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思想品德课,运用案例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实践情景,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通过师生双方对案例的分析、探讨、不断提炼或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案例 思想品德教学 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思想品德课,运用案例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实践情景,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通过师生双方对案例的分析、探讨、不断提炼或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的运用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即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现实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把真实而典型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体现了新课改的的要求,在品德课教学中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在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的课堂中,尽管学生有时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孤立的易遗忘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
2、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知识时,我首先口述新闻联播中播放的入秋以来,北京受到沙尘暴袭击的案例,然后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北京遭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而对这个问题,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和评价,结果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看法和大胆构想,达到了培养能力的目的。
3、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社会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亲自体验感受,从而缩短理论和实践间的距离。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品德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真实的案例,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二、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案例运用得越多越好,这样会把品德课上成“故事会”课,学生会迷失方向,只顾听案例而忽视了案例所反映的道理。教学中所引的案例应有的放矢,能与所授知识点紧密结合,而不能只停留在事例的简单堆砌上,我认为选用案例还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正面性。选用案例应以正面 教育 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应慎应、少用。
注重时效性。引用的案例不应是陈年旧事,而应紧跟形势,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如讲我国的科技 发展 时,可举神舟七号飞向太空的事,而不能老是列举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的事,只有运用这种新鲜的时政新闻,切中学生的关注点,才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完成学习任务。
注重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举案例应形象、生动,生活化、通俗化,适合学生的口味,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注意精确性。引用的案例应尽量真实具体,不宜胡编乱造,不能自圆其说。
注重本地性。引用的案例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与己有关,而不是遥不可及、关系不大。
三、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步骤与方法
1、精选案例 案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收集的与课本理论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典型人物、事件或热点的时政问题,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2、展示案例 教师把精选的案例以恰当的方式适时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案例的热情,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或情境)去探讨课本理论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理论知识打开思路的大门
3、学习理论 学生带着初探案例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寻找解决案例问题的理论依据。教师可把书本的理论知识问题化提纲化罗列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解决简单的知识点,记录好个人学习的疑难点,然后让学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进行互学探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合作,把疑难理论知识反馈给教师。教师深入学生随时掌握学生自学互学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并面向全班学生精讲讨论存在的疑难点及重点的理论知识,为学生解决案例问题(或情境)扫清理论知识的障碍。
4、讨论案例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学生运用教材中刚学的或是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概念或是其他课外的知识对案例展开讨论。组织案例讨论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一般4-6人一组,小组讨论时学生相互发表各自的见解,设有小组发言人,记录发言要点、解题思路及小组讨论中存在的疑难点,作好小组发言的准备并积极发言。其他小组提出补充意见或是反对意见,也可从其他方面另行分析。然后学生或教师对案例讨论作 总结,针对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全班讨论或辩论,教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迪,从中得到启发 教育 或产生新的知识,达到以“例”明“理”,以“理”释“例”,以“例”明“德”,以“理”导“行”的目的,在实行智育的同时实施德育,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
5、总结点评 教师总结点评是案例教学法的归宿。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学生讨论案例的优缺点,分析案例问题的疑难点,有针对性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针对性地点拨,教师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探究解决案例问题,和学生一起总结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教会学生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案例或实际问题。教师在总结点评中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热点、时政焦点及自身实际问题,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延伸、应用,内化为自己的具
体行动。
总之,品德课中只要案例选用得恰当,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使一堂死水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呆板地接受教条为主动地探索理论,这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我们应在品德课教学中大力推广。
第二篇:浅谈多媒体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模版]
多媒体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南充市南部县铁鞭小学魏云昱
魏云昱,男,汉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中学一级教师,学校教导主任,现年44岁。2006年4月被评为“南充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007年9月评为“南充市专业学科带头人”; 2009年9月被南充市委、市政府评为“南充市优秀教师”; 2010年9月被评为 “四川省农村初中骨干教师”; 2011年11月本人荣获南部县初中教学质量先进个人。电话:***QQ :315729627
摘要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通过音频、视频等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课的多媒体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是更好地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 思想品德;多媒体;教学运用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开展基础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为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而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学生带进虚拟的世界,并使枯燥乏味的政治道理变得形象生动。
一、思想品德课与多媒体教学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中考学科,同时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及教师的传统教育方法,使学生 1
往往感到思想品德课很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运用,打破了过去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创新精神。
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直观的特点。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引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让学生在教学中耳闻其声、眼见其形,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教材,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1、巧设话题,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目标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讲授七年级《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课的时候,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片段,同时配以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变化的画面,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巨大变化,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利用动画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动画是当前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的一种媒体表现形式,在思想品德课中适当运用动画可以迅速把学生引入动画情境,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时,学生已懂得我国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尤其是森林资源遭到乱砍
滥伐的情况十分严重。这时再出示一幅《落泪的地球》的漫画,让学生思考发言,并联系实际谈谈有何体会,深刻地体会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保护环境必须从自身做起,从而激发了学生心中的共鸣:“爱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是要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关系达到和谐统一。以往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收效甚微。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特有的形象、逼真的画面、富有情感的声音,再加上教师适时恰当的讲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不断探索,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逐步缩小,师生共同针对教材内容与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就使师生之间的这种教学交流逐渐变成情感交流、心灵交流,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多媒体运用要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技术走进思想品德课堂,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既突出了多媒体的示范、指导、激趣作用,又充分发挥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还应遵循相应原则。
1、适度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注意的发生和保持,均以一定的兴趣为条件,而兴趣对保持有意注意,提高学生主动性具有支持作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能引起并保持学生兴趣,然而多媒体的使用也不能过度。
2、实效原则。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媒体手段和表现形式,做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以达到使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制作课件时,选材一定要新颖、典型、贴切学生实际,制作的画面要清晰、声音要清楚、文字量不要过多。只有高质量的课件,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增强教材的信度。
3、互动原则。现代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种智慧与情感交融的互动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要防止因使用多媒体手段而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饱满的情感、积极的思维、巧妙的组织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其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积极互动。
四、思想品德课运用多媒体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一方面大大促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教师的不恰当使用或是对多媒体教学的定位认知不准确造成的。
1、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导致教师备课准备不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让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师的唯一教学手段,这就造成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过度依赖,造成部分教师备课不积极主动,也使得部分教师在课程的准备上不足,只是针对多媒体情景教学的讨论而讨论,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要明确主辅,切忌本末倒置。
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应是为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而服务的。如果过分注重图片的设计,声音的选配,动画的设置等,就难免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变成多媒体展示教学,虽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无益于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完成。
3、要注重多媒体信息之间的有效搭配。
思想品德教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在于考查学生是否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哲学思维,.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适时使多媒体信息之间进行艺术配合,效果会很好。同时,也要尽可能避免无关的或互相矛盾的多媒体信息的同时呈现。
总之,现代化教学手段课件的应用,使传统课堂教学不便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扩大了信息,充实了容量,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生动,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为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拓展了空间,增强了感染力,促进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教学、高效教学。
2014年2月23日
第三篇:情境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关于情境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的研究
初三思品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回顾课程改革的历程,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不足,还没有真正改变教学实践中的机械被动性,教学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更要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切合实际的系统完善与创新。
通过调查显示,较多学生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体验。具体的状况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愉悦体验却大幅度下降,而频繁的考试和高强度的解题训练造就了较多学生的“失败者”心态。通过听课、调研等活动,我们发现教师重视了教学的预设,但是有些情境的创设不太恰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因此导致了课堂的生成有效性不高。我们认真分析了老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决定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通过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有效学习方式和创设情境教学,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开展本课题研究旨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课堂教学科学化、有效化,促进师生可持续性的共同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研究趋势
情境学习理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最早在国外兴起,是英语教学的一种方法。80年代后期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李吉林老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借鉴了当代西方的情境学习理论,给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探索出了以“美”为境界,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的情境教学模式,后来以此为基础,全面拓展,形成情境教育理论。
近年来,将情境教学理论移植到思想品德课堂的探索也在逐渐增多,但大多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少有像其他学科那么系统的理论建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比如对情境教学在新课改背境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意义缺乏必要的了解。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还停留在表层上,未能结合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进行情境教学。因此,本课题将从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情境教学的意义及当前思想品德课中情境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情境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几个方面作出探讨。
三、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1.探讨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境实施的方法与途径。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的能力,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思能力。
2.通过情境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精神,提高学生后续学习的能力、态度和情感,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主要内容
1.创设有效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境,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切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知识和实际事物情境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知识体系。这种情境不但增强教学的真实性和知识性,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2.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所以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通过努力克服(或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且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任何学习的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地,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性的情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学习具有强烈的激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巧设悬念,给学生留下一点问题,创设出一种信息差,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需要与愿望,以饱满的学习情绪、积极地态度主动学习。
3.创设有效表演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由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的方式,表演形式包括小品、相声、哑剧、角色扮演等。通过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由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进而形成激昂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空,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4.创设有效多媒体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情境就是利用多媒体把录音、影片,FLASH歌曲、故事、新闻剪辑片等通过音响和屏幕传授给学生。多媒体技术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体现教研活动课题化,课题研究专题化,以课题组成员的实践与反思为主要方式,通过课堂观察、先进经验总结与交流等开展研究。
1.文献资料法。对相关的研究成果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积极学习,指导课题研究。
2.调查分析法。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现状及成因,以及我校思品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情况,了解教师教学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实验观察法。通过准实验的方法,实施制定的实验计划,在实验中观察学生学习活动变化,总结规律,构建对策体系。
4.个案研究法。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利用情境教学法开展思品课教学的策略。
5.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六、预期的成果
1.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案例、教育叙事和相关论文;课题研究报告; 2.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教师教学观念得到转变,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撰写反思、案例分析、教育教学叙事及相关论文能力得到增强等;
七、课题实施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6年5月)
调查师生情况,查找有关资料,对课题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手段,制订方案和计划。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6年5月——2016年10月)①召开研究组成员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②在个人备课基础上开展集体研讨活动,定期进行研究课活动。
③各研究成员定期上公开课,请校领导及同学科教师听、评课,对课题实施全面研究、修改、完善积累经验资料,积极撰写研究反思或案例分析,进行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10月——12月)
①系统分析研究过程,整理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总结及有关论文。
②邀请上级领导和专家学者对实验成果进行鉴定
八、课题成员分工 课题主持人: 任国清 成员: 徐京伟 庞玉莲 肖素玲
具体分工:任国清负责组织整个课题研究过程,负责撰写课题研究方案,整理课题阶段性成果,撰写论文、阶段性研究报告、总课题研究报告。
徐京伟、庞玉莲、肖素玲负责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进行对比实验,归类整理实验档案,撰写研究论文。
第四篇: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共)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它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 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有以下四点
一、精选案例。案例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收集到的典型人物、事件或人物和事件的有机结合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案例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不但不必可少,而且还决定着实施效果的好坏。因此,选用的案例必须典型、精致、简练、具体、真实、富有时代感和幽默感,并且适合学生特点,学生比较感兴趣,每个案例都要有其自身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设计的案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必须是为教学服务的,与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对应,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热点,能反映时代特色,要有典型性和说服力,难易适中。
(一)直接从课本中选取案例,方便适用。如在教学《享有财产继承权》时我选用课本中的案例:王教授有一儿一女,自己单过。老伴去世后,得到女儿、女婿精心的照料。儿子、儿媳则显得十分冷淡。王教授对于女儿、女婿数年如一日的关爱十分感激,于是立了一份遗嘱,将自己购买、居住的两居室楼房留给女儿,并作了公证。王教授病故后,姐弟俩为继承父亲的遗产发生了争执。姐姐坚持按父亲的遗嘱处理遗产,弟弟不同意,起诉到法院,要求与姐姐均分。通过这一案例的分析,学生就很容易弄清我国继承法的两种继承方式和有效遗嘱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查阅资料收集案例,针对性强。如初二思想品德课下册《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我选的案例是:某消费者夜间到公用电话亭打长途电话,被多收了1.2元。该消费者通过多种途径,均未能解决,最后向人民法院起诉。几经周折,最终胜诉。对此,人们反应不一。有的人认为,“一块二”的官司不值得打。因为既费钱又花精力,只为区区1.2元不值得。1.2元的官司,到底值不值?为什么?学生通过这一案例的讨论分析,既了解了维护权益的途径,又增强了维权意识。
(三)从电视、网络上搜集案例,直观鲜活。还如《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将小品《打工奇遇》片段搬上课堂,学生立即兴致高涨,教师适时点拨:“赵老太打工的酒楼,180元
一杯的“宫廷玉液酒”其实是……80元一盘的“群英荟萃”其实是……”这样,弥补了思想品德课内容、形式单一的缺陷,调动了学生的其它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致。
(四)学生自己编案例,事半功倍。学生自己举得案例比较适合学生口味,能事半功倍在教学《未成年人保护法》时一位学生编了这样一了案例:15岁的留守儿王小新,刚读初三因上课纪律差,不做作业,经常被老师赶出教室,于是他经常旷课,父亲让他辍学随父亲外出打工。但他大多数时间沉迷于打电子游戏,还结识了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朋友”,多次在一所小学附近抢劫小学生的钱物,殴打小学生,被公安机关拘留。一记者为抢新闻,将他的姓名、年龄、学校、住址及表现在报纸上进行了登载。通过这一案例设计,把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和自我保护串在一起,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轻松的学到知识。
二、呈现案例。这既可在讲授知识之前,也可放到讲授知识之后。既可以在讲授某一块知识时呈现,也可以在讲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之后呈现。常用的呈现方式有:
(一)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分文字案例;
(二)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黑板上;
(三)教师口述或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中的内容;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案例;
(五)利用即时的刺激或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学生自己表演案例;
(六)用活动的形式模拟再现案例,如小品、短剧表演、记者采访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受。
三、分析讨论。要控制好课堂教学中的分析环节,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景,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积极思考;通过研究、分析获得一些见解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便于学生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闪现思维的灵活性,在互相启迪中,达到对问题的深入领会和把握,以求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分析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一)个人分析。要求学生做好个人分析。(1)先快速的阅读一遍案例,了解其大意,然后再仔细阅读一遍,确定案例中哪些材料较为重要。(2)分析案例材料、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在练习本上写下关键性内容。(3)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思考。
(二)小组合作。具体做法如下:(1)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人数一般以2—4人为宜。
(2)在上述个人分析的基础上,向小组成员简介自已所作的分析以及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
法。(3)针对不同的见解及存在的疑难,谈谈自已的见解。注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规定时间,以提高效率,教师的职责是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研讨、学习和探索。
(三)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各组交流学习情况。根据不同的事例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概括起来,交流方式主要有三种:(1)辩论方式。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能够引起较大争论的问题进行辩论。(2)宣读分析报告式的交流。这种方式让学生扮演主讲人的角色,来接受其他同学的咨询,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推理性的事例。(3)角色扮演式的交流。这种方式让学生模仿事例中的情景,挑选一些学生分别扮演事例中的角色,解决事例中的疑难问题。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情节比较复杂、角色分工较为明确的事例。其实,在全班交流中,经常是两种甚至三种交流方式同时使用。
在分析环节中,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做好笔记,它既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又可在自已发言时,避免重复别人的观点,还可为日后的回顾保留有关的信息。教师的职责,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归纳总结: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概括、提升,对回答虽有不足或明显错误但富有创意的发言、建议,要及时给予鼓励,对存在的不足或问题给予弥补。
四、总结指导。一个案例展示讨论之后,一定把案例体现的观点、规则、规范落到实处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案例反思提炼,向更深层次思考。在讨论中学生提出的想法有的客观正确,有的幼稚偏激。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加以引导、点拨,做认真细致的总结。教师要及时总结讨论中的优缺点,分析案例问题的重难点,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有时还需要对案例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分析。当然这既不是标准答案,也不是大家发言的简单罗列,而是使教师自己的分析在合乎逻辑的情况下,能有所创新,让学生对案例问题的认识能进一步扩展、升华。同时让学生在方法论方面再受启迪和提高。教学实践中应经常在案例课后布置学生写相关的小论文。
实施案例教学法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案例的选取要典型。不是越多越好,注重要精,切合教学目标。围绕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来选材。问题本身有较强的思考性,最好有一个两难情景,可引起学生深入思考。
(二)展示案例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案例展示以后,还要设计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问题,如讲未成年人保护,我们还可以设置正反两方面的问题。以多种方式如图片、文字材料、音频材料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到有变化。
(三)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总结归纳,一个案例展示讨论之后,一定把案例体现的观点、规则、规范落到实处,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案例
反思提炼,向更深层次思考。把自己得出的观点做好笔记。可用多种方式总结,如矫正性总结、纲要信号性总结、强调性总结、激励性总结等
总之,科学地选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案例教学法只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要优化课堂教学,而应是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五篇: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案例运用研究论文
顾名思义,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具体案例情景,使学生根据案例进行讨论。案例教学法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往,教师在讲解初中思想品德知识时,通常容易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帮助学生划出相关考点,然后让学生对这些考点进行背诵,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为了考试而服务的。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会成为一个做题的机器,而对于课本中的相关思想品德却不了解。针对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运用案例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培养优良品德,并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案例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合理选择教学案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对于案例的运用并不是盲目的,他们需要根据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中认为时间有限,所以他们的关注点在于完成教学目标,他们在讲解知识点时只是根据书本中的案例进行讲解。而书本中的案例只是有限的,并且对于当下的政治热点问题并未涉及。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事先选择教学案例,将最近的一些时事政治热点考虑进来,这样不及能够使学生了解时事新闻,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政治观点。
例如,在针对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爱我中华”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应该合理选择教学案例。“爱我中华”涉及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伟大的旗帜”以及“万众一心奔小康”这三方面的学习。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当然,在这些部分的教学中都会涉及到相关的案例,但是教师仍然需要在生活中选择一些案例进行讲解。比如,对于最近的香港“占中”事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解“一国两制”政策,然后对香港最近十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帮助学生从中看到二者的关系,从而明白正是因为香港回归大陆母亲的怀抱,才迎来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教师将“占中事件”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信息,从而保持一颗爱国之心。
二、合理设置相关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包含很多方面的知识内容,要是事先没有接触这些内容,学生就可能在学习时会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以往,教师通常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直接一股脑地将所有的知识点全部都讲出来,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案例合理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这事实上也和案例教学的目的不谋而合。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也能够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针对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爱生命”中“多彩的情绪”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应该合理设置相关问题。由于“多彩的情绪”讲述了人类的各种情绪,教师就应该结合案例进行问题设置。教师可以一些最近新闻中报道的事件,比如一名男子由于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和家人的财产纠纷中对自己的家人痛下杀手,酿成惨烈事故。再比如,赵忠祥在五七干校劳动所仍然可以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境,到后来成为著名主持人。教师根据案例提出相关问题,比如“人类可以调控自己的情绪吗”以及“人们如何调控情绪”等问题。等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接着加大问题的难度,问学生“怎样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对初中思想品德内容进行讲解时,很少让学生就相关知识进行讨论。他们只是一味地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不太注重。然后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需要经过讨论,才能够加深印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就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在思维的剧烈碰撞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并对相关知识也有了较深的把握。例如,在针对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与法同行”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就相关案例进行讨论。“与法同行”单元涉及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神圣的宪法”、“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及“隐私和合法权益”等内容。教师可以将学生按四人为单位分成学习小组,然后让学生就相关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学生在各个小组中,就相关法律案例加以讨论,并在讨论中不断丰富本组的观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