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树立健康文明观念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树立健康文明观念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生态环境组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以汇报。
一、牢树生态文明理念,狠抓机制建设,创建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作为我省第一个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市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市创建工作,将生态市创建列为“九城同创”之首创。在生态市创建工作中,我们严格履行牵头部门职责,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认真抓好生态市创建工作的安排部署、宣传动员、督促指导和考核验收等工作,在全市各级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总体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马莲河和蒲河综合污染指数较“十五”末分别下降了13.5%和16.3%,市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达到控制目标要求,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资源开发环境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生态文明理念基础渐牢。我们把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创建的理念渗透到发展的每一个细节,把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1-
型社会和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放在生态市创建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生态乡镇(村)等“绿色细胞”创建,把加强未成年人、社区居民、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作为一项重点工程,融入到全市 “十大惠民工程”和“九城同创”活动中,紧紧围绕“培育绿色文化,营造生态宜居新庆阳”主题,不断增强居民环保观念和意识,努力倡导“科学、环保、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培育广大群众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推动公众参与群众性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使我市生态宜居城市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二是重点生态工程有序开展。创建生态文明城市,就是通过发展绿色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项目,通过实施植树造林、湿地保护、水源保护等一系列生态民生工程,推动生态建设由被动治理向主动营造转变,实现天更蓝、水更绿、人居环境更适宜目标。近年来,我们始终围绕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定目标,下计划,促落实。自生态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全市共实施项目投入资金314.4亿元,植树造林、水土流失治理、绿色创建等重点生态工程有序推进。止目前,已创建并获命名的国家级绿色学校2所、省级绿色学校10所、市级绿色学校184所,省级绿色社区10个,省级绿色单位8个,正宁县调令关森林公园被省环保厅命名为第二批“环境教育基地创建先进单位”。全市生态市创建工作呈现出了面上全面铺开,重点基础夯实,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和民生工程力度加大、污染减排工作步伐明显加快、循环经济和生态农
业进一步发展、重点建设项目和旅游民生工程有序推进的良好局面。三是各项农村生态举措务实推进。我们坚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推广清洁生产工艺作为生态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抓好工作落实。止目前,全市已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8个、生态村10个,市级生态乡镇58个、生态村200个。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15个;乡镇垃圾填埋场97处,垃圾仓(屋)2930座。四是辖区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镇公厕、城市公共绿地等设施建设,中心城区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达标率逐年提升,工程建设领域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新开井场钻井泥浆无害化处置率均达到了95%以上,标准化率达到100%。全市森林覆盖率、受保护面积等指数明显增加,生态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二、立足本职,把握重点,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虽然我们在生态市创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在2015年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市创建标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我市生态市创建相关的规划、实施方案、考核办法等已通过文件、简报、及省、市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体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宣传,但干部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参与度还够高,特别是仍有个别部门没有将此项工作真正拿在手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农民人均
纯收入等11项指标达不到国家标准。这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深深体会到,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石,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区)的全力配合是我们开展创建工作的关键所在。
关于下一步工作,我们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把社会文明、环境友好作为生态市创建工作的主基调,立足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城市内涵,以生态市创建助推全市文明城市建设向深入开展,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我市的大气环境质量。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以生态县(区)创建为抓手,以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狠抓城市禁烟、禁噪、机动车尾气治理、扬尘整治和放射性物质监管,全面深入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减轻城市环境压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位,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态人居环境。二是加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绿色细胞”创建工程。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为契机,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与 “一池五改六配套”工程作为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主要抓手,通过组织开展绿色机关、饭店、学校、社区、企业和医院等“绿色细胞”创建和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倡导清洁生产、绿色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强全社会环保意识,弘扬生态文明。到2015年,全
市80%的乡镇和行政村达到生态乡镇、村建设标准,10%的绿色细胞达到省级以上创建标准,全市创建达标并获国家级生态市命名。三是强化区域环境噪声管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噪声污染是居民反映较为强烈的热点之一,在各种环境污染投诉中,噪声污染问题占60%以上。今年我们将把对建筑工地噪声整治作为整治重点,严格控制夜间施工审批。完善企业噪声源管理,设置噪声排放标识和档案,创建安静居住小区。并认真贯彻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确保各医院及时将医疗废物中心集中处置,防止二次污染。四是加快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全面实施《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综合考虑区域开发现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细化界定禁止开发、限制开发、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进一步完善全市重要(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培育示范典型。五是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通过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餐饮业油烟防治等专项治理,建设城市生命系统安全体系,切实加强人居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境内5条河流及较大的27条支流水质,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市区和七县城区无劣Ⅴ类水体、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全市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以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第二篇: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编辑:admin 时间:2008-7-15 15:33:00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观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正式提出,并做出了明确部署,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相对落后和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我国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石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到1/3;水、土壤、大气等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数已居世界前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等等。这种状况决定了我们必须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力争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既定发展目标。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两个基本问题:第一,要解决好资源短缺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当前,我国一些主要资源的进口依存度正在逐步提高,有些资源已超过50%,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把资源供给问题的解决完全寄托于国际市场将面临很大的风险。一是无法获得稳定的资源来源。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资源供应紧张的问题,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加紧对一些重要资源的争夺。在日益激烈的资源争夺战中,完全依托于国际市场很难保证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二是资源获取方式不合理。我国对国际资源的利用,基本上都是从国际市场上直接购买,资源的获取受国际价格的波动影响很大,如果石油等重要的资源价格普遍大幅上涨,将对中国经济运行安全产生很大影响。三是庞大的资源进口受运输能力的影响巨大,一旦遇有紧急情况,关键时期的资源运输问题很难得到解决。综上所述,中国资源安全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于国内。第二,要解决好环境污染使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以占世界15%的人口消耗了世界60%的能源和40%的矿产资源,可以说这是建立在对能源和资源高投入、高消耗基础上的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但中国不能按照这种模式实现工业化。因为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结构较差,别的国家能够发展到人均8000美元到10000美元时解决环境问题,但我们在人均2000美元时环境危机已提前来到。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一条边发展边治理的新路,而建设生态文明是这种新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道,构成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支撑和生态条件。但当前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却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导致大量的环境纠纷。目前全国每年发生几万起资源环境纠纷,每年以30%的速度在递增,有些纠纷还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二是引发了严重的人体健康问题。目前,水污染使农村3亿多人口喝不到符合标准的干净水,空气污染使城市4亿多人口呼吸不到符合标准的新鲜空气,每年有1500万人因此患上各种呼吸道疾病,而像甘肃的血铅中毒等事件更是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影响社会稳定。三是引发环境公平问题。如:城乡不公平、区域不公平、人群不公平等,环境不公必然促成社会不公,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有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营造良好国际发展环境的需要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高达70%左右,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却对营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一是能源、资源问题成为了当今“中国威胁论”的主要由来之一。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如果仍然走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必将对世界资源和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他们推断,中国必然会插手全球资源开发,为保护资源能源通道必然会发展国防力量,特别是海军,必然会卷入一些地区的政治问题,这便是“中国威胁论”的主要由来之一。因此,对中国来说,实现“和平崛起”还不够,必须实现“绿色和平崛起”。二是中国环境问题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如:韩国、日本认为他们国家的沙尘暴主要来源于蒙古和中国,而落在他们头上的酸雨50%来源于中国,东南亚一些国家认为我国在上游修水电站破坏了他们的生态,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尼认为我们的造纸业毁坏了他们的原始森林,美国则认为我们10年内会成为他们西海岸的主要污染源。世界各国普遍关心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在二氧化碳排放上,美国现在是世界第一,我国是第二,但如果我国不改变目前的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5年内我们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虽然这些说法或名不副实,或夸大其辞,但也提醒我们,不能成为国际环境问题的众矢之的。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
综上所述,必须在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条件。
作者:张 艳
来源:《吉林日报》
第三篇: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一、增强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全球背景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面人类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人类忽视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一面,过度地开发资源,导致全球环境恶化,从而促使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模式和生产、消费方式,形成深刻的观念变革,由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转变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价值观。这一观念的转变过程伴随着世界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和环境教育的普及,生态意识教育很快被世界各国提上了国民教育的议事日程。
其实,生态的涵义始终是指人与自然环境交往互动的状态。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我国的环境保护与环境教育相比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呈现良好的趋势。党和政府一贯重视生态环保工作,早在1972年,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他在会上重申了中国政府始终重视治理和保护环境的一贯立场,以后又多次批示和讲话,要求社会各个方面重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周恩来总理的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都无法落实,使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遇到干扰,无法顺利推进,相反,全国各地导致环境恶化的事件却频频发生。一直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全面规划环境保护工作才真正启动,而且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在全国普通中学和小学增加环境保护知识的教学内容,后又相继在上海等地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试点工作。其中,除了把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有关课程外,还编写了乡土教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第一次在基础教育的教学大纲中提出开展环境教育,要求在普通高中开设环境保护选修课,加强对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教育。进入新世纪,2001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将环境意识培养作为现代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将环境意识作为21世纪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于是,从2004年开始的全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已正式吸纳环境教育,并且将具有环境意识作为体现时代要求的培养目标。由此可见,环境意识是青少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开展生态环保教育不仅能够全面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而且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生态文明水平的提高。
尽管环境教育已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多年,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普及全社会环境保护知识、促进青少年绿色教育行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环保教育体系缺失、内容不完整,没有把环保教育作为基础知识的内容渗透到教育体系中,导致教育效果不显著。即使在零星的环保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了环境知识的传授,但往往只停留在环保的宣传层面上,没有对青少年加强环境价值观教育和环保能力的培养,致使部分青少年参与环保建设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有的青少年认为,保护生态、治理污染是政府部门的事,生态环保教育与自己关系不大;也有部分青少年虽然对环保充满热情,但由于缺乏技能和方法,他们参与环保活动也只能停留在概念化、表面化水平;更有少数学生在学校声言是环保小卫士,出了校门却乱扔纸屑,这种言行不一致的表现也屡见不鲜。因而,当前加强中小学生的生态环保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生态意识反映了尊重、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理念,它是基于青少年对生态知识的掌握,又积极地反作用于自身的行为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促进学生生态意识的形成,就是使其从思维方式上思考生态问题,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节能的良好行为习惯,使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获得全面提升。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思维的养成在于教育,中小学开展生态意识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生态思维,以生态价值观作为抉择行为的唯一标准。
中小学生态意识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凸显生态道德和生态法律两个维度,围绕绿色意识、节能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主题教育,为学生树立科学自然观、健康生活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打下扎实的基础。
科学自然观是指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价值观。道家倡导
“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伦理观、老子主张人与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源、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说天人是合一的。这种科学的生态思维方式要求教师在开展生态意识教育的时候,引导学生不仅把大自然看作是对人类有用的资源,具有“工具价值”,而且把大自然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具有与人和谐相处、同存共荣的“内在价值”,从而使学生学会尊重大自然、善待大自然、爱护大自然,以实际行动促使人与自然保持良性的交往互动,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健康生活观是指与人的衣、食、住、行紧密联系的消费观,要求人们在选择生活方式时做到基本消费适量、舒适消费适度,不把个人的身心愉悦建立在消费膨胀的感官刺激上,反对奢侈享受和铺张浪费的消费行为。去年夏季高温期间,温家宝总理提倡“夏季穿衬衫开会”,这就是提倡节俭、朴素与文明,这样不但节约空调能源,而且使人们的生活更舒适、更方便。为此,学校的生态意识教育要引导学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视再生资源利用,从选择生活方式做起,树立适度消费观。
可持续发展观,按照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解读,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内涵包含两个核心内容,一是满足人类发展需要;二是不能损害自然界的能力。因此,在学校开展生态意识教育时,首要任务是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节约文明,建设生态文化,共建可持续发展校园,共享可持续发展校园的成果。
对青少年进行生态意识教育,中小学是主阵地,家庭、社会要密切配合。学校要与家长取得密切联系,可以组织家庭课堂或进行家访,对家长进行生态环保教育,让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共同努力,增强生态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和提高整个社会生态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养成生态文明行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着眼于人的素质发展,强调人的行为自觉和自律,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处共荣。
中小学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不止于课堂上的生态知识教育,更重在对学生生态行为的引导。所以,生态文明教育要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同时,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告诉我们,生态文明行为必须从小培养,否则必定是积习难改。
良好生态文明习惯的形成,与青少年成长的阅历、参与的实践和直接体验分不开。学校开展生态体验主题教育,教师通过调研访谈、个别谈心,聚焦班级学生成长中忽视的生态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生态体验教育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没有预防的心态之下感受生态直接体验,醒悟自己的行为后果,从而在深刻反思中提升个人的生命价值。如在上海市中小学广泛开展的“温馨教室”活动,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创作班歌、班训、班徽,制作富有特色的班级网页,建设班级文化,为学生提供“绿色家园”、“生态班级”,让学生在自己亲手装点的教室中学习生活,感受班集体的温暖,这种班级文化氛围必然能够融洽师生关系,呈现和谐、友好、互助的良好人际氛围,使学生享受更多的原生态的温馨与愉悦。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态文明习惯,学校可以积极开展绿色文明活动,引导学生接近自然、重新认识自然,培养对大自然与生态环境的认同与热爱的情感。美国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当奈尔在《与孩子共享自然》一书中认为,如果人们对自然有着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产生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判断被实践佐证,1998年启动和实施的“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经过七年努力,已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市,通过学科渗透、综合实践、团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受益学生达数百万人次,并在北京、上海、云南等地建立了野外环境教育实践基地。如上海“绿色小尖兵”在新年前夕向全市中小学发出“绿色倡议”,提出两项具体要求:一是保护森林和水资源,开展“减卡救树”活动,因为每制造4000张贺年卡就要消耗一棵大树,而且造纸过程中排出的废水还会破坏水资源,污染农田。这一创造性的建议使中小学生理性地对待贺卡的使用,减少了木材资源的浪费。二是积极动员家长,坚决抵制食用蛇、青蛙等有益动物,保护生态的多样化和自然生态的平衡。由子这些建设绿色家园活动的倡议具有开创性和可行性,得到了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的积极响应。
利用节假日开展“与绿色同行”活动,能够取得良好的生态教育效果。今年第一次实行清明放假,不少青少年跟随家长一起去春游、踏青、吃农家饭、赏原野春景、植树,使青少年感受到大自然的春色,享受到大自然带来的绿色乐趣。可是,如今有些中小学为了避免学生意外伤害发生,取消春游活动,使学生失去丰富的绿色人文内涵的滋养,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生态文明行为要从小事做起,使青少年深切感受到“生态文明”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脚下,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就能时时处处参与生态环保活动。如格致中学学生倡议自带水杯上学,这样就可以尽量少用瓶装纯净水,以节约能源消耗和缓解水资源短缺。又如从本学期起,上海中小学实行免费书本供应,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和教育学生爱惜书本,循环利用教材,减少资源浪费。可见,生态环保教育要注重事物、事实教育,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引导青少年在植树护林、爱鸟、垃圾分类、限制使用塑料袋等实际行动中真正培养起维护自然生态的意识,从而建设美好家园。
三、创建生态校园
生态校园,即绿色学校。国外教育行政部门以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标准来评定学校教育教学上的各项工作,这些评定要求既包括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育、师资培养、学校管理,也包括学校计划实行、远景规划以及计划实施、评估等各项环节,这是学校优化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欧洲在学校之间设置有动态的“绿色学校奖”,每两年更新一次评奖标准,以此推动绿色学校建设。我国绿色学校建设是在 1996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提出这一目标的。每四年评奖一次,现已有上万所学校被命名为“绿色学校”。其实,所谓绿色学校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
生态校园建设是一种状态、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结果。因此,生态校园强调环境管理,在创建良好生态校园的过程中,要充分调查本校环境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认清校园存在的环境问题,寻找有利的切入点,整合生态和非生态的教育资源,以利于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家庭和社会不相和谐的突出问题,切实推进生态校园建设。
1.提高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
中小学开展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师首先要有较好的生态文化素养。其中,教师的生态道德、生态法律修养是基础,生态学识是重要条件,生态教育能力是关键。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以良好的生态人格和文明修养影响和教育学生,才能促使学生生态价值观的逐步形成,进而影响未来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改革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
中小学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体系,既有生态文明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更要开设研究型的环保课程,培养学生对生态环保的学习兴趣,使绿色教育进课堂,进而将绿色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意识。而且生态文明教育要注重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传播生态环保知识,科学探索生态文明的创新价值,使生态文明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灵,达到入耳、入脑。
3.积极支持生态环保社团发展
生态文明教育要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环保型社团是建设生态校园的重要路径。每年3月9日,全国开展“保护母亲河日”活动,倡导青少年珍爱生命之水、共建生态文明。如上海市闵行区的“节水行动”,就是组织中小学社团和志愿者在当地的吴泾公园内打捞该段黄浦江上的垃圾,参与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学社团还参加上海“保护母亲河绿色工程”领导小组主办的保护水环境的创意实践大赛,以诗歌、小品、情景剧、PIT教程等形式,通过街道、周边社区和中小学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建立了青少年生态社团注册备案制度,设置总额1000万元的青少年生态社团的资助基金,用来支持青少年生态环保类社团活动。上海市向明中学的学生在泰国国际发明展上夺取四项与环保节能相关的科技作品金奖,被国外专家评为“创意新颖、想法独特、技术含量高”的科技成果,这是他们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团队精神所取得的环保创造发明的优秀成果。
4.营造节能环保的绿色氛围
中小学的重要任务是教育学生,使其成为有远大志向、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许多中小学依靠“环保小卫士”,检查校园水电、纸张、粮食以及学习生活用品等资源使用情况,并把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记录在案,及时向学校报告,以便学校领导及时采取措施,制止资源浪费现象,也有学校设立班级节约监督员,其主要职责是:发现同学有浪费资源现象时,及时劝阻;对有浪费倾向性的苗子及时向班主任汇报,并组织开展节约心得交流活动。一些学校在班级黑板报和壁报上,表彰班上同学的好人好事,还有的学校把青少年的节约行为记录在成长手册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这一系列做法为青少年成长营造了绿色成长环境。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节约和保护环境要一代一代人持之以恒进行下去,使我们祖国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要使一代一代人能持之以恒,中小学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了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基础,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就有了保证。
第四篇: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岳阳市委、市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城市园林绿化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人居质量不断提升。2006年,岳阳市迈入国家园林城市的行列。2009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社会效益,全面落实“秀美岳阳”的奋斗目标,按照“提速、升级、增效、惠民”的要求,从2009年开始,岳阳市继续开展了规模宏大的城市绿化建设活动,近两年城市绿化建设和提质改造投资近3亿元,城市绿化维护管理手段不断改善,城市绿化景观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绿地功能日益完善,城市绿化面貌显著提升。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人居质量,岳阳市委、市政府将城市绿化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大城市园林绿化投入,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着力扩大城市建成区内的绿地面积,均衡城市绿地分布,让最广大的市民以最低成本分享城市绿化成果,为此,市风景园林局于2009年着手对《岳阳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修编,经报请市政府同意,《岳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工作委托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组织编写并于2010年3月通过评审,该规划在规划期末,岳阳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02㎡,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22%,最终将岳阳建成为理念先进、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滨水景观、特色明显、生态宜居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构筑“城在林中,街在绿中,人在园中”的城市绿色环境,《岳
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修编为城市划定了“大绿线”,也为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以规划为基础,我市近两年先后完成了巴陵广场、金鹗公园南大门、北大湖水景公园、羊角山种质博览园、李家冲游园、火车东站广场等公园绿地建设,完成了建湘中路、巴陵东路、青年中路的道路绿化建设,近两年新增城市绿地30余万平方米,组织开展了2009年冬季、2010年春季城区植树活动,动员城区各级政府,驻市各单位参与城市绿化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城区各级政府在城市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及庭院开展了栽植以市树杜英、市花桅子花为主体,兼顾香樟等乡土树种的植树活动,整个植树活动共计植树20余万株。
自进入本世纪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绿化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9年底,岳阳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了8㎡,岳阳也以其骄人的园林绿化成绩,是湖南省第二个迈入国家园林城市的行列。但是岳阳的城市园林绿化也还存在横纹色块过多、硬质铺装多、草皮面积多、乔木数量少、绿化水平不高等问题。2009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复查专家组在对我市进行国家园林城市复查后,就这些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为此,在2009年3月,市风景园林局将2009年定为“提质年”,着手对我市城市绿地进行以增量补绿为主题的提质改造。4月份,经报请市政府同意,市风景园
林局将岳阳大道、金鹗路、南湖大道、洞庭大道、南湖广场、桥西游园、青年路立交桥绿地纳为第一批改造范围,到国庆节止,第一批提质改造工程基本完工。同年国庆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市政府专题会议又研究城市绿化提质改造工作,作出了我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绿化提质改造工程,将金鹗西路、岳荣路、巴陵路、岳东路、北港路、城东南路、琵琶王立交桥等多条道路纳入提质改造范围,总投资约2亿元。城市绿化提质改造工程按照乔、灌、花、草有机结合的原则,合理配置植物,着力打造城市生态廊道和斑块,构建稳定的城市生态群落,特别是在背街小巷、横纹色块和主次干道两侧补植乔木,增加绿量。到目前为止,我市城市绿化提质改造工程共栽植各类乔木6万余株,栽植各类灌木20余万株。
第五篇:倡导青少年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倡导青少年树立 生态文明观念之我见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论述,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要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观念的普及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青少年是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因为他们今天是国家的小主人,明天将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在我区中小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增强生态意识、养成文明习惯,对于建设生态校园、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增强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全球背景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面人类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人类忽视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一面,过度地开发资源,导致全球环境恶化,从而促使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模式和生产、消费方式,形成深刻的观念变革,由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转变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价值观。这一观念的转变过程伴随着世界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和环境教育的普及,生态意识教育很快被世界各国提上了国民教育的议事日程。
尽管环境教育已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多年,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普及全社会环境保护知识、促进青少年绿色教育行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环保教育体系缺失、内容不完整,没有把环保教育作为基础知识的内容渗透到教育体系中,导致教育效果不显著。即使在零星的环保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了环境知识的传授,但往往只停留在环保的宣传层面上,没有对青少年加强环境价值观教育和环保能力的培养,致使部分青少年参与环保建设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有的青少年认为,保护生态、治理污染是政府部门的事,生态环保教育与自己关系不大;也有部分青少年虽然对环保充满热情,但由于缺乏技能和方法,他们参与环保活动也只能停留在概念化、表面化水平;更有少数学生在学校声言是环保小卫士,出了校门却乱扔纸屑,这种言行不一致的表现也屡见不鲜。因而,当前加强中小学生的生态环保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生态意识反映了尊重、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理念,它是 基于青少年对生态知识的掌握,又积极地反作用于自身的行为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促进学生生态意识的形成,就是使其从思维方式上思考生态问题,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节能的良好行为习惯,使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获得全面提升。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思维的养成在于教育,中小学开展生态意识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生态思维,以生态价值观作为抉择行为的唯一标准。
中小学生态意识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凸显生态道德和生态法律两个维度,围绕绿色意识、节能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主题教育,为学生树立科学自然观、健康生活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打下扎实的基础。
科学自然观是指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价值观。道家倡导 “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伦理观、老子主张人与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源、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说天人是合一的。这种科学的生态思维方式要求教师在开展生态意识教育的时候,引导学生不仅把大自然看作是对人类有用的资源,具有“工具价值”,而且把大自然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具有与人和谐相处、同存共荣的“内在价值”,从而使学生学会尊重大自然、善待大自然、爱护大自然,以实际行动促使人与自然保持良性的交往互动,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健康生活观是指与人的衣、食、住、行紧密联系的消费观,要求人们在选择生活方式时做到基本消费适量、舒适消费适度,不把个人的身心愉悦建立在消费膨胀的感官刺激上,反对奢侈享受和铺张浪费的消费行为。学校的生态意识教育要引导学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视再生资源利用,从选择生活方式做起,树立适度消费观。
对青少年进行生态意识教育,中小学是主阵地,家庭、社会要密切配合。学校要与家长取得密切联系,可以组织家庭课堂或进行家访,对家长进行生态环保教育,让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共同努力,增强生态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和提高整个社会生态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养成生态文明行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着眼于人的素质发展,强调人的行为自觉和自律,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处共荣。
中小学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不止于课堂上的生态知识教育,更重在对学生生态行为的引导。所以,生态文明教育要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同时,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告诉我们,生态文明行为必须从小培养,否则必定是积习难改。
良好生态文明习惯的形成,与青少年成长的阅历、参与 的实践和直接体验分不开。学校开展生态体验主题教育,教师通过调研访谈、个别谈心,聚焦班级学生成长中忽视的生态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生态体验教育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没有预防的心态之下感受生态直接体验,醒悟自己的行为后果,从而在深刻反思中提升个人的生命价值。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态文明习惯,学校可以积极开展绿色文明活动,引导学生接近自然、重新认识自然,培养对大自然与生态环境的认同与热爱的情感。美国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当奈尔在《与孩子共享自然》一书中认为,如果人们对自然有着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产生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节假日开展“与绿色同行”活动,能够取得良好的生态教育效果。青少年跟随家长一起去春游、踏青、吃农家饭、赏原野春景、植树,使青少年感受到大自然的春色,享受到大自然带来的绿色乐趣。
生态文明行为要从小事做起,使青少年深切感受到“生态文明”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脚下,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就能时时处处参与生态环保活动。倡议中小学生自带水杯上学,这样就可以尽量少用瓶装纯净水,以节约能源消耗和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保教育要注重事物、事实教育,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引导青少年在植树护林、爱鸟、垃圾分类、限制使用塑料袋等实际行动中真正培养起维护自然生态的意 识,从而建设美好家园。
三、创建生态校园
生态校园,即绿色学校。生态校园建设是一种状态、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结果。因此,生态校园强调环境管理,在创建良好生态校园的过程中,要充分调查本校环境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认清校园存在的环境问题,寻找有利的切入点,整合生态和非生态的教育资源,以利于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家庭和社会不相和谐的突出问题,切实推进生态校园建设。
1.提高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
中小学开展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师首先要有较好的生态文化素养。其中,教师的生态道德、生态法律修养是基础,生态学识是重要条件,生态教育能力是关键。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以良好的生态人格和文明修养影响和教育学生,才能促使学生生态价值观的逐步形成,进而影响未来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改革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
中小学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体系,既有生态文明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更要开设研究型的环保课程,培养学生对生态环保的学习兴趣,使绿色教育进课堂,进而将绿色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意识。而且生态文明教育要注重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生 动、形象地传播生态环保知识,科学探索生态文明的创新价值,使生态文明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灵,达到入耳、入脑。
3.营造节能环保的绿色氛围
中小学的重要任务是教育学生,使其成为有远大志向、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许多中小学依靠“环保小卫士”,检查校园水电、纸张、粮食以及学习生活用品等资源使用情况,并把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记录在案,及时向学校报告,以便学校领导及时采取措施,制止资源浪费现象,也有学校设立班级节约监督员,其主要职责是:发现同学有浪费资源现象时,及时劝阻;对有浪费倾向性的苗头及时向班主任汇报,并组织开展节约心得交流活动。一些学校在班级黑板报和壁报上,表彰班上同学的好人好事,还有的学校把青少年的节约行为记录在成长手册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这一系列做法为青少年成长营造了绿色成长环境。
节约和保护环境要一代一代人持之以恒进行下去,使我们祖国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要使一代一代人能持之以恒,中小学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了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基础,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就有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