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露醇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
甘露醇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
20%甘露醇是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中的常用药物,除人们熟知的脱水降颅压作用外,其在ICU危重病患者救治中发挥着多种功效。本文总结甘露醇在ICU中的使用情况,提出临床应用中的一些误区、临床应用体会及新进展。甘露醇ICU适应症
1·1 颅脑创伤 在很多医院的急诊科,遇到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的患者,用的第一部液体往往就是甘露醇,目的是脱水降颅压,这其实对部分患者来说是有害无益的。脑挫裂伤患者的血脑屏障处于破坏和开放状态,血中甘露醇进入该组织间隙,造成局部高渗,导致脑挫裂伤局部水肿加重。颅内压(ICP)是判断何时使用甘露醇的一个指标, ICP<2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局部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的患者,不应使用甘露醇,当ICP>20 mm Hg,甚至>25 mm Hg,才可以使用[1]。当无ICP检测时,通过动态CT根据脑池形态、中线移位情况来判断ICP状态。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出现脑占位效应甚至脑疝时,应该使用甘露醇。使用时应间歇快速给药,与速尿、白蛋白联合应用脱水效果更佳。每次0.5~1.0 g/kg体重,间隔时间6~8h。1·2 脑出血 以往的观点认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大约为20~30 min,随着血凝块的出现而停止,代写论文而患者症状和体征加重,是由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所致。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和CT、MRI技术的广泛应用,动态观察已证实某些脑出血患者出血持续时间约为6~24 h[2],这也已被脑血管造影所证实。甘露醇造成继续出血的原因可能为:①颅内压降低导致压力止血作用下降[3];②甘露醇使血肿外脑组织脱水,脑组织对血肿支撑力下降,从而使血肿扩大[4];③体积分数为20%的甘露醇为渗透性脱水剂,在静脉注射的早期可使血容量短暂性增加,血压上升,加重活动性脑出血。
甘露醇的应用时机:出血量>50 ml的大量脑出血,病情凶险,占位效应明显,易引起脑疝而危及生命,首选20%甘露醇静脉注射,对防治脑疝、抢救或者延长患者的生命,争取进一步治疗时机,具有重要意义。该药虽有诱发或加重继续出血的危险,但大量脑出血的患者,机体处于过度应激状态,血压和颅内压均极度增高,因此,应用甘露醇后对继续出血的影响相对较小;中、小量脑出血,发病相对缓慢,机体的缓冲代偿机制可得以发挥,颅内压增高可不明显,临床症状相对较轻,早期治疗的重点是控制继续出血。尽管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在24 h内可有水肿发生,但突出矛盾为继续出血,继续出血是导致患者临床症状恶化的重要因素,甘露醇应在24 h后应用为妥;但如为丘脑或幕下出血,患者病情凶险,意识障碍明显,尽管出血量少,也应积极应用甘露醇等渗透性的药物。有报道[5]脑出血患者发病24 h内不适当应用甘露醇可使脑水肿和病情加重。因此,脑出血患者早期使用甘露醇应慎重[6],应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出血时间和出血部位等具体情况,慎重应用,以免血肿扩大,加重病情。甘露醇每次125 m,l 6~8 h一次,可延长颅压降低持续的时间,增强降颅压的效果,并可减少肾功能的损害,降低死亡率,临床值得提倡[7]。
1·3 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时,自由基损害是其核心病理环节之一,自由基及其引发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和组织内钙超载参与缺血神经元的损害,故清除自由基,切断自由基链,是治疗脑梗死的主要环节。甘露醇是一种较强的自由基清除剂,能较快清除自由基连锁反应,具有缩小半暗区,改善血黏度、促进微循环的作用,还有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保护脑功能作用[8]。另一方面,大面积脑梗死时脑细胞缺血缺氧,引起细胞性脑水肿和血管源性脑水肿,导致颅高压,甘露醇亦可发挥降颅压作用。作为自由基清除剂使用时,越早使用效果越好,剂量要小,滴速要慢,血压低于正常和入量不足时不用,否则易引起多种并发症。有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恢复程度与年龄、病变部位、范围大小没有关系[9]。
1·4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时腹腔内大量液体渗出,渗出液中含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炎性介质、多种酶的代谢产物和细菌毒素,对周围组织有严重腐蚀作用,可刺激腹膜后腹腔神经丛,引起严重的麻痹性肠淤张[10],大量体液丢失,肠黏膜灌注不足,造成肠黏膜缺氧而致肠黏膜屏障破坏。甘露醇具有很强的脱水、利尿作用,可通过高渗透压减轻胰腺及周围组织水肿,减少胰周渗液,能促进炎症产生的毒性物质的排泄,防治肺水肿及肾衰[11]。胃管注入甘露醇,不被胃肠道吸收,可以通过高渗导泻,清除肠道内的细菌及其他有毒物质,防止细菌易位,减少感染机会,还可以吸收肠道管壁组织中的水分,减轻管壁炎症水肿,有利于其功能恢复。此外许多研究发现,氧自由基在胰腺炎组织损伤中起重要的作用,甘露醇亦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静脉应用,每次250 ml静滴, 12 h一次;胃管注入,每次125 m,l 6 h一次。1·5 休克 休克系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微循环障碍而致的急性循环衰竭,伴有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及重要生命器官机能及代谢障碍。甘露醇静滴后使组织间液迅速回收到血管内,血容量骤增、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增高,重要器官得到灌注[12]。甘露醇可以减轻休克时的细胞水肿,有利于静脉回流。甘露醇还能降低血液粘滞度、清除自由基,有利于改善微循环、恢复组织细胞功能。在病因及补液治疗的同时,给予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 1~2次/d。
1·6 急性中毒 误服农药、药物及毒蕈中毒患者,在彻底洗胃后,口服甘露醇溶液不被胃肠道吸收,在肠内利用其渗透压作用起容积性导泻作用。效果好,方便、安全,患者易于接受。对有机磷中毒的患者能减少阿托品用量,有效遏制反跳现象,降低病死率[13]。用量一次口服20%甘露醇250~500 m,l同时再给口服生理盐水或清水1 000 ml。
1·7 肺性脑病 肺性脑病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高碳酸血症及脑缺氧所致的意识障碍及精神异常等中枢神经系统综合症。病理改变是脑细胞间质水肿,大量自由基形成。因此,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甘露醇,可降低脑水肿,改善脑血流,增加脑供氧,更有利于消除自由基,保护受损脑细胞。观察球结膜水肿可作为早期使用甘露醇的指征,每次0.5~1.0 g/kg体重,每8 h一次。胡茂荣等[14]报道小剂量甘露醇和小剂量速尿联合应用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且能减少甘露醇和速尿的副作用。
1·8 心肌梗死 心梗后由于心肌组织细胞血流灌注不足,致缺血、缺氧、代谢紊乱,最终衰竭。甘露醇具有改善上述功能作用,特别对氧自由基有酶性解毒和生物抑制作用,因此能有效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促进心律功能的恢复。甘露醇可使心室肌合成和分泌心房利钠肽增加,有利于心衰的治疗[15]。在卧床休息、溶栓、极化液等治疗的同时,给予20%甘露醇0.5~1.0g/kg,以每分钟15~20滴的速度滴注, 1次/d, 10 d为一疗程。1·9 胃肠功能衰竭 危重病患者由于自身疾病原因及卧床少动,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发生率较高。胃肠道功能衰竭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胃肠道表现,防治胃肠道功能衰竭是防止MODS发生发展、降低MODS病死率的关键[16]。口服甘露醇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清除肠道内毒素和细菌,改善胃肠功能。口服或胃管注入每次80 m,l 3次/d,连续应用3~5 d。
1·10 其他疾病 据甘露醇的一般性能及作用机理,应用较为广泛。据报道用于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顽固性胸水、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肝昏迷、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顽固性超高热等,亦能取得较满意疗效。甘露醇的不良反应
2·1 内环境紊乱 甘露醇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有关项目,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用药。切勿将严重内环境紊乱导致的脑功能恶化,误认为脱水不足而继续使用甘露醇,造成严重后果。
2·2 肾功能损害 国内外均有关于甘露醇损伤肾功能的报道[17],故对原有肾功能损害者应慎用。非必要时用量切勿过大,使用时间切勿过长。输入甘露醇4 h内如尿量少于250 m,l要慎用或停用甘露醇,并立即检测肾脏情况[18],一旦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首选血液透析治疗。
2·3 静脉炎 多见于经外周静脉给药患者,经深静脉置管给药可明显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19]。
2·4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少见,偶见哮喘、皮疹,甚至致死。
2·5 其他不良反应 当给药速度过快时,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眩晕、心律失常、畏寒、视物模糊和急性肺水肿等不良反应,伴有心功能不全者易诱发心衰。应避免药物外渗,以防止局部组织坏死。出现上述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对症处理,小儿应用甘露醇是更应谨慎
[20]。甘露醇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使用剂量 甘露醇虽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目前就使用剂量尚缺乏大量前瞻性研究资料,各家学者见解不同。美国颅脑创伤救治指南指出甘露醇的有效剂量为每次0.25~1.00g/kg,间隔时间4~12 h。以此计算成人24 h用量(按体重60kg)为30~360 g,可见甘露醇在使用剂量上有很大伸缩性。我们认为,临床上应灵活应用甘露醇,每次0.5~1.0 g/kg, 24 h不超过200 g,为安全有效剂量。一般应用5~7 d。
3·2 滴速 作为脱水剂使用,并非滴速越快越好,输入速度以10~15 ml/min为宜,根据个体情况,适量调整。甘露醇输入速度过快,可引起心衰、肺水肿、急性肾衰等并发症。
3·3 禁忌人群 心功能不全、肺水肿、进行性肾功能衰竭、全身性水肿患者及孕妇禁用。
第二篇:重症监护病房整改草案
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医院感染管理及整改方案
一、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治疗区和监护区有明显标志;室
内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二、医务人员入监护区(室)应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三、时带手套:。
1、地面消毒:采用湿拭清扫,用清洁剂拖地,每日1—2次:清除
地面的污秽和部分病原微生物;地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时用500mg/升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致病性芽孢菌污染用含有效氯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拖地或喷洒地面。
2、各类物品表面的消毒:室内用品如桌、椅、床头柜等用品表面
受到病原菌污染时必须采取严格的消毒处理。如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或喷洒室内各种物品表面。
3、其他表面的消毒:包括病历夹、听诊器、门把手、水龙头、卫
生间、便池等物表,这些地方容易受到污染,通常情况下,每天用清洁水或清洁剂擦抹刷洗处理,保持清洁。当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参照上述各类物品表面的消毒方法进行处理;
4、床单位消毒:包括病床、床垫、枕芯、毛毯、棉被、床单等,可采用床单位臭氧消毒器进行处理。
四、加强室内的清洁卫生,每天进行空气消毒,做好环境监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手消毒,必要
测。
五、监护区每张床使用面积不少于9.5m2,感染病人和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特殊感染病人单间安置,诊疗护理活动应有相应隔离措施,以控制交叉感染。
六、管理。
七、生。
八、加强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防止发生菌群失调;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路的观察与护理,预防感染的发加强无菌技术操作,加强对各种仪器、用品等消毒灭菌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九、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探视者应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与病人接触前洗手。
十、施。
十一、加强对各种仪器设备、物品等消毒灭菌,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静脉导管感染、尿路感染等发生。
1、消毒的程序:a:凡被甲类传染病病人,以及肝炎、结结核、艾
滋病、炭疽病等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等污染的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再清洗,使用前再按物品污染后危险的种类,选择合理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消毒或灭菌;b:凡是严格保护性隔离病人拟用的物品均需灭菌;c: 凡是普通病人用过的物品,可先清洗后消毒。对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应严格隔离措
2、各类物品的清洁与消毒方法:
a:接触未破损皮肤的器具: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用250—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听诊器可在清洁的基础上用乙醇擦拭消毒;腋下体温表用后应在清洁的基础上用75%乙醇或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0—30分钟后,清水冲净、擦干,清洁干燥保存备用。
b: 接触未破损黏膜的器具清洁:如扩阴器、开口器、舌钳、压舌板、肛表等器具,用后应先清洗去污,擦干。最好一次使用,用后焚烧;耐高温的器具用压力蒸汽灭菌后,保存备用;不耐高温的器具在清洁的基础上用75%乙醇或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0—30分钟后,清水冲净、擦干备用。
c: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呼吸机和麻醉机的螺纹管、氧气面罩、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器具应在清洁的基础上:耐高温的器具用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的可清洁后浸泡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30分钟后,清水冲净、晾干,清洁干燥保存备用。
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螺纹管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d:其它类器具:热水袋、冰袋无血液、体液污染时浸泡于250mg/l含氯消毒剂30分钟后皂水洗净晾干;治疗车、换药车:每日用250—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1—2次。
3、分枝杆菌、经血传播病原体污染器具:如分枝杆菌、炭疽菌、气性坏疽、肝炎病毒、艾滋病等病人污染的器具应先用1000~2000/L的含氯消毒剂30一40分钟后清水冲净干后:①耐高压的管道与引流瓶、开口器、舌钳、压舌板等可采用压力蒸气灭菌(最好使用权一次性用品)②不耐高压的部分在预处理后再次浸泡在1000~2000/L的含氯消毒剂30一60分钟,清水冲净,凉干、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③有条件的医院可直接放置在洗净灭菌装置内清洗、消毒、灭菌依次完成,可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及保护医务人员。
第三篇:重症监护病房工作制度
重症医学科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1、科室设立兼职或专职设备管理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申请购置、仪器保管、日常维护、使用指导、安全检查、设备定期核对、信息反馈及报废等工作。
2、所有仪器设备必须建立操作规程,保养维护制度,并认真做好
使用情况登记,保证性能良好,发现问题及时修理,对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应安排专人负责。
3、高、精、稀缺仪器必须有专人操作使用、定期检查,未经技术
培训之人不得使用仪器。
4、仪器使用前应组织学习,充分掌握新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各项仪器建立使用说明卡,挂于仪器上。
5、定期清理呼机管道,监护仪导联线及血压计袖带,保证抢救设
备完好率100%。
6、仪器设备原则上不外借,特殊情况必须经设备科同意,院领导
审批后方能外借。
重症医学科消毒隔离制度
1、工作人员进入病房后要按规定着装,外出离开病房时要换便装。
2、入住重症监护室患者须进行抗HIV、抗HCV、HbsAg等检测,阳性者须安置在隔离监护室内,分开护理。
3、工作区域划分要规范,明确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4、医务人员无菌操作前后要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接触
病人污染物时要戴手套操作,操作后要立即摘除手套,严禁戴手套接触非污染区域和物品。
5、病房平时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清洁。
6、治疗区和监护病房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一次,报告存档。
7、治疗室和各监护区拖布、抹布应分开放置,标记明确,用后置
于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清水冲净,悬挂晾干。抹布应一桌一布,用后置于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清水冲净,晾干备用。
8、监护区内各种物体表面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湿
式清扫每日两次,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拖地,当墙面、地面、物体表面被HIV等传染性病原体污染时,可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或喷洒消毒。
9、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体温计等应专人专用,保持清洁。病人转出或死亡后作终末消毒处理。
10、呼吸机管道、氧气湿化瓶等定期更换,送中心供应室消毒处理。
11、非一次性的诊疗用品和器械用后应初消,再清洗后送中心供应
室消毒处理;各种引流管、吸痰管、导尿管等一次性物品不得重复使用。
12、各种引流液如无污染,可以直接倒掉。引流瓶或排泄物如有污
染或可疑污染,用1000mg/L含氯消毒溶液混匀后静置30分钟后倒掉。
13、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各种服、被服等织物应立即更换
装入黄色塑料袋内有明显标识。
14、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分开放置。
15、医疗废物的管理参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
重症医学科感染管理制度
1、呼吸重症医学科分治疗区和监护区,治疗区内有非手触式流动
水洗手及干手设施,治疗车上备有快速手消毒剂,监护区每床使用面积≥15㎡。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放置。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均
应进行抗HIV、抗HCV、HbsAg等检测,阳性者须安置在隔离监护室内,治疗活动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3、病房定时通风,保持环境清洁,每月进行空气、物表监测一次,监测结果应符合标准,4、工作人员进行重症监护室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
罩、规范洗手,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及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在诊查病人前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毒,接触每一例病人或同一病人的不同部位均应洗手或手消毒,各项诊疗操作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每季度对手、消毒液监测一次,监测结果应符合标准。
5、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探视者应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与病人接触前应洗手。
6、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路的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坚强医院感
染监测。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7、病床采取湿式清扫,一床一巾,床头桌一桌一布,用后均须消
毒,保持床单、被套、枕套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
换,病人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8、无菌物品与清洁物品分类放置,使用的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用
后毁型,一次性医疗用品严禁重复使用。病人用后的各种监护仪器及医疗用品按规定消毒处理。
9、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开防放置,进行无害化处理。
10、对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的病人,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职责
1、在护理部的领导下和科主任的业务指导下,负责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和行政管理工作。
2、负责检查了解本病房的护理工作,并参加指导危重、大手术后
及抢救病人的护理。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有计划的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加强医护配合,严防差错事故。
3、随同科主任和主治医师查房,参加科内会诊及大手术或新开展的手术、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
4、负责本病房护理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教育护理人员加强责任
心、改善服务态度,遵守劳动纪律。
5、组织本病房护理查房,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及护理科研工作。
6、组织领导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机技术训练。
7、负责管理好病室,包括护理人员的分工,病房环境的整洁、安
静、安全、各类仪器、设备、药品的管理。
8、负责指导和管理实习、进修人员,并制定护师或有经验有教学
能力的护士担任带教工作。
9、督促检查护工、卫生员、配膳员做好病人生活护理、饮食供应、病区清洁卫生和消毒隔离工作。
10、经常听取医疗、护理、饮食等方面的意见,研究改进病房的管
理工作。
第四篇: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制度
ICU护理工作制度
1、护理工作基本要求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及各种管道的通畅,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有完整的特护记录,详实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
(3)重症病人的生活护理均由护士完成。
(4)随时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工作。
2、护理交接班要求
(1)每班必须按时交接班。在接班者未接清楚之前,交班者不得离开岗位。
(2)严格床旁交接班。交班中发现疑问,应立即查证。
(3)交班内容及要求:①交班内容突出病人病情变化、诊疗护理措施执行情况、管路及皮肤状况等。②特殊情况(如仪器故障等)需当面交接清楚。③晨会中护士长可安排讲评、提问及讲课,布置当日工作重点及应注意改进的问题,一般不超过15分钟。
3、护理查对制度
(1)对无法有效沟通的病人应使用腕带作为病人的识别标志,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①给药时查对药品质量,注意配伍禁忌,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如病人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方可执行。②医嘱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执行,记录执行时间及签名。若有疑问必须问清后方可执行。③认真查对医嘱,规范本科室医嘱查对时间及人员要求。④抢救病人时,下达口头医嘱后,执行者需复述一遍,由两人核对后方可执行,并暂保留用过的空安瓿,以便查对。
4、病人转科(院)制度
(1)病人需要转科或转院继续治疗时,由医生向家属交代病人病情及途中风险,取得家属同意签字后,方可进行转科(院)事宜。
(2)根据转科医嘱,进行转移前病人评估及各项护理准备,并通知接收科室的主班护士。①检查病人护理记录齐全,记录内容完整。②检查病人的个人卫生:转出时病人面部、手足、会阴、皮肤清洁、无压疮。③检查各种管道应清洁通畅,固定合理、牢固,引流袋清洁。注明插管、换管日期、时间、伤口敷料保持干燥清洁。④检查静脉穿刺部位。保持静脉输液通畅,所用药物标识清楚。⑤备妥病历记录、各种检查胶片、有关药品和病人的物品准备移交。⑥向接收科室护士介绍病人的情况:姓名、诊断、主要治疗、皮肤及各种管道情况。
(3)根据病人病情危重程度,安排医生、护士陪同。
(4)转科(院)途中备好必要的抢救药物及用物。认真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保证各种管路通畅。
(5)到达新科室(院)后,认真与该科(院)的主管医生、护士进行床旁交接班,由交、接双方填写交接记录。
5病人外出检查制度
(1)根据下达医嘱,在检查前评估病人病情,并进行记录。
(2)检查全程须有医护人员陪同。
(3)根据检查项目要求,做好检查前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心理护理),必要时备好抢救药物及用物。
(4)在离开ICU前认真核对,包括核对医嘱、病人识别标识、检查项目及部位
无误,与清醒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安抚病人的紧张情绪。
(5)在检查过程中需认真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注意保暖并保证各种管路通畅及仪器正常运行。
(6)如有特殊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处置后再行检查,或根据病情停止检查。
(7)检查完毕返回ICU后,护士妥善安置病人并做好详细记录。
6、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1)所有仪器应分类妥善放置,专人管理,正确使用。
(2)保证各种仪器正常使用,定期检查、清点、保养、发现问题及时修理。
(3)保持各种仪器设备清洁,备用设备必须处于消毒后状态,有备用标识。
(4)仪器设备原则上不得随意外借,遇有特殊情况由医疗行政部门协调调配。
(5)科内应定期对员工进行仪器应用培训,包括消毒操作与流程、常见故障排除方法等,做到熟练掌握。
(6)医院设备科对ICU抢救用主要仪器应及时维修,定期检测并有相关记录。
7.抢救物品管理制度
(1)抢救物品有固定的存放地点,定期清点并登记。
(2)抢救用品应保持随时即用状态,定期进行必要的维护检查并有记录。
(3)抢救用品使用后应及时清洁、清点、补充、监测、消毒,处理完毕后放回固定存放处。
(4)抢救用品出现问题及时送检维修,或及时领取。
(5)抢救用品在进行维护检查时、检查后或消毒时均有明显的标识。
(6)严格规范管理毒、麻、剧药品,对高危药品应单独存放、标识明确,使用的剂量及途径有规范。
8.护理记录书写规范
(1)护理记录描述要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2)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之上,并签全名。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3)眉栏项目填写完整不空项、清楚、无涂改。
(4)护理记录单均用蓝黑签字笔书写。
(5)记录内容:①病人的生命体征、主诉及护理有关的阳性体征、医嘱落实情况、护理措施和效果。②手术病人要肌瘤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和伤口敷料等情况。③详细记录各种管道名称、引流方式、引流物性质和量等情况。
(6)生命体征至少每小时记录1次。重要治疗、护理记录时间应精确到分钟。
(7)记录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结果及病人的反映情况。
(8)抢救后6小时内完成护理记录。
(9)专科观察记录遵循规定书写。
9.告知制度
(1)主管医生及护士应将自己的姓名主动告知病人。
(2)特殊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均应告知病人及家属。未经病人及(或)家属的理解和同意,医务人员不得私自进行相关特殊诊治。
(3)有关诊断、治疗措施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副作用、可能发生的意外、合并症及预后等应向病人及家属做出通俗易懂的解释。
(4)从医疗角度不宜相告的或当时尚未明确诊断的,均应向其家属解释清楚。
10.护士紧急替代制度
(1)科内备好护士联络网,每名护士休息期间做好随时备班准备。
(2)科内护士因疾病等原因须休假时,应提前与护士长联系,以便进行班次的调整。
(3)如遇重大抢救,护士需求超出科内人员安排范围,应立即上报护理部并请求人员支援。
(4)护理部及科内应有紧急人员替代预案。
11.病人意外拔除气管插管应急预案
见意外事件紧急处理预案流程——气管插管病人意外拔管相关内容。
12.ICU呼吸机突然断电应急预案
(1)迅速判断确认,立即断开呼吸机管路与病人气管插管的连接,并使用简易呼吸器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
(2)通知医生,护士与医生合作进行必要处置。同事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3)重新检查呼吸机电源是否连接好,必要时通知相关科室维修。
(4)重新启动或更换呼吸机。
(5)做好护理记录。
心脏科重症监护室(CCU)护理工作制度
1.病区监护室在本科主任领导下,由护士长负责管理。
2.保持监护室整洁、舒适、安全、案件,避免噪音,不得在室内大声喧哗。
3.保持监护室环境清洁卫生,注意每日至少通风两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4.医务人员着装整洁、严肃,不得在病房内打手机,不得在监护室内吃东西。
5.病人住院期间必须穿病号服,除必需生活用品外,不得存放过多物品。
6.床位和物品摆放规范,病床和所有与医疗、护理有关的仪器和物品,如监护急救仪器、急救物品、药品及一次性用物等应放置在固定位置,仪器、物品使用后应物归原处,不得随意乱放。
7.急救仪器设备和用物应常备不懈,并指定专人负责每日清点、检查、填充,做到有备无患。
8.报警信号就是呼救,医护人员听到报警必须立即检查,迅速采取措施,消除报警信号,恢复常态。
9.护士的工作站是设在病人床旁,除工作需要需暂时李靠病人外,护士不允许离开病人。
10.做各种操作前后要注意吸收,病人使用的仪器及物品要专人专用。
11.遇有严重感染、传染、免疫功能低下等病人应与其他病人隔离,有条件时应安置在单间隔离病房,专人护理。
12.护士交接班必须在病人床旁,接班护士确定无问题后,交班护士方可离开病房。
13.与医疗护理无关人员限制出入,监护室外公示家属探视制度。
第五篇: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ICU)建设标准
一、基本要求
三级医院以及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必须设立危重病医学科,危重病医学科属于临床二级学科,必须是独立的医疗单元。ICU病房作为本学科的临床基地,必须配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职的医护人员,掌握危重病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危重病人。
二、床位设置
ICU的总床位数量,占医院总床位数的2-5%,每个ICU医疗单元以6-12张病床为宜。
三、人员配备
ICU医师的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1:1以上。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但危重病医学专科医师必须占60%以上。ICU专科护士的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1以上。
四、病房建设标准
(一)ICU应设置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
(二)ICU每床的用房面积为12~16M2;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
积为18~25 M2。
(三)ICU的基本用房包括医师办公室、护士工作站,治疗室、配药室、仪器室、更衣室、清洁室、污物处理室、值班室、盥洗室等。有条件的ICU可配置其他用房,包括实验室、示教室、家属接待室、营养准备室等。
(四)ICU应该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安装足够的感应式洗手设施。有条件者最好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可配备负压病房1-2间。
(五)ICU要有合理的医疗流向,包括人流、物流,以最大限度降低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六)ICU病房的功能设计必须考虑可改造性。
(七)ICU病房建筑装饰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容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的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