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平教学案例(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08:4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素平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素平教学案例》。

第一篇:陈素平教学案例

生命教育,从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入手

教学案例

莘县樱桃园中心初中陈素平

【案例情况介绍】

初一新生入学不久,在班级内出现了一个男孩王小冰(化名)。王小冰同学出生在一个农村的家庭,祖父母长期卧床不起,母亲残疾,在校吃着贫困生救济。父母对他的教育极其严厉,经常声色俱厉地呵斥他,致使男孩性格胆小怕事、缺乏自信。具体表现为:有社交恐惧心理,拒绝与人交往,与同学关系紧张,遇事动不动就哭,老师们找他完成课堂作业,他进办公室不坐椅子,一进门就跪在地上,趴在椅子前做作业。学习中经常焦虑,老师对他的要求高一点,他就用头撞桌子。好几次说: “不如去撞死算了.”这样自暴自弃的话。

【诊断分析】

心理学认为造成孩子轻生的主要原因,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理发育成熟,心理发育却滞后。他们自己觉得认知世界很清楚,但是处理问题的能力却不相符,甚至很低下。孩子遇到挫折、困难、矛盾或不公时,以死来要挟,就是轻视对亲人、对社会的不负责。王小冰学生不是身体生理缺陷,而是的心理状态不良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他的心理健康状况正处于异变阶段,已产生了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教师应该大力开展生命教育,促使他能正确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珍爱生命,从而坚强生活。

光靠班主任单纯的说教是行不通的,只是谈心进行心理干预也是不够的,应该要集中各方面的功能和力量, 发挥其优势进行教育,效果才会好的。如,发挥各学科学习的教育功能;发挥班主任组织的德育实践活动育人功能;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功能等等,授之以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帮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可贵,珍爱自己的生命。

【辅导过程】

1、发挥语文教师的学科教育功能,使之“认识生命”

我很庆幸的是我是一名语文老师,语文学科虽说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如果能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联系现实生活,就能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增强情感体验,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语文教材八年级中的《再塑生命》一课,是一篇具有生命教育价值的好文章。文中描绘了一位幼时患病,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用生命的激情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 》,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

多好的生命教育内容!语文课堂上,笔者一边讲述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故事,一边配上音乐带着同学们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着文章,洋溢在文章中的生命力量不断地感染着学生,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课后,每个同学都写下了自己的读后感。学习能力较困难的王小冰同学也写下了这样的感言:“我在读了《再塑生命》后,感受到了生命力,即使是先天性的残疾,但他们仍能快乐地享受生命,他们的生命力真的很顽强。”

这种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的生命教育活动,比起空洞而苍白无力的说教,能更有效的让他认识生命的本质,懂得生命可贵的深刻含义。

2、发挥班主任工作的育人功能,使之“感悟生命”

班主任工作的育人功能可以依托德育实践活动发挥出来,设计和开展思想内涵丰富、寓教于乐的活动,有助于学生在活动的情境中自我感知体验、自我认识思考、自我教育,促进学生感悟生命,增强生命意识。

为了能够唤起王小冰同学对生命的感悟,在班级主题会上,我选择富士康七连跳的事情。设计几个问题:(1)、陈述富士康事件(2)、为什么会产生?

(3)、自杀方式有哪几种?(4)、你会自杀吗?(5)、不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结果大致有如下:“跳楼死太难看了。”“连死的勇气都有为什么不好好活着”“这辈子都没活明白,还想下辈子,不可能。”“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我们应该好好活着”

我肯定大家的看法,同时指出有生必有死,这本是任何生命现象存在的自然规律,人的生命现象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对生命有敬畏感。生命是一种责任,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就是探索生命价值的过程。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责任心。只有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人,才可能对其他人、其他事情负责,才会珍惜生命。应让学生知道生命是有尊严的,要善待自己的生命,并且由此推己及人,善待一切生命。生命不仅仅是自己的,一个人的逝去会给周围的亲朋好友带来多少无穷无尽的悲伤啊!要珍爱生命!

笔者在班级开展了活动结束后,以班队会的形式展示实践成果——“讲述亲情故事会”。各个小组表现纷呈:有的表演《感悟深情》小诗朗诵;有的讲述三代亲人团聚会中“奶奶夹菜的故事”;而王小冰小组展示了自拍录像《父母的一天》和《合家欢》,同时还讲述父母养育自己的感人故事,特别是一些父母为自己付出为自己担忧的细节时,情到深处落下了眼泪。

这次活动从打动学生内心的生活经历入手,在亲身体验、主动思考中,讲述生他养他的父母故事,深入地体验亲情,认识自己的生命并不仅仅属于自己,更属于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和亲人,从而感悟生命可贵。

3、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功能,使之“珍爱生命”

(1)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发挥学校心理教师的教育作用,也是生命教育的好方法。笔者协同心理教师加强王小冰同学的联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建良好的心理咨询小环境。然后,协同心理教师采用创设情境法、角色演示法、心理暗示法等,让他们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从而尊重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不定期聘请聊城第四人民医院的专家,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

(2)与家庭父母的沟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王小冰同学的心理障碍与其父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家庭生活贫困,家长总是怨天尤人,本身心理就有失衡的倾向,再加上他们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求全责备,经常呵斥和责骂孩子,忽视王小冰同学渴望理解与尊重的需求,这样就加剧了王小冰心理问题的出现。要想矫正王小冰的心理,就必须取得王小冰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笔者不断的走访王小冰同学的家庭,与家长们经常交流思想,加强沟通,达成教育共识,紧密配合,逐渐形成教育合力。如针对王小冰同学有社交恐惧心理,拒绝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这种情况,我及时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要求家长鼓励孩子多交友,并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逐渐培养孩子的社交自信。对学生也给予及时的疏导,逐渐培养起孩子健康的交友心理。

(3)发挥学生居住社区的环境教育作用。笔者家访时,发现王小冰同学社区活动丰富多彩,于是鼓励王小冰积极参与社区的文体活动,如“象棋比赛”、“趣味五子棋比赛”、“趣味读书活动”、“游园猜谜活动”等等,在社区活动中扩大他们的社交范围,增加与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交流,增加他们的生命体验,从而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

【教育结果与反思: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经过努力,王小冰同学走出了自卑的深潭,成为了一个自信坚强的孩子,与同学的关系日趋融洽,学业成绩也逐渐提高。我想,在这段特殊的生命历程中,王小冰同学都已经克服了内心的生存恐惧,重新认识了自己生命,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他们会倍加珍爱自己的生命,坚强地生活。

生命是美丽的,也是脆弱的。当孩子用自杀来威胁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对待生命教育,我们给了孩子些什么?

(一)孩子因“爱”负重

孩子要自杀表面看似乎是孩子心理过于脆弱、逆反和不负责,可仔细想问题的根子是在家庭、在教育。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焦点、重心。学校和家长“为孩子好”,却使孩子背上了超负荷的心理负担,一旦不能成为父母眼中理想的孩子,他们就变得如此脆弱。偶尔一次不公平的询问、几句责备,就可能使他们对生活不再留恋。

(二)生命不可忽视的教育主题

热爱生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青少年只有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乐趣,才能充分发挥潜力,才不会在遇到挫折、失败时失去生活的信心。教育孩子懂得,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了他人。生与死代表着生命过程的两极。生的意义首先就是努力地活着,而努力活着的过程就是一种精神成长的过程,是在不断地追求生命的存在价值、创造活着的意义。人之为人的根本,就在于人对其生命意义的精神性追求。生命只有在不断地追求人生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中,才会显得充实、美丽

第二篇:陈素平读后感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陈 素平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展望,读完此书,很有感触。

首先,强调了爱心是教育的基石。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也曾提出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教师想把教育事业做好,那就必须奉献出爱心。

其次,指出了教育的关键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是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当今社会,每个学生各有特点,各有特色。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接受教育的能力不同,使他们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因材施教”,让我们的教育去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我们的学生不管程度如何,都能够在我们的教育指挥下,一点一点朝前走,取得一点一点的进步,真正获得发展个性和特长的空间。魏书生老师也曾说过,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不要为难孩子,让孩子生活在愉快的学习环境里,我们要唤醒孩子积极、向善、热爱生活的那根神经。

我们担负着教育学生的使命,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因此,我们在学校里就要创设适合学生的活动,搭建适合学生的课堂,布置适合学生的作业,提出适合学生的要求„„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够安全地生活、健康地生活、文明地生活、负责任地生活、有尊严地生活、有爱心地生活和有创意地生活,也就实现了我们教育的重要目标。

让我们从教育学生的一点一滴做起吧,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愉快的生活学习。

第三篇:素平演讲稿

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化红烛照人寰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走上讲台,在党的生日即将来临之际,用我的切身经历和体验,来表达一个从教21年的党员教师心声。我演讲的题目是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化红烛照人寰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说起小时候五彩缤纷的梦想中,我并没有想过要当一名执起教鞭的老师。可是,几年寒窗苦读,年轻的我又回到了校园,只不过角色却由讲台下的求知者变成了讲台上的解惑者。面对着一个个一如当初自己般,眼睛里透出渴望的人,以前所有的五彩梦想都不翼而飞了,心中只感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工作二十一年中,有欢笑也有眼泪,但什么时候我都没有退缩,我认为自己个性当中最大的有点就是不轻言放弃,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力去做好。我用一件一件的小事,一点一滴的行动去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去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在我的从教生涯中,有两件事让我终生难忘,催我奋进,教我成长!

在人生的辞典里,“爱”一词最为广博而深奥。常听人说师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初开始,我没有意识到这点,直到发生一件事,我才感受到了爱的力量。1

那是在九四年,我担任初二班主任,我班的周二龙和李团结两个孩子在操场玩耍打闹,周二龙不小心踢到了李团结的肚子,当时李团结就疼的蹲在地上不能起来。闻讯而来的我赶快打120,把李团结送到中医院急救,医生在他腹腔里抽了两管血。但他的疼痛依然剧烈,医生通知我们赶快转院,同时召集全县最专业的外科医生进行会诊。最后断定是腹腔器官破裂,必须马上手术,需要先交两千元押金。那时只有我和周二龙的爸爸在,匆忙而来的我们都没有带太多的钱。最后我借了几个朋友的钱终于凑够了押金。手术签字时我犯了愁,病人的家属根本来不及通知,医生不敢做手术。看着孩子痛的脸色煞白、豆大的汗珠往下滴,他那求助的眼神看着我说:“老师,你替我妈签吧”!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孩子的生命,我含着泪写下了至今让我难忘的四个沉甸甸的字:“家属同意”。孩子被推进手术室,打开腹腔,胰腺断裂。需要输血。当时县医院找不到血源,周二龙的爸爸以最快的速度去市供血中心提取,我一个人守在手术室门口半步都不敢离开。血源找到后,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时间过得那么漫,一秒钟、一分钟、一个小时、、、、、我们等了整整八个小时。终于听到了手术成功四个字。我长长舒了一口气。

事后李团结将这件事写成了作文,文章充满了真情实感,他说我是他所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他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件事,会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老师。他现在也是一位老师,并且经常来信说要把我对他的爱永远传递下去。我想这就是心

理学上讲的爱的迁移吧,我只付出了一点点却赢得了一名学生一生的爱戴。

从这件事上我真正明白了: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会爱你,你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有人曾说,每个教师都是一位雕塑家,他的一举一动都在雕塑着自己,也在雕塑着学生,所以能够把学生教育好的秘诀就是一个字——爱。

因此,以后的工作中,我时时刻刻播洒着爱。烈日炎炎,我也想中午在宿舍里多休息一会儿,可是不行,我要按时去班级进行午检;大雪纷飞,我也想早上晚起一会儿,可是也不行,我必须在学生之前必须到校;上完晚自习回家又困又累,可第二天的课还没备完的时候,我也想,算了,明天马马虎虎对付一下得了,可是也不行,知识的传授岂容半点马虎。我校两周过一次周末,星期六我本来没有课,但我不放心学生,总是早上到学校看看再走。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当我做所有这一切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得到什么,但是,它的作用却胜过千言万语。

后进生是受伤的花朵,更需要老师格外扶持,格外关心。如果教师对后进生冷淡训斥,歧视甚至放弃,无异于对受伤的花朵再砍一刀,只能促使花朵过早枯萎和夭折。一个好园丁,决不放弃一颗弱苗。教育是从爱出发的,没有爱的教育,阳光就无法照射进学生的心灵。“要尊重孩子的无知,善待孩子的错误”,多一份宽容,少点批评,或者会有反效果的作用。我班有一位女生,在她五岁时父母离异,母亲为了生活长年奔波在外,一直跟着年迈的姥姥生活,她的童年生活缺少的是阳光雨露,缺少的是母爱亲情,就这样在浑噩中放任自流、破罐破摔,老师管不住她,学生看不起她。在她十三岁那年,老师把她送到我们幼师班,她衣着另类、眼神里带着不屑和冷漠,常常夜里翻墙外出上网。我找到她谈话,她说她是没人要的孩子,她的父母各自都有新的家庭,都不爱她了,在初中同学和老师也都不喜欢她。她的眼睛里充满着孤独,她太渴望爱了。我告诉她世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后来我给她父母打电话让他们一定一起来看看孩子。他们俩陪了她一天。我劝她的父母多给她打电话,让她感受到父母都在关心着她,也让她经常给妈妈打电话汇报自己的成绩。在班里只要有一点点进步,我就立即表扬,让她感受到进步的快乐。同时也给予比别的同学更多的关心,并劝同学们和她一起玩,使她远离孤独。我让她担任体育委员,她带操时我们班的口号喊得总是最响亮。她有舞蹈和唱歌天赋,在音乐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她的歌在市区比赛中竟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她的演讲、讲故事都是我们班的佼佼者。一次次的进步,同学们的亲近,给了她快乐,给了她希望,她学习更努力,待人更热情,终于脱胎换骨,由昔日的丑小鸭变成了今日的白

天鹅,我真是打心眼里高兴。如今她被北京一家幼儿园聘走,她走时说:“我为有你这样的老师而自豪,以后你也会为有我这样的学生而骄傲!”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权利,更没有显赫一时的名声和荣誉。但是,当我面对孩子们纯真的眼神流露着对知识的渴求时,当我看到孩子们作文中写着对我的无限信赖时,甚至当我看到孩子们因我的努力而取得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进步时,我真正领会到了“教师”二字所蕴藏的丰富的内涵,也真正明白“教师”二字所包含的深重的责任。

既然自己戴上人民教师这个桂冠,就要无愧于这个光荣称号,忠诚于这项事业,热爱这份工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了学生,我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化红烛照人寰。最后,让我用汪国真的几句小诗表达我的执着与无悔,也作为我演讲的结束语!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第四篇:赵素凤教学案例

《一个星期有几天》教学案例

学校

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宁远镇宝得小学 班级

二年一班

教师

赵素风 学科

数学

版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施的差异教学策略:激发每个学生学习情感动机、及时大面积反馈的策略 教学前测:

《一个星期有几天》是关于7的乘法口诀,在教学前我考虑学生已经有编制乘法口诀的经验和兴趣,本节课前我了解学生已经熟练掌握2-6的乘法口诀及其编制过程,关于7的乘法口诀“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学生已经学过,为了了解学生对2—5的口诀的掌握情况和熟练程度,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我设计了几道前测笔试问题:

1、按规律填数 6、12、18、()、()7、14、21、()、()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3=()×()6+6+6+6=()×()7×2+7=()×()

3、把口诀补充完整

四五()()十八 四七()()十四()二十一()三十五

4、你能写出几句关于7的乘法口诀? 谈话问题:

1、抽背2—5的乘法口诀。

2、说说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关于7 的事物? 前测分析:

参加前测共有40人,92%的学生对2—5的乘法口诀掌握熟练,8%的学生对于抽背不够熟练,有数背的情况,速度较慢。大多数学生知道一个星期有七天,但对其他有关7 的素材还不太了解,38人对已学过的关于7的乘法口诀准确掌握,12个学生对7其他几句的乘法口诀掌握比较熟练,其余学生只是粗略地了解。还有32%的学生对乘法口诀相邻两句的关系认识不深,如“7×2+7=()×()”,填起来有些生疏。

所以本节课在设计时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关于7的素材,引导学生依据这些素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动手操作,尝试编出7的乘法口诀,采用灵活多样的差异教学策略,制定差异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寻找规律掌握7的乘法口诀。优秀学生不仅能探索编制口诀的方法并能有序整理、归纳。

2、使学生学会7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

3、潜能学生能正确编制口诀并背诵7的乘法口诀,正确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优秀学生能快速编制口诀并能熟练而灵活地进行运用。

教学重、难点:自主探究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挂历、白纸等。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

1、口算训练

师:我们先做几道口算练习,打手势想口诀,看谁算得对。(体现了差异策略面向全体关注差异,为新课做好准备,抢答为优秀学生创造机会,目的是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2.导入本课

师:笑笑想问大家一个星期有几天? 师:我们一起数一数(板书课题)

师:老师还有6个星期过生日,帮老师算一算还有多少天过生日?(请潜能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列式解决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树立自信心。这是认知前提的准备,在帮助老师解决问题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编口诀

师;(出示儿歌)多好听的一首儿歌呀,这首儿歌中每行有几个字?请潜能学生说出每行儿歌的字数,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先让中等生提出问题,优等生做,潜能生列算式这样就可以照顾到各层学生。优秀学生再进一步说理,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动手摆一摆学具,边提出问题边解决问题,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优生提问,潜能学生列式解决,潜能生、中等生摆、看、编制口诀,优等生加以总结,用白纸写出编制的口诀。水平不一的学生互相启发,共同编制口诀,集体交流编制方法,补充完善。)(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潜能生可能一时不能很快编出口诀,只要能在优秀生的启发下编出乘法口诀就可以。教师走到潜能生中指导优秀的学生要灵活提出问题并编出口诀。)

2、寻找规律

师:仔细观察7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又快又准地记住7的乘法口诀呢?(集体交流自己的想法,先请潜能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优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补充。优先让潜能学生汇报鼓励他们积极思考。)

3、巧妙记忆

师:根据老师的话猜测口诀,根据谐音猜口诀

师:现在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比比谁记得最快。学生自由背口诀。指名背、倒着背、小组背、挑战背,潜能学生会背,优生快速背出来。(这里运用激发每个学生学习情感动机、及时大面积反馈的策略,使学生跃跃欲试,在互相挑战中加深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

4、对口令游戏

师:大家记得真快,现在我们进行对口令的游戏,(1)老师说口诀的前半句,同学们来说后半句。请潜能学生先和老师示范,再互相练习(2)同桌做对口令的游戏

三、解释与应用

1、基本练习

(1)师:淘气带来一道题,看算式说口诀看谁反应快,请潜能学生说出口诀强化巩固(2)师:笑笑带来几句口诀,看谁能说出两个乘法算式,随意叫号、红队、绿队(3)20秒计时赛,潜能学生至少完成8题,优生15秒都做对。(分层次的要求,照顾学生的差异,兼顾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2、解决生活中问题(1)求琴键数

(2)求七星瓢虫身上的点数(请潜能学生列式,优秀学生示范说思路,自由练习说思路,使不同层次学生心智技能都得到发展。)

(3)求一共背多少字古诗,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思维训练

启发:乘法口诀的用处可真大,智慧老爷爷也想考考大家?他为我们准备了两道思考题,选择你喜欢的问题解决。两道题的难度不一,目的使优秀生思维得到更深层次地发展。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自己的收获,潜能学生谈谈知识上的所得,优秀生说说学习方式上的启发,还有的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大家从不同方面受到启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的收获是不同的,教师及时的大面积的评价。激发潜能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充满成就感,喜欢数学课。)案例分析:

为了照顾学生差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把它呈现传递给学生,对于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也非常重要。鉴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应是灵活多样的,在这节课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先根据生活中的素材编出有关7的乘法口诀,再通过找规律、根据谐音猜口诀、挑战背诵的记忆方式,最后又通过小游戏的方式来记忆7的乘法口诀。对于有些胆汁质、多血质的学生反应快、勇于表现自己的特点,我采用“以动制动”的方法,让他们多质疑、多交流、多展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有些粘液质的学生沉着冷静,爱思索、善思考的特点,我采用“适时而发”的措施,在胆汁质、多血质的学生质疑、交流、展示后,鼓励粘液质学生大胆发言找一找同学发言的长短得

失。这样开发不同气质学生的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 采用激发每个学生学习情感动机、及时大面积反馈的策略,促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所发展。

第五篇:平均分教学案例

《平均分》教学案例

双林庆同小学 王新英

【案例背景】

“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所以在上课前我对学生关于“平均分”的经验和能力进行前测,发现在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按群分的经验和能力,只是孩子理解的平均分并不是真正数学意义上的平均分,根据调查,大部分孩子所认为的平均分都有以下特点:

1、认为平均分只能分成2份;

2、认为单数不能进行平均分;

3、认为1个物体不能进行平均分。同时对于具体如何分、如何得到这个结果仍然是模糊不清。为了突破孩子们这种平均分认识上的局限,我试教了多次,每次上完一堂试教课我都会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课堂因学生而精彩!这里我想借助《平均分》课堂教学中点点滴滴的片段,谈一谈我的体会和思考。【案例片段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今天老师把喜羊羊和美羊羊也请到了我们班,现在老师想把这8颗草莓分给两只小羊,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分呢?

这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同学们的发言也正如我课前调查的一样,都选择了4个4个地分。

师:咦,老师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们大家都选择喜羊羊4颗、美羊羊4颗这种分法呢?

生:因为这样分公平。

师:是呀,这样分两只小羊分得的草莓个数就同样多了。

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都非常公正。其实,像这种公平的分法,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平均分”,今天这节课陈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平均分”。【反思一】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因此,本堂课借助学生非常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场景导入本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前调查发现,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按群分的经验和能力,当问及“如果要将这8颗草莓分给两只小羊,你会怎么分?”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分给喜羊羊4颗、美羊羊4颗”这种分法。所以通过这一情境的设置,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的课堂,更是对学生的起点进行一个测试,了解学生关于“平均分”知识的真实起点,进而导入本课。

【案例片段二】动手操作(第一步):将6个苹果分一分

1、(1)师:老师这里有6个苹果,你能把它们平均分吗?

师:老师请你用圆片代替苹果试着将它们平均分,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想到的分法多。

(2)反馈交流

(3)小结:看来平均分不仅可以分成2份,分3份、6份都可以是平均分,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师:是的,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可以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2、解决单数平均分。

师:刚才6个苹果是双数我们可以进行平均分,现在老师增加3个苹果,变成几个?(9个)是的,那你知道像9这样的单数可以平均分吗? 【反思二】

第一步的导入环节,学生已基本了解什么是平均分,但此时学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平均分只能分成2份”这一观点上,所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我设计了动手操作的第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分6个小圆片,初步尝试平均分。在学生摆一摆的过程中,我下去巡视,不出所料,学生多数将6个小圆片分成了2堆,每堆3个,只有2个同学将6个苹果分成了3堆,每堆是2个,而平均分成6份的一个都没有。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这一部分的反馈环节分成3个层次展开,首先是让第一个学生自己上来分,分好后由自己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分法,然后让大家来判断平均分;第二个学生上来分好后,我并不急于让学生自己来介绍,因为有前一个学生的介绍作铺垫,学生很容易便能看出分的方法,所以在第二个学生分好后,我直接把判断的权利交由其他同学;由于刚开始多数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仅限于平均分成两份,在第二个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展示出来以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平均分还可以分成三份,此时想到“还可以平均分成6份”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第三个学生,我仅让他把自己的方法说出来,然后由我来帮他分好,再由其他学生进行判断,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

在学生对“平均分”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之后,为了突破学生的定向思维“只有双数可以平均分”,在6个苹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个苹果,由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想到“每3个一份,可以分成3份”和“每1个一份,可以分成9份”这两种分法,从而解决“不仅双数可以平均分,单数也能平均分”这一难点。

【案例片段三】动手操作(第二步):将12根棒棒糖平均分

师: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表现都很棒,羊村的4只小羊表现得也都特别好,慢羊羊村长买了许多棒棒糖想平均分给这4只小羊,你能帮他平均分吗?出示一捆棒棒糖,学生无法一眼看出有多少根。这下把学生难住了:不知道有多少根棒棒糖,该怎样平均分呢?部分学生拼命地想数出有多少根棒棒糖,也有部分皱着眉头,面露难色。看到这一情形,我马上问学生:有什么困难吗?学生迫切地举起了小手:老师,我们看不清楚有多少根棒棒糖。这时,我故意卖了一个关子:是呀,当我们不知道有多少根棒棒糖时,我们可以先怎么分呢?然后让学生在明确教师要求的情况下和同桌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

1、同桌合作讨论后交流。

师:哪一对小伙伴想到了好的办法? 生:1根1根分。

师:你能说得详细一点吗?第一根分给——暖羊羊,第二根分给懒羊羊„„ 第五根分给谁?

师:这种分法谁听明白了?

师:刚才我们是在不知道数量的情况下,先确定分给4只小羊,然后一根一根地分。

这时有一个学生很快地举起了小手,他说,“老师,那如果有很多很多的棒棒糖,我们要是一根一根地分,就太麻烦了吧!”这一学生的提问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但我觉得这是一项很好的教材资源,所以,在对这位学生敢于提问进行表扬肯定后,我就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如果有很多棒棒糖,要平均分给4只小羊,我们该怎样分?学生随即想到了可以先每只小羊分2根,多下来的再一根一根分。

师:刚才我们是在不知道有多少根的情况下,选择了一根一根地分,现在如果老师告诉你,一共有12根棒棒糖,你会怎么去平均分呢? 生:我们可以先想好每只小羊分几根,然后分一分。

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是的,刚才小朋友们提到的两种分法都可以进行平均分,你们想不想动手分一分?(想!)

师:老师呀把和棒棒糖相同根数的小棒捆成一捆放在了小朋友们的信封里,请你用小棒代替棒棒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平均分。

2、生动手摆一摆后交流。【反思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条件。所以在掌握平均分的分法时,我设置了一个生活场景,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同桌之间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找到不同的分法,并从中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的摆一摆等活动,主要为了让学生在快乐的操作活动中对前面找到的方法进行验证,储存基本活动经验。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地学习。与此同时,课堂上学生的意外提问给了我惊喜,也给了我许多思考。比如在“了解平均分的分法”这一环节,学生提到“多麻烦!”时,我没有将这位学生忽略,而是借助这位高层次的同学进一步探索平均分的分法。“一个一个地分”只是众多分法中的一种,这种方法给孩子们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多麻烦哪!”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刻意地强调这种方法,2个2个或者3个3个地分在不知道总数而数量又很多的情况下就比1个1个地分快得多。本堂课我非常庆幸没有死板地按自己事先设计的教案一步一步走,而是根据学生的提问适时地作出回应,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急于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得到满足,让孩子们真正喜欢数学课。

下载陈素平教学案例(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素平教学案例(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平均分教学案例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 建平县博爱学校 国元新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课本10~11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

    平均分教学案例

    “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6—67页的内容:分一分。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为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打基础的的......

    周素平后勤工作论文

    作者姓名:周素平作者单位:太平桥田心完小 作者岗位:小学一级语文教师 QQ邮箱: 1401074251@qq.com 作者电话:*** 浅谈如何做好学校的后勤工作 内容摘要: 后勤工作是学校......

    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陈跃平

    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陈跃平 引导语:好的成果是需要分享的,这样才能起到鼓励的作用。同时这也有利于激励其他人共同奋斗,写好工作总结是延续成功的有效方法。下面是小编给大......

    陈丽平《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基础阅读课) 游庄中心小学陈丽平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廉颇、蔺相如的爱国情感,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2、 品词析句,内化、积累......

    平抛运动教学案例

    《平抛运动》教学案例 田军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以及研究曲线运动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物体......

    二年级平均分教学案例

    《认识平均分》 —疑难概念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

    依法治校有何意义(申素平)

    依法治校有何意义 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