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点滴看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点滴看法
发窝中学朱维光
摘要:生命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本文从生命及生命教育含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因、重点分析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具体措施。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课堂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特殊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一要求指出了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体现了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由此,生命教育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内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必须渗透生命教育。
一、生命及生命教育的含义
生命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没有生命,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在这个意义上,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不仅如此,与其他生物的生命相比,人的生命拥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人不仅有自然的、物质的生命,更有社会的、精神的生命。
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因
(一)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任务看,它担负着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
1、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性质看。初中思想品德课旨在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法律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旨在让受教育者提升生命品质,捍卫生命尊严,尊重、爱护、宽容、关怀他人生命,从而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任务看。青少年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培养其的公民素质,是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开展生命教育,旨在培养青少年
---1---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感,让他们学会尊重、爱惜、关怀生命,这离不开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高的思想觉悟,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任务。
(二)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目标看,开展生命教育是其课程目标的重要体现
1、思想素质教育目标。即提高青少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与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使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培养青少年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形成时代需要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生命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生命意识、生命情感,让青少年学会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善待生命,是其思想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体现。
2、道德素质教育目标。即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能力,掌握和内化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培养青少年健康的道德情感和持续的道德实践能力,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生命教育,教育青少年关心、爱护、宽容、理解他人,尊重他者的生命,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正是青少年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品质、道德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
3、个性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即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素质,使青少年具有健全的人格、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高雅的兴趣、坚强的意志、较强的心理调试能力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生命教育,就是在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上,使青少年具有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从而做到对他者生命的关怀和宽容。
(三)现代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价值取向,造成青少年人格的扭曲和对生命的漠视
“课堂教学承载着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太多的期望和重托,通过课堂教学,学校寄希望于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以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教师寄希望于能获得高升学率,为自己的评职晋级增添筹码;学生寄希望于能出高分数,以跨入高等学府。”在功利化、工具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初中思想品德课也无一例外的过多关注文化知识的教学,而忽视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重知识、轻德性的教育弊病,使我们的教育在造就大批高学历、高智育社会精英的同时,也“造就”了大批人格扭曲、漠视生命的社会渣滓。一件件赤裸裸的血腥事件历历在目:校园学生诸多自杀事件;校车安全事件;河北大学新校区的“官二代”酒驾致人死伤,肇事后若无其事,并继续开车接女友,回来时被众多学生及学校保安截获,却狂傲的叫嚣“有本事你去告,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河南音乐学院大学生,开车撞倒一骑车女子,为制止该女子记其车牌号,丧心病狂的他竟然拿出随身携带的刀连刺该女子八刀,致其死亡......如此视他人生命于不顾,为了保全自己而剥夺他人生存的权利,这是对生命的极大蔑视。在痛斥不法分子的同时,应该想想此类事件的深层原因,而我们的教育应担负较大责任。学校教育不仅要注重青少年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教育青少年如何做人。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的意识
思想品德课是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第一,教师要深挖课本教材,揭示生命教育的内涵。
《思想品德》教材提供了大量进行生命教育的素材,它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如: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珍爱生命》,从感受大自然之美到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人们对自然的破坏,实际上就是破坏了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损坏了我们的身心健康。让学生关爱自然,从我做起,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保护我们的生命。七年级思想品德第八课《学会拒绝》,要使学生懂得如何抵制身边的诱惑,《身边的侵害与保护》在充分行使法律赋予我们的各项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履行法律赋予我们的各项义务,保护自我,同时让学生懂得如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公共秩序等,建立良好的生存环境。《珍惜新起点》让学生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而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话,要分清是非,养成亲社会行为,这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教师要重视生命健康权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自我保护意识。
在讲授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时,对学生进行“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禁毒教育。因为,近年来青少年群体已成为毒品侵害的主要对象,它严
重损害了涉毒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并诱发大量的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给其自身及家庭、社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在学习“交通安全,牵系万家”时,对学生实施交通安全教育、由于有此人安全意识淡薄,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在日常的生话中,会造成一此不可挽回的悲剧,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缺乏安全意识和防卫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在教学“社会安全保障”时,对学生进行实际的消防演习,使学生亲自体验并能正确掌握自救自护的本领,使自己化险为夷,当然最主要的是要采取防范措施,消灭安全隐患。
第三,教师要利用传统节日,让学生领会生命的意义。
思想品德课有许多生命教育内容涉及各种节日主题,应充分利用好这此生命教育资源,帮助学生领悟源于现实生话,与生话密切相关的生命主题,使节日教育的内容充满生命气息,具有时代特征。例如,可以结合母亲节、父亲节、国际家庭日等内容讲授父母、长辈对子女的生命恩情。结合“6·26国际禁毒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12·1世界艾滋病日”等等节日开展生命教育,领会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价值。
第四,教师要联系时事热点,让学生激发生命的意识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社会时事热点中的生命教育索材进行教学。现实生话中的一桩桩轻视生命、漠视情感的真实案例,为我们的生命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索材。如法轮功、西藏打砸抢事件、藏独分子破坏奥运火炬传递事件、学生自杀事件等时事热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辨析生命历程中的种种困惑。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走好自己的人生长途。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摆正自己的立场,注重育人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担负传授知识的任务,更重要是育人。然而,教师们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却较少关注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我们培养了一批批道德素质低下的“人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明确自身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人,同时将生命教育理念贯穿在教学中,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激励学生实现生命的价值。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树立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代教育体制让青少年只关注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养成了自私自利的弊病,羡慕嫉妒他人,较少与人交往,长此以往,必然造成人格的扭曲。因此,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教育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种生存的同一感,学会走向他人,学会与不同价值取向的人共融一体,在追求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目标下,做到对他人尊重、宽容、关怀、理解,学会通过对话、沟通,克服狭隘的文化、价值偏见。
(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对青少年进行苦难教育,在苦难中增强青少年的生命意识
对苦难的体验与认同,把人对生命的追思与探寻引向深处,孕育人透彻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珍爱,和对他者生命的同情,引导个体超越自我,把个我生命引向对他人生命、乃至普遍生命的关怀,拓宽人的生命情怀,丰富人的生命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搜集地震、泥石流、暴风雪等自然灾害的资料和图片,并给予恰当的讲述,使学生感知人们流离失所和失去家人的痛苦,在对苦难的体验与认同中,产生对他人生命的同情,增强生命意识,使其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可以搜集漠视和残害他人生命的负面材料,在讲述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其发表自己的感受与看法,使其在对不法者的愤恨中,增强对他者生命的同情,培养学生尊重、珍爱、宽容、关怀和理解他人的生命情感。
(五)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言谈举止、思想行为等各方面都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重于言传,作为一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更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以此做好青少年的示范榜样。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持民主原则,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努力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总之,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生命教育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深入研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温馨良好的家庭关系,科学融洽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再加上广大初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必然会使生命教育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二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与新课程同行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新课改条件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及可行性。本文以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试图从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紧扣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思想品德教材中许多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思想品德教材与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生心理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的开设从根本目的上是要为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双重任务的综合性的必修课。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渗透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新课改的实施,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即根据时代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可行的途径。比如可以开设定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个别辅导和小团体辅导,设兴趣活动课,办心理小报等等。学生在学校最为主要的任务是学习,那么学习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思想品德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思想品德学科的目标之一,它也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深入性、发展性。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学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事,做人。虽取得一定成就,但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更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青少年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不仅要参与未来知识、智力的较量,更要参与心理的较量。所以,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发展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青少年。
2、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思想品德学科中的教学内容丰富深邃,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
3、思想品德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迎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早在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但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又因为其他素质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居于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并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4、思想品德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现新课标的需要。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不但思想内容丰富,而且不少课文中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课文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因素,努力把握住思想品德教育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在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实施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达到成熟水平,但心理发展则相对缓慢,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首先,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产生强烈的冲击,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但在追求成人感时,他们感到种种困惑。同时,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压力和苦恼。其次,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这个时候,他们特别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自我意识增强。幼稚性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并表现出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和怯懦、高傲和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等心理冲突和矛盾。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切实掌握初中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把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结合,依据初中生的心理实际,采取切合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措施。
三、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任课教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一个有健全个性的教师;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做学生的“人师”,使学生佩服,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2、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初中生对新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首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的“愿学”、“乐学”上下功夫。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就要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多琢磨。本人发现,情境式教学、智力竞争式活动、图画欣赏等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这些活动环节上学生兴趣比较高。再把知识具体化到活动中,在具体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3、紧扣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心理素质。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从认知开始的,只有对一件事情有了正确的认知,他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表现才能表现出一定的健康水平。正如泰勒所言:人们只有怎样想,才会怎样行动。而初中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形成,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本人十分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丰富多彩,七年级涉及了如何设计成长计划,如何关注心理健康,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风采和调节情绪,如何对待成长过程中的顺逆境和挫折,八九年级则扩展或延伸到青春期的心理调适、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等更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思想品德教育者则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材的优势,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体化,使学生的内心有所领悟,认识有所完善,干涸的心田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滋润。
4、充分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各种方法的运用,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
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施个性化教育。对调皮捣蛋、不重视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学生,不能以伤害他们的自尊和人格来惩罚其过失,也不能以管理需要而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而是要注意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要倡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心理得到放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使其不伤自尊,增强自信,弥补不足,走向成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5、加强对学生的自信心教育。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公式:信心+恒心=成功。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一件事情的心理。还有: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可见自信心在人生通往成功之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与自信心相抵触的是自卑感,它是自我意识中的一种消极因素,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损坏身心健康,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绊脚石。因而,要帮助学生克服与防止自卑感的产生,培养与树立自信心。我采用一个自信训练方法,就是要求全班的同学上课时,老师的提问按座位逐个回答,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练习作出自信的反应。训练时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先易后难,逐渐进展。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老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可以提高学生自我价值感。如:可以出一些较容易的题,做好铺垫,以增加成功的机会。当学生答对时,老师对学生努力的结果给予肯定,使学生看到努力带来的进步。这样,一次又一次,常此下去,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地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自然而然提高了。
6、加强适应性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现在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被宠爱的氛围中长大,“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对父母的百般照顾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在外遇到困难时总希望别人帮助自己。只图索取与享受是很多独生子女的通病,一旦家庭、社会不能满足自己,就可能形成狭隘、自私、冷漠的心理,甚至仇视社会和家庭。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家庭、集体、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在索取的同时,更要有所奉献,要把自己融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去,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从各方面努力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控制自己,完善性格,学会团结协作,与人和谐相处,从而形成健康心理品质,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有用之才。
21世纪,社会不仅需要身体健康、智力水平高的人才,而且还需要心理素质好,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实施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层次性,各阶段有所侧重,又不能简单地把构成心理素质的诸因素截然分开,而应根据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进一
步深化素质教育。相信,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不断渗透,不断完善与发展,它将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吹向传统教育的冰河,将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心理健康》七、八、九年级
俞国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5
2.《思想品德》七、八、九年级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普通心理学》
叶弈乾,何存道,梁宁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8
4.《现代学校心理辅导》
吴增强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55、《学校心理辅导》
刘华山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1
附:
作者:陈雁芸
工作单位:武定县东坡中学
通讯地址:武定县东坡乡东坡街12号
邮编:651601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374816258@qq.com
第三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内容提要: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新的时代呼唤教育创新,传统教育理念严重阻碍着教育培养人才的发展,束缚着人才选拔的质量,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和“理论与实践完全脱离”的倾向。因此,应摈弃传统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关键词:
初中
思想品德教学
探究性学习
所谓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沉重的学习生活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选定研究专题,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的显著特征是:以学生自我探究活动为主线,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素质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使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第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创新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就是质疑、释疑的过程。只有在学习中敢于质疑、释疑,才能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开展探究性学习。
第二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比小学生有了进一步发展,开始呈现出自主性、创造性的某些特点。我们应充分利用处于信息时代的优势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展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强思辨力和创造力。进行探究性学习恰好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活动能力的最为有效的活动之一。
第三 传统教育模式严重阻碍着教育培养人才的发展,束缚着人才选拔的质量,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和“理论与实践完全脱离”的倾向。在大力倡导并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学会学习。另外,近年来政治中考实行了开卷考试这一新颖的考核方式,抛弃了令人头痛的死记硬背,使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探究性学习要求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体现理论与实际、实践的统一,使学生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构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生活体系,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确学习理论知识对于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意义。
2、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把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时间的主要支配者,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思维的主体。同时,探究性学习应以人人能成功为基础,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心理水平,采取不同的方法,使人人都能有所进步,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3、互动性原则 教学本身就是师生间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学的参与者必须进行必要的交往活动,这包括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即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为此,课堂教学很有必要引进课堂讨论、辩论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先进的学生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与教学过程。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呢?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尝试谈几点认识。
1、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开始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掀起学生思维的欲望,同时要善于对待学生的见解,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促进学生自尊自信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例如,学习“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一课时,为提高教学效果,编排了一个公安机关搜查民宅的小品参与教学(3个具体情境):情境一,公安机关为执行任务,敲开民宅,出示搜查证准备进行搜查,遭到屋主拒绝,最后公安机关强制执行搜查任务;情境二,公安机关无搜查证的搜查,遭到屋主拒绝,欲强制执行,屋主无奈,只得报警;情境三,公安机关为执行任务,敲开民宅,出示搜查证,得到屋主配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别担任上述三个事例中的角色,以小品形式表演出来。再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上述三个小品中,公安机关与屋主的行为正确与否,为什么?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确了公民住宅不受非法搜查。
这一教学内容,如果只是简单讲解,学生缺乏情境体验,效果就不会理想。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变成课本知识的直接参与者,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加深了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2、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让学生参与对知识的探索
怀疑心理是引发探究的开端,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大胆质疑,从而促使学生养成一种不因循守旧、敢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同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他学习需要的问题,教师以平等、公正之心善待每个学生的问题,保护他们提问的热情、兴趣和勇气,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如在讲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多数学生都能提到诸如“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设疑并解答疑问,使学生在尝试问题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又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探索性思维的方法。
3、增强问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探究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需要我们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设计,合理安排问题层次,让学生充分动脑,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选一定数量的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讨,布置一些归纳和总结有关的专题内容的作业,或选择一些与其他学科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综合问题,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精神和思维。如在毕业班总复习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布置了几个专题:“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青少年应从哪些方面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和解答,养成了学生善于归纳的良好习惯,加强和加深了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开拓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4、重视探究的体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直接经验的参与,关注探究学习过程,要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即探究学习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学习的体验中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形成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如在教学“心有他人天地宽”时,为了实现“关爱他人”这一教学目标,我组织了一次帮困体验活动,让全体同学共同参与。首先确定帮困对象(同学、邻居、孤寡老人等),其次落实帮困措施,最后在班上进行交流总结。通过这次活动,既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情感得支升华,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走出课堂,拓展了学生自我探究的空间。
5、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探究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是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探究性教学侧重于技能和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知识迁移,以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结合《自我保护》一课的学习,设计如下问题讨论:①你遇到过不法侵害吗?举例说明;②当遇到不法侵害时,你是怎样保护自己的?③增强自我保护应注意些什么?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力,将所学知识动用到实践中去,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培养实践能力。
四、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探究性学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开展“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必须明确,不是教材的任何知识点都需要通过探究方式获得。
2、开展探究性学习,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运用能力,要使探究过程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合理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使学生本身获得最有效益的学习。如初一学生只能作一些较浅层次的探究。
3、开展探究性学习,要统筹好教学时间、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益,不要仅仅为探究而探究。
4、开展探究性学习不能苛求,只要学生能以自己的知识作为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探究,不管最终成果如何,都值得肯定、表扬。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大力推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的神圣职责。作为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创新。
参考书目: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
2、《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云南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3、《思想政治课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环境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环境教育之实践与探索
上海市漕泾中学顾啸锋
一、环境教育是《思想品德》课中的重要教学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把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提到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报告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要把上述任务“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报告首次开宗明义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强调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奋斗目标新要求的重要内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五年我们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转变。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上海市六至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与要求关于社会公共生活的内容中也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生存环境与道德”教育。但当前中学生环境意识,环保知识以及对环境的认识还十分淡薄,与我无关思想较为普遍。因此,努力培养初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和环保意识是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
二、“三个一”教育,将环境教育融入《思想品德》课程理念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是“国家绿色学校”和“上海市环境教育特色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在我校已有十多年历史,在长期的环境教育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适合农村初级中学的环境教育之路,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空间,丰 1
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但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环境教育还是一片空白。根据党的十七大及2008年全国两会精神,结合上海市六至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与要求和我校具体情况,我校对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环境教育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每个学年实施了“三个一”环境教育工程。即“一节精品环境教育公开课、“一次环境教育主题班会课”、“一次我的家乡节能减排之现状社会调查”。
1、精心策划,上好一节精品环境教育公开课。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以及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而且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使课程更好地适应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我们要求授课老师课前精心准备,课后认真反思,并邀请区教师进修学院及环保局领导参加听课、评课并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出批评意见和改进建议,使之真正成为一节精品课。如: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我们认为第二课《生存环境 呼唤保护》最适合开展环境教育公开课,如第二课第三框《保护环境需要道德和法律》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用ppt“蚁熊的故事”导入新课,然后提问:蚁熊吃蚂蚁为什么不斩尽杀绝?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在学生讨论回答后得出结论:蚁熊何其聪明!它们清楚地知道,没有蚂蚁家族的生生不息,就不会有自己种群的生存发展。蚁熊尚知留有余地,“计划”使用资源,难道我们不更应该自觉地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吗?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我们现在的环境状况到底如何呢?我们精心制作了配乐ppt“太湖蓝藻事件”,先介绍了没有受污染前太湖优美的景色,并配以音乐“太湖美”,然后学生看到了蓝藻肆虐的太湖以及苏州地区饮用水告急的画面,这样强烈的对比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强烈的震撼,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对于教材中“阅读天地”中的歌词,我们配以歌曲《丹顶鹤的故事》,并由学生介绍那位因保护丹顶鹤而牺牲的女孩的事迹,从而引发思考:爱护动物,珍爱生命,我们中学生能够采取哪些有效的方式?通过学生的讨论我们得出结论:我国产生
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薄弱,而要保护环境我们就要自觉遵守保护环境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我们设计了学生活动“实话实说”,说出一件你平时经常做或曾经做过的不环保的事以及“说到做到”,说出一件从今天起你要求自己做到的保护环境的事,从而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最后我们设计了课后作业:请每小组设计一条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可以用图片或者是多媒体的形式表达,以达到对本课学习内容强化、总结的目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可以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2、完美设计,开好一堂环境教育主题班会课。
主题班会作为德育显性课程,我们特别强调做到专课专用、教育主题鲜明,努力体现学科教学润物无声的德育功能和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两纲”的颁布实施,提升了特色教育的内涵效应。尤其是在《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落实过程中,我们把环境教育作为一个特色专题教育活动。通过环境教育,结合我区建设“绿色金山”及“三创”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公共卫生习惯,通过了解动植物,直观地了解生命现象,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树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如二(1)班开展了“呵护生命,保护环境”主题班会,通过文艺演出、朗诵、角色扮演、动手制作环保课件等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懂得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日益恶劣,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主题班会,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最终受害的将是人类。让学生懂得: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政治教研组在每学期开学初会同学校政教处、少先队、团支部制定“八年级环境教育主题班会计划”,要求各班在学期初制定环境教育主题班会主题、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活动时间,并组织相关领导、教师对主题班会进行观摩、交流、点评,对优秀主题班会进行录像,制成影像资料在全校、全区进行推广,从而使主题班会中的环境教育迈上了一个台阶。
3、大力提倡,开展一次节能减排社会调查活动。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应当“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景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我们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开展了“我的家乡节能减排之现状社会调查”活动。以班(或班级组)为单位成立活动小组,由班主任及相应主题相关的课程教师为指导教师。选定活动内容后,要组织学生深入到工厂和企业单位,到广大群众中去,广泛开展调研和环保宣传活动,分组对镇、村河道污染状况,工厂废气、废水、污染物排放及治理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一(1)班学生在漕泾物流园区实地察看如何在用电、用水上降低能耗,还向园区领导调查了他们的环保理念和成效,每一个学生还写了调研论文,使学生在活动中既提高学习兴趣,又增强环保责任意识。对于学生的优秀论文及合理化建议我们及时送交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并受到了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三、在有效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进思想品德课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开展有效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热爱思想品德课。为此我尝试了“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教学场景中。如,在进行垃圾分类活动中,设计了不同阶层人员,对对垃圾分类的态度扮演不同角色,持不同态度,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2、多种教学手段并举
有效教学的目的,是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师生双方的成功,获得
最大教学效益。我在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接受教育,同时采用社会实践、分组讨论等不同教学手段,让学生接收多方面信息,从而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关心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适合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服务,开发学生潜能,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大胆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如,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上网、实地调查、小组合作等方式收集环保知识及环境污染状况资料,上课时鼓励学生就环境问题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感悟能力、实践能力都不一样,因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如对于实践能力强,富于探索、创新精神的学生安排他们进行环保社会实践和考察,其他学生则负责资料搜集和整理以及完成考察报告和论文撰写。这样做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和进行环保实践、探究的积极性。
经过我们的长期探索和实践,我校八年级《思想品德》中的环境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少先队环保志愿者“环保科学院”社团被评为区十佳,市百佳优秀社团。三年中,我校四名学生获得市、区“明日科技希望之星”光荣称号。三年中,我校学生设计与实践的“壳牌美境行动”连续三届获得市一等奖。今年,在上海“4.22”世界地球日中小学生征文赛中,一(1)班曹淑勤同学的征文被评为一等奖。
初中学生在环境保护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有比成人更具优势的一面。他们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开放的思想,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因而是促使环境向有利方向转化的一支强大力量。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中学生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我们将继续贯彻党的十七大以及全国两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保护我们人类的共同家园尽责。
2008年5月
第五篇:小议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育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育
颍州区三合镇中心学校付立业
【内容摘要】
思想品德课既是一门智育课,又是一门德育课,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可见,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做到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色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形式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为共建美好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塑造自身,提高自我。让美好的情感成为教育最动人的节拍!
【关键词】: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情感教育
正文:
思想品德课既是一门智育课,又是一门德育课,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可见,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做到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罗曼.罗兰说的好:“要把阳光散布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而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更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情感教育乃教学的根本。再者,新课标对思品课的情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第一教学目标。位置的改变,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改变,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思品课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从自己做起,用自己的爱心把情感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应以全新的视角,认真深入地探究思品课中的情感教育。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小议思品课中的情感教育。
一、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以情感体验为载体,运用巧妙的艺术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思想政治课中,由于抽象的概念很多,学生常常枯燥乏味,特别是有些老师常常是划杠杠背条条,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时没有一种愉悦感,影响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所在讲课时,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启动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的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如在九年级讲述《捍卫国家尊严》一节时,在谈到外帝国主义在我领土租界横行,公园门口竖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时,语言应慷慨激昂,义愤填膺;讲到新中国的成就与辉煌,就应扬眉吐气,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教学语言比起那种平铺直叙地讲解,更富启发性,更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语言的巧妙运用在思想政治课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从典型的案例入手,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思想政治课上讲解一些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件和典型案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体验,更好地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课堂活起来。如在讲授八年级《思想政治》第六课《拒绝犯罪》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从中央电视台《法治社会》栏目录制的一个典型案例,它讲述了贵州省贵定县洛北河中学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事件:5个九年级的男生将该校八年级的一位女生强行拉到住有20多名男同学的男生宿舍进行强奸„„短短的案例解剖,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反响,每个人都积极表达内心的激动与感想。这节课的效果之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究其原因,不外乎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学生也才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也就能按照老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进行,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才会圆满完成。
三、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和表现出来的。诚然思品课教材本身较为抽象难懂,没有音乐的悦耳动听,没有美术的诗情画意。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具体的教学任务、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有选择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就能为学生创设感知教材的种种有效情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体验。如教学电影、电视、幻灯片,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为学生设置直观形象的情境,展示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生动画面;生动形象真实的故事、事例能使学生以趣生境,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和动机;音乐﹑诗歌能起到以情如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心灵的情感,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漫画、谚语﹑幽默小品等能唤起学生以奇入境的心里情境;此外教学中老师如能巧妙地设疑提问,又能达到以疑入境,勾起学生悬念,从而激起学生释疑解惑的求知思维。可见,思品课教学教师应尽力做到生动、形象、有趣、含情、幽默,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以宽松、愉快、民主、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将有助于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总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需要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没有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学就失去了神韵和灵魂。只有强调以人为本,在政治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是提高政治课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加强学生道德情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形式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为共建美好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塑造自身,提高自我。让美好的情感成为教育最动人的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