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学发展
5月21日,全市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瞿素芬在会上要求各地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胡宣义,副市长樊友来出席会议。
自去年7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以来,我市积极响应,由市里提交的《台州生态建设规划》,目前已通过了由省生态办组织的专家论证。全市各地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工作为载体,做了大量工作,全市生态市建设开局良好。瞿素芬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这是我们党着眼于新世纪新阶段现代化建设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台州组织实施生态市建设,这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是促进台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下,目前全市城乡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工作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台州环保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地要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生态市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瞿素芬指出,今年生态市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里提出的“八八战略”,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化,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全面建设生态市开好局、起好步。具体来说,主要是抓好以下几件事情:一是发挥规划先导作用,尽快形成生态市建设规划体系;二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三是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九大工程”为载体,加大生态项目建设;四是继续开展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行动,保障环境安全;五是尽快建立健全生态市建设的有效机制,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保障。
瞿素芬强调,生态市建设是一项事关大局,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各地要高度重视,统筹谋划,明确职责,强化考核,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市建设,为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
第二篇:农学论文
对贵州农业发展的几点看法
——农学院农学091雍刚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句话是曾经对贵州省情的概括,虽然“人无三分银”这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下得到了改善,但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这些自然因素却永远也改变不了。
贵州降水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坡高山陡,降水流失较快,利用十分困难,所以贵州常出现干旱情况。贵州的干旱主要分为春旱和夏旱,春旱主要发生在2~4月的一段时间,夏旱主要发生在6~8月的一段时间,今年贵州发生的旱灾就是春旱和夏旱的结和。今年的春旱发生时,正是小麦和油菜的生长期,干旱造成了小麦和油菜的大量歉收,由于春旱时间比较久,还影响到了水稻和玉米的春播,很多地方由于缺水,种子一直播不下去,播下去的地方,也没有逃过夏旱的迫害。在农民刚插了秧,又遇上了6月分的夏旱,玉米苗也因缺水枯死,造成了水稻和玉米的歉收,局部严重地区还出现了颗粒无收的重大损失,所以解决干旱问题是解决贵州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问题。
贵州地处高原山区,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少,耕地少,土壤肥力不高,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土面积大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全省17.6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中,山地和丘陵占92.5%。全身万亩以上的坝子不到20 个,是名副其实的“地无三里
平”的山区。田块以梯田为主,交通也不发达,所以机械化生产在贵州根本就行不通,这也是制约贵州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贵州山区的农民,有劳力的都到沿海城市务工,留下来种地的都是些老弱病残的。这导致了农村农业劳动力的不足。贵州正在进行城镇化建设,所以政府的大量资金都投入到了城镇化建设当中,而投入到农业方面的资金却很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贵州农业的发展。
基于以上几个因素,要想解决贵州的农业生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水利设施的修建
修建水利设施是解决干旱的重要措施。贵州每年的降水量都很丰富,只是因为山高坡陡,降水容易流失,所以必须兴修储水设施,使降水得以保存,待干旱时得以灌溉,从而解决干旱问题。储水设施不一定就要修水库,可以因地制宜地修一些小体积的简易的储水设施,比如储水窖和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生态蓄水池等,既降低成本,又达到方便的目的。
(二)、增加育种投入和优良品种的推广
优良品种的选育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对各种作物品种的共同要求。贵州的山区耕地,土层薄、肥力低、产量低而不稳,季节性干旱年年都有发生,造成作物的严重减产,所以耐瘠抗旱品种的选育对贵州粮食稳产性尤为重要。
由于在家务农的都是些老弱病残的农民,而抗病虫性和抗除草剂的品种可以节约劳动力。有了这样的品种,农民就不再花那么多的劳动力去除草,只需要喷洒除草剂就可以。
(三)、加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抗旱节水栽培措施的研究是解决贵州当前种植形势的主导方向,栽培学家们也研究出了许多先进的栽培技术,比如玉米的地膜栽培技术。可是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应加强推广。
地膜栽培就是使地面增加一层保护层,主要是塑料薄膜,主要在玉米种植上推广。白天阳光透过薄膜,地面获得辐射热,使土壤温度升高,由于薄膜具有不透气性,近地面空气层流动不能带走地下土壤热量,夜间,土表下层的热量逐渐向地面方向传导,有薄膜阻隔,减缓了土壤温度的下降,因而覆膜能起到保温作用。覆膜还能提高光照效应,盖膜以后,薄膜本身和膜下附着的水珠对光都有一定的反射作用,能够增加作物行间的光照强度。
在盖膜情况下,自然降水的大部分被薄膜阻隔,不能下渗,只能流向沟内下渗,所以能防止雨水冲刷,避免水土流失,起到保水防泽的作用,在缺水时,由于地膜的阻挡,土壤水分蒸发量显著减少,故可较长时间的保持土壤水分的稳定,起到保墒提墒的作用,所以推广玉米覆膜栽培对减轻旱灾,获取玉米稳产高产有重要作用。
(四)、提高农民的素质
再好的品种、再先进的栽培技术,如果没有得不到推广,再好也是没用的,这就需要农民的配合,所以农民的素质高低对农业生产具有
决定性作用。而贵州,农民们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所以要想在贵州发展现代化农业,就必须先提高农民的素质,就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和对农民的培训。从而使优良品种和先进的培技术得到推广,使贵州的农业得到发展。
第三篇:农学论文(范文)
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界和植物体的生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植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生长发育的规律,植物与环境的相互植物学论文范文关系以及植物分布的规律,植物的进化与分类和植物资源利用等。因此植物学是一门描述性很强的学科,而自然界中的植物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一般规律中常常存在特殊现象,以致初学者对植物学这门课程感到无所适从,认为植物没有规律可循,对知识死记硬背。
“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事物之间在现象上和本质上都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现象上的同一和差异一般来说是容易识别的,而本质上的同一和差异就不那么容易识别。植物学主要研究植物形态、器官结构、及其发育规律,许多知识点具有可比性,运用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融会贯通,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植物教学中,既要求学生找出差异性极大的植物特征之间本质上的共同点,又要求学生找出表面上极为相似的植物特征之间本质上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植物学知识。
一、植物学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比较教学法
比较在学术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好方法,同样在教学实践中也不失为一种扩展思路、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系统地掌握植物学基础知识。比较教学的方式很多,根据比较对象的性质可分为对比法、类比法、排比法、借比法;按照知识点出现的时间顺序可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根据所采取的具体形式不同可分为实物比较法、图形比较法、列表法等。由于植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比较法的类型多样化,往往是几种方法结合使用。
(一)对比法
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横向图形对比法,例如,作为被子植物的两大类群———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它们的根、茎、叶的结构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讲述这两大类群结构的时候可以同步参照植物结构图来讲解,使复杂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直观。在讲述这两大类群植物叶的结构时最先讲述它的最外层是初生保护组织———表皮,这时提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叶表皮的不同之处:双子叶植物叶的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保卫细胞呈肾形;单子叶植物叶的表皮细胞呈长方形,而且沿叶片长轴成纵向排列,保卫细胞呈哑铃形。叶中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叶肉,双子叶植物叶肉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属于异面叶;单子叶植物的叶肉没有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的分化,细胞比较均一,属于等面叶。这样学生很容易对植物叶的结构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在讲述营养器官的结构部分时,也可以采取纵向的对比。例如,在讲述茎的初生构造时,可以先复习根的初生构造。根和茎虽然共同构成了植物体的轴向系统,但是由于它们的生活环境和功能不同,使得它们的结构也存在着差异,可以从它们的表皮、皮层、维管柱三方面进行比较。由于此部分内容前面已经讲过,可以采取列表比较的方式,综合比较这几个器官的特征,从而对植物营养器官有全面的理解。
由于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缺少来自生活的感受,采用实物对比法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在讲述营养器官的变态时,用新鲜的马铃薯与番薯来演示块茎与块根差别,用皂角刺和洋槐刺来演示茎刺与叶刺的差别,利用杨树枝条与柳树枝条来讲述茎的分枝方式,利用种实物讲述植物分科的知识,使学生对知识具备感性认识,学习效果很好。
(二)类比法
类比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在植物学教学中也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讲述胚囊(雌配子体)的发育时可以参照花粉粒(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胚囊的发育同花粉粒的发育相似也是是从孢原细胞开始的,而且都是由孢原
细胞进行一次平周分裂后形成,外层细胞参与外壁的构建,并且为内部细胞提供营养物质,所以都称为周缘细胞;而内层细胞将来形成配子,又都称为造孢细胞。造孢细胞的发育过程也很相似: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单核花粉粒和单核胚囊,二者经过几次有丝分裂形成单倍性的配子体,即成熟花粉粒(雄配子体)和成熟胚囊(雌配子体)。它们的结构也可以用类比的方式来讲述:成熟花粉粒的结构是一个或二个裸露细胞(无细胞壁的单倍性的生殖细胞)游离在单核的营养细胞中;成熟胚囊虽是七个细胞,但这七个细胞中的八个核都是单倍性的,而且中央细胞和卵细胞之间几乎没有细胞壁相隔,而中央细胞也能为卵细胞(生殖细胞)发育提供营养。所以在讲述胚囊结构时结合花粉粒的发育能使学生对被子植物配子体的发生有更深刻的了解。
在植物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类比的知识点很多,如茎尖与根尖,导管、管胞、筛管与筛胞,玉米、小麦、水稻根的结构,根瘤与菌根,各种类型的花序等以及在植物分类教学。
(三)排比法
排比法原是一种修辞方法,我们采用这种修辞方法的结构,对三个或三个以上对象的特征进行比较,能表现教学节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植物进化史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排比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植物各大类群时,都觉得植物界各大类群尤其是高等植物这一部分摸不着头脑。我们在讲述这部分时抓住这样一条主线:各大类群中的配子体和孢子体在其生活史中的地位以及二者的关系。在苔藓植物中,配子体占主导地位,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不能独立生活:蕨类植物中孢子体占主导地位,配子体可以独立生活,但孢子体是在配子体上萌发的;在裸子植物中,孢子体占绝对优势,配子体寄生在孢子体内;到了被子植物,孢子体高度发达,而配子体极度简化,不能独立生活,即花粉粒和成熟胚囊。所以抓住配子体和孢子体在其生活史中的地位这条主线,就能对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有系统的理解。在讲述裂果类型时,掌握每种果实由几心皮组成,开裂时沿几条线开裂;根据花序轴状态、小花柄长度、小花性别比较各种类型的无限花序。在植物分类学的知识中也可采用排比法,如根据花冠的特征比较豆科中含羞草科、蝶形花科、云实科三个近缘科的特征。通过花托类型、心皮、子房、托叶、果实来比较蔷薇科中绣线菊亚科、蔷薇亚科、梅亚科、苹果亚科的差异。
(四)借比法
借比法就是把难以想象、比较抽象的植物结构,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一些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在讲述合点区与反足细胞时,把合点区比作货站,把反足细胞比作搬运工人,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植物胚珠通过维管束把营养释放在合点区,而反足细胞把营养物质转运到胚囊中,起到短途运输的功能。我们在讲述植物检索表时把它比作字典,学生对检索表的功能与编制很容易接受。通过借比法使一些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激发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兴趣。
二、在植物学教学中,选择和应用比较教学应注意问题
(一)研究大纲,熟悉教材,依据教学目的任务
植物学内容繁杂,前后联系密切,教师要熟悉教材 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
第四篇:农学就业
近年大学毕业生人才招聘会上,农学专业人才成为亮点,农业类人才逐渐成为职场新宠。21世纪中国所需的农业科技人才可能要达到几百万。现代农业的概念远远超过人们的传统所认为的,种菜种粮。养猪养鸡的范畴,已经涵概生态,营养,动植物检疫,食品加工、克隆、花卉、草坪、农药、化肥、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农村社会的发展、规划、开发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进期,农业人才招聘会频频举行,农业人才走势上扬,一向相对冷门的农业类人才逐渐成为职场新宠。
随着国内绿色景观神态的逐渐重视和深度开发、农业、园林、绿化、环保,园林/园艺景观设计及建筑规划类人才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宠,也是当前人才市场供求的热点;从而绿色之旅和以人文为主题的农家之旅成为当今旅游的业的时尚,与园林,环保形成了就业链;一向相对冷门的农业人才近两年来也备受社会的关注。以往作为冷门的农学也开始回暖。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方面的人才,农学作为培养农业生产很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的学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近几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有减小趋势,而考研的百分率却有较大增长。以中国农业大学近几年农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97届毕业生就业百分比为76.8%,考上研究生的占毕业生总人数比率为7.1%;98届,前者为64.7%,后者为 12.6%;99届,前者为67.9%,后者为13.6%:2000届,前者为44.1%,后者为28.8%。不难看出,今后本专业毕业生考研究生将是一个热门选择。而在就业的毕业生中,大部分就业于科研院所或种子公司,分别为13.5%和11.9%,占一次就业总人数的57.6%。
但是随着社会对农业、对农业院校观念的转变,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学校自身实力、知名度提高。现代农业依靠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社会上对农业认知发生变化,大家逐步改变了原来的“学农就是种地”,农学就是和黄土地打交道的传统观念,农学类专业都呈现出蓬勃的上升之势,就业面也越来越广,社会地位和声誉都在提高。特别是在2006年,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农学学生就业率居于各专业之首,达到78.38%。由此看来,农学专业及其毕业生的就业都在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21世纪农学专业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五篇:农学概论[模版]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农学概论是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深刻理解农业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简介
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规律、环境因素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原则,作物布局、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作物育种目标、程序及育种方法,种子产业及管理,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意义及措施等。并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主要内容:农业的含义;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学习要求:让学生了解农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什么是农学等基本的概念、在农学领域国外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方面的进展。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农学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2. 作物生产的概况。
3. 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领域。
知识点:农学、农业生产概况、农学特点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4学时)
主要内容:作物的分类;作物的起源、分布和生产概况。
学习要求:了解栽培作物的起源,我国种植业的分区。掌握中国-日本起源中心,作物分类的原则,作物分布的规律。
教学难点和重点:
1.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的标准。
2.积温、光周期、二氧化碳同化途径。
知识点:栽培作物、地理起源中心、积温、光周期、二氧化碳同化途径
作业:全班分成5个小组,分别查找课外资料,描述不同地理起源中心的代表栽培作物。
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4学时)
主要内容: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关系;作物的品质
学习要求: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关系、不同发育期的特征,了解作物产量的形成机制,掌握影响作物的主要因素,并对作物品质的形成有很好的认识。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生长发育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关系
2. 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
3. 作物品质的形成知识点: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品质、源、库、流理论
课外阅读:《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形态解剖学》
第四章 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4学时)
主要内容:作物生产的各种环境条件
学习要求:通过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环境调节的学习,系统的掌握不同的环境条件对作物生产造成的影响原因和机理。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光。
2. 温度。
3. 水分。
4. 空气。
5. 土壤条件。
6. 营养条件。
知识点: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光谱成分、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光周期、光谱成分、极端温度、温周期、主动吸水、被动吸水、温室效应、自然土壤、作物必需营养元素、作物营养关键时期、营养临界期 作业与讨论:谈谈你对不同环境条件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第五章 作物种植制度(4学时)
主要内容:作物的种植制度,间、混、套作;作物的布局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种植制度的主要特征,以及相关的作物的合理布局,作物的间作、混作、套作、轮作与连作。了解合理布局的重要性,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紧迫性。教学难点和重点:
1. 种植制度的主要特征。
2. 作物的间作、混作、套作。
3. 轮作和连作。
知识点:种植制度、光合时间、叶面积指数、收获指数、作物布局、复种、单作、间作、混作、套作、种植密度、边行产量优于内行、轮作、连作、茬口特征
课外思考题:对作物种植制度的理解?连作的危害在那里?
第六章 作物育种与种子产业(3学时)
主要内容:作物育种的原理和方法;种子产业政策和基本流程。
学习要求:学习本章首先要理解良种在农业产业上的极端重要地位,掌握作物的育种的目标和选择方法,育种程序和主要育种方法。掌握种子产业的基本流程。了解新技术在育种工作中的意义和科学进展。教学难点和重点:
1. 育种的目标、选择方法与程序。
2. 系统育种与杂交育种。
3. 基因工程方法育种。
4. 种子产业。
知识点:品种、种子产业、良种、引种、单株选择法、混合选择法、品种、杂交育种、远缘杂交、杂种优势、人工去雄法、三系法、诱变育种、生物技术育种、体细胞杂交、重组DNA技术、品种、种子经营 课外思考题:作物育种的常见方法及其原理?
第七章 作物生产技术(3学时)
主要内容:作物生产的基本技术和过程
学习要求:本章的目的在于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技术,如作物的培肥与整地、播种密度、合理施肥、灌溉排水、地膜、植物生长调节剂、收获、粗加工和贮藏。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作物生产地基本技术。
2. 地膜的有效利用。
3. 植物生长调节剂。
知识点:土壤改良、红壤改良、整地、播种、播种深度、密度、施肥、养分作用规律、营养特征、施肥技术、施肥方法、需水临界期、关键水、微灌、防渍排水、除涝排水、保墒、化学调控技术、收获方法、收获物的粗加工、薯类作物的贮藏
课外思考题:我国不同土壤之间的改良方法?地膜和化学调控应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好处?
第八章 植物保护(4学时)
主要内容:植物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法。
学习要求:本章要求掌握植物保护、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病害和虫害的防治、草害的防治等因素。教学难点和重点:
1. 病害。
2. 虫害。
3. 草害。
4. 生物灾害。
知识点:植物保护、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作物虫害、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病害循环、植物检疫、农田杂草危害、生物防治、化学防除。课外思考题:怎样有效的防治生物灾害的发生?
第九章 作物生产现代化(4学时)
主要内容:海洋食物链、营养级和生态效率;海洋食物网及能流分析;海洋各类动物次级产量估计;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
学习要求:学习本章要求较全面了解和掌握作物生产现代化、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出现的研究新进展。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生产的现代化
2. 设施化
3. 智能化
知识点:现代化、设施化、智能化。
课外思考题:
1. 农业生产现代化、设施化和智能化对农业有什么好处?
2. 农业现代化首先的突破口应该在那里?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重要术语用英文单词标注。本课程自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10%,主要安排在各章节中有关背景资料和易于理解的内容上,自学不占上课学时,但必须考试。
通常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课外思考题或阅读名著等形式,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方法
实行模块式教学,即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划分为九个单元,每个单元再由理论授课、分析、研讨、自学、课外思考题、实验等方式构成。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音像教材(光盘)、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E-MAIL、BBS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考勤讨论等占30%、实验课20%、闭卷考试占5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农学概论》第一版
杨文鈺(2002)农学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3月。
阅读书目:
1.《作物栽培学各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于振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耕作学》,刘巽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作物学通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曹卫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以后农学类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掌握生物学的一些基础的知识。
八、说明:
1.课堂发言与讨论课的规则:
•为了提高发言效率,发言者事先应制作多媒体;
•每组发言限制在15分钟之内,超过15分钟,请自动下台;
•每次发言主题一致,2组同学应对该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