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意见[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08:4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意见》。

第一篇: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意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我县的生态县建设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县自2005年以来开展的生态县建设,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2006年是我县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年;是我县生态县建设全面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我县落实首

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实施“十一五”规划和生态县建设规划的开局之年。生态县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在各个领域全面铺开,深入推进,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目标。现就2006年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2006年创建生态县建设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和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全面铺开,重点推进;科学指导,有序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明确责任,完善机制;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生态县建设阶段性目标。

主要工作目标是:巩固2005年创建成果,进一步提高创建工作水平,推进创建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确保创建国家卫生县城通过考核验收,抓好6个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确保55个行政村达到生态文明村验收标准,抓出5?8个在北京市较有影响的生态文明示范村,各项创建创出一批精品、典型。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全面建设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7个乡镇为重点,全面开展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太师屯、溪翁庄、十里堡等小城镇启动国家卫生镇创建活动。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要在巩固2005年51个村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实现55个新创村的达标任务。通过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编制镇村建设规划,分类指导新农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各乡镇要尽快编制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规划,明确创建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各行政村要根据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培育主导产业,以环境整治为重点,分别制定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环保方案。规划编制要因地制宜,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根据自身特点,规划建设休闲度假村、有机农业特色村、民俗文化特色村等不同类型的生态文明村。

二是普遍开展镇村环境建设。全面加强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将2006年确定为镇村环境整治年。在全县广大农村普遍开展以治理垃圾、治理脏乱、绿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重点抓好水库周边、主要景区周边、城镇周边和公路沿线55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抓出5?8个在北京市较有影响的生态文明示范村。按照“规划编制科学、公用设施配套、民居建设实用、村容村貌整洁、经济发展良好、基本社保均衡、公共事业发展、抗灾防疫有效、管理民主有序、邻里关系和谐”10项要求,启动6个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按照“高标准、低成本、能承受、可推广”的要求,因地制宜,推进“三治五化四进村”工程,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基本解决农村垃圾问题。深入实施安全饮水工程,通过改善水质、村级改水、集中供水等形式,解决16个镇180个村8.6万人、3.8万头大牲畜安全饮水问题。完成改厕2.3万户,绿化植树40.9万株。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逐步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加强对农村使用清洁能源的技术指导、社会引导和财政扶持,积极引导建立清洁能源推广使用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服务队伍,促进农村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进医疗服务,有线电视、信息网络,商业连锁,科技文化等四进村工程。

三是完善农村环境建设管理制度。规范建设工程管理,建立、完善生态文明村建设项目申报制度、审批制度、预决算制度,对较大的工程统一实行工程招投标管理,制定统一的施工技术标准,严格建设项目验收。通过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控制建设规模,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村民自治,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制定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规范村民行为。发挥农村党员、村民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实行党员、代表包户监督制度。完善农村保洁制度,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定岗定责、分片包干;群众监督,能上能下。建立环保有奖举报制度,发动群众参与环保监督。建立生态文明村建设评比检查制度,定期对全县各创建村进行拉练检查,并在**电

视台公布检查排名结果。加大媒体监督力度,对农村破坏环境行为进行曝光。进一步增加农村公共管理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生态文明村运转资金投入机制,确保创建成功的生态文明村持久正常运转。

四是加强县域整体环境建设。按照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和生态县建设的要求,加大主要公路沿线、重点区段、主要节点环境卫生整治。对101国道、环湖路等公

路沿线私搭乱建、乱排乱放现象进行彻底整治,严格依法拆除违章建筑,集中治理沿途垃圾、污水。公路部门和各乡镇负责做好公路沿途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城乡公路建设。确保京承高速二期工程10月1日前竣工通车和三期工程的顺利开工。在完成密西路建设的同时,启动密兴路二期、河北路改建、西邓路改建、黄下路改建4条县级道路建设工程。将山区公路建设向自然村延伸,建设通达自然村的道路20公里。进一步做好公路“治超”工作,大力改善县域交通环境。加强生态涵养恢复。加强水库一级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投资6000万元,启动“**县重要地表水资源保护区生态建设”项目一期工程。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80平方公里。启动白马关河流域二期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河道22.18公里。重点围绕水库周边,实施人工造林、水库水源林、爆破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周密部署,做好森林火灾防范和林木病虫害防治,加强水源涵养,增强生态屏障功能。时刻保持打击盗采盗运铁矿石、砂石料的高压态势,坚决杜绝盗采盗运行为。

(二)以创卫、创模为载体,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努力打造宜居城市

以“治脏治乱除四害,美化环境讲文明”为主要内容,做好创卫工作,在灭鼠达标的基础上,实现灭蟑、灭蚊、灭蝇达标,通过市爱卫会考核验收,并上报全国爱卫会考核验收。以“蓝天碧水降噪音,绿化净化创文明”为主要内容,推进创模工作,力争创模达到考核标准。通过创卫、创模工作,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品位,为打造宜居城市奠定基础。

一是强化达标责任制考核,推动创卫、创模任务全面落实。以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强化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属地管理职能,明确各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按照“条块结合、重心下移”的原则,加强部门、街道两个方面城市管理职能的相互衔接和协调,建立起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发挥**镇和鼓楼、果园街道、檀营办事处属地管理作用和市政管委、城管大队等部门的职能管理作用,解决好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工作交叉和职责不清问题,逐步减少和消除城市管理盲点,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亿元,完善潮河新城段治理,启动北岸巡河路改造工程。完成水源路工程,力争年内通车。启动站东路、西环路、兴盛南路、滨河路、南河路等市政道路建设工程。投入500万元,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富民街环境进行彻底整治。新建、改建公厕20座,新建垃圾大箱9座,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卫设施。

三是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解决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城中村、待开发用地、建筑工地、老旧小区改造、旱厕改造等创卫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老大难问题。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对乱停乱放、私搭乱建、占道经营等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加强对中小餐饮企业监管,确保卫生达标。按期完成除“四害”达标任务。

四是探索绿化新途径,强化园林绿化中心在城区的绿化管理职能,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化档次,确保城区绿化占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采取多栽树、栽大树、栽土树(乡土树),见缝插绿、墙面挂绿、屋顶造绿等方式,远近结合,因地制宜,对城市进行立体绿化,达到“林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生态效果。按照新城总体规划,抓好潮白河汇合口城市“绿心”和白河、潮河两条城市“绿色走廊”建设。做好冶山、黍山、羊山三座**县城风景山的绿化美化和综合开发。加强城市街道、公园、居民小区的绿化美化。及时更换县城主要街道两侧一些生长缓慢、绿化效果不好的绿化树种。建立新建居民小区绿化达标考核制度,加强老旧小区绿化改造。完成潮河两岸治理一期绿化和11条新建道路绿化工程,建成2条绿化美化精品大街。

五是对照创模指标,突破薄弱环节,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声环境、水体环境。开展“蓝天”行动,认真查找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污染源,开展防治大气污染联合执法,加强对建筑施工工地、工矿场地、学校操场等城市裸露土地渣土、扬尘的治理;做好供暖资源整合规划,扩大燃煤锅炉联片供热面积,大力削减分散小型锅炉数量;加强机动车尾气监督检查,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严厉查处机动车冒黑烟现象;继续实行餐饮业油烟净化设施改造,确保大气环境质量二级(含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市政府考核指标要求。开展“静安”行动,在县城适当位置设置噪声自动监测设施,在县城主要街道设置机动车禁鸣标志,对县城公路主干道、主要街道、商业网点、居民小区噪声污染进行全面治理,新建噪声达标区2.2平方公里,使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65.9,确保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开展“碧水”行动,把好建设项目的环评关和验收关,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坚决杜绝新污染,进一步完善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对餐饮、洗车、美容美发等行业和居民小区的污水排放监督检查,确保污水排放、居民饮用水和城市环境功能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三)加快生态经济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更加宽裕

扩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是创建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实施生态县建设产业发展规划,加快进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我县经济提质增效步伐。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3;财政收入5.2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8左右。

一是努力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把一产做优。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集约化发展。以完善产业经营链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重点,强化跨区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广泛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推进首都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计划新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个;新发展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万亩;新建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5个、奥运蔬菜生产基地3000亩。继续培育唯一性特色产品,打造区域名优品牌,以黄土坎鸭梨、云岫苹果、御皇李子、大城子红肖梨、**甘栗、密水有机鱼为重点,启动“221”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依托骨干景区和龙头企业,重点实施**农业生态水景观光园、红酒文化产业带、互润农业生态园等八项休闲农业建设工程。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红薯产业化、芦笋产业化等六大农业产业化工程。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积极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大力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加快完善科技、资金两大支撑体系建设,实施畜牧防疫体系建设,完善畜牧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整合区域信息资源,建成全县农业综合信息平台,为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

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大力拓展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镇集聚和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减少农民,实现富裕农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延伸生态补偿机制,开发生态建设就业岗位。围绕农村社会公共管理、公益事业、公用设施维护等领域,开发新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着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把二产做强。以内涵式发展与招商选资为重要途径,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并举,积极研究降低资源占用率、降低能耗、降低污染、提高产出率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型农民就业产业基地建设。全年计划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30家;完善开发区公共支撑体系,完成220千伏输变电站工程。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盘活闲置土地600亩、厂房12万平方米;积极扶持企业技术创新,实施重点技术改造60项,逐步淘汰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工业实体规模,发展工业产业集群。重点抓好开发区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华源仁济医药物流基地、北汽福田汽车空调器生产等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建设。计划五大工业主导行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6.5亿元,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到53以上。坚定不移地抓引进,坚持抓大项目不放,重点抓好两条产业发展带的招商引资工作,着力引进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就业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工业项目。坚持“招商与安商”并重,大力加强“一区两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政府服务功能,依法规范投资者行为,进一步强化各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开放意识和法律观念,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确保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开工早,见效快”。积极促进首都高校产业基地、北京服装生产基地、北京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总部经济基地的形成,努力扩充经济总量。全年计划完成工业增加值31.2亿元,同比增长15.6。

稳妥地推进建筑企业转型,培育集开发、设计、施工为一体的龙头建筑企业,抢抓北京筹办奥运会机遇,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做好新型墙体材料的核验工作,充分利用铁矿尾矿等本地资源,发展环保节能型绿色建材。做好生态休闲房地产开发试点,确保2006年新建住宅全部达到65节能设计标准,推进原有住宅、农村住宅的节能改造。完善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体制,整顿规范建设市场。实施标准化管理,全面打造绿色环保工地。2006年,建筑建材及房地产开发业计划实现增加值5.6亿元,同比增长12。

三是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业,把三产做大。大力实施“一山、一带、两河、一湖、一中心”开发战略,强化休闲观光综合功能,重点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休闲、生态农业参与休闲、“农庄式”休闲,构建具有**特色的休闲经济体系,打造京津“休闲之都”。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启动潮河科技产业带开发,抓好欧洲城、水景观光园、优龙度假庄园三期、吉马红酒庄园、张裕卡斯特酒庄、巨龙庄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白河休闲产业带开发,年内完成月亮河大酒店主体结构建设;加紧云蒙山北石城至郎房峪一期道路建设,力争10月底建成通车;启动云蒙山景区建设,建设自驾游线路;抓好田园度假村扩建、白道峪溶洞开发等重点项目建设。制定旅游产品的整合提升方案,加大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力度。完成黑龙潭、云岫谷、司马台景区的提升规划和全县交通干线的旅游景观设计。建成十里堡旅游服务中心。加强对全县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推进绿色景区、绿色饭店创建工作。新建10个高档次休闲渔业园区和5个高标准农业休闲观光采摘园,将**水库上游23家休闲渔业小区建设成环保型小区。提升民俗村的整体水平,建设10个生态民俗旅游村。

发展特色商业,完善便民服务网络。继续加大商业结构调

整,着力改善社区和农村消费环境。高标准改造一批社区和农村集贸市场,建成1?2个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建立农业生产资料批发超市和一批农业生产资料专营便利店。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拓宽对外贸易渠道。

(四)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积极培育文明乡风

全面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广泛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绿色文明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景区、绿色饭店、绿色交通、绿色商场、绿色工地、绿色单位、绿色家庭等十大绿色创建活动,在全面创建的同时,抓出一批先进典型。生态办成立“创绿”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各行业创绿工作。明确各项创建牵头单位,加强对全县创绿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组织领导。研究制定考核标准和奖励办法。文明办、教委、建委、卫生局、旅游局、交通局、商务局、妇联、各街道要分别制定创建工作计划,并切实抓好落实。全年计划创建绿色学校20所,绿色医院5家,绿色景区8个,绿色饭店8家,绿色文明社区8个,绿色商场3个,确保县城建成区20的建筑工地创成绿色工地,1/3以上的县直机关达到绿色单位标准。通过开展系列创绿活动,大力提倡清洁生产、文明生活、绿色消费,增强群众的生态意识,提高各行各业服务水平,使各个绿色创建单位成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绿色细胞”和“文明窗口”,积极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挖掘、凝练、弘扬县域历史文化。全面实施“人文奥运”文物保护工程,对司马台长城进行维护修缮。巩固和扩大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和网络,在各乡镇和生态文明村普遍建立群众性文化队伍,积极培育品牌文化队伍和文化特色户。大力扶持农村民间艺术,推出一批**民间工艺品和民俗读物,展示县域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全力抓好县体育中心一期工程建设,力争年内竣工。建设10公里“白河生态休闲健身长廊”,完成167个行政村健身工程,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健身工程“村村有”。继续推进“首都农村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建设。深化实施信息技术“班班通”工程。建立**信息化交互网络平台,新建10个爱农信息驿站站点,建立农业科技资料信息库,实现县、镇(乡)、村信息资源共享。规范镇、村两级文化大院建设,把文化大院建设成为集娱乐、休闲、体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大院。为部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和74个村配备文化设备,建设不老屯图书集散点,解决库北山区看书、购书难。加快光缆进村工程建设,逐步推进农村数字化。深入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加快县文化馆新馆建设,力争“五一”前投入使用。

加强创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现代文明。深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县和新农村建设。积极举办各种创建专业培训,继续开展“生态县建设百村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积极开展生态县建设进社区、进公园、进广场活动,不断丰富基层文化生活,普及创建知识,增强创建政策透明度,提高群众生态意识,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创建工作的主体。进一步畅通各部门宣传信息报送渠道,以“建设生态**,服务首都北京”为主题,以报信息、报项目等方式,扩大对外宣传,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舆论支持。精心筹办第二届**生态文化节,把**生态文化节打造成一大文化品牌活动。抓好大型旅游、文化品牌项目的引进工作。积极争取筹办国内外大型会议、论坛、文化、娱乐、商务活动,以此为依托,策划系列宣传攻势,进一步提高“生态**、休闲之都”知名度。

(五)加强民主管理,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深入开展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农村民主管理。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公共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发展环境。

以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为载体,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深入开展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乡镇建设,打造“平安**”。完善县、镇法律服务体系,面向全社会,重点针对农村和社区普及法律知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畅通诉求渠道,做好群众信访接待工作,认真排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平稳程度。

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网络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传染病监测网络和医疗急救网络。加大对社区卫生工作的投入,构建集基本医疗、健康教育、性病防治、传染病监控等于一体的社区卫生工作格局。深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门诊报销比例,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封顶线,确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65以上,使更多的农民从中得到实惠。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60以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完成10万人次的农民培训任务,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深入落实社会保障政策,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城乡低保政策,关注和关心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

三、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全面铺开,重点推进。创建工作首先要全面铺开。各行业要及时全面跟进。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全面参与创建。所有乡镇和村要全面进行创建规划,全面推进以治理垃圾、治理脏乱、绿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创卫、创模和行业创绿工作要全面展开,不留死角。在全面创建的同时,要突出重点。农村环境建设要抓好水库周边、主要景区周边、城镇周边和公路沿线四个重点。创卫创模要重点抓好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老旧小区的环境整治,巩固灭鼠成果,抓住灭蟑、灭蚊、灭蝇、大气环境整治等薄弱环节,抓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创绿要抓好重点单位。2005年创建的51个生态文明村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向更高目标迈进。环境建设要突出整体美观和生态效果。在抓好环境建设的同时,要突出抓好生态经济发展。

(二)科学指导,有序发展。坚持按规划搞建设。要认真学习、全面落实**县生态县建设规划,按照生态县建设规划的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科学指导各项工程建设。要完善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扶持奖励办法和生态文明村考核验收实施办法,制定生态文明村建设标准体系,加强对各项创建工程项目的申报、审批、考核、监督。要建立完善创建基础数据台账制度、工程进展月报制度、创建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日常管理。推进生态县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促进创建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继续坚持“高标准、低成本能承受、可推广”的原则。各项工作的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基层工作,不搞一刀切,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和目标。基层单位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切忌贪大求洋,盲目攀比,要勇于创新,突出特色,突出个性,切忌简单复制,千篇一律。

(四)加大投入,整合资源。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助”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县财政要进一步加大生态县和新农村建设投入,各乡镇要建立配套资金,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市有关部门资金支持。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充分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生态县和新农村建设和管理。广泛开展社会单位创建生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帮扶结对活动,动员社会各界为生态县和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人力、技术和舆论支持。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要鼓励群众投资、投劳,支持生态县建设。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整合各口资金,统筹安排建设项目,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集中投入重点项目建设。

(五)明确责任,完善机制。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负责制定全县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政策和工作措施,实施总体协调和督促考核。成立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队,加强对农村创建工作的帮扶和指导。县直各部门、各乡镇、各街道要进一步完善工作领导体制,在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前提下,明确主管领导和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县农委、市政管委、环保局、文明办及有关行业“创绿”牵头单位要建立健全工作领导体制,明确成员单位责任,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完善机制,坚持“以制度管人,靠制度推进”。制定并落实生态县和新农村建设绩效考核综合责任制。将创建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五好”乡镇党委和“五好”村党支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把主要创建任务列入县政府折子工程,进行全年跟踪考核。建立社会协调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大监督、政协参政议政、工青妇群团组织作用。建立公共环境有奖举报制度,发挥群众监督作用。通过明确责任,完善机制,切实提高工作整体水平。

(六)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创建生态县、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量力而行,切忌负债搞建设,增加农民负担,要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切实解决生态产业发展、农村环境整治、城乡结合部整治、城中村改造、居民小区环境整治、盗采盗运矿产资源等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问题,确保见到实效。

做好2006年创建工作,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县上下要振奋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为全面完成2006年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意见

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工作意见

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意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我县的生态县建设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县自以来开展的生态县建设,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是我县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年;是我县生态县建设全面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我县落实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实施“十一五”规划和生态县建设规划的开局之年。生态县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在各个领域

全面铺开,深入推进,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目标。现就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以下意见。[那一世范文网文章-http://找文章,到那一世范文网]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创建生态县建设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和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全面铺开,重点推进;科学指导,有序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明确责任,完善机制;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生态县建设阶段性目标。

主要工作目标是:巩固创建成果,进一步提高创建工作水平,推进创建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确保创建国家卫生县城通过考核验收,抓好6个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确保55个行政村达到生态文明村验收标准,抓出5?8个在北京市较有影响的生态文明示范村,各项创建创出一批精品、典型。

二、主要工作任务

以创卫、创模为载体,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努力打造宜居城市

以“治脏治乱除四害,美化环境讲文明”为主要内容,做好创卫工作,在灭鼠达标的基础上,实现灭蟑、灭蚊、灭蝇达标,通过市爱卫会考核验收,并上报全国爱卫会考核验收。以“蓝天碧水降噪音,绿化净化创文明”为主要内容,推进创模工作,力争创模达到考核标准。通过创卫、创模工作,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品位,为打造宜居城市奠定基础。

一是强化达标责任制考核,推动创卫、创模任务全面落实。以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强化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属地管理职能,明确各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按照“条块结合、重心下移”的原则,加强部门、街道两个方面城市管理职能的相互衔接和协调,建立起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发挥镇和鼓楼、果园街道、檀营办事处属地管理作用和市政管委、城管大队等部门的职能管理作用,解决好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工作交叉和职责不清问题,逐步减少和消除城市管理盲点,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亿元,完善潮河新城段治理,启动北岸巡河路改造工程。完成水源路工程,力争年内通车。启动站东路、西环路、兴盛南路、滨河路、南河路等市政道路建设工程。投入500万元,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富民街环境进行彻底整治。新建、改建公厕20座,新建垃圾大箱9座,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卫设施。

三是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解决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城中村、待开发用地、建筑工地、老旧小区改造、旱厕改造等创卫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老大难问题。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对乱停乱放、私搭乱建、占道经营等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加强对中小餐饮企业监管,确保卫生达标。按期完成除“四害”达标任务。

四是探索绿化新途径,强化园林绿化中心在城区的绿化管理职能,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化档次,确保城区绿化占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采取多栽树、栽大树、栽土树,见缝插绿、墙面挂绿、屋顶造绿等方式,远近结合,因地制宜,对城市进行立体绿化,达到“林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生态效果。按照新城总体规划,抓好潮白河汇合口城市“绿心”和白河、潮河两条城市“绿色走廊”建设。做好冶山、黍山、羊山三座县城风景山的绿化美化和综合开发。加强城市街道、公园、居民小区的绿化美

化。及时更换县城主要街道两侧一些生长缓慢、绿化效果不好的绿化树种。建立新建居民小区绿化达标考核制度,加强老旧小区绿化改造。完成潮河两岸治理一期绿化和11条新建道路绿化工程,建成2条绿化美化精品大街。

五是对照创模指标,突破薄弱环节,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声环境、水体环境。开展“蓝天”行动,认真查找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污染源,开展防治大气污染联合执法,加强对建筑施工工地、工矿场地、学校操场等城市裸露土地渣土、扬尘的治理;做好供暖资源整合规划,扩大燃煤锅炉联片供热面积,大力削减分散小型锅炉数量;加强机动车尾气监督检查,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严厉查处机动车冒黑烟现象;继续实行餐饮业油烟净化设施改造,确保大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市政府考核指标要求。开展“静安”行动,在县城适当位置设置噪声自动监测设施,在县城主要街道设置机动车禁鸣标志,对县城公

路主干道、主要街道、商业网点、居民小区噪声污染进行全面治理,新建噪声达标区平方公里,使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确保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开展“碧水”行动,把好建设项目的环评关和验收关,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坚决杜绝新污染,进一步完善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对餐饮、洗车、美容美发等行业和居民小区的污水排放监督检查,确保污水排放、1 2 3 下一页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立体模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立体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4)02―081―04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键,是追求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针对目前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生态整体性视野中,在农业、农民、农村协调发展的思路中,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金字塔式的立体模式,对于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立体模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追求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近年来党中央转变战略发展新思路的重大举措。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1]生存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最基础的条件。但是我国农村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态压力,生态建设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比如社会公平度不高、农民的生态意识薄弱、生态责任缺失、农村经济支撑力度不够、环保法规不到位等。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寻求系统的生态和谐发展模式应该是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务之急。但是,目前的理论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不乏精辟见解,但是整体性的和系统性的思考不是很多,有必要在理论上寻求突破。在“以人为本”的高度上思考农村生态建设问题,构建一个包括生态农业、农村生态文化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在内的立体模式,在中国具体的农村实际中更坚定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发展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个千头万绪的系统工程,其生态问题作为一项基础领域问题同样千头万绪。其工作展开不仅要关注到其中的每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在做到统筹兼顾。对于这点来说,目前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存在一定的拓展的空间。第一,有关基础理论研究虽然体现了相当的理论深度,也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了一些借鉴。但是,直接映照农村生态问题展开的理论研究不是很多;第二,对策研究方面的踊跃思考虽然有相当大的借鉴价值,但就某个具体领域和具体问题研究的比较多,系统的对策思考还不多见;第三,对于“三农”中最重要的一环―农民(主体人)的生态文化素质提升的深刻思考尚显得欠缺,这也间接映照出目前有关生态建设对策的思考多少有些狭隘功利的色彩。这些都有待于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理论提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现实审视

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蓬勃开展,出现了一些样板镇和样板村,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这仅仅是个开端,仍然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遇到了许多困难。我们必须明确这些问题,并对其给予一定的关注,从而了解构建农村生态模式现实关照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面临挑战。化肥和农药的污染导致土地资源减少、农村工业化导致绿化资源和土地资源减少。没有有效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生态经济发展不足,农村生态经济基础上没有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及产业链的合理配套。对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的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改进不足。只注重经济发展而不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充分利用生态、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相关生态产业。

(二)生活环境存在的隐忧。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环保意识薄弱造成水、空气的污染严重以及农膜使用导致的“白色污染”加剧。以低技术含量、粗放经营为基本特征、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过程中忽视了环境规划和治理,并且大多数企业设备落后,保护环境方面很薄弱,造成了工业污染。例如,废水、废气、废渣;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出效益,农民大量使用肥料、化肥、农药,造成了农用化学品污染并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由于规划的缺位和不协调,公路沿线或工业区成了城镇和农村积聚地,这使得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农村畜禽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原先分散的农户养殖转为集约化、工业化养殖。再加上养殖户资金有限、缺乏保护生态的意识,导致大量的畜禽粪便成了农村新的污染源。

(三)生态文化和生态教育尚存漏洞和不足。广大农村在生态意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完善相对滞后。生态责任缺席、环境教育落后、生态文明意识普遍缺失、生态文化多样性不足和生态伦理高度不够;农业科技水平还不是很高。政府多渠道、多途径宣传和引导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意识不够到位。如:缺乏从事环境教育事业的工作人员,有些部门对环境教育重视不够,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等等。另外,农村生态制度、污染防治体系的建立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并不完善。今后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理论研究工作必须正视这些问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立体模式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键,我们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生态整体性的视野中,针对目前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在农业、农民、农村协调发展的思路中构建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建设立体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困扰我国多年的“三农”问题,从而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立体模式应该是多个要素的有机统一整体,是主次分明、结构合理、层层推进的金字塔型的立体模式。

(一)以农村生产的生态化为塔基。农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农村生态建设最为基础的部分,包括:为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构造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减少农药、化肥、农膜和农村工业污染,改善土壤、水、空气质量。另外,在农村工业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实现生态化。

(二)以农村管理机制和科学技术的生态化为塔身。增强农村管理的协调理念,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作为管理决策的原则并纳入政绩考核系统,健全环境法制,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地采取措施对农民进行培训,改变农民的教育方式,从而改变农民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实现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型对农民形成生态文明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民知识结构转变的目标就是提升农民的现代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生态理论方面的素质来提高农民的现代意识,实现农民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三)以新型农民的培育为塔顶。“培育既有现代科技、又有文化内蕴、富有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自觉体认自身优势与不足的新型农民,是解放生产力、自觉实现农村的差异式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前提条件。”[2]因此,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开展生态教育以及主流文化教育,在广大农村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伦理和生态文化,培育新型农民。生态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农村价值观念的转变,逐步树立生态价值观。也就是实现农民从传统经济发展观转向农业生态价值观。

这3个维度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其中每个部分中都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个向度上展开具体工作,其中各个要素的协调可以促进彻底地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立体模式的价值目标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做法是统筹兼顾。而以人为本正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根本点。这个模式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把农村的政策体制、科学技术、伦理培育、生活方式等要素融会贯通,在各个要素之间寻求合理的契合度,把农民的生产、生活同生态协调在一个融洽和谐的框架内。因此,它的顺利运行有可能促进解决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促进解决节能和环保的问题;也将会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体现出其应有的实践价值。

农民始终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也是受益的主体。突出农民的主体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此模式突出了农民的主体性,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在大力推行农村教育同时,强化农民的主导作用,提升农民总体素质,丰富农民的文化知识,开阔农民的视野。旨在培育新型农民,激发他们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农民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目标,使农村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

这个模式对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改进,转变了以低技术含量和高能源投入、高资源能耗、高环境污染、高生态破坏为特征的“一低四高”粗放型增长模式,发展生态经济,改善人居环境,优化生态环境。兼顾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发展,建设和发展生态型农村。同时注重农村经济、社会、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利用与保护环境,实现了新农村的生态建设和农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村社会中大力倡导清洁生产,发展生态经济,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7-78

[2]崔永和、姚茂华.差异趋同: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CKS001),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SJB710005)部分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刘顺宝

收稿日期:2014-03-03

作者简介:1.李明宇,男,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李丽,女,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工作意见

关于加强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

为巩固全县新农村建设成果,不断提高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加快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和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要求,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指针,结合两当实际,特提出本意见。

一、全县上下要切实提高对新农村建设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近年来,两当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抢抓灾后重建机遇,用新农村建设统领农村灾后重建全局,立足实际,分类指导,抓点示范,整体推进,全县建成了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公共设施基本配套、特色农业明显发展、村级民主管理明显提高的新村庄55个,占到全县行政村的47%,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呈现出了可喜变化。2011年,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我县成功举办,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得到了省市各级各部门的充分肯定。但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我县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尚未完成,新农村建设上精品点比较少,建设理念比较陈旧,规划设计比较单一,特色不够显明。与兄弟县区相比较,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在规划设计、资源整合、工作进度、标准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全县各级各部门务必要认清形势,正视差距,切实提高对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统一思想、创新理念,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强化措施、夯实基础,追求特色、提升水平,下更大的气力,用更硬的办法,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使全县城乡面貌得到新的更大的提升。

(一)搞好新农村建设是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只有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面貌,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为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注入最基础、最强劲的动力。

(二)搞好新农村建设是创建西部地区最佳人居环境的需要。我县森林覆盖率73.98%,林木绿化率82.5%,有着十分显著的生态优势。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发展上充分凸显我县的生态优势,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强化公共服务功能,才能保障创建西部地区最佳人居环境目标的实现。

(三)搞好新农村建设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需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要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有效配置,只有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同步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才能使城乡一体化发展变为现实。

(四)搞好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大力促进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培植壮大特色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增强农村“造血功能”,为农民群众拓宽增收渠道,才能加快我县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五)搞好新农村建设是完成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需要。全县“十二五”规划中有许多硬指标、硬任务,其中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列指标任务需要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推动新农村建设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完成好“十二五”规划的必然要求。

(六)搞好新农村建设是贯彻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指示精神的需要。市委、市政府提出,两当要率先在全市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同时,对两当新农村建设的标准质量、时间进度等都有明确的要求。这是我们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机遇,我们只有把握机遇,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才能给市委、市政府和全县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准确把握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经过近几年全县上下不懈努力,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已经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新情况、新任务、新要求,今后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指针,以打造西部地区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强化基础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全面综合配套,完善服务功能;培植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健全管理机制,倡导文明新风,到2015年,力争把全县85%以上的村建成“面貌大为改观、设施基本完善、产业明显发展、文化不断繁荣、村级管理明显提升”的生态文明新村庄,使全县城乡面貌得到更大的提升,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我们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把握以下七项原则: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方向的原则。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定位和方向是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核心内涵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我县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保护和利用好这一方青山绿水,以打造“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的自然和谐林盘文化民居”的思路,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是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们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式,让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当主人、作主体、担主力,在规划设计、建设选址、工程施工等各个环节,都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

三是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树点示范和整体推进相结合,全面打造与局部改造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村定策,一村一貌,结合地域特点,文化特征,生产生活习惯,确定创建标准和内容,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创建一批不同产业基础、不同发展模式、不同建筑风格的文明新村。

四是分步推进的原则。研究制定因地制宜、远近结合的村庄建设规划,根据乡村发展定位,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处理阶段性工作任务和长远发展目标的关系,立足现有基础,分阶段明确重点,分步骤整体推进,思想上不急于求成,行动上有紧迫感,实施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稳步推进。

五是全面配套的原则。通盘考虑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人文素质、精神文明、基层党建等新农村要素,高标准定位,全方位打造,集中实施“五改五化五配套”工程,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配套发展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努力使农村环境变化与产业发展同步,农民素质提升与塑造良好的民风民俗同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是务实管用的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实际可承受能力,从改善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最迫切的事情做起,突出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把有限的建设资金花在刀刃上,坚决防止出现投资过大,效果不显著,导致资金投入效益不高的问题。

七是凸显特色的原则。根据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现状,尊重地域差异性,合理保护农村生态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在村庄规划、民居建设、产业培育、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努力建设一批生态型、文化型、节能型、旅游型等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农村。

三、明确今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标准

(一)计划

今后在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中,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生态旅游开发、“四新竞赛”活动、精神文明创建、基层党建相结合。分示范村和达标村两个层面进行创建,分类进行考核验收。在继续对2011年以前已建成的55个新农村示范点进行巩固完善和提高的同时,2012年,高质量完成已经规划的13个新村建设任务。2013年,完成好11个新村建设任务。2014年和2015年分别完成10个新村建设任务,使全县实施过新农村建设的村庄累计达到99个,完成市委、市政府对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同时,对剩余的19个村庄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改造,把全县118个村全面打造成生态文明新村。

(二)创建标准

“五改、五化、五配套”(五改:改房、改院、改厕、改圈、改灶;五化:道路硬化、适地绿化、村庄亮化、村户净化、村容美化;五配套:文化体育活动场地、村级卫生室、农家书屋、便民小超市、垃圾处理设施)。

四、认真落实新农村的创建措施

(一)创新理念,追求特色。学习借鉴兄弟县区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切合我县实际、顺应发展形势的新农村建设路子,着力在“秀、巧、美”上下功夫,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注意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力求建设特色,打造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新农村。

(二)因地制宜,务实管用。本着节约、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尽快编制63个村的建设规划。规划要体现科学性、可行性和前瞻性,既要起点高,又要贴近实际,务实管用。规划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坚决制止乱修乱建、破坏规划的行为,形成规划管用、执行严格、自觉遵守的新农村建设管理机制。

(三)精巧设计,合理节约。坚持“一村一策、一组一法”,实施分类指导,根据村组实际情况、居住特点、自然风貌、民俗文化进行具体设计,在设计中要融入美术观念,体现设计的精致和巧妙。要坚持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明确阶段性目标,避免铺张浪费,不搞大拆大建、过度建设,注意合理节约,不攀比,不增加新的乡村债务、不超出群众的承受能力,避免急功近利、低水平分散建设以及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四)部门帮扶,各记其功。各部门要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开展,按照“集中管理、分类申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根据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采取项目资金投入、实物捐赠、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帮建村进行帮建。县财政将逐年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部门要尽可能把项目资金向新农村示范点靠拢,优先向新农村示范点安排。县委、县政府每年将对新农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五)群众投入,项目补助。不断强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支持和财力保障,通过多种方式让群众充分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各项活动中,动员群众投资、投工、投劳,改造村容村貌,改善基础设施,兴办公益事业。这也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明确要求。当前要重点实施好 “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项目,从项目申报、建设类型选定、规划设计、项目验收等环节让群众全程参与。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办公室根据项目管理办法进行奖补。

(六)乡镇负责,统筹协调。要建立以乡镇为主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乡镇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对辖区内新农村建设负总责。乡镇要加强与帮建单位的沟通协调,统筹协调好帮建资金和帮建力量,帮建单位要按照乡镇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实际需求进行帮建,建什么、怎么建由乡镇决定,避免帮建单位项目资金投放和乡镇需求脱钩的情况,切实做到统筹有力、推动有方、协调有序、创建有效。

(七)领导包抓,分类指导。县委、县政府将在每对下一新农村建设提前制定实施方案,原则上确定由联乡县级领导进行包抓,同时,明确帮扶单位、创建内容及创建标准,以确保全面、高质量完成创建任务。包抓领导要从包抓村的实际出发,深入现场亲自对乡镇规划设计的编制、建设实施情况等进行指导,积极协调帮建单位投入力量,及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困难和问题,督促落实创建措施。

(八)考核验收,确保质量。县委、县政府将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督查督办的力度,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检查和考评,坚持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县经济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专项考核,依照创建标准组织考核验收。同时,将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代表对新农村创建工作进行视察评议。对于验收不合格的,责成有关乡镇、工作站及帮建单位进行整改,确保新农村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第五篇:**市委市政府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从明年开始,用*年时间,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广大干部群众要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主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全市全面和谐发展。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制约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为此,中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五个统筹”之首,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速农村建设发展的能力和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我市绝大部分区域是农村,绝大多数群众是农民,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很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农民的利益。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优化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各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全省首善之地的必然要求。加快推进“两个率先”、“两个前移”,建设全省首善之地,是我市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仅有城市发展远远不够,必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改变城乡发展不和谐状况,必将为建设全省首善之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切实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把握建设全省首善之地的总要求,以推进农村全面进步,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服务管理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四个提升”为目标,以“五大建设”为重点,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四级联动、整体推进,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统一,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的发展相协调,把我市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实施原则

1、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自然生态与人的发展同等重视,正确处理农村建设发展中的各种关系。既要注重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条件,又要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富裕程度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自我建设的活力和后劲;既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农村硬件设施建设,又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农民教育,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增强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2、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原则。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对城中村、园区村、城镇驻地村、山区(滩区)村,立足实际确定建设内容和标准,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政策措施,不搞一刀切。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全面动员发动、各乡镇(街道)村全面展开的基础上,每年确定一定数量的村实行重点扶持,全方位建设,集中突破,以点带面,促进全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明年率先实施“十百”工程,着力抓好**个示范村和***个建设村,为其他村庄树立样板,提供借鉴。其他村庄要不等不靠,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早展开各项建设工程。

3、群众自愿原则。要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支持群众,尊重农民意愿和对项目的选择,充分调动农民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激发农民自主、自强、勤勉、互助、奉献精神。凡是群众迫切要求的先建、早建;凡是农民不认可的项目,不能强行推进;凡是农民一时不接受的项目,要先试点示范,并讲明政策规定,严格民主程序,让农民逐步理解接受。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建立项目扶持、市级补助、乡镇配套、村集体补贴、村民投入、社会投资“六位一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4、规划先行原则。新农村建设要以全市村镇建设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在认真做好与农田保护规划、城镇组团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及(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水利、交通等专项规划衔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要求,首先进行村庄布局总体规划,确定建设方案。并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严格按照新村规划和建设方案组织实施,切实维护规划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三)建设目标

各乡镇(街道)村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产业现代化、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洁化、家居舒适化、服务社会化、管理规范化、农民知识化、精神文明系列化“十化”和**项考核指标(附后)为建设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整体推进,力争经过五年的集中建设,把我市农村传统产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把传统村落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社区,把传统农民培养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1、产业现代化。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步伐,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基本化解村级不良债务,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要保持在**%以上。

2、布局优化。按照全市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科学确定村庄建设方向,因村制宜编制规划,实现村庄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显、公共设施完善、资源利用高效、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方便舒适。特别是城中村、园区村要改造建设成为新型社区,群众有愿望、具备条件的村庄要实施宅基地整理、旧村改造,撤并小村,建设中心村。民宅建设要坚持实用性与美观性、特色性相统一,住房全部达到砖瓦结构标准,人均住房面积达到**平方米。

3、街道硬化。在实施村村通硬化路工程的基础上,所有村庄要全面整治硬化进村道路和村内主要街道,有条件的村要硬化村内所有街巷。同时,村内主干街道和公共场所要全部安装节能型路灯,实现亮化;

4、村庄绿化。实现农田林网化、农户庭院园林化和田边、河边、路边、街边、宅边全方位绿化,村内至少建设一处街心公园或公共绿地,村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提高生态质量。

5、环境洁化。实现生活区与工业生产区、畜禽养殖区分离;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有碍观瞻的建筑全部清理,废旧坑(水)塘全面整理;村庄主干街道整洁、美观、有序,无“三大堆”(柴草堆、粪堆、建筑垃圾堆),无乱贴乱画现象;村庄排水排污系统通畅,有条件的村实行雨污分流;各类垃圾集中存放、及时清运、无害化处理,打造良好人居环境。

6、家居舒适化。引导群众建设安全节能型住宅,加快建设农民公寓楼。实现饮用水集中供应,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以上,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农户基本普及卫生厕所,普遍使用沼气、液化气、秸秆气化气、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全面普及电话,宽带信息网敷设到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以上,初步实现生产生活信息化。

7、服务社会化。全面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建立村级便民超市或综合服务大院,组建专业协会或合作社。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切实落实对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实现卫生所达标,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残疾智障人员、老党员和困难家庭老人的帮扶政策、失地农民补偿政策、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政策得到认真落实,无房或危房特困家庭的住房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因病、因灾、因伤致贫家庭得到及时救助。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8、管理规范化。村“两委”班子健全完善、团结协调,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要求;全面实行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民主自治,各项管理制度健全,村务财务管理规范,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达到**%以上;社会稳定治安良好,治安巡逻、矛盾调处和为民服务三支队伍健全,无派性和宗族势力干扰村级正常工作,有效避免越级集体上访事件,村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以上。

9、农民知识化。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要达到**年。现有劳动力每年参加农业科技培训的时间不少于**天,每三年参加一次系统非农就业培训,**%以上的适龄农民要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

1*、精神文明系列化。建立一条文明街、一处文体广场(文化大院)、一处图书阅览室(小康电子书屋)、一处文体娱乐室,完善健身器材、娱乐设施;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健康的文体活动,组织文明户评选活动,使**%的农户达到“十星文明户”标准,村民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全面提高。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生产发展是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体制保障。各乡镇(街道)村要坚持既围绕总体目标全面部署,又针对薄弱环节狠抓关键;既立足当前抓住突出矛盾,又着眼长远解决根本问题。重点抓好五方面建设。

(一)大力推进物质基础建设,壮大农村现代产业。按照调整结构、增加总量、壮大财力、促进增收的思路,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强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按照“三个三分之一”布局,打好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北部特色高效农业、中部产业化经营三个攻坚战;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和“三品三创”工程(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品质结构和市场结构;突出各类园区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引导“三资”开发农业,形成多主体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二是强力推进农村工业发展。科学确定不同区域和各乡镇(街道)的产业发展重点,以“一区三组团”和中部乡镇为主阵地,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企业,实现第二产业集聚发展。加快镇村民营园区建设,做大配套产业,培育一批特色工业经济板块。三是强力推进农村服务业发展。以组织实施国家“万村千乡”市场试点工程为契机,加快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依托独特的泉水资源、山水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业。四是强力推进集体经济发展。立足服务村民,加快建立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和公共服务实体。充分发掘和开发土地、林地、水面、山体等资源,引进资金,引办项目,发展民营经济,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壮大集体收入。落实扶持村级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强村级积累和发展能力。五是强力推进发展环境建设。健全项目落地建设机制,降低民营经济发展门槛,提供技术、政策、资金和服务支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创业、民企发展积极扶持。

(二)大力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塑造新型村镇。强化城乡一体理念,按照“规划先行,财政引导,群众参与,建管并重”的思路,促进各类规划向农村扩展,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发展。一是实施科学规划。按照以人为本和“主城体现繁荣、辅城体现实力、卫星城镇体现活力”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加快规划建设城镇组团。按照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指导原则和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的要求,对城中村、园区村、近郊村和远郊村分类指导,规划建设不同风格、不同品位的农村新型村居。城中村、园区村和城镇组团驻地村,要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公寓式安置为目标进行改造,引导农民由分散居住向适度聚居发展,由生产生活区域交叉向村庄功能分区明显转变;近郊村,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聚;远郊村,有计划地推动轮换新建、分区建设。同时,按照农户自愿、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逐步撤并小型村,整理空心村,缩减自然村,搬迁偏远村,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居住点布局。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村街村道硬化工程、村庄绿化工程、道路亮化工程、宽带信息网络延伸工程、通客车工程,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三改三清”工程(即改水、改厕、改灶,清垃圾、清污水、清废旧建筑),实行“三区分离”(即生活区与畜牧养殖区、工业小区相分离),健全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让群众喝上洁净水,用上卫生厕,普及清洁能源,呼吸新鲜空气。三是加强生态体系建设。以建设生态章丘为目标,建立健全荒山绿化、“绿色生态走廊”、沿黄生态防护林、平原林网、村镇绿化等体系。以保泉用泉为重点,强化水资源建设;以白云湖、明水稻田区和沿黄滩涂水面为重点,强化湿地保护;以农村沼气、太阳能、风能等为重点,开发新型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型镇村。四是加快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计划生育设施和队伍,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实施“农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对农村中小学进行标准化改造,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实施卫生院(所)改造工程,提升农村卫生院所装备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普网络队伍建设,推动城市科技、信息和文明向农村辐射。五是建立健全村庄公共设施长效管理机制。探索村民自主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途径,完善管理制度,切实解决管理资金来源问题,组织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参与公共设施运营维护与管理,健全保洁、绿化、道路养护等专职队伍,提高农村各类公共设施管护水平,巩固建设成果。

(三)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服务保障新体制。在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同时,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步伐,让公共服务更多的深入农村、惠及农民。一是建立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畅通信息渠道,搭建服务载体,完善服务网络,形成上下相连、供需对接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着力实施“****”工程(每年创造新就业岗位*万个,培训农村劳动力*万人,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名,就业和劳务输出*万人),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充分就业。二是建立生产生活服务体系。依托三级为民服务中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依托现有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创新农技推广机制,采取“养事不养人”的办法,提升农村各类科技人员为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农村综合服务大院和便民超市建设,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组织模式,组建民建、民管、民受益的村级综合服务组织。三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按照城乡保障项目基本相同,保障标准逐步趋同的原则,健全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促进镇村企业职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引导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完善失地农民永久补偿政策,做到失地必补、即征即补;完善农村老党员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建国前农村老党员的基本生活;高标准建设乡镇敬老院,形成以乡镇敬老院为主体的农村五保老人财政集中供养体系;落实各项优抚政策,使在乡优抚对象享受应有待遇。四是建立社会救助帮扶体系。建立助学资金,对困难家庭学生实行就读和生活补助;建立大病救助资金,对重大病残在合作医疗之外实施救助;建立应急救灾资金,确保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及时救助;建立残疾人援助资金,援助残疾人治疗、康复、就业;实施农村安居工程,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逐步推行农村老年人生活补助政策,对困难家庭老人生活实行补贴。

(四)大力推进文明素质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搞好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为重点来抓,培养新型农民,树立社会新风。一是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在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深化农民培训体制改革,完善培训网络,重点实施绿色证书、阳光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实用农业科技培训工程,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本领,加速培养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二是实施镇村干部培训工程。组织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计划”,坚持党员和农村干部轮训制度,使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成为“三农”工作的明白人、党的政策的宣讲人、致富增收的带头人。三是实施农民教育引导工程。编印《章丘市新时期农民教育读本》,搞好文体大院、老年协会、妇女协会和“五个一”阵地建设,实施“百村书库、万户书架”工程,开展“全民读书、健康创业”活动。要切实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村民以正确的观点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执行政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村民增强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加强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奠定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加强文明教育,开展争创“五好家庭”和“十星文明户”活动,引导农村居民自觉接受现代文明;加强科普教育,引导农村居民破除迷信、远离邪教、移风易俗、崇尚科学;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农村居民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依法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

(五)大力推进农村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农村和谐发展新秩序。坚持制度、阵地和组织建设相结合,党的领导与民主法治相结合,依法管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建立农村管理新架构,健全农村管理新机制。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抓好党的先进性建设,有效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和村支书“双强双高”活动,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延伸和党员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实现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三是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通过改造整合,以新老城区为重点,率先推动村居社区化改造,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全面提高群众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水平。四是推进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平安章丘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为民服务长效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治安防范应对机制,逐步实行农村管理社区化、治安巡逻保安化、矛盾调处超前化,依法协调和维护群众利益,提高农村管理水平,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社会新秩序。

四、把握关键,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为切实加强对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督促和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有关职能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成专门工作机构。实行市级领导包乡镇(街道)、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包村责任制。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确定一名领导干部靠上抓。

(二)明确责任,强化工作保障。实行“市规划指导,镇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总体规划、政策制定、情况调度、督促检查和考核验收。财政、发展计划、城建、土管、环保、卫生、交通等部门要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班子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建设规划,具体组织实施各项单项工程。各乡镇(街道)要广泛发动,严密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扎实推进。

(三)强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要通过会议、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全面动员、广泛发动,深入宣传市委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让群众真正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和深刻变革,是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要坚持典型引路,挖掘推广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让群众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以点带面,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四)加大投入,提供物质保障。市乡镇两级财政预算要优先考虑新农村建设投入,坚持用财政的钱解决农村建设、农民生活中的难事,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发展壮大农村产业,搞好农村公共服务,给予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以今年“三农”投入为基数,市财政每年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增幅要高于财政收入增幅。各乡镇(街道)、村(居)也要多方筹集资金,搞好配套,保证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五)深化改革,有效整合资源。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实现“三个转变”,进一步扩大对农村的覆盖面,即从全面扶持为主向支持重点村转变,从支持农业生产为主向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并重转变,从支持第一产业为主向支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深化农村投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农村投入机制。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增强村级自我发展能力。深化农村经济组织方式、金融、户籍、土地流转等配套改革,让劳动、技术、知识、管理和资本的活力在农村竞相迸发。整合项目工程,捆绑使用资金。市里每年确定的重点村定在哪里,各部门的项目资金就配套到哪里,工作力量就集中到哪里。整合政策资源。财政、城建、土管等有关部门要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财税分成、产业扶持、规费收缴、就业培训等政策作出明确规定,该减的减,该免的免,该扶持的坚决兑现。

(六)严格步骤,强化监督考核。坚持试点先行、典型示范、有序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要按照调查摸底、科学规划、全面启动、稳步推进、严格考核验收的要求,确保建一个成一个。要严格质量标准,有效巩固成果,把当年验收与五年后总考核相结合,确保建设实效。各乡镇(街道)要按照《意见》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要把新农村建设列为乡镇(街道)、部门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督查,严格考核,以实绩定奖惩,形成良好导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

1、经济繁荣村强民富

实施农村产业提升工程,协调三次产业发展,塑造区域产业特色,实现镇村经济活力增强,农村劳力充分就业,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富足宽裕。

1)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大幅提高,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达到*人以上,综合农业机械化率达到**%;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以上的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主要农产品全部实现产业化经营;

2)在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一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降到*%以下;

3)**%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到二三产业就业;

4)乡镇(街道)二三产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

5)基本化解村级债务,村集体年收入**万元以上的村(居)占到村(居)总数的**%;

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达到****元以上,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到**%以上;

7)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

8)农村城镇人口比重达到**%以上;

9)恩格尔系数小于**%,文化娱乐支出比重达到**%以上;

1*)农民居住质量指数达到**%,住房全部达到砖瓦结构标准,人均居住面积达到**平方米以上;

1*)农村人口预期寿命达到**岁。

2、社会事业发展进步

实施教育提升、文体场所建设、乡村卫生院所改貌、服务大院建设、农民健康等工程,实现基础设施健全,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完善,农村人口适度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提升。

1*)农村居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以上;电信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电话数超过**部,数字电视实现户户通,计算机宽带网实现村村通;

1*)全面普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新增劳动力职业教育,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年;

1*)镇村卫生院所达标率和设备升级完成率达到***%;

1*)村级服务大院或为民超市建有率达到***%;

1*)乡镇文体活动中心和村级文体场所健全率达到***%;

1*)合法生育率达到**%,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下,晚育率达到**%。

3、保障体系健全完善

推动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健全农村各项保障和救助体系,初步实现城乡保障项目基本同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1*)农村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人均低保标准达到****元;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特困户大病报销率达到***%;

2*)失地农民土地永久补偿覆盖率达到***%,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

2*)农村五保老人全部实行财政供养;

2*)特困家庭学生享受免费**年教育,并获得生活补贴;

2*)特困家庭实行大病救助;重度残疾人员和其他无收入来源、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弱智人员家庭救助覆盖面达到***%;

2*)全面解决农村无房和危房特困户的住房问题;

2*)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岁以上的困难老人享受生活补助,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4、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加大镇村规划力度,开展村庄综合治理,实现镇村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建设规范、设施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

2*)镇村详规覆盖率达到***%;

2*)对群众有搬迁愿望、具备搬迁条件的小型村进行整合,对城中村、园中村和空心村逐步进行改造;

2*)村镇绿化覆盖率达到**%以上;

2*)**%的行政村建有小康屋或公寓楼;

3*)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所有村庄主要街道全部硬化;

3*)所有村庄主干街道和公共场所全部安装节能型路灯;

3*)自来水入村率达到***%,入户率达到**%,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3*)逐步健全完善村庄供水、排水体系,有条件的村实现雨污分流;

3*)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农村“四害”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之内;

3*)万元农业GDp用水量下降到****立方米以下,村民普遍使用秸杆气化气、液化气、沼气、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的行政村占到**%。

5、乡风文明民主和谐

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民主管理、农民教育、治安防范、矛盾调处、为民服务等体系,实现村级组织团结协调,村务管理民主规范,干群关系融洽和谐,邻里友好和睦,社会安定有序,民风健康文明。

3*)全市**%的镇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标准,村党组织书记与村主任“一人兼”比例达到**%,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比例达到**%;

3*)**%的村达到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标准;

3*)村民对村级管理的满意度达到**%以上;

3*)治安巡逻、矛盾调处、为民服务三支队伍健全率达到***%,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农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以上;

4*)**%的村建成文明和谐村,**%的村达到市级以上文明村标准,**%以上的农户为“十星文明户”或“文明信用户”。

下载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意见[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意见[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委市政府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从明年开始,用*年时间,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

    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说 幻灯片一:标题 幻灯片二、三:新农村建设(农村问题)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含义:“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

    创建文明生态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意义、任务和目标什么叫文明生态村?简单的讲,文明生态村就是三个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行政村。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有重大意义。......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范文 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范文 2005年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爱卫会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着力实施市委市......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发展重要目标。湖田镇党委、政府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