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生命教育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8:3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渗透生命教育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渗透生命教育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篇:渗透生命教育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实施新课程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黄岩中学彭婵蓉

摘要:

随着现代化程度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负面的社会因素影响了青少年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青少年暴力事件和自杀事件频频发生。所以实施新课程,生命教育刻不容缓。生命教育是一个非常广阔而又丰富的人类命题,中学阶段的生命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超越生命中的困难,提高生存能力;激发生命的潜能,实现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生命教育课程资源体验和实践家庭、学校和社会

2003年国家卫生部门公布:13.3%的中小学生中曾认真考虑过自杀,4.9%的学生曾经尝试过自杀,2006年我们台州也有数位中学生因各种原因自杀身亡。漠视自身生命的人,自然不会尊重他人的生命,青少年杀人事件屡屡发生。震惊全国的有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事件、浙江金华中学生杀母事件等等。如花似玉、青春燃烧的年龄,他们却选择了自我毁灭;没有留恋、没有展望,他们是这样的决绝。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花季变成花祭呢?

我想这些学生自杀与他杀的原因不尽相同,但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个体生命意识的淡薄!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泰戈尔曾深情地说:“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 “何以为生”只是教育的初级目的,“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但是,目前有些功利的教育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忽视了生命教育,青少年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长期漠视。成长于这种环境的学生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体验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教育脱离了生命的本质。因此专家认为青少年自杀和他杀有着复杂的心理原因和社会因素,它是一长串前后相扣的“事件之链”的最后一环。要解开“事件之链”,就必须防患于未然,抓好生命教育。

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有多年历史,在台湾地区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近几年国内部分地区也开始了这方面研究和实践。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生命教育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是指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超越生命中的困难,提高生存能力;激发生命的潜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我们可以从生理、心理和道德伦理三个层面来把握生命教育的主题,包括生命安全与成长、生命情感与态度、生命意义和价值。

既然生命教育具有如此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在中学阶段怎样开展呢?下面我将结合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谈几点看法,请大家指教。

一、生命教育要与具体学科的教学相结合,挖掘其中的课程资源。生命教育不单纯是健康知识教育,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文教育,因此我们可以将生命教育同具体学科的教学有机结合。历史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生命意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我们历史教师要挖掘历史课程中相关素材,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接受生命教育的熏陶,形成健康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在探求中,感悟生命的厚重。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因此责任感是生命教育的首要内容,一个人只有对生命拥有真正的认识和领悟后,才能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产生责任感。这份责任感让我们更清楚生命的价值,更懂得珍惜生命,为了维护自己对生命的信念而义无返顾。例如在学习战争史时,教师可以介绍16岁就提手灯彻夜照顾伤兵的南丁格尔、小小年纪就远赴沙场保卫人民的圣女贞德、中国抗日战争时的小兵张嘎等,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很多。

生命教育不是对课本知识的简单重复,需要师生共同去探索和感悟生命的厚重。我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其中师生共同探讨“新航路开辟的启示”。讨论很是热烈,不仅充分理解了课本上新航路开辟的意义,而且还补充了许多,例如要积极进取敢于冒险等。但是进取等于冒险吗?现代汉语字典有明确的解释:进取指努力上进,力争有所作为;冒险则是指不顾危险的做某事。所以进取不等于冒险,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尊重和珍惜生命,这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不仅教师忽视了,而且教科书和教辅资料也都很少提及开辟新航路的危害性。事实是当人们高呼“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时,他们不知道航行途中水手们不得不喝既污浊又恶臭的水;为了不至于饿死,吃锯木屑和包绳索的皮带;航行出发共时265人,回来时却只有13人,连麦哲伦本人遇难了。联系现实,近几年发生了多起大学生探险遇难事件,这多么令人痛心啊!父母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生不如死,同时也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或许探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进取的精神,但要知道拥有生命是一个人进取的基本前提,如果失去生命又何言进取呢?

2、在思辨中,彰显生命的理性。

如何理性的看待生命和生命的价值,这是生命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历史教学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如组织学生对有争议的生命命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我和学生在探讨《文艺复兴》时,就哥白尼与布鲁诺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形成一个课堂讨论的高潮。有些同学认为布鲁诺的生命价值更高。布鲁诺为了坚持真理不惜与罗马教会决裂,他长期流浪英国,后来又被骗回意大利,在宗教裁判所遭受了四年非人的折磨,最后在火刑柱上英勇就义。他那种为了真理而牺牲的精神震撼了许多在神学中沉睡的人们。他们还举出了谭嗣同和陈天华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另一些同学则认为哥白尼的生命价值更高。哥白尼在教会的压力下,被迫违心地检讨自己的“罪行”,但这是只他的斗争策略,保留有用之身探索更多的真理,在弥留之际出版了震惊世界的《天体运行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们也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果司马迁如果受宫刑后,意气用事一死了之,哪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的《史记》啊?如果越王勾践不卧薪尝胆,又哪能多年后重拾旧河山呢?两派学生引经据典,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争得不亦乐乎。

同样在受迫害的情况下,哥白尼保全生命,发挥自己的才能去推动科学发展;布鲁诺用自己的生命来坚持真理唤醒大众,哪一种方法更具有价值?这其实是一个开放性的命题,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就有不同的结论。不管学生持哪一方观点,只要他真情的投入这一次活动,对生命进行了认真的理性的思考,他都赢了;不管他们今后以哥白尼或以布鲁诺为榜样,他们肯定都是好样的!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的、科学的、积极向上的生命观,在尊重和珍惜生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升生命价值。

3、在挫折中,强化生命的韧性。

挫折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之路,挫折无法绕行,它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既然挫折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正确面对,即面对失败的不屈性、面对厄运的刚毅性和面对困难的勇敢性,在挫折中强化生命的韧性。历史课堂教学在对国家兴衰成败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中进行挫折教育,具有独特的说服力、感染力和震憾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选取历史长河中的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第一种:坚持目标、矢志不移型,即受挫后认为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如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不顾凶波恶浪、路途艰险,经历5次东渡均告失败,已经双目失明的他仍然坚定不移,直到65岁高龄时第6次东渡才获得成功。第二种: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型,即个体受挫后对原来的目标作适当的调整,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如鲁迅在21岁时就表达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要当人民的孺子牛。为实现终极目标——救国救民的理想,鲁迅几次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从入军校、学矿业、攻医学到最后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用战斗的笔来唤醒民众被麻痹的心,成为一代思想巨人、文坛泰斗。挫折没有压跨他们,反而激发出他们生命的极至的光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古往今来任何成功的殿堂都是以挫折为基石的,挫折只是强者成功路上的一块垫脚石而已。在努力战胜挫折的过程中,他们锻炼出更顽强的意志,铸就了更坚利的精神之剑,有助于今后披荆斩棘,最终摘取成功的桂冠。实施生命教育,让学生在挫折中强化生命的韧性,真正体会“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二、生命教育要与具体的实践体验相结合。

生命教育突出的特点是,说教很难达到效果,主要通过学生积极实践、体验并且内省,使得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思想。正如燕国材在《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一文中说的:“人是自我教育的对象”,即要“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学生本身才是生命意识的构建者。”

1、拓展历史课堂,丰富教学活动,开展生命教育。

历史教学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经历相结合,进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每年高一新生的第一节历史课,我都会布置一道作业《我的成长历史》:它可以是从父母那里了解的童年故事——口述史;可以用自己的照片和用过的物品——“文

物”来反映自己的历史;也可以用父母记下的成长日志和书信——“史料”来创作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触摸”历史;也可以让学生从自身的经历中认识到生命成长的不易,从而培养他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认识到自杀或他杀都是一种愚蠢至极的行为。

记得我给学生介绍在南京大屠杀中有30多万同胞遇难时,有些学生竟然在下面嘀咕:“小意思!咱中国就是人多。”我当时非常生气,觉得这太可怕了!有人可能认为这是学生随便说的,但这不恰恰是生命意识淡漠的体现吗?我该怎么办呢?这时我想起了一句话:真实的历史最能打动人,也最具有说服力!所以我给他们讲了一个真实故事。

“这个故事叫《‘柯蓝’的来历》,发表于2002年4月21日的《文汇报》。这篇文章选自80多岁高龄的当代作家柯蓝先生的回忆录。人们只知道作家柯蓝,却不知这名字的背后有一段非常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呢。”这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接下来我就用第一人称介绍说:“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为了不做亡国奴,十七岁的我孤身一人千里迢迢奔赴陕西参加抗日。有一次我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护送伤员到临时医护站,接待我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小护士。她说:‘你真勇敢!’我呆呆地望着她美丽的背影,体会到了什么叫一见钟情了。” 这时学生发出了暧昧的笑声。“在以后几天的相处中,我知道了她叫柯蓝,共同的经历和爱好拉近了我和她的距离,我们很快坠入了爱河!在分别的那天早上,我们对着初升的太阳宣告: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学生们又笑了,有些羡慕,有些还起哄。“几个月后的一天,我们连队接到了转移的命令,我正在担心会与柯蓝失去联系。突然大队长走到我面前,递给我一本小笔记本,他说:‘这是她的遗物,你留下吧!’我顿时全身一阵麻木:她出什么事啦?”这时教室安静下来,学生的眼神闪烁着疑问。“大队长接着说:‘上个月,柯蓝在掩护伤病员撤离中不幸牺牲了。当时她正在河边洗纱布,看到敌机来袭就拼命往回跑,可是回头看见河边还有许多行动困难的伤病员,又返回去扶他们。这时日寇的机枪射中了她,听说临死前她还喊着你的名字。”这时教室里静极了,静得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为了表达我对柯蓝诚挚的爱,1939年,我正式改名为柯蓝,用以她命名的生命去生活、去拼搏、去战斗!至今我用柯蓝的名字发表了近一千万字的文学作品,编辑出版了六大卷《柯蓝文集》,其中有不少著作被翻译成日、俄、英等文字。”

故事讲完了,学生与主人公经历了一场波澜起伏的情感体验,他们从好奇、羡慕、期待到失落、悲愤,最后我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想。有些学生说:“这个美丽而忧伤爱情的故事,真正让我体验到了战争的罪恶!”有些学生说:“原来那些统计的数字不是冰冷的,而是一个个真实的鲜活的生命!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生命!”还有些学生感慨:“愿战争永远只是历史,愿和平长伴我们的左右。”我总结说:“很好,这就是战争史要告诉我们的。它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往事,更让我们体会到战争的罪恶、生命的美丽、人性的尊严和心灵的丰富与博大。”这时教室里异常安静,此时无声胜有声!

虽然我原来的教学计划被打乱了,但课堂效果却出奇制胜,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生命教育,其关键在于抓住了时机、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挖掘出了历史材料中直视生命与心灵的人文内涵。因此我认为只有爱才能唤起爱,只有心灵才能打动心灵,只有真实鲜活的闪烁着生命气息的历史,才能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2、在综合实践等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生命教育还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德育主题等活动结合进行。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瑞典,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等,了解什么是生命、为什么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学生还被允许到医院太平间与遗体接触,同时被告知一个人的死亡对自己、对亲人意味着什么,轻贱生命将会带来什么后果。在英国,课堂上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会告诉学生人死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并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替换的方式,模拟父母遭遇不测时你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与中国人讳言死亡的做法完全不同。他们认为刻意回避生与死的问题是不科学的,这样孩子们一旦真的遇到问题时就会脆弱无助、无所适从。

总之生命教育就是要为学生尽量提供真实的体验机会,无论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都让他们用自己的情感去过滤,用自己的体验去进行生命探索,这样他们会对生命有更多的感受和畅想。

三、生命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生命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我在上一届担任高一班主任时,针对新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和人生目标模糊的现象,布置他们写一篇周记《我的墓志铭》。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把最精彩的自己呈现给世界。这个灵感来自《读者》的一篇文章,上面介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认为:“对于人生的大多数时光而言,生命是平淡的,这种平淡往往掩盖了生命意义的真实显现。因此对于一个一帆风顺的人而言,只有当他面临死亡时,才会从内心深处真正领悟生命对自己的意义。”写作周记的过程自然地引发了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可是这件事却招来了部分家长的不满,他们认为让年幼的孩子谈论死亡话题已太残酷,更何况是写自己的墓志铭。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特别那几个调皮的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家长转而夸奖班主任工作有创意。我从这件事情中认识到,开展生命教育必须要赢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把生命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中。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生命的态度决定了子女的生命态度。有些家长对孩子非常溺爱,包办他们的一切,只要成绩好就行了。其实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因为在这种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依赖性非常强,思想简单、坐享其成,对自己和对生命都缺乏责任感。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顾后果,并认为这就是自由。只要生命里出现一点挫折和坎坷,几乎就没有应付能力,甚至随意放弃生命。与中国一些家长做法不同,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报道:俄罗斯的冰天雪地,一位家长把自己的幼小的孩子脱个精光,用冰水洗澡;日本的家长从来都不接送孩子

上学放学。或许这做得有些极端,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承受挫折的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等等都需要从小逐渐培养。一位教育家说过:“只有让孩子体验寒冷和孤独,才能让孩子面对困难时,激发起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如果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变被动为主动的去从而战胜困难。”

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氛围,用正面的舆论宣扬生命的价值,共同担负起对年轻一代生命教育的责任。

生命如花,这花朵不可能永远躲在温室,总要去承受属于自己的阳光和风雨。通过新课程下生命教育的实施,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高扬生命的价值,反复吟唱生命的赞歌,让我们的年轻一代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和敬畏生命,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创造辉煌的人生,让青春的生命之花灿烂的绽放!

参考文献:

1、《生命教育的历史追寻及其启示》吴增强《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9期

2、《生命的畅想》王北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3、《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许世平《中国教育学刊》 2002年4月

4、《教育视域里的生命教育》邓涛《教书育人》2002年2月

5、《构建生命教育体系刍议》田宏碧、陈家麟 《扬州大学学报》,2001年4月

6、《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王学风《教育评论》2001年第6期

7、《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生命教育》张美云 《教学与管理》2003年1月

8、《关注生命教育》陈丹军 《湖南教育》2003年第16期

第二篇: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的实效性

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的实效性

商水县汤庄二中 惠春荣

当今社会,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由对受教育者数量的比较转向了对受教育者质量的要求,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问题。高素质人才除了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外,还必须有良好的人格结构,必须融合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有关专家也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主要不在于其专业知识,而在于其人格、其道德,这是建立于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目标。

加强中学生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根本问题。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忽视或不注意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取的。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有近50%的人是因为在其童年时代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由此可见,德育工作和法制教育的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使其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因此,德育工作应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法制教育与之相辅相成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观念和法制意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在社会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集体和个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社会上各种道德准则、价值观的冲突,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受到一定的冲击。另外,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大量存在。而如今的中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也必然对中学生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意识的培养。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同外在的不良影响仿佛在赛跑,谁跑得快,谁就在学生头脑中占有主要位置。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明确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课程要求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也是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一个人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世界、看社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社会,怎样去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清时代潮流和趋势,需要具备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三观“的培养又必须依赖于历史教育,通过历史教育系统地学习思考才能获得。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正像杜威所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学科也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教材。历史教育是要学生在研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及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强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精华,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优秀遗产,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在培养人的人文素质进行德育与法制教育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含有其德育的结构。历代君王能成就霸业,铁的法律是前提。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法制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法制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首先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要重视。但是目前历史教学中由于我们历史教师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研究探讨不深;客观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教学成绩、课时的限制等因素,德育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说教性等,从而大大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对教师的责任作了深刻的解释,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将“传道”放在首位,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他的首要责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深刻认识到做人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古人也曾说过“修身、治国、平天下。“古人尚且如此,作为今天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师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并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法制观念。

其次在日常的备课中要精心挖掘设计教材中的德育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出科学的恰当的又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计划。忌空,空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印记;忌高,太高,悬在空中,使人感到不真实亲切。目标要实,从小处着眼,以小聚大。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德育教育的素材,找到实施的切入口,把历史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认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再选择恰当方法,其渗透才不会落空。

第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法制和道德教育。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揭竿而起、于谦一心保卫国家“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邓世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共产党员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通过对历史上无数先烈、英模感人事迹的了解,让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另外,可以通过学习古今名人的名言警句使学生体味其中丰富的做人道理,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毛泽东的“身无分文,以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利用这些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伦理道德和优秀品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四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有真挚的情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历史是人创造的,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丑、恶的鞭挞,无不浸透人的情感。历史教师无论对历史人物,还是对历史事件,都必须公正客观、爱憎分明。这份真挚感情,溶入教学之中,就会与学生产生感情的共鸣,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只有在感情上接受,才可能在思想上认同。情感比思想领域更广阔,而思想比情感内容更深刻。教师用良好的品质和真挚的感情来感染学生,其德育渗透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第五、我们也可以结合历史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举行国情知识竞赛,组织课外阅读、讨论,观看电影、开展影视评论,编辑历史小报,举行历史报告会、故事会,组织观看影视录相,举行法制教育会等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活动,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德育教育,通过实践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树立报效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远大志向,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第六、结合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法制渗透。在现代史的教育中,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红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解放军铁的纪律也是战胜日寇和国民党八百万军队的保证。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完善的法律作保证,那么才会有和平发展的繁荣局面。

除了在校内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在校外通过家庭和社会教育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外,还要结合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使学校法制教育寓于各项活动之中,如:举办历史名人的爱国事迹征文,组织中学生观看历史教育影视片,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教育意义;通过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与法制教育,强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升华其人生理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中学历史教学一定要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契机。更好的定位中学历史教育,努力加强中学历史教学德育与法制教育的实效,注重德育与法制的渗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使中学生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篇:渗透生命教育

2012年12月21日已经离我们远去了,“2012”无疑是个谎言,但它引起的部分人的恐慌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经常在电视上或其他媒体上看到青少年自杀或是杀死亲人的报道,不由得触目惊心、一阵阵发颤。据有关资料显示,自杀是我国青少年死亡原因中较高的,青少年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手段来应对他们的挫折与苦恼呢?他们为何这样草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呢?因为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关注过多,对他们缺乏生命教育,导致中小学生压力过大。让我们不得不再次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对于直接从事生命科学教育的生物教师,尤其显得突出。

如何在生物课堂开展关于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意识,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青少年生命观念淡薄,缺乏对生命基本的尊重和珍惜。可是传统的生物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过于重视生物知识的学习,我们的备课和上课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和通过学业考试作为目的,在授课过程中很少把生物教学和学生的生命教育相结合。新课改明确要求:生物学教学不但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促进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发展;要关注社会与生活;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等等。这就是说,新课标非常重视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在我们的生物教材中,有许多蕴含着大量生命教育素材的内容,我们教师只要认真领会新课标要求,就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服务,从而把自己的工作重心从繁重的高考压力中解放出来,改变自己应试教育的模式,真正做到生物课堂以生命为最重,以能力为突破,把生物课堂做为素质教育的责任地。

生物课堂实践生命教育,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认识生命的神奇

新个体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不同的生物繁殖新个体的方式往往不同。例如,被子植物的繁殖通常要经过开花、传粉、双受精的过程,然后发育成果实和种子,再通过种子来繁殖后代。在这个过程中,假如花朵的雌蕊受到伤害,或没有传份,就不会形成种子。而一粒饱满的种子仅是被子植物繁殖后代的内在条件,种子要顺利地萌发,还必须要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等外部条件。再如,对人类来说,男性每次产生几亿精子,而真正能进入输卵管与卵子结合,并最终发育成胚胎的只有一个,胚胎又需要在母体子宫内发育长达10个月的时间,一个新生命才得以诞生。这些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了生命孕育的神奇与艰辛,体会到了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不容易!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之情也就油然而生。感受生命的珍贵

教材中,能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珍贵的素材非常丰富。例如“细胞的增殖、衰老和凋亡”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明白生物都要经历一个出生、生长、成熟、衰老甚至死亡的生命历程。人也有生老病死,人死后也和其他生物一样,最终会被分解成无机物重归大自然。这是规律,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环。“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世界正是在这种生与死的不断交替中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生死并不神秘,正因为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才彰显出生命的珍贵,才促使我们对生命进行认真的思考,珍惜并积极创造自身生命的价值,以积极的态度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再如,介绍细菌的微生物的生态作用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他们虽然个体微小,却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能在人类都无法生存的恶劣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和繁衍,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分解者的重要角色:将动植物尸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供生产者重新利用。没有这些微小生物体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尸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命也就无法生存。可见,任何生命个体,无论形体上是大是小,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和价值,任何生命都是珍贵的。

另外,我们也可以开展挫折教育。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遇到挫折打击是不可避免的,失败是成功之母。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们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应该享受失败,感谢失败。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父母的期待、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关系,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压力,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不能及时化解,就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抑郁,导致自杀或他杀行为,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困难和挫折,教育他们乐观向上。如高中生物必修2中有一段遗传系谱图的分析与概率计算,学生经常出错,有的产生心理恐惧,担心在考试中遇到这样的相关题型,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疏导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适合的方法,使学生树立信心,迎接成功。

3.运用学科优势渗透生命教育

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生物生长与发育的内容,教师可以运用有关知识让学生体会生物顽强的生命力,进而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的教育,生命是在大自然的演变中出现的,在艰难的演变过程中,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任何生命都有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中。生命经过单细胞生命的漫长进化出现了复杂的生命形式,最后成了拥有高智慧的人,这充分体现了生命意义的伟大。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在其他星球上发现生命的存在。因而地球上的生命是珍贵的,是独一无二的,这些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去敬畏。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以为地球是一个资源永不衰竭的宝库,但是我们越来越发现我们的地球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许多资源是越用越少的,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人的生命更是如此。因此,我教育学生必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珍惜宝贵的生命。

4.教学目标体现生命教育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不再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生物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既包括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包括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学生追求健康生活的态度。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比较缓慢,因此这一教学目标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末。情感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命教育主要提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分子与细胞:从细胞水平理解生命的物质性,感受生命系统的复杂性,体悟细胞生命活动的奥秘,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怀。

遗传与进化:通过学习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遗传与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并且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进行了辩证分析,有利于学生确立生物进化的观

点,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鉴别能力。学习许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如孟德尔锲而不舍、独立思考,摩尔根尊重科学、敢于挑战权威,这些实例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稳态与坏境:关注人和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如“评述植物激素的应运价值”、“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有利于学生学会更好的生活。这一部分内容从个体水平、群体水平以及生态系统层面展现了生物的不同生存状态,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确立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5.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生命教育的题材。

备课时,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研究高考考纲和考点,而是应该研究所授内容可以涉及到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确定自己生命教育的主题。如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单《走进细胞》的备课,老师的重心首先应该确定在让学生认识到构成生命的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上,让学生接受自然界中生命多种多样是很正常的,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由共同的结构基础,也是应该得到尊重和珍惜的这个教学目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生命是多姿多彩的,任何生命都是形态和结构的完美结合,生命具有美感。任何生命的诞生,都是生命经过漫长进化的结果,生命具有适应性。生命的诞生,是残酷的竞争的结果,生命来之不易。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才能做到真正地“生态和谐”。

6.课程内容体现生命教育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但传统的生物教学过于重视生物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生活需要,将教学过程视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优良的学习成绩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教师在进行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时,很少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生命教育的内容,极少考虑将中学生物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实践结台起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中学生物教材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生命教育的核心思想。

必修部分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部分,主要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来体现生命教育。

6.1在分子水平中体现的生命教育

我们可以想象含苞待放的花朵,展翅翱翔的雄鹰,驰骋草原的骏马,生命是如此美丽,但生命的孕育却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生命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生命与生命之间通过DNA和基因代代相传。了解了生物体的全部基因,就可以获得一个新生命的全部遗传奥秘,例如若了解了人类的基因,我们就可以初步对某一个体生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他是否是双眼皮,大概能长多高,是否患有遗传病等。个体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决定的,当个体受到辐射等外界极端条件的刺激时会损伤细胞内的DNA,引起基因突变,在学习了“DNA分子的结构”一节内容后,了解到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然而在DNA分子复制时偶尔也会发生错误,产生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许多遗传病的原因,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呈弯曲的镰刀状,此红细胞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到,生命是美丽的同时也是极其脆弱的,生命虽然复杂,却不是不可知的,珍爱生命是对自我的尊重,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更好的了解生命,从而能够更好的生活。

6.2在细胞水平上的体现的生命教育

生命的孕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是由一个卵细胞和一个精子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生命的孕育是一个艰辛的历程。生殖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在学习减数分裂时,认识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是从“性原细胞”到“初级性母细胞”再到“次级性母细胞”,最终形成精子和卵细胞,一个精原细胞分裂一次可形成四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分裂一次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异常等,这样就会导致异常配子的产生,受精时,一亿左右的精子中只有一个最终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熟,才会孕育出一个小生命,由此可见,一个健康生命体的诞生是非常不容易的,体会父母孕育我们的艰辛,懂得珍爱生命。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正如鱼儿离不开水,细胞通过分裂和分化孕育出千姿百态的生物体,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和奇妙,然而细胞也是有寿命的,它也会衰老和凋亡,通过学习“细胞衰老和凋亡”,感受生命的短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每个生命体都会经历出生、成长、死亡的过程,要正确认识这一生命现象,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6.3在个体水平上体现的生命教育

人和动物体的各个器官能够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完成一系列运动,并且对外界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是通过各种复杂的调节实现的,生命个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能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利用自身的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创造生命的奇迹。例如人类凭着对免疫系统的深刻认识,发明了疫苗使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根除。了解血糖平衡的调节,正确认识马拉松长跑等极限运动,体悟生命的坚韧。

7.感悟生命的价值

恩格斯把生命定义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外部环境的不断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从生物学角度定义:“生命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从生命的定义可以看出,人的生命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并没有差异,都是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变化,不能因为人有理性,就认为人的生命尊严高于其它生命。例如在讲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时提到:首先,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如药用价值(红豆杉、金银花、蝉蜕等)、工业原料(芦苇用来造纸)、科学研究价值(基因库的研究)、美学价值(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等)等等,其次是间接使用价值如生态功能,最后还有人类尚未明确的潜在使用价值。还有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相关内容,都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在自然界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引导教育学生去尊重和珍惜。

另外,科学史也走进了我们的生物教材,也是我们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契机。科学史即把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和方法与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感觉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远比只了解科学的结论及技术的成果重要得多,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用科学家的故事反映科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历史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榜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从而能促进学生进步;而科学家勇于追求真理,立志造福人类的人生追求是十分珍贵的榜样素材,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明显的激励示范作用。如施莱登、施旺的细胞学说、瑞士生物学家米舍尔发现核酸,林奈和双名法等。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今生物学事业伟大成就的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报国之志。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大分子物质合成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等„„。这一系列的事实说明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具有聪明才智的、能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民,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8.畅想感恩 学会感恩

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歌词反应出不论是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还是精神生命不应完全属于个人,人的躯体作为生命系统的承担者,本人没有生命的处置权。从生命的生殖发育过程、衣食住行等方面知识让学生知道父母养育你成人要付出多少艰辛,社会多少人为你服务,我们应该知道感恩,学会感恩。母亲的怀胎十月呵护着你来到这个世界,父母、亲朋好友、老师同学在关注你的成长,社会尽可能为你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多少人对人的生命孕育、诞生、成长付出心血和劳动,当你失去生命时又有多少人为之痛苦。乌鸦尚能反哺,羊尚能跪乳,人类更应该懂得感恩。善待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情趣,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康生活既是自己人生努力的方向,也是回馈父母及其社会的一种社会责任。

生命的历程是艰难的,所以要不断学习和历练,学会感受生命的珍贵;生命同时也是孤寂的,所以要发展爱和互助,学会感恩。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活力与精彩。我想,我们的课堂定会生机盎然,生命常在!

第四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大连市第二十九中学

董丹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注重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在继续发挥传统的教学媒体积极作用的同时,要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遍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展示大量的历史图片、动画、历史影片,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一课时,我首播放一段在网上下载的《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我问学生唱词中的朱皇帝指谁?他建立了什么朝代?由此引入学习明朝的历史。这样导课可以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本课的学习作了铺垫。在讲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内容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由“杂草众生、野狼成群”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过程。听完后,教师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此引入教学。又如学习《破解彩陶之迷》这一活动课时,首先演示一段有趣的动画“女娲抟土造人”吸引学生兴趣,引入本课对陶文化进行探究。然后播放一段有关彩陶的历史资料片,请学生捕捉其中重要的历史信息,了解彩陶产生年代、用途,谈欣赏这些彩陶的感受。之后带着“破解彩陶奥秘”的兴趣与愿望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读四件具有代表性的彩陶文物。学生观察并描述彩陶的造型、图案、颜色,猜测彩陶在当时的用途,给它起个生动、形象的名字,由彩陶文物进行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并提出质疑,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整理活动记录。在探究学习中,可以感知远古先民的生活与情感,感知远古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及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又如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我播放了电影《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2)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4)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讲“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内容时,先播放有关介绍金字塔的录像及照片,引导学生观察:金字塔外观宏伟、庄严;内部结构复杂,装饰精致;工程坚固耐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金字塔作什么用?在地处沙漠地区、没有机械设备的前提下,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发言,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建造方案。

又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

又如讲《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击退沙俄侵略三段录像片,使活生生地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

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把握着这样几个原则:一是以探究问题为目的;二是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三是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形成;四是以史料运用为条件;五是以教师引导为助力;六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流畅性、批判性,进而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课堂实效性。

第五篇: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加强学习

注重实践

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海南省国兴中学“加强科学民族观教育,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课题组

摘要:本报告对我校实施“加强科学民族观教育,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情况、产生的效果、取得的经验、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分析和归纳论述。文中强调,领导重视是搞好民族团结教育的可靠保证,开设民族常识课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报告还提出了一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团结

教育

民族政策常识

一、课题的提出

纵观世界,许多国家由于民族问题处理不当,造成国家政局动荡,因为民族利益纷争,甚至造成国家分裂。所以,如何解决好民族团结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极其关注的问题。我国当前的民族关系主流是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正在顺利进行。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危害民族团结的潜在因素和国内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以及国际反华势力加紧“分化”的现实危险性的存在。在一些地区和学校,由于有些人不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和利益,导致的民族纠纷时有发生,对国家的团结稳定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确立科学的民族观,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海南省长期居住着黎、苗、回、汉等民族,在促进我省少数民族教育快速发展这一背景下,我们国兴中学诞生了。目前我校有黎、苗、回、汉等各族学生235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970多人,占全校学生人数的41%。在学生中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民族观,增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促进各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共同进步,一向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力求以马列主义观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和国家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工作的文件为依据,本着科学的态度,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各民族分布以及我们的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原则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现阶段我国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从而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学校自身的努力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98年和1999年先后被海南省政府、国家民委和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这对于我们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希望通过宣传发动、上好《民族政策常识》课,传授民族政策常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及我省各民族的构成、信仰、衣食住行、风土人情,初步理解各民族人民形成的“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谁也离不开谁” 的历史关系,进一步提高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共同进步。

二、课题的实施

㈠加强学习,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学习,统一认识,夯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

学校领导对这一课题研究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反复学习研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论是在内地还是在边疆,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指出:“要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把维护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上述重要精神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理论学习,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不但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全民教育的一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当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兴衰的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这项工作。

2、积极筹备,精心安排,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2002年下半年,我校成立了“加强科学民族观教育,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课题组,由学校校长、政教科科长、实验年级的级长、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等组成了课题组成员,负责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课题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工作。选定了2002年入学的初一年级作为实验年级,制定了“加强科学民族观教育,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从纵向上把研究过程划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确定了各个阶段的实施目标和计划。从横向上确定了在班级(基础层面)、年级(综合层面)、政教科(主导层面)三个层面上开展课题研究和推广工作,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能够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面对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这一全新课题,学校领导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听取汇报,并做出重要指示,使大家逐步树立起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克服各种畏难情绪,不断提高了做好此项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调查了解,摸清情况,强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为使我们的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对参加实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测查。测查采取整群抽样(初一、二学生全体参加),除去废卷,统计有效问卷共463份。从测查的总体情况看,学生民族政策常识的了解甚少,尤其是对政策水平的理解水平极低,对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认识有限,有关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掌握情况稍好,但正确率较高的题目也仅有50%,离我们的教育目标仍相差甚远。

㈡强化措施,把握关键,生动活泼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为提高学生对民族政策常识的认知水平,我们在初二年级开设了《民族政策常识》课,并将之纳入必修课程体系编入课程表,初二年级每学期安排8课时。为开好课,学校选拔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民族政策常识课的专职教师。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案,具体教学中,贯彻“以教材为主,突出常识,联系实际,生动有趣”的教学原则。突破教材的结构局限,结合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先从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讲起。如康熙皇帝大有作为,成吉思汗驰骋疆场,图尔扈特决心东归,我省黎族领袖王国兴率部主动投奔共产党、为海南解放做出重大贡献等。结合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向学生介绍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学生精神饱满地体味收获知识的喜悦,充满了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敬佩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神往。

在民族政策常识课教学中,我们积极开展教学案例研究,努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使各种音像信息资料融合于一体。对于直观性较强的内容一般先看录像,再做讲解,对于那些学生比较生疏的刺绣、编织、蜡染一般是先讲后看,一些独立性较强的内容往往是边讲边看,比如介绍传统节日可以介绍一个节日,让学生看一段录像,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教学中,我们积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民族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通过网络、书刊、影视等渠道获取信息,搜集资料,对黎、壮、藏、蒙古、回、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风俗人情作了精炼总结和生动描述。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陈旧模式,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常识教育,是《民族政策常识》课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我校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发掘民族团结教育素材,充分利用政治、语文、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民族常识教育因素,使民族团结教育和各相关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政治课教学中,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观点,向学生讲清楚国家、政权、民族等概念的界定,讲清楚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内涵,结合我校的创办历史,说明党和政府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让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中,去体会和认识。在语文课上,比如在教学《内蒙访古》时,结合课文中对历史上民族矛盾的追述,对民族之间往来的称颂,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早就交往密切,即使在战争年代,各民族人民仍然盼望加强友好往来,今天更应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在历史课上,指导学生了解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早就生活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大家庭中。在讲到历朝各代民族的友好往来时,抓住典型事例,如张骞出使西域,文姬归汉、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嫁到西藏等史实,有力证明,我国各民族之间有着血肉的亲情关系,各民族人民和平、团结、融洽相处,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将我国版图的确立、划界、政区的设置、演变等内容介绍给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如今的中国版图具有历史的、经济的权威依据,是绝对不允许分裂的。在图、音、体教学中,结合本校的实际,努力把民族特色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开展了“少数民族的染织刺绣”欣赏、“民族服饰”欣赏、“民族音乐欣赏”。增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竹竿舞”、“珍珠球”等,让学生在欣赏与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民族风俗、地域风情,增进民族交流,培养各民族学生间的感情。

2、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有趣的活动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如何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体味教育的内涵并且受到鼓舞,这是我们一直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重点。民族团结教育不仅体现在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风俗习惯的传播中,更多的应体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教育实验活动中,为此,我们努力抓好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传统节日、民族体育、艺术之间的结合。

在班级活动中,我们开展了“四讲”活动:一讲祖国悠久的历史;二讲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三讲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璀璨的文明;四讲各民族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各班每学期结合本班实际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办好一期“民族团结”墙报。组织以“民族团结大家庭”为主题的手抄报和“讲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坚持开展向贫困学生“献爱心”募捐活动,全年级同学自发组织了以“一元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献爱心捐款活动:每人每个月捐献2元钱,支助五指山市铜甲小学的六年级毕业班的特困生,第一期捐助的1000元已经送达特困生的手里。与此同时,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个民族舞蹈,画一幅民族风情画,讲一个民族英雄故事,看一部民族故事片,做一件民族工艺作品等活动,充分发挥文体活动的德育载体功能。

在学校活动中,少先队大队在红领巾广播站中开设了“民族常识”、“趣味风俗”知识介绍专栏;开展“携手同奏民族团结歌”主题活动,包括“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各族同胞手拉手”、“民俗趣味窗”、“民族风情摄影”等内容;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具有民族风情的游园活动,开展班际竹竿舞比赛,举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如珍珠球);每年的班际文艺汇演举行民族舞蹈的表演;在校内开展汉族学生与民族学生“手拉手”活动,想方设法为民族学生办实事,学校除了为特困民族生减免书杂费之外,还发动师生捐款,成立特困生基金,专门解决特困民族生的生活困难问题。这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创设了浓厚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给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赋予了活力。

3、联系实际,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促使学生把认知转化为情感和行为。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从省民族博物馆邀请了研究员到校举办《民族历史》、《海南省少数民族发展史》等专题讲座;本校教师也开发了《黎族的族源与变迁》、《黄道婆与黎族织锦》、《黎族的歌舞与文化》、《黎族的习俗》的小型课程,让长期相处的黎汉学生对黎族的历史传统有了更详细的了解;请来革命老前辈讲述海南黎族英雄王国兴的革命故事和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在“来自山区的信息”专题沙龙活动中,邀请了五位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家长,他们用自己身边的生活事例,告诉学生们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喜人变化。在学校的支持下,课题组的老师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开展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家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到海南师范学院参观“海洋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到红色娘子军的故乡学习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到万宁和乐水产养殖场见习养殖技术,到少数民族聚居区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等等。初二(2)班胡其德同学据实践调查撰写的小论文《腾飞的本号镇》就是以翔实的资料展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并表达了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服务家乡的志向。

2004年3月,课题组率队赴五指山市进行民族发展问题考察。师生一行30人来到了少数民族聚居地五指山市进行考察,除了听取了市教育局李局长关于当地教育发展的报告,参观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还深入偏远的五指山市南圣镇铜甲小学与少数民族师生交流。通过这次考察活动,师生们增进了对黎族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的了解,对黎汉人民为了寻求解放团结一致、浴血奋战的光荣革命传统的认识加深了,同时也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教育现状。通过调查体验,同学们深受乡村孩子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求学的精神所感染。考察小组回校后,把情况向同学们作了汇报,激发了大家为贫困山区教育出一份力的热情,同学们捐款捐物,与铜甲小学进行结对助学活动。

4、热情关怀,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教育与培养

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在人才。少数民族干部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是党和国家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培养更多的适应民族地区建设需要的科技和经济管理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必须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干部,使他们将来成为服务社会、建设家乡的优秀人才。在学校的学生干部中,我们历来坚持培养安排一定比例的民族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加强培养锻炼,工作中适时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激励他们不断向前奋进。班主任平时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及时帮助指导,如支持帮助他们主持好第一次班会,组织好第一次班级活动,处理好第一次偶发事件,帮助他们寻找对策和方法,逐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创新。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出了偏差,就帮助他们冷静分析,鼓舞信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信任和支持。为了让他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班主任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做好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对少数民族学生干部不偏爱,不护短,从培养的角度,对他们提出高标准、严要求。

三、课题研究成果

开题以来,在领导的支持和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教师们共撰写了19篇论文和调查报告,有些论文还受到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学生也写出了32篇富有见解的考察报告和实践体会文章。与此同时,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也给我校德育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迎来了一片生机盎然的蓬勃景象。

1、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加深

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同学们了解到我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成就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占全国人口6.7%的少数民族,居住在我国 60%的土地上,他们对国土的开发,作用极为重要。比如,苗族、瑶族最先开发了长江、珠江和闽江流域,回族和西北各族最先开发了西北地区,黎族最先开发了海南岛等。同学们了解到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各民族对祖国发达的古代物质文明和辉煌的古代精神文明都做出过贡献。了解到了祖国的山川土地,是各民族生存发展、创造历史的舞台,是哺育各民族成长的摇篮。只有国家实现了统一、繁荣和富强,才会有各民族的尊严和地位,才会有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开展“四讲”活动,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爱祖国就要爱56个民族、爱我们的家乡,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有了坚实的落脚点。

2、学生的民族政策常识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两年时间的课题实验,我们又进行了一次问卷测查。测查内容主要包括民族政策法规、少数民族人口及结构分布、少数民族辉煌历史和宗教禁忌及风土人情几大块。从测查的总体情况看,学生对民族政策常识的了解和认识程度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如02级、03级初中生对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的认识分别从原来的4.1%、2.2%上升至63.3%和29.6%;对几大宗教的了解从原来的0.52%、5.6%提高到47.4%、28.7%。初二学生的进步幅度更大,这与教师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是分不开的。通过观看有关少数民族的录相资料片、到少数民族地区考察访问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加强和巩固。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黎族风土人情以及对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大大增强,这使得少数民族同胞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激起了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欣赏和敬重之情。全面掌握这些知识,为科学民族观的形成,为各民族同学间团结与合作、理解与尊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加强民族团结意识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3、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得到增强

参加社会实践,不仅激发了大家热爱海南,热爱家乡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通过参观学习增长了见识,了解了社会,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孩子们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下坚持刻苦求学的精神给同学们以极大的激励和触动,同学们更加珍惜自己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实验年级的学生在2004年初三毕业时在思想、学业等个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一大批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获得优异成绩,90%以上的毕业生考上了重点高中。

此外,通过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使班级成为积极向上、团结战斗的集体,增强了班集体凝聚力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助互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体会与问题

两年的实验研究,让我们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有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注意到当前这一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㈠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搞好民族团结教育的可靠保证

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校领导干部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认真研究党在民族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民族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创建“安全文明生态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本课题开题时,就得到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整个科研过程中,校领导充分发挥了在思想方法上的指导作用;政教科与教研室联手做好活动的安排和督促工作;年级各班主任充分发挥了德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学校领导先后组织了几次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学校好经验介绍活动,帮助师生统一了认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兴趣,为民族常识的宣传,有关活动的开展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成果的取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邀请了德育科研方面的专家、特级教师吴军同志来校指导。在经费上,校领导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保障了有关活动的顺利开展。在精神上,经常给师生以鼓励,创造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极好氛围。学校各级领导的帮助和指导成为德育课题取得成效的可靠保证。

2、开设民族常识课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学校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场所。在学校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对学生进行民族知识与民族政策的教育,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民族政策、民族风情、民族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实验进一步证明,民族政策常识课的开设,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相关民族知识的认知水平。此外,学校还应对教职工定期进行民族政策理论学习,请专门从事民族工作的领导来校作专题报告,宣传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道理,在广大教职工中牢固树立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

3、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实验证明,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如班级的主题班会、墙报、故事会、演讲等;学校组织的民族歌曲舞蹈汇演、希望工程捐助活动、请校外专家做报告、到少数民族地区考察体验等等,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理论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知识层次及思想觉悟,但只靠宣传学习是不能实现教育目标的。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并加以内化,才能取得实效。

4、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进入我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贫困山区。这些学生普遍具有诚实、朴素、直爽、求知欲望强等优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通过学校补助、师生捐助的方式,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困难。为了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爱国、爱家乡的观念,采取多种渠道进行教育。在教学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行为习惯上,注重养成教育。在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建立起了各民族师生平等、团结、互助的和谐关系,使各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

㈡一些尚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在两年来的实验中,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注意到,仍有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大家共同去思考、去实践、去解决。

1、《民族政策常识》教育仍在试点阶段,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并没有接受过较系统的教育,这对初中阶段整体开展此项活动造成一定难度。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须研究如何在初中学生中区分不同的认知层次有针对性地分层教育,分类指导。

2、学校在开展专项教育活动时,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不确定的干扰因素较多,教育效果容易受到削弱,教育活动难以持久有效地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应该成为各级各类中小学的自觉行为和常规教育活动之一,但由于没有明文规定和统一要求而被有的学校所忽视,甚至把它看成一种额外负担。建议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明确具体的必修内容,以便学校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地开展工作。

3、由于客观上的升学压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毕业班往往难以有效地开展。事实上,毕业生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或进入社会,工作及生活中交流合作的范围会更大,科学民族观培养和加强的民族团结意识对他们来说更具现实意义。

4、提高教育实效需要有一批素质较高的教师,但从当前情况看,师训工作受制因素较多,如专任教师“走出去”学习培训往往会受到经费以及时间上的限制,教师全员培训则受制于认识、时间以及当地人才资源等。

此外,教育活动如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如何对此项教育活动的质量进行评价,如何改进教育手段和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都还有待我们共同去探索和实践。

中小学生将成为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使青少年从小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逐步树立起科学民族观,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具备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只要我们抓住重点、突出特色,走出一条符合地情校情的民族团结教育之路,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之花的绽放必将更加绚丽多姿。

下载渗透生命教育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渗透生命教育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摘要:从当代世界人才培养的取向来看,多学科的结合、渗透是大趋势。所以,中学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一定要结合起来,相互渗透,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相......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数学教育渗透生命教育

    数学教育渗透生命教育作者:李红波 文章来源:咸丰县丁寨中小学 点击数:179 更新时间:2012-4-6 9:59:29孩子们是脆弱的,尤其是青春期的青少年,尽快建立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和......

    如何利用史料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实效性(最终5篇)

    《如何利用史料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实效性》近年来,将史料应用于历史教学和考试中的做法,一直成为我国历史教育改革中颇受重视的一环。我们在教学中也亦时而引用史料。关于这......

    如何提高探究性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探究性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之(四) 生物团队 李明霞 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学会科学研究所......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如果说,在诸多教学活动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的话,那就是公开课;如果说,有一种课型能使各种教学观点相互碰撞,能引发上课教师、听课教师深入思考,广泛......

    如何提高写字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写字教学的实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可见写字教学是小学生素质教育重要......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党校是干部培训的主阵地,其工作的中心是教学工作。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影响着干部培训的质量,事关学校的发展和自身的建设。所以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