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梯田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梯田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紫鹊界梯田为例
摘要:
关键词:
1、旅游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和模型
1.1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
1.2旅游生态足迹模型
1.2.1旅游交通生态足迹模型
1.2.2旅游住宿生态足迹模型
1.2.3旅游餐饮生态足迹模型
1.2.4旅游购物生态足迹模型
1.2.5旅游娱乐生态足迹模型
1.4旅游生态占用率
2、紫鹊界梯田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分析
2.1研究区域概况
2.2研究数据与资料来源
2.3研究结果
2.3.1旅游生态足迹
2.3.2旅游生态承载力
2.3.3旅游生态占用率
3、紫鹊界梯田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分析
4、结语
5、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篇:启东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启东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滨海资源和强力的产业基础,江苏启东大力推行“全域旅游”、“畅游启东”等发展举措,旅游品牌不断提升,旅游增加值持续增长,但实际开发中也面临诸如景点规模散乱小、旅游品牌不够响亮、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基础配套设施亟待完善等新问题和挑战。在江苏省《“十三五”沿海发展规划》、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及地方返乡人才就业指导意见等政策作用下,为实现旅游产业升级和业态创新,可从推进“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小镇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实施人才兴旅工程等方面探寻解决对策,促进启东滨海旅游向更深更广层次发展。
滨海旅游指依托海岛、海滩、海岸等资源综合开发的旅游产品。从历年游客分布来看,滨海地区是最吸引游客的地区之一,[1]也是现代旅游业增长最快的领域。江苏沿海是全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各地均加大了对滨海旅游的投资和开发。江苏启东濒临黄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北侧,海岸线长达203公里,集黄金海岸、黄金海港、黄金水道于一身,是出江入海的重要门户。[2]在江苏省“十三五”沿海发展规划、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及地方返乡人才就业指导意见等政策作用下,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滨海旅游业既是启东旅游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一、启东滨海旅游发展基础
启东现有国家3A级景区1家,2A级景区2家,省级度假区1家,省自驾游基地1家,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2家,三星级乡村旅游区8家。住宿餐饮企业床位达3 500多个,餐位34 000多个。以2016年为例,全年累计接待游客40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亿元。本地区旅游品牌不断提升,旅游增加值持续增长,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一)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启东境内外交通发达,崇启大桥、苏通大桥打通了启东与上海、苏南的快速通道,不仅融入长三角都市圈,更加紧密了沪启合作关系。沈海高速、宁通高速、启扬高速等构成了发达的地面交通网络,满足了日益增长的自驾游需求,而宁启铁路二期、北沿江高铁的建成则将为启东旅游目的地建设创造出更为优越的条件。
(二)滨海自然资源丰富
启东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江苏“第一缕曙光”、千年?O港古镇、生态滩涂湿地等特色资源。滨海生态滩涂达60余万亩,文蛤养殖业发达。地处启东东部的圆陀角三水交汇,景色壮观,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湿地保护区,也是江苏最早观赏日出的地方,并拥有华东地区首屈一指的优质铁板沙。当地的滩涂踩文蛤、海滨放风筝等体验式活动广受游客青睐。吕四渔场海捕量占全省三分之一,[3]坐拥鲥、带、鲳、黄四大海鲜品牌,是多种名贵水产品繁殖和摄饵的优良渔场;千年古镇发展史和吕洞宾四游此地的传说更为其增添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启隆度假岛秉持生态居住理念,主推商务度假、养生休闲等旅游产品,绿地长岛、大爱城养老基地、崇启花卉城等项目加快建设。
(三)旅游规划导向明晰
近年来,启东着力推行“全域旅游”、“畅游启东”建设。在“旅游即城市,休闲即生活”理念引领下,立足圆陀角、吕四港、启隆乡三大旅游增长极和沿江、沿海两大旅游发展带,重点打造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吕四渔港风情区、启隆生态度假岛、汇龙都市休闲区及特色小镇旅游集聚区。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比重持续提升,由此确立的导向地位又为启东旅游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沿海开发与区域一体化战略叠加优势
在出台的《长三角区域规划》和《江苏沿海开发规划》中,提出将长三角定位为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集聚沿海城市群共同建设滨海海韵旅游带。《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年)》则提出将协同长三角地区六大城市共同建设上海大都市圈。“一带一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及上海都市圈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无疑将成为启东旅游供给侧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引擎和动力,也将为地处上海都市圈内的启东提供广阔的优质客源和市场溢出效应。
二、启东滨海旅游面临的挑战
丰富的滨海资源和强力的产业基础赋予了滨海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启东旅游开发中的资源利用问题和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滨海旅游在产业升级和业态创新的同时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景点规模散乱小,人文旅游资源匮乏
启东现有滨海景区分布散、规模小、精品少。特色旅游资源缺乏持久利用和开发,未能在打造特色项目上做足文章。除恒大海上威尼斯在圆陀角度假区的规模化开发外,各镇区滨海旅游开发尚未形成产业化趋势。此外,本地历史文化内涵缺乏深入挖掘,人文旅游资源利用度不高。较为著名的如鹤城抗倭斗争史、海复镇抗大九分校等历史遗迹影响力也仅限于当地。景点文化布置陈旧单一,缺乏观赏价值和文化底蕴,未能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旅游品牌不够响亮,营销推介力度不足
近年来,滨海各景区总体规划已逐步明晰,但本土旅游品牌仍不够响亮,缺乏统一的宣传用语,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宣传手段较为单一,主要以文字推介、风景照片等为素材,忽略游客的真实体验。此外,营销推介力度不足,宣传范围有限,仅限于长三角及上海周边。客源结构呈现出省内游客多、省外游客少的特点。省外认知度较低,难以与青岛、宁波、厦门等沿海城市相提并论。
(三)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随着沿海开发的深入实施和旅游业扶持力度加大,各地均将旅游业视为转产转业的重要途径,旅游开发积极性高涨。南通沿海以海景观光、海滨浴场、海鲜美食等为开发重点。[4]其中较知名的有:如东海上迪斯科、通州湾湿地公园、小洋口温泉度假区。启东与这些地区滨海资源相近,易出现定位重复、特色精品匮乏、旅游路线设计不成熟等问题。此外,启东本地镇区的封闭性规划也导致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弱、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不良后果。[5]
(四)配套设施亟待完善,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随着滨海旅游的快速发展,启东部分景点的服务配套设施已不适应现有发展形势,公共服务体系亟待完善。以恒大海上威尼斯度假区为例,每逢节假日等高峰期经常出现人满为患的场景,以致部分游客难以预订酒店,景区内车辆疏导和应急管理能力也有待提高。此外,旅游专业人才规模与产业发展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旅游管理人才匮乏。旅游部门业务水平欠缺、景区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旅游市场监管不到位等因素也制约着启东旅游的深度发展。
三、启东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尽管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但启东滨海旅游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仍是大有可为。在沿海发展规划、创建特色小镇的政策引导下,通过加强宣传推介和软硬件配套建设,依托专业人才队伍管理,构建“旅游+”的新兴产业体系,实现滨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推进“旅游+”融合创新
“旅游+”指突破传统旅游业范畴,提倡多元创新,将旅游功能渗透到各产业领域,进而构建全新的产业体系。启东滨海旅游应抓紧机遇,培育“旅游+”,对传统旅游业实现升级改造,借力各产业要素促进旅游业向更深更广层次发展。第一,推进“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底蕴,也是旅游的特色所在,将文化与旅游相糅合,既宏扬开拓垦殖的沙地人文精神,同时也可抵制商业化和同质化现象。依托“吕洞宾驾鹤仙游”、“鹤城抗倭遗迹”等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加快鹤城古镇等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传承渔歌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专业艺术团体与景区合作编排实景演出。第二,推进“旅游+生态”融合发展。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强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生态湿地及候鸟迁徙保护区的管控,保障旅游资源得以良性运转。第三,推进“旅游+工贸”融合发展。依托特色工业,设计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延伸海产品深加工链,提高工艺品创作附加值。第四,推进“旅游+康养”融合发展。发挥启东海滨疗养品牌,推出集养生保健、康复理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医药康旅产品,重点建设新村沙绿地长岛等康旅示范园区。第五,推进“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引入“游艇、游轮、商务飞行体验”等高端旅游项目,举办帆船、马术、环岛自行车赛等旅游赛事,形成分层次、有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不断提升启东旅游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二)紧抓沿海开发机遇,打造特色小镇品牌
2017年江苏省发布《“十三五”沿海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涉及启东滨海发展的意见,包括加强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和管护能力建设,推进建设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加强吕四渔场等重点海域生态保护与修复。2017年6月,江苏省《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中公布了首批25家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吕四仙渔小镇榜上有名。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对启东滨海发展具有明确的指引作用。依据《规划》,启东应加快从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多种形式协调的复合型旅游发展。而作为江苏沿海唯一入选的吕四仙渔小镇,不仅可大幅增加旅游业的直接收益,而且树立起启东旅游在长三角的知名度。更具深远意义的是,依托旅游业发展,可不断延伸文化休闲、水产加工、渔业研发等产业链,培育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本土名牌产品。启东应结合特色小镇发展的实际需求,尽快出台优惠政策,进一步拉动旅游经济发展,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6]
(三)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
第一,开展客源地培育建设。针对长三角客源市场,采取联动营销模式将部分游客分流至启东各景区,同时鼓励自驾游、自助游等旅游项目。针对省外潜在客源,利用好高铁线、机场航线、高速公路线,不断扩大启东旅游影响力。第二,依托互联网发布和更新旅游信息,加强与携程网、途牛网等合作,针对脸谱、推特等社交媒体开展针对性宣传。鼓励艺术家将启东城市文化融入到作品创作中,不断提升文化创意营销水平。第三,提炼“启吾东疆”、“江风海韵北上海”等宣传口号,推广“日出江海圆陀角”、“渔家生活吕四港”、“沙地风情乡村游”等城市旅游名片。第四,召开旅游专题推介会,举办圆陀祈福节、吕四开渔节等休闲节庆活动,通过自媒体和移动终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吸引旅游者消费欲望,努力营造“乐活启东”的人文居住理念。
崇启大桥助推了启东滨海旅游的腾飞,[7]伴随宁启铁路二期、沿海高等级公路的贯通,启东滨海发展势必跃上新高度。因此,加快建成优质高效的生活服务和市政公用体系至关重要。针对自驾游、驴行等旅游新趋势,在重点景区和度假可兴建一批汽车旅馆、民宿客栈,定点建设自驾营地和房车营地,并完善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加油站点的配套服务功能,同时不断提升旅游软环境品质。旅游部门应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和信息发布制度,强化应急管理能力,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快应急救助点建设,提供气象预报、紧急医疗、快速救助服务。
(四)加大政策扶持,实施人才兴旅工程
旅游项目建设与社会投资密切相关。政府应从政策、税收、土地等?I域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积极鼓励旅游电子商务、个性化订制服务、运动专业俱乐部等业态创新,同时重点扶持市场开拓力强的旅游企业,推动本土龙头企业的资源重组和品牌连锁拓展。
此外,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建设对于提升服务质量意义重大。2017年启东市被列入“国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新创业试点”单位。启东应充分借助人才返乡优惠政策,实施人才兴旅工程,探索建立善纳人才、善育人才、善用人才机制。加快引进高层次旅游人才,培养包括旅游策划、营销管理、导游等旅游人才。同时建立以驻启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委培中心为主的多元化人才培育体系,定期开展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分类分级培训。鼓励返乡大学生投身滨海旅游,充分挖掘乡土、乡韵价值,开展旅游自主创业和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根植启东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6).王芳.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苏省滨海旅游实证研究为例[D].南京大学,2011(5).韩曙平.江苏滨海旅游业发展分析[J].江苏商论,2010(5):95-97.吉倩倩,等.南通滨海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城市旅游规划.2015(6):113.张月,毛春元.江苏省滨海旅游竞合研究[J].特区经济,2012(3):148-150.于艳.沿海开发背景下江苏滨海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5).黄鹤群,等.崇启大桥贯通对启东经济发展的影响[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8-43.责任编辑:许 丹
第三篇:旅游景区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旅游区经济管理论文
论文题目: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学 院: 人文学院 专 业: 旅游管理 年 级: 2010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向富华
二○一三年六月十五日
旅游区经济管理
目 录
摘要„„„„„„„„„„„„„„„„„„„„„„„„„„„„„„„„1 绪论„„„„„„„„„„„„„„„„„„„„„„„„„„„„„„„„1
一、旅游景区自然生态环境概述„„„„„„„„„„„„„„„„„„„„2
二、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1、有效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2、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周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
三、旅游景区环境存在具体表现„„„„„„„„„„„„„„„„„„„„
31、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32、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33、旅游资源被“绑架”开发„„„„„„„„„„„„„„„„„„„„3
四、景区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原因„„„„„„„„„„„„„„„„„„„„
31、自然侵蚀„„„„„„„„„„„„„„„„„„„„„„„„„„„
32、不合理的开发„„„„„„„„„„„„„„„„„„„„„„„„„
43、景区经营管理中的缺失„„„„„„„„„„„„„„„„„„„„„
44、不文明的旅游行为„„„„„„„„„„„„„„„„„„„„„„„4
五、对策„„„„„„„„„„„„„„„„„„„„„„„„„„„„„„
41、控制旺季景区的游客量„„„„„„„„„„„„„„„„„„„„„
42、坚持避免走“前工业”时代老路„„„„„„„„„„„„„„„„„
43、以法律效力来维护文明旅游„„„„„„„„„„„„„„„„„„„
44、教育引导与管理„„„„„„„„„„„„„„„„„„„„„„„„
5(1)对游客的管理„„„„„„„„„„„„„„„„„„„„„„„5
(2)对当地居民的教育„„„„„„„„„„„„„„„„„„„„„5
(3)对旅游企业的管理„„„„„„„„„„„„„„„„„„„„„5
六、结语„„„„„„„„„„„„„„„„„„„„„„„„„„„„„„5 参考文献„„„„„„„„„„„„„„„„„„„„„„„„„„„„„„5
旅游区经济管理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 要
近几十年来,旅游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成为发展势头最强劲、创造价值最多、独立的复合型新兴产业。旅游业“火箭式”的推进速度,使“旅游热”成为了21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促成的结果。许多环境优美的旅游景区由于游客的大量涌入,加上其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给景区带来了交通拥堵,生活垃圾肆意丢弃等诸多问题,极大的削弱了景区生态环境的自我更新能力。旅游业主一味地追求短期效益,大兴土木耗巨资建设高架索道等人工设施,大大地降低了原有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所以,如何积极稳妥开发,达到既发展经济又改善生态、保护景区环境,促进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关键词:旅游 生态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 可持续发展
绪 论
旅游是通过旅行、游览达到休闲、见识、启迪、锻炼、学习的目的。旅游目的地是风景优美、生态环境质量极佳、具有可供旅行者达到上述目的的地方。旅游所具有的以上特点,决定了旅游景区与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是一个景区能否吸引众多旅游者的关键性因素。有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该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可以这样说,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景区旅游资源特色的存在是旅游景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旅游资源是有限的,旅游活动造成环境破坏和地方特色逐渐消失,实质上就是对旅游资源的消耗。景区发展必须保护好旅游资源,使其可持续发展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过来,又可促进旅游景区环境向好的方面转化,如此反复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旅游景区环境作为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经亿万年的自然和人类演
旅游区经济管理
区生态环境保护周到,就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旅游消费,可以推动当地土特产品市场、餐饮及住宿等服务行业发展,从而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减轻自然保护区的压力,缓解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居民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从而保护环境和资源。
三、旅游景区环境存在具体表现
1、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旅游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风景区,越来越多的受到建设性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以索道为例,我国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了现代索道。有的山相对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索道的建成,不仅破示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顶,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
2、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有的旅游景区出于经济的目的,再加上缺乏规划和管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如旅店、餐馆等与景区环境不符的旅游服务设施。广大游客生态意识较差,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超过了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旅游景区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3、旅游资源被“绑架”开发
许多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与规划,特别是对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而当地的社会发展又亟需此处的风景区为其带来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被“绑架”开发。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四、景区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原因
1、自然侵蚀
自然状况下的寒暑变化、风吹雨淋及生物作用导致旅游景区环境形态和性质
旅游区经济管理
旅游景区环境的保护必须以立法来作为保障,只有将环境保护纳入法律条款,才能增强环境保护的力度,才能将环境保护落到实处。通过法律效力来维护文明旅游,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违者必罚,罚者必实。
4、教育引导与管理
(1)对游客的管理
作为景区,可以通过各种生态活泼的方式教育引导游客,规范其行为,进一步培养游客尊重自然及乡土文化,爱护生态的消费方式和旅游方式。
(2)对当地居民的教育
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的根本目的就是获取利益,所以景区环境管理必须有效的和当地居民融为一体,让当地居民认识到景区环境和资源保护是维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也是其中重要的积极分子。
(3)对旅游企业的管理
旅游景区环境的好与坏,最大的受益者或者受害者就是旅游企业,所以旅游企业应将自然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生态环境保持平衡。
六、结语
景区的环境保护很重要,既要发展旅游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做好景区保护工作是我们每一个旅游相关者的义务,不断转变观念,充分体现风景区环境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陆均良.我国旅游景区生态保护中需解决的几个问题[M],管理科学文摘.2003 [2]刘 晓.浅谈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环境科学导刊.2008 [3]郑 鹰.浅谈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4]徐 军.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证《江淮论坛》1998年1月 [5]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2006年8月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的讲话.2006年8月
第四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经济学专业
王重锴)
【摘要】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选取了一个新兴的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做为蓝本,对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做了一个基本概述,并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一些不足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产业 可持续发展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区域内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战略工程,既无成功先例可循,亦无现成模式可搬。江西选择了生态产业,这足见决策者的睿智和远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是对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模式的一种有益探索,同样是在经济发展的一种理性回归。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1.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规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
1.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
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
区域范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06.6万人。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
区域定位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战略目标到2015年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1.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鄱阳湖地区从地理环境上来看,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又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它是江西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较大。
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推进,选取鄱阳湖地区试点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也是顺理成章的。
2、制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1区域经济辐射能力、竞争力较弱
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产业互补性等各方面来看,江西历来为农业生产大省,工业经济起步较晚,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各大城市体的综合经济实力在省内排位较高,但是相比较省外其他经济区,存在经济总量不足,人均水平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有明显差距。而且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和产业分布松散,间距较大,辐射力不足,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这导致区内连片发展困难,对周边城市辐射力、影响的空间范围和带动力有限。
2.2生态环境和资源双重压力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人口、经济、资源的多重压力将大幅增加鄱阳湖区的生态环境负荷,节能减排任务也将更加艰巨。当前,鄱阳湖区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包括水生态失衡、资源枯竭、土地植被退化、污染状况加重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在城镇化、工业化化进程中,鄱阳湖区城市垃圾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历年累计固体废弃物堆存量已将近6亿吨,占地面积3000多万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赣江、抚河等水质恶化加重,劣V类水质断面继续扩大,鄱阳湖磷、氮超标严重。江西省有4个城市的空气不达标,2005年7个设区市酸雨率达70%,农业化改造大量挤占湖泊水面,农田改造、围垦掠夺湿地资源。湿地面积显著减少,相应容积缩小,水位增高、洪涝水灾增多;湿地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育物种的生态功能退化。
2.3人力资源压力
一方面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科研能力都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差距较大,每年还有大量优秀毕业生外流,优秀人力资源储备不足;另一方面充足的富余农村劳动力缺乏技术培训,难以形成基础人力资源储备并满足企业需求。
2.4城乡发展二极化
2008年全国的城镇化率是45.68%,江西的城镇化率是41.36%,鄱阳湖经济区的城镇化率还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当前,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一方面,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农村人口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劳动力的流失,加之人均占有土地少,耕作农
业变得无利可图。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大量土地处于低产率运作状态。另一方面,因城市建设又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和“城中村”。
针对鄱阳湖区的特色和建设目标,其城乡发展亟待解决工业向生态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约化经营集中,农民向中小城市集中这三个方向问题。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我们看到我们喊了多年的“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慢慢的在我们面前变成了现实,这是值得欣喜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早已被证明是得不偿失而不可取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经济发展同样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目前,有个别地方为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实行拉闸限电,或是以生态环境为最高诉求,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零排放”的目标。实现这种所谓“零排放”,不仅不能发展经济,甚至还会制约并阻碍经济的发展。
没有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如何增强,社会和人们生活水平怎样提高。所以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中探索并建立一种生态循环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找到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点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3.1、构建产业集群,打造鄱阳湖区生态产业增长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世纪[1],其实质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依靠科技的进步来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依靠科技的创新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瓶颈问题。江西在提出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战略构想之初。就对这一种生态循环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作了细致规划。
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真正实现生态循环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重新构建经济产业集群,通过布局重点是做大一个中心,打造五条产业带,改变区域产业弱势。
3.1.1 做大南昌产业中心
做大一个中心即做大做强南昌这一核心城市,通过树立中心城市核心生态产
业,打造生态发展源基地,带动整个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
近年来,南昌市产业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南昌特色的产业体系。但这种产业体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辐射能力还偏弱,无法形成生产业发展核心。
在“十二五”期间,南昌应该抓住江西赛维、晶湛科技、江西晶大、百世德等一批光伏企业的落户,积极打造以薄膜太阳能电池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同时抓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热潮,加快以联创光电、南昌欣磊光电、南昌联众等几十家LED企业的发展。将各LED企业组成从外延片——芯片制造——光源、灯具、LED显示屏等上、中、下游完整的LED产业链。以光伏产业与新能源产业为基础,打造现代LED产业链,并形成若干个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战略性新型产业抱团发展区。
南昌核心产业集群的建立,有助于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有效地把环鄱阳湖地区形成一个整体,有利于统筹整个环湖地区差异化、错位发展。
3.1.2加快环鄱阳湖地区产业链式发展,形成上下互动的产业循环 从产业布局上分析,完善并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上下互动的产业循环,对协调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沿京九线的昌九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形成以飞机制造、汽车和船舶制造、医药、食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为主的完善的工业体系,有助于加快鄱阳湖地区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
打造浙赣铁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形成以有色冶金、轻工、医药、建材、食品等在内的产业体系,有助于加快加快鄱阳湖地区一体化优势形成,可以与昌九产业带构成比翼齐飞的态势。
规划九江、长江沿江临港生态工业产业带,形成以长江航运通道为平台,全面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发展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钢铁和铜冶金、造船、汽车、电力建材、大型设备制造等大运量、大耗水的大型产业基地,可以盘活鄱阳湖地区物流产业规模,形成临港交通产业聚集带,为鄱阳湖地区发展打通交通生命线。
加快环鄱阳湖生态农业产业带实施,形成以鄱阳湖平原为中心的,以粮、油、棉、蔬、果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为主,以种植为主体的生态农业产业链。
全面构建环鄱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带,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鄱阳湖核心区,拥有丰富的湖泊、湿地、候鸟等生态观光旅游资源。国家自然保护区庐山、三清山、龙虎山等自然资源更为本区发展以温泉、高山峡谷、森林、河流为依托的生态度假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只要在线路规划上,和一体化统筹上下功夫,形成环鄱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带,就可以整体盘活江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为鄱阳湖地区发展打造一张绿色名片。
3.2以制度创新领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制度创新领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制度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制度创新引发的机制和体制变革往往可以为经济注入创造性的活力,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可利用资源量稳定的前提下,制度体系创新所带来的竞争力无疑也将成为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3.2.1健全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区金融管理运行体制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区域内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战略工程,既无成功先例可循,亦无现成模式可搬。这也就突显一种创新性制度的重要性和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紧迫性。同时,从资本市场形成机制来说一种优越先进的制度对资本投资者和优质资金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1996年的世界经济论坛指出,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在构成区位国际竞争力的所有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2]。主要是参与竞争的主体对制度和制度体系进行选择竞争,积累社会资本,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竞争力和整体实力,特别是吸引和利用全球流动资源。经济全球化实质是一种制度竞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在可持续的前提下仍然保持一种高速发展的状态,就一定要在制度创新上领先与其他区域经济体。
制度创新的可行性实践首先可以放在加快金融管理运行改革上;其次对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然后要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它包括政府的公正、清廉、勤政、高效及法律的健全、司法的公正等等。完善的环保标准、企业准入法规和积极的招商创业环境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又不会对资源环境造成太大的压力。总的来说,制度创新是一项不消耗能源、无污染的生产力,但他带来的潜生价值也是刚刚起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无法拒绝的。
3.2.2打破行政区划,实现区域经济联动机制
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的发展来观察,制度创新已经不是一个备选项目,而是一个必须立即解决的问题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仅就行政区划上来看,就涉及江西南昌、九江、上饶、鹰潭、抚州、吉安和景德镇等设区市[3],如果不打破行政区划的种种限制,实现区域内各种有效发展资源的整合共享、与产业协调优势互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徒有其表,很难形成一个循环内生的系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当前制度创新的重点应该集中在构建一个统一、开放的大协作的有机机制,突破不合理的条块分割,在各区域内实现整体的责、权、利相结合,以共同谋求最佳的开发效益,形成巨大的发展乘数效应。
当然制度改革与创新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的是,如果在区域经济规划之初就没有相应的制度变革计划,那这种区域经济就一定会因为各自利益的不协调而陷入无休止的内耗中。其实我国各地设立工业园区时,均会相应设置独立的工业园区管委会,这一思维是值得借鉴并学习的。
在新的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而经济区发展又处在具体可操作的层面上来看,在经济区内部产业发展上,必须坚持市场经济内在运行规律,有效果的整合行政资源,打造数个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二十四小时经济圈和环形经济带,努力在市场交流层面上先行消除区域合作的各种障碍,实现市场网络的初步覆盖。在政府可操作层面上来说,江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各设区市应该首先根据国家检验检测标准,互相认同对方的鉴定结果,促进商品、资金、劳动力和人才、技术、产权、信息等生产要素无障碍流动,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初步共同化发展。
3.3推进产业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内生性循环
推进产业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即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前提。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区域依据要素有效整合创造更大的财富[4]。1957年索洛提出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能促使规模经济的建立,规模经济对于促使企业效益的提高,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和资源的浪费。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本地优势引
进能形成规模经济的企业,并在引进后进行再创新,例如江西在引进造纸业的过程中,如何在发挥本地森林资源比较优势的情况下提高造纸的科技含量,优化纸张的质量和污水的回收处理,加大对造纸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使得一种污染产业变为一种环保高效的新兴产业。例如探索对造纸污水进行分级提取有效成份,同时对大再生纸业发展,对造纸企业进行分级评估,以实现对造纸业的一种初级的生态循环产业改造,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关停了事。
3.4让新农村成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性支持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健全城乡互动良性发展机制,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性支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中同样适用。鄱阳湖区域内的乡村为整体环境均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内生性维持基数,同样高效集约发展的现代农业将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供稳定的基础工业原料。农村农民的增收又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品提供了一个良性伴生市场。以城乡良性的消费互动来刺激经济可持续的增长,这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开发特色生态经济,建设江西新农村的战略重点,可以概括为:“一湖、二镇、三山”,即保护一片清澈的鄱阳湖水,弘扬景德镇和樟树的生态经济产业和地方文化的历史辉煌,打造井冈山、庐山和三清山旅游名山,我们应以此来重塑江西经济发展的独特形象[5]。
3.5吸收本地人才资源,多领域引起外来人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人才总量和人才资源存量十分充足,仅南昌市内就拥有包括全国重点大学--南昌大学在内的46所高等院校,年在校大学生、研究生近50万人,毕业大学生、研究生4万多人。并已形成综合、理工、农业、医药、师范、财经、政法、艺术等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较齐全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此外江西省还拥有省、市级以上科研院所100余家,各类专业人才达7.5万人。
目前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亟待解决的就是人才的本地就业和创业,和消化人才工作,对其它领域领军性人才应注意适当进行引进,以充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智力源。
总之,根据上述基本思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布局是:以制度创新领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湖区农业资源优势,全面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工业。同时加快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性支持,并形成以南昌-九江为中心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并联结带动周围城乡经济发展,从而形成人口密集、产业集聚、联系密切的生产、流通一体化的经济区域格局。
参考文献
[1]张帆,李东.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明月.生态足迹分析模型假设条件的缺陷浅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02)
[3]陈美球,黄宏胜,刘滨,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确定研究[ 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0(5): 933~937 [4]陈计旺.地域分工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2 [5]陈述彭,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区-江西省的振兴与跨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3)
第五篇:假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假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也由原来的以物质追求为主转变到高质量的精神追求。近几年的社会发展表明旅游消费观念已深入人心。春节、“五一”、“十一“三个节日的休息时间延长为7天。休假时间的增长对全国人民来说无疑是个难得的休闲、购物、旅游的好时机。但是假日旅游高峰所引发的诸如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破坏、交通拥挤、住宿困难、服务质量下降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从带薪休假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信息体制、旅游产品、旅游者这些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我国假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假日旅游对策可持续发展带薪休假黄金周Abstract: A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people's consumption values are mainly from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changes to the quality of spiritual pursuit.Soci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concept has been firmly established that tourism consumption.Spring Festival, ”51“, ”11" three holiday breaks extended to 7 days.Vacation time for the growth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ertainly a wonderful leisure, shopping, travel a good time.However, the peakholiday travel, such as caused by the destruction of the tourism environment, trafficcongestion, housing problems, quality of services and other issues, the paper paid leave system, standardize the market order, the information system, tourist products, tourists these angles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oliday tourism.Key words: Holiday Travel Strategi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Paid leave;Golden Week 前言
假日旅游的出现成为新经济的增长亮点,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新现象。假日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如交通运输业、商业、饭店业、旅行社业等行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假日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假日旅游日益受到旅游从业者的重视,分析假日旅游的形成、特点以及如何完善假日旅游市场并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假日旅游产生的原因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是假日旅游产生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攀升,居民的旅游消费随之增长可见,人们休闲度假旅游的经济条件基本具备,这对于假日的火爆有直接的影响。
(二)闲暇时间是假日旅游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旅游资源本身存在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旅游消费的实现必须以旅游者的空间流动为前提,旅游者的空间流动需要闲暇时间来保障。在我国,自1996年开始实行双休日,国务院又于1999年出台了法定休假日的决定,全国年节及纪念日假期由七天增加到十天。而“春节”、五一”、“十一”这三个节日的休息日均为人们外出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假日旅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三)媒体的介绍是推动假日旅游的直接因素
在每次“黄金周”到来之前,各大报纸、新闻媒介都广泛宣传介绍有关假日旅游的信息,详细地介绍了主要旅游城市、旅游景点及相关部门的信息,使人们充分了解到各地、各景区的“旅游大餐”以及相关部门为假日旅游所做的准备工作,从而为假日旅游营造了一种社会氛围,充分利用人们的趋众心理,掀起了一阵假日旅游的浪潮。
同时假日经济极大地促进了消费需求,拉动了内需。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型、消费观念的改变也是产生假日旅游的内在原因之一。
二、假日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正处于成长和完善阶段的事物,假日旅游在显示其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待这些问题,若不防微杜渐,将对旅游业健康发展产生负面效应。
(一)假日旅游高峰严重破坏旅游景区(点)的生态环境
从假日旅游的特征来看,假日旅游的消费活动集中在有限的时段和有限的区域中。因此,时间短、节奏快、人数多的假日旅游,使许多旅游地的客流量远远超过旅游地的容量和接待能力,严重的破坏了旅游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了区内的文化民俗传统,影响了区内的旅游文化环境;同时损坏了社区群众的利益。
(二)交通拥挤,住宿困难也是假日旅游高峰中存在的一大难题假日旅游大量游客涌向旅游景点,而交通住宿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但由于旅游供给和服务部门一时很难满足旅游者的要求,因而,形成了诸如饭店,交通等方面的“瓶颈”制约。这就使得假日旅游出行难,回程难。虽然交通部门采取了紧急措施,调集车辆,加开临客,增添挂车,但各类客票还是异常紧张。同时,浪潮似的假日旅游使得饭店宾馆爆满、拥挤。住宿的困难大大影响了游客的旅游质量及存在的巨大的安全隐患。这些不利因素造成游客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影响了旅游消费的后续行为。
(三)旅游服务质量下降,游客投诉增多
假日旅游的热卖热销和主要景点的爆满,使许多旅游地接待服务匆匆应付,旅游合同无法履行,旅游者合法权益无法保障。一些旅行社或因杀价竞争,导致承诺不兑现,各种标准名不符实或旅游产品品位低,文化味不足。有的旅游饭店,车船公司和商场乘机抬高价格或竞相涨价,擅自收费或收费不服务,减少服务、虚假折扣、强买强卖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扰乱市场危害行业的做法,虽然获益于一时,但负面影响却是长久的,深远的。因此,假日旅游者的满意率普遍下降,旅游投诉增多。
(四)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数量不等。由于供求双方不能掌握全面的信息,假日旅游市场的供给方——旅游、交通、服务部门,需求方——消费者,都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旅游者在获得信息时处于弱势地位,对目的地的可承载量及饱和率的了解不及时、不充分,从而导致出游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集中性。旅游企业所获得的市场信息也只是局部和不确切的,从而导致盲目的投资建设,增加了赢利成本。虽然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建立了旅游预报系统,对“有无房、有无票、景点人多不多”等游客切实需要的信息进行了提前预报,但系统化的信息服务还很欠缺,游客得到的只是有关客房、交通等的少量信息。特别在假前,出行者难以得到能指导其消费的足够的信息,使出游偏于盲目。
(五)旅游产品存在问题
许多地方旅游产品开发基本上还处于遍地开发的无政府状态,开发投入不足,开发深度不够。虽然产品众多,但缺乏重点,精品不精,产品特色不明显,各种专项、专题的特种旅游产品的开发较少,成功者更少。久而久之,必然会降低游客心目中的旅游总体形象,降低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进而影响该地旅游的发展。
(六)旅游者权益受损
旅游消费者在假日旅游的各个环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利益损害。首先,游客出游过程中所接触到的食物存在卫生不合格的现象,危害游客的健康甚至生命;其次,节假日一到,游客为了在热点景区找到一个安身之所,往往付出比平时高出很多的住宿费;再次,假日旅游期间巨增的人流量使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部门均不堪重负,交通事故频发,游客出行的危险性大大增加;第四,游客游览质量因假日期间各景点人满为患,拥挤、嘈杂的环境而大打折扣。部分旅行社为了吸引游客的参团,以一个看似经济实惠的报价为游客提供多处景点供其参观,事实上按其路线,游客只能走马观花似的游览景点。第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也日益增多,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争取客源,旅游企业之间打起了价格战。客人在旅行社报名时所交纳的费用,通常仅相当于往返交通费,有的甚至低于这一费用。而旅游企业的创利途径就是尽量多地带游客到购物点和娱乐场所,从而收取“回扣”,这就是零团费、负团费的操作模式。这种看似便宜的旅行实际上隐藏着种种坑害消费者的陷阱。
三、促进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必要措施
针对假日经济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什么相应措施,怎样保证假日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推行分时、分地带薪假日旅游模式
带薪假日旅游一般具有规模大、消费水平较高、停留时间较长、附属活动较多等特点,现在成为高档旅游市场的一部分,其规模仍在扩大,世界各国都有一批旅游企业专门经营这一市场。带薪假日旅游的分时、分地性可对假日旅游热潮起到分流作用,调节旅游目的地的淡旺差别,缓解假日旅游的负面影响。而我国实行“黄金周”制度后,人为造成的供给设施的常年性、稳定性与“黄金周”旅游需求的集中性、跳跃性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长此下去将会损伤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经营和消费基础,而分时、分地带薪假日旅游模式是解决此问
题的有效途径。
在假日来临之际,企业可以采取提前或推迟放假,如“五一”节从5月1日~7日为全国节假日,企业可选择4月22-28日或5月9日~15日这些时段放假,也可以将其他节假日如“三八”、“六一”、中秋节等与双休日合并,使假日休息时间相对集中,相对增长、增加企业职工带薪旅游机会,这样就等于是增加了黄金旅游时间,从而避免在“五一”、“十一”、“春节”等少数几个旅游时间中发生人流过于集中或交通、住房拥挤,景区超载等问题。另外假日旅游构成多数为“家庭型”、“亲朋型”,而带薪旅游恰好有可带家人、朋友一起旅游的条件,可以满足那些需在假日期间带亲人朋友出去旅游的愿望。因此带薪假日旅游模式是调节旅游假日负面影响的重要对策之一。
(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完善监督机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在假日旅游不断发展的同时,一些景区出现了诸多黑社、野导、欺客宰客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假日旅游的健康发展。因此,应进一步发挥旅游质量监督队伍在假日旅游市场中的作用,加强执法监督。为了促进假日旅游健康发展,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制度,成立“全国假日旅游调控中心”和“部际协调小组”,及早做好整体部署,定期研究工作,与相关部门加大协调力度,增加应急应变能力,全面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做好运力组织安排,确保旅游运输安全;其次,抓好旅游景区景点的扩容疏导工作;再次,加强行业管理,完善监督制度,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最后,建立旅游资源有偿使用和合理收取环境补偿费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制裁外部不经济行为,将外部费用计入旅游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私人成本,实现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一致性。如对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行为要追究到底,予以重罚;打击违法经营;建立简易便捷的旅游投诉程序,对损害旅游者权益的经营者予以经济制裁。
(三)建立信息指导机制,健全旅游市场信息网络
假日旅游中多数旅游者不约而同选择相同的目的地,在空间和时间上集聚。信息不畅是首要问题,信息成为制约假日旅游有序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旅游者、旅游服务企业和公共机构信息资源的缺乏使信息指导机制的建立非常必要。信息指导机制的建立,则要求健全旅游信息网络。在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中,大量的信息具有公共性和共享性,建立一家全国性的旅游信息网站,利用互联网的高科技优势,把全国各地的旅游者事先填出的旅游意见、旅行社的组团信息和当地旅游部门的接待信息输入互联网,加以统计,作为信息输出。同时根据这些信息尽快建立旅客流量的测报制,特别在节日前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站通报全国旅游热点城市和景区的游客量、交通、住宿等状况,不但可以疏导游客流向流量,避免过度集中的旅游客流,而且可以避免旅游企业经营操作和旅游者出游的盲目性,实现科学的管理。
(四)丰富旅游产品市场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假日旅游还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改变目前游客高度集中于少数旅游景区的情况,今后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尽全力增辟新的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扩大旅游供给,疏导旅游客流,尤其是要加大中西部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同时,各地都要开发成批的具有
浓烈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旅游精品项目。城市里的文化、科技、体育产品要提高品位、改进服务,引导假日旅游以风景观光为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以改变目前风景点热、文化点冷的状况。城市郊区要大力开发休闲度假产品,凡大中城市都应着力建设环城市旅游度假带,以适应假日旅游市场结构中短线游和周边游增长迅速的趋势。
(五)旅游者应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成熟的游客
旅游者应在法律意识、环保意识、道德修养等几个方面强化自身,在出游前,应对旅行社的信誉做些调查,同时对旅行社的规模,导游状况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在签定合同时,一定看清旅行社开出的项目,并一一注明,定出相应的违约措施。同时学会及时投诉,让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提高环保意识,也是我国旅游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爱护景区,保护文物,不随处攀登刻划。公民外出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语言要文明。只有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才能体现出我国这个文明国度应有的风采,做一名合格的高标准的成熟的游客。
“花开江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物晴和人意好,夕阳萧鼓几时归。”宋代徐元杰的这首游湖诗道出了旅游所带给人们的无限愉悦。今天有了假日黄金周,祖国大好河山才真正成了人民大众休闲娱乐,陶冶情怀的瑰丽资源。但假日旅游带给我们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只有因势利导,积极妥善地处理好其中的矛盾和问题,才能实现假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使假日黄金周尽显“黄金”本色。
注释
[1] 熊元斌.李文秀.论我国假日旅游中的政府行为[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4).[2] 宋莉,陆朋.浅析假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2).[3] 李幼常.黄金周假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11).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对开发旅游纪念品之管见.社会科学,1984(3)
[2] 戴凡.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J].旅游学刊, 1994,(04).[3] 贺晓娟.“黄金周”旅游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研究[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4] 许琼颖,凌云.人们期盼自由灵活的带薪假[N].新民晚报;2000-10-25:2.
[5] 杨文棋.促进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探[J].旅游管理,2005,(2).[6] 侯辛.成功·成熟·理性“五一”黄金周点评[N].中国旅游报,2002-5-8.[7] 徐民英,梁品文,曹艳英.推进旅游黄金周持续发展的建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
报,2005,(02).[8] 汪德根,章锦河.假日旅游经济负面影响的对策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1,(03).[9] 王兴斌.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的必由之路:从“黄金周”到带薪休假[J].旅游学
刊,2002,(04).[10] 代礼正,丁强.从制度安排看“假日经济”所产生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6,(07).[11] 李宁.我国假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