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企业理论试题
现代企业理论试题
姓名专业年级学号分数
第一部分(50分)
一、试比较分析新古典企业理论和动态企业理论。
二、试比较分析企业契约理论和企业家理论。
三、试述鲍莫、玛瑞斯和威廉姆森的管理者模型。
四、公司治理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五、比较分析万隆的双汇和马云的阿里巴巴的治理模式。第二部分(50分)
现代企业理论前沿问题文献综述论文1篇。
第二篇:现代企业理论论文
现代企业理论论文
——博弈论与生活
扬州大学商学院 工商0802班 082401137 姚敏敏
这学期学习了《现代企业理论》这门课,庞大、丰富、复杂而又系统的知识群让人目不暇接,可持续发展、学习型组织、古典组织理论、现代组织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等,那些原本陌生而又遥远的特定名词在课堂之上进入了我的视眼,一下子让我的思绪都不由得缤纷了起来。而在那么多的东西之中,让我记忆最深刻莫过于博弈论了,它也是让我感受最深的东西了,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哲理性,也是因为它在实际生活之中的应用性,比起其它许多让我感觉到遥远和枯燥的理论,它更加贴近于现实,也让我们能够在生活现象之中了解很多的东西。
博弈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等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近代之中,对于博弈论的探究,是从墨洛、波雷尔及冯·诺伊曼开始的,而后者更是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
什么是博弈论?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论是研究棋手们 “出棋” 着数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事实上,博弈论正是衍生于古老的游戏或曰博弈如象棋、扑克等。
博弈论是一门高深的学科,但是对它进行学习、思考和探究却是在游戏之中度过的,这也是同时让我感觉到学习之中很赏心悦目的一件事。
例如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游戏——斗鸡博弈:有两只公鸡狭路相逢,即将展开一场撕杀。每只公鸡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如果一方退下来,而对方没有退下来,对方获得胜利,这只公鸡则很丢面子;如果对方也退下来,双方则打个平手;如果自己没退下来,而对方退下来,自己则胜利,对方则失败;如果两只公鸡都前进,那么则两败俱伤。因此,对每只公鸡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这个博弈游戏之中,可以分析一下得到这样的情况:两者如果均选择“前进”,结果是两败俱伤;如果一方“前进”,另外一方“后退”,前进的公鸡则赢得了面子,而后退的公鸡输掉了面子,但没有两者均“前进”受到的损失大;两者均“后退”,两者均输掉了面子。
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就是如“斗鸡博弈”一样,面临着各种退与进,甚至有时候是“进退两难”。面对那么多的抉择困难,有时候每一个抉择都会决定我们人生命运的时刻,不得不的,我们需要格外重视每一个选择,由此便也可以应用到了斗鸡博弈的思考方向方法,借此可以同类推理思考自己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再如另一个有名的博弈游戏——智猪博弈,它同样是运用纳什均衡的例子。游戏的内容是: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
这个游富有逻辑性的游戏实际讲述的是大猪小猪的利益分配的问题,怎么样才能使得自己站在有利的位置。小猪选择等待,让大猪去按控制按钮,而自己选择“搭便车”的原因很简单:在大猪选择行动的前提下,小猪也行动的话,小猪可得到1个单位的纯收益,而小猪等待的话,则可以获得4个单位的纯收益,等待优于行动;在大猪选择等待的前提下,小猪如果行动的话,小猪的收入将不抵成本,纯收益为-1单位,如果大猪也选择等待的话,那么小猪的收益为零,成本也为零,总之,等待还是要优于行动。由此,等待是小猪的占优策略。
同样的,借这个游戏,我们也能将其思考方式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正如“机会是自己争取的”一句话一样,“利益”也是自己争取创造的,如何获得较大的利益,便是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到的重要东西。一如作为“弱者”的小猪不是自己踩踏板,而是顺着“强者”大猪的“便车”,获得利益。我们当然也由此可以理解,等待不一定是徒劳的。在某些时候,如果能够注意等待,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就说股票方面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了,都说“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是,有时候将它紧紧握在手中才是最大利益的获得方式。在等待之中,我们能够获益良多,经得起等待、懂得运用“搭便车”原理的管理者才是真真正正高明的管理者!
酒吧博弈游戏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例子。问题是这样的:假设一个小镇上有总共有100人,每个周末均要去酒吧活动或是待在家里。这个小镇上只有一间酒吧,能容纳60人。并不是说超过60人就禁止人内,而是因为设计接待人数为60人,只有60人时酒吧的服务最好,气氛最融洽,最能让人感到舒适。第一次,100人中的大多数去了这间酒吧,导致酒吧爆满,他们没有享受到应有的乐趣。多数人抱怨还不如不去;那些选择没去的人反而庆幸,幸亏没去。第二次,人们在去之前,根据上一次的经验认为,人多得受不了,决定还是不去了。结果呢?因为多数人决定不去,所以这次去的人很少,享受了酒吧一次高质量的服务,没去的人知道后又后悔了:这次应该去呀!问题是,小镇上的人应该如何做出去还是不去的选择呢?
这个问题当时让我考虑了很长的时间,确实,每一次的酒吧人数似乎都是随机的,谁也不知道酒吧下一次会不会人爆满,或者只有少数的几个人,因为每一个参与者面临的信息只是以前去酒吧的人数,因此只能根据以前的历史数据归纳出此次行动的策略,没有其他的信息可以参考,他们之间也没有信息交流,这样也导致我们对于每一次的酒吧人数无从下手,不知道自己去酒吧是不是白费的。
前天酒吧有五十个人,昨天去了八十人,今天又只有四十个人了,那么明天会有多少人呢?低于六十个吗?或者是高于六十个?这个问题很显然是没有解的,原因只有一个,未来不可能用一个特定的值来确定。未来是不确定的,变化多端的世界,谁也意料不到下一刻会怎么样,二十年前都不知道网络为何物,二十年后网络却覆盖了全球;二十年前只能看看黑白电视机,二十年后却能够在家享受电影院的感觉;二十年前我们也不知道有种病叫做非典,二十年后的我们依然能记起前几年如炮火一般猛烈轰炸中华大地、让举国都人人自危的变种肺炎。我们还能料想到下一个二十年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的?传说中的末日2012真的存在吗?我们学习的科学会不会在若干年后被推翻?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能断定未来会变成什么样。
这个酒吧博弈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但是却依然能够给我们极大的启示。“酒吧博弈”也极大的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之中,它被极大的用到了股票买卖方面。每一位股民都在猜测其他股民的行为,并努力与大多数股民不同。如果多数股民处于“卖”股票的位置,而你处于“买”的位置,你买人的价格低,你就是赢家;而当你处于少数的“卖”股票的位置,多数人想“买”股票,那么你持有的股票就能以高价卖出,你将获利。但是一个股民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没有人能够真正的预测到,巴菲特尚会失误,更遑论其他普通股民了。即使我们拥有齐全的以往数据,也无法论断它之后的趋势,历史数据只能是历史而已,不能推断以后的事情。
博弈论的闻名,不仅仅是它具有的哲理性,让全部的人读过之后不禁点头赞同,也同样因为它的实用性,学习博弈论,就是在学习自我清醒认识自我辉煌创造的过程!最后,推荐电影:《蝴蝶效应》(美国)、《三个傻宝大闹宝莱坞》(印度)、《傻瓜》(韩国)
第三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一、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及设计理论。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新城市主义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93年在美国亚历山德里亚召开的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比标志着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确立和理论体系的成熟。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其两大组成理论为:
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
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特点:
1、适宜步行的邻里环境。大多数日常需求都在离家或者工作地点5~10分钟的步行环境内完成。
2、连通性。格网式相互连通的街道成网络结构分布,可以疏解交通。大多数街道都较窄,适宜步行。高质量的步行网络以及公共空间使得步行更舒适,愉快、有趣。
3、功能混合。商店、办公楼、公寓、住宅、娱乐、教育设施混合在一起,邻里、街道和建筑内部的功能混合。
4、多样化的住宅。类型、使用期限、尺寸和价格不同的各类住宅集中在一起。
5、高质量的建筑和城市设计。强调美学和人的舒适感,创造一种区域感。在社区内特别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通过人性化建筑结构和优雅的周边环境给人特别的精神享受。
6、传统的邻里结构。可辨别的中心和边界。跨度限制在0.4~1.6公里。
7、高密度。更多的建筑、住宅、商店和服务设施集中在一起,鼓励步行,促进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节约时间。
8、精明的交通体系。高效铁路网将城镇连接在一起。适宜步行的设计理念鼓励人们步行或大量使用自行车等作为日常交通工具。
9、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开发和运转对环境影响到最小程度。减少对有限土地资源和燃料的使用,多用当地产品。
10、追求高生活质量。总的来说,以上各点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提高整个社区居民乃至整个人类社区的生活质量。
二、精明增长与增长管理思想:核心内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空间紧凑,混合用地功能,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步行,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的环境,通过鼓励、限制和保护措施,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精明增长是一种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控制城市扩张、保护生态环境、服务于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发展模式。最直接的目标就是控制城市蔓延,其具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保护农地;二是保护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两个方面;三是繁荣城市经济;四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通过城市精明增长计划的实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现措施:断面规划、划定城市增长区、填充式开发和再开发、发展权转移。
成功之处:精明增长在美国的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得到了积极贯彻,且产生了不错效果。这主要归结于国家、州和地方三个能级政府的大力扶持,相互配合及其导向功能。联邦政府从预算及财政资助方面、州政府从政策制订以及超区域协作方面、城市政府从具体实施方面也都扮演了良好角色。在实施手段上,也能合理选择法律、经济、行政等政策工具,恰当地推进了精明增长的实践进程。
不足之处:精明增长的具体操作方式还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测量和评估标准尚待统一,针对不同地区和城市人口、地理等特征应有区别使用精明增长的管理工具;参与主体以政府组
织为主,没有充分调动企业、社团及公民的积极参与;在推进精明增长的流程中,对于中前期的规划制定及实施比较关注,但对于后期的效果评估和反馈则缺乏重视。
三、城市“触媒”理论:“城市触媒”是指城市化学连锁反应,其中激发与维系城市发生化学反应的“触媒体”可能是一间旅馆、一座购物区或一个交通中心;也可能是博物馆、戏院或设计过的开放空间;或者是小规模的、特别的实体,如一列廊柱或喷水池。一个具有良性触媒作用的城市设计将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正面的推动作用。城市触媒是由城市(它的‘实验室’)所塑造的元素,然后反过来塑造它本身的环境。他的目的是促使城市结构持续与渐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该触媒并非单一的最终产品,而是一个可以刺激与引导后续开发的元素。在城市触媒理论中重要的突破点在于提出了如何从目标到实现的途径,其中作用与反作用、原因和结果是构成触媒概念的主要部分。触媒理论并没有为所有的城市地区规划出单独完成目标的方法、一个最终的形式或一个较好的视觉特质,而是描述一个城市开发的必备特征:可激起其他作用的力量。
第四篇:现代远程教育理论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远程教育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它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
相对于传统的面授教育,远程教育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征:在整个学习期间,师生准永久性地分离;教育机构或组织通过学习材料和支持服务两方面对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利用各种技术媒体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提供双向通信交流;在整个学习期间,准永久性地不设学习集体,学生主要是作为个人在学习,为了社交和教学目的进行必要的会面。
通常认为,远程教育已经历经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的基本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被称为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受教育对象扩展到全社会;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受教育者选用;教学形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
一、基更对远程教育的定义:
1.远距离教育是教育致力开拓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整个学习期间,学生和教师处于准永久分离状态;
2.学生和学习集体也在整个学习期间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
3.技术媒体代替了常规的、口头讲授的、以集体学习为基础的教育的人际交流(这样与自学计划区别开来);
4.学生和教师进行双向交流是可能的(这样与其它教育技术形式区别开来);
5.它相当于一个工业化的教育过程。
二、远程教育的本质: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时空分离
三、远程教育教与学再度整合的重点是:以媒体为中介的交互是实现远程教育中教与学再度整合的关键
远程教育教与学再度整合的难点是:将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有效地结合是远程教育中教与学再度整合的难点
远程教育教与学再度整合的策略有:
(1)学习材料不论是否为印刷品,都应该设计尽可能多的具有人际交流的特征。
(2)当课程开发出来后,教学活动的重新整合要通过各种双向通信来实现。
远程教育理论基础篇
因为远程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种形式,与传统的教育一样教学与学习的理论构成了远程教育的首要理论基础。其中,传播理论对远程教育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它构成了远程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 学习室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和模仿来形成和改变行为。他给我们的启示是学习正想要获得有效地学习效果,就必须要及时的适当的给予强化,为了实现这种强化,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正确的学习行为得到肯定,错误的学习行为得到纠正。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他的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人之组织与再组织;客体认知只有被主体同化与认知结构之中,才能引起刺激的行为反应。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3.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以加涅为代表的折中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学习是人的倾向和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能保持一段时间,但是不能完全归结于生长过程。不仅承认外部行为的改变,也承认内部能力的改变。
学习的结果即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语言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五大类。
学习发生的条件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教学就是要安排内部条件,从而促进内部学习过程的发展。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学习这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任职解雇得到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与成人在思维方式上有性质上的不同,我们并不是生来就具备了现成的所有的知识,而是分阶段地发展我们的认知。
而维果斯基提出可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人质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
建构主义核心意义概括为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求、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强调个性的培养,重视情感问题的研究。
二。教学理论
1.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包括两个方面的观点:第一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把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第二,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应该吧教学目标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2.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
主要观点是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任何学科都能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交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人,要有效学习,必须采取发现法。
3.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最优化是以最小的代价(资源、时间等的投入)得到最令人满意的效益(产量,质量等的产出)。
其中必须注意,在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不等于“理想的”,也不同于“最好的”。“最优的”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
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未必是最优的。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灵魂──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巴班斯基提出的优选教学内容的七条标准:
(1)教学内容的完整性;(2)教学内容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3)突出主要的、本质的东西;(4)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可能性;(5)教材安排必须符合规定给该教材的时数;(6)考虑教学内容的国际水平;(7)内容应符合当前教师的可能性和学校教学物质设备的可能性。巴班斯基又规定了教师在优选教学内容时的工作程序:(1)深入分析教科书内容,判断它能否完成特定课题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2)从教学内容中划分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3)考虑学科之间的协调;(4)按照分配给本课题的教学时数安排教学内容;(5)保证区别对待差生和优生。
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所谓智能(Inteligence)并非单纯的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而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根据这种观点,人的智能存在着一个多元结构,其中包括并可以分解为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指个体听、说、读、写的能力;空间智能,指个体感觉、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籍此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身体运动智能,指个体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音乐智能,指个体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自我意识智能,指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逻辑数学智能,指个体运算和推理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指个体与人相处与交往的能力;博物学家智能,指个体对自然界的生物进行辨别和分类的能力。
三。传播理论基础。
1.拉斯韦尔“五W”模式。
“5W”模式是: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2.香农-韦弗传播理论与模式。
第一个传播过程的模式是由贝尔电话实验室的香农(Claude Shannon)提出的。开始,由于香农的工作背景,他只对传播的技术感兴趣。后来,他与韦弗(Warren Weaver)合作研究,使得这个模式在其他传播问题上有了更广泛的应用。通常称为香农一韦弗的传播模式。它也
可用于分析教育教学传播过程,如图2.5所示。尽管以后人们又开发了许多传播模式,但是香农-韦弗模式让我们能确定并分析传播过程的各个重要阶段和传播要素,因而非常有用。
在这个模式中,传播被描述为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包括了信息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息接受者以及噪声六个因素,这里的发射器和接收器起到了编码和译码的功能。在信号被传递时,还有一些噪声来源对它起作用。
3.贝罗的传播理论 过程的四要素理论,贝罗模式也叫SMCR模式,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receiver。贝罗模式明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传播的条件,说明信息传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而最终效果不是由传播过程中某一部分决定的,而是由组成传播过程的信息源、信息、通道和接受者四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传播过程中每一组成部分又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约。
4.罗密左斯基的双向传播理论。
罗密左斯基综合了工程教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的优点,形成了一个比较适用于教育的双向传播模式。
5.宣韦伯的传播学理论。
宣伟伯是传播学奠基人。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也是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把传播学系统化、理论化的大师。他认为教育传播要缺德好的效果,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共同经验原理,抽象层次原理,重复作用原理,信息来源原理,最小代价原理。
第五篇:现代管理理论
戴尔公司的生产管理分析
班级:08物流(1)班姓名:学号:08040
41戴尔作为目前全球在个人电脑和服务器市场领先的电脑公司,其竞争优势之一在于其在全行业中最低的成本结构,而此成本结构部分得益于戴尔优秀的生产管理策略。
在生产之前,必须先进行原材料的采购,戴尔公司运用到是电子VMI与JIT相结合的管理技术。
VMI与JIT相结合的原材料采购技术的具体流程是:首先通过建立供应链的信息平台,利用信息系统来接受客户订单;然后通过供应链的管理平台将各个订单的消息传递给各个原配件供应商;同时,戴尔进行及时的需求预测,每天三次将最新的预测结果通过网络提供给核心供应商,通知他们所需配件的相关信息,而供应商即可根据预测的结果及时组织相应的生产并迅速组织运货到装配厂,从而保证戴尔的生产。在此过程中,戴尔为了保证原材料的供应速度,其整个流程都是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电子设备来进行的,因此说其采取的管理技术是电子VMI与JIT相结合的技术。
戴尔在原材料采购上采用此种技术,不仅可以灵敏的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有利于实现零配件的趋零库存;同时能使戴尔将库存负担,原配件的进货与配送负担转移给供应商,从而减少了库存风险以及原配件的存储成本;同时采用电子化的采购管理技术,有利于扩大采购市场的范围,缩短了供需距离,简化了采购手续,缩短了采购时间,减少了采购成本,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于戴尔实行原材料的趋零库存,因此就无法通过实行大规模采购原材料来享受批量折扣,取而代之的是小规模多频次的采购。戴尔为了应对此种小规模多频次采购带来的采购成本上升问题,制定出了总量定购到达策略,即向供应商承诺一个原材料采购总额,以此总额来获得一个总批量折扣。此样的话不仅可以避免采购成本的上升,同时还有利于与供应商保持“长期合作”的关系。
在生产时,戴尔采用原材料分配管理战略。
由于戴尔采用接单后生产(build-to-order)及准时化(just-in-time)的生产方式,其装配车间不设置任何仓储空间,因此原配件是直接送到装配线上的,并通过 “看板管理”技术在供应链的各环节上进行分配。即根据客户需求的产品分析每种原材料在各个工序的分配,然后由原材料各个工序到生产线工作台附近的随需库存点领取,并向供应商下达各原材料的供应指令。这种看板分配原材料的方式,可以保证戴尔只采购和分配各产品所需数量的原材料、不多给,同时上游环节会严格控制质量,不将不良的原材料提供给各工序,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防止了原材料的浪费,有利于实现均衡生产,保持原材料的周转速度,实现趋零库存。在销售方面,戴尔采用的是直销模式,这种方式不仅消除了库存成本和销售费用,还通过和顾客建立关系获取有价值的顾客信息,平衡顾客与供应商的关系。
戴尔高效的生产管理策略,以及贯穿其中的先进的信息技术,造就了戴尔在整个行业中的低成本结构,赋予了戴尔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