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探索与实践
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探析及其教学实践
摘要:案例教学法因其自身的特点及遵循的教学原则,对大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在方法上具有明显的适应性。本文对此做了探析并进行了有效的教学实践。关键词:思想品德教法研究与实践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其对思想品德课适应性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表达、分析和研究等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积极思考,交互探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法1829年起源于英国,贝雷斯(ByLes)率先运用于法律教学。1970年,美国哈佛法学院的琅德尔(Lang-dell)教授也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其间经过了一些曲折的过程,至1919年,哈佛商学院全面地引进了案例教学法,它的《情景案例》成为MBA的必修课程。
案例教学的成功实践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以重要的启示。思想品德课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教学目标,它要求教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抓住社会的热点问题,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案例教学正是这类课程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它以真实案例的感染性、以课堂讨论及模拟法庭等形式的生动性、以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等特点,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作方法的有效移植具有明显的适应性。
二、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针对学生思想实际。选择案例应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思想实际,能对他们在生活、学习和思想中的疑惑有所启迪。所选案例,也最好是本专业、本校或就近发生的,这样容易使学生受到震撼并获得教益。在给旅游专业学生讲到不能好高务远时,我选择了日本运输大臣之后,后来的最年轻的女内阁成员野田圣子,在进入社会时,先在帝国大酒店凭刷马桶出色而获得发展的案例,对学生触动很大。
(二)前置性原则
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事实上也有案例教学,但它是通过讲述基本原理来剖析案例,然后将理论实践化,应属后置性案例教学。而真正的案例教学法是前置性的,它是在实践中获取理论,要求学生通过一个典型案例的学习,积极地思考,并从中寻找真理的东西。如美国法学院的案例教学法的操作步骤是先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真实案例,然后来到课堂,教师则用苏格拉底教学法,问一系列有关案例的问题,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和辩论,然后再改变问题的假设条件,启发学生再思考再讨论,最后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
(三)自主学习原则
卢棱的自然教育理论认为,不要对学生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应当让他们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主张让学生通过经验去学习,“经验具有生长的价值”“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就是教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自己搜集案例,分组研究,教师则主要给学生以更多的“背景性认识”,留下更多的不确定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争论,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目的性原则
思想品德课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因而带有明显的教育目的性。案例教学中不能只以案例取宠学生,而应在注重知识性、趣味性的同时,还要强化政治性和教育的目的性,要让学生在案例的学习中懂得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讲到正确对待友情时,我选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交往的案例,以激发学生对革命领袖的景仰,倡导革命健康的友谊。
三、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一)以案例为载体
案例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案例的应用。在案例教学法模式下,每一课都以典 型案例为主线,通过生动的材料、有说服力的图片、有意义的活动等,寓理论于生动的案例之中。
(二)以课堂讨论为核心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其形式上可采取学生间互论和师生共论,前者是在案例出现后,教师亮出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后者是教师对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质疑,使教学成为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三)以生动性、合作性为动力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让其在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教学方法新颖、独特、形式活泼,能赋予学生真实的感知表象,有效地激励学习动机。同时伴随师生角色的转变,在师生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关系,并在其交互的影响和思想碰撞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终极目标
高校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的目标设计、内容把握、方法选择等环节上,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剖析案例、发散思维、认识真理为出发点,达到发展学生智力、提升创造能力的目的。
四、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的操作步骤
(一)课前准备
1、确立教学内容
有些国家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家庭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我国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容则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现实性教育,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是理想性教育,即宣传和倡导共产主义理想和精神。在案例教学法中应将教学内容中的现实性与理想性进行有机结合。
2、精选教学案例
在教学内容确立后,就应有针对性地编选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比如在电类专业学生德育课中,应结合专业选择案例,让学生在个案的情境中去判断、去把握,并引发思辨,培养综合能力。如选择“电工人员利用公、母猫的帮助将电线成功穿过细长管道”的案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等。
3、构思引导方向
案例准备好以后,教师应在深层次认识案例的实质及意义的基础上,构思出学生争论的焦点及主题,并注意确定设疑点,预想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向,以备在学生思维受阻无所适从的时候给以及时的引导,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的顺畅性。
4、确定人员组合人员分组可以小组、班级、专业等为单位,代言人可以民主推选也可由教师根据
掌握的情况指定,教学中每个人都允许自由辩论发言,教师则应在教学中全程跟踪引导,保证论辩环节通畅。
5、制作教学课件
案例教学应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课程教学,使教学生动形象、富有实效。在具体运用上一是可以把案例做成CAI课件,在课堂上先展示案例,引发学生讨论,再把答案展现在屏幕上;二是可以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片录下来,作为案例电化教育片使用。
6、调动学生参与
案例教学是前置性教学。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应提前将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先行阅读,查阅资料,进行学习准备。并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材料,做好课堂思辨发言的题目及内容准备。
(二)教学实施
1、引入案例,学生质疑
教师可以不同的方式引入案例,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把握案例的主旨及倾向,并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引发深层次的质疑,其问题越尖锐越独特越好。但教师也要注意控制论题及情绪,避免学生漫无边际发问,尤其是对政治敏感性案例,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创造良好、健康、向上的教学气氛。
2、分析案例,加强引导
描述和分析案例可以由教师或比较有思想的学生主讲,要求做到紧扣案例、实事求是。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提炼材料以及把握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能力,以使教学的主旨思想朝预期的正确方向发展。
3、自由交流,重在提炼。
自由交流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异想天开,引发思想碰撞,闪现思维灵性,但也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形成个人攻击或混战。教师必须恰到好处地控制辩论的主题和情绪,保证自由交流的有效性。
自由交流结束后,应先由各小组推选发言人阐述观点,并就焦点问题集中讨论,澄清模糊认识,之后教师应把学生分散的见解和认识集中起来给予系统化,并对其整体表现进行总结提炼,在总结提炼时应注意:一是导向性。教师应晓之以理,把学生
零散的、不很正确的观点引向正确的一面;二是知识性。教师在给予学生正确的健康的思想之外,还要传授给学生以更多的社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如在讲到敬业精神时,我引入了这样一个案例。青岛海尔集团在刚生产出滚筒洗衣机时,广东潮州一用户给海尔总裁张瑞敏写信想买一台。于是张派广州员工用出租车将洗衣机送去,当车至距潮州2公里时,因证照不齐被扣,这个员工在路上截了许多车都未成功,没办法,只有在38度高温下背着75公斤的洗衣机上路,走了近3个小时才到用户家里,用户还一直埋怨他来得太晚。这职工没吭声,安好洗衣机后就离开了。后来,用户知道了事情真相非常感动,就给《潮州日报》写了稿子,该报为此开辟了专题讨论,海尔集团由此声誉大振。我先让学生自由交流,然后由各组代表发言,鼓励观点独到甚至奇特。学生发言褒贬不一,十分活跃,教师再做提炼。从人性化的观点该怎样看?从企业文化和体现的企业精神该怎样看?良好的社会声誉对海尔团队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等,通过一连串问答式的提炼,学生的思想渐趋积极和健康。
4、撰写报告,科学考核
为帮助学生对其参与的案例教学过程做出理性的思考,在完成讨论总结任务之后,应向学生布置撰写书面案例分析报告,这有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对上交的报告应进行认真的批阅,并在规定时间内反馈给学生。
案例教学较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学习中的“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所以在考核方式上,既要看考试,更重要的还要看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状况和其优秀的表现。
五、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理论讲授
案例型教学虽然以案例分析为主,但也不能使理论讲授削弱。一般来说,案例引入和总结提炼阶段应是理论讲授的最佳时间,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把核心理论特别是学生对现实中比较敏感的理论问题进行重点阐述,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理论来认识问题力。
(二)利用课外时间
案例教学中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学习时间增多,但因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对案例教学的有些环节需要学生用课外的时间来完成,如对较复杂的案例,可让学生先在课外
预习或书写案例分析报告等,从而拓宽案例教学的时间与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加强教法整合对案例教学,要注意不同教法的整合,讨论法、辩论法、谈话法、演讲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穿插交互使用,会大大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家军等.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4.2
[2]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谭志灵(初中思想品德资阳初中思想品德一班)(安岳县双龙街初级中学)发表日期: 2011-10-02 09:38:30一段时期以来,初中的思品课堂教学一直陷入一个“怪圈”:上课时教师认真地讲“道理”,讲解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辛辛苦苦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复制要点,虽然兼顾了能力,却使得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甚至觉得所学的部分知识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没有精神、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课堂变成了只有老师的课堂,学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这显然与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下功夫。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不断探究,浅谈以下几点教学方法,供同行共勉。
一、“交流会”教学法
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主意识增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有“小大人”的一面,另外也有好奇心强、爱发表不同意见,活泼好动孩子气的一面。这样一来,教师如果不了解其心理特点,对他们“另类”的表现一味的压制,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教师应巧妙设臵话题,引导他们畅所欲言。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七课第一框“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时,教师讲授第一个问题:“感受身边的变化”,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的家乡(家庭)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样一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同时,使学生发挥了在思品课堂上主体地位,赢得了主动权,也就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除了利用课本自身设计的问题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兴趣和生活相关的话题。如: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准备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正确面对考试?我的责任是什么?我有什么责任?我怎样承担责任?我承担了吗?我负责了吗?我尽心尽力了吗?我能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些什么?这样,上课时就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大家踊跃发言。针对具体问题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会感觉意犹未尽。这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渴望课堂教学的延续。
二、“辩论”教学法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往往不会人云亦云,而是对许多问题都有了粗浅的但却是自己的是非观。在很多时候,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使得教师和家长出乎意料。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知识,一方面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展示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种“辩论”式的学习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辩题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比如:针对初中生中“追星”成风的现象。教师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三框“我心中的理想形象”时,就可以设计“追星有益还是有害”的辩题。
2、在辩论开始前,教师应适当点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3、辩论时,教师可充当主持人。辩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会一样,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对待。
4、辩论结束时,教师应当对本次辩论进行及时的小结。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可以说是落实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针对正反两方的同学的不同表现,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客观且具有知识延伸性的肯定性评价。
“辩论式”课堂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气氛中不仅掌握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主体”意识。
三、“实验”教学法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般都还不强,一味地进行枯燥乏味的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地失去了对思品课的兴趣,导致上课时没精打采。那么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呢?笔者认为如果在思品课中也能引入物理化学课的实验环节,那么一定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形象。如:在学习“创建新集体需要共同目标——团结一致”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引入物理的力和反作用力的实验。通过两个学生从两个相反方向推动一张桌子,与从同一个方向推一张桌子的对比,让学生思考为什
么会有不同的效果。从学生细心观察实验,认真思考后得出结论: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这样方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实验虽然结束了,可留给同学们的思索仍在,同时还使学生发现了各个学科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四、“小舞台”教学法
小品因其诙谐幽默,贴近生活,引人思考而成为大众喜欢的文娱形式,在思品课中偶尔插入小品,能让同学们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如:在学习“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一框题时就可以使用小品教学法。请几位学生表演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场所,充当形态各异的社会角色。学生一方面能够将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能引发思考,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在不同的社会场所,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从而使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应该做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这样穿插了小品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情绪积极高涨,既能促进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又能使学生思维得到拓展,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使学生分享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总之,在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中,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创造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讨论,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切实改善初中思品课教学的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局面。让学生喜欢上这门功课,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第三篇: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
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让生命焕发光彩》是思想品德七年级人教版第二课珍爱生命的第三框。本节课对于七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初一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学生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许多学生感觉生活不快乐,主要是学习考试的压力。他们知道时间的宝贵,但他们又不知道如何去抓紧时间、合理利用时间。在情绪上往往出现较大的波动,有些学生意志力薄弱,经不住失败和挫折的打击,会把自己珍贵的生命轻易地抛弃,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的心态,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所以这一课时主要围绕“在平淡生活中寻找快乐,感受生命的美丽”、“珍惜时间,让生命创造价值”、“让生命在迎接挑战中焕发光彩”三方面开展教学。
学情: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生活中许多学生感觉学习生活不快乐,而要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生活中的快乐不是易事,所以我把这一内容作为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交流讨论、自由辩论、寻找快乐宝藏以及“生活在线”的课后拓展实践等环节,让学生感悟生活的快乐。针对学生意志力薄弱,经受不住挫折和失败打击这一状况,把“怎样培养学生的受挫力”作为教学重点,教学中把学生的烦恼以案例形式呈现,通过讨论交流、心灵咖啡、对比名人事例、写回信等环节达到明理导行的作用。初一学生不懂得时间的宝贵,体验不到时间对于生命价值的意义,所以通过设计学生的生活情景为切入点,通过教师设问、学生讨论交流,做生命计算题、与名人对比反思、制定合理作息时间表等环节对学生进行行为上的引导。
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情创设生活化情景。依据“注重营造情景,努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的理念,以问题提出与解决为主线,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教学方式。以体验式、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贯穿教学始终,做到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个性得以充分展现。
二、教学反思:
1.新课标强调要关注学生生活和体验,让课堂贴近生活。
我在教学设计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从学生的现实世界中,寻找教育教学的最合适的切口和教育点。根据学情创设小军同学不珍惜时间和李辉同学在生活中遇到的烦恼等生动直观的生活化情景,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实践的主体设计思想,使教学走进学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个性得以充分展现,并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优化教育教学效果。如:“心灵咖啡”这一环节让学生说出印象最深的一次挫折,同学们畅所欲言,掀起了教学活动的高潮。但在上课中发现分析“珍惜时间让生命创造价值”这一环节时,运用鲁迅等名人事例不怎么贴切,距离学生生活太远了,在以后教学中尽量树立校本资源的典型,或者用更好的方法把经典事例与学生的事例相衔接,使学生能产生情感上的震撼。
2.关注过程和方法,用多样化手段激发学生热情,引导学生行为
组织多种教学活动,期间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和交流为主,如:采用问卷调查、自由辩论、生活在线的经验分享,算一算生命长度、心灵咖啡、感悟生命等环节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的激情,学生各抒己见,甚至出现了激烈的辩论,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学习活动的高潮,使学生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升华,并最终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体验探究的教学情景,既增加知识的容量,又加快了课堂节奏,优化了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从网上自主收集资料,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视频、图片、音像等教学形式,将课堂要掌握的知识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去感受、去体会,去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对于新课标的把握难免有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以及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四篇:思想品德课“情景教学法”阶段性总结
思想品德课中“情境创设教学法”的
阶段性总结
抚松县北岗学校
卢玉勤
上学期,我校申报了市级课题研究,我和其他几位教师承担了课题研究任务,我们确立的课题为“情景教学法”在课堂的运用与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全体课题小组成员同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在摸索中前进,在借鉴中提高,在不断的修正中逐步完善。大胆的尝试,大胆的革新,经过前一阶段的艰苦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
1.创设视频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视频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本来抽象的材料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味。例如,如在讲授《享受学习》一课时,为了让学习正确认识学习中的苦与乐,教师介绍:在世界的一些地方,还有一些儿童因为战争、贫穷和疾病等原因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这一点,借助新闻时事,让学生观看:因战争阿富汗、伊拉克等国的难民逃亡欧洲避难的情景,其中的一幅图片,5、6岁的孩子酣睡于海滩,引发我们的思考。也更让孩子们深切体会自己现在享受学习的幸福与快乐。视频情景为学生再现了事实,提供了感性认识,促进了学
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在情景中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2.创设“体验式”情境。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时代感,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密切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创设给学生参与、思考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我在学习《日新又新我常新》一课中,以“猜猜我是谁”的游戏认识自己、以“小刚的烦恼”自述表演形式让学生出谋划策,所有活动都是让学生亲临其境,亲自感受,亲自体验。即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由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全体同学的参与,教学的实效明显提高了。
3.创设“问题式”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中可用“问题”来创设情境的契机很多。如在讲授“世界奥秘知多少”这一题目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世界的奥秘,如,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恐龙是怎样灭绝的?等等,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答案吗?你还知道哪些世界的奥秘?”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授课过程既巧设问题,营造讨论氛围,又层层深入合理调控,实
现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
二、实施情境教学的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起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情景教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情景教学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从而感悟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不断明确这种主体地位的学习责任感。
3.学生素质得到提高。情境教学为学生创造了锻炼能力的环境,体现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多种能力得以提高。
4.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得以开发。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形成学生自我组织和相互启发,互相促进的多向交流关系,通过创造活动,使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论是抽象而深奥的,充分运用好情境教学这一方法,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是实施的第一个阶段,还有很多好的方法还没有运用和展示。希望在第二阶段的课题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也为课题研究工作起到更大的推进和促进作用。
第五篇: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探索与实践课题工作报告
各位老师、各位同行:
这里我要做的不是规范的学术报告,主要是向大家汇报思想品德课题组两年来所做的工作。另外,探讨本课题组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还不是很成熟,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题研究所做的工作
本课题自开展以来,我们以课题研究的“目标”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具体如下:
(一)学习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逐步转变教学观念,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信念。我们组织教师有目的地学习教学理论,学习新课标,使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及时更新和提高。同时,我们还开展一些经验交流会,围绕某个专题,进行讨论、交流。为了及时了解教改动向,获取最新教育信息,我们还组织适当的外出学习。另外,课题组还坚持组织教师进行每月一次的新课标学习,使课题组教师的教学理念能紧跟时代潮流。学习的书籍有《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课堂教学论》----
(二)理论结合实践,追求有效课堂。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成长学生、成就教师。我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还结合课题研究的目标,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另外,因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艺术的基础,而创新教学方法更是教育的生命线,如果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每学期都开展一次课堂教学及说课大赛,以此来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演讲新教法,努力增强教研课改能力。通过上述活动,教师们达成了共识:①好的思想品德课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但又不能让生活替代思想品德课;②教师的语言要科学、规范,要有美感并富有激励性,教师平时要善于博览群书,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③教师平时要多关注并研究“评价”,要让学生学会合理评价自己和他人,以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
课题组积极把研究的成果向外推广。2月份,吉留祥、杨义平老师的全市公开课得到了教研室领导的高度评价。3月份,刘美珍老师送课下乡。另外,课题组把九年级思想品德所有科目制作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放在二中网上,与全省思想品德老师共享交流。
(三)开展沙龙活动,争辩中明方向。
教科研“沙龙”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科研方式,应该说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们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觉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课题组利用暑假时间,在学校开展中考试题赏析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预设与生成”教学月活动。除了开展校内沙龙活动外,课题组成员还发挥网络优势,参加人教版思想品德qq群、鲁教版思想品德qq群,自己建立苏教版思想品德qq群。在网络上与各地思想品德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研讨活动。
(四)教科研一体化,提高研究实效。
要求课题组成员制订详实有效的研究计划,扎实研究过程,进行开拓性研究工作。课题研究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可搞专题研究、学术沙龙、课题研究课等。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教育论文竞赛活动,如吉留祥老师的《回归生活,让课堂更精彩》获得常州市2009年思想品德年会论文二等奖。
(五)让教学回归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为使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活动紧密联系,每学期,课题组都举办一次思想品德课活动周。内容丰富多彩,如:手抄报设计比赛,演讲比赛,表演比赛,故事征文比赛,社会调查报告等,促使学生在竞争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在实践中探索、在训练中拓展、在开放中提升,从不同的角度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促进自身个性发展--这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又一表现。
我校潘国庆老师见义勇为,获得金坛、常州政府表彰,课题组利用这一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居委会自行车失窃情况调查活动”。还开展了“塑料瓶回收研究”活动;“盲道行走体验”活动-----
(六)让生活化作教材,营造文化氛围
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确实如此,为了营造思想品德课文化氛围,学校的教育作用不仅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更是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文化时时处处、无时不在地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的作用。校园过道里的板报和书画,宣传栏和各班的黑板报,是我校的一大特色。这些墙报、宣传画、黑板报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品德教育,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课题研究的成效
1、促进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原先那种视课堂为“生命”,认为只要掌握了课堂上传授的理论,学生便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旧观念得到了彻底的转变。课题组每位成员都能有意识地驾驭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效地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同时,学校已逐渐形成了以课研促教学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它使教师们提高了思想认识,更新了教学观念,使教研成为了自觉行动,教师们实现了“要我研究”变成“我要研究”,在教学和课研上的自觉性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们养成了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每一位成员均能结合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多次的研究中,教师们的教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有多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发表或获奖。
3、培养了学生学政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立足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课堂中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体验,学生有体验就会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活动时敢于提出疑问,不愿意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平时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判断、去猜想。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具体成果有:
活动课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个案; 教师论文选编;
学生小论文选编;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光盘);
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获奖证书。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问题还未很好思考和解决。例如:九年级进入毕业升学阶段,积极性不高;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有待加强;开展课堂活动时学生声音有时过大,课堂纪律不好控制,活动内容有时偏离主题;组织学生课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还有,活动课教学中的评价问题,如何建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机制等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解决。这些存在问题是我们今后实践中必须进一步探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相信,伴随新一轮课改实验的深化发展,政治活动课会日益显现出其特有的生命力,为全面实现课程的多元目标、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