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案例--走进草地,感悟英雄
走进草地,感悟英雄
――《金色的鱼钩》教学案例及评析
长庆泾渭小学张建设
内容提要
《金色的鱼钩》是任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3、师:幻灯打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时代背景。补充: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伟大奇迹。在这个奇迹中,包含了许多红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我们今天就融入到长征过草地途中来感受英雄的创举吧。
点评:让学生通过信息资料的交流,以及长征路线图和时代背影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求知的热切性。红军长征的初步影响在学生脑海中显现。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提示:抓住课文围绕“班长救病号,病号救班长”这个故事特点进行学习。
2、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
3、学生读后进行交流。
4、板书:
点评:让学生通过自由阅读,理清故事的脉络,使学生学习有了目标。通过板书,为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做了铺垫。
三、深入学习,突破重点。
师:课文多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通过老班长的不同的外貌描写,说明了老班长的什么?
(分组学习,划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后,进行交流)
生:“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两鬓都斑白了。”说明了老班长在长征途中为同志们操劳,饱受风霜。
生:也说明,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困难重重,历尽了艰险。
生:“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说明了老班长为三个病号的吃饭问题发愁,可不能光吃草根、树皮,得想点其他办法,解决吃的问题,得让他们走出草地呀。
生:“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说明了老班长日夜操劳,因草地上找到了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儿东西的办法,而内心非常激动。
生:“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说明了老班长看到草地无尽头,道路坎坷,时间还长,小战士们吃不上东西,他
怎么完成任务,把他们带出草地呢?他很忧虑,担心。
生:“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起了疙瘩。”“老班长看到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笑意”。说明了老班长对三个小战士的关心和焦急。看到小战士不肯喝鱼汤,怕饿坏了他们的身子。但看到小战士喝下了鱼汤,眉头舒展。心中只有战士,唯独没有自己。
生:“老班长瘦的只剩下皮包骨,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说明了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小战士过草地,完成了任务,历尽了艰辛。可他自己难以支撑,面临死的威胁。真实一个伟大的英雄啊!
师:当病号用鱼钩钓鱼做成鱼汤送到老班长嘴里时,“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这一描述告诉我们什么?
生:说明老班长用鱼钩钓鱼给病号吃,救了三个小战士,可他自己长期忍饥挨饿,累垮了自己。
生:现在的病号已经是四个人了,而老班长又成了重病号。
生:“奄奄一息”说明了老班长救三个病号,促使自己生命垂危的结果,但又是三个小战士救老班长的原因。
点评:课文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是文章的主线。通过老班长外貌描写语句的学习、汇报、理解,在学生的心中树起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心中唯有他人和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唯独没有考虑自己。提升了学生对英雄人物的认识,渗透了教育的目的,促进了学生的多元解析,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
四、深情朗读,体会英雄。
1、怀着敬佩的心情,朗读有关小梁内心描写的语句,体会老班长的英雄形象。
2、找出有关老班长对小战士们关心、担忧的语句,以沉痛的心情朗读体会老班长的内心世界。
3、小组朗读后,由学生个人向大家朗读展示。师生共同指导评议。
点评:采用朗读的方法,强化对老班长英雄人物的深化。更加让学生体会到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通过朗读的指导,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能力,促进了文本的对话。培养了学生的自悟能力。
五、品读真情,学习英雄。
师: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小战士过草地,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
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无私、忠诚地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留在了长征途中的草地上,可留给战友们的只有那个钓鱼钩。这是一个怎样的鱼钩呢?生读:“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生:鱼钩代表着老班长的高大的英雄形象。
生: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它代表着老班长心中只有他人,唯独没有自己的英雄形象。
生:它也代表着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的英雄事迹。
生:鱼钩是长征的见证。是红军战士过草地的见证。它闪烁着的光辉,就是老红军战士那可歌可泣的高贵品质。老班长的精神将永远是灿烂的。
点评:这一环节,注重了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了“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的含义,课文的难点也就攻破了。
五、拓展延伸,感悟英雄。
师:你们想像一下,在老班长精神鼓舞下,三个小病号是怎样走出草地的? 生:三个小战士在老班长舍己救人的精神鼓舞下,互相帮助,互相搀扶,艰难地走出草地,和大部队会合了。
生:他们三人和红军大部队会合后,把老班长救他们牺牲在草地上的事迹告诉了部队首长
生:老班长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师:老班长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战友们生命的故事,我们被老红军战士的事迹所感动。你们有什么想法,就告诉大家吧?
生:我觉着一个人活着,不能光想着自己,应该想着大家才对。心中有了他人,想着才有意义。
生:如果我们大家一心都为了集体,那我们这个集体才是最优秀的。从老班长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中国人的品质,我们应该把老班长的这种品质发扬广大。
生:„„
点评;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想、谈体会以及想法,既深化了文本的思想性,又进行了情感教育,也明白了人活着的价值观。
总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上述案例,正是体现了这些特点。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收集信息,阅读文本,抓住人物的外貌和行动描写等语言环境,又结合有关语句进行品读,交流、朗读,想像、汇报等方式、方法,深化了人物的思想性,从而实现了人与文本间的对话,理解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敢于发表自己学习的见解和感受,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重视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为了感悟英雄,对教学进行拓展,使学生情感得到了深化。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第二篇:《草地夜行》教学案例片段
《草地夜行》教学片断案例
大屏幕展示文字:
干粮早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背上的枪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
师:这段写在长征途中的情形,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生:“干粮早吃光了”中的“光”用得好!
师:好在什么地方?
生:“光”是一点也没有的意思,暗示饿了很久了。
生:“光”是一点也没剩的意思,早就吃没了。
生:“光”字写出了行军途中忍饥挨饿,吃不上饭的情景。
师:是啊!长征途中生活条件艰苦,吃不上饭、喝不上水,饿死人、渴死人的事经常发生,长征是多么不易啊!
生:“空”和上文的“光”相照应,表明没有吃上饭。
生:“拖着这条僵硬的腿”中的“拖”用得好。
生:“拖”表明已经抬不动了,一点点地挪。
生:“拖”字表明走的时间长,人已很疲惫了。
师:分析的很有理。“拖”字写出了红军战士夜行军的艰难与辛苦。
生:“背上的枪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起来。”“枪和子弹”比作“山”,运用了比喻的写法。
生:写出了红军战士身体疲乏,这个比喻很生动、很形象。
生:“喘不过起来”,写当时的感觉,十分难受。
师:大家分析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很好!还能举个例子吗?
生:“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也是好的啊!”“躺”字用得好,说明累极了!
生:这句话写出了红军战士饿着肚子,走长路的辛苦。饿得一点劲都没有,筋疲力尽。师:好!刚才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地说,分析的很深、很透。的确,长征途中吃不上饭,空着肚子行军,得不到休息,累得死去活来的,梦想着休息一会,这是多艰难困苦啊!我们要牢记过去的苦和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说说我们该如何学习?(学生发言)
这样给学生思考、分析和表达的机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参与到学习中来,开动脑筋,真正做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性高涨。
体现了团结协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与新课改观念相吻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真正意义上学会了学习,创造性地实践了叶圣陶老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使学生悟文、悟理、悟学法。变教会为学会,使学生学会学习。
实现了生生与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共同与文本对话,达到了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目的,实现了三者的契合,引起了师生的共鸣。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人人参与。
关键还在于学生走进课文,与课文对话,学会了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来分析含义,了解文章的意思,掌握课文的内容,学到知识,培养了学习的能力,重视了个性化阅读,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走出了教师高高在上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进了山谷,师生来到了广阔的天地,放飞思想的野马,在文学的天地里,自由纵横驰骋。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实现了角色互换。
创设了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全员参与到学习中来,人人动脑,人人
动口,人人提高,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金色的草地》教学案例
《金色的草地》教学案例
宋长宇
案例背景:
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观察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的观察力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和观察训练。在生活中,善于发现事物的新、异、奇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一方面可以锻炼观察力,另一方面还可以积累知识经验。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第五册 《金色的草地》一课这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俄罗斯乡下的兄弟俩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成长的情景,表现了“我们”对这片草地朴实的爱,以及这片草地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小男孩子无意中发现草地会变颜色,然后开始观察,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并从此和蒲公英成了好朋友的故事。本课文语言优美,再现的景色奇特美丽,是激发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热爱大自然,体验“美”的好教材。
案例过程:
品位课文,体会感情
大屏幕显示一个小孩吹蒲公英种子,同学们看后笑逐颜开,“哎,真有意思!”“我也玩过。”
师:吹过这种绒毛的小朋友请举手。
生:我们学校前面的原野上就有蒲公英,我们上学路过时,经常吹着玩。
师:是吗?那一定很有趣了。
师:小作者和你们一样开心,把你自己融入到课文中,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师:谁敢站起来读,同学们听听他开心吗?
生:开心!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吹蒲公英的绒毛,很开心。
师:用自己开心的语气再读读第二自然段,读出作者的快乐。
师:这么开心的事后来怎么不做了呢?我们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生:因为他有了一个新发现。
生:他发现草地一会儿金色,一会儿绿的。
生:他发现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生疑惑地:老师,蒲公英的花瓣怎么像我们的手呢?怎么合拢?
师:这样吧,我们和小作者一起去看看他的新发现。
大屏幕显示:公鸡打鸣,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草地一片金黄;傍晚,草地又绿了。一个小孩走近草地,一株蒲公英特写在小孩脑中浮现:早晨花瓣合拢——太阳升起花瓣慢慢张开——晚上又合拢。
学生在下面有说有笑,兴致很高,“你看那花瓣!”“真有意思!”
师:怎么样?说说你的新发现吧。
生:我看到蒲公英早晨花瓣都合在一起,到白天才开花,晚上又并上了。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叫刚才疑惑提问题的同学)
生:蒲公英开花的时候就像这样,(手掌张开成花状),合上的时候好像这样(手指并成团状)
师:你这样比划倒很形象,大家都可以学学。
生:用手学做蒲公英开放合拢。
师 :这次我们小组练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想草地和蒲公英的样子,一会咱们小组比读。
生:比赛朗读三自然段。
师:有了这个新发现作者会怎么想呢?看第四自然段。
生:原来蒲公英这么好玩,一会开一会合。草地就一会金色,一会绿色。
生:作者肯定想以后别揪它了,它到晚上也睡觉,跟我们人一样的呢。
师惊奇: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里写着:“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一起起床”
师:你可真会思考,和小作者想到一块去了,而且读得很有感情,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吧。
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课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强化了自主意识,发挥了主体作用。教师从教课文中跳了出来,树立了为学生而教的新观念。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参与率高,课堂气氛活跃,从过去的“要我学”转而变为“我要学”。笔者始终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让他们从中归纳出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知道蒲公英会随着太阳的升起而开放,随着太阳的落下而合拢。由此知道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然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中蕴涵在其中的情感。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
第四篇:《金色的草地》教学案例
《金色的草地》教学案例 黄 黎
一、教学背景:
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观察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的观察力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和观察训练。在生活中,善于发现事物的新、异、奇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一方面可以锻炼观察力,另一方面还可以积累知识经验。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第五册 《金色的草地》这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俄罗斯乡下的兄弟俩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成长的情景,表现了“我们”对这片草地朴实的爱,以及这片草地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小男孩无意中发现草地会变颜色,然后开始观察,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并从此和蒲公英成了好朋友的故事。本文语言优美,再现的景色奇特美丽,是激发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热爱大自然,体验“美”的好教材。下面就是我设计的《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的教学案例。
二、设计
本课的设计,主要分三部分:
(一)、课前准备性学习
1、组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蒲公英外形特征及生长变化的规律。
2、收集有关蒲公英的材料。
(二)、师生互动
1、整体入手,以情贯穿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生: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师:你们见过蒲公英吗?谁能把它的样子说一说? 生:述说蒲公英的样子。
师:出示蒲公英的图片。这些蒲公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课文中的“我”又是怎样称赞这片菜地、这些蒲公英的呢?
生:蒲公英一会儿金色一会儿绿色,很有意思。
生: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生: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可爱的蒲公英!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欢的一种花。
2、品位课文,体会感情
我拿起一支蒲公英吹蒲公英种子,同学们看后笑逐颜开,“哎,真有意思!”“我也玩过。” 师:吹过这种绒毛的小朋友请举手。
生:我们学校前面的原野上就有蒲公英,我们上学路过时,经常吹着玩。师:是吗?那一定很有趣了。
师:小作者和你们一样开心,把你自己融入到课文中,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师:谁敢站起来读,同学们听听他开心吗?
生:开心!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吹蒲公英的绒毛,很开心。
„„
师:用自己开心的语气再读读第二自然段,读出作者的快乐。师:这么开心的事后来怎么不做了呢?我们来读读第三自然段。生:因为他有了一个新发现。
生:他发现草地一会儿金色,一会儿绿的。生:他发现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生疑惑地:老师,蒲公英的花瓣怎么像我们的手呢?怎么合拢? 师:这样吧,我们和小作者一起去看看他的新发现。
师要求看插图并读:公鸡打鸣,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草地一片金黄;傍晚,草地又绿了。一个小孩走近草地,一株蒲公英特写在小孩脑中浮现:早晨花瓣合拢——太阳升起花瓣慢慢张开——晚上又合拢。
学生在下面有说有笑,兴致很高,“你看那花瓣!”“真有意思!” 师:怎么样?说说你的新发现吧。
生:我看到蒲公英早晨花瓣都合在一起,到白天才开花,晚上又并上了。师:现在你明白了吗?(叫刚才疑惑提问题的同学)
生:蒲公英开花的时候就像这样,(手掌张开成花状),合上的时候好像这样(手指并成团状)
师:你这样比划倒很形象,大家都可以学学。生:用手学做蒲公英开放合拢。
师 :这次我们小组练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想草地和蒲公英的样子,一会儿咱们小组比读。
生:比赛朗读三自然段。
师:有了这个新发现作者会怎么想呢?看第四自然段。
生:原来蒲公英这么好玩,一会开一会合。草地就一会金色,一会绿色。生:作者肯定想以后别揪它了,它到晚上也睡觉,跟我们人一样的呢。师惊奇: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里写着:“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一起起床” 师:你可真会思考,和小作者想到一块去了,而且读得很有感情,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吧。
作者都想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了,他是把蒲公英当成了自己的伙伴。对待自己的伙伴应该怎么样的呢?再来一遍。生再读。
师:这才更喜欢蒲公英了呢。其实花草树木也是有生命的,它们就像我们的伙伴,我们应该爱护。
3、通读全文,回到整体。
师:大声读全篇课文,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声音里。
师小结引申:大自然里有植物、动物,各式各样的物种千千万万,它们色彩缤纷、形态独特、习性各异,经常亲近它们,仔细观察它们,你会有独特的发现、新颖的感受,因而你会激动、兴奋,由此产生眷恋、喜爱„„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回到大自然去吧,在那里你会找到欢乐!
(三)、课外延伸,培养观察兴趣。
你也有喜爱的花草吗?请大家到大自然去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经历、感受作为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三天后我们来到课堂说你的新发现。
三、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强化了自主意识,发挥了主体作用。我力争从教课文中跳出来,树立为学生而教的新观念。学生的学习热情变高,参与率高,课堂气氛活跃,从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让他们从中归纳出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知道蒲公英会随着太阳的升起而开放,随着太阳的落下而合拢。由此知道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然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中蕴涵在其中的情感。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
孩子们对大自然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亲近,而且还有着意想不到的创造潜能。学完全文后,让学生到大自然去仔细观察,把发现、经历、感受作为课余生活记录下来,这种形式,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这是对课文内涵的深度开掘。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关注文本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关注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从而激励学生“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五篇:感悟英雄(范文)
感悟英雄 感悟河南
栾川县叫河中学
九
(三)班 刘莉芬
指导教师 李富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论起中华,谁不竖起大姆指,谈起中华文化,哪个不是拍案叫绝,赞叹连连,莫说哪气势磅礴的故宫建筑群,那绵延不绝的万里长城,单是其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就如群星一样灿烂。而河南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河南,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美誉.这里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曾经有过无数辉煌,也曾有过无数失意,无数的文化曾在这里交汇,无数个英雄曾在这里诞生,或侠肝义胆,或聪明过人,或才华横溢,或赤胆忠心……这些河南的英雄伫立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里,这些河南英雄的灵魂永远留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移山的愚公,从神话中的洛水女神到现实里的医圣张仲景,以及在千百次的失败爬起来发明地动仪的张衡,铁面无私大义灭亲“青天”包拯,有巧借东风,唱“空城计”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替父从军转战沙场的花木兰,更有面对日军的封锁,吃草根仍将敌人打得心惊胆颤的将军杨靖宇;有在祖国倍受欺凌时仍大喊出“我是中国人”永不倒下的吉鸿昌……他们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数千年来的精髓,他们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石。他们,是河南的英雄!是由伟大的母亲河孕育了的英雄,是由厚重的河南承载了着肌体和思想的英雄!他们代表着河南的先进文化,他们是中国的骄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那些为我们熟知的英雄的生命随时光的飞逝而消逝时,河南的现代英雄们走来了,虽然服饰不同,但精神却一脉相承,血液里奔流的,依然是河南人民的数千年坚韧和执着的河南英雄走来了!他们是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公仆焦裕禄,一心为公实事求是不为名利的史来贺,为朝鲜战争募捐为祖国人民歌唱的艺术家常香玉,保一方平安视人民为亲人的公安局长任长霞。。。众多的河南英雄走来了,他们也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他们的却如同许多做了伟大事业的英雄一样受人尊敬。
你还记得他吗?一个热血小伙,当他正在海边大堤上行走时,看见大家突然都往一个方向跑去,有人落水了!这时的风力大概有6~7级,风卷着巨浪恶狠狠的拍向岸壁.“啪————啪”,这声音仿佛大自然在向人类挑战.一个巨浪把落水者托了起来,巨浪象在玩玩偶一样,玩弄一个生命于股掌之中。在那个时刻,他“扑通”一声,他接受了自然的挑战!在那种情况下,下海是非常危险的.他搏击着巨浪,一个又一个巨浪翻滚着,像一个个城墙一样难以跨越。每当他前进一步,巨浪又把他冲到后边,终因体力不支,被冲到岸上。巨浪又淹没了落水者,当他再一次听到岸上的人大声呼喊着:“人在那人在那儿”时,又是一声“扑通”,他奋不顾身,朝着人们指的方向跳了下去。落水者挣扎着,而他也在更加努力的前进。又一个巨浪……它像一张嘴,无情的大嘴,把落水者吞了下去。
警察急匆匆地赶到来营救落水者时,“请让我去吧”,他又一次站了起来,他系上了绳索,第三次跳下了大海。这次是那么地坚定,仿佛有一种不救上落水者,誓不罢休的气概。听到如此坚定的决定,巨浪好像折服了一样。他摸索着,终于他拉住了落水者的手,落水者被救了上来,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太长,落水者已经死了。当人们回过神来,寻找那位青年时,他却早已无声无息地离开了现场。他就是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魏青刚。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的人魏青刚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的动作,源于内心的品质,他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难道他不是“侠之大者”吗?他的大无畏精神,他的奋不顾身,舍己救人,不为名,不为利,他只是在救一个人,只是在尽一个河南人血脉里人本份。
当洪战辉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一个与他没有亲缘关系的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他要撑起困难中的家庭,他过早地没有了同龄人的娇气和任性,他变得勇敢而坚强,当他准备承担这些责任的时候,他已从男孩开始,变成了困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生活。今天的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他不是我们的楷模吗?他无私,他勇于承担责任,他勇于挑战困难,我们学习不正需要他勤奋刻苦的精神吗?我们生活不正需要他勇于挑战、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吗?
在经历过许多沧桑之后,河南人民正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河南这片古老的中原大地,涌现出更多的英雄,勇斗歹徒的付建州,为救人勇敢走向死神的李学生,和歹徒搏斗壮烈牺牲的民警付卫东。。我想,这些英雄们并不是时时刻刻让我们感受他们的光芒万丈,他们只是在一些时刻,做到了英雄所做的事情,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是真实的,触摸可见,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生活着的,有声相闻,他们生活在我们中间,他们和千千万万个河南人一样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过多的张扬,没有多余的修饰,只是那样静静地站着,也许他们就是我们中间的一个人,他们是英雄,如同风雨之后的河南文化,他们是那些真正让我们起敬的人,他们所带给我们的具有非凡的感染力河南文化,博大,无私,丰富,包容,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你我他,我骄傲,源远流长的河南文化,我渴望有一天,我能够成为一个河南走出来的英雄。简评:
河南文化,我们要想把它融会贯通,就要亲身地去感受它非凡的魅力,了解它灿烂的文化内涵。敞开心扉,张开双臂,去接纳它,拥抱它。本文作者正是在学到了有关河南文化的知识后产生这样的创作思想的。这篇文章以写“英雄”来展开对河南文化的描写,突出了河南独特的文化内涵,语言比较精练,创新新奇。这主要基于作者平时能通过多种媒体来了解河南的历史典故,加深对河南的认识;了解河南的历史名人及他们的事迹,感受河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河南文化的伟大。通过对这些曾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了解,作者找到了前进的动力,他们身上迸发出的精神和品质,使人受益匪浅。同时,通过本文的书写,作者对英雄的认识逐渐提高,不仅仅局限于历史的英雄人物,更注意理解英雄的品质,从而寻找现代社会的英雄。全文流畅,有一定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