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无锡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摘要: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报告中就指出,生态城市规划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在城市规划中坚持何种的理念思想,其有什么样的特点,怎样进行设计,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城市产业;城市住区
生态城市作为未来的人类住区,它的实现有一个发展建设的过程,其本身也有生长过程,当然就离不开规划的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导当今城乡的建设,引导城乡健康地、持续地发展,是走向生态城市的基础。
一、生态整体规划设计的基本思想
现在的城市规划学科知识对于“生态城市”功能概念的发展是不够的,因为它是建立在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观念和技术进步基础上的,是人们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城市问题的被动式的反应,体现的是一种“扩张”或“掠夺”型的规划思想。因
而必须转变城市规划观念、摒弃传统规划方法,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创立着眼于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是必要的,用新的规划理论和方法去研究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理、方法、技术、手段、程序等问题。生态城市是在未来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全新的人类生存空间结构的重组。生态城市作为一种可预见的未来人类住区形态,使生态城市规划具有了未来学的意义,它是对整个人类住区发展与进步的主动预测性地把握。
生态整体规划设计是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为规划对象,以人—自然整体和谐的思想为基础,应用城市规划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如生态工程、生态工艺),去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生态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提出社会、经济、自然整体协调发展的时—空结构及调控对策。
二、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以下三个方面:
1.城市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
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的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理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2.城市产业设计。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城市产业设计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地予以实施,并且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此外,还要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3.城市住区设计。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
划设计。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合理布局,即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一方面要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
三、生态整体规划设计方法的特点
生态整体规划设计方法与传统城市规划方法是不同价值观体系下的城市规划方法,因两者倡导的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两者在规划思想、内容、技术、程序等方面都将不同,并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观。生态城市是一类极其复杂的城乡复合系统,其中各种社会、经济、自然因素通过各种功能流和反馈关系结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时空网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因单果的链式思维是行不通的,往往顾此失被,规划设计必须有系统观念和网络思维,综合分析、研究和处理生态城市各要素的整体联系。系统思想将生态城市看作一个功能整体,而不是组分间的简单关联。
2.综合观。综合观体现在多学科参与和规划内容拓展的两个
方面。城市规划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物质建设的需要,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同时考虑生态环境的安全。生态城市规划不再局限于物质规划,并改变其原先的统治地位,而融空间、经济、社会、环境等规划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规划。
3.区域观。生态城市本身就是一种城乡结合的区域概念,规划必须以其立足的更大区域范围为基础,并把城乡、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不同地域空间层次规划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思考研究和共同的行动。生态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态城市单单只追求自身繁荣,而掠夺其区域资源,必将反过来制约自身的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应当力求与其区域共存、与自然共生,这要求生态城市规划不能仅局限于小范围的区域,更重要的是关注大范围的区域、流域、国家乃至全球层次的规划,如规划应考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生态整体规划设计既不是以减少人类利益(文化价值)的方式保护自然环境(自然价值),而消极、被动地限制人类行为,即自然中心主义,更不是以损害自然价值的方式实现文化价值,或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前提来保护自然环境,即人类中心主义,而是运用人类伟大的智慧与创造力积极、主动地创造新生活,在实现人与自然公平、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去争取实现人类自身内部的公平,实现更高层次的人—自然的双赢:和谐发展、协同进化,这是生态整体规划设计的最高目标。
第二篇: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建设
摘要: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当今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思想,主要包括环境问题策略论,科学技术作用论,市场、政府与公众作用论以及“弱化”和“强化”论等基本内容,它为解决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启发,即要树立现代生态观,积极发展生态科技,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公众的作用,建设生态城市系统。
关键词:生态现代化理论;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反思而产生的。它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胡伯提出,并首先在一些西欧国家特别是荷兰、德国和英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生态现代化理论从一开始强调技术创新对生态现代化的作用,到注重政府和市场等其他因素在生态转型中的作用,再到关注全球生态现代化的研究,逐渐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开始由概念走向行动,人们的环境意识正不断得到提高。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现代人对生态需求与消费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 城市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这是明智之举,更是现实选择。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三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编辑本段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状况。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约有20多座城市如广州、上海、宁波、昆明、成都、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铜川、十堰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而国外,比如新加坡的“花园城市”,日本北九州,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等都是比较有名的生态城市。通过比较可发现国内外生态城市实
践上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则集中反映了我国生态城市实践与国外相比所存在的差距,对这些差距的认识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能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指明努力的方向。
结语:总之,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呈燎原之势,许多城市都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付诸实施,取得一系列喜人的成果,这无疑会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城市理论的完善以及实践水平的提高。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实践与国外成功经验相比,仍存在着在交通组织形式、公众参与机制以及体现社会公平上的不足之处,如何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以提高我国生态城市的质量是今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如何在生态城市实践中更好地体现我国在历史、文化与传统上的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也是我们需要反复进行思考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2009北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北京园林学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
2.《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同济大学出版社——沈清基、吴斐琼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08出版)。
3.《城市水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忠玉,蒋洪强 编——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03出版)。
第三篇: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我们该何去何从
其实刚开始选这门课程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是讲什么的,但是当我深入了解它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城市规划是那么的重要,生态建设是那么的重要。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深深的了解到,我们中国,更甚北京的规划真的有些糟糕。我们的生态城市规划到底应该怎么做。我们需要好好的探讨。
其实在不久之前,我刚刚稍微读了一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在里面有一章就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很清楚,一个没有绿化的城市被视为没有生命的城市,不重视绿化城市的领导被视为缺乏文化修养的决策者。自然界的地理景观,人类集聚区的生态环境,从本质意义上说,是人类发展度量其自身存在的一种视觉事物,她因人的视觉而存在,她因人类追求而精美。所以在我们的城市中应该多增加一些绿化。但绿化并不是只单单增加一些树和草的数量。我们可以把这些都转化成一个个小的街心公园。小小的街心公园里不仅有成片的树木,绿油油的草地,还有供附近居民休息歇脚的凉亭与石凳。这样,一个小小的街心花园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绿色植物,增加了绿化面积,还方便了附近居民的游玩与休息,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其实公园并非要最大的好,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小的街心公园岂不是更方便附近居民的出行。所以一个小小的街心公园也成了我们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笔。
但是看看我们的城市规划,各个政府为了完成上级给定的绿化面积不惜占用了耕地来植树种草。举一个小例子,就发生在我身边。为了完成北京市给的绿化面积的任务,丰台区政府就强行吞掉了我所居住地方的耕地,并且把地里种的植被铲倒,又重新种上新的树木。这一举动惹恼了当地的居民,并和政府人员发生了肢体冲突。其实,政府大可不必这样做,就算是为了增加绿化面积,又何必放倒耕地里原有的数目呢。这样岂不是又费力又费钱好没有落的百姓的支持,造成民怨四起。所以对于增加绿化面积,我们应该更好地制定政策,不能盲目,更不能跟风。我们现代人不仅要追求富裕丰度的物质生活享受,而且还追求优美的生态城市中的人居环境。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具有原始意味的深刻联系是十分有趣的,但也与现代城市中的各种植物、生物环境相互依存也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第四篇: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摘要:本论文概述生态城市的定义、特点,着重阐述生态城市的规划理论。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
Abstract: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efinition of eco-city, features, focuses on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theory.Keyword:eco-city,strategic plann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导言
1.1研究背景
21世纪的历史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历史。在整个 20 世纪,世界的城市化率不高于 13%,而到了 2000 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 50%,且仍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巨大的效益、推动社会的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引发了环境污染、住房短缺、交通拥挤、生态破坏、资源的过度枯竭等城市病的出现。一些世纪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警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问题是 21 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我国的城市化近年来同样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的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迅速膨胀,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但悲哀的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走了西方的老路,我们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这是我们为经济发展付出的高昂的、沉重的代价。于是中国人开始寻求一条新的道路,积极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正在形成。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城市,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理论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而且实现了同代以及代际之间的公平,另外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整个社会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
生态城市建设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的进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经验,但到目前为止,相关理论研究仍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领域,对生态城市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模糊的、表象的、感知的层次上,还有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解决,这使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时常会陷入迷茫,甚至走入误区,至今还没有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体系仍有待完善。因此对生态城市的进一步系统研究十分必要。尤其是在我国,生态城市研究才刚刚起步,而现实是许多城市已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这都更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给出回答,亟需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生态城市
2.1 定义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生态城市不仅体现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意愿。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研究过程中提出
来的,他把生态城市定义为“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与自
然的物质和生活方式”。
1981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茨基提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是技术与自
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可是这一概念过于理想化,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1987年,雷吉斯特在起专著《生态城市伯克利》一书中把生态城市定义为:生态城市追
求人类与自然的健康与活力,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
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这种定义增加了生态城市的可操作性。
我国学者对生态城市的概念也不断取得进展,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
代科学与技术手段来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
能源,提高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
体,互惠共生。
李扬帆、朱晓东、黄贤金等根据生态城市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全球性、基础性等特征,构建了生态城市系统概念模型框架:
2.2 特点
2.2.1和谐性
这里的和谐不仅指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和谐,还有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在过去的发展中,人类过于重视物质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从而一度使人与自然关
系变得紧张,泥石流、沙尘暴、土地盐碱化、酸雨等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生态城市的发展就是要改变这一切。我们要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同时更要保护自然,营造
一个充满绿色、充满生机、充满关心和爱心的人居环境。
2.2.2高效性
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的“高耗能”、“非循环”的运行机制,科学高效地利用各种资
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所
能,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2.2.3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可以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
满足现代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2.2.4整体性或系统性
生态城市不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力整体
利益,生态城市是由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等子系统组成的具有开放性、依耐性的复合生态
系统。各子系统在“生态城市”这个大系统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均衡发展。
2.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区域概念,是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的,而且
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城市。生态城市是以
人——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
与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广义的区域观念就是全球观念。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的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
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从此,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指
导人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3.1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内涵
可持续发展既不单纯指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也不单纯是指自然生态的持续发展。而
是人与自然地共生与共进,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和稳定。因此,可
持续发展,是对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内在本质的反印。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生态的内在规
律,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它的总体要求是:第一,调控的机制能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发展不能超载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第三,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创造一
个多样化的、稳定的、充满生机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态城市规划
4.1 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计划等,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建设学、城市学、社会学、经
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建
设目标和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
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4.2 基本原则
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1)生
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保护、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2)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3)居民的生活标准;(4)文化历史的保护;(5)
将自然融入其中。另外,在生态城市规划上,还应考虑四个基本问题:即人口问题、资源问
题、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4.3 一般程序
规划是系统规划,规划的过程起源于控制论的思想,最简单的控制理论包括:辨识环境、确立目标、价值度量、构成系统概念、系统分析、开发求解方案、决策。根据系统论控制论
思想,依据生态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结合生态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
术)设计了生态城市的规划编制基本程序。
4.4平台
在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流程和规划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往往需要一个规划的工作平台,这样可以使规划编制运行的更加合理,提高规划的效率。根据规划的特点和内容以及工作的一般方法,设计了生态城市规划平台,它包括方法研究平台、技术设计平台和规划编制平台。后记 前景展望
本章简单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定义、生态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和生态城市的规划理论,从而
对生态城市的规划有了初步的认识。据此,我们对生态城市的前景进行一些展望。我们的基
本态度是:形式严峻,困难很多,但趋势好转,前景乐观,可以预言。生态城市并不是一个
不可企及、尽善尽美的理想意境,而是一个逐步逼近、可望可及的具体目标。所以我认为,今天的生态蓝图,明天定会兑现。
参考文献:赵运林、周东升 编著。城市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郑卫民、吕文明、高志强、张长发编著 城市生态规划导论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杨荣金、舒俭民编著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经济日报出版社
第五篇:生态公园设计方案
深圳市主题生态公园设计方案
为贯彻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深发[2007]1号)的要求,全面构建和谐友好的生态环境文化基地,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步伐,现将深圳市主题生态公园设计方案规划如下:
设计背景:
近年来,中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实现“三个转变”等一系列新的发展思想、新的发展战略。今年1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城市的决定》,全面阐释了我市新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和纲领,突出了环保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位置,决心以生态学理念为指导的城市发展模式打造“生态之城”、“创新之城”。要实现深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造“生态之城”需要建立起和谐友好的生态文化体系。
环境文化教育基地是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公园作为市民公众聚集、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易于管理、便于宣传,是新时期进行环境文化教育的新阵地,是一个可以深入挖掘、充分运用的环境宣传大阵地。建设主题生态公园,有利于促进环境宣传教育,推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能很好 1
地将循环利用、环境文化宣传教育与公众休闲娱乐结合起来,主题鲜明地向市民传达环境保护、生态文化信息,引导市民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参与环境保护,投身生态市建设。
设计可行性:
首先,深圳特区建立27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势头基本得到遏制。特别近几年来,我市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推进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循环利用、生态文明等各种理念已蔚然成风,各项环境整治工作,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已初步取得成效,循环经济的产业链的各种技术也比较成熟,建设这样一个主题生态公园,可以集中展示我市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其次,大沙河公园作为由垃圾填埋场改造的公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将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的各种理念、技术、工艺和大众休闲、娱乐结合起来,能直观地给观众强烈的视角冲击。必然带来良好的宣传效果。
再次,我市循环利用的各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中水回用、污水处理、变废为宝,节能、滴灌等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广泛运用,建设一个彰现环保、生态理念的生态公园可以
克服技术上的难题。
设计思路:
1、整个公园围绕生态、环保这个主题。体现与普通市民大众公园完全不同的主题设计理念,在公园内不涉及体育、娱乐、音乐等其他形式的主题。如:通过制作大型雕塑、手工艺品使观众一目了然感受到这是各生态公园。
2、公园在建造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循环经济的技术、工艺,全面采用环保材料,凸现环保理念。如:用垃圾改造成雕塑和其他艺术品,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利用中水对绿化带进行滴灌,公园的各种公共设施全采用环保材料制作。
3、在公园内建设一条绿色星光大道,通过图片、文字、各种工艺品的形式向市民展示我市在环境保护中所取得的成绩,让市民了解环保科普知识、循环经济知识、生态文明理念,通过介绍我市不断涌现的许多先进环保人士的动人事迹,号召更多的市民参与到环境保护、生态市建设上来。
4、将其打造成我市开展环境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如市民环保奖、各种环保展览会、各种环保知识竞赛可将活动场地设在生态公园里边,成为市民群众集休闲、娱乐又学习环保、参与环保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