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尊生 4月12日公开课教案修改稿
2013年4月12日同课异构教案 宿州二中 赵志成《尊生》教学设计
宿州二中赵志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庄子的尊生思想。
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健康心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探究庄子“无用是大用”的尊生思想。
教学课时: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战国时代,群雄竞起、弱肉强食,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权臣卿相也难逃无妄之灾。庄子身处在这样的一个人性被扭曲、生命被践踏的乱世中,以仁爱之心观照生命,开拓了生命的新空间,展现了生命的另一种辉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庄子的生命智慧。
二、教学过程第一则
1、请一学生读准PPT上字音,检查预习情况。
衣皮毛栎树絜液樠蠹果蓏 掊击见梦 恶乎
旁十数、以为舟则沈、实熟则剥、小枝泄(通假字)
2、分析许由等四人不受天下的故事。
提问:子由、子州之父、子州之伯和善卷四个人是为了什么被让天下而不受? 明确:为了自己的生命。字庄子看来,生命具有比天下还要尊贵的价值,所以我们要怎么对待生命呢?
(生齐答)尊重生命。(板书尊重生命)套句名言就是:天下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3、亶父迁岐山
提问:大王亶父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命放弃天下和土地的吗?
明确:(生齐答后找学生发言)为了百姓的生命。
尊生不仅是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包含着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珍视。由尊重自己的生命扩及到尊重他人的生命,这是生命境界的提升。亶父虽然放弃了土地,但因此避免了生命被世间的大大小小利益拖累,明智而且伟大。
提问:这一段中有两句议论性质的话,请同学们尊重生命的角度谈谈对它们的理解。可以先前后位一组交流一下。(学生自主讨论后自由发言,师点评,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
(1)“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师)为生命服务的土地(所用养)和生命自身(所养)不可本末倒置,反过来危害生命。尽管土地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民无土不立,但也不能因土地而危害百姓的生命。这一句再次强调了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
现实启发:养生的东西怎么会危害生命呢?现实中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吗? 提示:有些东西本来是用来维护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的,但是如果过度追求或 1
使用也会影响健康和生命。如:风扇扇多了会浑身酸痛,空调吹多了会得空调病,鱼肉吃多了会腐烂肠胃。
(2)“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可让学生翻译)
明确:人们都向往富贵,厌弃贫贱。得到高官尊爵的,会整日患得患失,会不择手段,更有甚者,竟把性命也搭进去了。一旦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成了束缚精神自由、甚至残害生命的身外之物,就不应该对它们有丝毫的留恋。生命都没有了,富贵名利还有什么用啊,所以庄子批评他们太糊涂。
讨论:老子有一句话,也有类似的思想,我们来看一看。(PPT)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 译文:名声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钱财比,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名利和丢掉生命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珍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思考:
①老子的三个选择性的问题,庄子会如何回答?说说你的理由。
②“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和 “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都把过分追求名或利看做生命的大障碍,谈谈你的体会。
明确:①生命更亲切,更贵重,丢掉生命更有害——尊重生命。
②过分地追求声名权势,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过多地追求金钱财物,必定让人患得患失。世人为了满足过度的名利欲望,不惜以性命铤而走险。
重名利则生命危险,重生命则名利难求,生命和名利,庄子要我们如何选择呢?(生齐答)(板书: 不为名利所累)
第二则
只是,不为名利所累谈何容易!用世俗的标准来评价,不追名逐利,往往会事业无成、籍籍无名,成为亲友众人眼中的“无用”之人。很多人会问,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这样的生命又有什么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第二则课文的学习,来探求问题的答案。
活动主题:这一则故事中,不同的角色就是围绕着有用和无用展开了争辩。请同学们分别为它们代言,阐述他们对有用和无用的看法态度。
右侧板书:
不材之木,无所可用
匠石栎树
无所可用,为予大用
有用之木以其能苦其生
文木
活动一: “匠石”眼中的栎树是无用还是有用?
(学生自由发言后一人回答)“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板书 不材之木 无所可用)(师:有没有用)无用。
活动二:现在听听栎树自己怎么说。(学生一人代言栎树)
提问:弟子仰视你、赞美你,旁观者崇拜你,匠石却认为你是“不材之木”、“无所可用”,你是否也自认无用?用原文的话回答。
明确:(学生)“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师引导概括这句话的要点)不仅自认无用,而且努力追求无用,正因如此,才有今天的大用。简单点说就是:无所可用,为予大用。(板书:无所可用,为予大用)
(师)这个大用是指什么?
明确:高大长寿。
因为太高大,所以不能被世人拿去做舟、做棺木、做器物、做门户和梁柱,不会被用作工具,才没有被砍伐的生命危险。所以说,无用可以保全生命。(板书 无用可以全生)
提问:既然是“文木”,匠石自然认为文木是有用之材,那些自求有用的文木下场又如何?
明确:“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补全右侧图)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无用的栎树高大长寿,有用的文木却早早丢掉了性命。有用就意味着成为别人眼中的可以利用的工具,无用则是对生命被工具化的拒绝。不能被用作工具,于是无所可用,无所可用也就没有伤害。
提问:从人际交往或者保全自己生命的角度,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尊重生命,就要我们拒绝别人把我们的生命工具化,也不要把别人的生命工具化,彼此平等相待,成就生命的大美。(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明确 板书 无用可以全生 生命不能工具化)
讨论:现实中,不追名逐利,往往事业无成、籍籍无名,成为亲友众人眼中的“无用”之人。很多人会问,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这是我们在学习第二则之前提出的困惑,现在同学们有答案了吗?可以从板书中找答案。(学生2人)明确:引导学生用无用可以全生或拒绝生命工具化的思想来回答。
(师)老师也写了三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①“无用”,可以使我们免于成为被利用的工具,躲过很多辛苦,活得逍遥。②“无用”,可以让我们身处险恶时藏锋敛志,韬光养晦。
③“无用”,可以让我们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禄,获得人生的自由。
拓展思考:无用可以成就人生和生命的真正大用,但也绝对不是要我们去否定个人价值的提升和实现,也绝不是放弃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它是一种尊重生命的思想主张,但并不是生命的全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则材料。3
原文: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有花纹的绸缎),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孤单的小猪),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水沟)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国君)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概述:楚王想用千金的酬劳请庄子出任楚国的宰相。庄周却不愿因做官被统治者利用和束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选择了终身不做官来让自己的心志愉快。
提问:庄子这个选择,体现了怎样的生命思想?
明确:尊生。尊重生命,不被名利所累。
提问:可以在精神境界上来评价他吗?
明确:(生答,师补充)蔑视权贵,傲然独立,洁身自好。
提问:在这里,尊重自己的生命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之间是对立关系吗?
明确:面对无可奈何的现实,庄子的不愿被用,正是他对自己人格的维护,对自己尊严和生命的维护,影响了后世一代代的知识分子,成为他们不事权贵和恬淡隐忍的精神支柱。
提问:这个做楚相的机会,屈原会如何选择?
讨论:(学生齐答)接受(师)体现了屈原怎样的精神追求呢?
明确:忧国忧民,治国安邦,以天下为己任。
思考讨论:面对同样的楚国相位,庄子和屈原的尽管选择迥异,却都体现了高尚的精神追求,同学们该如何理解?
明确:(1-3人自由发言)可以这样理解,屈原代表了儒家积极用世的救世情怀,庄子则宣扬了道家避世远祸的逍遥无待。生命中有不得不担当的责任,也会有不得不避让的困境,要有变通的智慧。
(PPT)“达则兼济天下”,是以仁义之心彰显生命的价值,生命因此而厚重;“穷则独善其身”,是以“无用之用”消解生命的困境,生命因此而逍遥。进退之中,生命得以圆满。
互动:屈原和庄子,他们以不同的形式绽放出生命的光芒,薪火相传,指引着一代代后人,或是积极用世,或是韬光养晦,能举出例子吗?
举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寄情于赤壁山水的苏东坡,忍辱偷生著成《史记》的司马迁,他们是庄子的知己;
“致君尧舜上”的杜甫,矢志不渝、致力变法的王安石,“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谭嗣同,无不是儒家的忠实信徒。
明确:他们虽然选择不同,但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导引了不同的生命道路,让我们有了应对不同社会环境的生存智慧。
课堂总结:
尊生就是要以生命为尊,尊重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拒绝生命沦为工具,平等相待,维护生命的尊严。
尊生就是要摆脱名利的拖累,以无用应对无奈的现实困境,韬光养晦,期待
4人生真正的大用。
这就是庄子的生命智慧。与君共勉。
课外练习:
任选一个话题阐述观点:
1、你怎样看待“舍生取义”?
2、如何理解“不要让生命沦为某种工具,也不要拿别人的生命充当工具”?
板书:
尊生
珍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无用可以全生
不为名利所累 生命不能工具化5
第二篇:尊生教案
《〈庄子〉选读》之《尊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尊生》是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庄子〉选读》中的一篇,旨在阐明庄子尊重珍惜生命的一种思想。文章共前后两段选文,选文1通过尧舜
让天下和大王亶父迁都的寓言故事,表达出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思想;而后一则选文通过匠人和栎树的故事不仅体现出庄子散文奇异瑰丽的特点,而且表现了
一种不把生命沦落为工具的思想,这是对第一则选文的补充和深化,生命只有摆脱了工具性,才能更好的珍爱和延续,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维护。可以说本篇文章既有庄子散文瑰丽飘逸的艺术性,更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思想性。
四、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分析,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紧扣“积累、理解、思辨”这个思维过程,分三步完成教学内容: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尊生主旨 3﹒思辨儒道互补
其中第二个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三个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必须强调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文本,才能突破语言障碍,进入文本深处,因此诵读法是整个课堂贯穿的主线;选修的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独立自主探究问题的地位,激发他们解读文本的兴趣,提高解读文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认真展开相互间的讨论,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明确,让课堂的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高效教学。
诵读法
讨论法
点拨法
导语设计:
之前我们通过对孔孟选读的学习,深切体会到在先秦这样一个礼崩乐坏,风云变幻的时代,孔孟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完美人格的重塑,都体现出儒家对百姓苍生亲切的呵护,对世道人情柔软的抚摸,这种悲天悯人的人性关怀和生命关照,是一种温暖,更是一种感动。而与儒家相对,更注重追求清净无为,逍遥于世的道家,对于生命又有着怎样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不妨从庄子《尊生》这篇文章中略窥一二。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尊生》前后两则选文,采用不同的研读方法,但必须把诵读文段贯穿始终,突出文言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第一则选文,采用学生阅读和标示关键句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第二则选文则通过小切口的问题层层深入,学生自我探讨,逐个击破重难点。
⑴阅读第一则选文,思考文段从什么角度阐明“尊生”主旨?标示出关键语句,理解体会。明确: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
联系现实,通过高中生卖肾买苹果手机和小悦悦事件这两个案例,引导学生把握分析社会和自身的能力,树立一种健康的生命观。
(2)阅读第二则选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描写了几个主要的艺术形象?明确:匠石和栎树
②请概括栎树有什么特点?明确: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年岁久远 ③无用观点是站在谁的立场上得出的?明确:匠石 ④对于匠石的态度,栎树进行了怎样的驳斥?在这一段中,大家感觉栎树那些话更具有驳斥匠人的力量?找一找,划一划。
明确:(选文最后一段)不把自己的生命沦落为工具,也不把别人的生命充当工具。
5﹒拓展探究
这个环节是一节课的升华,它建立在充分有效的文本研读基础之上。选文1和选文2对生命的认识正是拓展探究活动展开的契机,所以“道家的生命观和前面的所学的儒家生命观有何区别”这个问题更能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不仅有助于理解前面所学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加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设计,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大跨度的题目容易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言。因此,我从前面学生多学的孔孟之中摘录两句最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熟悉,然后让他们通过讨论,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别。紧接着把问题逐渐深化,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文人儒道互补的人格典范。这种小坡度,高密度的问题形式更利于学生开展探究。
探究问题1:《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那么结合庄子的生命观,说一说儒道两家在生命观上的区别? 明确:儒家崇尚仁义,道家更看重生命。
探究问题2: 你喜欢儒家还是喜欢道家?说一说理由。明确:人活在世上,必须儒道互补。
探究问题3:举出一些儒道互补的文人知识分子的例子?明确:陶渊明,李白,苏轼 6﹒课堂小结
通过对两则文选的梳理,我们理解了只有摆脱工具性,不为外在所累,生命才会持久和灿烂。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雨雪风霜也许会让我们遍体鳞伤,功名利禄或许会让我们心灰意冷,即使断崖绝壁,走投无路,庄子或许能让我们获得生命的提升,心灵的超脱,正如鲍鹏山先生所言,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感谢庄子,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宝贵,也让我们获得了生命境界的开阔和提升,正所谓“尊人尊己人间世,天地精神逍遥游”。
7﹒作业布置
阅读课后练习三《蝜蝂传》,思考其中的思想和庄子的哪些思想一致。
七、板书设计
爱自己和他人
尊
生
庄子
不能沦落为工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尊生》教学反思
讲课下来,失误颇多!遗憾颇多!党老师谬夸“儒雅沉稳有致”,我实不敢当。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流程,还有很多需要调整的地方和进一步打磨的细节,一节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有厚重的知识积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积聚到一定程度,才能绽放出五彩的烟花,照亮整个夜空。
我个人感觉,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以后继续坚持: ①正确处理好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不能拿必修的教学方法对待选修,真正做到选修教师教得有方法,学生学得有兴趣;
②文言文教学除文言知识的积累外,必须充分挖掘文本,突出文学性,营造课堂的语文味,适当在文化层面上拓展,防止出现政治的说教和历史的泛谈;
③把握好课本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同时更要注重本节课独有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的定位更符合实际;
④教学思路必须清晰,前后连接必须自然,体现出循序渐进的逻辑发展过程,使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符合认识的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⑤对文本的分析,要有化大为小的策略,小切口,巧进入,小坡度,循序渐进逐个击破;
课文的拓展要符合文本自身的特点,不能为拓展而成为伪拓展,狗尾续貂,成为败笔; 虽有几点长处,但在课堂的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粗枝大叶的地方,不精致,不细致,不标致,使得整个课堂不唯美,不精美,不完美。
①导语设计虽然兼顾了所学内容和本课主旨的联系,但是语句较长,整体感觉过于生硬,流畅但不自然,美丽但不细腻,不能起到深入学生内心的震撼力量;
②第二则选文的的分析,问题设置虽然很好,但是对生命不能沦落为工具的分析过多,准备不充分,显得捉襟见肘,局面掌控不自然;
个人预设的东西过多,教师个人化色彩浓,学生个性化的东西不多,自然生发的东西较少,课堂显得不生动、不灵活;
③时间安排不合理,特别是最后三分钟,教师课堂机智略显不足,不能因时因地化解问题,使得最后几分钟成为自己才华的展示,教学内容的倾泻;
④学生评价还显稚嫩,对于栎树的特点概述,学生的回答虽然突兀,但教师评价简单并且缺少正确引导的方法;
⑤多媒体课件制作不精细,里面有多处错别字,如“那”、“画”等,课件演示不熟练,不能很好得配合课堂教学的开展;
⑥作业的布置过于随意,只是简单地把课后第三题练习作为学生思考的重点,但没能与本节课教学目标特别是教学重难点很好的联系。
一节课,涉及到各个方面,需要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改进,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在语文教学理论上多一点思考,在文本分析上多一点精心,在课堂驾驭上多一点灵活,在学生个性解读上多一点自由,只要有往前走的勇气,一切都会改变,一切必将改变。
第三篇:4月12日永远跟党走
党在我心中演讲稿:永远跟党走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这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永远跟党走》
小时候,在我的心目中,党就是一串串感人的故事,一位位慷慨悲歌的英雄,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是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江姐。这天,如果有人问我,党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我能够自豪地说,党就是一面飘扬的旗帜,它号召13亿中国人走向独立自主;党就是一盏指路的明灯,它指引着无数中国人走向繁荣富强;党就是千千万万优秀共产党员的缩影。
在战争年代,每时每刻都会发生感人的故事。董存瑞,黄继光,张思德每个共产党员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思德一生只活了29岁,但他却活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生命的真谛。年仅19岁的刘胡兰在铡刀面前视死如归,她说: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为了共产主义的事业,他们无怨无悔地奋勇向前。
这天我们走在新世纪的大道上,沐浴着党的光辉,唱着春天的故事,我情绪是那样的激荡。回首过去的历程,那洒满鲜血的路上,一个个脚印记载着多少风雨与沧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无数的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才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在和平年代,我们的身边,这样的共产党员也有很多很多。有这样一位离休老人,他是老红军,却并不富裕;他是百岁老人,却整日闲不住。他无偿资助126位特困学生15万元,留给家人的却是100万字的读书笔记,他用一生的行动诠释着共产党人永远的长征。
我愿用自己生命最完美的时光,献给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就算岁月能够带走我的青春,就算时光能够更改我的容颜,但是这一切都无法撼动我内心的一个信念,那就是永远跟党走,党在我心中。让我们肩并肩、手拉手,一齐努力、一齐奋斗,相信我们党的事业将更加和谐完美;迎着党90周年的喜庆,祖国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第四篇:尊生教学设计
<< 尊生>>教学设计
谢建春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尊生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个别句子中的重要文言知识点,并结合分析结果直译句子。
2、结合寓言故事和生活实际分析庄子的“尊生”思想。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贪腐案例引出人在特定情况下会异化
二、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全文。
1、教师检查自学成果:(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栎树
絜
棺椁
液樠
柱蠹
见梦
果蓏
掊击(2)朗读课文
三、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行翻译全文
1、明确目标:
(1)、逐句梳理其大意。(2)不懂之处做下记号。
2、教师检查自学成果:
解释重点字词并对句子进行翻译。
四、文本研读
1、明确目标:
对故事情节及其所反应的思想有所把握。
2、学生思考
(1)、曲辕有一棵怎样的栎树?
教师点拨
正面——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侧面——观者如市;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总结:这是一棵罕见的高大、粗壮的树
(2)、匠石作为一个爱木之人,对这棵人人仰慕的奇树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教师点拨
匠石不肯视,行不辍。
原因:为不材之木,无所用也。(3)栎树真的无用吗?
教师点拨
鸟: 安乐窝 天堂
路人:乘凉好去处
摄影师 : 一道独特的风景
明确 :栎树有用
(4)那匠伯为什么认为栎树无用呢?他评判有用无用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点拨
匠伯身份是木匠,利用木材加工成各种器具,从而实现自己的利益。
原因:栎树满足不了他的需要,他利用不上栎树
明确 :匠石的价值取舍标准: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否利用它实现自己的利益,达到自己的目的。
木的价值:实现别人利益的手段跳板工具(5)栎树对匠伯的看法及价值取向持什么态度呢?
明确:不同意
匠伯:
追求
有用
栎树:有用
会伤害生命
无用
保全生命
大用
不同在于匠伯看重当前利益,栎树看重的是生命
栎树价值取向:拒绝充当别人的工具 ;也反对别人把对方当工具看待(6)栎树通过什么形式告诉匠伯的呢?点出文体,探讨寓意。
教师点拨
托梦形式
文体特征: 寓言
寓意:尊重生命,不要让生命沦落为工具
四、文本拓展
1、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匠伯这种人? 有生命沦为工具的事发生吗?
(1):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赞 》:“开封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
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一生一死,乃知交情;—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2):当前学校教育 现状:
A:高考结束后:学校最关心什么?
B:泉州五中和二中你觉得那所学校好,为什么?
C:你能经常上到音乐、美术、实验课?
为什么会这样呢?
只有重视高考科目,这样才能考出好成绩,只有学生考出好成绩,学校才能赢得社会、上级的认可,学生就成了给学校争取荣誉工具。
(3)现在很多小孩很可怜,几乎没有自己周末,早上要画画,下午要小提琴,晚上要拉丁舞、奥数… …家长给小孩周末安排得满满的,小孩和同龄人一起玩耍成了一种奢望。
其实这些兴趣班是孩子喜欢呢?还是家长喜欢呢?家长把很多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成了家长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实现光宗耀祖的王牌。
教师点拨:人是世界的主宰,我们不能把自己归为工具,更不能把别人当工具来使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能用有利无利来衡量,而应当平等相待,互相尊重。
第五篇:2011年4月《雷雨》公开课教案(定稿)
公 开 课 教 案
雷 雨(节选)
曹禺
教学目标
1.明确戏剧单元学习的要求,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2.体会剧本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3.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的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教学重点
1.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2.通过欣赏戏剧语言来分析周朴园的性格。(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
1.周朴园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分析
2.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授课者:永春三中 苏永智
授课时间:2011.4.29上午第三节 授课班级:永春侨中高一年1班
教学步骤
一、欣赏电影《雷雨》最后片段
二、体裁:戏剧简介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
三、体裁:话剧简介
话剧是用对话和动作来表演的戏剧艺术。(话剧是从国外引进来的,它不是我国戏剧的传统,我国戏剧传统是戏曲。)
四、戏剧分类
1、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
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另有童话剧)
4、按题材主题分: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五、戏剧的要素:人物、戏剧语言、戏剧冲突
六、戏剧的语言和特点
1.戏剧语言可分为舞台说明(也叫舞台说明,包括背景介绍,人物动作,神态说明,旁白,画外音以及其他叙述语言等)和人物语言(包括人物对话、独白等)
2.戏剧语言的特点:
高度个性化,富于动作性,有丰富的潜台词。
七、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其后,又写了《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1949年解放后他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
八、《雷雨》剧情简介
二十年代初。天津大矿业主周朴园年轻貌美的续弦夫人繁漪,长期被禁锢在豪华的巨宅中,过着枯寂的生活。大少爷周萍系周朴园前妻所生。周萍同情、爱慕繁漪,两人产生恋情,周萍慑于父亲的威严,耻于这种乱伦关系,对繁漪逐渐疏远,并移情于使女四凤。繁漪不甘忍受周家两代人的欺凌,决心报复,她解雇四凤并让其母 鲁妈接走。在外省帮佣的鲁妈,得悉女儿被周家雇用继而又遭解雇,心急如焚地赶到周家,在客厅与周朴园不期而遇。交谈之中,周朴园得知鲁妈竟是三十年前遭自己抛弃而自杀的梅 侍萍,不禁愕然,惶恐不安。他给鲁妈一张支票以赎前愆。鲁妈将支票撕掉后,拖着四凤回家。她要四凤发誓“再也不见周家人,否则就遭雷电劈死”。
当夜,周萍翻窗潜入四凤房内,被鲁妈发现。四凤跪着禀 告母亲,自己已怀身孕。鲁妈顿觉天 旋地转,最后她同意周萍带四凤远走高飞,永不回来。四凤尾随着周萍到周家,正欲出走,为繁漪所阻。繁漪 唤出周朴园和二少爷周冲等人,当面揭露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并指着匆匆 赶来的鲁妈和鲁大海,叫周萍认母、认弟。周朴园无奈,当场承认鲁妈确 是周萍的生母。此时,周萍、四凤方知他们竟是兄妹。四凤羞愧难当,哭着冲出客厅,雷雨之夜仓惶出奔,室外雷雨如注,不幸触电身亡。单纯、热情、充满着幻想的周冲赶来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屋里传来一声枪响,周萍倒在血泊之中。善良的侍萍痴呆了„„
《雷雨》主要人物及关系表
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55岁。鲁侍萍--其妻,某校女佣,年47岁。
繁漪-- 其妻,35岁。鲁大海--侍萍前夫之子,煤矿工人,年27岁。
周萍--其前妻生子,年28岁。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18岁,周家使女。
周冲--繁漪生子,年17岁。鲁贵--周宅仆人,年48岁。
九、通过思考问题,分析周朴园的形象
(一)读第一场戏: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冲突(三十年的生死恩怨、爱情纠葛)思考下列问题,请找出根据(句子)
1、三十年来,周朴园是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
2、三十年来,周朴园是如何思念死去的鲁侍萍?
3、当鲁侍萍告诉周朴园三十年前的 侍萍“现在 还活着”、“境况很不好”、并且问周朴园“想见一见她么”、“想帮一帮她么”时,周朴园有什么表现?(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找)
4、请找出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过程的语句。
5、当他知道站在面前的就是鲁侍萍时,周朴园又如何表现?
6、周朴园前后态度变化大,从这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7、资本家给人的印象就是冷酷无情,喜新厌旧,讨论: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感情?为什么有感情?
8、既然有感情,那么为什么还要被赶走,被谁赶走?周朴园愿意吗?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解决?从中可以看出周朴园性格的另一面?
(二)读第二场戏: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罢工与反罢工的尖锐矛盾,即阶级斗争)思考两个问题,请找出根据(句子)。
从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对话,周朴园和他儿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朴园的那些性格特征?
归纳总结:周朴园的形象
虚伪、冷酷无情、自私、真情(痴情)、软弱、专制、残忍、狠毒、奸诈、贪婪
十、课后延伸:分析鲁侍萍的性格特点
十一、欣赏电视剧《雷雨》主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