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 着力打造##源头第一城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县立足自身特色,审视全局,把握县情,提出并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创建打造生态品牌积极连接内陆腹地,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融入全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全市“两带一圈”建设。实施“生态立县”带动战略,##县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一是区位优势。##县地处闽赣交界处,是省定边贸重点县之一,自古以来,就是“闽盐赣米”的集散地,具有连接沿海和江西等内陆腹地的区位优势,土地、生物、旅游、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与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产业和开放优势形成互补,相互促进,联动发展。二是环境优势。##县境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年日照时数1720.7小时,年降雨量1830mm。是第二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生态农业示范县,南方重点林区县之一,林地面积203万亩,森林覆盖率79.2%,天然草场面积4万多亩。为闽江正源头,境内的闽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已申报国家级)面积有19.5万亩,植被茂密,生物多样性高,水土保持完好,河水含沙量少,整个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三是资源优势。以“三子”为主的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是“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和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农村工业原料充足,活立木蓄积量达1000万立方米。同时,##又是革命老区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莲乡文化底蕴。作为一个欠发达县,##加快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又不能为了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质量,又要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县委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围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城镇建设等方面做文章,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打造闽江源头第一城。发展生态农业。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绿色农产品作为农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方向,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着力打造莲子、水果、烟叶、种子、笋竹、林业、畜禽等七大特色农业基地;优化农牧渔结构、稻田“轮、间、套种”结构、莲田立体生态结构、水域立体生态结构、果山种养生态结构、山地生态结构、丘陵生态结构等农业生态结构模式;大力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生态示范村建设、生态果业建设、生态莲业建设、农牧结合型生态建设、生物防治、农业节能与新能源开发等生态农业重点工程;按照农产品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小规模大群体之路,按“一乡一重点、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思路,实施“基地+规模”工程,驱动新兴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在农业中的比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创建更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和农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发展生态工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立足现有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资本扩张为纽带,发展低消耗、无污染或少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生态工业产业。抓发展后劲,培育新增长点:立足资源和比较优势,以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纸业、特色食品加工业、竹木加工业、电力(发、供)业和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业等五个支柱产业;抓项目建设,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用生态的理念建园区,用生态的理念经营园区。进一步扩大薄型造纸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领先优势,发展造纸产业集群,带动木制品包装、热电联产等配套项目的发展。立足农副产品优势,抓龙头带基地,以闽江源绿田、文鑫、孟宗、兴辉、翠源、裕芳等企业为依托,发展壮大建莲、黄花梨、猕猴桃、水蜜桃、笋制品、粮食深加工等食品产业集群,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抓质量提升,大力打造名牌产品:加强对获省名牌产品称号的6家企业9个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1个国家质量免检产品、6个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和1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识使用权产品等一批名优品牌的宣传与保护。指导帮助企业继续做好质量体系和环境认证等基础工作,做好名牌产品的申报工作,积极促进“铙山”牌拷贝纸薄页纸申报中国名牌产品,“铙山”牌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力促“闽江源”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新创一批省名牌产品和国家绿色食品标志、原产地标志产品;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运作,鼓励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把特色产业规模做大做强,提高工业品的附加值、科技含金量和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形成各行协
第二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打造##源头第一城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县立足自身特色,审视全局,把握县情,提出并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创建打造生态品牌积极连接内
陆腹地,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融入全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全市“两带一圈”建设。实施“生态立县”带动战略,##县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一是区位优势。##县地处闽赣交界处,是省定边贸重点县之一,自古以来,就是“闽盐赣米”的集散地,具有连接沿海和江西等内陆腹地的区位优势,土地、生物、旅游、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与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产业和开放优势形成互补,相互促进,联动发展。二是环境优势。##县境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年日照时数1720.7小时,年降雨量1830mm。是第二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生态农业示范县,南方重点林区县之一,林地面积203万亩,森林覆盖率79.2%,天然草场面积4万多亩。为闽江正源头,境内的闽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已申报国家级)面积有19.5万亩,植被茂密,生物多样性高,水土保持完好,河水含沙量少,整个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三是资源优势。以“三子”为主的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是“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和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农村工业原料充足,活立木蓄积量达1000万立方米。同时,##又是革命老区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莲乡文化底蕴。作为一个欠发达县,##加快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又不能为了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质量,又要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县委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围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城镇建设等方面做文章,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打造闽江源头第一城。发展生态农业。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绿色农产品作为农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方向,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着力打造莲子、水果、烟叶、种子、笋竹、林业、畜禽等七大特色农业基地;优化农牧渔结构、稻田“轮、间、套种”结构、莲田立体生态结构、水域立体生态结构、果山种养生态结构、山地生态结构、丘陵生态结构等农业生态结构模式;大力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生态示范村建设、生态果业建设、生态莲业建设、农牧结合型生态建设、生物防治、农业节能与新能源开发等生态农业重点工程;按照农产品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小规模大群体之路,按“一乡一重点、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思路,实施“基地+规模”工程,驱动新兴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在农业中的比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创建更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和农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发展生态工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立足现有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资本扩张为纽带,发展低消耗、无污染或少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生态工业产业。抓发展后劲,培育新增长点:立足资源和比较优势,以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纸业、特色食品加工业、竹木加工业、电力(发、供)业和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业等五个支柱产业;抓项目建设,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用生态的理念建园区,用生态的理念经营园区。进一步扩大薄型造纸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领先优势,发展造纸产业集群,带动木制品包装、热电联产等配套项目的发展。立足农副产品优势,抓龙头带基地,以闽江源绿田、文鑫、孟宗、兴辉、翠源、裕芳等企业为依托,发展壮大建莲、黄花梨、猕猴桃、水蜜桃、笋制品、粮食深加工等食品产业集群,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抓质量提升,大力打造名牌产品:加强对获省名牌产品称号的6家企业9个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1个国家质量免检产品、6个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和1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识使用权产品等一批名优品牌的宣传与保护。指导帮助企业继续做好质量体系和环境认证等基础工作,做好名牌产品的申报工作,积极促进“铙山”牌拷贝纸薄页纸申报中国名牌产品,“铙山”牌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力促“闽江源”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新创一批省名牌产品和国家绿色食品标志、原产地标志产品;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运作,鼓励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把特色产业规模做大做强,提高工业品的附加值、科技含金量和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形成各行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发展生态旅游。把生态理念融入到旅游开发开放等各个环节。将“闽江源”、莲乡、老区等特色品牌优势转变为旅游优势,以金铙山风景区为重点,以闽江源、石燕岩、报国寺、城区两个纪念馆(革命纪念馆、周恩来旧居)、规模果园以及相应的荷塘为支撑,对接大金湖,发展适于休闲、健身、观光和陶冶情操的生态旅游。拓宽和深化
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传统,大力开发莲子系列、闽笋系列、菇类系列、工艺品系列等绿色旅游商品。努力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使具有启智和引资作用的旅游业在##得到长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新的先进的文化观和发展观,是对传统观念的扬弃和升华。把生态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目标、思路及政策、技术、措施、行动中去,将生态文化渗透和体现到现代教育上、观念认识上、政策导向上。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牢固树立“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资产”的绿色价值观,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营造生态舆论环境: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环境特色和生态理念,在全社会树立“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将生态文化的理念渗透到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建立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观;弘扬特色文化:不断挖掘、丰富和完善莲乡文化底蕴和红色苏区革命传统,赋予特色文化新内涵,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号召力;开发生态文化力:充分发挥文化力对经济的巨大推动力,将生态文化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促进文化、科技、经济运作一体化,与资源重复利用相结合,推行循环经济,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开展清洁生产,与人口生育观相结合,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建设生态城镇。按照“科学规划、优化建设、法制管理”的要求,着眼长远发展,实施生态城镇建设。做大做优中心县城,全力打造好闽江源头第一城:围绕“新城要新、古城要古”的生态旅游县城目标定位,明确城建主基调和建筑风格,对县城标志性建筑、景观规划、城区风景点等事关县城长远发展的问题进行全面优化,促进城区建筑景观上档次成特色;完善配套设施,美化绿化环境:在完善城建各项基础设施的同时,完善街道、江滨绿带、街心花园、江滨公园、桂园公园、青云岭烈士陵园等地的绿化、香化和美化建设,发挥绿地在城镇中的综合效益;抓好生态村镇建设:认真开展“部分示范、百村行动”活动,以沼气、太阳能等科技成果的开发利用为纽带,以村庄整治、发展种养殖业等为抓手,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以及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使村庄生态系统结构合理,改善村容村貌,实现良性循环。以坚持道路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乡村道路的硬化、亮化,以村庄绿化、美化、净化为目标,实现村落周围有林带,庭院内外有花草。引导和教育农民不断强化环保意识,努力学习和掌握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拓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内涵;强化监管力度,促进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对工业和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作者为中共##县委书记
第三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 着力打造##源头第一城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县立足自身特色,审视全局,把握县情,提出并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创建打造生态品牌积极连接内陆腹地,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融入全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全市“两带一圈”建设。
实施“生态立县”带动战略,##县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一是区位优势。##县地处闽赣交界处,是省定边贸重点县之一,自古以来,就是“闽盐赣米”的集散地,具有连接沿海和江西等内陆腹地的区位优势,土地、生物、旅游、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与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产业和开放优势形成互补,相互促进,联动发展。二是环境优势。##县境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年日照时数1720.7小时,年降雨量1830mm。是第二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生态农业示范县,南方重点林区县之一,林地面积203万亩,森林覆盖率79.2%,天然草场面积4万多亩。为闽江正源头,境内的闽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已申报国家级)面积有19.5万亩,植被茂密,生物多样性高,水土保持完好,河水含沙量少,整个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三是资源优势。以“三子”为主的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是“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和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农村工业原料充足,活立木蓄积量达1000万立方米。同时,##又是革命老区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莲乡文化底蕴。作为一个欠发达县,##加快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又不能为了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质量,又要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县委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围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城镇建设等方面做文章,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打造闽江源头第一城。
发展生态农业。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绿色农产品作为农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方向,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着力打造莲子、水果、烟叶、种子、笋竹、林业、畜禽等七大特色农业基地;优化农牧渔结构、稻田“轮、间、套种”结构、莲田立体生态结构、水域立体生态结构、果山种养生态结构、山地生态结构、丘陵生态结构等农业生态结构模式;大力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生态示范村建设、生态果业建设、生态莲业建设、农牧结合型生态建设、生物防治、农业节能与新能源开发等生态农业重点工程;按照农产品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小规模大群体之路,按“一乡一重点、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思路,实施“基地+规模”工程,驱动新兴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在农业中的比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创建更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和农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
发展生态工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立足现有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资本扩张为纽带,发展低消耗、无污染或少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生态工业产业。抓发展后劲,培育新增长点:立足资源和比较优势,以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纸业、特色食品加工业、竹木加工业、电力(发、供)业和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业等五个支柱产业;抓项目建设,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用生态的理念建园区,用生态的理念经营园区。进一步扩大薄型造纸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领先优势,发展造纸产业集群,带动木制品包装、热电联产等配套项目的发展。立足农副产品优势,抓龙头带基地,以闽江源绿田、文鑫、孟宗、兴辉、翠源、裕芳等企业为依托,发展壮大建莲、黄花梨、猕猴桃、水蜜桃、笋制品、粮食深加工等食品产业集群,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抓质量提升,大力打造名牌产品:加强对获省名牌产品称号的6家企业9个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1个国家质量免检产品、6个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和1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识使用权产品等一批名优品牌的宣传与保护。指导帮助企业继续做好质量体系和环境认证等基础工作,做好名牌产品的申报
第四篇:天祝县大力实施生态安全战略(模版)
天祝县大力实施生态安全战略
近年来,天祝县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生态立县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生态文明县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建设生态文化,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安全战略实施过程中,天祝县以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与建设为重点,着力巩固完善行政和部门“双线四级”护林防火体系,坚决杜绝森林火灾,以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投入,取得了建国以来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森林面积由1970年的235.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10.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1.95%提高到38.26%。同时,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重点生态公益林、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等重点林业工程,累计完成造林37万亩,退耕还林8.97万亩,封山育林46万亩,义务植树1300多万株。积极开展以退牧还草工程为重点的草原生态保护治理,全县禁牧休牧围栏面积达到510万亩,示范治理面积达到4.65万亩,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达到510.6km2。
与此同时,该县还进一步优化生态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原设施农业、特色草畜业和以林木种苗培育为重点的林业产业,实现了特色生态产业从无到有、从零星探索到形成规模的跨越发展。截至目前,全县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到36.28万亩,较上年增加4.45万亩,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7亿元,同比增长40.97%;“下山入川”工程完成搬迁移民2237户10045人,占计划的100.02%;实施农、林、水、生态项目37项,完成投资10.48亿元,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在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天祝县不断完善硬件设施,提升服务品位,旅游业已逐步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天祝三峡森林公园自1996年开发建设至今,各类设施建设累积投资近1.6亿元,集中实施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和服务项目,获得了国家级森林公园标志授权,被评为全省十大旅游景区之一。元至十月份,全县共接待游客40.71万人次,同比增长4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3亿元,同比增长64%。
第五篇:建设五大工程 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建设五大工程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市是一个生态脆弱地区,教你怎样强化生态保护,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同进化的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有利于保持全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拒风沙”的建设思路,加大水土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了“三北”四期防护林体系、绿色通道、重点风沙口治理、封沙育林育草、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初步构建了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体系。全市累计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100万亩,封滩育林草300万亩,累计森林面积达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66%;全市168万亩有效耕地90%达到了农田林网化;完成草原“三化”治理86万亩,完成绿色通道1000公里;启动和实施了62个重点风沙口的综合治理;建立了两个国家级、十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一个国家级地质公园,保护区面积达到6675万亩。
二、面临的生态困境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全市生态体系还比较脆弱,环境持续恶化趋势还没有完全得到遏制:一是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已达8.22万平方公里,土地沙化仍然以每年20万亩的速度扩大,风沙危害仍在持续加重,生物资源受到严重威胁,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全市人均森林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二是地质地理环境恶劣,区域内干旱少雨,而冰雹、霜冻、大风、沙尘暴,低温冷害、干热风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三是草原“三化”逐年增多,全市有3000万亩草地已发生严重的退化、沙化和盐碱化,约占草地面积的45%,草原生态进一步恶化。四是水资源相对短缺,每人每年拥有的可重复使用的淡水总量低于全国、全省标准,地表水的年蒸发量远大于自然补充量。五是自然资源消耗较大,环境污染的局面未能有效遏制,尤其是部分不可再生资源开采过度。六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人为影响未从根本上消除,一些传统企业生产工艺水平落后,缺乏生态环境方面的考虑;部分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够,非法盗砍林木、滥采矿产资源的现象尚未能有效得以制止。
地质地理环境恶劣、植被稀少、风沙侵害严重、生态条件差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生态立市的思路
在“十一五”期间,要优先实施生态林业、生态水利、生态农业、生态家园和生态保障等有利于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的五大工程,通过生态工程建设,确保“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
(一)生态林业工程
重点建设“十大生态林业项目”;既:生态公益林建设、退牧还草、封滩育林、林木种苗基地、农田防护林体系、重点风沙口治理、绿色通道工程、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大林业生态项目。以实施退牧还草、荒滩造林项目为重点,落实政策,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以国道省道为重点,建设绿色通道工程;以重点风沙口治理为重点,使62个风沙口得到基本治理;以封滩育林育草为重点,提高绿洲内植被覆盖率;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力度,提高农田旱涝保收能力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好10万亩葡萄产业基地建设和改造现有26万亩果园,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加快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工程,提高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加快850万亩国家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实施荒漠草原区“三化”治理、封滩育草工程建设,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的保护和监管;对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已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保持资源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水利工程
重点建设“十大生态水利项目”;既:疏勒河、黑河、讨勒河、党河流域综合治理,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水土流失保护与防治,农村安全饮水,“引哈济党”调水工程,洪水河水库和洪临灌区节水改造等重大水利项目。推广以节水灌溉为主的精确灌溉,全面实施病险水库加固工程,提高水利用系数,保证生态建设用水,实现节水农业建设目标。骨干工程方面,积极争取***水库、“*****”等工程的立项工作;完成全部小型水库加固处理,开工建设洪临灌区节水改造,全市改建衬砌干支渠道500公里。技术工程方面,运用经济的、科技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全面普及常规节水技术,实施低压管道灌溉和滴、渗灌等新技术节水措施。田间工程方面,抓好以斗农渠衬砌、田间地头口配套、大地改小、井渠配套为重点的田间工程配套,达到斗农毛渠完整、桥涵闸口齐全的标准,使田间工程全部实现配套改造。生物工程方面,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全面落实地膜覆盖、耙辖保墒、推广使用抗旱剂,减少无效耗水。管理工程方面,依据作物需水要求,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实行计划用水,科学灌溉,提高节水意识。继续建设水土保持生态项目和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确定重点治理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42万平方公里,重点监督区面积5.08万平方公里,重点预防区面积4.75平方公里。
(三)生态农业工程
重点
建设五大工程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来自好范文-www.xiexiebang.com,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