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融合试论

时间:2019-05-14 08:4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融合试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融合试论》。

第一篇: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融合试论

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融合试论

当前,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生态化运动,已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展开,并且向多方面渗透,城市由单纯静止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取向趋向于更新的全面生态化。人们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途径,认识到“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为人类表演的舞台提供一个装饰性背景,或者甚至为了改善一下肮脏的城市,而是需要把自然作为生命的源泉、社会的环境、诲人的老师、神圣的场所来维护”,人与自然必然是伙伴关系,必须与大自然合作才能使两者共同繁荣。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新文明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标志着人类正迈入“生态文明时代”。建城已走向生态自觉。

人类在建城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历过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生态自觉几个阶段 , 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关系从尊重顺应到控制征服到保护利用直至上升到协调共处,这种变迁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人类建城的价值取向,实际上也是人类对理想城市探求的过程。生态的价值取向使在生态学原则下建设未来城市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 是世界各国。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 谋求全球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结果。是人类获得改造世界巨大能力时,谋求人与自然共生和更加理想的人居环境的结果。城市发展模式从传统的经济导向向生态导向转变 , 标志着给人类最高文明的城市的更新和开发建设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体现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从“易经”、“道德经”到康有为的“大同书”,从“太阳城”、“田园城市到道萨迪亚斯的“人类环境生态学”,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生活与住区的积极探索与追求,当传统的城市聚落的自发的生态化思想逐渐转变为早期的生态觉醒,进而转变为生态自觉之后 , 人类的环境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发展了。在可持续发展普受关注的今天人类向何处去 ? 城市向何处去 ? 国际社会相继开展了对“未来城市”的研究,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构想 , 构筑了一个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 — — —生态城市。它是人类建城生态价值取向的结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向 , 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形式。

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 , 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 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 ,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其中人和自然和谐共处 , 互惠共生 , 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 ,“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 ,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 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第二篇: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建设

摘要: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当今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思想,主要包括环境问题策略论,科学技术作用论,市场、政府与公众作用论以及“弱化”和“强化”论等基本内容,它为解决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启发,即要树立现代生态观,积极发展生态科技,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公众的作用,建设生态城市系统。

关键词:生态现代化理论;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反思而产生的。它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胡伯提出,并首先在一些西欧国家特别是荷兰、德国和英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生态现代化理论从一开始强调技术创新对生态现代化的作用,到注重政府和市场等其他因素在生态转型中的作用,再到关注全球生态现代化的研究,逐渐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开始由概念走向行动,人们的环境意识正不断得到提高。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现代人对生态需求与消费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 城市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这是明智之举,更是现实选择。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三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编辑本段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状况。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约有20多座城市如广州、上海、宁波、昆明、成都、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铜川、十堰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而国外,比如新加坡的“花园城市”,日本北九州,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等都是比较有名的生态城市。通过比较可发现国内外生态城市实

践上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则集中反映了我国生态城市实践与国外相比所存在的差距,对这些差距的认识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能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指明努力的方向。

结语:总之,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呈燎原之势,许多城市都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付诸实施,取得一系列喜人的成果,这无疑会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城市理论的完善以及实践水平的提高。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实践与国外成功经验相比,仍存在着在交通组织形式、公众参与机制以及体现社会公平上的不足之处,如何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以提高我国生态城市的质量是今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如何在生态城市实践中更好地体现我国在历史、文化与传统上的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也是我们需要反复进行思考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2009北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北京园林学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

2.《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同济大学出版社——沈清基、吴斐琼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08出版)。

3.《城市水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忠玉,蒋洪强 编——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03出版)。

第三篇:生态有机农业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

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领导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也称为布伦特兰报告书)中所载的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的、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全球的园林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响应,并致力于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园林景观设计结合起来。

1993年10月,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发表了《ASLA环境与发展宣言》,提出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视角下的可持续环境和发展理念ASLA提出:景观是各种自然过程的载体,这些过程支持生命的存在和延续,人类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健康的景观之上的。因为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综合体,不断地进行着生长和衰亡的更替,所以,一个健康的景观需要不断地再生。没有景观的再生,就没有景观的可持续。培育健康景观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恢复大量被破坏的景观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便是可持续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专业目标。

1938年,德国地理植物学家特罗尔首先提出了景观生态学这一概念。70年代后,全球性资源、环境、人口、粮食问题日趋严重,加之生态系统思想的广泛传播,使景观生态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

1991年5月,马世骏和边疆共同拟订了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生态农业是因地制宜,应用生物共生和物质再循环原理及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系统工程方法而设计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其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

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对于生态观光农业的概念,理论界一直在探讨,各地学者纷纷陈述自己的观点,且表述各异。在此文笔者的研究中,将生态观光农业归属与生态农业范畴。可表述为: 在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建立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的基础上,再通过市场定位、旅游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科学管理等,使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以带来更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此外,在笔者理解中,“生态观光农业”还应包含另一层含义,即生态观光,也可称生态旅游。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在文章中使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的观光自然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被观光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可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在越来越多以旅游活动为主要破坏污染原因的案例出现后,人们意识到旅游业的增长应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而生态旅游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可持续的有效途径,它对于生态观光农业的旅游发展也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基于以上两个含义,生态观光农业园便能协调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良胜循环体系。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是指在调查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生态观光农业园生态农业系统的生产特色与结构,并根据社会、经济、文化、旅游发展趋势,综合协调观光农业园的总体布局、功能结构,促使生态观光农业园与当地自然环境系统大背景的融合与共生,并结合观光农业园的地域、文化、旅游特征进行设计的构想和安排,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是生态观光农业园发展与运营的基础。生态观光农业园要永续发展经营,进行可持续的、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是相当重要的条件。

第四篇: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摘要:本论文概述生态城市的定义、特点,着重阐述生态城市的规划理论。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

Abstract: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efinition of eco-city, features, focuses on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theory.Keyword:eco-city,strategic plann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导言

1.1研究背景

21世纪的历史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历史。在整个 20 世纪,世界的城市化率不高于 13%,而到了 2000 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 50%,且仍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巨大的效益、推动社会的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引发了环境污染、住房短缺、交通拥挤、生态破坏、资源的过度枯竭等城市病的出现。一些世纪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警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问题是 21 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我国的城市化近年来同样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的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迅速膨胀,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但悲哀的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走了西方的老路,我们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这是我们为经济发展付出的高昂的、沉重的代价。于是中国人开始寻求一条新的道路,积极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正在形成。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城市,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理论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而且实现了同代以及代际之间的公平,另外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整个社会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

生态城市建设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的进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经验,但到目前为止,相关理论研究仍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领域,对生态城市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模糊的、表象的、感知的层次上,还有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解决,这使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时常会陷入迷茫,甚至走入误区,至今还没有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体系仍有待完善。因此对生态城市的进一步系统研究十分必要。尤其是在我国,生态城市研究才刚刚起步,而现实是许多城市已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这都更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给出回答,亟需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生态城市

2.1 定义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生态城市不仅体现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意愿。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研究过程中提出

来的,他把生态城市定义为“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与自

然的物质和生活方式”。

1981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茨基提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是技术与自

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可是这一概念过于理想化,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1987年,雷吉斯特在起专著《生态城市伯克利》一书中把生态城市定义为:生态城市追

求人类与自然的健康与活力,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

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这种定义增加了生态城市的可操作性。

我国学者对生态城市的概念也不断取得进展,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

代科学与技术手段来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

能源,提高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

体,互惠共生。

李扬帆、朱晓东、黄贤金等根据生态城市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全球性、基础性等特征,构建了生态城市系统概念模型框架:

2.2 特点

2.2.1和谐性

这里的和谐不仅指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和谐,还有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在过去的发展中,人类过于重视物质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从而一度使人与自然关

系变得紧张,泥石流、沙尘暴、土地盐碱化、酸雨等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生态城市的发展就是要改变这一切。我们要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同时更要保护自然,营造

一个充满绿色、充满生机、充满关心和爱心的人居环境。

2.2.2高效性

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的“高耗能”、“非循环”的运行机制,科学高效地利用各种资

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所

能,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2.2.3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可以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

满足现代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2.2.4整体性或系统性

生态城市不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力整体

利益,生态城市是由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等子系统组成的具有开放性、依耐性的复合生态

系统。各子系统在“生态城市”这个大系统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均衡发展。

2.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区域概念,是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的,而且

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城市。生态城市是以

人——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

与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广义的区域观念就是全球观念。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的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

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从此,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指

导人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3.1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内涵

可持续发展既不单纯指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也不单纯是指自然生态的持续发展。而

是人与自然地共生与共进,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和稳定。因此,可

持续发展,是对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内在本质的反印。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生态的内在规

律,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它的总体要求是:第一,调控的机制能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发展不能超载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第三,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创造一

个多样化的、稳定的、充满生机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态城市规划

4.1 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计划等,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建设学、城市学、社会学、经

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建

设目标和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

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4.2 基本原则

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1)生

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保护、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2)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3)居民的生活标准;(4)文化历史的保护;(5)

将自然融入其中。另外,在生态城市规划上,还应考虑四个基本问题:即人口问题、资源问

题、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4.3 一般程序

规划是系统规划,规划的过程起源于控制论的思想,最简单的控制理论包括:辨识环境、确立目标、价值度量、构成系统概念、系统分析、开发求解方案、决策。根据系统论控制论

思想,依据生态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结合生态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

术)设计了生态城市的规划编制基本程序。

4.4平台

在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流程和规划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往往需要一个规划的工作平台,这样可以使规划编制运行的更加合理,提高规划的效率。根据规划的特点和内容以及工作的一般方法,设计了生态城市规划平台,它包括方法研究平台、技术设计平台和规划编制平台。后记 前景展望

本章简单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定义、生态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和生态城市的规划理论,从而

对生态城市的规划有了初步的认识。据此,我们对生态城市的前景进行一些展望。我们的基

本态度是:形式严峻,困难很多,但趋势好转,前景乐观,可以预言。生态城市并不是一个

不可企及、尽善尽美的理想意境,而是一个逐步逼近、可望可及的具体目标。所以我认为,今天的生态蓝图,明天定会兑现。

参考文献:赵运林、周东升 编著。城市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郑卫民、吕文明、高志强、张长发编著 城市生态规划导论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杨荣金、舒俭民编著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经济日报出版社

第五篇:书法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教案

书法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教案

【教学内容】正楷笔画的名称及写法 【教学目的】

通过讲解正楷笔画的名称及写法,让学生掌握正楷笔画的名称及写法。

以及懂得做人也像写字一样,“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教学过程】

1、竖:竖画在汉字中起着支柱的作用,必须写得挺拔坚劲,它要象一个人立正的样子,胸腰挺起,精神抖擞,雄赳赳、气昂昂;切不可左歪右斜,更不能弯腰曲背。

(1)悬针竖:形似一根扎鞋底的钢针,故叫悬针竖。写法是右下落笔,稍用力按一下,随即转笔直下;力量由重到轻,速度由慢到快,最后到3/4处提笔出锋,力到锋端。收笔不能太快,太尖细如同鼠尾。悬针竖大都是字的最后一笔,位置在中间居多,有的在右边。如“中、平、年、都”等字中的悬针竖。

(2)垂露竖:象在一根木棒上悬着一滴露水,故叫垂露竖。写法是右下落笔,稍按,然后转笔直下,收笔时顺势向下按拉,随即空回锋收笔。垂露竖大都是一个字的左竖或右竖,少数是中竖。如“门、同、术、引”等字中的垂露竖。

(3)短竖:起笔轻作顿,随即转笔直下,顺势按拉回锋收笔。短竖在与短横相逢时,起笔不作顿。如“日、且、贝、具”等字中的短竖。有时短竖稍向右斜,如“口、回、南、而”等字中的短竖。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小结:

书法最终的目的并非名利天下,而是心神合一,灵与字相通。古人说,做人做正,写竖写直。

竖如人,人如竖,胸腰挺起,精神抖擞,雄赳赳、气昂昂;切不可左歪右斜,更不能弯腰曲背。“横平竖直写字”正如“堂堂正正做人”。

下载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融合试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融合试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

    关于运用各门课程德育资源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的方案 为了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师,我校就如何运......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已被广泛使用。这些技术的综合利用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带给老师和学生全新的感受,是一......

    景观生态与规划

    乡村景观的生态规划探讨 摘要:快速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景观规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章从目前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进展着手,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阐述了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如何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融合

    如何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融合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变化。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国有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国有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煤炭企业为适应新的形势,迎接市场挑战,重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作为我......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

    试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 武¥¥ 国有企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竞争中,面临的不仅仅是市场的竞争,还包括企业文化的竞争。我国已加入WTO,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

    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有机融合

    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有机融合, 促进课堂目标的高效落实 在学生成长期间,课堂占据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单一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既单调又枯燥,在教......

    生态城市规划[最终定稿]

    生态城市规划——我们该何去何从 其实刚开始选这门课程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是讲什么的,但是当我深入了解它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城市规划是那么的重要,生态建设是那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