机大力发展经济,60年代末,日本已发展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6)扩张野心强烈的俄国:1689年彼得一世改革,加强了俄国经济、军事力量,为其侵略扩张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面临严重危机,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于19世纪8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20世纪初,列宁主义诞生,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并发动了两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5年革命和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政权落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列宁发动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苏联解体。
(7)意大利:长期处于分裂状态,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增强,撒丁王国依靠人民的力量,完成了意大利的统一,接着走上侵略扩张道路,同德国和奥匈帝国结成三国同盟。一战爆发后,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加入协约国作战。战后经济混乱,革命运动高涨,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党在大资产阶级支持下建立了法西斯统治。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亚,后来又伙同德国干涉西班牙内战。二战爆发后,致力于北非扩张。1943年9月,宣布投降。
第五篇: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一、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注重学习影响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因素、进程以及产生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重点在于对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及促进条件的理解。本节内容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通过此案例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等问题进行了剖析。运用图表和阅读资料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和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概况,并通过对活动的探究和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位条件,并通过与其他地区发展模式的对比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差异。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主要探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区位因素
二、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进,珠江三角洲不同阶段主导产业及工业特点探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并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理解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三、问题和对策,主要探讨珠江三江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和珠江三角洲的工 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
难点是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