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导学案:2.6《琵琶行》并序(一)(新人教版必修3)

时间:2019-05-14 08:1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导学案:2.6《琵琶行》并序(一)(新人教版必修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导学案:2.6《琵琶行》并序(一)(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篇: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导学案:2.6《琵琶行》并序(一)(新人教版必修3)

琵琶行并序2二中 闫春霞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

高一语文编写人:闫春霞审稿人: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主张。

2、整体把握文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

自学法: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知识链接】

1、品思题目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

2、作者介绍

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自号“酔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时迁居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小时候聪颖过人,5/6岁即学作诗,9岁便懂音韵。由于“家贫多故”,11/12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竟至口舌生疮,手肘结茧。27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出任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以44岁为界,之前抱定“兼济天下”之思,之后则“独善其身”。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人称“诗魔”,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讽喻诗”(《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当时对外国也有一定影响。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3、写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学习过程】

1.填空

《琵琶行》选自《》,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诗中富有哲理性的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的“行”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湓浦口(pén)憔悴(jiāo)六幺(yāo)...

B.铮铮然(zhēng)贾人(jiǎ)荻花(dí)...

C.虾蟆陵(há)嘈杂(cáo)钿头(diàn)...

D.江浸月(jīn)呕哑(yā)嘲哳(zhā)...

3.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曲罢悯然钿头银蓖司马青衫枫叶荻花

B.转徒江湖漂沦憔悴梦啼妆泪忧愁暗恨

C.轻拢慢捻天崖沦落幽咽泉流谪居卧病

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添酒回灯暮去朝来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快:赶快。.

B.歌以赠之歌:歌唱。.

C.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句。.

D.座中泣下谁最多泣:眼泪。.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

B.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掩泣:掩饰哭泣。..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铁骑突出刀枪鸣B.门前冷落鞍马稀 ....

C.整顿衣裳起敛容D.凄凄不似向前声 ....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请你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可真难,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

C.这段时间,我们一起流汗,一起流泪,“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8.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9.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逢何必曾相识。

座中泣下谁最多。

【课堂检测】

1.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交代地点、时间和这一段的中心事件,环境描写烘托出离别时悲凉的气氛。

B.三四两句写诗人骑马送别船上即将远行的朋友,要为朋友饯行,却连音乐也没有。

C.五六两句写饯别时诗人与朋友的内心都十分悲痛,茫茫的江面上映着月影,更增添了悲凉之感。

D.从七八两句琵琶声使人产生的情绪变化可知:前面的“无管弦”、“惨将别”等起了反衬的作用。

2.对第二段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明琵琶女不愿见官员,她虽曾为歌伎,却仍不失女子的羞怯。

B.“拢”、“捻”、“抹”、“挑”是弹奏的手法,而这些繁复的手法在一个句子中写出,又是“信手”弹来,足见技巧的娴熟。

C.“间关”形容鸟叫声,与《诗经》中“关关雎鸠”的“关关”相同;“滑”形容乐曲的婉转流畅,与“冷涩”的“涩”相对。

D.由“冷涩”到“凝绝”描绘了声音由迟缓轻细、越来越细,到逐渐消失的过程,“此时无声胜有声”胜在情思缅邈,意味无穷。

3.对第二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一段没有写对话。其实人们之间肯定有交谈,关于琵琶女也只是用“欲语迟”、“千呼万唤”带过,这样处理是为了集中描写琵琶女的演奏。

B.这一段没有写琵琶女的容貌。她应该是风韵犹存的,或者她的愁容,她的憔悴。没有写这些是为了更突出她演奏的高超技艺。

C.这一段没有写众人。其实船上还有客人,也还应该有船夫和仆人。诗人只以主述者置身其间并传达感受,是为了突出中心事件和主体形象。

D.这一段也没有写其他的船只。江面上不可能只有这“东船西舫”两只船,但没有写这些,这是为了渲染一派宁静沉寂的气氛。

4.对第三段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乐曲演奏过程中,诗人和客人的反映显然引起了琵琶女的注意,她感受到了尊重和理解,遇到了知音,所以才主动讲出了自己的身世。

B.琵琶女对自己的才艺和年轻时的容貌颇为自信,当年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使她觉得非常美好,因此在自述时仍流露出对那一段生活的怀念。

C.“弟走从军阿姨死”,家庭的变故使琵琶女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而这就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从此遭冷落,不得已“嫁作商人妇”。

D.琵琶女的演奏之所以使人感到“别有幽愁暗恨生”,主要是因为她怨恨世人重色轻才,出嫁后丈夫又重利轻别,使她感到孤独寂寞。

5.对第四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住近湓江”、“举酒独倾”与琵琶女“守空船”是一样的孤苦。

B.诗人在政治上被贬谪,琵琶女在生活上遭遗弃,二者有相通之处。

C.诗人与琵琶女同是离开京城来到僻远的浔阳,都有繁华不再的感伤。

D.诗人把全部情感和慨叹凝结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课外拓展】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有人评论这首诗中的“景”和“情”全由第三句关联,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在唐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本诗写诗人冬至时节客居邯郸驿,孤寂思家,诗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请结合全诗的三、四两句加以赏析。

【课堂小结】

【学习反思】

第二篇:2013学年高二语文教案:2.6《琵琶行并序》(新人教版必修3).DOC (3000字)

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

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把握诗歌内容:

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作业:反复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鉴赏诗歌:

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

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3)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一段。

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二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 限事”)写琵琶演奏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第三极端(“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 裳羽衣曲》和《六乡》。

(3)学生思考:作者分几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每一个乐段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

明确:作者分四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而有“大珠小珠落玉 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 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忧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 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第四乐段写乐曲的终止,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 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4)本段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二段。

4、赏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1)学生默读三至五段。

(2)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调子如何?理由是什么?

明确:调子悲凉,与《霓裳》、《六么》不同,从“满座重闻皆掩泣”和“江州司马青衫湿”可看出。

(3)作者写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从正面写音乐的艺术境界。第三次作者从侧面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二、比较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

三、作业:

1、背诵全诗;

2、找白居易其他诗歌作品,如《长恨歌》。

第三篇: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6《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琵琶行》是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单元导读指出唐诗代表了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这是从写作技巧方面来说的;另外单元导读还给出了学习唐代诗歌的方法指导: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情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这一点是要求我们理解诗歌的感情。

本节课是第三课时,第一课时熟读课文,疏通诗意。第二课时围绕主旨句来学习3、4自然段,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因此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鉴赏音乐描写的技巧以及达到的效果。效果又分为两层,一方面是音乐的特点,一方面是其中蕴藏的琵琶女的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在学习必修一、二时已经接触过了侧面描写和通感,所以本节课探究手法技巧时应该难度不大,老师需要着重讲的是侧面描写中的一种“环境烘托”。

设计思路

一、吟咏感知:通过听范读和自由朗读课文,初步领略音乐和感情的起伏变化。

二、合作探究: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完善,指出描写音乐运用的手法,分析音乐的特点及变化,体会音乐中蕴含的琵琶女的感情变化。

三、迁移运用:通过《听颖师弹琴》的练习,让学生巩固第二环节中所学的手法以及效果。

学习目标

掌握本文描写音乐时运用的高超的写作技巧以及达到的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音乐,是跳动的音符,是诉诸听觉的艺术,它无影无形,转瞬即逝,难以描摹再现。而白居易的琵琶行则被赞誉为“摹写声音至文”。我们今天来学习琵琶行的第二段,看看白居易是如何出神入化地描绘乐曲之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目标。

二、吟咏感知

1,听范读。注意轻重、疾徐、停顿。

2,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3,请三位学生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初步领略音乐的变化和其中的感情变化。

三、合作探究,鉴赏手法

第2段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有何效果?(效果:乐曲的特点及变化、琵琶女感情)

要求:

1.参照课下注释,联系琵琶女身世,逐句分析。

2.独立思考,按照板书提示做批注

5分钟

3.后小组讨论5分钟,完善答案,选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板书设计】(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灵活调整)

手法

变化

浊杂粗重

对比

正面

轻细急促

畅快

比喻(以声类声)

圆润清脆

通感(以形写声)

婉转流畅

欢快

冷涩低沉

压抑

侧面

停歇

幽愁暗恨

听众反应

激越雄壮

不平不甘

环境烘托

凄厉

【过渡语】诗人运用高超的技巧对音乐进行多角度描写,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再现了千年古乐,使我们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似乎听到了那波澜起伏的乐曲,感受到了琵琶女一生的欢笑与悲酸。《琵琶行》的确不负“摹写声音至文”的美誉。同样有此称誉的诗歌还有韩愈《听颖师弹琴》

四、迁移运用

PPT: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选取你最喜欢的两句,说一说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高超的弹琴技巧?有何效果(乐曲特点及感情)?

(设计意图)现学现用,学生巩固所学,教师自查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五、课堂小结

不论是琵琶女的琵琶声还是颖师的琴声,现在都已失传,我们已经无福消受了。但幸好有白居易,有韩愈记录下了那精妙绝伦的音乐,让音乐透过文字飘扬,余音袅袅,流传千年……下课之后,同学们熟读成诵,品味其中的无限奥妙!

六、课后作业

熟读成诵

1.背诵课文第二段。

2.将《听颖师弹琴》写在积累本上,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背诵记忆。

第四篇: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上、中)》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上、中)》教学案 新人

教版必修1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以时代为背景,诗词歌赋因事而发)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语言通俗平易,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歌》,胡儿能唱《琵琶行》。”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例如《卖炭翁》、《观刈麦》,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宪宗皇帝身后的削藩强硬派)被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也被刺伤,朝野大哗。(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后,开始大规模设置节度使,使其集军权、政权、财权于一身,还可自己任命副手和幕僚。这样一来,节度使很容易培植亲信和自己的势力,最终不服管束对抗中央,“安史之乱”就是一个例子。奇怪的是,唐王朝在吸取“安史之乱”教训时,又钻进另一个死胡同:为抵御和牵制像安禄山这样的边防节度使叛乱,竟把藩镇制度扩展到内地。)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司马。

歌、行都称歌行体,属于古体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可叙事,可抒情、议论。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都是歌行体。

琵琶:本作“批把”,拨弦乐器。莫作“枇杷”。典故:“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二、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动机,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孔雀东南飞》的小序53字,“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也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写作动机。

解释:迁——左迁是降职,京官平级外调等于降职。右迁是升官。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

京都声——京城的韵味。内行听门道。转徙——辗转迁徙。迁谪意——被降职的失意。凡——共。

这篇序叙事清清爽爽,抒情是切肤之痛。诗人与琵琶女有什么共同点?

1、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2、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3、一个因年长色衰嫁商人,一个直言相谏遭贬谪,都有由盛而衰的不幸遭遇,都不得志,漂泊他乡,在异乡更能体会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琵琶女的身世触动了白居易的心灵。用原文概括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既表现了诗人对歌女的深切同情,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抑郁不得志的感慨。

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娼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三、欣赏课文朗读:

1、正音:

铮(zhēng)倡女(chāng)贾人(gǔ)迁谪(zhé)管弦(xián)声声思(sì)舫(fǎng)悄(qiǎo)无言 银篦(bì)虾蟆(há má)教坊(fāng)绡(xiāo)嘲哳(zhāo zhā)春江花朝(zhāo)呕哑(ōu yā)霓裳(nícháng)轻拢慢捻(niǎn)抹复挑(tiǎo)

2、结合注释自己配乐朗读,感悟。

三、试用七言形式概括各段内容: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四、分析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谁解风物情:赏析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红白夹杂,“瑟瑟”二字摩声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心上有秋就是愁,主客两人心中贮满了秋意。景物描写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送别,白居易好热闹,朋友多,不少人专程来江州看他,知音欲别,虽“醉”却不愉快。“惨”是悲伤。“别时茫茫江浸月”:忙里偷闲,主人往船舱外看了一眼,茫茫江水,一轮孤月,清凉的景色中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这时他出神了,听见了水上的琵琶声。

板书:

秋瑟瑟

悲凉(奠定基调)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白居易精通音乐,有一次,有人将一幅乐队演奏的《霓裳羽衣曲》图给他看,他说这是演奏到某一句时的情形,那人不信,找来一个乐队来试验,当奏到那个乐句时,他叫“停”,再拿图对照,果然演奏姿态、指法跟图上一样。)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追问:第二段开头写什么?寻声暗问,“暗”是怕不礼貌,也是不忍心打扰。“迟”是因孤身一人,不方便。主客均爱音乐,因此“忘归”,“重开宴”。“半遮面”这是害羞,毕竟是萍水相逢,且琵琶是竖着的,不像吉他斜着奏。“转轴拨弦”是试音,专业水准,的确是行家。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下文“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思”是名词,哀怨的情绪。“弦弦”四句,弹的人和听的人想到一块去了,这就是知音,反之,就是“对牛弹琴”。“六幺”即“绿腰”,本来是唐宋的歌舞大曲,属于软舞类,女子独舞,节奏由慢到快,舞姿轻盈柔美。

本段如果分层是三层: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听众反应。写弹奏琵琶,先调弦,次写指法,再写弹奏内容,最后写旋律。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板书:

比喻句

音乐特征

大弦嘈嘈如急雨

粗重急骤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轻微 第一乐段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畅 第二乐段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凝滞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奔涌 第三乐段(高潮)

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短促急迫 曲终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大弦”四句要急读,轻快;“间关”句要放慢,流畅;“冰泉”要小声,为下面蓄势;“银瓶”是高潮,要读得紧张热烈,到“裂帛”戛然而止。

用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通感)来刻画不同的乐调,化无形为有形,还恰当地使用拟声词来加强模仿效果,成功地将音乐语言转换成诗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仔细欣赏起来,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

听琵琶曲《绿腰》,感受音乐的层次。

4、追问:课文的音乐有哪些层次?

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5、侧面烘托:(参看练习三)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既写出了乐曲因幽咽低沉而暂停,也写出了琵琶女情感的极度压抑,还写出了诗人听乐的入迷和欣赏水平的高超,通过写听者的反应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强化了表达效果。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写邻船听乐的寂静,渲染了气氛,反衬出乐曲的强大感染力。上句写人,下句写景,情景相生。

以上两句都是侧面烘托,且以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描绘了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如同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台空间的运用,绘画的“留白”,这种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特点。虚中见实,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古诗句也有不少,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渔翁》。

6、《琵琶行》这首诗之所以成为描写音乐的绝唱,之所以传诵千古而不衰,除了文章精妙的文采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情感。正如作者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者:根情”,(《与元九书》)作者在这里突出强调了“情”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而《琵琶行》正是这一理论的印证。

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同学们可作合理想象,比如,“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可能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可能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如果说,他们的人生经历了“得意--失意--毁灭”这三个阶段,而琵琶女所弹奏的音乐正是高度表现了这人生三部曲。正是这种从琴弦上流淌出的情思,沟通了弹者与听者的心灵。一曲终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时的弹者与听者都仍沉浸在那动人心魄的旋律之中,他们不仅仅为动人的乐曲所感染,更为乐曲所引起的对某种经历的回忆而陷入深深的感伤之中。当琵琶女在诗人要求下第二次弹奏琵琶时,是“满座重闻皆掩泣”,这里不仅“江州司马青衫湿”,所有在座的人在音乐的感染下也都潸然泪下。这满座的人,有名播天下的诗人及其朋友,也有迁徙江湖的昔日歌女,还有地位低下的船工杂役,他们中有不同的人生遭际,有各自的悲欢离合,但却相聚在这样一个秋风萧瑟、芦荻苍苍的茫茫江水之中,凄切的音乐声叩击着每个人的情怀,面对此情此景,能不令人伤怀泪下吗?作者就在这一片唏嘘抽泣声中,在悲怆之情达到顶点时,结束了全篇。

7、对比阅读:刘鹗《明湖居听书》写白妞唱歌的情景:“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的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金庸《笑傲江湖》对任盈盈箫声的描写。

第五篇: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琵琶行并序》最新同步教案39(精)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琵琶行并序》最新同步

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39

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

2.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教学设想 1. 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2.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3. 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稽康悲奏《广陵散》。《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古人

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京倡

商妇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京官

谪官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③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四、比较阅读

1.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2.比较阅读《明湖居听书》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的绘声艺术

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怎样描绘才能使之形象、可感呢? 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清代刘鹗的《老 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虽前者是诗歌,后者是小说,前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 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写上却有相通

相似之处、异曲同工之妙。试比较分析如下:

二者对声音的描写都可分为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两部分,从两方面写出了琵琶女及王小玉说书技艺的高超、绝伦。先来看正面描绘:

一、开场不凡

试音定调时,琵琶女“低眉 信手”似漫不经心地“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 情”;王小玉“把两块顽铁丁当了两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两人技艺绝妙,都似随手拈来,轻轻两下,便吸引了听 众。

二、两者都描写了一个完整的演奏(说唱)过程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弹奏从“转轴拨弦”开始,而后“嘈嘈切切错杂弹”,继而“间关莺语” “幽咽泉流”之后,便“声 渐歇”,于无声处凝绝后是“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 鸣”般的声音突起,最后以“裂帛”般的高音结束。

《明湖居听书》中说唱过程 则是:声音不甚大。越唱越高,拔个尖儿、回环转折,节节高起 →于极高处陡然一落→渐低渐细 →无声→忽又扬起→霍然收音。

二者描绘的声音都是从一般 音阶开始,而后渐低,后至于无声,再又突然进发,在激烈高昂处 结束,声音也由简而繁,抑扬结合,决慢相间,高低交错,刚柔并济,跌宕起伏。既显示了演奏说唱 者的高超技艺,又表明吸引入之处 即在声音的迂回曲折,千变万化。不同的是《明湖居听书》描绘的过 程更具体,更复杂。

三、两者都采用以形喻声的方法,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形象,化不可捉摸的听觉为可见可感的事物

《琵琶行》在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加强其 形象性,如“大弦嘈嘈如急 雨”,既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其形象 化,既有听觉,又有视觉形象。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就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在显示音乐旋律中的“滑” “涩” 时,作者又用两个比喻“间关莺 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间关”之声,轻快流利,“幽 咽”之声,悲抑哽塞。在短暂的停歇后,声音忽又扬起,“银瓶 乍破” “铁骑突出”,形象地写 出声音的高亢、清脆。

《明湖居听书》中不仅用看得见的景象、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还用经历过的事情、体验过的感觉来喻声音。

如“唱几句书,声音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慰斗贸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的是感觉,重在强调 听觉上的舒适;言其声音到高处时,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这里又用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突出了声音的清脆、韧性、高亢;写声音的回环转折,而又节节高起,作者又用看得见的景 象、经历过的事情作喻: “恍如 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初看傲来峰绝壁干仍,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突出了声音愈唱愈高,而又雄浑高亢、婉转悠扬的特色,使声音的变幻、回环似有形的 景致一般展现于眼前。再如声暂歇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遂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 时显现,使人们通过联想,可 以想像出声音如“花鸣春晓” “百鸟乱鸣”,也让人感到眼 花缭乱,耳不暇接。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干变万 化的音乐形象,已使我们不能不 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而作者在 正面绘声之余,还用了侧面烘托 的手法。

首先,两个主人公都是技艺 高超之人,因此在写声音前,作者首先要写入(当然是略写)。两人的出场都是千呼万唤才出现的,而亮相亦有相似之处:“琵 琶女”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王小玉是“半低着头”,两人欲露还藏的姿态更引人注目,让人更急于知道其技艺如何。

板书设计 琵 琶 行(并序)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妇——音乐——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下载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导学案:2.6《琵琶行》并序(一)(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导学案:2.6《琵琶行》并序(一)(新人教版必修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