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电影与生活的关系
浅析电影与生活的关系
摘要:电影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且影响着生活,本文分点讨论了电影和生活的关系。关键词:电影、生活、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泰坦尼克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需求,电影和电视艺术兴起并迅猛发展。它是继文学、音乐、雕塑、绘画、建筑和戏剧之后产生的影响人类最大的艺术,已经普及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电影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一. 电影来自生活
意识来源于物质,因此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必定来源于物质生活。
就拿最近炒的很火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来说,它基于70,80年代大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的生活经历,讲述了正值青春的 “玉面小飞龙”郑薇的情感故事。在观影过程中,你也许会感叹,她和你颇有些相似,都有青春时期对爱情的无限憧憬,又有那一股子的誓不罢休的冲劲。这些相似是因为影片基于大学生活,通过揣摩20多岁青年的情感心理以描摹出郑薇从冲动少女到职业白领的转变。无论是对“欺负”过他的陈孝正的虎视眈眈还是发现自己对陈孝正的真实感情的坦率,都体现出一个懵懂少女对情感的真挚。然而当他们都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青春时期的美好大多消失殆尽,严谨的郑薇,抽烟的陈孝正……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了。时间会促使我们改变,带走我们的青春,与我们年纪相仿的大学生都感觉感触颇深,因为它和我们的生活太接近,似乎我们就在上演自己的人生。
二. 电影高于生活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它需要对现实做一定的艺术加工,因此电影来源于生活却又不同于生活。艺术就是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它有时会把一些生活中的东西做的更纯粹,更极致。它是美的,纯粹的,带着创作者的个人倾向,必定是展现,提取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就这一点说,比起日常的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是高了。或许不是很准确,但举个例子,文学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就使得作品与现实有了差异,更强烈,更震撼。电影也是如此。例如震撼人心的《泰坦尼克号》中富家女ROSE和贫穷男JAKE的爱情惊心动魄,同时也令人唏嘘不已,其中的情节安排都很戏剧化,他们的相遇相爱都像一首歌,美好动人,在灾难中的相濡以沫又让人震撼。倘若他们都处于现实生活,也许他们不会有交流,更谈不上相爱,纵使相爱了,短短几天的感情基础也不足以让他们以生命为赌注。可是电影的安排虽然高于生活,但却能震撼人们灵魂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三. 电影影响生活
影视艺术可以提高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影视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优秀的影视作品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逼真地再现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场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各个不同方面。
影视艺术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影视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它改变了人类的学习和娱乐方式,可以使人足不出户点评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世界,接受远程教育,欣赏世界各地的文体节目和领略自然风光。
影视艺术可以影响人类的思想观念。影视作品不仅向观众提供了一幅幅生动真实的生活图景,而且在五彩缤纷的生活图画中传播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生活方式、社会语言等潜在的文化信息,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二篇:解析服装与电影的关系
浅析服装与电影的关系
jie析服装与电影的关系
影视服装的定义
影视服装,顾名思义,就是在影视作品中所需要的服装。在《服饰百科辞典》中,对影视服装有详细的解释,即“特定影视作品里的特定演员所穿用的特定服饰,它将随着电影中大的时代背景,小的特定环境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产生演变。”
影视服装在影视中的作用及影响
当一幅幅画面在电影、电视机上呈现时,亿万观众为讲述的故事所震撼,被演员的精彩表演而吸引。然而,人们总是会忽略演员在拍摄时的服装是否得当。在拍摄电影、电视剧的过程中,服饰作为一种艺术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精美别致的造型、适时的色彩,为这一视觉艺术添上了重重的一彩。
(一)烘托影视气氛
影视作品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艺术,服装运用的好,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服装的颜色也就有了某种特殊的意义,代表的是一种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那个在山路上奔跑的红棉袄,刻画出“我”的母亲内心世界既羞怯又热烈的爱,这种强烈的爱意 感染着观众。当影视的故事情节有葬礼时,人们穿的无非就只有黑白两种颜色,来衬托情节的庄重和悲伤感。影视服装可以烘托气氛,将影片的剧情推向高潮;同时影片中服装的色彩赋予了影片镜头感染力及震撼力,使服装烘托气氛的作用在影片中充分发挥。
(二)体现时代背景
影视服装可以体现影片的时代背景。从古至今,服装更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再到当代,人们的着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片在拍摄之前的准备阶段中,要充分了解故事情节发生的时代背景,才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影片中的人物穿的是军绿的衣服,能让观众很清晰的判断出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文革”特定时期。电视剧《美人心计》中各个美人的衣服都有明显的汉朝特色,每个美人衣服的颜色绝无重复,体现了她们之间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金粉世家》的服装上则运用做工精细华丽的旗袍、西装及洋服,来反映旧年代金融资本家和富商家族的奢华生活以及它们之间矛盾利益冲突。所有这些例子说明服装犹如无声的语言向观众讲解着画面的背景和故事情景。将故事所发生的年代、背景明白无误地传达给了观众。
(三)服装的设计可以揭示人物处境
在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处境随着剧情的展开而发生着种种的变化,而他们的服饰装扮自然也会随之发生改变,随着人物处境的改变进行相应的服饰设计,这是一部成功的影视剧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黄色,在古代,被看作是帝王的象征,看作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在电视剧《红楼梦》(87版)中,在影片开始人物出场时,贾母的衣服是深黄色,因为她是整个贾府的主心骨,是权力的象征,是整个封建势力的领导者。王熙凤是贾府的“管家”,是一个有实权而又不择手段的女人,电视开始就要确立这个角色的地位,所以给她的是橘黄色,橘黄是暖色调,在说明她的权力之余,还能体现王熙凤此时充满活力,而且还不会和贾母的深黄色冲突。还有就是红色,一般而言,红色代表着热情,霸气,比如说电视剧《美人心机》里窦皇后衣服的颜色就是红色,上面绣着象征尊贵的凤纹,这个时候,她从一个小小美人一路走到高贵无比的皇后的位置,权倾后宫,而此时,她与皇帝爱的轰轰烈烈。所以,选择红色,要表达的不仅是皇后的霸气和尊贵,还有她与皇帝之间那份热烈的爱意。
(四)服装设计可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言行,镜头的切换,画面的色彩都可以渲染人物的情绪,而服装的设计,对于人物心理的表现也是十分必要的。服装的款式、面料、色彩、质地,在特定环 1 浅析服装与电影的关系
境中可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以电影《英雄》为例,这部电影的服装,色调纯粹而又浓烈,服装的色彩随着人物的心情而进行相应的设计。张曼玉和梁朝伟在初次相遇时,两人都身着浅绿色长装,布料飘逸轻盈,衬托出了两个人坠入爱河的心情。在中间两人出现分歧时,服装色调,质地都不再相同,表现出两个人不同的心思。电影的最后,两个人终于冰释前嫌,在沙漠之中自杀死去时,都身着白色棉布长衣,代表着两个人感情的至纯,以及生命在终结之前的净化。在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所扮演的苏丽珍在电影中共换了几十套旗袍,这些旗袍都有着高高的衣领和古典繁复的花纹。这种服饰上的艳丽华贵,变化不休,实际上却反衬出了苏丽珍寂寞压抑的心情。“旗袍”这一元素,在电影《烟雨红颜》中也起到了同样的效果,当周迅身陷无奈的婚姻中时,每天去看戏,每天都更换着旗袍,旗袍无一不华丽复杂,但是这美丽的旗袍却像枷锁一样将她锁在笼子里。这些旗袍在情绪的渲染过程中,反而比任何的眼泪和诉说都更能打动观众的心。
服装与化妆
服装与化妆应该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在联合创作中我负责的是服装,在具体运行中,才意识到服装和化妆之间的关系。我们组的片子中需要演员有枪伤,这就要求我们服装组在准备演员的衣服时,要考虑到衣服上面的枪伤的化法,这就要和化妆合作好,服装师也要有一定的化妆知识,以应对剧情的需要。比方说,化乞丐装,枪伤装,刀伤装等等,这就要剧组的服装师和化妆师事先沟通协商好,确定演员的衣服和妆容。其实服装师和化妆师可以是一个人兼职,更能达到服装和化妆更好的结合的目的,才能更好的为剧情服务。
结语
现在,服装对于电影而言不仅仅只是一个道具,更多意义上是一种美的不可缺少的艺术品。对于观众而言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所以,服装对于一部影片而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们联合创作的过程总,就意识到了我们在服装上面的薄弱,这就要求服装师在设计演员的服装时对服装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眼光要独特,有细节的追求。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影视服装设计师,就必须按照剧本的需要,分析人物形象的身份,境遇以及心理历程,只有按照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行服装设计,才能使服装的设计符合剧情而又有真实感。要成功的设计出符合人物形象特征的服装。首先要做的就是研究剧本,明确故事发生的历史与时代背景,深入了解人物的身份、地位、兴趣爱好,以及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和导演以及演员要及时地沟通,以导演的要求和演员的自身素质为前提条件,确定服装的风格和类型。然后,按照剧本制定详细的设计计划,深入研究人物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服装特色,从年代、地域、民族等宏观角度全方位,多角度的把握服装特性。在历史资料完备的基础上分析每个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和性格,对每个角色提出明确的设想。并将每个角色的发展变化过程做详细的分期,根据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形象发展期来进行服装设计。在这个过程在中,一定要注意服装风格的总体把握,分清主、配角之别,明线、暗线之分,以强化主题。但是,这些人物的服装还要有一个总体的风格定位,防止使观众产生视觉上的不协调感。
年电影(电视)发展之迅速让人大为惊叹,电影(电视)给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光与影的视觉冲击,故事情节上的感动,特技效果的震撼,更有影视服装上的视觉享受。服装对一部影片的作用举足轻重,从颜色,到款式,再到做工,对电影(电视)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服装设计对影片主题的表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烘托影视气氛,体现时代背景,揭示人物处境,体现人物性格。
第三篇: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你同意哪种观点和解释?我的观点却是:只有生活好了才能更好的工作,工作好了才能更好的生活,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你的人生工作。两者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关键是尺度的把握问题和个人的心态和原则问题。在工作中和生活中能否摆正自己的心态,怎样把生活中的激情、轻松快乐的心态,和生活当中对家人的责任感融入到工作当中去,而又怎样把自己的生活当中的人和事当作自己人生的工作来做,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也经常听到我的朋友,同事或其他人在喊工作压力大;家庭关系不和谐。他们抱怨这个,埋怨那个,有的对工作太死板太专注而忽略了家庭和生活;有的对待工作没有像对待自己家人那样有责任感。那么我想问问为什么我们不能把生活中的态度和乐趣融入到工作当中去呢?难道我们必须得把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划分的一清二白吗?难道工作中就必须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吗?脑子里只有工作工作、数据数据、报告报告、加班加班、开会开会等等。工作中没有人类的一点气息和活力,工作氛围死气沉沉,太严肃太僵硬。难道激情是在严肃和沉默中点燃的吗?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就说过经典有名的8字方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紧张严肃的场合我们需要一点和谐活泼的气氛才不至于那么尴尬,才能更好更有效率的工作,才能更有利于团结。我们是得好好珍惜和把握好每天的8小时工作时间,但是我们可以在8小时的工作时间内以积极,轻松、愉快、激情来处理你的工作,这样我相信才能更好的有效率的工作,才能充分的利用我们的8小时工作时间。当然这里面有个度的把握和彼此之间的节奏和领导的监督,如果太过分那肯定不行。生活中的乐趣,和谐幽默的语言,轻松的氛围,哪怕是一丝的微笑,那么我相信氛围是轻松愉快的。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公司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年间由几个年轻人发展的那么迅猛,这和公司员工工作的环境和氛围是分不开的。(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看看谷歌公司的公司环境)在我们的现实中,有些人总要把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划分的清清楚楚,好像这样才能更好的工作,但是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整天埋在工作的概念里被工作的压力缠绕着,工作没有效率,回到家中却还把工作的情绪带到生活中,影响家庭成员的关系,经常加班等等。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生活中的快乐轻松的心情和激情用在工作中,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你的同事,上司和下属呢?有些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极不负责任,认为工作不是自己的事,是给老板干的活,只要发工资,差不多就行了,敷衍了事混日子,甚至有的从来没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对工作缺乏责任感,难道你对待自己的家庭、家人和生活也是这样没有责任吗?为什么不能把对家人的那份责任用在工作上来对待你的公司、企业和老板和同事呢?一个人只有爱岗那么他才不会下岗,对不对。生活中我们也要将工作的态度,责任融入到生活中。生活中本来就充满着喜、怒、哀、乐、愁。我们遇到喜和乐时我们可以尽情的享受,这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但哀、怒、愁来临的时候我们又是怎样表现的呢?一些人在工作中能得心应手,但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却显得很懦弱,经常喝的咛啶大醉。有的甚至为了工作而不顾家庭成员的感受,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见到这些场景:经常出差、开会、加班。因为工作而忽略了生活,时间一长造成家庭成员关系不和,感情冷淡,造成夫妻关系不和闹离婚的,吵架打架的,情侣闹分手的,见异思迁,沾花惹草的,红杏出墙的,子女性格孤僻的和父母关系生疏没有共同语言的,作为子女和父母关系不融洽的,朋友间反目成仇的等等。或者对待生活及不负责任,不重视生活的质量,没有规律,没有节制,花天酒地,男女朋友经常换。这些场景你我都是否熟悉,这里面的因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长期工作压力过大造成的,或跟工作上的事、金钱、或人的本性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可以分享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而却无法承受哀、怒、愁呢?我们享受过之后还得要把工作中的态度和责任、宽容与谦让,互帮互助、换位思考、有条有理、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谐的关系融入到生活当中去。家庭不是你的发泄场,家人也不是你的发泄工具。我们在工作中难道可以动不动可以和你的同事、上司、领导吵架甚至打架对骂,动不动以自己的情绪闹分家闹辞职吗?你的家人同样也有享受快乐幸福和高质量生活的权利,俗话说夫妻间要相敬如宾,相亲相爱,父母要赡养敬老,邻里间要和睦共处,朋友间要帮助体谅等等。这些责任、精神、态度、为什么不能当作自己的人生工作来处理呢。说了这么多,我主要想说的是:生活就是你的人生工作,你要把生活当作你的工作一样来处理好,对你的家庭、家人和朋友要有一种责任感。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在生活中有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工作中融入生活的乐趣与激情。我相信他才能更好的生活,才能有效的工作,我相信你能享受快乐,同样也可以以享受快乐的心境来面对困难和挫折。所以工作就是你的生活,生活就是你人生的工作。
第四篇: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谈谈写作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文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我们如何把生活中的感受变成文学?而我们平时的写作素材又是从哪里来的?写作与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看什么是真实的写作?
语文新课标规定:1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 14 次,其他练笔不少于 1 万字,45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 500 字的习作。
“真实的作文 ” 应该具备三点内容:真实的言语任务,真实的言语环境,真实的言语成果,并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
把写作教学看作发生在个人世界和更广阔的社区交汇的地方的一种活动,或者说主要是通过信件的写作形式与社会生活、周遭的人和事发生真实的交往。写作作为一种交往,其指涉的对象世界应更为广阔,德国哲学家哈马贝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语言行为者可分别与不同的世界建立起不同的关系: 1、通过对客观世界中事物的言说,与作为外部世界的自然发生关系; 2、通过对社会世界中事态的言说,与别的行为者发生关系; 3、通过对主观世界,即个人内心情感或体验的言说,与自我发生关系。严格起来讲,任何写作都应有明确的“目标读者”,“目标读者”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隐含的。给玩具生产商写信有明确的“目标读者”,写私密书信也有明确的“目标读者”——自己,而更多的写作则是有其“隐含读者”——为交流情感、交换观点、传达信息而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接受对象。读者“真实的反应”既可以是直接的,比如写信得到回复;也可以是间接的,读者通过阅读受到潜在的真实影响。明示或者隐含,直接或者间接,都有“读者和对象”存在,写作才能“真实”发生,写作的意义才能显现。
“真实的写作”吁求真实的写作目的和对象,吁求写作与生活世界的真实关联,是相对于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对象、割断与生活联系的“虚假写作”而言,与“写实的写作”并非一个概念。“写实”与“写虚”相对,一个强调写真人真事,一个意指对生活素材的加工、改造和虚构。无论写实还是写虚,只要作者基于真切的生活体验,明确真实的写作目的和对象,与目标读者做真诚的交流,就是“真实的写作”。为帮助学生树立起目的与对象的写作意识“提供支架”:
创设情境。创设写作情景有利于学生生发、拓展联想和想象,易于确立特定的写作目的和对象,调动起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提供“温总理探望震中受伤男孩”的摄影照片,就是创造写作情景的一种形式,学生阅读照片,做出不同的反应和选择,牵拉出自己的“摄影故事”。
提供任务。自凡任务即有目的,为完成任务、实现目的就要充分利用起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写作亦是如此。如为竞选某种职务而撰写演讲词,为绍介某部电影编写“海报”,为说服别人写份申辩书,再如给母亲编撰传记,为家族写份家谱,为某部书写份读书报告,都要充分考虑到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要去咨询访谈,查找资料,翻检搜索,这样与真实任务相连接的写作,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虚假写作”的可能。
利用网络。网络交流是虚拟的又是真实的,虚拟在于网络言语交流的非正式性、自由化乃至狂欢化,真实在于每个人的言语作品都会在网络上得到关注和呼应,大家彼此分享交流的欢乐,感到是在做一件真实的活动,真实的事情。如果条件允许,利用起网络即时互动、自在交流的功能,尤其通过建设班级写作博客群,让写作日常化,激活写作教学,是不错的选择。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为谁生产,怎样生产,消费何处,反馈如何,消费又如何刺激、改进生产,应该是一个生产、消费、流通的过程循环。关注写作的全过程,就不能下简单的“写作指令”,就要关注学生每个写作阶段的需求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就要培育学生为自己的精神产品负责的意识,让他们的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接受读者的检验。关注写作的全过程,有两个层面:
一是关注每一种写作形态。写作并不只发生在两节课联排的写作课上,尤其不是主要发生在规范死板的写作课上,写作与阅读联姻,可写批注,仿写句段,写摘要,写读书报告,给作品中的人物编传记、写书信等等,读写联动,相得益彰;写作与实用情境接通,写试卷分析,写实验报告,写活动海报,办板报、手抄报等等,自然发生,无处不在,写作是“所有学科的写作”,写作的全过程,就是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二是关注每一个写作阶段。纸笔书写只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阶段,与之前的策划、构思、材料搜集,之后的修改、发表、交流、编辑等环节构成完整的写作流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对独立的任务,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指导需求,为此,关注每一个写作阶段应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全过程的教学指导,一是全过程的教学监控,两个维度同步展开,密切相关。
第五篇:浅谈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浅谈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人生简单的说就是工作与生活的集合,谁也离不开工作与生活这两大主线。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事关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质量。工作,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社会价值,收获经济利益的行为,是人类谋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工作一般都是以公司为平台,以同事为主要交往人群,能带来实现个人价值的愉悦感。生活,简单的说,就是以家庭为核心,以亲人朋友为主要交往人群,实现个人责任的一种行为,并带来家庭欢乐的幸福感。所以,工作与生活就像成长轨迹上的两条轨道,缺一不可。
但是经常听到有人喊“工作压力大”、“人活着没意思”之类的话题;或者有人过于沉迷于工作中,几乎把床架到办公室,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甚至有些人上班时间谈论与工作无关的事,看与工作无关的书、网页等。认为想工作就要努力加班,放弃个人生活;或者想开心生活,就要工作轻松、甚至放弃工作。我们说这些把工作与生活完全对立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这种没有正确协调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的行为,造成的后果不是误入歧途、渐渐失去对生活的乐趣,就是耽误工作、降低工作质量、影响生产安全。
其实工作与生活并不矛盾,本质上它们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快乐的生活可以促进更加成功的工作。没有一份稳定、舒心的工作,就无法成就一种惬意、幸福的生活;没有一份惬意、幸福的生活,也就无法支撑一份稳定、舒心的工作。
虽然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中度过的,但也要为家庭、朋友、业余爱好和其他休闲活动留出些时间。虽然生活质量很重要,但也不能撇下工作,不负责任的只顾私人的事情。所以,生活中需要多些情趣,工作中需要多些乐趣,不要把工作当成压力,要把工作当成享受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踏踏实实的工作,才有实实在在的生活!
工作与生活是我们生命中的两大支柱。只要大家换个角度、摆正心态就能使工作和生活达到一个平衡。生命不是赛跑,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旅程。试着像热爱生活一样地去热爱工作,用认真工作的态度珍惜身边的生活,你就会发现每天都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